卫生院人员培训制度(精选11篇)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卫生院培训、演练制度
(1)从事应急医疗救援管理和急诊、传染、感染、呼吸、创伤、麻醉、院内感染、检验、药剂科等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技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必须参加应急救治培训与演练。
(2)医师主要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应急预案;各项急救技术、各种急救设备及器材的使用、院前急救、CpR、常见急症抢救、外科急症抢救、急性中毒抢救、传染病防治、院内感染等。
(3)医疗护理人员除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应急预案外主要培训常用急救技术、常规护理技术、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护现新技术及新项目等。
(4)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等卫生应急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应熟练掌握与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预案,同时要学习掌握:办公自动化、指挥系统应用、.通讯知识、各种急救知识及其自救、急救要点。
(5)全院工作人员要学习掌握急救和重点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
(6)培训应按每年的培训计划进行安排,做到时间、内容、授课人、培训对象四落实。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并与有关奖惩和晋级挂钩。
(7)定期组织相关应急医疗救援的演练或演练评价,以提高战时的反应能力。
7、应急设备采购与管理制度
(1)应急设备和药品由院根据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储备规定,结合本院实际研究、统计和提出申请。
(2)经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讨论后审批。
(3)由院相关职能部门统一采购后统一保管与储备。
(4)应急药品、器械储藏在专门地点,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补充更换。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何个人不得接触和使用。
(5)应急药品须经院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使用。管理人员根据使用情况及时向院应急领导小组申请补充,交药剂科统一购买。
文 章来源 莲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为中国卫生发展项目农村卫生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基线调查数据。基线调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调查方式包括机构问卷调查、人员问卷调查、个人深入访谈和机构文件收集。共调查两县村卫生室185家(清丰112家,高淳县73家);村卫生室工作人员251人员(清丰122人,高淳县129人);深入访谈村卫生室人员23人。
1.2 分析方法
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逻辑校对和整理后,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由于两个样本县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上都有较大差别,本研究对两县的数据分别描述并做比较。定性访谈的录音资料先做文字转录,提取文字中的访谈对象的描述和看法,然后对提取内容按主题进行归纳。
2 主要结果
2.1 收入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没有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自主经营创收,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呈正偏态分布(Z=1.556,P=0.016),中位数为3225.0元,82.0%对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江苏高淳县已实施了乡村一体化,村医收入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其业务收入发放,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054,P<0.000),中位数为18000.0元,认为收入水平“一般”的比例最高,为54.7%;但也有31.3%的人员对收入不满意(表1)。村卫生室人员的期望收入水平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796,P<0.000),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期望年收入的中位数为18000.0元,江苏高淳县为39319.0元,都明显高于现实水平。访谈中两县村卫生室人员还提到,虽然承担发放预防接种通知、疫苗接种、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工作会有相应的劳务补偿,但补偿水平较低。
*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村卫生人员对激励制度满意度构成的卡方检验
2.2 保障水平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83.6%的村卫生室人员,江苏高淳县59.7%的村卫生室人员没有养老保险,两县也都没有为村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其它福利保障。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福利保障水平不满意的比例最高(表1)。调查中用多选题了解村医对福利保障改善的期望,发现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养老保险、住房或住房补贴;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提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表2)。
2.3 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卫生室的办公环境较为满意(表1),但对卫生室技术设备配置的满意度则较低(表1),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37.2%和江苏高淳县人员的32.6%均表示对卫生室设备条件不满意,明显高于两县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河南清丰县的14.9%,江苏高淳县的6.2%)。
村卫生室的管理环境较为简单。大部分村卫生室没有雇佣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河南清丰县的91.9%,江苏高淳县的74.6%),机构文件收集中发现村卫生内部也鲜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因此村卫生室人员面对的管理环境主要是上级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的安排和监管奖惩制度。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对工作量安排是满意的(清丰县卫生室人员的53.2%,高淳县卫生室人员的44.4%)。在上级部门的奖惩制度方面,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最高,为47.2%;但江苏高淳县人员持有中立态度的比例最高(表1)。
