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精选5篇)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 篇1

摘 要: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详细分析文化馆开展群文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问题,希望可以在日后群文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引导性作用,促使群文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推动各个文化馆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上,最终在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工作;问题

一、文化馆的性质

文化馆是新中国诞生以后成立的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文化馆的地位

(一)文化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

政府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大多与文化馆直接相关,尤其是政府的“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公共艺术鉴赏服务”等,主要由文化馆体系承担。

(二)文化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层阵地

?c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比较,文化馆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文化艺术需求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

(三)文化馆区域性群众文化组织体系

文化馆既是公共文化设施,更是特定区域的群众性文化组织体系。因而,文化馆必须立足服务区域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把全社会群众性文化活动“管”起来。

(四)文化馆是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龙头和核心

由于功能的综合性、对象的全民性、服务的创造性、基层的平台性、群众的主体性、发展的特色性,因而“龙头”和“核心”非文化馆莫属。

三、公共文化服务下文化馆的职能

(一)组织推动

组织区域群众文化建设,把全区域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管”起来,包括:区域内基层文化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二)创作指导

指导区域群众文艺创作。文化馆一方面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群众中各种创作人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指导、扶持和提升。

(三)团队建设

负责区域内群众文化服务团队、群众文化团队、群众文化服务志愿组织等团队建设。

(四)活动开展

负责区域内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开展。

(五)成果展示

为区域内群众文化艺术成果的展览展示提供组织服务和场地设施服务。

四、以往文化馆开展群文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首先是文化经费投入不均衡,文化馆本身是政府建设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各项经费基本上都是政府负责。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并不是十分均衡,因此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文化馆中的资金投入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在县级文化馆当中,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文化经费非常少,文化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难以顺利完成各项活动。第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因经济发展滞后性强的地区当中,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高,不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因此文化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想要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实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时代性不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会将公共文化服务当成是核心内容,之所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为了让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虽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致力于完成这些工作,但是因为财政投入水平不均衡,某些文化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再加上会受到各个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我国当地人民群众实际要求。现阶段文化馆的群文工作水平较低,很多地区还没有覆盖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已经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单一性比较强,群众不乐于接受这种服务模式,因此文化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想要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详细分析上文中所说的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群文工作方法,希望可以在日后群文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引导性作用。

五、文化馆人员应有的基本能力

(一)把握方向,认清时政,了解环境的能力

必须认真学习时事政治,懂得国内外的形式,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对文化工作的要求(例如现在文化部提出的文化馆加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责任和史命),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布暑。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以及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为群众、为政府服务的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国学(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努力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方面的知识,向先贤学习,一个人再怎么能,如没有良好的品德,社会不会认可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掌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本领。在座的都可以说是文化人了,作为文化人有了道德修养,还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术,过去讲文化工作者要一专多能,现在提的是一精多能。通常人们说的看家本领,那就是一技之长。我们的工作、服务对象是对文化艺术有需求的大众,那么就要求我们至少专研一门文化艺术知识,熟悉和了解其它门类的知识。当然这个知识很广,不仅是吹拉弹唱,书画摄影,诗词赋联……还有天文地理,人文风物,教育、科技、法律等等甚至更多的知识。但有一点我们必须了解在我们管辖的区域、身边的群众迫切需要哪些文化服务,有针对、有方向地去学习,这些方面要走在受众的前面。

努力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广结良缘、广交益友,文化馆、站干部就应该是社会活动家。每件事的成功三个要素很重要,既天时、地利、人和。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有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大环境,还要充分利用所在地方各方面的优势(如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各方对文化需要),再个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人脉搞好人际关系对群文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我认为从纵向、横向来考虑,一是与各级领导搞好关系,尊重领导,特别是直接对我进行管理的领导,与其真心交友,想办法让他了解我们工作,接触我们的专业,知晓我们业务,想方设法让他对我们的事业感兴趣,甚至让他感觉到我们这些工作也是他要做事情,从而争取到领导们的支持(领导都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只不过一些刚上任的领导不太了解我们的业务,一但了解并谦虚学习,相信也会成为文化专家)。二是加团结,做好本单位同志的团结协作,许多事情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单位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相互尊重、相互尊敬,团结友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助共勉、共进,千万不能拆台抵毁。三是与社会能人交友,要善于发现身边各种能人,如经济能人、艺术人才、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各级专家学者,虚心向他们学习,想办法找到他们工作中能与文化活动的结合点,能利用我们的业务开展他们的事务,取得他们信任,成为朋友,从而得到他们对文化工作财、物、人等的支持。四是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交友,我们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需要人们的参与,参与的人越多,我们得到的认可度越高。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给大家愉悦心身、带来欢乐的事业,自己要热爱这个事业,关注我们的服务对象,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显示出我们的价值,所以必须与他们建立起朋友关系(高手在民间,许多方面他们是老师,我懂得的很多民族文化知道识就与群众交朋友获得的……)。

