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精选9篇)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篇1

----海城区第六小学书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李焱

海城区第六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地段,学生生源主要以个体户、务工子女为主。在写字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关注得不够,他们只重视孩子写得对不对,而忽视了写得好不好。为了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将书法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的重要科目,并且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来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更努力践行,努力打造书法教育特色。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思想上重视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书法特色的创建工作,全面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在常规书法课的基础上,创设了书法校本课程,安排两位专职书法教师轮番担任课程教学任务。全面发动热爱书法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从源头上保证“苗子”拥有较强的生命力,为课程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时间上保证

每周一节的书法课,保证了时间,保证了质量。专职教师在学生的平时作业时刻督促学生把字写好的基础上,加强谋篇布局的训练。同时,我们还鼓励班主任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机动找时间练

习,以保证学生的练字时间。

三、组织上严密

专职教师根据书法校本课程发展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了硬笔练习字

帖。在对学生习字作业的管理上,我们要求每生每周临帖一页,指导老师要及时批阅,对典型作业实行示范展示和点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四、财力上支持

学校不但思想上重视,财力上也大力支持。学校给低年级学生编印了硬笔练习字帖,给高年级学生购买了水写字帖、宣纸、毛笔等必备的练字用材料。

五、指导上得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我想方设法采取了口头提醒、亲自示范、讲解图片、播放投影、强化训练等措施,长抓不懈,直到学生“习惯成自然”;为了帮助学生把字写得更好,在教学中要善于改变方法,要求学生先在临帖的白纸上用铅笔描出笔画的轮廓,指导他们要按笔顺描,每描一笔都要在心中默念笔画的粗细变化,把握字体的概貌,同时观察运笔的方法。这样,学生提笔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写出来的字体也更为丰满了;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字体美中不足,却有了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教师善用激励,利用画圈的形式,在学生写得较好的或者有了进步的字体下面画上红色的小圆圈,以示表扬,或者用简短的语言加以鼓励。

当然,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但但是通过书法指导课进行,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教师个个都是书法老师,学生提笔即是练字之时”的强烈意识。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板书均要工整、美观,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作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只要有书写均要做到“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同时倡导全校所有学科教师加强对学生书写工整的督促指导,使学生做到“逢写必苟”。

六、激励上多样化

学校精心布置环境,努力使每个教室的学习园地、学习竞赛都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富有书法艺术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在激励措施上,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

1.定期展出优秀作业。本学期我们完成书法作品活动展板,定期更换书法展览橱窗内容,使其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班级要每月更换板报、墙报书法作品,在学生练习的作业中选出一部分在校园中展览。这种形式既不加重学生负担,组织教师也便于操作,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效果很好。

2.举行校内书法竞赛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进行校内书法竞赛,要求全员参与,评选出优秀个人与优秀集体,利用集体晨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表彰奖励;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以比赛为契机,发动学生练习完整作品,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能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大幅度提高。

3.创设书法室,为师生书法创作设立活动天地。书法室布置有书画长桌和椅子,书画毛毯、文房四室一应俱全。室内布置得优雅清静,宽敞明亮,通风清爽,是教学和创作的理想天地。

4.书法室内,名家的作品作为艺术品在醒目处展示,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评选校内“小小书法家” 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上交的书法作业质量以及校内书法竞赛成绩作为评选“小小书法家”的主要依据。

八、效果上显著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学校现在书法教育的艺术氛围浓厚。喜爱书法、热爱书法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各科作业书写工整,而且行为习惯良好规范。在多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的书法成绩也比较突出:2016年5 月参加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我校的王继奕、王萍同学分别获了书法(毛笔)一等奖,蔡晴、刘小玥等

五名同学分别获了书法(毛笔)二等奖,张丝弦、叶星余等三名同学分别获了书法(硬笔)二等奖,吴紫嫣、庞莹等十一名同学分别获了书法(硬笔)三等奖,朱丽羽、范家达等十二名同学分别获了书法(硬笔)优秀奖。

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是王继奕和吴虹妤两同学,王继奕在毛笔、硬笔同时获奖;吴虹妤作为学前班选手,也在比赛中初现锋芒,荣获少儿组硬笔优秀奖。

教师的作品多次城区级比赛中获奖。如上成绩的取得,见证了我们在书法教育工作中的付出与努力。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篇2

