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精选11篇)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XXX村党总支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建立组织,构筑组织机构。村党员总数达152名,其中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有32名,我们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推选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为联络人,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使流动党员管理有了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更趋科学,管理起来更加简便。

2、规范管理,构建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一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订出台《发展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强化教育,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作用,以信息交流、网络教育等为裁体,积极开展“三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三是加强联系,跟踪服务。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

3、发挥优势,激发创业热情。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春节期间,通过座谈会形式为党员们提供交流机会,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鼓励他们创业致富。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们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流动党员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会越来越频繁,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也多了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难运作、管理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

1、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2、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3、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4、创新考核机制,促进党员创业活力化。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2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其组织关系所在地的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1) 。而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2) 。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 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教工数量急剧增加, 给教工党建问题带来了很多挑战。当今, 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人数占教工总人数比重很大, 在很多院校已过半数。其主要有三种类型:组织关系不在学校的年轻教职工党员;组织关系不在学校的返聘中老年教职工党员;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的流出教职工党员。

二、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 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 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然而, 独立学院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其党建工作虽取得了不小进展, 但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 对于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是难题之一。因此, 在当今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 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要求。另外, 独立学院教工党性修养对教学和工作有很大影响, 在当今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里, 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 提高其党性修养,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是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制度,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要求

当今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行政管理方面日益规范化, 法制化, 但是在党建方面相对滞后, 流动党员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因此, 改进独立学院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有利于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稳定教工队伍, 留住人才, 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3. 是促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自我完善的要求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现实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影响, 部分独立学院流动党员党性弱化很严重, 自我要求在不断放松, 甚至少数流动党员的表现还不如非党员人士。所以, 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增强教工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 正确处理工作与薪酬的关系, 做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民教师。

三、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状及成因分析

1. 不想管

很多独立学院领导层关注的是资本的回报问题, 如学校招生状况、聘请教职工成本、学校硬件设置配置成本及回报等。院领导层对学校教学重视度不够, 对学校党建工作更加关心不足, 认为这是依托的母体院校的事情, 和自己没关系。同时有的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人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认为教工流动党员只是众多党员中的很少一部分, 管与不管不会影响学校党建的大局;还有的认为已解聘教工流动党员离开了学校, 不是学校里的老师了, 学校没有责任为其劳心劳力;还有的认为教工流动党员成分复杂, 难以管好, 将之视为一种负担, 工作积极性不强。

2. 不能管

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不足, 有的独立学院虽然设置了组织员工作岗位, 但是全部工作只是抓在校学生的入党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教工党员, 特别是教工流动党员管理方面花的精力不够。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教工流动党员的岗位。同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连在教工非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经费方面, 都少的可怜。很多党支部即使想将教工流动党员纳入到管理之中来, 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不会管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相对薄弱, 制度建设不健全, 管理机制和手段相对滞后, 对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经验不足, 不能充分考虑教工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管理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很多党务工作者往往停留在维持已有的工作成果和应付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上, 不注重思考, 工作思路缺乏创新, 从而导致不会管的局面。

4. 不要管

少部分流动党员进入独立学院后, 受当今多元价值观念负面因素影响, 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导致组织观念淡化、宗旨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 所以时常不愿向党组织报告, 和别人交流时不愿透露自己的党员身份, 也不愿主动与原基层党组织联系, 怕受制约, 从而成为“隐性党员”。

四、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 认真学习中央精神, 提高思想认识

独立学院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对党的稳定、学校的健康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将教职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程放在重要位置上抓实抓好。

2. 加强组织协调, 加大经费投入

独立学院党委要积极争取学校董事会对加强教职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尤其是在党建经费的安排和专职组织员的配备上要给予大力支持, 既保证有必要的经费用于各级党组织活动的开展, 使教职工流动党员能够正常参加校内外的党组织活动, 又保证有一批专职组织员从事对包括教职工流动党员在内的全校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从而为加强教职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和人力保障。

3.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让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化, 规范化。首先要完善教工流动党员摸查、登记、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的任务, 层层落实狠抓, 让每个教工流动党员能够及时办理好组织转接手续并被编入相应支部, 尽快过上组织生活, 融入新的“家庭”。其次, 要完善教工流动党员组织管理制度。督促教工流动党员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入或转出, 对于那些由于客观原因确实不能及时办理的, 也要求其先办个《流动党员活动证》, 做到出入有凭据, 身份有证明, 减少“隐性党员”的产生。最后, 要建立教工流动党员“三优先”制度。在同等条件下, 对教职工党员实行“录用优先、培训优先、提拔优先”, 激励流入教职工党员主动亮明身份, 及时办好组织转接手续, 积极参加学校党组织活动,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 。