(三)敢想敢干,乐于奉献

我常常对文化馆的同志们说的一句话,干文化工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要深入生活,努力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身边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如传统习俗,民间独特文化,当今流行的文化活动……且要亲身体验这些事物,大胆发挥想象力,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它……在探究、开发、?l展、创造这些文化作品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它有多大的价值回抱,考虑多了事情就无法继续做下去。只要我们用心做事,想着如何多出精品,特别是物色的精品,使之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价值回报一定到来。

六、结语

总之,我们的事业甜蜜的事业,当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人都想拥有文化,我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者,把自身修练好,掌握好应有的本领,乐于服务群众,让群众接受我们的服务,感觉到大家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存在,是因为有了我们,他们的精神生活才丰富多彩。我想文化人的价值就是“社会因为有我而精彩”,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着眼未来,努力做事,多作奉献。有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多舍多得,少舍少得,不舍不得。同志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持,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需要我们文化人的存在,努力吧!相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精彩!

参考文献: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 篇2

一、文化项目谋划能力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认为:“策划一种程序, 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云:“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把策划定义为决定千里战事的谋略。策划定义没有提出时, 古代就有策划的影踪, 它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于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 所做的构思、计划、设想、假设等等都是策划的具体表现形式。策划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发展条件, 以人类的智能创造为动力,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逐步发展与智能水平的超越发展起来的, 策划水平直接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同时必然要求策划也随之发展, 而策划的发展又依托于人类智能创造的提高, 社会越发展, 人类的智能创造力越丰富, 策划的水平也就越高。可以看出社会发展造就了策划历史, 策划是社会发展文明化的必然产物, 必将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走入科学策划阶段。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任何工作如果没有超前性、主动性、计划性、预见性的统筹规划、策划、谋划, 都将一事无成。一是文化工作的总体谋划。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引领, 包括立法先行, 政策先导。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本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专项规划, 制定规划的过程, 也是调查研究、统筹谋划的过程。规划完成后, 要力争通过各级领导部门的批准, 借助体制内的行政力量推动规划的实现。二是重点文化项目的谋划。如文化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项目谋划, 一举多得, 事半功倍:同国际接轨, 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力量;搞“非遗”名录、“非遗”园区等, 调动各级党政机关关心支持的积极性;延伸并扩大过去“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保护工作”的实践和成果, 体现了工作连续性;上升到保护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的高度, 调动了各级财政和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三是具体文化活动的谋划。如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对“社区一家亲”活动、“朝阳文化”品牌视觉系统、9剧场系列演出、结合遗产保护的“老物件展览”及传承利用等, 在精心谋划的前提下收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文化工作说服能力

要善于抓好、用好文化的“话语权”。主动针对文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热点、难点, 站在全局的高度, 人民的立场, 把上级精神、外地经验、本地差距、群众呼声、工作思路、预估成效等, 变成简明扼要而有说服力的观点, 通过汇报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去影响、说服相关部门, 为文化工作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 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创造更优惠和谐的环境, 充分做大做活增量。在这方面, 继续发扬经济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千四万精神” (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尤为重要。

三、文化资源整合能力

面对激烈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形势, 在文化体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文化产业经营机制转变成为竞争的焦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政府应明确职能, 要做文化产业的助产士, 而不能越俎代庖地做“产妇”, 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这就需要加快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引入资源整合理念, 优化制度环境, 激活更多社会资源, 强化市场配置作用, 增强市场主体的自生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放开管好, 大力培育文化市场。可以考虑在优势产业、效益较好的企业大胆引入市场机制, 转变文化企业经营机制, 形成经验后推广实施。

