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期末考试重点(通用6篇)
一、期末考试形式:闭卷。时间90分钟。
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题×5分)、单选题(10题×1分)、多选题(5题×2分)
简答题(3题×10分)、论述题(含案例分析2题×20分)五种。
三、考核内容
(一)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占10分)
(P-7)1.公共政策(p-28)2.公共政策主体(p-66)3.决策权力
(P-111)4.行动理论(p-112)5.交易理论(p-135)6.公共政策评价(p-170)7.完全理性思维(p-174)8.无为思维(p-178)9.头脑风暴法(p-179)10.德尔菲法(p-210)11.决策支持系统(p-218)12.知识经济(p-219)13.扁平式组织
(二)重点问题(简答题、论述题,占70分)
(教材P15-20)1.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教材P-38)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教材P-41)3.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教材P-55)4.信息系统的职责。
(教材P67-70)5.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教材P74-77)6.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P-79)7.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
(教材P-107)8.追踪决策及其特征。
(教材P113-114)9.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教材P120-121)10.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教材P-122)11.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教材P-141)12.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教材P-145)13.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
(教材p-182)14.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教材P-200)15.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教材P-206)16.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的内容。
(教材p-224)17.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教材P-231)18.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材P-244)19.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教材P269-272)20.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P-287)21.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
(三)选择题(单选与多选,占20分)
有研究发现,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51%的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 (束定芳, 庄智象, 1996:52)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是困惑师生的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参加各类测试时书面表达中母语负迁移的情况尤为突出。怎样利用母语知识, 促进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国内外各语言学流派对迁移问题众说纷纭, 说法不尽相同, 但对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问题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以母语迁移的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通过对学生英语考试中低分书面表达的分析, 力求寻找减少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途径, 增强写作教学的实效, 从而提高学生测试时书面表达的成绩。
2. 国内外主要迁移理论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迁移的问题, 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使我们对迁移的认识逐步深入。早期的形式训练说支持题海战术的教育模式已不符现代教育需求, 被逐步遗弃。20世纪初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共同因素说认为, 两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时才会产生迁移, (张大均, 2003:136) 这个理论使得迁移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心理学家贾德和苛勒分别提出了概括化理论和关系理论, 强调认识两种学习间的共同原理或内在关系可促进迁移。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布鲁纳认为简约的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到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研究者相信外语学习者的错误主要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因此, 他们认为通过两种语言的分析对比 (contrastive analysis) 就可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但后来的EA (错误分析) 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外语错误只有一部分是由母语知识的干扰引起的, 另外一部分是由于认知因素 (过度概括、过度使用类推规则等) 所致, 还有一部分难以确定其真正原因。 (束定芳, 庄智象, 1996:5)
现代学习理论中至少存在三种有价值的观点。一种是由奥苏伯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为是“为迁移而教”, 实际上也就是塑造良好认知结构问题, 注重设计“组织者”, 通过“组织者”来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充分利用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第二种是由安德森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 提出两种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 是两种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最后一种是认知策略的迁移理论, 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 我国教育界对迁移的研究也颇具成效。像文秋芳等人的研究使得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其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 也有积极作用, 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 共同作用。迁移在表层和深层都会发生, 表层多为负迁移, 而深层多为正迁移。外语学习提高外语水平是关键, 同时也要继续提高汉语水平。 (王立非, 文秋芳, 2004)
这些迁移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习迁移某种实质性特点, 虽然母语到底是如何影响外语学习的至今仍无定论, 但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迁移知识, 充分体现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迁移理论的某些优点。
3. 高中生书面表达中的主要迁移现象
3.1 分析材料及对象
本文选取了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本校的高一英语期末考试的书面表达作为分析素材。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借助任何帮助手段, 又迫于时间的压力, 因而所写的书面表达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反映, 其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也有集中的表现。
此次书面表达题沿袭了近年来高中英语写作题的常见模式, 即以表格形式给出写作的内容要点, 并要求发表个人观点, 属半开放式作文。原题如下:
高中阶段学习比较紧张, 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下表显示了两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请简述并发表你的观点, 词数在120左右。文章开头已给出。
Li Hua and Wang Hai are two students of Senior One.Both of them work hard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笔者根据需要收集了一些学生的答题卷, 得分基本在10-14之间 (25分为本题满分) 。得分低于10分的试卷很多都是未能完成写作内容或实在不成文的, 多缘于时间不够或英语基本知识的过渡欠缺, 此次暂不做分析。而10-14分的作文未能达到15分的及格分, 得分较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母语负迁移相关联的。如果分析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书面表达的成绩应该有所提高。
3.2 主要错误类型及与迁移的关系分析
3.2.1 谓语动词的词形错误
谓语动词的各种形式变化错误是学生书面表达最主要的出错之处。动词的单复数、时态、语态的错用误用现象十分突出, 具有普遍性。
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下:
(1) *Li Hua listen to the teachers carefully in class.
