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精选12篇)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1

“思维新课堂”是梦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梦想课堂的最佳境界。“思维新课堂”是和悦的、激情的、生动的、丰富且高效的,是师生共度的美好课堂时光,是学生思维成长的乐园。百年三小立在改革的潮头,承担历史的重任,以培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人才为己任,开始了课堂改革的新篇章。

一、“思维新课堂”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新课堂”?

“思维新课堂”,是一种以思维差异为资源,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全程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

“思维新课堂”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课堂。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二是以探究为途径,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以激活思维为目标,追求学生课堂发展的最大化。

(二)“思维新课堂”的内涵解读

1、基本思路

以“组织学习”为基础,以“思维碰撞”为亮点,以“一科一模”为特色,建构凸显“学科特征”的个性化课堂。

2、具体内涵

(1)以“组织学习”为基础

优化教学组织、强化组织艺术(教学组织:同伴协作、小组学习、全班合作)

(2)以“思维碰撞”为亮点

课堂要素:①问题为基础──引发思维;②探讨为阶梯──聚合思维;③碰撞为亮点——发散思维;④反馈为关键──矫正思维;⑤变式为保障──迁移思维。

“思维碰撞”是思维成果的表达,是思辨能力(特别是反思和批判)的体现。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含有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碰撞”的前提是认知与问题,“碰撞”的基础是探究与推理,“碰撞”的保障是反馈与评价,“碰撞”的发展是迁移与实践。

“思维碰撞”的形成途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聚同化异、求同存异;“思维碰撞”的主要方法:质疑、对话、辩论、推理、评析;“思维”课堂的五大利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角色模拟、验证操作、变式练习、反馈矫正。

(3)以“一科一模”为特色

建构符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案例式教学”、数学学科的“问题式教学”、英语学科的“情境式教学”……

3、基本要求

高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有思想的人”(课堂表现:有规则的倾听、有思考的阅读、有根据的表述、有主见的辩论、有策略的行动)。

深度:指课堂教学要有内涵,问题发掘能够引领学生智慧发展。提问与追问,表达与反馈都具有思维成果,非人云亦云和口舌逞能。

适度:思维活动张弛相济、思维对话节奏明快。既要加大课堂的思维含量,赋予课堂对话以思维价值,又要善于给思维留白。

进度:将课堂教学置于课程的大视野之下,要善于整合教材、整合问题,减少课堂的无效提问,简化教学程序,重点关注学思维活动而非预设内容的完整。

梯度: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问题和活动设计具有台阶梯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温度:学生能够展现思维灵性、张扬个性本真,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课堂学习的愉悦,感受课堂生活的温馨,把课堂建设成为丰富和灵动的生态课堂。

二、“思维新课堂”基本理念确立依据

1、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

学思并重、循循善诱、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等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巨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让优秀的教学传统在新课堂中继续发挥作用,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2、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2、教师要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

3、采取学生质疑和老师提炼两种方式定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老师要深入解读教材,确保提炼的问题有价值。

4、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二)课中解疑,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1、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碰撞思维。

3、教师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学生全身心的积极参与、学习、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成功。

本环节要注意三点:

1、要有序组织交流。明确学生的角色分工,引导学生有效交流。

2、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敢于质疑,相互补充,正确评价。

3、教师要做好调控,适时点拨、引导、小结、提升。

(三)练中质疑,师生共探,发散思维。

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做到有梯度、有密度、有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生成的疑问,师生共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本环节要注意三点:

1、练习的设计要有质量,突出巩固,突出运用,突出提高。

2、训练的形式要多样。

3、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拓展延伸,内化提升,迁移思维。

拓展延伸是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对课后的拓展延伸内容设计要精当,达到迁移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师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新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课堂效益。

四、“思维新课堂”的实施路径

路径

1、从建立合作课堂开始

突破合作课堂首先需要建立合作课堂,这是建构“思维”课堂的起步。

路径

2、使用“学业纸”

传统教案(立足教师、知识搬运)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堂同质)学业纸(从集慧走向个性)个性化(活动纸、问题单)