另一方面要创新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让教工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化, 连续化。首先, 要建立两地共管机制。要加强教工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两管理组织之间的互动, 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双方齐抓共管, 做到让教工流动党员“离校不离党, 流动不流失”。其次, 要建立服务流动党员机制。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服务, 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 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流动党员, 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 使流动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得到党的指引和帮助, 从而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最后, 要完善独立学院党建评估考核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对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促使独立学院确实重视这项工作。同时, 独立学院党委也要将这项指标作为考核各党总支和各党支部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全面加强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4. 构筑网络管理平台, 探索有效管理手段

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需要我们探索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一方面, 我们要利用网络资源构筑流动党员管理新平台。首先, 建立内容丰富, 吸引力强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网站。采用“实体支部网络化、网络支部实体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网上支部讨论会和在线学习培训等新的学习方式加强对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促进流动党员之间的交流。其次, 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将每个教工流动党员的所有信息录入数据库系统并全国联网, 将数据修改权限赋予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人员, 将查询权限赋予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人员和流动党员本人。这样既便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就流动党员党费缴纳、参加活动、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互换, 形成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自动联系、互不脱节的管理机制, 又便于个人自我查询相关信息, 还能保护个人隐私。最后, 可以建立流动党员自我管理系统。基于上面的流动党员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可以赋予流动党员本人一定权限来实现自我查询和简单自我管理的功能。比如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党费的缴纳功能, 通过在线学习实现培训教育的功能, 通过上传文档实现递交思想汇报的功能······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对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手段。首先, 可以采用手机实现快捷管理。通过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 可以及时快捷向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传达中央精神。其次, 可以借助QQ群实现互动管理, 现在QQ群用的人越来越多, 其功能也很强大, 支持多人同时在线讨论, 支持图片、视屏、文字等各种资料共享, 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QQ群对教工流动党员实现简单互动管理。再次, 可以通过微信实现综合管理。微信是集手机和QQ群功能于一体并有所创新的软件工具, 因此, 我们通过微信, 可以实现更多样化的管理。最后, 利用YY软件实现可视、可听、可集体讨论的管理和教育功能。

总之, 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我们独立学院各级党组织之外, 还需要中央及省市各级党组织的科学领导和大力支持, 也需要各流动党员的积极配合。我们要立足当今党建实际, 吸收和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促使我国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成熟。

摘要:改进独立学院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对党、学校和教工流动党员自身都很必要。思想认识不足, 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管理机制和手段陈旧以及流动党员自我要求放松造成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出现不想管, 不能管, 不会管和不要管的局面。为进一步改进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独立学院要在认真学习中央精神,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协调, 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 努力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 构筑网络管理平台, 探索有效管理手段。

关键词:独立学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注释

1唐述权. (中办发[2006]21号)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人民网, 2006-06-28.

2周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03-07.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员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逐渐加大,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三十一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温暖送到流动党员心坎上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服务平台。许多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寻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缺乏信息,创业没有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要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大服务格局。在城市街道社区,要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整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广大流动党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以服务为平台,吸引、凝聚流动党员向党组织靠拢。

二要建立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流动党员维权、一对一联帮带、扶贫济困、表彰奖励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要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党员参加就业推荐;积极保障流动党员行使党员权利,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党员提供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这一系列“温暖计划”的深入实施,真正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使流动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流入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将原来的党组织“找”流动党员变为流动党员主动“找”党组织。

2.流出地党组织要努力提供各方面服务,做流动党员的坚强后盾。一要大力实施“四助”工程,加强服务管理。积极开展“高龄党员补助、困难党员救助、创业党员扶助、流动党员帮助”的主题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这些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二要生活上真情关怀,切实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对妻儿老小无人照顾的流动党员家庭,党组织通过确定专人定期走访或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帮助其解决春耕、看病、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婚育证明办理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离乡、放心创业。

三要积极开展“智力回流”活动,倡导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推进观念更新,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

五要出台优惠政策,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加强党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党建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党建工作必须网上与网下协同一致、互为促进。