(2) *Wang Hai often sleep in class...
(3) *I think a student who want to get good marks should do like Li Hua.
(4) *Li Hua spends less time doing (her) homework and went to bed early.
(5) *He often feels sleepy during class so he didn’t catch a lot of main points.
(*号均表示句子有语病。)
(1) 、 (2) 、 (3) 句中, 学生忽视了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third person singular present tense form) , 句子中的listen, sleep和want都应该加-s。这里说“忽视”, 是因为学生不可能不知道这里动词加-s的规则, 但是此类错误却普遍大量的存在。尤其是像 (2) 、 (3) 句主谓之间插有副词或关系代词之后, 这样的错误就更多。 (4) 、 (5) 句出现了明显的时态错误。这样的句子往往是学生不假思索写出来的, 自身也没意识到动词应该注意词形变化, 只是觉得怎么顺就怎么写, 完全是“跟着感觉走”, 往往只是一味使用先入为主的词形, 形成了定势的思维。
教师对学生英语作文的批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改动词词形的错误。动词的单复数、时态和语态也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细细想想, 应该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此类错误大量涌现的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因。譬如, 英语中时间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动词的时和体来加以反映, 而汉语中不存在时、体等句法现象, 汉语则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曾经”、“正在”、“已经”、“将要”) 作状语, 或利用虚词“了”、“着”、“过”等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体现, 动词本身无任何变化。因此,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汉语影响而缺乏动词词形变化的意识。
从这些得分较低的学生作文来看, 谓语动词词形的错用比比皆是, 有的甚至通篇基本都是此类错误, 使得文章看起来十分混乱, 让人觉得这些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实在不过关。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加强针对谓语动词词形变化的相关训练, 增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减少写作中的这类错误, 这些学生的书面表达成绩有望得到明显的提高。
3.2.2 遣词造句的错误或不当
学生作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句子, 例如:
(1) *After class, he often asks teachers for difficult questions.
(2) * (Wang Hai) can’t write all the note (s) . (-s是笔者加的。)
(3) *...and he should stay up, which lead him can’t concentrate during the lessons.
(4) *...in order that he can keep strong energy.
句 (1) 本意是想表达“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 可短语ask sb.for sth的意思是“request that sb.gives sth.or does sth.”。这样一来, 句子意思就成了“向老师讨要难题了”。句 (2) 的思维路径显而易见:王海“漏掉了许多要点”就说明他没记笔记, “记”就是“写”, 所以似乎是顺理成章地用了一个搭配“write all the note (s) ”。句 (3) 中大胆地使用了刚学过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本应该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只可惜从句部分“lead him can’t concentrate”明显是“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逐词翻译, 汉语兼语句式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写作中留下了生硬的痕迹。另外, 此句中情态动词“should”用得也不恰当, 应该用“has to”才比较准确。句 (4) 为了表达“旺盛的精力”, 不顾英汉词意、词性的差异, 硬是套上了“strong energy”, 实为误用。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已相对成熟, 他们十分希望能用英语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思想, 但往往由于他们接触的英语材料有限, 积累的英语知识不足, 导致很多英语表达只能演化成汉语思维的翻版, 结果造成词不达意, 或生搬硬套, 或冗余累赘, 错误百出。这样看来, 要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成绩一方面要训练英语思维的养成, 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积累, 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储备。
3.2.3 篇章构建的汉化
我们的学生似乎更多地关注是否把要点内容都写出来了, 很少会把心思花在篇章布局上。英语文章多以主题句提领各个段落, 脉络清晰、意思明了。然而, 阅读所有这些学生作文几乎找不到任何段落的主题句或上下文的承接语。基本上都是写完了李华的学习方法就接着马上介绍王海的情况。如果能在段落前加上一句:“Wang Hai has a different way of learning.”那么文章的层次就会清楚多了。
另外, 学生作文的句与句之间、句子内部也存在诸多结构问题。英语属印欧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相距甚远,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句子中如果少了连接词如or, but, if, so, because, when, although, so that等, 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 而汉语如果没连接词, 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
这里选取了一小段学生的书面表达, 并且照原样保留了语言上的错误。
Wang Hai thinks he often feels sleepy in class and has lost many important knowledge.He spends a lot of time on homework, he often stays up for studying.He can’t pay attention on studying.
