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老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志摩老师(精选10篇)

徐志摩老师 篇1

如今提起徐志摩,人们会想起来的,或许只有高中时代背得烂熟的《再别康桥》,以及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情,或许还知道他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红颜——陆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往北平,飞机失事,罹难。他大概很难想到后来人对他的情史津津乐道,却不曾记得他还在多个讲台上教学授课。

点授墨课简成史魂

在徐志摩正式开始教书生涯前,他就曾登上过讲台,还引发不小的风波。

1922年,徐志摩发表《康桥再会吧》,凭借独白式的抒情与优美繁复的意象在文坛崭露头角,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开始竭力邀请这位“留学高材生”前来演讲。这段时间内,他的演讲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他在北师大附属中学所作的《诗人与诗》的报告。这篇报告里,徐志摩提出“诗人不能兼作数学家”,引发当时“算学与诗人”的长期争论。一年以后,他创办新月社。1924年,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教授。

不过,等到他正式走上讲台,已经是1925年。据当时的一位学生回忆,当年10月,徐志摩初次登上北大红楼。由于他编撰的《晨报副刊》在社会上声名日盛,虽说主讲英文诗歌时“讲诗”并不出色,但其幽默的谈吐、丰富的见识足以弥补这一不足,吸引一大批青年学子。尤其是提到雪莱的诗作没有无神论时,他激烈地评价成仿吾是“缺德带冒烟的”,足以见其随性洒脱。他用诗人的风格和态度,实践着“传道授业”。

俗语有言“文如其人”,诗歌和情感生活或许真正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徐志摩也难逃这一判定。在教书过程中,他也没有完全被限制在教学中,反倒显得有点不安分,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最后让人记住的是他“不安分”的成就,而忘了他真正在讲台上的付出。

泰戈尔来华,他担任翻译。1925年,又再度游历欧洲。1926年,与陆小曼“自由恋爱”并结婚,为父亲不满,断绝经济往来。移居上海后,徐志摩不得已出任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的教授,1930年又兼了南京中央大学的功课。从北到南,他主要讲授外国文学,洒脱自如,没有固定教材。从1925年直至罹难,或许因为热爱,或许因为穷,他始终活跃在讲台上。

点学墨生成评价魂

翻看徐志摩的资料,能够发现有不少中国文坛的翘楚出自他门下,或者曾经受他点拨。这些人分散在北京、上海,但与徐志摩都或多或少有过交集。

1927年就读于光华大学附中的赵家璧,因为常在学生自编刊物《晨曦》上写些介绍英美作家的文章,翻译但丁、王尔德、莫泊桑的作品,引起徐志摩的注意。入学光华大学后,凡是徐志摩开的课,赵家璧全都选读。在他的回忆中,徐志摩“用诗人的气质,企图启迪我们性灵的爆发。他确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好老师,给我们高声朗读济慈的《云雀歌》。”赵家璧结婚时,徐志摩还以老师的身份送去一本羊皮面装帧、一寸多厚的牛津版《哈代短篇小说集》作为礼物。

1979年,徐志摩的另一位高徒卞之琳,在《诗刊》上发表《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一文,其中写到徐志摩在课上讲雪莱时,会眼睛看向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仿佛自己也沉入作诗的状态中,悠悠说道:“大概雪莱就是化在这一片空气里了。”

诗人何家槐回忆说,冬天时,他常常会到徐志摩家中,他们师生俩一同坐在火炉旁烤火,无所不谈。在何家槐看来,那种感觉“像师生,又像兄弟”。徐志摩还常常“逼迫”何家槐学好英文。生性放浪的徐志摩,看到较为内向的何家槐,还会劝告他多结交朋友,“正当花时的青年,还不应该像花草一样的新鲜吗?”有时天色已迟,徐志摩也会留何家槐在家吃饭。

也有许多人,并不直接受教于徐志摩门下,但受过他的提点,也认一时师生,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沈从文。1936年,徐志摩离世5年,沈从文出版他的第一个自选集,在序言中,对徐志摩的知遇之恩,沈从文极富深情地写道:

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有他,我这时节也许照《自传》上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不过北平市区里作巡警,就卧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烂了。你们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能够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一点力量,或一点喜悦,把书掩上时,盼望对那不幸早死的诗人表示敬意和感谢,从他那儿我接了一个火,你得到的温暖原是他的。

韩石山在他所著的《徐志摩传》中对徐志摩的教书经历有段考究。

在他的记载中,徐志摩教书兢兢业业,“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上课时,“充满着蓬勃的生气”,“一看就知道徐先生又有好故事讲给他们听了”,“把每个同学的心都照亮了”。虽说依旧讲授英国散文、诗、小说,但徐志摩的课没有指定课本,也不按部就班,他完全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选取自认为最具艺术水平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他往往基于自己游历欧洲的经验发散出去,聊其他相关的艺术作品、聊作者的生平,同学们也乐在其中,感到“遨游天上人间,受到启发去闯入广阔的文学园地”。

