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注释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共9篇)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 篇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教案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 篇2

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 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 (Stokl, 2004) 。Bemsen (2002) 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 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Kress&VammLeewen, 2001:2) 。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近十几年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 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 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 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 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 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 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中, 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 各种模态相互作用, 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 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 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 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 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 对诗词的研究尚少。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作用。此外, 由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理解。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其英译分析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 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情景。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译文:

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A Summer Night on My Way Home from the Yellow SanddBridge.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 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I listen to the frogs’croaks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许渊冲, 1991:275)

(一) 感受的意象美

读了《西江月》,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意象刻画的精益求精, 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完全地拼接在一起, 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 充满了文化底蕴。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译文开始便交代发生的背景, 让读者仿佛进入情境, 想象着意境。“Statled by”的倒装使作者的感觉前景化了, 读者能更快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带来的惊喜感。接着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给读者一种听觉感受, 并创造性地隐喻出当时的氛围, 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受。Rice fields’sweet smell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三种模态体系,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Beyond the clouds和Before the hills把景物前景化了, 从视觉给读者冲击感, 并且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上的意境转换, 从近到远, 从上到下。最后的“Look!”在视觉上凸显, 并给读者节奏感及轻快感。

(二) 结构的意象美

Van Leeuwen认为, 印刷体式是一种符号模态, 结合其他的符号表达手段 (如颜色、结构组织、三维性和变换方式等) , 印刷体式实际上是多模态的。印刷体式可表现出动作和特点 (再现意义) ;展现互动和表达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互动意义) ;还可以区别语篇的组成单位 (构图意义) 。全诗通过文字表述, 充分调动感官, 使读者身临其境, 成功地运用了听觉各种模态。词中每两句都押头韵, 对仗工整, 让词读起来有韵律感, 这是对原文的创造, 并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 是译本的特色之处。词的每两句描绘的都是同一模态的不同意象, 一目了然。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创作了多个意象, 运用多种感官, 调动多种模态, 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本词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 加深了读者的夏夜的印象。一、二句“magpies”和moonlight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衬托出夏夜的静谧。Cicadas和rice field, frog动静结合, 以点带面, 词人写出了典型的南方夏夜的特色:蟋蟀在静谧的夏夜嘶嘶作叫, 稻花香气袭人, 即将迎接秋天的丰收, 青蛙在田野里鸣叫, 形象生动。Clouds、hills、inn、path等体现了空间感、画面的移动, 距离逐渐拉近, 从上到下, 整体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四、结语

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本翻译的意象美, 夏夜的农村风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 理解翻译利用对原文的理解及结构上的创造性, 达到译文的美感及形象性。体会词人辛弃疾对美好农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深感其情感的细腻。多模态对翻译鉴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使读者理解这首诗有新的启示, 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 鉴赏文学作品及其翻译。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 篇3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著 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创作背景

西江月人道辛弃疾 篇4

【原文】

西江月·题可卿影像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赏析】

《西江月·题可卿影像》是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婉约词,从词中看,可卿大概是芳年早逝,辛弃疾对她十分怀念,所以画了她的影容来不时展看。画上的可卿手把花枝,妩媚可人,然而,再热闹的场景她也看不到了——“喧天画鼓要她听,把著花枝不应”,此语好痴,读来令人鼻酸。都说辛词粗犷,这首词深情微婉处,当可与秦观争角,柳永那些逢场作戏的词,不堪相侪。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文学成就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弃疾请客的故事

辛稼轩请客,饭局开在他家里。各位宾客一定要看清请柬上的地址究竟是哪一所辛宅,不要跑错地方。同僚曾参辛弃疾“花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虽然没有贪腐的确凿证据,但他即使隐居也出手阔绰,财产的确来历不明。那醉倒高朋的篆冈,只是辛家上饶带湖别墅中的一处。此外,他在瓢泉置有居所;到了期思,贪看风景,又起了“卜筑”之念。恭贺乔迁,观赏新居小池、石山,都是摆酒请客的好由头,主人谦称只是“小酌”——便宴而已。

上门来吃的,相邀去饮的;朋友做官去了要饯行,朋友罢官归来须洗尘,“闲饮酒,醉吟诗”。饭局很多,稼轩很忙。沙场上的豪杰,也是酒席里的豪客。

今天聚餐的娱乐工具,就是电视、自动麻将*之类。稼轩那时,席上乐子很多,真人歌舞表演算一项,但稼轩不是东坡,管它红牙板还是铁绰板,他只顾酝酿辞章。有他在,看他填词表演,便是饭局的重头节目。可以给他命题,比如叫他写《四时歌》,他在醉中不负索者,为赋“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无人求词,他便乘醉依东坡之韵自唱自和。大作既出,他就是酒司令,“歌以饮客,声韵甚谐”,洋洋自得,在座都得为这绝妙好词干杯。醉得刚好,即席可作;醉到酩酊,第二天定要追记,补叙上昨日席上漏说的妙句。

宴会中,稼轩和酒研出的墨迹,能“让悲观者前行”——友人仕途失意,罢职归舍,稼轩作词劝慰“且看凌云笔健”,失业正好,来陪酒家一起练笔!他也擅长“让有兴者扫兴”——有人置酒,请他看歌舞,他却道“歌舞正浓还有语”,诫勉做东的那位,歌舞虽好,但也要励志,不要耽于享乐而忘了收复失地。有人兴冲冲去上任,大家摆酒送行,他则再三重申山河破碎之痛,在新官员的行囊里添些愁绪,弄到醉不成欢,惨淡而别。

有组织的盛宴,是辛词的高产地。少数人的饭局,也不影响他乘醉泼墨。雨后微雪,朋友带酒来访,稼轩当场就填词三首,第二天酒醒了,又加两首。他组织朱熹、陈亮聚饮,前者失约,后者匆匆而别。他在小村独饮,有点失落,回客栈即作词一首。五日后,陈亮来索词,正好交差,不愧知己知彼的好酒友。游鹅湖后到酒家小饮,他惯于“不懂笔墨不开席”,没随身带纸,就可怜了酒家的大好粉壁,文人喝醉了写首好词,逆贼则题首反诗,在宋朝开饭店实在祸福相倚。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篇5

西江月辛弃疾字词解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辛弃疾中心思想: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及作者简介 篇6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拼音: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 篇7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和傅岩叟梅花宋辛弃疾全文、注释 篇8

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

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注释】

①诗作于罢居瓢泉期间。傅岩叟:见前《贺新郎》(“路入门前柳”)词注①。按:稼轩有《念奴娇》(“未须草草”),诗词可能作于同时。第一首谓寒梅清雅高洁,惟爱梅之友人方是其知音。第二首为梅抱屈,深深一问,将颂梅之意翻进一层。

②岁寒枝:指梅。竹、松、梅,以其经冬不凋,冒寒开花,称岁寒三友。

③暗香疏影:指梅花,源自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 篇9

作品简介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品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7、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8、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9、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10、休:停止。

11、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作品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牌简介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选自《稼轩长短句》。

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双调,上、下片各4句3平韵,44字。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少年不识愁滋味,⊙○⊙●○○●(句)

爱上层楼。

⊙●○△(韵)

爱上层楼,⊙●○△(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句)

欲说还休。

⊙●○△(韵)

欲说还休,⊙●○△(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韵)

作者简介

上一篇:在“古尔邦”节座谈会上讲话下一篇:世界上什么人最专一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