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精选15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1

自相矛盾的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小故事大道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比,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在发现别人的优势时,虚心学习,改善自己的劣势,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简拼: zxmd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谒后语:

谜语: 类;开封;尺短寸长

自相矛盾造句

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2、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3、孔子认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极端的愚笨都是天生的,这和他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4、如果法律自相矛盾,人们将无所适从。行会名字大全

5、你不好在干这自相矛盾的事,要说到做到。

6、你早上说昨晚去兄弟姐妹家坐了,下午又说昨晚去陪客户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到底在干嘛?

7、小玉一会儿说自我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从图书馆出来,简直是自相矛盾。

8、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样明白。好的qq个性签名

9、他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样明白。

10、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11、就好比我此刻用这双眼睛看周围一切都处于静止状态,好模糊又好清楚,这不是自相矛盾嘛,想想人本来就是一个自相矛盾体,被大雨淋湿全身生病却说那叫洒脱.12、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我打自我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1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14、凡尘之事,许多的看似平静无澜与漫不经心,又有几人敢真实地坦露那些藏着些许卑微的妄想和杂念,不得清静之时,便有暗伤袭来,躲避不及。自相矛盾中,纠缠上的也无非是一些莫名的情绪,就连望一朵浮云,都会感念万千。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2

TRIZ认为, 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在TRIZ中, 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成三类:管理矛盾 (Administrative Contradictions) 、技术矛盾 (Technical Contradictions) 和物理矛盾 (Physical Contradictions) 。

1 管理矛盾。

人们通常会遇到管理矛盾, 例如:他们希望通过提高计算机性能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收入、拓宽业务面等等, 这些矛盾就称之为管理矛盾。所有的人工系统、机器、设备、组织或工艺流程, 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参数的综合体, 当我们尝试用一个已知的方法改善一个参数必然会造成另一参数的恶化, 这是就产生了技术矛盾。因此管理矛盾通常是转化为技术矛盾来解决的。

这里引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一个零件加工厂家,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把零件加工到500℃, 然后放入油锅中进行淬火, 由于温度很高, 所以需要用桥式吊车夹来控制零件, 这样就要求吊车司机必须时刻看到零件的运动过程, 零件放入油锅中会有点大量的烟雾产生 (烟雾中存在有害气体) , 于是吊车司机向车间主任反映这一情况, 要求改善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如果你是车间主任你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 提高零件放入油锅中的速度, 于是找来了设计师对传动装置进行改良, 以使零件被吊车放下的速度从10秒钟加快到2秒钟, 进行试验。零件“喽通”一声掉进油槽里, 油从油槽侧边溅出, 油槽底部被打穿, 车间的地上洒满了油。车间被迫停工。管理矛盾更尖锐化了。

可以看出工程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是折中的解决矛盾, 致使矛盾进一步恶化, 而TRIZ理论可以让我们无折中的寻找到问题的最终理想解。通常矛盾的发展有四个战略。

第一个战略:我们不关注矛盾。第二个战略:接受矛盾的一个方面, 对我们这种情况安装一个大功率的通风装置或者是生产吊车司机专用的防毒面具, 或是密封驾驶舱等等。第三个战略:采取折中的办法。对本例子中情况加强一下通风装置和加快一下零件放下的速度。第四个战略:彻底解决矛盾 (消除矛盾) , 改进淬火工艺, 对零件淬火, 但不产生烟雾。

观察本例中的初始状态, 力求找到它的起因, 这样看来, 起因就是冒烟的车间。赤热的零件在下降的过程中没接触到油就不会发生燃烧, 这时候没有问题发生, 当零件完全浸入到油中时问题也没有发生, 浓烟发生在零件接触到油表面的一瞬间, 在此就产生了问题, 现在可以确定在这一位置这一时刻参与的主要元素:加热的零件、油、空气和烟。

我们给出问题的新提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零件在油中淬火零件的工艺使它不会产生烟雾, 根据TRIZ的建议必须由管理矛盾转移到技术矛盾来解决问题。

2 技术矛盾。

如果改进系统一个元素的参数, 而不允许系统的另一个参数恶化, 是同一系统不同参数之间的矛盾, 称之为技术矛盾。

TRIZ的发明者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 总结出工程领域内常用的表述系统性能的39个通用参数, 通用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矛盾矩阵表由39*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40个创新原理所构成。矛盾矩阵表的第一列表示待改善的参数, 第一行表示恶化的参数。整个矛盾矩阵涵盖了约1250多种工程技术矛盾。

在矛盾矩阵表中, 只要我们清楚了待改善的参数和恶化的参数, 就可以在矛盾矩阵中找到一组相对应的创新原理序号, 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矛盾的可能解的集合。矛盾矩阵表所体现的最基本的内容, 就是创新的规律性。

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 首先应准确的确定矛盾, 分析下系统的每个元素的参数。零件的参数———温度、质量、尺寸;油的参数——燃点、比重;空气的参数———氧气的浓度;