摘自澎湃新闻

徐志摩性格 篇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子,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他洒脱不羁,追求浪漫,是个性情中人

他就是《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我觉得他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的可能就是因为这首诗歌吧。不过最近两年的热播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徐志摩的了解。

徐志摩自小出生贵族世家,所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父亲徐申如是个有见地,有魅力,有正义感的人,这对徐志摩的成长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出国留学,见识了西方文化,他在那一段时间爱上了西方学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英国期间,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这阶段,他广交英国名士,孕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念,那就是理性主义。

他很开放,或许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他不喜欢张幼仪的时候,他依然和她离了婚。在当时的社会,能如此的坦然,是多么的伟大,至少可以和现在的我们媲美。他很执着,他随后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林徽因,但是现实总是那么不如人意。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直到最后徐志摩,林徽因和梁思成三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个就是在现在社会,也没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的。他也是一个“情痴”,后来又遇上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曼,他们相爱了,可是徐并没有陆的不雅行为而抛弃他,而是省吃俭用,积蓄费用给陆花销。徐志摩的礼貌,举止,态度,言语,无处不与人以快感,他是一切人的朋友,这或许是他的魅力,也受到无数女性的青睐。徐志摩是一个深信人生必须有爱、自由和美的理想主义者,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他的失败,使人充满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中有爱的境界。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徐志摩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因为他把文学看成是自己精神的源泉。

他的性格,我敢说,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危险的,随时可以灭亡自己,但偏偏是因为这种性格,才造就了一代奇才。他的执着,他的热情,他的优雅,他的理性,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凡事都要具体对待。

1931年徐志摩遇空难去世,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陨落了。正如他诗中所言“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他留下了不少诗文让后人去品味,而他的浪漫人生的成败得失也久久的令人深长思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对爱情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吧!

(一)追求“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

胡适说徐志摩:“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二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胡适:《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梁实秋说徐志摩的“三位一体”的单纯理想落到实处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的自由结合”。

周作人同意胡适的看法:“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可以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志摩却还保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周作人:《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二)富于持久的宽厚的同情心

林徽因说:“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寞乃至于酷刻。志摩则不然——无论出自何人,在何等情况之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我可以忠实地说,至少他要比我们多数的人伟大许多;他觉得人类各种的情感动作全有它不同的,价值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同情是不该限于我们划定的范围内。”“不止如是,他还曾为他的一点理想的愚诚几次几乎不见容于社会。但是他自己却未曾为这个而鄙吝他给他人的同情,他的性情,不曾为受了刺激而转变刻薄暴戾过,谁能不承认他几有超人的宽量。”林徽因还说“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徐志摩“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林微因:《回忆徐志摩》,载《徐志摩纪念专辑》。

(三)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徐志摩自己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民主)的意义只是普通的个人主义;在各个人自觉和意识与自觉的努力中函有真纯德谟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个人实现他可能的色香。”徐志摩:《自剖》。他的信仰——以个人主义为基点,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性灵的自由发展。这种信仰贯穿于他短暂的人生历程与作品。

徐志摩对梁启超说:“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在《自剖》一文中,徐志摩自述:“我是一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跟着跳荡。……是动,不论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徐志摩的诗歌独抒性灵。徐志摩自己阐述道:“我要的是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朱自清指出:“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对于离婚,徐志摩的理由是:“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残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个性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恋爱确是可遇不可求,但不能不求。我将於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语录 篇3

2、这个微笑,用尽疼痛的力气;这回释然,用尽铭记的场地;这场告别,用尽去爱的勇气;这次哭泣,用尽你爱的表情;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3、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4、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5、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伤心欲绝、痛苦难过、悲哀惆怅、歇斯底里,等等。却偏偏总是真的。

6、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麽模糊,曾经那麽坚信的,那麽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是… 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笑我们这麽傻, 我们总在重复着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

7、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 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 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 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8、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9、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10、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11、我羡慕那时的自己,还有完整的幸福可以撕碎。

12、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13、感情的寂寞,大概在于:爱和解脱都无法彻底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感情随着时间沉淀,感觉随着时间消失。终其是不同的物种,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14、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

15、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这种叫作爱的情啊,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16、记忆的丝线就像一种咒语,在每个日升月落将我缠紧,它提醒我,不能忘记爱过的你,我是记得啊,我记得,所以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笑都觉得愧疚,所以我和别人并肩行走,牵手都觉得沉重,我要怎样,剪断丝线,再不作茧自缚。

17、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

18、几年后,发现无数的感情不撕自碎,原本都不完整,就不需要撕碎。

19、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20、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21、他的世界没有她,她的世界只有他。世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公平可言。这是一场没有时限的角力战,谁在乎的越多,就输的越惨。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22、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23、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24、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25、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

26、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27、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信和照片的雨夜。