从结构上来讲, 明显看出受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重意合而省略了必要的连接词。一共三句话, 只有第一句中用了一个“and”, 除此之外没用其他的连接成分。其中, 第二句尤其不符合英语的句子结构, 如果后半句前面加上一个“so”就会使句子逻辑关系清楚了。另外, 为使行文顺畅地道, 句与句之间最好适当地使用besides, because of that等成分。
4.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中介语体系前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思想时, 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 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的影响, 这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帮助学生在作文中逐步抹去母语负迁移的痕迹, 从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以下是几点相关的建议:
4.1 以背诵活动形式增加英语语言输入。
高中阶段往往因为繁重的学习内容和巨大的考试压力而忽视了背诵活动。但是, 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 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以及篇章构建技巧, 在此基础上就能加强对写作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 逐步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 大量减少上述所提及的遣词造句和篇章构建的问题, 从而达到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4.2 加强对比分析, 讲透语言要点。
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有时就是由它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引起的, 因此教师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比较英语与汉语的异同,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了避免汉语的干扰, 可以多进行一些汉译英的练习,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法的对比, 感悟英语思维的特点,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减少硬译的现象。
4.3 强化书面表达专项训练和个别辅导。
有研究表明, 限时作文有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 有利于改变学生不良的英语写作习惯, 因此教师应善于使用“限时作文”这种训练和检测手段, 并且勤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个别跟踪辅导, 逐步纠正他们的写作思维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5. 结语
基于以上对这次考试书面表达的分析, 可以看出母语负迁移可以导致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的多个层面产生错误。本文所涉及的谓语动词的词形变化、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的处理只是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并不全面。实际上, 母语负迁移存在于更多方面, 如:冠词、代词的使用, 被动的使用, 词序的调整和句子的平衡, 等等。许多细微之处都能折射出母语思维方式的强大影响力。探索和了解学生书面表达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薄冰, 何政安.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5]王立非, 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 .
[6]王文宇, 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
[7]郭伟华.英汉语差异及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Sino-USEnglish Teaching, 2006, (3) .
第一章:公关概述
1】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 [PR])这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韦氏新九版大学词典》,简称“公关”。Public Relations被翻译为:公众关系,但在所有说法中,它更倾向于: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几层含义:
(1)公共关系状态:(eg:长城饭店的公关不错。(静态评价))
(2)公共关系活动:(eg:xx公司赞助希望小学是公关。(活动))
(3)公共关系观念:(eg:李四很有公关头脑。(观念、意识))
(4)公共关系学:(eg:张老师写了一本《公关》。(理论))
1923年,著名的公关教育家爱德华。伯纳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公关专著《舆论明鉴》,并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这就是公关实践的总结于提炼。
(5)公共关系职业:(eg:张三是干共公关的。(职业)王五是学公关的。(学
科)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是中国的公关。(公关萌芽)陈水扁、尼克松下台是公关失败。(形象、舆论环境)
1904年,艾维。李与派克合资成立派克。李氏公司,以收费的形式为企业进行公关策划,公关职业由此正式诞生,艾维。李被誉为“公关之父”。3】公共关系的定义:
(1)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2)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
(3)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4)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是塑造组织形.....象。(包括:树立和维护)(5)公共关系的目的是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4】公关的六个基本特征:
1.以公众为对象;2.以美誉为目的;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5.以真诚为信条;6.以沟通为手段。
5】对公共关系的误解:(是非判段题)
1.公共关系就是人际关系。2.公共关系就是庸俗关系。
3.公共关系就是宣传。4.公共关系就是市场营销。
6】公共关系意识也被称为“公共关系思想”、“公共关系概念”,是指: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观念和指导思想。
其公关意识包括:塑造形象意识、尊重公众意识、传播沟通意识、协作合作意识、互惠互利意识、创新审美意识、立足长远意识、团队意识、整体意识、服务意识等。
7】如何自觉培养公关意识??