文化资源的整合往往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乘效应。一是要开阔思路, 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机制, 最大限度整合文化系统自身既有的文化资源, 使公共财政的累积投入和现有文化设施、各种文化资源存量充分盘活、发挥效用, 满负荷运转, 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整合, 常常会收到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之效。二是要善于从“大文化”的角度, 通过研究社会各界的文化需求和有效资源, 积极主动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 借力发力。济南市文化局连续7年每年举办“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 通过这个文化项目超市、文化活动平台、文化产业大集、公益文化索引, 动员社会力量, 吸引文化需求, 聚合文化投入, 激活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繁荣, 推动文化发展, 收到显著效果。

四、文化队伍创新能力

文化事业是内容事业,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 如果说“内容为王”, 那就要以“创意为皇”。创新既是民族的灵魂, 更是文化的生命和艺术的血脉。无数事实证明, 文化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在形式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方式等方面大力创新。无论是完成“两大一新”艰巨任务, 还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抑或是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打造, 文化队伍强化创新意识, 焕发创新激情, 提高创新能力, 是当务之急。文化工作的创新能力既包括原始创新能力, 也包括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比之原始创新的投入产出比、价格性能比更优。

五、文化系统落实能力

一切工作, 贵在落实。一是要靠层层培训骨干。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越是任务重、工作多、难度大、时间紧, 越要通过培训, 解疑释惑, 加油充电;理论武装, 理清思路;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吃透上情, 摸清下情;交流启发, 互相借鉴;增强信心, 明确任务, 解决好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桥与船的问题。二是要靠建立科学完备的督导考核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措施到位;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民主监督, 公平公正;赏罚分明, 利益激励。三是要依靠各级文化工作者的坚强党性、文化自觉、使命意识和责任感、事业心。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在新的形势下和任务面前, 尤其要发扬光大。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是中欧诺个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把握好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 始终坚持服务人民, 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宗旨,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参谋作用;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农村文化节日期间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发展核心作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 使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千家万户,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成为激励和鼓舞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促进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 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一句空话。为此, 必须努力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能力。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 双文化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随着经济和文化资本的迅速流动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不同民族和国度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直接和便利”(王宁,2002:161),各民族文化正在“一个很难在旧的发展缓慢的时代设想到的浓缩空间里”频繁接触和相互渗透(王宁:2002:162)。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中国,近些年与外界的交往十分频繁,如何避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已成为摆在我国对外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获得跨文化交际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的共识。

二、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跨文化交际人员对待他者文化态度问题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人员的共识,布兰贝克说的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办法”(王振亚,2005:2)。的确,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现象往往不是由于说话人不熟悉对方的语言结构,而是由于不了解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理念,无意当中采用了不符合对方文化规约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英语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鼓励个人独自应付挑战、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和西方人交往时按照中国交际准则处事,在得知某人患感冒时主动表示关心,说些“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之类,就会被对方认为是多管闲事。

显然,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对方的文化风俗。那么,跨文化交际人员对他者文化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研究表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性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的功能,文化之间是相互平等的;而且,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各自的发展与完善 (顾嘉祖,1993)。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鉴于文化的平等性原则,我们应该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承认并包容他者文化的价值观,并尝试从对方文化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来看待、处理交际事件,也就是說,进行“文化移情/语用移情”。

但值得跨文化交际人员特别注意的是,语用移情不能过度。学习西方的文化不等同于遵循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现在有些从事涉外交往工作的人员和青年学生过于崇尚西方文化,非英文歌曲不听,非英文电影不看,以吃西餐、穿西装、过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去基督教堂祈祷等为时尚,完全效仿西方人的饮食、着装、休闲方式,甚至宗教信仰。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人会陷入文化归属的矛盾和心灵无所依附的精神空虚。客观而言,过于发展文化移情,会形成对他者文化的过度适应,丧失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文化间的不平等,限制文化的双向交流。

三、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对待母语文化的态度问题

鉴于文化的互补性原则和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我国涉外交流人员还应尊重和爱惜自己的母体文化,并力图借助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大力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以促进西方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许多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汉语毕竟不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从丛,2000)。诚然,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就会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会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王守元,2002)。有鉴于此,所有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都应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使东西文化彼此交融、和谐发展的责任。