1.要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有党支部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党支部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环节,进行网络转接的同时,党组织也要同步实行纸质化备案——网络备案便于网络查询、统计信息,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而纸质化备案则有助于保障党员组织关系的安全性。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2.要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党的基层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参考文献】

[1]戴长征.关于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8(01)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4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使我校流动党员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党内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本规定所称流动党员,是指行政或户籍关系仍在所在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但因下列情形或原因流出、流入的党员:

1、党员出国出境的;

2、毕业生党员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组织关系尚在学校的;

3、离退休党员异地居住的;

4、党员因学习进修、从事科技咨询、合作研究或其它正当职业等原因流动的。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1、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2、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

3、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

(一)党员外出时间在3至6个月,有固定地点的,应持党员证明信,到所在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至当地党组织。组织关系难以落实或无固定地点的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地相应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

(二)凡未转出党员组织关系的党员,在外期间要主动与党支部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并按期交纳党费。遇有重要情况必须及时向党组织报告,接到党组织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应按时返回。党员外出返回后,应主动向党组织如实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并将相关证明、鉴定材料交党组织查验。

(三)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流出地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指定负责人,定期联系。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应每季度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组织生活和党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条件许可的,也可将组织关系转至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管理。

(四)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来的党员,应按规定接收他们的党员组织关系、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及时将他们编入相应党支部、党小组,妥善安排他们参加党听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内的有关内容。流入地党组织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外来党员。

(五)党员流动期间,凡因单位未建立党组织或有关单位党组织不接收等原因,造成党员隶属关系不能明确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或流入地的党组织负责协调解决。党员应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请求解决组织关系隶属问题,并按要求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或与流出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由流出单位党组织出面协调解决。党员不得以此为借口,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六)党员在流动过程中,应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党员身份。故意隐瞒党员身份,长期脱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应按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凡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或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的,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应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七)预备党员在流动过程中,预备期满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流出地党组织要重视对流动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及时明确其组织关系的隶属,认真考察其流动期间的表现,按期讨论其转正问题。

已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其转正,讨论转正前应书面征求流出地党组织的意见;未转出党员组织关系的,由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其转正,讨论转达正前应书面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

延期提出转正申请的,经流出地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并报上级组织批准,可对其作出延长预备期的处理或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八)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及时足额交纳党费。如因特殊情况,本人不能按时交纳党费的,经流出地党组织同意,可以邮寄、由他人代交、或持所在单位证明补交党费,但不能少交或不交。

三、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

(一)因公出国出境工作学习,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党员不向国外境外转移组织关系;时间超过6个月,但工作流动性大的党员也可不向国外境外转移组织关系。如工作需要证明党员身份的,由党委组织部出具党员证明信,再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公派出国出境人员中的党员工作学习期满回国时,已转出组织关系的,应持党支部鉴定,及时向党委组织部报到,由原党组织接受其参加组织生活。

(三)出国出境留学或学习的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根据本人申请和汇报材料,可由原所在党组织讨论转正问题。如党员在外无法讨论转正的,待学习或劳务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和在外组织鉴定,回原单位办理转正手续,具备条件的可以转为正式党员。

四、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的管理

(一)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如无特殊原因,其组织关系原则上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党组织,也可以转到县以上人才服务机构的党组织。特殊情况下,经本人申请,所在系党总支同意,党委组织部批准后,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可以保留在学校,但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二)毕业生党员离开学校外出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的,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按要求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

(三)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一次向组织关系所在党总支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并书面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

(四)各党总支要定期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摸底排查,对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或违反党纪的,按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异地居住和被返聘的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一)异地居住的离退休党员,其党员组织关系应转移到接受居住地的党组织。

(二)离退休党员如仍被原单位返聘担任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三)离退休党员如被民办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请担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聘用单位,聘用期满后再转回原单位。