一、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我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展了“了解汉字演变, 写正楷字”的活动, 在中学生中开展了“走近书法大家, 写风格字”的活动。课题组给参与课题实验的学生在书法学习方面定时间、定要求、定效果, 并进行指导与检查评比, 同时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把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 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为人处事习惯。此外, 学校还成立了“书法爱好者学会”, 将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交流, 还有针对性地举办了书法知识讲座。

二、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1.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我校以书法教育为主题, 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墙壁上书写及教学楼楼道内张贴了有关励志教育的书法作品, 使学校有了书法美文墙、论语教育墙、师生书法欣赏墙等, 营造出了浓郁的墨韵书香氛围, 学校特色日渐凸显。这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根本性转变, 使学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熏陶。

2. 将书法教育寓于不同学科教学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为了使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我校则将书法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这拓展了书法教育的渠道。如,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书法故事育人。给学生讲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故事, 让他们意识到关爱他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使学生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 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认识到勤奋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从岳飞在沙滩上练字的故事中学会自强不息;通过颜真卿维护唐朝统一的故事来感受其高尚品格。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阐释汉字的演变, 可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 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将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 既要求学生把字写得端庄美观, 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坐姿与运笔习惯。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为学生书法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书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功能。

3. 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渗透书法教育,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及丰富学生情感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我校则主要借助主题班队会及专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感悟、表达对“书法立志, 翰墨树人”的理解, 贯彻“书法立志, 翰墨树人”的理念。如, 在德育工作中, 以书法教育为载体, 大力宣传书品即人品, 书能言志的思想;以演唱歌曲《中国娃》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以“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为题开展师生演讲、主题报告活动, 使书法教育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效体现。

4. 组织专题培训。

在我校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仅为学生介绍了中国历代书法精品, 讲述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修等大书法家的成长历程, 而且组织了专题培训, 让学生认识了篆书、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等不同书法字体的特点, 使他们了解了书法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 对联、条幅、斗方、扇面等。

5. 举办展示活动。

我校通过举办“书法教育开放日”、书法竞赛、书法成果展、全校师生书法现场会、“翰墨树人”才艺展示、走进社区义务书写春联等活动, 引导师生大胆展示自身书法才能, 鼓励他们践行“书法立志, 翰墨树人”的理念, 从而使书法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有效性;多元性;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22-0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建设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而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沟通,实现不同潜质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特色的凸显。

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提出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回顾校本课程的由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索校本课程问题。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辖的教学研究革新中心就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组织了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要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要提出这件事情呢?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西方国家在推进科技进步过程中感觉到学校教育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包括集权式和非集权式管理的国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如对学校课程实行过于僵化的统一管理,不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次会议上有两位专家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位叫菲吕马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课程活动。还有一位叫麦克米伦,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其大部分要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这两位专家的观点基本上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开发途径、实施人员主体。1974年在日本又召开了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校本课程也成为重点讨论的议题。可以说,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等国家进一步把教育竞争作为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把调控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而加强了对学校和课程的集权控制,使课程的国家统一性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曾一度受到抑制。但作为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仍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旗下得以不同形式的发展和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脚步的加快,社会公众和政府对于学校课程创新给予了更加强烈的关注,寄予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期待和厚望,从而使不同治理机制下的各国学校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以校本课程为重要内容的多元课程体系建设、选修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等风起云涌,兴起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思想,在课程计划中规定,选修和活动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20%到25%,给了学校和教师、学生广阔的空间,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那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说相同的地方:编制课程的前提是从知识论、文化论和学习论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明确课程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应该具备以上条件和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方案。2012年初,唐山市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其中把标准制定和课程实施中学生活动安排作为重点。实施指南中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课时设定、学生活动安排,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课程来管理,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地方。再说不同的地方:国家课程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设计和评价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课程主体就是国家,由国家教育部确定课程标准,主导实施和进行评价;其二,课程标准和适用范围全国同一。国家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知识、技能和价值取向等导向体现国家意志,包括哪些内容选人教材都由国家认可的权威专家来确定;其三,国家课程的运行程序是自上而下,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课时计划实施,包括督导评估也由国家统一组织制定标准,统一推进。