路径

3、全力打造“思维碰撞”课堂的三块基石

(1)整合问题——“思维”课堂成功的前提(2)活动设计——“思维”课堂质量的保证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随意性活动,是不可能达成高质量的“思维碰撞”,也不可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学业纸”或多媒体,对学习活动精心设计,为学生学习画好“施

“竞读与赛答”“见解与质疑”“展示---反馈”……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论据、不同成果等等,都可以形成“思维碰撞”。

五、构建梦想思维课堂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8月)

1.撰写思维课堂改革行动方案,提前谋划,确立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5月-6月)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理论著作和刊物,初步把握目的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6月-7月)

3、确立实验班级,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7月-8月)

4、暑假期间即完成开学后改革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导学案的设计,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活动实施的步骤、方法。(7月-8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年9月--12月)

1、实验班级开始改革实验。以思维课堂为目标,改变授课方式,以导学案为经,以活动为纬,组织课堂,推进改革。

2、实验班教师每天下午组织研讨活动,总结一天的实验经验,形成书面经验交流材料。

3、每周组织一次展示活动,在教导处的组织下上一节展示课,通过评课议课,不断改进方式方法。

4、周五实验班教师在教导处组织下进行一周总结,提炼经验。

5、每月一展示。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课改成果展示,组织教师交流,并撰

8准备工作:

1、教师培训:课堂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2、建立预习本

3、学生合作学习分组

4、小组成员分工

5、小组文化建设:组名、组训、组徽、奋斗目标等

6、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月汇总表

7、评价表

8、备课模式要求

一、备课形式:

1、采取电子备课和案头备课相结合的形式备课,突出科学性、实用性。

2、按照“思维新课堂”四个教学环节来备课:

(1)预习质疑,自主探究,引发思维。

(2)课中解疑,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3)练中质疑,师生共探,发散思维。

(4)拓展延伸,内化提升,迁移思维。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和谐,合作探究

为适应在新时期新对具有改革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 新课改所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 注重科学探究过程, 关注亲身体验;提倡交流、合作和自主创新学习。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实施的重要意义

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课程从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实施新课改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会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为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打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下需要的师生关系是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民主师生关系, 其关键就是要“尊重、研究、帮助、信任”学生。第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推行新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并以正确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成绩,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第二、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 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三、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必须要走进学生心灵。要热爱、研究、理解和关怀学生, 与学生交流交朋友, 做学生楷模。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三、加强新课程形势下,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努力去创新课堂教学活动

1.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创设研究情境。可用一个形象的教具, 一个故事, 一段录像, 一首歌曲, 一幅图画, 一次游戏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内在研究兴趣与动机,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提出研究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是研究的起点, 是一种自主精神, 一种探索意识。 (3) 研究问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研究体验与合作讨论双向互动。 (4) 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真正收获的过程, 课堂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此。

2. 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 确定目标。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 即教学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 (2) 组内合作。学生合作学习是通过分组进行的, 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 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 提供学生自我表现机会。 (3)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协作”, “学会质疑”。 (4) 评价成效。教学评价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组内评, 组与组之间评,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3. 情境体验性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研究。

情境体验性学习是以创设与学生知识经验情感密切联系的环境为基础, 以学生主动体验、感悟为中心, 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的学习方式。应把握以下六点: (1) 创设氛围是前提, 诱发自觉性。体验始于兴趣, 具有内发性。 (2) 平等是关键, 发扬民主性。 (3) 操作是重点, 强调探究性。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操作时空, 才可能激活思维、突发灵感。 (4) 引导是难点, 突出主体性。教师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导者, 就更能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5) 激励评价是动因, 渗透情感性。教育也需要我们确立生命意识, 走进学生心灵,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6) 组织交流是保证, 注重及时性。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课堂真实、朴实、有情感、有交流

【分类号】G423.3

【正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充满无限活力的生命体。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生命化的教学机制,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价值,激发起学生生命行为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语文课教学究竟应该如何改革,如何去演绎孩子的生命历程呢?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自自然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都说真话、吐真情。真实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的范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悟和体验,得到熏导和感染,接受训练,形成语感。