2.4 培训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次数为0.7次,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2.7次。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机会满意度较好,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员工中,34.2%表示对获得培训机会是满意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员工对培训满意的比例为41.7%。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持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表1)。
调查中还以多选题的形式询问了村卫生室人员期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认为培训方面最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的层次,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则认为首先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内容上,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专业实践(表3),最期望的培训形式是到上级医院挂职锻炼(表4)。
2.5 职业发展满意度
77.9%的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92.2%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都没有专业资质认证或职称发展的经历。河南清丰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51.0%)的对职称晋升标准评价“一般”;相比之下,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中的对职称晋升标准不满意的比例(41.5%)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16.9%)(表1)。
2.6 荣誉评定满意度
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没有获得过上级部门颁发的荣誉(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96.7%,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的82.9%)。虽然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荣誉评定持中立评价的比例最高,但对荣誉评定制度不满意的人员比例均高于满意的比例(表1)。
3 激励制度改善后工作动力改善程度
为了找到能有效激励村级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干预措施,调查问卷中询问村卫生室人员假设各项激励制度改进到期望的水平,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会改善多少,选择“工作努力程度会提高很多”人员的比例越高,说明相应激励因素更重要。分析结果显示,对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的村卫生室员工,提高收入和改善保障水平都是目前最重要激励因素(表5)。
4 讨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不满意比例都较高的因素是经济激励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在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评价上,两县人员不满意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对于管理环境、培训、晋升、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的评价会偏向中立。
此研究发现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来解释。据此理论,卫生服务人员的行为取决于需求是否被满足。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5个等级,生理需要是最基本,只有当人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当收入保障水平不能满足卫生服务人员生活需要时,他们的工作动力无法保证和提高,并且也不会对其它非经济激励制度有所要求。正如本研究的发现,在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收入和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管理制度、培训、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对他们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基于本研究结果,要调动村卫生室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绩效,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并将投入切实转化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收入福利水平的提高。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服务人员收入水平低的情况下,经济激励手段的效果特别显著[4]。增加投入是前提,但要将投入真正转化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持续提高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和效率,还需要配合其它非经济激励手段,如改进支付方式鼓励预防性服务的提供;提高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完善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并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eynesM.Understand ingmotivation,in Understand ingmotivation inCertificate programm e on managing health services.Book 8:Motiva-ting your team[M].Open Un iversity,1997 p20-43.
[2]W illis-Shattuck M,B idwell P,Thomas S,et al.Motivation and re-tention of health workers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a systematic review[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8,(8):247.
[3] Barnighausen T, Bloom D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return of service in underserved areas: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9,(9): 86.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成效;问题;建议
【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2-01
1实施成效