相对而言,校本课程在设计主体、实施程序、运行方式上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都有不同。其一,校本课程是在民主的、自下而上的凝聚共识而产生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由教师来申报,由学校民主决策。课程确立后,课程标准等由学校统一制定。南方某师大附中的校本课程达到几百种,全部由教师和学生申报。如一个很小的问题——关于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学生提出来了,我们生活中涉及到很多光的问题,如玻璃是否透光,近视眼、花眼、眼镜的原理等知识可作为一个课程来开发。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课题,然后学校认为可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以后,报到学校课程委员会进行审定,多数同意了,就列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二,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不同,校本课程更侧重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共同提高。虽然,立足于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国家课程倡导的教学模式,但更多的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而校本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唐山市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呈现出全新的状态,学生动手与教师引导相结合,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创造、合作探究的实验场所和实习车间。在陶瓷的校本课程中,不仅有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有陶瓷的制作,师生们用双手拉坯、绘画、烧制,实现了脑手的有机结合,艺术创造和手工操作的完美统一。其三,课程评价主要是以活动表现和成果展示为标准,注重活化与量化,关注学生的实践感悟,淡化了成绩的排序与记录。其四,校本课程实施场所和范围更加开放,围绕学生活动,可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已成为校本课程主要的实施方式。如唐山一所小学的花卉栽培课程,学生由对单一花卉植株的观察,延展到对各种花卉的采集、培植,再到利用所培养的花卉对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整个校园到处都是师生培育的花花草草。这种开放式的、逐步升华的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践体验。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4

建瓯市第一小学课题组

叶杨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3年建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之乡”。作为“中国版画之乡”的建瓯版画,取材于生活,画面真实生动,色彩鲜艳厚重,八十年代曾晋京展出而名扬全国。少儿版画根植于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土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我校开办了少儿版画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少儿版画教学已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在我校蓬勃发展。课程资源优势已然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抓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良好历史机遇,根据传统文化的“挑幡”,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弓鱼”,古建筑的“鼓楼”等本土文化资源编写了版画校本教材《走进版画》和《版画天地》,并在教学中逐步的开发与完善。

而当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各国、各地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美术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甚少,因此,此课题的确立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欣赏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此课题的确立,将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价值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版画校本的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版画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收集和积累所得,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由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兴趣大增,版画课成了学生一周内最有意义的课,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空。,学生将版画课中学习获得的喜悦带入了其他学科学习中,促进了其它学科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念,让教师知道自己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传递者,而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拓展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初步的掌握了一定的开发技术,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开发版画课程的信心得到树立,价值得到体现。

3、让学校再次充满生机活力。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联系了师生身边的本土文化,通过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合,让师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收集积累本土文化资源,参与版画课程开发研讨,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形成了高尚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吸引力,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拓宽学生学习美术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此,在开发中我校以《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指引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在课标的引领下,根据地方特色,带领学生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并通过开放的课堂,把其融入教学中,进行创作与拓展,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的滋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树立大美术教育观,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大美术教育观,既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让学生在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中真正认识美术课程的社会价值。

2、树立学生发展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开发与制作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建立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调查、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4、树立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淡化学科中心,把版画教学与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整合优化,将版画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开发的社会化、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建立一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基础教育性、素质教育精神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分层目标: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

(2)、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家乡、学校的条件、特点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本土文化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以学科拓展内容及综合交叉学科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对原教材的改编、创编,一部分是本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部分是综合学科教材的编写与组织,各部分相互结合,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社会实践内容。并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儿童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儿童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儿童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课题总负责:黄锦英

课题组组长:叶杨荣

课题组成员:全体专、兼职美术教师、民间版画艺人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2004年3月,学校设立“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有省级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地、市级美术骨干教师参加,市文化馆、市版画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组根据本土文化资源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构建持续有效的开发网络。

一是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网络。我校设立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导处、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决策网络。二是学校课程开发沟通网络。我校定期组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形成畅通的沟通网络。

4、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社区三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5、召开版画校本教材“选题”辩论会。

在教材的选题和编写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教材选题”辩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为开发的课题进行辩述,有的以“挑幡”为题,有的以家乡的建筑“鼓楼”为题,既让参与的同学个性得到张扬,成果得到肯定,也让全体同学的情感得到升华,审美视野更为开阔,积极性得到调动。