目前的现实情况比较令人担忧。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显示不出来作为文化大国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从丛,2000)。在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中,中国人作为交际主体却在表达中国特有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难, 我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解释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现象,也不太清楚如何用英语描述中国特色的婚丧和节日风俗,更不懂得如何用英文解释深奥的儒家、道家思想。因此,我们的涉外交往人员应大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真正促进东西文化的共享和互补。

四、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

从上述我们对涉外交往人员对待他者文化和母语文化应持态度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了解英语文化风俗和交际规则对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至关重要,而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表达,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国际经贸与文化交流的人员应该一方面充分了解他者文化的交际规则,进行“文化移情”,但另一方面,要努力阻止西方话语的“霸权”倾向,保持话语主体的身份,不断增强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为避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必须发展的便是这种双文化能力。这种双文化能力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质。确切地说,它一方面包含理解对方风俗习惯和认知模式,并能自如地运用国际通用语言(一般为英语)以适当的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并能够以国际通用语言阐释和传播本族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顾嘉祖:论文化的排他性、互补性与自我完善——中美文化关系发展趋势之我见[J].外语研究,1993 (3)

[3]王宁: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 (6)

[4]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 2002 (2)

[5]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人应具备的能力 篇4

关键词:新媒时代,传统媒体人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推动下, 传统的信息管理手段及专业素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传播需求, 因而在此背景下, 当代媒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且应通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来应对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下是详细阐述。

1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应具备的素质

1.1 增强责任意识

部分媒体人在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受到功利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虚假报道的行为。例如, 《新闻记者》在2010年即刊登了年度十大假新闻的报道。假新闻报道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判断, 因而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冗杂信息的问题, 要求传统媒体人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并提高自身责任意识, 最终为受众提供更多高价值的信息[1]。

1.2 提高专业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 大量的新名词、新观念及新技术逐渐涌现出来, 因而在此背景下, 传统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注重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对于此, 首先要求传统媒体人在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应深入到新闻现场, 继而由此掌握到第一手新闻素材, 并全面掌握新闻事实, 达到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目标。例如, 在《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这篇新闻的报道记者即深入到了地震发生的乡镇地区, 并以数据的报道方式展开了相应的新闻报道行为, 且最终由此深化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掌握。

1.3 转变传统理念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价值在快速的消失, 因而在此基础上, 传统媒体人应摒弃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 大力推动媒体融合信息传播路径。调查数据表明, 报纸行业广告收额到2013年为止已经下降了25%, 同时电视广告也随之下滑3%, 因而当代媒体人应提高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 且以资源整合途径来提升整体信息传输效率。例如, 大众报业集团传统媒体人开始推崇当代新闻门户, 并在生活类资讯内容拓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2 传统媒体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路径

2.1 拓宽信息来源

当下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再简单集中于电视和报纸, 例如, “周一见”话题的第一手资料即源自于新媒体, 因此, 传统媒体人应在新媒体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丰富自身信息来源, 继而由此达到及时、迅速的新闻报道目标。此外,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注重关注不同类型的新媒体用户, 例如, 医护、公安及消防等等, 抓住受众所关注的焦点, 满足其信息获取需求。

2.2 严格把关冗杂信息

新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更为注重信息传播的实效性, 但是此种报道形式也由此引起了信息碎片化新闻报道现象, 因而, 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更应严格把关, 以端正的新闻报道态度来避免谣言的滋生, 为受众提供更多真实性的信息。此外, 传统媒体人在把关过程中应注重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来判断新媒体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应基于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再对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行为, 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2.3 打造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平台

打造传统媒体人新媒体平台是传统媒体人管理新媒体信息的策略之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由于Personal、Digita、Mobile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特征, 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迎合新媒体信息传播需求, 要求当代传统媒体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如借助微信平台等。

2) 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平台打造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自身平台风格的凸显。例如, 湖南电视台主持人何炅在微博平台中以贴近民众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整体信息传播效率, 并就此达到了理想的信息传播状态。