烟的参数———有害气体的浓度。什么是我们必须改进的呢?当然是降低烟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为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我们可以试着对剩余物质的参数采取不同的方法, 最理想的结果是没有烟。

2.1 零件的温度、质量、尺寸必须减小, 但在我们这个任务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2.2 使用燃点低的油或让温度不能达到燃点, 但我们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油。

2.3 降低空气中氧的浓度或者是干脆把它从

空气中除掉, 这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除去整个车间里空气中的氧气, 那人们也不能在车间里工作了。

这样我们可以指出矛盾。在降低烟雾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同时, 不可能降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盖上盖子, 如果在锅上盖盖子, 只是把产生的烟压在锅里了, 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要的是使烟根本就不产生, 并且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那么我们把油盖上, 不让空气的氧气接触到油, 什么样的盖子能不让烟形成呢?盖子又不能使油和零件互相接触。那么零件如何穿过盖子进入油中呢?这时我们就进入了另一种矛盾的研究。

3 物理矛盾。

当对系统中的同一个参数提出互为相反的要求时, 就是说存在物理矛盾, 这是同一系统同一参数内的矛盾。物理矛盾可以用分离原理来解决, 分离原理是TRIZ针对物理矛盾的解决而提出的, 主要内容就是将矛盾双方分离, 分别构成不同的技术系统, 以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代替内部联系, 将内部矛盾外部化。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为例, 也可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定义问题中的物理矛盾, 零件能通过盖子, 于是盖子不应该比零件牢固, 而又不能让空气中的氧气通过, 那盖子要比空气中的氧气牢固。盖子应该是牢固的又不应该是牢固的。它的密度应该介于油和空气, 它的燃点应高于零件的, 接下来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符合条件的固体 (泡沫玻璃)

符合条件的液体 (没有)

符合条件的气体 (二氧化碳、氡气)

比较出哪一种办法最省钱?事实上, 如果在油的表面上放置于二氧化碳气, 当赤热的零件接触到它时, 就不会让空气中的氧气和油互相接触, 可见我们的问题被解决了。如果零件加工过程中没有那么高的温度, 我们也可以用技术矛盾分析中的第二条“使用燃点低的油或让温度不能达到燃点”我解决问题。或许我们找不到燃点低的油, 但我们可以用一种搅拌装置使油锅表面的油流动起来, 使油温较低, 达不到燃点, 也就不产生有害气体了。

那么管理矛盾、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是同时存在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一个系统中三种矛盾是同时存在的, 人们通常是先发现管理矛盾, 然后分析出技术矛盾、物理矛盾, 但并不是所有系统最终都是通过物理矛盾解决的问题。

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 体积越来越小, 更易于操作。手机的发展趋势既要小又要大。在手机体积固定的情况下, 将显示屏和键盘分离, 滑盖手机。这样就解决了这个物理矛盾。再如我们可以利用一物多用法使屏幕具有显示和键盘输入两种功能, 触摸屏手机。解决矛盾的途径并不唯一, 最终解也不唯一, 但TRIZ理论会引导你走一条最便捷的路。我们应该时常注意我们工作中的矛盾, 运用TRIZ理论找到最终理想解, 并解决问题, 不断前行, 那么你永远是你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一个陷入自相矛盾的人 篇3

58岁的热比娅一一也就是那个与恐怖主义组织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世维会”)的主席,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前一天,就与她在新疆的弟弟打电话,“预测”明晚“要发生一些事情”。事发后,她就开始忙着与国际媒体联络,“控诉”中国政府“杀害维吾尔人”。

但很快,此人就因为散布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指责中国政府,而陷入了自相矛盾。

在上周二接受媒体采访时,热比娅出示了一张显示发生在乌鲁木齐“和平示威”的“证据”照片,但很快人们发现,这只不过是6月26日湖北石首一场群体事件的照片;另一张被放大的、显示乌鲁术齐“街头暴力镇压”的照片,被“世维会”的人们高举着,拿到安卡拉的中国使馆前示威,而事实上,这只是发生在明15日数千公里外杭州的一场车祸的照片。

热比娅,全名热比娅·卡德尔,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阿勒泰市。改革开放后,她在乌鲁木齐商业区二道桥租下一个小摊位,正式投身商海,经过十年打拼,身家上亿,成为当时新疆女首富。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新疆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并且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不过,这位红极一时的政商名人却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据查实,热比娅及其子女在乌鲁木齐市注册登记的阿克达工贸有限公司,自1994年-2004年在经营过程中采用各种非法手段偷税漏税800多万元人民币;欠缴滞纳金2000余万元;拖欠银行和个人各类债务2800多万元。

1999年明,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批捕。2000年3月,乌鲁木齐中院以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判处热比娅8年徒刑。服刑期间,热比娅个人提出保外就医申请,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司法部门同意其申请。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出狱赴美保外就医。热比娅出国前一再向政府保证,出境后绝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垒的任何活动。

2005年8月,中共政治局委员、新疆区委书记王乐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称,热比娅一出境就变卦了,在境外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

自相矛盾的故事概括 篇4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説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説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説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説:“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説:“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説:“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

自相矛盾的故事摘选 篇5

自相矛盾

[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近义] 格格不入

[反义]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分析评论

在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因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而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毕竟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最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夜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这个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就是指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扩写自相矛盾的故事作文 篇6

这不,今天,他把当年的那把矛和那个盾搬到市场了。他举着毛说:“看这把矛,除了这个盾,它什么盾都能穿透!”说着指了指那个盾。他又举起那个盾,放下矛,说:“看这个盾,除了这把矛,他什么矛都能防住!”说着又指了指那把矛。

有人说了:“那这把矛既能穿透这个盾,这个盾又能防住这把矛,这部还是矛盾吗?”大伙都说:“就是就是!”