6、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负责人黄锦英曾参与、主持国家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省级“团体友善”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德育生活化”教学探索等多项实验任务。还与主要成员张小珍、叶杨荣、林敬敏、陈青老师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实验。并参加校级重点课题《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完成开发的前期工作,在校长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开发出校本教材《走进版画》(第一册)和《版画天地》(第二册)已印刷成册,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前来参观版画成果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对这套教材和版画成果赞赏有佳。特别是 “省政协调研团”一行到我校进行版画校本开发成果调研,对两册版画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我省学校开发的第一套版画校本教材,建议出版书籍在全省推广。另外,还参加了南平市课题《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审美情趣》的研究,在2005年南平市美术年会观摩中,叶杨荣老师执教的版画课《会变的线条》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并应邀进行版画创作的现场表演,使我校的版画开发研究在全地区得到了推广。

课题负责人:黄锦英,系福建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教坛新秀,“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成员,福建省骨干教师。主要成员:

1、张小珍,参加第11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南平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建瓯市课改指导组成员。

2、叶杨荣,系福建省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南平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南平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学科课改指导组成员。

3、林敬敏,系南平市美术优秀教师,南平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科课改组成员。

4、陈青,系建瓯市版画研究会秘书长,建瓯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可见,有足够的课题研究能力,参与课题的实施。而学校现每周有两节的版画校本课,再加上学校的支持,因此,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研究。学校图书室中有较丰富的版画资料,并设有版画室、展室、画廊等,还有版画创作的用具材料,为开展版画教学研究创设了良好了环境,所以,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收集素材资料,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开展研究,使课题有序的得以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在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施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开发准备阶段(2007年5 月——2007年9月):

1、建立课题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

2、完成前测。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对乡土美术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调查学生对建瓯乡土知识的了解程度,积累原始资料。并对一、二年级儿童进行版画开发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3、通过建瓯信息网、《建瓯市志》等了解建瓯的乡土风貌,寻找思考其适合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资源,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4、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教学理论,吃透《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对教育科研和教法探索的重要性认识,在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酝酿、提出初步研究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开题论证。向有关专家、领导、教师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措施,听取意见,达成共识。

(二)、开发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落实研究的年段与班级(实验班),分析前测资料,明确目标、任务、方法。

2、全面分工,全方位查找有关校本教材内容,建立版画素材资料库,进行教材课题“选题”方案研讨,确定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编写提纲与结构模式,编写既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严格按课题计划实施,按校本课程教材授课,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调查、参观、绘画、制作等活动,举办学生作品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版画教材修订成册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与需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材编写内容与结构,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之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5、组织课题组相关成员实施版画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商讨改进方法,探索出一套版画校本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6、中期报告和经验总结。结合实践经验撰写论文,收集案例,并定时、不定时地组织学习和交流,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开发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通过观察、调查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经验,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教材汇编、个案、论文、教案、录像、汇报等)。并做好结题汇报公开课。

3、结题实验报告与经验推广。邀请上级单位、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尝试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发各年段美术校本课程。

5、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材料等。

2、版画校本教材及教材汇编材料、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论文、案例、作品光盘、研究课教案、说课、评课记录、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录等。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篇5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7月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本课程开发,是基于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立足实际、打造文化名校的创新形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一、课程开发的社会背景与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却放松了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小皇帝”和“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有发生。我校是新校,地处县城西部,也存在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投入低现象。根据实际,我校创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特长、学校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我校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礼仪课程”开发过程

1、明确目标。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2、确定内容。坚持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骨干老师开发编写、教学实验、检查考核等形式,把《文明礼仪课堂》做为首选校本课程教材,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相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事项。

3、联系社会。课程开发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征求家长建议和意见。

4、编写教材。李敏老师编写“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2、家庭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邻居评,同样分三个等级。

3、公共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

4、社区礼仪评价方法:对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分“积极参加、参加、不参加”三个等级。

八、实施“礼仪教育”课程初见成效

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特色明显。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校风校貌也发生喜人变化,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从而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经验论文 篇6

第二实验小学 杨雪华

柳斌同志特别强调:“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规范字的基础。”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方块汉字不仅在实用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而且一直以特有的艺术情趣著称。正因如此,书法正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新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实践能力基础,还包括终身发展的基础。书法教学则是终身发展基础这一楼塔中的一块不可缺失的基石,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书法教育,是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我校对学生的握笔、坐姿、写字卫生等方面科学的调查分析,通过一系列数据的统计整理得到数据。统计结果是只有近30%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能写出正确、端正的字,有约53%的学生写字基本功差,姿势不正确,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还有约17%的学生,写不好字,甚至是不会写字;究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多数中小学忽视了对学生写字的教学,重视程度很不够,对学生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早早就拿笔写字,家长和老师不重视或写字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在书写方面问题很多,特别是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姿势不正确,长期的不注意训练和督导,让生养成一种定势的不良的书写习惯。一个人如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将很容易把字写得端正美观,有利于呼吸顺畅和精神集中,能防止脊椎弯曲和眼睛近视。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会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我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书法艺术。教学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每当我完成一幅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在心里总会有说不出的喜悦。一次我正在临习碑帖,有一个字我怎么也把握不好间架结构,正在思考其中的奥秘。“老师,你写的太好了,要是