1.1基本药物价格降低: 从2010年的3月份到12月份,十个月的时间内,相关试点地区的次均门诊药费降低了16.56%,次均门诊费降低了8.60%,;次均住院费降低了10.44%,次均住院药费降低了14.77%。并且,在门诊看病的人数上升了3.89%,且出院人数也升高了3.49%,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由开始的31.7%升至68%。这些资料表明,药物的价格有很明显的下降,百姓得到了益处,从而就医看病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1.2卫生院调整定位,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增强: 最近几年,因为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工作人员较低的待遇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忽视了公共卫生服务偏重于医疗服务,有些甚至不依照规定私自进行核定级别之外的手术内容,使医疗风险以及医患纠纷大大增加。随着我国基本药物零差率实施以及对财政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的经费保证到位,乡镇卫生院将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当做工作的重点,将对农村居民的保护最为目标,积极展开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基本医疗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以及管辖区域的内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培训、业务指导、管理及考察工作,使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3增强了医德医风的建设: 多年以来乡镇卫生院都存有以药养医的状况,并且越来越依赖药品差价的收入,“大处方”的现象屡禁不止,开单提成、药物回扣等不良现象也有存在,乡镇卫生院和医生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实行使得乡镇卫生院重新获得了公益性,医务工作人员的创收压力减轻了,并且增强了道德满足感。
2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基本药物品种无法满足医疗抢救需求:当前我国确定的基本药物种类仅为302种,虽然部分地区自行增加了基本药物种类,但是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发现,一些医疗急救必须品种,群众习惯的品种以及儿科妇科的日常用药并不在目录里,患者对此感到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虽然药价下降了,可是品种也减少了,这就使得患者对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感到不满,继而会选择到上级的医疗机构去诊治,因此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并没有想象中提升的那么快,并且住院病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相对一部分病人来说去上级看病的路费增加了,而且实际的医药费也有很大的可能增加。
2.2药物配送不及时,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受影响:在国家及部分省制定的基本药物采取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中,因为乡镇卫生院用量少,比较分散的中标品种等原因使得成功中标生产并且配送的企业不及时对基本药物给予供应,导致乡镇卫生院存在严重的基本药物短缺现象,在供应初期基本药物零差率的不及时供应率高达40%。虽然一些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令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2.3 基本药物制度在群众中知晓度不高: 有关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不单单只是让医疗机构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必须还要让人民群众对此感到认可。当前的实施状况为: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之下,医疗机构及医生们慢慢地适应并且改变了用药习惯,可是大多数的百姓对基本药物的了解非常的少,逐渐的流行起了“便宜的就是低效的”的说法。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提升以及门诊统筹的实施,百姓经常依据个人病史或药品广告要求医生只开某种药物。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造成影响。
3针对性建议
3.1修订药物目录,增加适宜品种:相关工作人员要吸取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提出的意见,并且根据反映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前形势的省级基本药物目录。并且在最新修订的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前,要发放到相关医疗单位对新目录进行增补工作,增补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确保增加的品种为乡镇医疗部门的医疗急救必需。
3.2完善招标体系,确保基本药物充足供应:基本药物的选择以及价位的定制属于基本药物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在此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以下三方面的改进意见:(1)完善招标体系。对招标的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量价挂钩,譬如安徽的双信封制,这种做法令价格更加合理。对于某些药品,像云南白药等,政府可以为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将这些药品列入招标的平台。针对临床必需可是厂家的投标意识差的相关企业,可以为其制定相应的政策优惠加强他们的投标意识,提高投标积极性。(2)对药品品规以及厂家数量要合理科学的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学习国际的经验,根据专家的意见科学合理的定出药品剂型品归以及厂家的数量。(3)制定对药品质量进行评价的制度,进行动态的质量监督管理。要从药品原料的购进到最终消费给予全过程的监督评定,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反馈,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有效地解决办法,确保药品的质量。
3.3加大宣传力度,纠正群众思想偏见:利民制度必须要有群众的支持和理解。相关部门可通过以下办法增强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1)将基本药物的来历、生产、选定等内容加入到宣传的内容中,让群众明白这些低价的基本药物不是劣质低效的药物,而是具有高性价比、质量有保证的高效放心药;对和基本药物相关的安全用药常识进行宣传,加强群众的合理用药知识。(2)向与药物宣传有关并且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借鉴经验,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以多角度和层面举办多样式的宣传活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及用药基本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并及时报道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让更多的群众认可该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浩,常利杰,赵志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用药情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
[2]徐智.我院實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临床调查[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4).
[3]许耀辉.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0).