那个人听到这话,便垂头丧气的回家了。

浅析医患矛盾的产生 篇7

关键词:医患矛盾,产生

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它不仅仅局限于医师与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内涵已经扩展为以医师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有关联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1]。随着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医师与患者之间出现信任危机, 这一问题有很多原因引起。

1 医院及医师等自身因素

如今大型医院大多人满为患, 门诊接待量大, 医疗秩序不够规范, 流程不尽合理, 这些都制约着医疗环境的优化发展。各级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或者是执行不严, 也有些医院以盈利为目的, 与其他医院类似商业竞争, 以牺牲患者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福利。

而一些医师自身技术不够“硬”, 专业知识不过关, 在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 影响疾病的及时治疗, 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与上述技术不过关不同的是, 有些医师缺乏责任心, 诊断过程中态度生硬, 敷衍了事, 未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便妄下结论, 不仅影响患者对医师的信任, 也可能出现错误或者不明确的诊断。

另外医疗事故中经常出现的红包问题, 使得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出现质的改变。医者父母心, 治病救人本身就是医师的天职, 能为患者消除病痛, 远离疾病困扰, 这些是医师的神圣使命。红包无疑将医师与患者的关系由救助和被救助转变为一种商业买卖关系, 这不仅影响了医术本身的神圣, 也使得医患关系商业化。医师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 而多了一层不该有的经济交易。于是, 一旦出现医疗纠纷, 红包便将整个事件的矛头指向医师。

2 患者因素

一些患者与家属对于医疗期望值过高, 认为医院拿了钱就应该把病治好, 病情不应该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 患者及其家属医疗知识缺乏, 对于疾病了解片面, 道听途说一些不科学的说法, 从而对医师产生不信任感。比如, 在医院时, 一些患者被建议去做一些检查, 患者方面会觉得这些检查是不必要的, 医师小病大治, 为赚取检查的费用。

患者不能尊重医者, 对医者存在较大偏见, 甚至有个别患者及家属存在不良动机, 故意制造矛盾, 意图从中谋取私利。

3 外界影响

3.1 媒体因素

如今社会各类传媒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它对社会舆论有着一定的指向作用, 在医患关系的构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些媒体出于自身竞争的需要, 为增加关注度或者发行量, 运用骇人听闻的题目吸引眼球, 做出片面的报道。而通常这种情况下, 媒体习惯煽动大众, 导致社会舆论一边倒, 认为医院黑, 医师不负责任, 使群众对医师的误解加深, 对医院的不信任感也进一步加重。这些媒体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 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也阻碍着医患关系的重建。

3.2 医闹

医闹是当前医疗环境下产生的一组特殊群体, 他们煽动患者及其家属与医院争执, 恶意损害医院名誉, 为自己谋取钱财。通过在医院前面大张旗鼓的闹事, 利用人们对已故患者的同情, 谴责医院及医护人员。而医院这时候多采用息事宁人的做法, 殊不知这样更助长了医闹的嚣张气焰。这一人群的存在, 无疑加深了医患双方关系对立, 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4 法律法规不健全

医患关系是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 它的多变性、技术性都十分复杂, 人体的个体差异也很大, 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解决医疗纠纷时显得苍白无力[2]。医院作为具有公益性, 在医疗赔偿中, 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这一问题, 而将其等同于其他经济纠纷。这样很多医院宁可委曲求全, 赔钱息事宁人, 也不愿意大张旗鼓打官司, 损害医院名誉, 即使错误并不在医院。因为很多情况下, 即使官司打到最后赢了, 这场风波给医院带来的名声损害远远大于官司中所得到的补偿。另一方面, 一些媒体在完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 偏听偏信, 哗众取宠, 给医院也带来极大的损害, 而这些损害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得到补偿。一些患者甚至对医师进行辱骂威胁, 大打出手, 对这些行为的制止力度不够, 造成很多医师在看病过程中提心吊胆, 这最终损害的仍是患者的利益。

5 社会因素

一个国家医疗保健水平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促进医疗体系的发展。而如今, 一方面, 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 却无法承受医疗费用。另一方面, 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投入有限, 一些医院为求生存不得不“以药养医”, 患者无法承受高昂的费用, 便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医院, 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

总之, 医患矛盾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它不能单方面归咎于医师或者患者, 它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影响中国医学进步的一重要问题, 也是社会和谐的一重要组成部分。缓解医患矛盾, 净化医疗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 这样以来,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明旭.医患关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8-21.