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报告 篇5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范围增大、频率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截止2012年上半年,区现有流动党员242人,流出党员113人,流入党员129人,流动党员人数占全区党员人数的1.2%。在实际工作中,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有章、永葆先进”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区委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按照省、市委精神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每半年开展一次“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党员所在位臵、联系方式、基本情况、思想状况、愿望需求做到“五个清楚”,依托服务机构、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特别是,在全市开展的“两新”组织“大排查,大组建,大提升”活动中,通过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共排查出“隐型党员”139名,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是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辖区流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政治觉悟高、发展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社会形象好的总体目标,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各级党组织坚持“实用实效、灵活便捷”的原则,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看电教片、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了解全区的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畅谈对党的认识和对我区发展的意见建议,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了47个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手机报、先锋网等平台,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回复读取手机报的体会和感受,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三是搭建平台,提高流动党员服务质量。我区从服务关爱入手,建设流动党员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切实保障政治权利。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参加选举、参与党内事务等权利。流出地党内选举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动党员数量较多的基层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或邀请列席代表,今年许多流动党员不远千里回到社区参加“两委”换届选举。二是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活动。注重创新活动载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增强党内活动的吸引力,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一起共同来打造精神家园。三是实施温暖工程。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其家庭、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

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发展速度加快,社区流动党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如何开展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个难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关系转接不严肃,管理出现空白。近些年,有的外地党员虽然到了辖区内工作或务工,但没有按规定持党员介绍信及时把组织关系转至社区党支部;有的甚至与原单位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原单位党组织无法管理,居住地所在社区党支部又不知其 党员身份,管理不到位;久而久之,造成这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失管、脱管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党员身份意识淡化,组织纪律观念松弛。流动党员多从事个体或在私企就业务工,流动性大;并且受利益驱动,一些流动党员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主要是靠本事挣钱致富,党员身份给自己带不来什么好处,公开与不公开党员身份无所谓;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还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在个体经营活动中反而束缚了手脚,致使有的流动党员为了经济利益,规避党组织的监督、约束和管理,长时间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参加党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个别党员还不愿缴纳党费。

三是教育管理难到位,受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流动党员外出的时间长短不

一、地点远近不同,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因而也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许多流动党员就认为参加组织生活无非就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对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模范作用难发挥,参与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按照“有利于促进有序流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模范作用”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增强责任感入手,让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快速和广泛,其中流动党员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流动大军能否和谐稳定,能否和谐融入当地,流动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是当前全党面临的严峻课题。各级各地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使不少流动党员从思想到行为放任自流。应尽快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建议省市组织部门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关涉流入地、流出地的特点,科学划责,明确归责,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加强督查考核。完善的督查考核机制是确保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应当研究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标,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二是以创新精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在管理机制上创新。一要强化职能部门协作。联合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统一印发流动党员登记表,协调劳动、工会等部门结合企业职工情况调查,对流动党员情况全面普查,及时摸清流动党员的情况,建立专门台帐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建立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流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管理卡,实行“一人一卡、一季一访、一年一评”,及时记录流出党员在外期间活动情况;对流入党员反馈流动党员信息卡,把流入党员在当地参加民主评议等情况,及时寄送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实现信息互动交流。

2、在组织设臵上创新。要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在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新模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实际工作中,可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工商、税务部门在各类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中成立市场党支部,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找到“家”。

3、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为流动党员服务放在第一位,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流动党员积极倡导人性化服务。比如,设立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开通求助热线,经常性为流动党员开展技能培训、维权 服务、扶贫帮困等关怀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随时接受组织教育,感受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建立流出党员培训制度,利用他们春节回乡、忙季返乡等时机,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的能力和素质。

4、在组织关系转接上创新。要在县(市、区)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结合党内统计系统推行联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

三是在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永葆先进性,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6

一、掌握去向,健全流动党员本人信息档案。流动党员是国家抓大放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分布面广、线大、点多的特点。由于流动原本就是动态的,今天与明天的联系电话、地址或许都会不一样,党员流动的去向难以掌握。因此,要实行有效管理服务的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取得联系方式,保持联系,及时地变更和建立起信息资料档案。

二、结对联系,加强流动党员日常沟通。在家党员要关心帮助流出党员,实行名额包干,采取结对联系的方式落实到在家党员的头上,保持与流出党员的日常联系,有效掌握流出党员的去向,联系电话的变更,工作单位的变动,使流出党员一直处于与支部保持联系的状态,及时地交流“双向”信息,以便于支部开展管理与服务。

三、整理流出党员流动证。要协同集团公司组织职能科室对已开出流动证的党员作一次清理,掌握流出党员与流入当地党组织是否正常的参加生活,交纳党费情况,对未能正常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流出党员,要督促其正常融入、正常参加、正常缴纳,似游离在组织之外的要撤销其流动证,实行转回保持正常的党组织联络生活。