“三基三严”是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为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三基三严”训练,特做如下规定:
1、“三基”培训为全员培训,各科医生均必须参加。“三基”考核必须人人达标。要将“三严”贯彻各项医疗活动及管理工作的始终。
2、各科室成立由主任为组长的考核小组,制定本科室、本专业“三基”训练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单人科室由医院考核小组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在“三基”训练过程中巩固和掌握已学过的基础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3、培训内容:各级医师必须掌握卫生部要求的相关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本专业的医学技能。
4、培训及考核方式:各科室考核小组负责“三基”训练工作,要求每年进行考核二次,并把考卷及考核成绩整理归档。以业务院长为组长的医院考核小组,定期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系统考核,督查各科室“三严”训练考核工作。
5、医院有针对性的进行急诊、急救知识的集中培训,以提高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水平。
一、新参加工作的厨房工作人员,必须经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体检合格以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长期从事厨师工作人员,必须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三、厨房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严把卫生质量关,做到采购员不购买卫生不合格食品,保管员不接收卫生不合格食品,加工员不使用卫生不合格食品。
四、厨房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和勤换工作服, 上灶前、开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入厕前脱工作服、工作帽,操作间不吸烟。
五、厨房工作人员上岗时,要自觉做到衣帽整洁,不配戴手饰、耳饰或涂指甲油、化浓妆等现象,保持形象素雅,卫生干净。
为了搞好职业卫生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职工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制订安全教育制度如下:
一、新招职工安全三级教育制度:
(一)凡新招收的工人进厂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为:
1、厂级教育(每月在召开经济分析会时进行):
(1)国家有关生产法令、法规、规定及《职业病防治法》
(2)工厂的性质、生产特点及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3)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消防常识等
(4)典型事故及教训
2、车间教育(每周进行一次):
(1)本单位概况,生产或工作特点
(2)本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安全实施工具及个人防护用品、急救器材等性能、使用方法
(4)以往事故教训
3、班组教育(以班前会的形式进行):
(1)本岗位的生产流程及工作特点或注意事项
(2)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3)本岗位设备工具的性能和安全装置作用,防护用品的使用、保管方法
二、特殊工种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制度:
1、国家规定的电工、焊工、起重工,由办公室组织协调部进行培训。
2、凡经培训发证的特种作业人员的所有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归档,以备查阅。
1 基本情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共有行政区域面积56.98平方公里, 行政村40个、总人口2.85万人。卫生院设有全科门诊、内外科、妇产科、B超心电图室、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 开放床位20张, 配备有彩超、生化分析仪、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等基本辅助设备。全院共有职工59名, 其中在职在编26人, 编外33人。2009年卫生院业务总收入达890万元 (中医科、儿科和妇产科等特色专科2009年总收入为356万元, 占全院收入的53%) , 除去各项支出年结余12万元。
2 实施情况
为了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我院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政策宣传, 通过在院内悬挂横幅、张贴药价公示牌、更新电子触摸屏内容、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修改药品数据, 对中、西药房进行药品盘存, 及时修改卫生院药品管理数据, 并对集中采购、网上确定进行熟悉演练。三是加强业务学习, 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使用说明书等基本药物使用知识, 充分提高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意义的理解。四是应急准备到位, 为了做好可能出现的大流量就诊病人, 调整作息, 重新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并修改挂号收费程序, 使病人减少候诊时间, 保证服务质量。五是准时实施, 2月25日零时起, 正式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严格实行六统一制度, 及时采购和使用基本药物、所有药物均实行零差率销售、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3 成效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群众得到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实施两个月以来我院门诊人次增加了3 822人次, 增幅达31%, 而药品收入下降了17万元, 降幅26.3%, 平均处方值从实施前的50.96元下降至29.15元, 下降了21.81元, 降幅达42.8%。临床医生用药也逐步合理规范, 切断了“以药养医”的利益链, 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
4 思考
4.1 现有卫生队伍的稳定问题
根据省有关编制人员设置要求, 我院人员编制应为57人 (根据服务人口和开放床位数) , 而目前我院33名编外职工身份仍未确定,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 编制问题如何解决将直接影响我院人员队伍的思想稳定。
4.2 中医药进社区工作面临严重挑战
我院于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中医科已成为我院的拳头科室, 在周边县市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医科年门诊量2万人次, 业务收入达208万元, 占全院总收入的31%,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中药饮片也实行零差率销售, 卫生院的原有绩效机制无法兑现补偿, 中医药人员的原有待遇也就无法保证, 势必影响中医药队伍的稳定, 最终影响中医专科的良性发展。
4.3 今后卫生发展经费的保障问题
2009年我院上级补助卫生事业经费34.12万元, 而实际卫生院正常运行就需68万元, 而目前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在即, 我院的血球计数仪、X光机、洗片机、救护车都已频发故障, 急需更新, 仅此项资金缺口100多万元。
2009年全院人员工资共计344万元, 人均收入达6.5万元,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运行两个月来区财政预拨我院人员经费仅20万元, 据此估算区财政全年将拨给我院人员经费约120万元, 可见资金缺口巨大。
2009年我院中央投资项目一期扩建工程建筑面积2 742平方米的接种门诊和住院楼已完成初步验收, 资金已投入325万元, 如需正常投入使用仍需资金100多万元。
