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精选11篇)

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8.请简要分析并概括诗中刻画的早梅形象(6分)

答: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2分)

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篇2

1. 析炼字

我们鉴赏古诗的语言, 就是认真品味那些言近旨远、字简意丰的词语, 真正理解它们的情致理趣。在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 分析“炼动词”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诗人在东篱下采菊, 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 那就索然无味了。

(2) 分析“炼形容词”

(1) 单用。如“梦魂欲度苍茫去, 怕梦轻还被愁遮” (周密,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 “轻”描摹“梦魂”, 化无形为有形。

(2) 对用。如“乡梦窄, 水天宽” (《鹧鸪天·化度寺》) , “窄”对“宽”, 写出了思乡不得之悲哀。

(3) 叠用。形容词叠用作用有二, 一是韵律感, 一是强调。如“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 “漠漠”、“阴阴”摹景之神, 音调抑扬。

2. 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 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的品味。

(1) 生动精练

如“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 “独”既有“孤独”之意, 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 又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

(2) 含蓄深味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乌衣巷》) , 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 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 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3) 清新明丽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 有动有静, 色彩明丽, 语言清新生动。

(4) 平淡质朴

须注意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 它是用语上返璞归真, 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等。

(5) 绚丽多彩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 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想象奇幻。

(6) 豪迈激越

如“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李白, 《塞下曲》) , 慷慨激越, 豪放壮美。

(7) 沉郁顿挫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登高》) 国难家愁、羁旅多病, 但悲苦中昂扬着一种奋争的精神。

3. 对应考点解说 (1) 炼字型鉴赏题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 篇3

对比鉴赏是阅读鉴赏考查的一种常见方式,从命题所给材料看,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两首课外诗词的对比鉴赏;另一类是课外诗词与课内教材所学诗词的对比鉴赏。如2006年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5年全国卷Ⅰ“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词的对比鉴赏与单首鉴赏在考查角度和能力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对比鉴赏扩大了考查的容量,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尤其是与课内教材中的诗词勾连,代表了一種新的命题趋势,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考查要求有二: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单首诗词的鉴赏一样,古诗对比鉴赏的各种题目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命制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诗词鉴赏的题型分为以下几类去应对。

一、形象对比类

侧重于从诗歌形象对比角度来考查,对比用了什么形象,对比形象特点的异同点,对比形象塑造上的手法的异同点,对比塑造形象的各自目的。如“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词结尾“独立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类型的题时,首先要找准相关诗句;其次推敲相关诗句,把握形象的特点;再次,把握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对比、衬托等),视、听、嗅、触觉等的描写的差异。最后要结合全诗弄清塑造形象的目的,按照题干的要求,去规范答题,做到有问必答,不问不答。

二、语言鉴赏对比类

从鉴赏语言角度设题,包括对比用字优劣差异的炼字类的题目,对比语言的整体风格差异类的题目。如“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炼字类的题目关键不是说出哪个字用的好,而是要说出好的理由。炼字类题目答题角度一般比较固定,如字义角度,修辞角度、情感角度等。对于整体语言风格的对比,一定要清楚诗歌中常的见的语言风格,如平实质朴、绚丽、含蓄、幽默、多运用口语等。分析整体语言风格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不可泛泛而谈。

三、对比表达技巧类

与单首诗词鉴赏一样,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也是对比鉴赏考查的一个重点。可以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也可以考查不同点。如“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型的题目一是要理解和掌握具有对比意义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的不同(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写景角度的不同(想象与写实、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叙事技巧的不同,结构章法的不同等等。二是要结合诗句准确判断具有对比性差异的表达技巧,这是关键和难点。三是按照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一般思路为用了什么技巧、如何用的这种技巧、用这种技巧的好处或目的。

四、对比思想情感类

对比思想情感是诗词对比鉴赏考查的又一重点。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从三个大的角度:1.关键词、关键句角度(很多关键词,看似描写景物的,其实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古诗词往往有固定的章法,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议论、抒情。对于大多数诗词,结尾就是关键句);2.分析意象角度(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的感情往往是固定的。多个意象放在一些,情感会更加明显);3.注释中的写作背景角度。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

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 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1)本词上阕“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

(2)本词结尾“独立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闺思

□史达祖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中吕】 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注],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1)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作品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篇4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以下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2.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参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雨巷?一诗,将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意境凄清婉转,朦胧恍惚。

B.从?劝学?当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更为重要。

C.?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D.在?师说?中,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4.以下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运用讳饰的手法,借“安静地睡着了〞,“停止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重,以及对其逝世的悲哀之情。

B.?蜀道难?一诗中,李白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化听觉为视觉,用珠子纷纷落下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音乐的急促。