自相矛盾新编 篇8

楚人张见此情景,心中大喜。他连忙举起一面盾夸赞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多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家里要防盗的,买一面回去用用吧!”

过了一会儿,楚人张又夸耀起他的矛来了:“我的矛锋利极了,是用上好的青铜制成的,无论多坚固的东西它都能刺穿。家里有习武的、上前线打仗的,快买一把回去,保管错不了。”

这时越人李来了,他一听楚人张在那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由得笑了。随后,他走上前问:“楚人张,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越人李觉得楚人张肯定回答不上来,却没想到他根本不买账。只见楚人张笑眯眯地说:“我说越人李,你别在这里找碴儿!我的前一句话是跟买盾的人讲的,后一句话是跟买矛的人讲的。事实上,没有人会既买矛又买盾的。因为一手拿矛,一手拿盾,打仗多不方便。”

越人李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楚人张说:“你想啊,长矛足有2米长,挥舞起来半径大,扫过的面积就大。要想自如地挥舞,必须两只手拿着,哪还能腾出手去拿盾呢?要是真的一手拿盾,由于盾的阻挡,矛本来可以挥舞360°,现在怕是挥180°都不行了!”

“那你打算把盾卖给谁呢?”

“持刀的呀!刀是短兵器,他必须用盾来护身,少了盾,你还没有砍到别人,别人的长矛却早已刺到你身上了。现在有了盾的保护,你就可以与敌人进行近战。”

“难道盾对刀就没有阻挡吗?”

“你怎么这么没脑子呢?当挥刀的时候,你就把盾掀向一旁。刀的一侧是刀刃,可以上下左右横着挥,还可以把刀伸到盾外面或上面来挥。”

这时,越人李想了想,说:“听你这么说,还真有点儿道理。假设一面圆形盾的直径为80厘米,其正中间被矛刺出了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洞,那么这面盾的面积还有多少呢?”

“唉,我说了半天,你还是要用矛刺盾。盾的原面积是(80÷2)2×3.14

=5024(平方厘米),矛刺出的洞的面积是(3÷2)2×3.14≈7(平方厘米),那么现在盾的面积还剩5024-7=5017(平方厘米)。”楚人张无奈地给越人李计算着盾的剩余面积。

“对,这就相当于求解一个圆环的面积。”越人李补充道。

楚人张没好气地说:“好了,我已经帮你把问题解决了。你快走,快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我只不过是让你算个圆环面积而已,怎么就恼火了?你这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还自以为有理!”越人李说完,摇摇头走了。

★知识点链接:在大圆中间挖去一个小圆,剩下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圆环,组成圆环的是两个同心圆。圆环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自相矛盾

“矛”是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是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挡敌人刺杀的武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

3、悟。明白文中道理; ○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指导朗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

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 矛不锋利 ○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 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六、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八、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德育小故事: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 篇10

今天做完课间操回来,立刻有人打报告:张源源把王小磊的脸抓伤了。我立刻着急了,才多大会儿就发生打架事件了,我得赶紧看看伤势,再好好收拾这俩不让人省心的孩子。

两位肇事者来到我办公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我一瞧,哎呀!王小磊的右脸上两条十来厘米的抓痕,角质层已经破了,里面渗着血丝,眼角和脖子也各有一条四五厘米的血痕。我瞪着张津源:“说!怎么回事,怎么把人家脸抓成这样了!”张源源立刻辩解到“做完操我们排着队上楼梯时,王小磊一直在队伍里说话,我制止他,让他别说了,可是他对我说‘要你管!你算啥东西?’我很生气,伸手就抓成这样了。“是这样么?他说的对不对?””“是~”王嘉恒小声应道。

听了事情的缘由,我更加生气了,王小磊平时就管不住自己的嘴,课堂上、路队时、升旗仪式上、甚至老师讲课时他都忍不住要接话茬,有些话还很没有素质,现在又是因为乱说话。张源源是班里的中队长,能主动维持班级纪律,但是也不至于别人不听就动手啊,这也太自以为是了。

我拿出棉签和碘酒先给王小磊消毒,边处理伤口边忍不住责怪张源源下手太狠了,“我作为老师都没有权利去伤害学生的身体,你作了中队长就可以随随便便滥用职权,伤害别人吗!你维持班级纪律没有错,可是他们是你的同学啊,你要做到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尊严,轻者提醒,重者向我汇报”我教育对张源源“如果你做事能考虑周全,维护纪律的同时注意方式,尊重同学,还会有人不服管教跟你对着干吗?”张源源低下了头。