我也能把字写得那么漂亮该多好啊!”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有一位学生向我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来了。我放下手中的笔,认真给他讲解了起来。等这位同学走后,我耳边一直想起他那句话。“老师,你写的太好了,要是我也能把字写得那么漂亮该多好啊!”一次偶然的经历,揭开了“硬笔书法”课程开发的序幕。

二、开展写字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责任信心。

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书法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书法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中小学在研究书法教学,虽取得一定的成绩,却没有一套让学生的写字水平逐步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和途径。为此,我校开展书法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实验的体会

开辟有效地教育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重要方面。第一,练字与识字相结合。我校将写字教学与语文教材学习的生字结合起来,我们专门设置了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固定地练习写字的时间,自制写字练习本,每日在写好基本笔画的同时,定时、定量让学生写课本上刚学过的固定的生字,练字和识字同时进行。让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请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和督促。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请家长关心、帮助学生习字。

第二,营造浓厚的写字教学研究氛围。环境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注意创设与写字教学研究吻合的氛

围,让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产生自觉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心理。

①学校宣传橱窗、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习字作品;班级设“书画苑”展示学生的优秀习字作业和有进步的习字作业。

②创作写字歌,编写写字操。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学校创作了写字歌——《我们从小练好字》,让学生懂得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歌中所唱: “我们是炎黄子孙,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小练好字”。还编写了写字操,既为活络指、腕关节,也为营造情境。

第三,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当学生产生疲劳、烦躁的情绪时,播放柔和轻缓的民族音乐,如古筝曲、情调钢琴、浪漫小号等,并及时地讲一些古今书法家的名人轶事等,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平心静气,渐入练字佳境。学生不仅在练字上日益长进,而且在修养和精神上也得到升华。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使学生感悟到写字的真正内涵。

第四、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生初步认识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让生了解汉字的演变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了解汉字造型的博大精深,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如在学习“鸟”字时,教师先出示古体象形的“鸟”字与现在的“鸟”作比较,让学生看前边象形字,再分析“鸟”的字形。让学生想象它的上部是鸟头,一点是眼睛,下部是鸟的身子,然后告诉学生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学生就能牢牢地记住。

四、实验的收获

我们坚持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宗旨,教学生写方块字,做正直人。

首先,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全体师生的又一成果《小学生写字实用教材》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弥补了我国的小学生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练习的写字教材的这项空白,对指导小学生写字水平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意义。

形成独特的以“明理、示范、训练体验、反馈、矫正”为主线的呈螺旋上升的行为养成教育的模式。

第二、教师的写字水平与自身素质全面提高(1)老师自身写字水平明显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写字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写字质量,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任课教师的写字水平。为此,学校采取指定教师具体指导、集中统一练字、定期组织由本市知名书法家对教师有关书法理论的指导和培训,以及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书法教学课题实验师资讲座”等措施,不断夯实教师队伍的基本功。同时,坚持突出了“三抓”:抓备课、抓粉笔字、抓硬笔字。每两周由分管领导检查并负责展示,登记好检查情况,并做好存档;狠抓实施、检查、评比,经常组织交流经验,帮助教师提高书写水平,帮助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第一线书法教学大军,创建“高质量”书法教育实验基地。激发教师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加热衷于练字,为学生做出了表率,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重视板书和批语的书写,使之成为示范的窗口。学生自然也会自觉练字,蔚成风气。

(2)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随着校本课的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方面。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新意、效果好的书写教学方案,借助媒体,通过引导、点拔、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3)寻求有效的育人方法,熟练的掌握育人艺术

为了让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们不断的设计更加优良的教育情境,寻找更加有效地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不断进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育人艺术也不断丰富。

