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精选4篇)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审核: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预习学案
1、搜集托尔斯泰的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自由读词语,在字音、字形或者意思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魁梧:
抱怨:
倒霉:
忧虑:
呼啸: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课文写了哪些穷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篇课文围绕这几个人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要讲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课文写到了那几幅画面?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说。
4、同学们读了课文,那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并找出相关语句。
四、课堂检测
一、听写词语
二、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l.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平静
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与其……不如……尽管……还是……
5.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6.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摘录描写环境的句子。
3、有兴趣的同学选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9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等丈夫
抱孤儿 渔夫 桑娜
得支持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课题:9 穷人(第二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学习重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二、预习学案
1、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2、勾画环境和心理描写的语句。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思考心理描写的作用。
3、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读一读,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你认为他们穷吗?课文以穷人命题有何含义?
5、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课堂检测
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五、课后作业
1、同步和三导。
2、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9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环境 心理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晨读课:(10分钟)
目 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日积月累”及自己收集到的名言,争取熟能成诵。2、组长检测背诵情况,并做等级评定。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 :《回顾拓展五》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查找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名言的意思。
自主积累: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警句,并摘抄在预习本中。
自我感悟: 默读“日积月累”的名言,并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你有何启发?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1分钟):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积累鲁迅的名言,并能再次感受鲁迅的形象。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
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 学法、 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学习交流平台,
再识鲁迅先生
内容:阅读课本96页交流平台,再次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学法:1、可回顾本组单元,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谈。
2、可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
3、可谈一谈读鲁迅作品的体会。(完成随堂笔记一)
学习日积月累,
积累鲁迅名言
内容:品读鲁迅先生文章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并进行积累。
学法:1、大声朗读“日积月累”三遍,读准读畅。
2、认真体会这些句子,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批体会。
3、读一读自己收集到的鲁迅其他的警句,摘抄在随堂笔记二。
学习趣味语文,
走进鲁迅故事
内容:学习鲁迅巧对对联的故事,再次感受鲁迅的形象。
学法:1、默读趣味语文,了解故事。
2、思考:周樟寿的对联的妙处,以及自己对鲁迅的新认识。
3、将自己课后收集到的趣味对联摘抄在随堂笔记三处。(预时:16分钟) A 、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预时2分钟
B、五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
(预时5分钟)
C、十人共同体:
⑴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⑵预演:大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大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预时8分钟) 展示单元一、
建议:回顾本单元课文及其他作品,再次走近鲁迅。
展示单元二、
建议: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内及自己诵读的名言警句。
2、用自己的语言带大家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意思
展示单元三、
建议:结合课文,说说鲁迅巧对对联的妙处及自己对鲁迅的新认识。
展示单元四、
建议: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将自己知道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讲出来。
(预时:28分钟)
一、我对鲁迅的认识:
二、我收集到的名言警句:
三、我收集到的趣味对联:
等级评定: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七、学后反思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能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二、复习铺垫
请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86
2.903
4.765
三、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11页的例6,思考填空。
(1)、根据题意列式为( ),用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为( )。
(2)、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是( )位,题目要求我们得数要保留( )位小数,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面的( )位,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是否满5?( ),( )。
(3)、所以0.049×45≈( )。
2、小结:
①、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的第( )位。
②、根据需要按( )保留小数的位数。
③、积的近似值要用( )号
四、巩固测评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 ≈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解决问题。
(1)、一幢大楼有21层,每层2.9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种大米的价格是每千克3.85元,买2.5千克应付多少钱?
五、学习收获
【《穷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9-25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09-14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与说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