答:(1)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公关价值的东西;
(2)在常人看来无所谓的行为中潜移默化的开展公关活动;
(3)自觉按公关原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1.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组织的整体素质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为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两方面。知名度是指社会的知晓程度;美誉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信任和赞美程度。)
2.咨询建议,参与决策;
3.传播沟通,宣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
4.平衡利益,协调关系;
5.社会交往,组建网络;(公共关系被誉为“广交朋友的艺术;)
6.教育引导,培养市场;7.科学预警,促进发展;
8.提高效益,促进发展。
9】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五步工作法)
1923年,美国公关家爱德华。伯纳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关系工作的程序,称为“五步工作法”。其包括:调查研究、公关策划、传播实施、反馈评估、论证。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1】早在23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传播者的可信性。《修辞学》是最早探讨“公关”的理论专著。
撒是古罗马第一个应用公共关系的名人,他专门写了一本记载他功绩的纪实性著作《高卢战记》,这本书曾被西方一些著名的公关系专家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古代基督教在全世界卓有成效的传播。中国的公关鼻祖是:苏秦和张仪。诸葛亮善于运用“七擒七纵”。
2】1842年哈里斯。伯格组织的《宾西法尼亚人报》和罗里组织的《明星报》印刷了一些民意选票寄给读者,以预测总统竞选的结果,这就是最早的公关调查。3】1860年,出现了新闻代理人,这就是新闻与实业相结合的时期。4】1899年,公众第一次承认公共关系。
5】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1)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2)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3)公共关系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大众传播与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6】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公共关系的前奏”怡“报刊宣传活动”为代表。19世纪上半叶,其中一个标志就是30年代出现的“便士报运动”(P23)
巴纳姆(反面人物)恪守的信条是“公众要被愚弄”、“凡宣传皆为好事”。这一时期被称为“公众被愚弄的时期”或“公共关系最黑暗的时期”。
19世纪末,大众传播界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揭丑运动”。
7】(1)美国艾维。李被视为但是公关职业的开创者和代表者;
(2)艾维。李与派克在1904年合资成立了“派克。李氏公司”,成为第一位通过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佣金的职业专家。
(3)1906年艾维李坚持“讲真话”原则;“公众需要被告知”。
(4)宾西法尼亚铁路的坍塌造成了铁路上的重大事故;
(5)艾维。李是公共关系的鼻祖,主要是指他对公众的态度的认识和观念,以及他的身体力行;奠定了现代公共关系的基调。
(6)1905年,美国的无烟煤业工人大罢工;
8】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
(1)爱德华。伯纳斯曾任记者,在1913年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的公关经理。
(2)1923年,爱德华。伯纳斯受聘于纽约大学首次讲授公共关系学课程;
(3)1923年,他出版了在公共关系史上被称为第一本公关教科书《舆论明
鉴》,又译《舆论之凝结》,第一次从科学角度使用了“公共关系”一词。
(4)1952年完成其教科书《公共关系》,使用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化、完整化、学科化。
(5)他特别强调了在公关活动中首先应了解公众的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
念和态度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宣传应“头公众之所好”。
9】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
(1)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是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强调“双
向沟通、双向平衡、公众参与“。
(2)1952年,卡特李普和森特出版了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有效的公
共关系》(P26)
(3)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PRA)在伦敦成立,至今会员遍及
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部设在日内瓦,标志着公共关系已作为一门
世界性行业而独立存在。
(4)1984年,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国有企业是广州白云山制药厂;
(5)1986年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专业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在北京成立。
(6)1987年7月,中国公关协会成立。
(7)香港在50年代导入公共关系;台湾在60年代导入公共关系。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1】公关部在组织中充当的角色:
(1)情报信息部;(2)整体策划部;(3)决策参谋部(4)宣传部、外交部。
2】公众:即影响和制约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组织必须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
3】组织是公关工作的主体,也是公关调查的主体。
3】公关策划:是指公关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分析现有条件,谋划、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具体公关活动的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一、填空
1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2甲骨卜辞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短散文,可以算是散文的萌芽。《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6中国文学史上的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7建安之杰:曹植。
8墨子时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9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1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1《孔雀东南飞》最早出处:《玉台新咏》。
12《史记》体例:纪传体。
1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汉书》。
三、名词解释。
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为了协调劳动劳作,鼓舞唠叨情绪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和阐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九歌:《九歌》,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是依据神话故事及当世流传的一些巫觋祭歌写成的一组抒情诗。从其内容和情调来看,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系沿用古曲之名,“九歌”是夏启时的乐曲。九者,数之极,故《九歌》不限于九篇,而是十一篇。除了最后的《礼魂》依王夫之说是送神曲子之外,前十篇都是每一篇写一位神灵。楚国江南民间不可能同时祭祀这么多的神祇,这大概是屈原把民间分别使用的祭祀乐歌集中起来,经过改作而成的大型的综合乐章,并以“九歌”作为标题。
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
四、简答题。
关于诗经编辑的两个途径:一是采诗,周王朝设有专门采诗的“行人”,他们四处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所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是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唐宋以来的散文家无不推崇《史记》为圭臬,如韩愈、欧阳修等的散文手法与格调都很明显地受到《史记》的影响。
2.《史记》对我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首先,《史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为我国古典小说所承袭。其次,《史记》组织故事,安排情节,刻画人物、铺叙场面、描写细节,也都给后世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3.《史记》也是我国古典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史记》极善于提炼历史题材,把许多历史故事,描写得腾挪跌宕,充满着矛盾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极易改编为戏曲。因此,我国古典戏曲,无论元杂剧。明清传奇,还是地方戏的传统,故事取材于《史记》的极多。