(4)重视总结与交流。校本课开展以来,教师们不仅重视实践研究,同时也重视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对教育经验和典型的个案及时的总结整理,为校本科的开展一步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校本课的实施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的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写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切实的夯实了学生写字技能基础, 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校写字教育的长足进步。其实写字能力的提高体现出很鲜明的人文色彩,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我校开展“五个一”写字教学研究常规活动成果。即:①每天一节20分钟写字课;②每周一次班级习字评比;③每月一次全面性的写字水平检测;④每学年一次的写字成果展示;⑤每学年一次的写字经验论文交流,要求教师人人谈写字教学的经验,加强经验的推广工作。(5)明确各科作业的常规要求。学生习字最多的应用便是作业,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学生提笔即是练字。制订《第二小学各学科作业规范》,对各学科作业本封面的书写,作业的格式,字的书写,批改符号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并定期检查,形成反馈,致力把写字训练的成果迁移到平时的各科作业中,促进学生认真写字,教师严谨批改,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五、实验成果

学生写字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的正确率由研究伊始的53%上升为目前的92.1%;学生的写字合格率由研究初始的不到30%上升为目前的93%。同时学生通过练字,整体素质得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7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2.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3.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进行励志教育.

(二)生活中的数学

1.数列与金融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让数据说话.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美丽的数学

1.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数学中的美: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生物中的螺线.

(4)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神奇的数学

1.神奇的几何体: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2)柏拉图对偶多面体(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存在另一个多面体,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3)阿基米德多面体(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4)计算机模型.

2.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求(1/1)3+(1/2)3+(1/3)3+(1/4)3+(1/5)3+…+(1/n)3=?.

(2)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4)存在奇完全数吗?

(5)除了8=23,9=32外,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先进的数学

1.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数学模型(函数、线性规划).

3.信息技术与数学(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4.数学的发现(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六)案例教学

1.网络课(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2.优秀案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逐步充实、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5.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篇8

课题研究方案(初稿)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篮球活动深受少儿的喜欢,也是很容易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但活动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游戏和简单的活动层面上。虽然有的小学也进行了小篮球活动与促进学生技能、体能、动作发展方面的研究,但对小篮球活动内容,活动规则,比赛规则以及小篮球活动对少儿坚强意志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的探讨,几乎没有形成系统的小篮球校本课程体系,也没能够制定出具体实施的措施。

事实上,我们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活动时,往往就是让学生拍拍球,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而已,如果有了一套小学篮球课程体系,就像有了语言、科学等课程一样,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少儿对篮球所发生的兴趣能延续到以后各个成长阶段,乃至于终生;少儿所形成的基本动作将为今后的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所养成的坚强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行为能够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为此,我校利用活动场地宽广的优势和小篮球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小篮球体育活动,并进行了小篮球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全校883名学生中,74.5%的学生选择了篮球,为此,我校将利用活动场地宽广的优势和小篮球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小篮球体育活动,并进行了小篮球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继承历史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12月1日由国际基督教青年会(YMCA)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斯密斯所创。奈斯密斯是加拿大略人先在麦克拮尔大学攻读牧师学,后在美国麻省的春田学院谋得一个体育指导员的职位,该所学校所在地是一个盛产密桃的地方,奈斯密斯把装密桃的篮子钉在室内运动两端十尺高的地方,然后将桃子投向篮子里,事后将称之为投篮运动。在执教期间想办法,动脑筋、拟订了一些规则,提高了学员们的兴趣。

从历史的演变至今,篮球运动视作是一项地球人强身健体的重要内容。国际上有篮奥组织,并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篮球竞赛。如:美国的AMA联赛,国内也设立了CBA联赛、大、中、小学生联赛。这对推动当今学校篮球运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现实意义

一所学校至少有几百名学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来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教师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义务。开设校园篮球特色教学既顺应了体育课改的潮流,符合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目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作用与价值

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园小篮球特色教学是用篮球运动为主要手段,更好地锻炼学生身体,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的多样性,把小篮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综合性、对抗性、集体性等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弹跳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意智品质和团结友谊等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学、以科学的高度分析也有利于儿童的机体增长,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练习,业余训练、阳光体育展示活动等手段来完成。它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利于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接受新事物快,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缩点。因此教育须尊重学生,然后作为受教育着的学生,他并不是一无所成,他有他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润光”点,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教育效果的好差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而要促成这一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他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因此作为小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应吸纳学生的建议和想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兴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搭建受教育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