二、给学生一个简单朴实的课堂。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专家说过:人家(指国外)总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了,我们却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小學语文学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学会识字、写字,然后读书,当心中有了表达倾吐的需求和愿望时,就模仿学过的文章“话例”,依葫芦画瓢式的学写文章就是了。当然在以上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简单一句话,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七字经。

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有选择性的放弃,要有所为。要学会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不必将课文分析讲解得那么透彻,不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面俱到、感悟体验说得明明白白,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三、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要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挖掘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点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教师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们:“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

四、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他特有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句子,甚至是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凡卡》一文中,有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对话:读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你同情凡卡吗?你愿意帮他吗?你想怎样帮他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愿意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带凡卡离开皮鞋店,回到爷爷身边;有的说愿意变成一棵圣诞树,出现在凡卡面前,给他欢乐;有的说,愿意把凡卡接到自己家里和自己一起生活,一起上学……等等.稚嫩的话语,纯真的感情,灵动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怎么不让人为之感动?而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和引领,教师要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撞击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他们的思考与交流向纵深发展,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总之,建构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机制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小组要确立研究课题,以科研推进课改。

二、主要内容和安排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然后以这些教师为骨干,在校内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了多轮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与背景,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与学方式的变更的必要性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

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彦,副组长:郭波,成员由教务主任和学校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组成,集中解决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和推广课改成果。

(三)、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难点。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尤其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图书室,结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适时更新《红寺堡二中校本课程》。

3.改变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

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学校确立了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以区级课题为龙头,各教研组的校本研究课题为纽带,带动全校课程改革。

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都要围绕区教科所的课题,正常开展研讨活动,注意教学中的不断总结和各种资料的积累。要求研究小组成员人人都要撰写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论文。

(五)、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新课改校本培训

1、建立机构,健全制度

校本培训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一把手牵头负责,成立校本培训工作小组,在校领导小组研究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讨论,制定校本培训方案及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将其有机地和师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以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2、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新课程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面对如此教育形势,我校统一教师思想,使每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以积极的热情去完成本项工作。

3、严格培训,注重实效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育局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我校走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的点拨式培训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工作、严格实施,力争工作取得实效。

4、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我校采用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评价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完整的实施过程,做好系统的教材积累工作,对教师自修——反思、参加专题培训的学习进行认真自评、导评、审评与多种形式的考核,并核算学分,登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上。

(六)、建立和健全新课程改革制度:

1、加强教学科研,要求各科有科研计划和总结。

在深入研究本校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各学科课题研究要做到“六有”。即有专题、有方案,有实施,有调控,有总结和评价。

2、以总带面开展教学科研。

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要求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好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3、严格各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

为了确保教科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可以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4、完善奖励机制。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5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

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

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6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 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 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 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 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 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 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 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 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尤为重要的是, 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 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 教师作总结, 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 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 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 引以为戒。最后, 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 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 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 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 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 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 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 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 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 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2009年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 造成许多农田被淹, 农作物严重受损, 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 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 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 陷入了深思。这时, 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 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 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 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 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 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素养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首次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数学教育将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柳斌同志把人的素质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可见,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那么,在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辩证启蒙教育、学习习惯培养等,使得学生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思想受到陶冶。思想品德教育关系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关系着人才的优劣,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只顾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机遇。

二、主导、主体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以教师“满堂灌”组织教学,学生是在教师一问一答的过程获得一些“为学而学”的知识。如今我们要从素质教育来向应试教育转轨。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密切结合。

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既要思考怎么教,又要琢磨如何调到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错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敢于质疑是思维深刻的具体表现,是进行创新的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决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人云亦云,而是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或做法进行大胆的猜想或深入的分析,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阐释理由。

能够这样提出问题的学生,表现出他们不迷信教师的权威,敢于进行质疑,并在阐述理由时对教师的错误加以驳斥,体现了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创设问题的情境要贴近本节所学的内容,要及时解决课前创设的问题,最好当堂解决,不要把疑问留到下节课,更不能不解决。否则用问题激起的学习兴趣,慢慢就淡化了。学生的思考会停留在表面,根本不愿去自主学习得真知。