摘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针对农村基层卫生院如何顺应形势、改变服务理念, 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滥用抗生素等问题, 从实施情况、取得成效、存在问题以及合理建议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在基层农村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在曹县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存华的带领下,参加一體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场观摩会的与会人员,深入到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倪集乡宋炉庙村卫生室、青菏办事处钟口村卫生室、普连集镇普连集村卫生室,对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现场观摩,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交流经验,深入扎实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带来的实惠。该县卫生局党组成员胡树营、武歩海出席现场观摩会,该局机关有关股室负责人、全县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分管院长参加现场观摩会。
刘存华一行认真听取卫生院负责人、卫生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查看村卫生室规划布局、整体设置等情况,详细了解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采购配送、药品配备、业务收入、群众受益等情况,关切询问一体化村卫生室负责人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刘存华与正在村卫生室看病治疗的群众亲切交谈,安排卫生院负责人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狠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工作,为人民群众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科学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刘存华在曹城办事处王乐田村卫生室表示,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工作理念的深刻体现,扎实有力地抓好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不但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该县各卫生室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抓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刘存华强调,与会人员要认真听、仔细看,学习推进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探索,把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各自乡镇的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防治必需、负担得起、使用放心的基本药物,科学稳妥地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推行深入。
刘存华要求,各卫生室要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着力将一体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科学引导人民群众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工作程序,科学探索先进的管理办法,提升工作效能;强化工作措施,促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深入开展。各卫生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放在心里抓在手里,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工作原则,深入基层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难题,全力维护好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各卫生室全面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工作,确保新农合制度发挥出最大化的惠民功效。
1、上岗培训
食堂工作人员(含食堂经营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营养师、厨师、厨工、采购员等)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是由我们校医所负责,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知识、法规知识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食品原料卫生质量的鉴别方法等。上岗后还要保持经常的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2、个人卫生
食堂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服和工作服。“四不”:即不留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留长发、蓄胡须;不在操作时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
良好的个人卫生是良好加工坏境的保证,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是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要重视对学生食堂从业人员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使他们自觉做到“四勤”,既: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男同志不许留长发及胡子。女同志不允许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戴戒指。
在洗手方面要注意,工作开始前、上洗手间后、接触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净餐具、容器后及打电话后都要用流动水彻底洗手,(手是肠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勤洗手是非常
重要的)。工作时穿戴清洁的白色工作衣、帽和戴口罩,(工作服上半部分不应有口袋,以防笔及其它物品落入食品中,戴帽时应将全部头发都罩在帽中,因头发常带有较多的微生物,头发及头皮屑是绝对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的)。不准在操作间内吸烟、随地吐痰、吃东西、存放个人物品。
3、健康检查
学校应当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和定期的体格检查。每年应检查身体一次,并取得健康合格证,未经体检以及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人口食品的工作。对于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皮肤化脓性或渗出性疾病、活动性结核以及患有其他有碍于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堂工作与集体餐分餐的工作。肠道传染病或带菌者治疗半年后,肝炎患者病后一年,经检查证明确已痊愈时,方可恢复炊事工作;否则,应调离本岗位,临时工解除劳务合同予以辞退。炊事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关键词】 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干预
1 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