我转过头批评王小磊,屡次提醒批评他都没有认真反省自己,总是违反纪律,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没有一点同龄人该有的天真无邪,我还想继续跟他翻旧账,但一看脸上的伤痕,我觉得不应该再继续责难他了。同时,一个难题出现在我面前: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算是一次比较严重的矛盾纠纷,要不要把双方家长叫过来教训一下孩子?如果叫家长,矛盾或许会深化,如果不叫家长,王小磊伤在脸上,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不然王家长会觉得我偏袒孩子…看着面前低下的两颗脑袋,我的怒火稍稍降下一点,不如让他们自己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吧:“我觉得你们俩这次问题比较严重,但你们现在也都意识到自己的错了,给你们5分钟时间,出去商量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如果合理,我就按你们商量的结果来。”

一会儿俩人进来了,商量的结果是,两人都有责任,他们两个相互道歉,中午放学张源源的难来接他回家时顺便带王小磊去药店买点擦洗伤疤的药,以确保以后脸上不会留疤,顺便给王小磊家长打个电话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并作出保证。这样的协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考虑的还挺全面,不用我调解,两人已经和好如初了。我一口答应,就按你们商量的办法来,我外加一条就是把自己今天的行为和反思写在今天的日记本上,提醒自己吸取教训。

两人走后,我赶紧给双方家长打电话说明今天发生的事,安慰王小磊的妈妈不用担心,叮嘱张源源的妈妈要再次教育张源源不能用拳头解决问题,我把两个孩子商量好的处理办法告诉两位家长,双方都欣慰地接受了,并一致赞同我的做法。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11

日前,谷歌在美国加州总部展示了此前充满各种猜测和传闻的Chrome OS操作系统。该公司称,正与部分计算机制造商合作,争取赶在明年圣诞节之前将该操作系统应用到低成本的上网本。

按照谷歌的想法,使用该操作系统的用户不需要将各种软件程序下载并安装在个人电脑上,而是通过互联网存储并使用各种计算机功能。布林表示,“我们相信网络平台是一种更好的途径对于个人来说,它更容易使用,也更加简单一些。”

谷歌负责产品管理的副总裁苏恩达尔·皮扎伊说,但他同时承认,如果没有连接互联网,基于Chrome OS操作系统的上网本将无法使用,所有的数据不存在传统的硬盘,都要存储在闪存当中。

由于只支持网络应用,该操作系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科技博客Mashable作者本·帕尔曾表示,这是将网络与计算机地位等同起来的巨大转变。可是随着它的模样逐渐清晰,这款操作系统的未来却变得不甚明朗。分析人士普遍认为,Chrome OS充其量相当于加强版的浏览器,并不是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具有革命性。

畸形的怪物?

谷歌的想法对业界来说并不陌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统治浏览器市场的网景公司就有了开发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的念头,但由于网络应用有限,该计划并没有下文。有分析认为,鉴于20年后的今天,无线网络的连接状况和基于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仍没有根本性改观,谷歌要实现完全网络化恐怕还需等待几年。

皮扎伊也坦言,目前的软硬件生态环境还不够成熟,硬件方面需要有厂商配合推出符合规格的Chrome OS产品;软件方面则需要更多成熟的网络应用,需要更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华尔街分析人士指出,Chrome OS操作系统的离线访问功能有限,这意味着谷歌的上网本更多时候只是一块漂亮的“砖头”。《连线》杂志认为,简陋的操作系统使个人电脑的用处少得可怜,甚至不如时下功能低下的上网本。

据悉,Chrome OS操作系统是基于开源的Linux程序,谷歌也曾表示将提供免费下载,但这并不表示用户能占到多少便宜。分析指出,谷歌与OEM厂商合作推出上网本,最终还是由用户为该操作系统买单,只不过谷歌改变像微软一样兜售盒装系统的方式。此外,由于所有应用都基于互联网,用户可能需要与网络运营商签订消费协议,以保证数据通信的通畅。

不过,谷歌可能不是很在意消费者的这些想法。一些分析师认为,谷歌推出ChromeOs操作系统只为获得更多的广告平台。Mashable的作者撰文称,谷歌真正目的是想让用户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用户上网时间越长,谷歌的广告收入就越多。毫无疑问,桌面软件会分散用户上网时间,而谷歌操作系统开机就是浏览器界面,只要用户使用上网本,他就得老实地待在网上。

由于消费者和企业可能无法接受只能运行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预装Chrome OS的上网本销售会很艰难。IDC分析师阿尔·希尔瓦表示,谷歌操作系统想获得企业的青睐至少要再等10年,OEM厂商是否会对之感兴趣,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同室操戈的计划

2007年11月,谷歌发布一款同样基于Linux平台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随着该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表示有意推出预装该系统的上网本。11月24日,宏基首次推出了搭载Android系统的上网本。

但就在人们开始逐步接受Android的时候,谷歌又重新开发一个新操作系统,这让许多观察家感到费解。Forcester Research分析师表示,“谷歌突然宣布开发应用于上网本的新操作系统,而不是继续围绕Android系统做文章,这令我有点不知所措。”