28、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的坏。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29、如果一开始,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你何其残忍,把所有的爱满满地那么卒不及防地都给了我,告诉我,你永远喜欢我,永远不会离开我。让我错以为,我可以幸福得象个被宠溺的孩子,让我错以为,只要抱住你,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罗素对徐志摩影响研究 篇4

徐志摩 (1897-1931) ,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硕果累累的文学翻译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期间, 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罗素是20世纪为世瞩目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主张运用分析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开展哲学研究, 形成了逻辑分析哲学派别, 为当代哲学开一代新风, 并对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 他积极致力于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活动, 向那些鼓动战争的舆论作勇敢的斗争, 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切。他这—正义行为, 遭到英国政府的仇视, 但也受到一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同情。

作为极为敏感而又喜欢寻求新知识的徐志摩, 很快注意到了罗素及其著作。早在美国留学期间, 徐志摩就极为关注罗素, 阅读了罗素1920年前已出版的哲学和社会问题的著作, 如《战争时期的正义》、《社会重建的原则》《政治的理想》、《自由之路》和《我们对外在世界的知识》等, 深深地被罗素的渊博学识和见解所吸引, 而罗素那种敢于不顾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坚持自己的主张的精神, 更是博得了他的由衷崇敬。此后, 徐志摩一改出国留学的初衷, 一心想要“从罗素”, 并毅然离美赴英去剑桥寻师。徐志摩和剑桥的渊源也起源于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求学, 决定到英国去师从罗素。

可是, 徐志摩这次远渡大洋, 赶赴英国, 偏偏因罗素周游世界而未能如愿。后来罗素回到英国, 二人开始了非常密切的交往。徐志摩从英国回到中国之后, 不遗余力地译介罗素的作品。从神交到现实的来往, 徐志摩在不知不觉中即受到罗素的极大影响。

徐志摩受到罗素影响之深, 之广, 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坦率地说, 虽然罗素没有直接造就徐志摩成为诗人、文人, 但他对徐志摩的影响却是十分全面、巨大而且明显的, 从政治思想到文体风格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初出国门的徐志摩, 其文风还是梁启超式的, 行文用字还颇显中国古典特色。笔锋犀利充满火力, 可以说慷慨激昂, 淋漓尽致。可是, 在英美留学以后, 特别是从英国回来以后, 他的文风突变, 情趣幽默, 平白自然, 这不能不说是受了西学的影响, 尤且是对罗素文体的借鉴。只可惜, 徐志摩英年早逝, 未能追及罗素著作中所发现的惊人智力, 以及文字的明快利落。

徐志摩为“从罗素”而到英国, 他赞佩、崇拜罗素, 接受了罗素尊崇人道和平, 提倡创造, 反对压抑天性的思想;在个人气质上、婚姻态度上, 他都与罗素不无关系。

徐志摩在世时非常热衷于评介罗素的著述, 他不仅翻译了罗素的《教育里的自由——反抗机械主义》, 介绍了罗素写的书《论教育, 特别是幼儿教育》, 还写过好几篇关于罗素的文章, 如《罗素游俄记书后》、《罗素又来说话了》、《罗素与中国——读罗素著〈中国问题〉》等。

徐志摩在1922年从英国返回中国, 途经巴黎时, 虽未能与罗素见面告别, 但接到罗素送他的—本新书《中国问题》, 徐志摩答应回国后就此写一篇书评。因此, 1922年11月7日, 他写了《罗素与中国——谈罗素著<中国问题>》一文, 发表在同年12月3日的《晨报副刊》上。

在这篇文章里, 徐志摩赞扬了罗素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写道:“罗素去年回到伦敦以后, 他的口液几乎为颂美中国消尽, 他的门限也几乎为中国学生踏穿。他对我们真挚的情感, 深刻的了解, 彻底的同情, 都可以很容易从他一提到中国奋烈的目睛和欣快的表情中看出。……他说中国虽遭天灾人患, 其实人民生活之快乐直非欧洲人所能想。他说中国的青年是全世界意志最勇猛, 解放最彻底, 前途最无限的青年;他确信中国文艺复兴不久就有大成功。……”这些说法, 真切地道出了罗素对中国的热爱和同情, 表明他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同时, 徐志摩还从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肯定了《中国问题》一书。他认为, “罗素这本书,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经程中, 确实地新立了一块界石。他是真了解爱惜中国文化的一个人, 说的话都是同情化的正确见解……”。徐志摩指出, 罗素希望并相信中国“自会得在百十年间吸收外来他们所需要的原素, 或成一个兼具东西文明美质的一个好东西”。这表明罗素当时是热望中国人民既要吸收欧洲先进的科学文明, 又要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 并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的。仅此一点, 就可见罗素不愧为杰出的智者。而徐志摩能注意并着重指出这—点, 也说明他是颇有同感的。