四、鼓励流出党员在外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在外创业经商有较大贡献的流出党员,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二是在外打工获得所在单位先进的流出党员,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三是在外打工、创业、经商的流出党员,有见义勇为的,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

五、利用流出党员返家机会,加强与流出党员的沟通。每逢春节,遇有较多流出党员返家,要适时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向流出党员道报集团公司建设情况,让他们及时准确了解集团公司新面貌,向他们征求科学发展的良策,引导他们回集团公司创业或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优势,为集团公司招商引资作贡献。

六、开展走访慰问流出党员活动。一是要对返家过年的流出党员,除了召开座谈会外,还要通过进家门,心连心与流出党员亲切交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外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二是要对流出党员较集中的地方,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走访慰问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在外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流出党员管理服务的见解、认识、建议、方法,增进互信。三是要利用“元旦、春节、七

一、中秋”重大节日,发慰问短信、慰问卡片的方式,加强与流出党员的联络沟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流动党员真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7

第一, 要由重思想约束、轻制度建设向思想约束与制度建设并重转变。在流动党员数量大量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流动党员缺乏参加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 或者即便有一些党员意识到应该参加党组织活动, 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他们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这样, 只注重思想约束, 而忽视相关制度建设的状况, 就难以适应流动党员不断增多而产生的参与活动的现实需求。

第二, 要由重义务、轻权利向义务与权利并重转变。对于流动党员来说, 除了要求他们尽到党员的义务外, 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除了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党员的基本权利外, 还应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权利。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重视流动党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统一, 特别是确保流动党员的基本权利, 有利于激励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第三, 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传统的对党员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对党员的组织管理, 对党员的服务却重视不够, 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条件下,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更渴望组织的关怀与帮助, 党组织要搞好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该更注重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健全基层组织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 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 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 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针对流动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 各级党组织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和宏观指导, 将非公企业党建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一体化考核, 实施全面领导。

第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行业党组织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行业协会发展也较快, 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同时, 行业协会会员中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 流动党员在行业协会中也越来越集中, 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 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 加快改变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要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协会适时建立行业协会党委, 完善党委组织构架, 理顺党委与所属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挂靠关系, 并适时召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推进会;也可通过推行民间组织枢纽式管理, 逐步建立完善联合会党委与所属协会党组织之间自上而下的党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使这一部分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 确保他们不游离于党组织活动之外。要坚持社区党建工作的开放式理念, 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 在街道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在社区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和流动党员服务工作站, 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效应, 增进社区党建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管理方法

第一, 创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法。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 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 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 (村) 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 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

第二, 创新流动党员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要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情况, 对流动党员进行划分, 按类施教, 从而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和有序性。

第三, 创新流动党员权益保障方法。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要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要注意吸收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到领导班子中,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当前, 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国, 各地建立了不少流动党员服务机构, 积极开展创业讲座、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法律维权等活动。一些地方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党内互助金、建再就业的帮扶机制等, 初步形成了关爱党员的长效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 大量党员离开原工作地点或者居住地域, 使传统的封闭式的静态的党员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党员大量流动这一现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这对流动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12-01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体制机制的发展变革,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有所增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当今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在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1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

1.1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教学体制改革学科的属性决定的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交通工程四个专业已全部进入卓越培养计划,根据纲要要求,学生要在企业学习一年;另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参加校际交流项目到海外学习等,期限一般为半年,个别的还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而延长;大四的学生第二学期要到企业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等,为期一学期。

1.2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临时性的工作安排造成的

除了教学科研,其他工作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导致其流动。有的是常规化的临时性安排,如本科生军训,由于新生没有独立的年级党支部,就使得党支部不能整建制地移植到军训之中。有的是影响面较大的重大活动,如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安排了300多名学生服务于多个相关场所,其中有60多名学生党员,历时半年左右,尽管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因为学生志愿者分布在不同场馆、不同业务口、不同区域,学生党支部也不可能整建制地移植。

1.3 流动党员组织管理的一般办法有时不太适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规定了流动党员界定及管理的一般办法。但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如果由地方或驻外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甚至有些将学生组织关系转入实习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明确其党组织。三是流动党员的时限界定。所以,对流动大学生党员管理的责任往往仍在高校的党支部。

2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2.1 加强源头与质量控制,提升党员素质及党员意识

大学生因实习等原因外出后对党组织的关心度下降,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党支部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管理不严,制度不全,进出无登记,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有的学生党员不愿受约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个别大学生党员情绪低落,会逐渐疏远党组织,使学生党员处在游离状态。