D.“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比喻手法,对国民政府当局进行辛辣的挖苦,揭示出实行“送去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

5.?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6.以下对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7.以下对诗歌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因而此句暗含离别之意。

B.李白的?将进酒?开篇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形写声,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遏行云,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句那么是以声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构思奇特。

8.以下对?定**?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表达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9.以下对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告诫人们,人生的智慧往往可以从自然中获取启示,狼的嚎叫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种狂野与活力,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B.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杰作〞在这里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江南的冬景?〕

〔作者没有对雪景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

D.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10.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假设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爱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作?橘颂?以自勉。③荆州利木奴: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歌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2〕.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以疏淡自然的笔触,描写出秋天夜景。

B.“淡烟〞“细雨〞与“枫叶〞“蓼花〞是色彩一淡一浓的两组景物,视觉上形成比照。

C.颔联写景由近及远,互相映衬,由静及动,相映成趣,为颈联、尾联抒情张本铺垫。

D.全诗苍茫浑厚,不露雕琢痕迹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杜甫五言律的神髓。

〔2〕简要分析颈联或者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

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表达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答复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破题,首句扣“春山〞,次句扣“夜月。“多胜事〞是因,“夜忘归〞是果。二句提纲挈领,且设下悬念,开启下文。

B.颈联紧承“夜忘归〞,亦是颔联的自然延伸。此二句写“赏玩〞“胜事〞后的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

C.尾联上接“欲归〞二字,写归途中的所闻所见。写得有声有色,动中有静,意境深远迷茫。末句以景结情,情意悠长,怀恋之意,依稀可见。

D.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又为写景佳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D

6.D

7.C

8.B

9.A

10.D

二、诗歌鉴赏

11.〔1〕用典,借用屈原和李衡的典故。说自己和屈原一样爱怜橘树,欣赏橘树的谨慎无私,不像李衡那样只想着为自家谋利益。表达出作者淡泊无私、谨慎自守的高贵品质。

〔2〕乐观旷达之中暗含远谪荒蛮之地的伤感。如果让我将来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以自己亲手种的柑橘来滋养老体,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一方面表达出诗人的乐观旷达,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自认为具有高贵品质却被贬远方的人来说,预料自己被贬遥遥无期,暗含着多少的失意与伤感啊!

12.〔1〕C

〔2〕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年华易逝,实现壮志已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

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壮心不已、矢志报国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13.〔1〕A

〔2〕诗人运用想象,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暗指现实的黑暗〔或指山河破碎的现实〕,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主义与情怀。

14.〔1〕C,D

〔2〕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15.〔1〕B

〔2〕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②

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③

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篇5

怀金陵

张耒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注:①张耒,北宋淮阴人,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受牵连数遭贬谪。

②变:曼色,染色。

(1)诗中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全诗紧扣诗题中“怀”字用墨,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1)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烂漫之游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寓对宦途的心灰心冷。(原则上每点1分。实际评卷可适度放宽,答“怀念”或“向往”2分,第三点1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沉醉于金陵美景,(1分)任随孤舟荡漾,卧听雨打芰荷。(1分)刻画了一位放

浪、潇洒而又孤独、落寞的主人公形象。(2分)(主人公心境1分,具体情景分析1分,形象概括两个侧面各1分;意思对即可。)

原创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篇6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吹动 1.诗歌的中间两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令人心惊的大风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密集的暴雨撕扯着墙上的薜荔。向远处望去,山岭高耸,树木重重,俯视江流弯曲恰似九回之肠。(3分)这两联描绘出盛夏大荒之地山高水远、风雨交加遥远而宏大的凄迷景象。(2分)2.试析全诗的抒发感情的手法。(6分)

答案:直接抒情:“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愁思,即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直接抒发的朋友之间音信不通,彼此隔离的惨痛。(3分)

间接抒情:中间两联借“惊风”、“芙蓉”、“密雨”、“薜荔”、“岭树”“江流”等意象,抒发自己志向高洁,却被恶势力打击的不平,思念重重,犹如九曲回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田家三首(其一)王绩

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注释:上皇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隐居田园过着自由生活的诗人形象。(2分)他住在箕山下,门枕颍川河,尽情弹琴赏月,饮酒游园,陶醉在美好的春光里,世事纷争与我无关。(3分)2.全诗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

答案:“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运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3分)喻指自己的居所像桃花源一样,“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既用典,又抒发了自己安然自得甘愿做一个羲皇之世的隐逸之士的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北梁:在北边的桥。古多指送别之地。

1.中间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了怎样的氛围?(5分)

答案:诗中的“西候日”即秋天的落日,“北梁”即北边的桥,作者在秋日夕阳西下之时送别王长史,此时寒雾笼罩原野,山峦正沉入一片暮色之中,(3分)渲染了苍凉、感伤的氛围。(2分)