此外, 徐志摩还为罗索作了辩白, 在这篇文章中写道:“他所厌恶的, 却并非欧化的全体——那便成了意气作用——而是工业文明资本制度所产生的恶现象;他的崇拜中国, 也并非因为中国刚巧是欧化的反面, 而的确是由贯刺的理智和真挚的情感, 交互而产生的一种真纯信仰, 对于种种文明文化背后的生命自身更真确的觉悟与认识。”最后, 徐志摩指出了罗素的某些思想局限。他认为, 罗素并不十分明了中国文化及生活何以会形成现在这个样子, 不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主要是受孔子思想影响, 而不是老庄哲学。

1923年底, 徐志摩又写了《罗素又来说话了》一文。这是他读了罗素的《余闲与机械主义》有感而写的。罗素在他的文章中, 从中国生活有充分的余闲中, 认为西方生活过于紧张, 而这是由于工业主义和竞争造成的。即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人类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徐志摩对于罗素的看法, 颇有同感。他把罗索的有关思想作了一番阐发后, 得出结论说:“归根的说, 现有的工业主义, 机械主义, 竞争制度, 与这些现象所造成的迷信心理与习惯, 都是我们理想社会的仇敌, 合理的人生的障碍。”罗素和徐志摩的看法, 未能触及社会制度这—根本问题, 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可是, 他们能够看到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激烈竟争造成许多消极现象的发生, 并主张抑制过度的竞争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仍然是颇为有益的见解。

1926年, 罗素《论教育, 特别是幼儿教育》一书出版, 徐志摩表示认同并大加赞扬, 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罗素书中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徐志摩的这种言论, 受到中国有些教育家的反对。在北京有人对罗素的儿童教育法提出批评, 徐志摩秉笔直书为自己和罗素辩护, 发出并撰写了极为激烈的言论, 因此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徐志摩对罗索的《论教育》一书极为推崇, 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作为一个诗人、文人, 徐志摩如此尊奉哲学家罗素, 这表明他对社会政治十分关注, 徐志摩的大量散文中尤其表现出他是一个杰出的社会政治批评家。

当然, 徐志摩也不是盲目地顺从罗素, 他既肯定罗索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赞扬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爱惜;同时也指出罗素虽周游中国, 却对中国的现实了解甚微。他虽感觉到人类的命运、生活的消息、人道的范围, 但对于中国繁文缛节的孔孟、乐于自然气概宏大的老庄还是感情不深。尽管如此, 罗索仍然令他倾倒, 留在他心灵深处的印记是深刻的, 在他心目中:“罗素是现代最莹澈的一块理智结晶, 而离了他的名学数理, 又是一团火热的情感, 再加之抗世无谓道德的勇敢, 实在是一个可作榜样的伟大人格, 古今所罕有的。”

徐志摩这样热衷评介罗素的著述, 可以说不仅尽了朋友的情谊, 而且更是做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

徐志摩语录 篇5

45.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46.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47.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48.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49.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50.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51.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52.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53. 这种叫爱的情啊……

54.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5.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56.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57. 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

58. 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59.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60.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61.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62.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63. 笑我们这麼傻,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64.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65. 谁的情感无法张扬,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66. 谁在夜晚害怕腐烂,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67.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68.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69.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70.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徐志摩情诗 篇6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诗人那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爱情,是最具个人化的感情,是人的一生中最耐咀嚼品味的情感之一。描写爱情,既可以直抒胸臆,抒发炽烈的感情,也可以表现得蕴藉含蓄,艺术手法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唯其表现得真诚深切,方能打动他人之心;唯其找到一个独特的艺术视镜和表现角度,方能显出诗的新意和诗人的创造。《我来到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就是一首有特色而又写得真切的爱情诗篇,它的特色不仅在其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上,还在其新颖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技巧。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手剥一层层莲衣,

看江鸥在眼前飞,

忍含着一眼悲泪——

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②

我尝一尝莲瓤,回味曾经的温存:——

那阶前不卷的重帘,

掩护着同心③的欢恋:

我又听着你的盟言,

“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

我长夜里怔忡,

挣不开的恶梦,

谁知我的苦痛?

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

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

我心肠只是一片柔:④

你是我的!我依旧

将你紧紧的抱搂——⑤

除非是天翻——⑥

但谁能想象那一天?⑦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最初见于1925年9月9日《志摩日记·爱眉小札》内。

②发表时“龙”为“红”。小龙,陆小曼别名

③日记中“同心”为“消魂”。

④日记中此处无“:”。

⑤日记中“——”为“;”。

⑥日记中“——”为“,”。

徐志摩的爱情与爱情诗 篇7

诗歌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虽然作为新月派的诗人他认为写诗应该“理智节制情感“然而他也认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及诗人的真实个性。基于此, 徐志摩的爱情诗创作必然折射其爱情婚恋经历和感受。综观徐志摩的全部诗作、书信、日记及一些回忆文章, 本文认为, 徐志摩的爱情诗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呈现着一种基本的格调, 表达着一个强烈的主题, 与其曲折的爱情婚恋历程紧密相连。