2.2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创先争优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保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教学科研学习等各项工作中,外地实习、参加临时性的大型活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

2.3 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途径和办法

为了应对新的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趋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全员覆盖、有效覆盖,在保证党组织可以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同时,也保证了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对大学生流动党员从严界定、对其管理教育从严要求的出发点之一,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3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3.1 注重流动党支部建设,完善流动党支部管理机制

(1)根据毕业生党员在企业中实习的人数成立党小组,落实党小组组长人选。(2)做好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联系工作。(3)做好毕业生党员在外实习、培训的权益保障工作。(4)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带队,支部书记等实地考察慰问。

3.2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

(1)利用QQ群、E班、短信推行“网上”教育。(2)实行党组织生活“遥控”教育。并把学习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

3.3 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应对新形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全员覆盖,保证党组织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保证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建立制度,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3.4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特色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1月主办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研讨会”,与苏州地铁、郑州地铁、杭州地铁、南京地铁等开展了学科、科研、就业、产学教育等上的合作,加强了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并组织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职前辅导主题活动、9号线大学生自管线、穿越2号线绿色出行”等多项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与杭州地铁、西安地铁公司签订了《大学生党员实习管理办法》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党组织生活,使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校内校外党员教育的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孙明.对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2-33.

[2]郭文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44-245.

[3]张学茹.浅议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载体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82.

[4]李艳.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4-95.

广场西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汇报 篇9

广场西社区位于长治市城区太行西街108号,现有常住人口2479户,总人口8399人。社区支部直管党员33人,流入党员4人,流出党员9人。

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广场西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

“党建网联”为载体,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服务措施,大力实施“五携手”工程,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我社区党支部多次被市区两级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流动党员日渐增多、特别是零散流动党员增多。为此,我们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着眼于使党员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针对不同情况细化了具体的教育管理方法。

1、创新“建”、“联”管理模式,确保流动不流失

在我社区,针对流动党员主要采取“建”和“联”。“建”,是指建立健全党组织设置。主要是建立外来流动党员支部。主要在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市场、商贸区或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流动党员之家”,对本辖区的流入党员以及流入时间较长、无挂靠支部的零散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联”,即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对于流出党员,到达外

1地后,主动挂靠当地党组织,认真参加当地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并及时向原党支部告知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定期向党组织汇报个人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二是由流动党员原所在党支部确定一名联系人与流动党员联系,长期挂钩,要求指定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传达上级有关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

2、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离家不离党

我社区党支部自2008年以来大力推行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根据辖区单位、小区、门店、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流动党员这些党建资源分布情况。本着“便于联系、便于组织、便于工作”原则,将辖区划分为了四个单元网格,并分别派驻四名党员担任网格长,具体负责指导网格内的工作,可以说将社区的每一项工作细化到了每一个单元网格,更有针对性,服务更加到位,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缝隙链接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利用网格化管理机制,我社区针对辖区内实际情况做到了“三统计”。

一、定期主动排查,利用春节、十一等流动高峰期,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

二、在接转组织关系时对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等群体,主动进行

询问,对有外出工作意向的,提前告知流动党员管理规定;

三、与工商、公安、计生等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在营业执照办理、流动人口管理、劳动用工合同等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统计工作。

3、探索网上教育平台,确保离土不离网

在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基础上,我社区成功打造“温馨之家”网络社区,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对支部信息以及党课内容进行更新,形成了“网上党校”。同时开通党员网上论坛,实现了党支部与流动党员的双向联系。“温馨之家”网络社区的建立拉近了支部与党员之间的联系,为支部和党员打开了了解信息、交流信息、宣传信息的新视窗。

4、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确保忘忧不忘本

我辖区内的流动党员主要以无业人员为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社区主动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减少其在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麻烦和忧愁。免费提供劳务咨询并且为其联主动联系各中培训机构,从而自觉做到忘忧不忘本。截止目前为止,我社区已帮助两名流动党员在成功就业,一名在粮机医院工作,另一名自己经营“亮博士”擦鞋店。