社会环境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外部条件,社会实践是教师个性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条件。个人主观努力和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条件,以此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的个性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影响,其次是教师社会实践的客观条件所形成,再次是教师个人主观努力的因素。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一个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比如:独立型的教师与依存型的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时肯定会有差异。情感型的教师与理智型的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也肯定会有区别,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成个性”。

3、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要看他有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各级政府的统编教材都有严格

目标和规定,但这一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不可能照顾到每所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学。比如: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有关方面总结和梳理,积极开展兴趣化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校本教材----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特色教学。

三、开发校本教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内容

教育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职能是制订国家基本教育的方针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基本实施的方案。上海的教育部门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市教本,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计划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在实现执行贯彻市教本计划课程标准外,各地在各单位也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发、拓展教学内容——校本教材,我校在实施市计划课程的同时,还把篮球兴趣化教学内容作为校本教材,主要做法是:

1、小篮球校本教材的整理(1)划分学年段

首先把市教材内容体育中关于小篮球教材进行集中,然后根据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的内容作为补充,最后进行编排,成文成本后列为校本教材: a、篮球知识、技能 b、学生体能、测试标准 c、本地学情 d、评价标准

全校1—6年级,6个年级划分为三个教学段。即:1—

2、3—

4、5—6三个学年段。

一、二年级主要用游戏形式来完成篮球的一些技术尝试,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篮球的乐趣。

三、四年级从篮球技术、技能教学的切入点,突出小篮球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五、六年级从技术、技能训练为主,通过努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小篮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不断激发学生对篮球的情感,促进学生热爱小篮球,养成锻炼习惯。(2)制订好学习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安排 a、强化球性

把三个年段列为2—2—2制:即:2年的兴趣培养,2年学习基本功,2年技术技能形成。

一、二年级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在动中玩、玩中学、发现与认识成功的学习方法,从中得到乐趣。

三、四年级以球性练习为助学点,原地拉运球为基点,行进间运球(包括后撤步运球变方向运球、快速运球急停急走)为掌握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对控球能力。b、强化球队技、战术 五、六年级让学生在一个正确并富有一定的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反弹传接球单、双手投篮,多点三步上篮,以及教学比赛,攻防战术练习等。c、师资培养

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并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制定目标,加强管理 每周一节体育课作为小篮球校本教材教学实践活动之学习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篮球教学的魅力。采用各种的训练方法,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展示教学成果,小组竞赛,合作学习,帮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目标的指定:定年段教学成果目标:定校级参赛成绩,有了明确的目标,师生就共同致力于此工作,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2)定教练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篮球技术的水平,运动成绩,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必须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对篮球运动充满热爱,认真工作的态度,刻苦的专研精神,在训练中,认真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对运动队训练采用精细化管理,如:运动员的出勤、记录、档案记录、思品记录、文化课学习情况记录等。(3)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

体育课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教,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对学生的成绩考评工作,尤其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实施学生学习篮球技术考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篮球水平的高低,以及年级划分,设立优良中差。

3、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

一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直线运球,篮球游戏

二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往返运球,八字运球,篮球游戏 三年级:梅花型运球,后撤步运球,直线运急停急起,胸前传接球 四年级:变方向运球,跑动传接球,三步上篮,双手胸前投篮。、五年级:跑步传接球上篮,多点三步上蓝,攻防练习、六年级:虚晃突破,多点上篮,多点投篮,区域攻防练习。(2)教学策略

1.坚持以发展学生兴趣入手,坚持从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为本。2.坚持每节课安排球性练习,原地正侧拉拍球,好的学生胯下运球。3.教师对技术教学,动作要规范。

4.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教学相结合。5.明确考查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6.实行一人一球制,提高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7.坚持每周一次全校性篮球练习活动。

8.实行每年一次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为创造校园篮球文化增添色彩。(3)创造校园篮球特色策略

1.组建篮球兴趣小组,班级球队,校篮球队。

2.每天下午利用大课间40分钟实践作为校篮球队业余训练。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篮球友谊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小学1-6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经验总结法

3、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主题报告、课堂教学、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两年,具体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期:(2010年3月—2011年3月)

本阶段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的背景、研究的问题,主要内容和策略进行论证,明确课题的人员分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3月)研究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探索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吴小平,小学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德育处副主任,负责课题方案设计,撰写课题成果主体报告和课题的实施工作;

组长:陈正伟,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参与课题资料和措施的研究;

组员:解国平,小学高级教师,书记,协助组长做好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组员:鲍清泉,小学高级教师,教务主任,参与校本教材的编排工作; 组员:贾志梅,小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资料和教材的整理工作;