2004年,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人获得与健康照顾相关的各种感染并发症,在外科约有1/2的死亡病例与医院感染有关。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损失显而易见。比如,2005年安徽宿州的眼球事件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为医院感染的认识敲响了警钟。实际上,多数医院感染是由致病菌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传播引起的,医务人员的手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提高医务人员手部卫生,可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通过手传播疾病的细菌可分为常驻菌和暂住菌两大类。其中,常驻菌居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并在此繁殖。而暂住菌处于皮肤表面或角质下表皮细胞上,主要是通过接触而附着在皮肤上的,可用机械方法清洗或化学消毒剂消除。通常情况下,当医务人员手上的这些细菌传播给易感病人时,这些细菌就成为这些病人的感染源。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可经由医务人员的手而携带的病原菌能在感染和开放的伤口中复活。因此,正确的手卫生行为可以减少手上携带的潜在病原体。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其手卫生的执行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有效的护理。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每天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会成倍增加。如果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未带手套,在直接接触患者后,其手部带菌量会明显上升,且手部携带的细菌中,至少有一种是致病菌。有研究者认为,护理人员手合格率为75%,细菌种类为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而据全球有关报道,医务人员的洗手率不足50%,按规范洗手更是大大低于这个数字。
2 影响医院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的主要因素
2.1 医院的管理因素。对洗手或擦手的效果进行有效监控,是未来医院应该重视的环节。有部分医护人员认为科室或医院对洗手或擦手没有足够的重视是其手卫生执行的影响因素。有报道指出,来自同事的榜样和反馈对个人行为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医院相关部门应对护理人员的手卫生进行定时或不定时地有效监控,加强护理人员间的交流,以促使其改善手卫生行为。实践证明,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状况的改变对医院感染率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2.2 医护人员的认知因素。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知识水平,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重要意义。大部分医护人员对个人对洗手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忘记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洗手。一些护士甚至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洗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并对洗手具有除菌作用持怀疑态度,等等。这些说明护理人员对手卫生行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手卫生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因此,医院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护士手卫生的教育。
2.3 医院洗手的设施因素。洗手设施是导致洗手合格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报道,洗手设施可导致医务人员洗手后的二次污染。目前,许多医院的手控式水龙头和肥皂上携带了大量细菌,因而洗手肥皂与水龙头污染细菌总数严重超标。同时,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公用毛巾擦手使菌落数增加59.57倍。毛巾的整个清洗消毒处理过程易因人为因素而造成毛巾消毒不彻底,从而导致洗手后再次被污染的危险。尽管使用一次性纸巾干手是干净的干手方法,但费用使医院难以接受。因此,为了减少因手引起的感染,医院管理部门要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措施,改善设施环境,以提高手卫生。
2.4 医护人员的工作因素。绝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工作忙”是影响其执行手卫生的最主要原因。危重病人病情危重,护理人员接触病人的几率就增高,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护士的洗手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质病房护士的洗手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危重症病房的护士洗手率较其它病房的护士洗手率高。这与医院相关部门对不同性质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手卫生强调程度存在差异。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危重症病房护士的洗手率出现下降,说明洗手率与工作量大小呈负相关的关系。
3 医院对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的干预措施
3.1 完善洗手设施和加强医院行政管理。手卫生设施包括: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液体洗手液、擦手用具应符合消毒要求、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等。同时,医院行政管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加强医院安全手文化的建设。
3.2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可提高手部卫生依从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依从性主要集中在快速手消毒剂的使用上。快速手消剂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抗菌作用源于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乙醇的杀菌作用速度最快,以含乙醇为主的手消毒剂可以快速地降低皮肤表面的暂居菌。如果将快速手消剂放置在治疗车、患者床头,这样使用非常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能节约更多的时间,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3.3 加强医护人员对手部卫生的认知行为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医院通过相关教育目的是确保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促进医护人员洗手行为的改变。同时,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医护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职责,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同俏静,苏关关,袁玉华.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
[2]王莉,府伟灵,陈晓等.医院感染引发医疗纠纷防范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
[3 ]Pittet D.Improving adherence to hand hygiene practice: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Emerg Infect Dis,2001,7(2).