在此次说明会上,谷歌方面明确表示,Chrome 0S不会支持Androld应用。不过,布林会后又声称,谷歌目前的战略是双管齐下,但将来两者也有融合的可能。虽然布林的设想来必代表管理团队的看法,但这也表明,对于产品的未来,可能连谷歌自己也感到迷惑。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耐心地解释说,Android和Chrome 0S其实是两款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产品,“它们的用途不同,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是重复的”。根据谷歌官方博客的说法,Android系统在设计时考虑的是跨平台运用,比如从智能手机平台到机顶盒再到上网本,Chrome OS操作系统则是为了方便用户长时间上网冲浪,该系统将用于上网本、笔记本、台式机等电脑。

负责Android项目开发的技术总监表示,谷歌将要开发新操作系统的消息的确令很多致力于Andmid项目的员工感到沮丧。但他认为,从大家的开发经验来看,的确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以侧重于不同方面。

这样无力的借口无法消除人们的疑虑。业界担心新计划会使谷歌违背长期支持Android的承诺。咨询公司Strategy Analyties分析师安德鲁·布朗说,Chrome OS将导致公司内部分歧的加剧,这同时表明谷歌会减少Android在上网本领域的推广力度,他些观察家甚至认为谷歌可能已经放弃了Android。

难动微软地位

当然,谷歌Chrome OS操作系统的一些尝试和将网络应用推到行业最前沿的努力,还是让整个业界眼前一亮。分析人士认为,谷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试图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并重新定义上网本的概念。

这家互联网巨头早就把赌注押在了未来,他们更愿意相信,数年时间以后的网络必然会变猖更容易接人。科技博客MarketWatch撰文称,长期以来,谷歌雇佣了一批操作系统方面的专家,他们不时地抖一下包袱,证明该公司的确在操作系统方面有所斩获。

毫无疑问,Chrome OS操作系统的最大竞争者是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目前,两家科技巨头对市场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谷歌早已把目光盯住了对方的后院,从办公软件Office,智能手机平台Android到Chrome浏览器,再到新公布的Chrome OS操作系统,谷歌不断入侵微软统治多年的核心领域。

对于与微软之间的竞争,皮扎伊韶描淡写地说,此次推出Chrome操作系统的目的是给用户提供更快速、更简易的网络体验,“谷歌不与别人竞争,而是自己开辟了另一条路 。”

不过,长期以来,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培养出的用户使用习惯并不容易被改变,Chrome Os未来几年内很难撼动微软霸主地位。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分析师雷·万德斯指出,没有多少硬件生产商会对Chrome OS感兴趣,该操作系统或许会成为上网本生产商和微软讨价还价的筹码。

对此,前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不屑一顾地表示,Chrome OS仅是另一个版本的Linux而已。

农村人地矛盾化解的对策思考 篇12

一、农村的人地矛盾表现突出

从各地农民上访反映的实际问题看, 二轮土地承包以来, 农村人地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内放弃承包地, 二轮承包时还继续自愿放弃承包地的户在人也在农户, 现在要求要承包地。主要是由于二轮承包时农民感到各种负担较重, 虽然没有外出务工经商, 但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 其收入高于种地。因此, 放弃了土地承包权。二是二轮土地承包时未分到承包地, 暂按机动地管理的户在人不在农户或二轮土地承包时, 因外出多年没有与村联系, 没有统计登记在分地人口内, 村集体没有为其预留承包地的农户, 现在回来要地。三是二轮土地承包时, 因欠村集体款只要口粮田的农户, 现在要求补给承包地。还有农户因欠款等原因, 村集体将承包地收回, 农户要求分承包地。四是二轮土地承包以来, 由于农民负担过重, 农户自愿将承包地交回村集体, 然后在按机动地价格买回耕种, 由于当时机动地价格低, 农户又不用出“两工”, 这部分农户现在也要地。五是二轮土地承包时, 一些村组没有按审批方案标准分给农户承包地, 农户要求按承包地标准补足面积。还有乡 (镇) 办企业职工 (包括粮食、供销、工业等) 现在已下岗, 当时按政策只分得口粮田, 这部分人要求按承包地标准补足面积。六是二轮土地承包以来, 村组新增人口包括婚入人口、新出生人口和迁入人口等要求要承包地。有的村机动地超标, 农民要求分这部分土地。七是部分农户为其亲属代要承包地。原承包户已外出多年, 本人没有回来要地, 就委托其亲属代为要地。这部分地要出后, 由其亲属代种或享受承包地的粮补等各种待遇。

二、农村的人地矛盾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农村的人地矛盾原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二轮土地承包期间, 由于当时的农村税费较多, 农民负担较重, 土地产出效益低, 许多农民包括长期在当地居住的农民自愿放弃了土地承包权, 预留给这部分农户的承包地, 经村民组研究同意已全部分给其他农户。二是村级集体为解决债务问题, 将土地化解给存款农户并已签订了合同, 现如废止原合同将引发新的矛盾, 从而导致现在回来要地的农户无地可分。三是二轮土地承包时, 没有给未登记人口留预留地。一轮土地承包时一些农户因举家搬迁外地与村失去联系, 二轮土地承包界定分地人口时, 这部分农户没有纳入留预留承包地范围。四是二轮土地承包后, 部分村组在征得村民的同意后, 用预留地和收回农户的承包地, 给新出生、婚入和迁入等新增人口补地, 致使预留地被分无法满足现在回来要地农民的要求。五是造林及建设占地。二轮土地承包时应预留造林、小流域治理及建设用地等, 但由于当时没有预留足够的面积, 导致造林及建设用地只能占用机动地或农户的预留地。