一、浪漫的理想主义并未换来现实的爱情生活

徐志摩本来与诗一无家族渊源, 二无个人癖好, 可是, 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 却一反往常, 不写则已, 一写不止, 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1918年, 21岁的徐志摩远涉重洋, 踏上了美利坚那块陌生的国土。徐志摩在这里待了两年, 他崇拜上了当时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了追随这位崇拜者, 他放弃了继续在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的机会, 转赴英国。在英国, 徐志摩有缘结识了著名英国作家狄更斯, 他被这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的精神文化所吸引, 并且加深了对文学的兴趣。

此时, 与林徽因的相识最终促成了徐志摩走上文学的道路。当时, 正值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正随其父林长民赴西欧访学并于同年9月考入伦敦学院学习。身在异国他乡的林徽因时常感到苦闷和忧郁。在给沈从文的信中, 她曾写道:“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是希望着生活中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我。”正如她心里所渴望的, 浪漫才子徐志摩向她走来了, 而且被她文雅的气质和特有的才情所吸引。于是, 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徐志摩开始了诗歌创作。康桥的美景和狄更斯的影响促使徐志摩拿起诗笔, 林徽因的出现却让徐志摩真正的沉醉于诗情。

目前所能读到的最能反映徐志摩这段热烈感情的诗篇应是《情死》及《她在那里》两首诗。在1922年6月完成的《情死》一诗中, 徐志摩写道:

“玫瑰, 压倒群芳的红玫瑰, 昨夜的雷雨, 原来

是你发出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

你的颜色, 是我视觉的醇;我想走近你, 但我又不敢。……

玫瑰, 我爱你!

在这首诗中, 徐志摩把“玫瑰”当作爱的化身, 采用艺术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痴迷及勇于为爱献身的疯狂。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如此的强烈, 然而他的满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他们因种种原因并未走在一起。也许就如她后来所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 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二、诗歌折射出旷世恋情中的复杂心态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后, 他的诗情没有中断, 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 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期的生活思想状况, 以及他“泛滥的感情”。就诗作的情感而言, 真情欲滴。这是因为当时的徐志摩陷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旷世婚恋中。他和陆小曼经历了重重阻挠后, 最终结合。在1925年8月22日所写的书信体日记中, 徐志摩写道:

“眉, 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 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抱着亲孩子似的, 他冷了你得给他穿, 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愁冻, 有你的爱他就有命。”

他们的爱情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第一次见面便给两人以惊喜, 两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无比欣喜的语言描画了这次相遇。陆小曼写道:“如同在黑暗里见到一线光明, 遂死的人又兑了一口气, 生命从此转了一个方面”。徐志摩在他的诗作《春的投生》里这样写道他的感受:“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 我更敏锐的消受你的媚, 吞咽你的连珠的笑;你不觉得我的手臂更迫切的要求你的腰身, 我的呼吸投射到你的身上, 如同万千的飞萤投向光焰?这些, 还有别的许多说不尽的, 和着鸟雀们的热情的回荡, 都在手携着手的赞美着春的投生。”他写了自己为这样一个被称为第一美人动情的一霎, 他终于走出了林徽因的影子, 与陆小曼相爱了。

虽然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当时的中国社会在男女婚恋问题的观念上也已经比较开通, 但陆小曼与徐志摩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恋情还是激起四面楚歌。

在重压之下, 徐志摩也产生过逃避的念头, 他选择前往欧洲游学, 他想藉此平息心头炽热的爱。然而, 距离与时间的分隔, 一点都没有减少他对陆小曼的思念之情。于是, 当他在巴黎得知陆小曼病重, 便毅然踏上了归程。其间, 他悲愤地写下这首《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 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

诗人终于在经历了种种之后下定了决心, 发出了坚贞不渝的爱的誓言!

1926年10月, 他们结婚之后不久离开北京, 开始了他们在一起时最甜蜜的一段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 踏进了乐园……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

三、在绝望的现实中苦苦挣扎

1925年8月9日徐志摩在日记里写道:“眉, 老实说, 你的生活一天不改变, 我一天不得放心。但北京就是阻碍你新生命的一个大原因, 因此我不免发愁。”恋爱时, 徐志摩迷恋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 笑容明艳、体态轻盈、声音柔美的陆小曼其实在结婚前就已经让徐志摩隐隐地开始担忧, 这是作为恋人的她的优点, 然而在真实的婚姻生活面前, 连徐志摩这样的明星诗人也不得不要担忧起来,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多次表达了对陆小曼沉迷于社交式的生活的不满。