[4]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
[5] 吴欣娟,马丽莉,贾朝霞.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
一、何为“研究生院”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从性质上来划分,研究生院的内涵有以下两种。
1. 作为教育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
将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权威的观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的解释,“研究生院制度是关于研究生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形成、体制和立法的总称”[1]。很显然,这里的研究生院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而存在的。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是非常多样的,有专业性研究生院,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研究生院、哈佛大学众多的专业研究生院以及日本仿效美国所建立的职业性研究生院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生院;也还有基于科研项目或跨学科的研究生院。这类研究生院大多是为了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而设立的,德国的研究生院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英国也有类似的研究生院。英国建立第一个类似的研究生院是苏格兰经济博士项目[2]。
还有一种研究生院是不同学校联合建立的研究生院。日本很早就建立了联合研究生院,这种联合研究生院一般是由同一学科系统或领域的两个以上的大学、院系联合组成的一所博士课程的联合研究生院。我国也有类似的联合研究生院,如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建立的联合研究生院,华东师大与巴黎高师联合建立的研究生院。
2. 作为“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
还有就是作为一个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我国的研究生院就是如此。我国1984年的文件《关于在部分全国高等重点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规定,“研究生院是在校(院)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应有单独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此概念将研究生院定位为“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1995年制定的《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规定,“研究生院主要是指在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中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在这里同样将研究生院定位为“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这两个文件中都将研究生院定位为“管理机构”。
一些研究中所称的美国的“全校性研究生院”[3]24主要是指作为一个全校性的管理、协调以及服务性的机构。1918年日本公布的“大学令”中指出:“大学的构成单位是学部(相当于我国的系),系设研究生培养科,在设若干系的大学里可将研究科综合起来设研究生院,这次教改改变了以往把研究生院与分科大学平行分设的做法,研究生院成为虚设机构,只在系与系之间对研究生教育起到联系和协调作用”[4]。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学令”中所指的研究生院也只是一个协调机构。
所以,从性质上来划分,研究生院有两大类,即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和作为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
二、何为研究生院制度
什么是研究生院制度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认为,“研究生院制度是关于研究生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形成、体制和立法的总称”。这一解释是在将研究生院定位为一个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对研究生院制度的诠释。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概念的界定方式是正确的。
而我国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也将在我国重点大学中建立作为机构的“研究生院”的做法称为“研究生院制度”。然而,以上两种对研究生院制度的界定都是静态的。为什么上述的界定是静态的呢?因为上述的界定脱离了研究生院制度产生的源头以及研究生院制度内在的理念。
从研究生院制度产生的源头以及其内在的理念上来看,研究生院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正规化、形式化、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5]62。这种专业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标志着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的开端。此后,美国其他各校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纷纷仿效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研究生院。而这里所建立的研究生院是美国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实践场所。由此,作为与德国讲座制相对应的研究生院制度正式确立。可以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确立的作为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而言,研究生院制度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进而从逻辑上将研究生院制度界定为“关于研究生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形成、体制和立法的总称”;一种是从其起源以及理念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研究生院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专业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三、“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的关系
上述论述,已经粗浅地透析出了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将研究生院制度界定为“关于研究生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形成、体制和立法的总称”,那么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的关系较容易理解。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关系。
从第二种解释来看,研究生院制度实质是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而模式是一种理论,理论要转化为实践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会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又主要体现在研究生院组织形式上。研究生院制度起源于美国,但是不同国家在学习过程中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改变,所以,各国研究生院的组织形式差异巨大。上文已经提到,目前的研究生院主要有两大类:作为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和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一般来讲,作为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大多发挥着对全校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协调、管理等职责。而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形式非常多样。美国哈佛大学下设的9个专业性的研究生院,这些研究生院主要培养专业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6]。日本仿效美国的研究生院,建立众多形式多样的研究生院,主要有研究生院大学、联合研究生院、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所建立的职业性研究生院以及在传统大学中实行研究生院重点化,改变已有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还有上文提到的作为课题组以及高校联合组建的研究生院。
这些不同组织形式的研究生院虽然形式各异,然而却具有内在的联系,即这些研究生院都是基于专业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些研究生院建立的理论基础都是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而形式各异的研究生院是这种作为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的实施和实践的组织载体。作为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境以及需求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实现方式,进而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生院。
上文提到的作为“管理机构”的研究生院其实也是这种作为专业式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在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现,即通过建立全校性的研究生教育统筹、协调机构来实施研究生院制度,进而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现今的研究生院建立和完善的初衷便是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现在所建立的研究生院应该称为“研究生院行政机构”。