五、论述题。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而最可宝贵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反抗封建家长的坚强意志,她不堪忍受焦母的虐待,宁肯牺牲个人幸福,主动要求离开焦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土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不顺从兄长的摆布,不为富贵所
动,不为强暴所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了她的反抗。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古代反抗封建家长制妇女的典型。焦仲卿:焦仲卿也是一个忠于爱情,站在兰芝一边,与焦母抗争,还回绝了焦母关于“东家有贤女”的引诱。他起初对自己的母亲还抱有幻想,希望母亲可以回心转意,他能把兰芝接回家中,在这点上他不如兰芝对局势看得清楚。他对兰芝的处境也不能做到理解,所以对兰芝有过“贺卿得高迁”的嘲讽。但残酷的事实使他认清了矛盾的不可调和,最后以死明志进行抗争,他也是一个反封建家长统治的正面人物。
赏析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
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析:
本诗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已经为人称道。可以说他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一个耿介正直、孤高伟岸的人格模范,具有相当动人的示范力量。唐代诗人高适不愿拜迎长官、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与陶渊明的精神可谓是一脉相承。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后世文人都把桃花源理想境界看做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对立或不同的社会加以憧憬,本身就具有否定黑暗现实的意义。
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
陶渊明的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大量地发掘这一生活素材,并且在艺术上卓有成效。
四、陶渊明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使他影响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为有效的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综合选择或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方案。
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
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5、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
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6、多媒体技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7、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
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二、简答题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1)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信息 ;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2)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 ;
教育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其核心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基本特征: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
4、传播的过程及拉斯维尔的“5W”。
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5W:控制分析——研究谁、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何种通道、受众
分析——对谁传播、效果分析——产生了什么效果
5、什么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能再现出来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它是目标表述中应注明的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是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说)什么,即获得怎样的能力。
C——条件(Condition):指学习者学习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制,说明产生行为的情境。如“独立设计程序”、“在3分钟之内输入完这篇英文”等。
D——标准(Degree):是学习者行为完成的质量衡量依据,是行为准确性和质量的水平要求。
7、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小的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8、多媒体素材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原则。
类型: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
应用原则:科学性、艺术性、可控性、适度性
9、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策略;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观点。
策略:知识切入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激动策略、情感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
大整合论的观点: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的观点:将信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10、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
(1)充实课程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学环节的信
息化、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1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简述主要环节和步骤。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的问题的解决。
主要环节和步骤:确定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
1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1)项目规划、目标分析和选题
(2)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3)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
(4)制作与修改
(5)评估和打包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2)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4)学习的情境观: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14、教学设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并试行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主要内容:1)教学设计的目的: 优化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4)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以学生为导向
6)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性质
7)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作用:(1)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步骤。
16、常见的视频、音频和动画格式。
视频:AVI格式、MOV格式、MPEG格式、RM/RMVB格式
音频:数字音频包括波形音频、Midi音频、Mp3音频
动画:GIF格式、SWF格式、FLIC 格式
三、分析题
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四、设计题
关键词:生物教育,生物进化论,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的一种方式,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 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情况、分析和评估教学质量,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界的系统发展及其规律性, 丰富专业知识。笔者以课程考试为契机尝试自由讲课的考试方式, 旨在通过对考试 (考查) 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提高生物进化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基本情况
1.1 考试对象
2004级生物科学本科及2005级生物教育专科2个专业的2个班, 共计62名学生。
1.2 实施方案
考试形式为自由讲课。题目以课堂教材《进化生物学》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兴趣可自由选材, 自己备课, 在课堂上讲课10分钟。考试分为两部分:①备课。包括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准备及知识的扩充, 这个部分主要考查基本功。②现场讲课。这部分主要考查综合表现和讲课技巧。