三、农村的人地矛盾化解对策

解决当前农村的人地矛盾, 必须认真解决好与人地矛盾密切相关的如人口界定、农民欠款和村级债务等问题。为了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就解决农村人地矛盾提出以下对策。

1. 制定统一配套的政策

目前看, 部分农村人地矛盾完全可以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时的政策妥善加以解决。但由于各地执行的政策如欠款、户口和人口界定等问题不统一, 造成了农村的人地矛盾。为此, 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出统一配套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以便于基层准确执行, 化解农村的人地矛盾。

2. 认真清理农村户口

二轮土地承包时, 一部分农户因种种原因举家搬迁外地, 但户口仍在本地, 后经几次人口普查, 特别是户口进入微机管理后, 户口问题相对减少。但由于撤乡并村等一些原因, 导致农村又恢复了很多户口, 这些户口是形成农村人地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地要抓紧对农村户口进行一次清查, 以减少农村人地矛盾和上访案件的发生。

3. 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农村债权债务与土地承包问题密切相关, 由村级债权债务问题引发了土地矛盾, 农村债权债务问题妥善解决和处理可以减少和解决农村的人地矛盾。各地要认真研究农村债权债务问题, 切实搞好清理, 研究制定欠款回收和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办法。

4. 提高乡村干部素质

乡村干部的工作始终面对广大农民, 是农村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对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农村矛盾是由于乡村干部政策解释和政策执行偏差造成的。所以, 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 特别是抓好乡村干部的有关农村政策、法规知识的培训, 提高乡村干部处理和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减少农村人地矛盾的发生。

「自相矛盾」的续写作文 篇13

他回到家后,仔细的思考了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天卖矛,一天卖盾。第二天,他先去卖矛。他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没有任何一个盾能挡住。”路人听他这么一说,很是激动,这矛这么好啊,能戳穿任何盾。不一会儿,他那个挤了一堆人。一下子他就赚了好几十两银子。

第二天,他又去卖盾。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比石头都要坚硬。”这一次,他那里又挤满了一堆人。又赚了好几十两银子。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都很顺利。可是有一天,有个路人问他:“这几天卖矛和卖盾的人都是你,你一天说你的矛最锋利,一天又说你的盾最坚固,那你就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试试。”那人一听,又慌了,居然还是这个问题?所以他还没有回答上来。之后他的生意又变的不兴隆了。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分析 篇15

关键词:文字学,六书说,内在矛盾,创新说

一、六书说的沿革

分析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前, 有必要系统回顾梳理六书说从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的历史沿革。

早在战国时代, 《周礼·地官·保氏》就记载了六书之名:“保氏掌谏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子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只是《周礼》中“六书”的确切含义已无从考证。

六书源头, 出自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刘歆在《七略》中明确指出“六书”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以《七略》做底, 完整转录“刘歆六书”。所以, 刘歆六书和班固六书是同一内容。

刘歆的再传弟子郑众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对“六书”的解释与刘歆说稍异, 认为“六书”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刘歆的另一再传弟子许慎在文字学开山之作《说文解字》中修正了“四象”之名, 排定“六书”的次第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说文·序》曰:“《周礼》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国子, 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 象形者,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 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 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转注者, 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许慎所提出的六书细目名称、定义和实例, 可以说是史上最详细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1]

在汉字构成问题上, 唐兰先生指出, 传统的“六书”说, 自郑众、班固提出的“六书”名目后, 到许慎才建立了义例, “六书”说才得以成立。[2]

二、六书说的内在矛盾

在文字学理论中, 汉字结构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且历史悠久。自汉代六书理论构建至今, 历代文字学者奉其为汉字结构的经典理论。多数文字学研究者大多在六书框架内, 对其做些解释或补充。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 随着古文字学的兴起和发展, 人们得以认识到更多的比小篆更早的早期汉字的结构形态, 有学者开始对六书理论提出质疑。[3]

矛盾之一: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

关于六书的次第, 有八种不同的主张。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 班固的“六书”次第,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国学大师胡朴安认为: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判断, 应该以班固的主张为标准。“独体为文, 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是独体的“文”;会意、形声是合体的“字”。文字的次序, 文先字后, 可见象形、指事和会意, 形声绝不能颠倒的。至于转注、假借, 则是用字的方法, 更不能在造字之先了。

六书又可分为虚实, 象形实, 指事虚;因物有实形, 事没有实形。会意实, 形声虚。因会意会合两文三文, 便成了意义, 而形声却没有意义可以体会。转注实, 假借虚;转注各有专意, 有独立的字义, 而假借却要有上下文做依据, 不能指出一个单独的文字, 断它是不是假借。古人思想的演进, 必是由实而虚, 所以变乱班固的次序的, 都是不明了虚实的意义, 和古人思想演进的原则。[4]