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无限制地拔高教学要求,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是家长、学校历来就提倡的,也就是教师所盼望的,那么要求我们教师要向45分钟要质量,深入钻研大纲,把握教学要求,遵循低起点、密台阶、小步子、大容量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提出有趣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然后让学生给予解答也是一种较好的互动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于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首先必须紧扣我们的教学内容;其次问题的答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再次问题的设计形式要新颖,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问题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迅速地发展

1.运算准确性习惯培养

教师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算法则。在运算过程中,不仅要知道算什么,怎么算,还要意识到严格按照法则进行思考,如,在讲解“公式法分解因式”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特征,还要与“整式乘法”中的公式分化开,抑制公式误用的干扰,培养运算准确性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善学生对注意的分配,一方面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没有掌握有关的技能,要想使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那是很困难的。要改善注意的分配,就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2.通过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自己做“小老师”,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也是其他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数学课上每遇到一个数学事实,包括定义、定理等数学基本知识,也包括例题,教师要给出时间,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然后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要给予正面的肯定、鼓励,最后教师做概括、讲解。

总之,素质教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眼前,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前无古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边理论、边实践,积极地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02).

[2]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三门县泗淋乡初级中学)

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8

实施方案

自2010年以来,我校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已相继展开跟踪调研和初步实验与探索。目前,按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计划,自2010年秋季开学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将责无旁贷地要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根据《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为了认真落实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精心规划、深入研究、努力实践、渐进渐善地做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立足我校实际,借鉴其他省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在总结和继承我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我校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的发展,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

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把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我校深化和谐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备优秀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对新课程实验教材进行教育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实验,积极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和建设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积极推进和完善高中新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及新教材体系。

2、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探索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认识成果和实证性经验,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通过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及教材体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的发展,满足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4、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新课程文化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方案及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办法。

5、探索适应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积极开展高中教育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改革实验,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深化学生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我校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探索能够促进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新机制,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8、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实现新课程改革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我校高中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9、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抓紧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校评价体系,尽快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制度,形成学校自我评估与教育部门评估的互动与促进机制,使之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工作要求

1、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教育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给我校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通过认真广泛学习,使全校教职员工充分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领会高中新课程理论基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高中新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较初中新课程改革,情况更复杂,矛盾更突出,难度也更大。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要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攻坚克难、勇于进取,又要在实施中吸收和借鉴省内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勇于实践,敢为人先,探索创造经验,发挥样本校实验校的带动、引领和辐射作用。

3、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校本课程更是一大亮点,因此我们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充

分挖掘校本教育资源,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新课程及新教材体系,构建每一位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4、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无论是实验中诸多问题的解决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对待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为实施工作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5、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志着高中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我校在推进过程中也必将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等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调查研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与办法,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改革,引导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6、新课程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

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要建立一系列的交流和探讨制度,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四、组织领导机构和学术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部署实施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1、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卢天智

副组长:杨承意

朱文胜

朱开勇

刘毓

周伟

成 员: 郑崇伦 郑崇伦

陈明芳 冯佑伦

翁春阳 骆辉 冯辉

李波

周熊坤

秦科敏

2、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术委员会

主 任:韦运海(正安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李荣江(正安县第二中学校长)

秘书长:杨承意(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副秘书长:刘毓(正安县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

委 员: 周伟(正安县第二中学教务副主任)

朱文胜(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

朱开勇(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

五、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十个工作机构

1、正安县第二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管理指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刘毓

周伟

成 员: 各教研组长、各学科组长

2、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学生选课指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刘毓

周伟

各年级组长

成 员: 高一年级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3、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小组

组 长:刘毓

副组长:郑传松

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

成 员: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4、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班级管理小组

组 长:朱文胜

副组长:吴后松 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

成 员: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5、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

组 长:刘毓

副组长:周伟 高一年级组长

成 员: 高

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

6、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校本课程研发建设小组

组 长:

周伟

副组长: 郑伟 高一年级组长

成 员:高

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 家长委员会

7、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领导小组

组 长:

朱文胜

副组长: 吴后松 韦凯

成 员:高

一、高二年级各班主任 实践活动基地负责人

8、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刘毓 周伟 郑传松

成 员:

高一年级组长、高一年级各班主任

9、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朱文胜

冯建红

成 员:

高一年级组长、高一年级各班主任

10、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后勤保障工作小组

组 长: 朱开勇

成 员: 秦双权、余传礼、郑小波

黄成杰

刘明亮等

六、工作重点

1、进一步组织学习,搞好课改全面动员工作。学校将进一步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安排专门时间对新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进行研讨和学习,使全校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评价等有全面认识和

深入理解。

2、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明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3、形成可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我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配套文件。在新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十个工作机构将通力合作,充分研讨,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形成以下可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我校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配套文件。

4、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按照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开好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倡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

式的变革。

5、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加大学校建设力度,使学校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专用教室的建设和新课程接轨。充分发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规划教室功能的最大利用。

6、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七、工作推进计划

我校自2010年以来,已相继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调研和初步实验与探索,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目前,根据《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推进计划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全面深化学习,进行高中新课程通知培训,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制定完善《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文件,全体教师熟悉高中新课程课标、研读学科教材。

第三阶段(2012年6月~2013年3月):

1.2010年9月---2011年6月。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为主,分学科进行教师校本培训;组织高一年级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通过活动,培育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及时调整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2011年9月---2012年3月。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重点就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重点开好选修课;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为主,分学科进行各年级教师的校本培训。

3.2012年6月---2013年3月。

做好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准备工作;召开学校新课程改革总结会,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附:正安县第二中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流程表 时 间 工 作 内 容

2009.9 —2010.8月召开学校领导专题会,布署高中新课程工作

一年规划 10月

①成立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关课改组织机构

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一次新课程通识培训,进一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明确学校高中新课程工作一年规划 ③对二中校园网进行调整,充实关于高中课改的内容 11月

①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②完善学校新课程准备工作计划 12月

①组织相关教师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 ②制订校本研训计划 2010年1、2月

①召开正安二中教科研讨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二次新课程通知培训

②制订《正安县第二中学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③制订高中新课程配套文件

全体教职工大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三次新课程通识培训 2010.2—2010.8 3月

①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②制订《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月

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熟悉课标,研读教材 5月

积极准备,迎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的检查指导 6月

完善高中新课程配套文件 7月

全体教师研讨高中新课程课标、学科教材及学校教学管理。高一全体教师研讨高中新课程课标、学科教材及学校教学管理

2010.9—2013.3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阶段:实施、培训、总结、交流、提高。

正安县第二中学

李外河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9

近日,我校校长在教育局局长的带领下去了山西太谷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参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就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如下:

一、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备课,将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三、课堂教学改革

1、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

(1)从管理入手,分好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为二人制,每组一个组长,一个组员。其具体分组方法是将全班成绩排名后,从中对折,第一名和对折后第一名结对,第二名与对折后第二名结对,比如全班有十人,分组时第一名与第六名结对,第二名与第七名结对……以此类推。分组时以班主任为主导,分好组后各科都以这个分组为准,不得随意变动。每两个二人小组再组成一个大组,小组有小组长,大组有大组长,均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以二人小组为主要学习组织,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大组解决,大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提交到课堂上由教师集体解决。

2、从评价入手,采用捆绑式评价体制

评价时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两人都进步了才能说是有所进步,一个人进步不算进步(可以口头表扬个人,但是奖品只是奖励小组不不奖励学生个人)。以此使得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个人奖励:

个人积分的计算:小组得分+个人得分=个人实际积分

个人实际积分每满100分奖励一颗★;

每满5颗星可以升级为一个月亮;

每满5个月亮可以升级为一个太阳。

各班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奖励制度。统计时间:每周统计一次,在每周一统计出来并给予公布。