这也许就注定了一些事情,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如愿进入了天堂, 首先是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 令徐志摩非常头疼, 因为他失去了父母的一切援助, 生活陷入窘境。其次, 虽然徐志摩在婚后移居上海, 而陆小曼仍然保持着她原来的生活方式, 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 生活奢侈, 挥金如土。住豪宅, 有汽车, 有专门的厨师, 有很多佣人, 还有专门的按摩师。一些日用品, 如服装、化妆品, 手帕等全是法国进口的。还有, 结婚之后, 徐志摩发现陆小曼日常生活懒散, 特别好吃。他说陆小曼, “你一天就是吃, 从起身到上床, 到合眼, 就是吃。也许你想芒果或是想外国白果倒要比想老爷更亲热更急。” (《致陆小曼1931年月12日》) 特别是了陆小曼竟然学会了吸毒, 吸毒成瘾。最后, 竟然发展到和一个按摩师关系暧昧。

我们可以在诗人此时的作品中, 看到他流露出的理想爱情幻灭的痛苦和绝望:

你枉然用手锁着我的手, /女人, 用口擒住我的口, /枉然用鲜血注入我的心, /火烫的泪珠见证你的真://迟了, 你再不能叫死的复活, /从灰土里唤起原来的神奇:/纵然上帝怜念你的过错, /他也不能拿爱再交给你!

这一阶段, 徐志摩交将自己的创作形容为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写于1928年的《生活》也许可以反映那时徐志摩的苦闷心境。

阴沉, 黑暗, 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 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 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作为欧美游学回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诗人徐志摩思想并不是很深刻, 也许有时还比较单纯。胡适说他的思想是“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 我们说, 这种单纯的信仰, 在本质上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他基本上不属于“思想类型”的作家, 而是单纯的情感类型作家。他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对欧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 明显地带有浪漫诗人的特点, 情感多于理性。这种情感在他的生活中, 留下深深的痕迹, 对他的创作更是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是一个相信爱的人, 婚恋激发了他的灵感, 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同时也让后人感受到其在爱河中喜怒哀乐与颠簸沉浮的心路历程。

摘要: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以抒写温婉端丽, 柔美鲜亮的爱情诗在新诗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本文将其爱情诗创作分成三个阶段, 并以此来试图把握徐志摩爱情诗的独特意义,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的创作与其婚恋经历与感受有着必然的联系, 不可分割。

徐志摩语录 篇8

1、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假面,扮演着不一样的主角,演绎着不一样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

2、感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3、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4、如果一开始,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你何其残忍。

5、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世界曾经失去声响,如今有你们陪我唱歌。夜里黑暗覆盖着左手,左手覆盖着右手。

6、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7、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是金枝玉叶还是胭脂俗粉。

8、如烟往事,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相思,如梦的回忆,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等待。与你作别,不问以前伤痛几何。

9、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

10、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的坏。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11、谁的情感无法张扬,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谁在夜晚害怕腐烂,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先爱吧把这一副肩膀挡掉一点遗憾,先爱吧看似一双翅膀躲啊躲已经黑暗,先爱吧人们不懂这样一旦欲求不满,先爱吧之后感伤之后再算,之后再算。

12、现在,我开始怀念,那个撕碎你的信和照片的雨夜。

13、我不在乎死亡。如果我死,就算得从坟墓里爬出来,我也会带走你;当你先我而死,我可以容许你带走任何你想要带走的东西,那其中必定包含我,因为你就我、我就是你,我们的灵魂交缠,谁也无法分隔一具躯壳里的两缕灵魂。

14、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太阳为我照上了二十几个年头, 我只是个孩子,认不认识半点愁; 忽然有一天——我又爱又恨那一天—— 我心坎里痒齐齐的有些不连牵, 那是我这 一辈子第一 次的上当, 有人说是受伤——你摸摸我的胸膛—— 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 恋爱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15、也许可以爱很多个人,但只有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哭的最伤心。于我——应当都笑的灿烂,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但是我不明白伤心,让我最伤心的是谁。只是心太痛,太痛……以后便不觉着痛了。也记不清楚那些斑驳的光影。

16、眉,你快乐时就比花儿开,我见了直乐!

17、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可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18、我习惯了等待,因而,在轮回中我没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个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个结果?思念,很无力,那是由于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或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是否是能给思念份证书,证明曾它曾存在过?

19、哪有高洁的灵魂,不经地狱,便登天堂。

20、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我就有了飞的理由。心中累积的悲伤和快乐,你懂了所以我自由,你不懂所以我坠落。

21、柳条青青,南风薰薰,幻成齐峰瑶岛,一天的黄云白云,那边麦浪中间,有农妇笑语殷殷。

22、听远村寺塔的钟声,像梦里的轻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23、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24、假如恋爱是可以替代的,像是一枝牙刷烂了可以另买,衣服破了可以另制,他那价值也就可想。

25、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26、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芦田是神仙的别殿。

27、我望见有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像。

28、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29、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30、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31、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32、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33、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永远的占有。

34、时刻能够证明感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刻减轻的。如果时刻不能够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好处?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悲哀欲绝痛苦难过悲哀惆怅歇斯底里,等等。却偏偏总是真的。

35、爱的出发点不必须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

36、年少时,咱们果谁因爱或是只果孤单而同场起舞;沧桑后,咱们何因何以孤单如初却甘愿形同陌路;相爱时,咱们明显两个人,却为什么觉得只是独自一人?