四、我国的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清末民国时期。清末《壬寅学制》建立的“大学院”和《癸卯学制》所建立的“通儒院”实际上是当时的研究生教育组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学院”和“通儒院”的设计都束之高阁,并未真正实施。民国前期(1912年至1927年),教育部制定了《壬子学制》,此学制删除了《壬寅学制》所确立的“通儒院”,教育部1912年10月公布了《大学令》,确定将“大学院”作为研究生教育组织,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重申了大学设研究院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大学组织法》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正式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大学的体制和研究院的制度,为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规化奠定了基础[5]146。
193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此规程共14条。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研究院”为名所颁布的章程,详细地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组织以及实施情况[7]。1946年12月,教育部将《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更名为《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把全校性的研究院,改设为研究所[7]。
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从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清末的“大学院”、“通儒院”,民国前期的“大学院”,这三种是以讲座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而民国后期的“研究院”以及“研究所”是以专业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所以,如果将研究生院制度界定为研究生教育组织的形成以及立法的总称,那么我国清末就已建立研究生院制度;若将研究生院制度界定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那么我国在民国后期才真正确立了研究生院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然努力探索作为专业式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实现方式,并且重点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探讨重点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完善。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得附设研究部,修业年限为3年以上,招收大学及专门学院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8]686。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通过“研究生部”来组织和开展研究生教育。1963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简称“研究生教育三十条”),将“研究院”单列一章,提出“少数高等学校研究工作基础较好,具有较多能够指导研究生的教授、副教授,经中央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可以试办研究院,为国家培养数量较多的研究生,积累培养研究生的经验”[8]919。然而,由于十年动乱,建立研究院的设想并未很好地实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重新开始了探索研究生院制度的历程。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在部分全国高等重点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据此我国又开始了在重点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的尝试。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研究生院暂行规定》。至今我国已有56所高校建立研究生院。
从研究生院制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更多地是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完善研究生院制度的。然而,在重点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的做法,有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操作者也将其称为“研究生院制度”。然而,我们这里的“研究生院制度”与上述的作为专业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我国的“研究生院制度”是作为专业化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的一种实现形式或实现方式。而且,此二者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所强调的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而我国研究生院制度所强调的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更好地实现或完善这一规范化、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换句话说,我们要挖掘这种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的实现方式,进而完善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我国各个没有建立“研究生院”而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也是通过专业化培养模式来培养研究生的。这些学校中虽然没有“研究生院”, 但是学校一般都会有一个统筹管理全校研究生教育的部门, 称为“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研究生部”或“研究生处”在全校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重点大学“研究生院”扮演的角色是相似的, 只是在具体机构设置或职责分配上有一些小小差异。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目前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的“研究生院”与其他大学中的“研究生部 (处) ”并无本质区别。这仅仅是一种从“研究生部 (处) ”到“研究生院”的名称上的不同。所以, 尽管中国的“研究生院”均设置在中国的一流大学中, 目前还没有允许在地方院校中设置, 但从《暂行规定》的定义来看, “研究生院”除了设置于水平较高的大学和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外, 与“研究生处 (部) ”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3]94。所以, 我国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并未很好地突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
五、结语
作为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院制度起源于美国, 而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不同的国家根据研究生教育需要以及各自的国情探索多样性的研究生院制度实现方式。我国从民国后期就开始尝试通过研究生院制度来实施研究生教育。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重点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 从组织结构的视角完善研究生院制度, 然而这种做法仅仅是从行政机构的设置方面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院制度, 这并未突出重点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实际上,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完善我国的研究生院制度是正确的方向。面对社会对研究生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现状, 必须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推进研究生院组织形式多样化, 完善研究生院制度。我国目前所要做的是如何重组、挖掘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 进而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 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重要任务。
摘要:梳理了“研究生院”与“研究生院制度”的内涵, 并从理论上理清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回顾了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确立以及发展的历程, 并对我国现行“研究生院制度”进行了分析, 指出从组织结构的视角来完善研究生院制度, 进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我们的主要努力方向。
关键词: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制度,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385.
[2]詹春燕.英国研究生院的发展模式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07) :38-41.
[3]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探索与创新——中国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符娟明, 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5]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62.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 (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