兑换礼物:个人实际积分可以到学校教学处兑换礼物。具体标准如下:

3颗星兑换一支铅笔

1个月亮可换发一支签字笔

3个月亮可换发一个笔记本

1个太阳可换发1本作文书

3个太阳可换发1本科幻或者探索性书籍

兑换后扣除相应积分,只作期末评优参考。

李外河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牛玉海

副组长:葛艳艳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10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异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25-01

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真正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与之是不相称的。每每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这与作文教学过程“走过场”和“不到位”是不无关系的。这一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感叹学生的作文“一代不如一代”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三程七步”,即“三程”:“议”“写”“评”“七步”:“定题——讨论——成果交流——评价——写作——批改——评讲”。

第一个程序“议”,包括“定题”“讨论”“成果交流”“评价”。“定题”是指教师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个话题,或给一篇材料,或教师命题,让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题目,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再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题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十分钟左右,并将自己拟定的题目和内容梗概,即思考的成果简略记录下来)。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写的题目和内容。“讨论”是指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每位同学都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互相建议“你应该怎么写”“你应该增删哪些内容”等。通过互相补充,互相点拨,互相评论,互相帮助,形成各自作文的构想(或作文的雏形)。教师要逐组介入,参与讨论(十至十五分钟)。“成果交流”是指各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包括大家的题目和构想,特别是有创意的题目和构想等。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十五至二十分钟)。“评价”是指教师对同学们的交流情况进行提示性的、导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或请学生代表对其感受最深的口头作文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把评价引入学生作文的过程之中。

经过广泛深入地“议”,把“写是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问题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里,而且会成为他们丰富多彩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同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思想。有人说:“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加在一起就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我们必须将这四大要素引入作文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个程序“写”,即指学生在课余写作文。有了题目,有了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写作文的思路和构想,还不等于形成了作文。要完成一篇作文,学生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文字组织过程。因此,我们不提倡“当堂作文,当堂完成”。因为“当堂作文,当堂完成”只是一种变相的考试,只能反映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帮助是不大的。这种方法只能在考试检测或在毕业班训练应试技能和速度时用用。作文教学必须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作文,学生就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思路,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修改完善,周周正正地把字写好。

第三个程序“评”,包括教师“批改”作文和作文“评讲”。“批改”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就少改,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特别要注意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眉批和总批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批改时要做详细的记录,作为“评讲”的备课资料。“评讲”时,要注意赏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文章、语段和句子。每次表扬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特别要注意表扬作文成绩差的学生的“新的增长点”。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还要对存在的有倾向的共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个别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更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念他们的作文或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削弱他们作文的兴趣。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11

一、新形势下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实效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手段形式化

新课程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真正从本质出发,做到有效落实,反而盲目地随大流,别人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自己不加选择地跟着实行创新教法, 完全不管该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内容的教学及是否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手段形式化,教学方法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水土不服”的不适感,最终教学课堂所呈现出的情况仍然是教师单方面讲课,学生被动配合。从根本上看,这种教学手段形式化的背后,根本没有改变什么,有的只是对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一堂言”的另类沿袭,学生的主体性很难真正得到体现。

(二 )师生互动表面化

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方式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必然有助于深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真正有效的师生交流实践起来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如此。一方面,中学语文内容较为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因此,当前的师生互动很多都较为表面,无法真正实现师生的平等与互动。

(三 )教学方向偏离化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整体而言较为落后,不适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这并不表示所有和传统相关的就一定是落后的,所有新的就一定是好的。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 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新课程改革的高效,在没有深刻领悟教学改革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随意创新,并将传统教学中的一切都加以摒弃,这种做法不仅肤浅,更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不利于开展教学。

二、构建中学语文“快乐课堂”的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当以生为本,实施“快乐教学法”,促进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并收到实效。

(一 )以生为本 ,提高学生地位

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本课堂,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积极地进行身份转变,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先向学生传达教学的主要计划和目标, 让学生在强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具方向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动探究,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且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从旁指导,切不可取而代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才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 )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