37、我爱你,就是你拥抱着未来,我拥抱着你。

38、清风吹断春朝梦,片片鹅绒眼前纷舞,疑是梅心蝶骨醉春风;一阵阵残琴碎箫鼓,依稀山风催瀑弄青松。

39、如果明天日光照耀,你我手里依然一无所有,也请你不要绝望,为我珍重。即使,告别爱情的时候,也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不在爱你的时候,也许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已不能爱你。

徐志摩语句 篇9

1、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

2、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3、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

4、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鱼缸里鱼儿,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5、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6、爱带来的,除了撩人情怀,还有限制和羁绊。很多时候,自由比爱情更重要,不损害自由的爱情才是万古长青的。在情绪起伏的恋爱中,尽量用思考代替忧虑、伤感、烦躁、后悔、抱怨等情绪,只有思考才是最有成效的生活方式。

7、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

8、最了脱的莫过於心死了,可是要心死,非得要经过心碎。这心碎……心碎我就没法形容给你听了。

9、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个清净地,看天,听鸟,倦了时,合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10、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

1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12、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 世界曾经失去声响,如今有你们陪我唱歌。 夜里黑暗覆盖着左手,左手覆盖着右手。 曾经牵手的手指,夜里独自合十。 风吹沙吹成沙漠,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 你是天下的传奇,你是世界的独一。 你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 五、四、三、二、一、他和她的迷。 开始……

13、往高处走,眉,往高处走!我不愿意你过分“爱物”,不愿意你随便花钱,无形中养成“想什么非要到什么不可”的习惯;我将来决不会怎样赚钱的,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来,因为我认定奢侈的生活不是高尚的生活。爱,在俭朴的生活中,是有真生命的,像一朵朝露浸着的小草花;在奢华的生活中,即使有爱,不能纯粹,不能自然,像是热屋子里烘出来的花,一半天就衰萎的忧愁。

14、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3个字。现在,我不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15、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可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16、当月光将花影描上了石隙,这粗陋的顽石也化生了媚迹。

17、也许错开了的东西,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18、寒冬柳枝叶飘零,青瓦白墙依静立,岁月飞逝不复回,唯有心中一朱砂。

19、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0、爱你的爱,崇拜你的崇拜,是人情不是罪孽,是勇敢不是懦怯!

21、希望,不曾站稳,又毁。

22、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23、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24、关于爱的记忆,要好好收藏,只是今后的幸福,要各自寻找。

25、你说还是活着等,等那一天!有那么一天吗?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26、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27、豪情的孤单,大约在于:爱战摆脱皆没法完全让女人历历在目的是豪情,让汉子历历在目的是觉得。豪情跟着工夫积淀,觉得跟着工夫消逝。终其是差别的物种,以是谁又能大白谁的深爱,谁又能了解谁的分开。

28、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29、如果一开始,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你何其残忍。把所有的爱满满地告诉我,你永远喜欢我,永远不会离开我,让我错以为,我可以幸福得象个被宠溺的孩子。让我错以为,只要抱住你,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徐志摩老师 篇10

从诗作本身来看, 也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在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有憧憬、向往, 有甜蜜、忧伤, 有深深的眷恋, 苦苦的追求, 冷静的反思, 也有反思后的轻松洒脱, 这既是诗人此时真实心态的流露, 也是他整个人生情感历程的集中体现。在康桥度过的那段时光, 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那里有他的初恋, 有花前月下的漫步, 有并肩依偎的身影, 有载满星辉的小船, 也有康河的柔波……时隔六年之后, 徐志摩回到昔日康桥, 一切如故, 而佳人及昔日的美好时光已经永驻诗人的记忆之中了。这份记忆是惊心动魄的, 是痛苦中夹杂着甜蜜的, 是永生难忘的。更是需要永远珍藏, 不能轻易去打扰的。诗的开篇写道:“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轻轻的”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心态:轻松、洒脱、满足, 以及对前途充满的无限希望。第二段开始作者写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等, 此时的作者, 百感齐涌, 心潮澎湃, 有伤感、有陶醉。他甘心做一条生长在康河里, 永远跟康桥的记忆相伴的水草!他撑篱漫溯, 想放歌但又不能放歌, 唯恐惊扰了昔日的记忆。于是, 夏虫也沉默了, 康桥也沉默了。但他毕竟还得回到现实, 时过境迁, 变化重重, 已今非昔比了。万千感慨中, 忧伤、无奈在所难免。加上是孤独漫游, 诗人只能这样低声地吟唱:“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遗憾中带着满足, 伤感中夹着甜蜜, 康桥的记忆, 只能留在徐志摩的心中, 只能留在康桥的美丽晴空中!