在《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中, 高本汉对汉字历史的阐述和许慎稍有不同。高本汉认为上古时代形成的字形有四个演化阶段, 首先是简单的象形字, 然后是会意的合体字, 再后是语音假借字, 最后是改良的语音假借, 即形声合体字。[5]

高本汉的论述顺序是“象形”、“会意”、“假借”、“形声”, 这表明他认为“假借”这种造字方法 (或者说“用字方法”) 是在“形声”之前产生的。应该承认, 高本汉主张的这个次序比中国传统的六书更加符合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常情, 至少就汉字本身来说, 形声字里的“声”本来就是假借去的, 例如, “扣”字里的“口”在词义上和“扣击”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6]

矛盾之二: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

据《说文解字·叙》:“指事者,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显而易见, “上、下”是两个典型指事字。其他常见的、起源较早的指事字还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廿等。

许慎在其著作的正文中对“上”、“下”二字作了相应的解释。《一部》:“⊥,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T, 底也。指事。”

指事字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与抽象性高度统一。指事字的形象性表现在指事字能够以文字字形体直观地反映文字所记录的语词的意义 (包括抽象的意义) 。举例来说, “一”指一个事物, 这个字所记录的语词的意义是抽象的, 文字形体“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观地反映、表达这个意义。正因为指事字具有形象性特点, 导致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这个弊病可以说是从传统文字学的“娘胎”里带来的。《说文解字》作者在全书中仅标明“上、下”二字为指事, 而对其他的指事字都用“象形”、“像某某之形”来表达。[7]

前人对此已有充分的认识。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象形、指事一也, 象形别出为指事。”清孔广居《说文疑疑》:“指事、象形, 其义一也。”章太炎《小学略说》:“盖指事亦象形之类, 惟象空阔之形, 不若象形之表示个体耳。”

清江声《六书说》:“《说文解字》之中, 颇有象形而实为指事者。”“凡有‘象形’字者”, 或为象形, 或为指事, 以意求之皆可知矣。”

矛盾之三: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

单就“形声”二字而言, 有两种结构可能, 一为动宾结构, 一为并列结构。而依据经典的解释, 许慎“六书”中的“形声”实际上是形符加声符, 即“形+声”结构, 是并列结构。《说文》:“形、象也”, “形声”即“象声”, 它本来和“谐声”、“象声”是一脉相承、本质一致的, 是动宾结构。而“形声”依经典的理解却是并列的。这就是矛盾。为迁就条例“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形声”只好改作并列结构理解, 即当“形声”处于“六书”理论体系中, 只有在受条例规定的时候, 被理解成并列结构才是合理的, 而当它不受条例规定时, 它是与“象声”、“谐声”保持同一性, 是动宾结构。至此, 我们怀疑“形声”名称条例的合理性:“形声”所统领条例, 被人偷换。“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是从“假借”名下被挪移“形声”名下, 而本是“形声”的条例被移到“假借”名下。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 造成“六书”理论在整体上与汉字发展的实际历程不相符。[8]

三、矛盾之解决方法

唐兰先生认为:因为许氏给予六书的界说过于简单而不能确定, 所举的例, 每一条又只有两个字, 所以后来人的解释, 人各一词。六书之学, 简直可以汗马牛, 充栋宇。唐先生几乎全部否定了“六书”说:“……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 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 各人可有各人的说法。其次, 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 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以这两点说, 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

被文字学界冠以“打破传统的创新说”的“别的解释”有:

唐兰先生自己寻找到的“更合适更精密的理论”是他的“三书说”, 认为文字系统由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结构组成。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 不归于形, 必归于意, 不归于意, 必归于声”。[9]

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出象形、假借、形声三书说;裘锡圭有表意、假借和形声三书说;李锦溪先生有六书新说, 认为六书细之则六, 统之则二:一象形, 一假借。象形又包括指事、会意, 均以字形表义;假借是纯音文字, 转注、形声则为半音半形文字。另外, 还有万光泰、戴东原两家“四体二用说”。

王宁、邹晓丽在《汉字》一书中提出部件十种“组合模式”: (1) 成字部件零合成; (2) 标形合成; (3) 标义合成; (4) 会形合成 (5) 形义合成; (6) 会义合成; (7) 形音合成; (8) 义音合成; (9) 无音综合合成; (10) 有音综合合成。[10]

六书中的各细目划分一直是历代文字学家争论的焦点异说颇多。唐兰先生称之为“永远不能解决的聚讼”, 其中含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熊柱.《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VOL22, (1) .

[2]傅根清.唐兰中国文字学导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3]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VOL28, (2) .

[4]胡朴安.文字学常识.中华书局, 2010.

[5]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商务印书馆, 2010.

[6]聂鸿音.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导读.商务印书馆, 2010.

[7]殷寄明, 汪如东.现代汉语文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周同科.六书“形声”异说.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 1996, (2) .

[9]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小王子里的经典语录中英文下一篇:四年级上劳技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