组员:戴军林,小学高级教师,总务处副主任,参与课题的具体实施研究;

组员:解丹,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课题的具体实施研究。

八、课题的保障措施

我校虽是农村地区,但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校创建篮球特色工作,05年中期开始进行小篮球项目的实践与探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篮球教学一直是我校的亮点,篮球普及程度较高,业余训练常抓不懈,竞赛成绩名列市级强队。

本课题的实施由本校体育教师3名,外校体育教师3名,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具备本科学历。

九、预算经费

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篇9

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农村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我校建成特色学校,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赣剧进校园-碎玉赣音》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长:李新建(负责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切问题的领导和管理)副组长:王岳洪、程旭波(赣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文字的汇编及过程实施)组

员:童杨柳 何 楠 罗来驼 童为忠 童露莹 童雯艳

童图鑫 童 洋 陈玉萍 张 静 钟明卫 罗小明

童石瑜 罗 龙(赣剧课程的开发中材料、素材的收集及过程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艺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明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精神文明也趋向多样化发展,日益丰富。但作为赣剧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怀玉乡,赣剧文化却日渐消退,不被人们重视。上辈当地人,人人都会哼几句,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都要请“玉山班”唱上几天,热闹热闹。可现在年轻人中,赣剧文化受到冷落,日常的业余生活被电视、游戏所取代。赣剧这一传统优雅文化面临失传,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于是怀玉山中心小学开展“赣剧进校园”活动,希望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了解、学习、欣赏的兴趣,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同时将赣剧的有关知识和优美剧目编撰成校本教材——《碎玉赣音》,在全乡小学正规课程中学习使用。

依据:

1、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

2、我校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为培养德智双全、身心共健、才艺俱佳、健康快乐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校资源条件:本地有民间赣剧艺人来校授课。学生质朴、乐学,兴趣广泛。绝大多数家长综合素质较高,且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工作。社区参与学校办学的愿望较高,且与学校建立了较好的协作关系,学校有一定的号召力。

四、校本课程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由于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宽泛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还要针对学校和地方的特色。

3、自愿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充分体现资源性原则,教师要资源开发,学生要资源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五、校本课程目标

1.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会唱赣剧艺术的教师、学生。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

1、加强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表中设置赣剧课程。

2、课时安排:先期在马路小学、锦溪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安排每周一节的赣剧课程,后期通过培训、学习,在全乡小学三、四、五年级中安排每周一节的赣剧课程。(三年级为说赣剧、四年级为画赣剧、五年级为唱赣剧)

3、校本课程编辑组的人员做好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兴趣,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2、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

七、课程的开发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7月—8月中旬)

(一)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二)初步理清开发思路,拟订开发纲要,确定开发项目。

(三)收集相关资料、素材。

(四)到弋阳县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2015年8月下旬—9月中旬)

(一)根据拟定项目、成立实施小组、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开发方案。

(二)各项目开发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

(三)修改纲要,开始撰写课程计划、文本等。第三阶段:建设阶段(2015年9月下旬---10月底)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在使用校本课程文本的时候,将根据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从学习内容的选取、诵读内容的数量上不断对文本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定稿,交付印刷,发行。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碎玉赣音》印刷后,在中心小学、锦溪小学试行,并在课表中设置“赣剧”课程,进行学习,并聘请赣剧老师进行指导。

校本教材《碎玉赣音》编写纲要

1、赣韵校园

2、话说赣剧

3、锦溪赣剧

4、赣剧名家

5、赣剧选唱

附:主 编 江晓峰

执行主编 王岳洪 文字编辑 程旭波 剧本打印 罗来驼

素材收集 陈玉萍负责锦溪村有关赣剧的素材收集和民间调查 版式编辑 童雯艳、程燕

第五阶段:拓展阶段(2016、8开始---未来)在《碎玉赣音》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分年级修订完善赣剧校本教材,三年级:《说赣剧》;四年级:《画赣剧》;五年级:《唱赣剧》,并在全乡各完小铺开。

附:顾 问:叶进 余李俊 江晓峰

主 编 李新建 执行主编 程旭波 文字编辑 程旭波

素材收集 陈玉萍负责锦溪村有关赣剧的素材收集和民间调查 版式编辑 童雯艳、程燕

怀玉山中心小学

上一篇:环保节能行业发展下一篇:如何推动发展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