1.3 评分标准
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讲课时间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10分) ;普通话标准, 语言流畅 (10分) ;讲授内容熟悉, 能够脱稿讲课, 重点、难点突出 (30分) ;板书或者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好 (20分) ;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互动好 (10分) ;教案写作标准及内容安排得当 (20分) 。
2 结果分析
2.1 考试成绩的基本分析
根据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 多数同学基本达到良好水平, 最高分为96分, 最低分为53分, 平均成绩82.5分, 及格率95.2%, 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述及时间掌控能力。
2.2 考试情况的细节统计
时间管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关系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述安排, 所以现场讲课时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考试题目要求, 每个学生的现场讲课时间是10分钟, 但是参加考试的62位学生中, 只有6位学生刚好控制在10 min, 多数学生用时在9~11 min之间, 少数人超过12 min, 仅有几人少于5 min。
对于讲课内容的熟悉程度, 设计完全脱稿、不完全脱稿、不脱稿3个层次。完全脱稿就是不用看稿子或者对所讲内容能够熟练讲述;不完全脱稿则是基本上讲述清楚, 偶尔看看稿子或者课本;不脱稿就是念幻灯片或者课本、稿子。考试结果分析表明, 25.8%的学生准备充分, 能够完全脱稿, 讲课轻松自如, 课堂互动良好。而不完全脱稿的有51.6%, 只有19.4%的学生是照着讲稿念。虽然讲课内容是自由选择的, 但是内容重复的人数不是很多, 重复率为19.4%。
2.3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在每位学生现场讲课结束后发给学生调查表, 学生填写后立即收回。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欢迎采用自由讲课的方式进行考试, 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生物教育类专业学科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病
传统的考试模式多数为闭卷考试, 尽管传统模式具有比较客观、公正及操作规范等长处,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 难以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考试弊病的具体表现:①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难以体现。因此导致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扎实。②传统考试的常用模式是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 不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教与学双方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忽视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制约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③传统的考试常是一考定成绩, 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找任课教师划重点, 考前开夜车围绕所谓重点进行突击复习, 最终成绩是很好, 但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牢固。此外, 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中, 学生普遍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完成考试, 甚至可以获得高分, 因而无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有些学生甚至考场作弊致使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3.2 自由讲课对教育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生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能够在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就需要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锻炼, 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符合生物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2) 促进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高等院校生物教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生物教师为主, 同时辐射其他相关领域。生物教育类本科生毕业所教对象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初高中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因此, 讲课内容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 而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锻炼了学生课件的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情境设计能力等, 可以满足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此外, 在自由讲课过程中很多学生能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了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
(3) 培养教育情愫。
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技能、教育知识及教育情愫。知识与情愫是技能的内在支持, 技能是知识与情素的外化, 它们相辅相成。练习和掌握技能需要运用某些知识和理性思维, 知识的学习能提高人的理性判断和反思批判的能力。自由讲课为学生提供了建构个体知识的条件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策略性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愫、专业能力应该而且可以协同培养, 现有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着重培养素质结构完善的专业教师。
3.3 实施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的关键技术
首先, 考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失去理论和应用意义, 也有悖于考试模式改革者的初衷。其次, 建立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的评价标准, 尽可能消除人的主观性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及教师间的评分差异。由于学生是根据各自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选择讲课内容的,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能来设计课程, 必然出现讲课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评价标准是否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考试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选择的合理则能对教学改革进行正确地评价, 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探索生物教育类课程考试模式采用了自由讲课的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证明自由讲课式有利于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有利于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培养教育情素,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是一种可行的、良好的、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安丽, 石琴, 李淑贞,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28-531.
[2]宋博, 苏伟, 李艳春, 等.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护理, 2006, 12 (6) :585-586.
[3]王灿楠.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 :206-207.
[4]周丹.高师教师技能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6 (6) :39-42.
【公共关系期末考试重点】推荐阅读:
公共关系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B卷09-27
公共关系案例重点06-27
公共关系基础期末试题04-09
公共关系学考试重点01-07
客户关系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07-26
公共关系实务09-17
公共关系笔记11-05
政府公共关系论文10-22
公共关系礼仪实务10-29
最佳公共关系案例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