2.试析全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

答案:“深恩”“难再奉”“怀德”表现直接出作者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3分)“正悲”“更动”“难再奉”“潸然”直接表现出作者对王长史感情深厚与离别的伤感(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县中池竹言怀 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1.分析这首诗的作者形象。(5分)

答案:作者是一个不慕名利,视官爵如无物,热爱山居生活且能自得其乐的县官形象。(3分)他满足于小小的县官,不慕荣耀。他爱丛篁流水,高枕荷香入睡,与苍翠山色为邻。满足于清贫的生活,内心自由就是最大的快乐。别人所想是被朝廷征召却是他所愁的,他要像庄子那样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6分)

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3分)“官小志已足”“荣耀不关身”浅近直白,直言自己的志向,“自爱赏心处”一句,质朴地点出了自己的爱好。“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以近似幽默的口吻,表明了自己不做高官,甘做一个小吏的愿望。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菩萨蛮 米芾

蒹葭风外烟笼柳,数叠遥山眉黛秀。微雨过江来,烦襟为一开。沙边临望处,紫燕双飞语。举酒送飞云,夜凉愁梦频。

1.李白“举杯邀明月”,米芾“举酒送飞云”试赏析“举酒送飞云”一句。(5分)答案:李白邀“明月”,作者送“飞云”。一“邀”一“送”,把“明月”、“飞云”当作自己的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了醉酒的神态,(2分)“举酒送飞云”飞云无语,飞云散去,更感伤心,写尽了自己内心的孤独。2.这首词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 篇7

学□校张

玉, 甘冰肃

兰州

7300) 30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 全国卷的古代诗文考题分值为32分, 其中文言文阅读题19分, 诗歌鉴赏题8分, 古诗文默写题5分。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考生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 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现笔者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古代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总结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 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 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

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 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 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

3.逐字翻译句子, 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 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 “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 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 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 逐字翻译全句, “施”可译为“施舍”, “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 再根据语言习惯, 确定为“建起 (小桥) ”, 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承接, 一般译为“于是”、“就”, 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 致使这人跌倒, 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 让人足以通行。 (2) “若以其贫老邪, 耋齿甚多, 屡空比室, 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 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 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 意思是“并在一起”, 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 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 老人很多, 家家户户经常贫困, 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

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 选材规律

1. 体裁以诗词为主, 兼有元曲。

2. 朝代多以唐宋为主。

3. 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 鉴赏步骤

第一步, “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 读诗歌题目。

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 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 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 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 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读作者。

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 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

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4. 读正文。

绝句要一句一句读, 律诗要一联一联读;词要先分上下片, 然后按句号读。

(1) 判断每句的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 。 (2) 分析诗词中意象的声、色、度以及各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3) 分析诗词意境, 把诗词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感受诗词意境。 (4) 根据以上分析, 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5. 读考题题干。

首先, 要明确每题涉及几问, 问的是什么, 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语;其次, 要明确考题是单考一个知识点还是综合考查。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六读法” 篇8

一读标题

吴齐贤的《论杜》说:“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读者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次句“朝朝马策与刀环”,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怨气候酷寒;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怨景色单调。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二读作者

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像大家比较熟悉和常见的作者。白居易:关心百姓疾苦揭露、批评政治弊端;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陶渊明:对官场与世俗社会极度厌倦,洁身自好,不愿屈意逢迎,但也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李清照: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后期的诗词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三读序言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序言,它往往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轼的《南乡子》词,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四读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五读类别

古代诗词,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闺怨诗等。所以只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并懂得这一类诗歌的特点,解题就方便了。

例如: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六读典故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所以,读者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表达的新意。

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蝉:以蝉品行高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高二古诗鉴赏周练习答案文档 篇9

1.(1)该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2分)

作者先借景抒情,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惆怅,再写自己客居楚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茫茫,找不到归路。(3分)

(2)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联想想象)。(2分)

上联写诗人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联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遥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2分)

作者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自己一方与亲人一方彼此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诗人的思归之情。(2分)

2.(1)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1分)。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1分),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1分)。

(2)视听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想象或虚写亦可)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1分)和对朋友的牵挂(1分)。

(3)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1分)。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2分)。

3.(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一往情深的闺中少妇形象。表达了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和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5分)

(2)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独特,采用了篇末点题的手法。(或答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上片全是写景,写水流,写山愁,却不言明是何人因何而发愁。下片直抒胸臆,写思念,写怨恨,直到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6分)

4.(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古诗鉴赏《望岳》练习题及答案 篇10

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古诗词鉴赏 篇11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模拟卷下一篇:电教器材设备管理制度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