3) 在新媒体平台打造过程中亦应以用户反馈信息收集的方式来不断优化自身新媒体平台的构建, 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状态, 满足受众信息接收需求[3]。

2.4 借助新媒体载体

为了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应不断创新自身传播路径。例如, 河南手机电视台通过推崇“河南戏”客户端及“音乐有话说”客户端的方式达到了拓展自身信息传播路径的信息传播目标。再如, 河南电视台某媒体人加强与河南电信间业务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借助新媒体载体达到创新自身传播方式的信息传播目标。

3 结论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 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稳固传统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要求当代传统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由此来迎合新媒体发展需求, 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此外, 在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媒体人以打造新媒体平台、严格把关冗杂信息、拓宽信息来源等途径来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危机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萍.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自媒体时代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及对策研究[J].职业, 2015, 35 (29) :65-66.

[2]齐一璇.去留有意,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本色[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4 (07) :136-170.

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工作开展 篇5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它是群众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以自我活动为主体,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各类文化活动的总称。群众文化是以普通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几大方面的内容。

我国的群众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业,同样需要寻求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新机制,开拓一种积极发展的新思路。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两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只是文化工作的服务者、引导者,应突出群众的自主性、主导性与参与性。

其次,群众文化来自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基层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是生活和实践的活生生的质朴情感的升华与体现,它既不苛求过于专业,也不片面追求阳春白雪。当然,这并不排除群众文化可能创造出阳春白雪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对阳春白雪的欣赏能力。

再次,由于基层群众的阶层、群众性的差异;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群之间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多元文化的一致性,发掘多元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艺术价值,从而丰富和活跃我们的群众文化。

我们可以将以上三部分归纳为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草根性和多元性,针对群众文化的这三大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我们的群众文化: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管理学以及群众文化辅导学,这些方面目前的理论还很不细致,有很多课题也还没有进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支撑我们的理论,同样,任何一项实践也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前进而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前行。因此,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新的突破。

二、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文化部、教育部应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须知道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地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文艺队伍建设中保证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提供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在社会化运作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发挥出文化新的潜在力量。应争取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大力整合,政府、社会、外资、个人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人民恰好也是社会化运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当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则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对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观念创新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提

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向全世界开放的已不仅是货物贸易,还有部分的服务贸易领域,如一些物化了的文化,它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对外贸易领域,因此国家文化已逐渐推向全球化。我们必须抓住这有利时机,构筑起我们群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防护墙,做强做大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这也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二、机制创新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有了新的观念,还必须要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机制,要在不断创新观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灵活的创新机制。

(一)要形成以组织活动为龙头的新机制。过去文化馆(站)是以创作为龙头的,随着改革深化和文化产业成分的介入,我们的基层群众文化馆(站)要以组织活动为龙头,因为组织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很强的文化形式,我们可以以此来带动各类创作、团队建设和培训辅导。

(二)要形成一套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文化馆(站)要通过对人才的合理配备和资产的重新组合、配置,初步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新格局,并不断完善从信息公关、创意策划、合同管理、组织实施到经济核算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机制。

(三)要形成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与人才结构对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十分重要,基层文化馆(站)要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人才,可采取提倡岗位成才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鼓励青年定向、定位自学成才,形成学专业、钻业务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人才,促进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梯队建设。

(四)要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中层干部评聘制,一年一评、两年一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职称评聘分开等一系列灵活的人事制度,使每个成员都面临选择和机遇,形成良好的竞争心理和氛围。

三、管理创新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保障

形成了新的机制,管理便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证。文化馆(站)在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同步形成一套创新的管理模式。

(一)实行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我们文化馆(站)可采取不分编内编外、不分身份、不受编制限制的灵活措施,采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合同制用工、人事代理、借用等等多种方法,搞活内部人事配置,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为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群众文化馆(站)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行以下四种分配制:一是以工资为基础的奖金评比分配制;二是工资奖金全浮动制;三是责任承包上交制;四是总工资包干制。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分配制度来调动文化馆(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意识创新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文化产业的意识,树立文化走向市场的观念。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越来越重要,是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想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必须由完全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并建立配套文化保护机制。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有没有吸引力,就看群众是否爱听、爱看、爱参与。为此,我们要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按照文化生产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创造和生产,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下一篇:吸烟有害健康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