由此, 我们可以体味出《再别康桥》绝非简单地写母校惜别之情和康桥明媚美景, 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是尝尽了情感的风藉、历经了生活磨难之后, 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 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从作者的短暂的一生经历来看, 也充满了情感变迁、理解与现实的冲突。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爱情能成就一个人, 也能毁灭一个人。同时, 爱情也是许多诗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真挚的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之花赖以生长、开放的阳光和雨露。可以说,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 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他对林徽音投以全部热情的热烈追求, 甚至把她视为灵魂的伴侣, 但失恋的巨大痛苦, 使他的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 同时, 也唤醒了他生命身处沉睡的诗魂, 他把失去的痛苦和生命失败悲凉透过诗的形式透射出来。当爱情实际上破灭时, 徐志摩却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诗人。正如此, 我们才有机会读到徐志摩留给我们的那些美丽诗章, 尤其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24岁以前, 徐志摩的兴趣还在相对论或民约论。徐志摩留学欧美, 先攻读政治、经济, 后来对哲学很感兴趣, 父亲的希望是他能够进人金融界, 而他自己却希望成为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 (Hamilton) , 当哲学家。可是, 当他来到康桥, 受到康桥“星月的光明, 草的青, 花的香, 流水的殷勤”的美丽自然景观的陶冶, 还有更重要的是他在康河与林徽音的初恋。“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 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 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 我信, 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1) 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 我们发现徐志摩这部作品的完成, 实际上是完成了他的思想转变——由情感追求转变为情感沉淀, 而这一转变是惊人的, 是徐志摩先生的思想在心路历程上的一次升华, 而这一升华就使他的诗“像是山洪爆发, 不分方向的乱冲”, (2) 终于以十年的时间, 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3) 任何一首诗所蕴含的情感都不会是单一的。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 他已经历了一次婚变, 与林徽因与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但是遇上了陆小曼——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位女性。然而, 一切并非想象的美满幸福。婚后, 陆小曼在日常生活上极度奢侈, 加之徐家在经济上拒绝援助, 以及到后来陆小曼为止胃痛吸食鸦片又染上了大烟瘾, 徐志摩与陆小曼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处在这样的境地里, 徐志摩内心的彷徨、孤独、忧伤、苦痛就不难想象了!重游康桥, 美丽依旧, 但美得实在有些孤寂和忧伤。昔日康桥, 风光旖旎, 更有佳人相伴, 欢乐无限;今日康桥, 风光依旧, 但佳人不在, 自己婚姻又是这般模样。离愁别绪, 家事情感纷扰, 就更是别有一番愁绪上心头了!然而, 诗人又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切呢?他只有“悄悄地”离开, “不带走一片云彩”, 无可奈何地重新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另外, 徐志摩是以诗歌奉献于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代表, 他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诚如胡适所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结合在一个人生里, 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 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4) 在康桥留学期间, 诗人感受到了“五四”的“奇异的风”, “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了同样的爱国热。” (5) 他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力量的震撼, 徐志摩在这个时候是意气风发的。

可是, 时隔几年,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 加上他的思想经历一番波折, 当年受“五四”思潮产生的自发的爱国热情惭惭消退, 他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完全破灭, 他的理想主义四处碰壁。此时, 国内政治局势亦是大为紧张, 左翼文艺界针对当前局势在文艺界做出积极反应, 倡导无产阶级的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学观。这与徐志摩所提倡的文学的性灵, 文学应体现爱、自由与美的主张格格不入。因而诗人对左翼文学的革命文学观大为不满, 甚至持反对态度。这就使得诗人遭到文艺界多数同仁的一致声讨, 并被斥为“资产阶级的文人走狗”。诗人再次欧游, 来到了康桥, 情感上的失落, 理想的破灭, 社会上文艺界的否定声讨, 这所有的一切都迫使得诗人来到康桥再次“寻梦”, 而康桥只给他以沉默的回答。诗人回忆六年前的康桥, 禁不住要放歌, 因为那时的康桥是明朗的, 欢快的;但转回今日现实中的康桥, 却又不能放歌, 面对的只是沉默的康桥。

《再别康桥》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失落无处觅回, 亦是他的理想破灭后再寻理想, 最终依然归于破灭的凄寂心境的完美的诠释了。

总之, 《再别康桥》无论从诗歌的格调, 还是从它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 情感历程, 都是更徐志摩化的。不仅是诗人的一次心灵苦旅的放歌, 亦是体现了诗人探寻、追求爱、自由、美的和谐的诗歌创作历程的完美结晶。

参考文献

①②徐志摩.猛虎集·序[M].北京:新月书店出版, 1931

③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④胡适.追忆志摩[M].北京:新月书店出版社, 1932

上一篇:化解矛盾纠纷动真情下一篇:县工商局局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