个体差异性在任何学科都存在, 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等能力上存在差别。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处理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 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对其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设定以基础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目标和要求; 针对学习基础和能力都较为薄弱的学生,强化对其的基础性训练,帮助其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尊重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是以生为本,构建中学语文“快乐课堂”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手段。

(三 )联系生活 ,深化知识理解

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把实验作为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博取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

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恩纳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5、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课改工作委员会

主 任:李华强(校长)

副主任:何敬贤(副校长)委 员:王英(教务主任)

职 责:制定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新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2、成立学科课程研究小组

语 文:组 长—李文辉

数 学:组 长—邓仁科 英 语:组 长—卢维年

政史地:组 长—宋兆仍

理化生:组 长—黄晋团

音体美微心劳法:组 长—严志贤

职 责:探索与新课程适应的教学模式,研发课本课程,验证并完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原则

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学生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新课程运行机制,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初、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要严格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得到有效的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改实施过程中,并以校本研修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2、培训主要内容和参考书目

学习新课改的目标与课程结构,转变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行为;重视教学管理制度;新课程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各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科实验教材;选读本学科一、二种主要杂志。

3、培训公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对所有培训教师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六、课程设置

1、初、高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初、高中阶段设置了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法制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从制度、师资、内容、评价等系统管理措施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利用我校外语优势进行。

七、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2、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

3、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心得体会、手工作品、录像),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成长。

4、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评价方法中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调查、访谈、作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激励性的评语等质性评价公式评价学生,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5、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学制度,每学年一次,毕业前总评。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给出a、b、c、d四个等第,总计有18种结果,对18种结果加权分析后,再参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最终得出综合型评价等第。该等第将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八、课程管理

1.组织建构

学校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 与管理机制。学校设立课程开发和选修指导委员会。学校委员会要提交课程设置的建议,送校长批准,才能执行。确定课程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初中三年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教师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认真实施,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参与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2.成绩管理

初中生水平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水平评估包括学业考试和学业考查。

(1)初中学业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政史(政治和历史合卷)。各科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含听力测试30分)、理化120分、政史120分

各考试科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合理创造留有一定空间。

(2)高中学业考查:考查科目为: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其中英语口语、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设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他考查项目设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使用统一的学籍管理号,便于学生学习记录和查询。教务处应当每学期保存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业考查等级以及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或班主任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学生形成 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3.设立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担负组织、协调、联络和沟通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对全年级的教育、教学实行全 管理;设立学科组长会员制,对本组课程教学的组织、备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负责,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开展校本 活动。

4.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切实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精神。提倡合作式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使 知识与培养能力齐全,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富有广泛 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5.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保证初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合理有效使用机动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实验室、信息中心等资源,网络资源和外教资源;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要特别重视开发本校教师的智慧潜能。

十、保障机制

1.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积极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课程顺利推广的必要基础和保障。教务处和教科室担负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要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实际,积极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评价偏重教师讲课技巧的做法,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强调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等。

2.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3.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方式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通过橱窗、宣传板、家长会、新闻媒体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获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

十一、实施细则 第一阶段:

1、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每周一至周四晚上晚自习后分文科组与理科组,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大纲。观看先进课堂典型录像。

第二阶段:

1、组织骨干教师到全县各试点学校观摩学习。

2、各教研组对观摩学习情况进行讨论,拟定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思路。

第三阶段:

1、选定班级进行试教,组织各教研组骨干教师进行观摩,开展进一步讨论。

2、邀请县重点学校新课改有经验的教师及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座、示范。

3、组织各教研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

第四阶段:

1、全面试行新的教学课堂改革,边改革边摸索,不断发现问题。

2、各教研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总结优点及不足,及时调整改革步伐。

3、对教师在新课改中好的经验进行表扬和宣传。

第五阶段:

1、阶段性小结,查漏补缺,理清思路,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课堂结构。

2、拟定学生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

第六阶段:

1、阶段性小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研组组织讨论,在已有模式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2、拟定学生综合实践实施方案,让综合实践跟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

八步区桂岭中学

上一篇:全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下一篇:亲情母爱似水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