二、主要成效

1、大力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

我社区党支部积极协助流入党员管理,把流动党员纳入党员志愿者的同时,还使其主动参与流入地的平安社区、文

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去,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一方面建立了优秀党员与后进党员结对抓帮扶、老党员与新党员“一帮一”抓带动、流动党员“手拉手”抓共进等帮带机制,充分发挥辖区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众多的实际,通过社区党建联谊会、“结队连心”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开展帮贫扶困活动,以解决那些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近年来,流动党员通过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慈善超市、社区小课堂等场所参加志愿服务不下40次,帮扶资金达8万多元,受助人数达300多人次。通过社区文化艺术节参加文艺汇演不下5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流动党员的积极性,也让流动党员感受到了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有效实施承诺点评活动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开展了公开承诺和双向评议活动,明确努力方向和争优事项,同时在社区公开栏公布,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开展党员集中会议点评工作,召开组织生活会,邀请街道纪工委书记对社区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社区党支部也对流动党员进行点评,通过完善承诺点评机制,树立起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得同时,也激励广大党员更加积极的为民服务。

三、几点思考和下一步打算

一是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要摒弃视流动党员为管理包袱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流动党员党组织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对流动党员必须坚持双向管理,将流出地管理和流入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身牵两头的特点。流出地或流入地任何一方党组织的单向管理,都有局限性。只有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构建有机衔接的双向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两个作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10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1.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2.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3.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责任和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一)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3.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4.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5.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二)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负有主要责任,要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

1.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2.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3.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4.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5.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3.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4.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篇11

【摘 要】针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7-0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占比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85.8%,而我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的,达到总量的1/4。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基本上采取统一迁出为主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在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就组织关系转移细节进行讲解,如介绍信的开具、迁出的过程、迁往的地点等。当前,主要的迁出方向有: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迁往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或暂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组织关系可以迁往原籍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党组织。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人员难找寻,积极分子思想难考核,预备党员难考察,党内会议难参加等。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变换频繁,工作极不稳定,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走动,从而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因迁出迁入流程烦琐,长期持介绍信不报到,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训过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管理方案。但是对介于待就业和已就业之间的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则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因为没有转入实习单位的党支部,不能参与所在单位的党员活动,而学生本人不在学校,更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所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活动。

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出高校后,党员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明显减弱。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党员把组织关系迁到了出生地的村委会、区委会、就读高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常出现组织关系和就业单位分离的情况,不能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即使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支部,但是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本身较薄弱,也会在客观上影响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质量。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理念、体制落后于新形势,具体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不足。作为高校基层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等特点,不应该有畏难情绪。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编制紧张、人手缺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动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落在实处。

(二)企业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部分非公企业甚至党建工作缺失,高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没有去报到、学生是否参加所在单位的组织活动、就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如何等信息很难获取。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的淡薄。大学生年龄小、党龄低,加上在校期间授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短,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还比较淡薄。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影响,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党费,不按时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渐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脱离了党的组织。

三、对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困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管理模式;以高校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的中介管理模式;按照工作时间、地点、性质,依托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楼宇建立的行业管理模式;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联建协议,规定各自职责的联建管理模式。

参照双重管理模式和联建管理模式,根据当前高校“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图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为核心,把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毕业生党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向的闭合流动的信息圈。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各院系党总支设立专人负责党建综合信息网中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在本模块下针对高校流动党员,开发设计了跟踪毕业生流动党员当前的报到状态、位置信息,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提交思想汇报、缴纳党费等功能;针对就业单位,开发双向沟通机制,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注册,完成对流动党员报到状态的更新,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也可以发起在线会议、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丰富和完善企业党建内容。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平台的沟通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与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向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制高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仅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性APP软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使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向广大流动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流入地企业党组织接纳了大学生流动党员之后,可以主动到平台更新报到状态,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加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发起在线会议功能,也可以督促和指导流动党员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及时地把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党组织。平台也可以根据流动党员在软件中的操作记录、IP地址、位置信息、学习成绩、培训情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流入地企业和高校共享评价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指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党建综合网中有了大量的操作,经常性地通过这种媒介接收党组织的通知公告、微信推送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和开展各类网络活动。毕业生离校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此平台,在流入地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当然,流动党员没有找到工作或企业没有党组织,挂靠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村委、居委会等处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一样要经常性浏览和使用党建综合信息网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完成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学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与网络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不断线。

实践证明,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石沁禾.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张慧,杨世鹏.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作者简介】杨 华(1981-),男,福建松溪人,讲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程国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国家网络规划设计师;高振中(1982-),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龙源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结07-06

水源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09-15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案例下一篇:暑期食品安全检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