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通用8篇)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发课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体现。高效课堂解决了传统课堂的低效和无效,使学生和教师都得以解放。在高效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得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之一,是学生展开竞争和合作的主阵地。组建和评价学习小组,是班主任高效管理班级和实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今天我主要向各位老师交流自己和别人在小组的组建、组长的选择、小组文化的建设和小组的评价等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方面的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集体,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作好记录,最后各小组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成果,以达到每个同学都参与教学活动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
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为:(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二、学习小组的组建 科学合理的组建学习小组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而是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考虑并且同任课教师商量后进行分组。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C层。原则二:每组人数以6-8人为宜,一般为:AA-BB-CC.每个班级一般分为6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角色应互相转换,增进生生互动。原则三:除成绩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同学的搭配、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组长的选择
学习小组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组长、副组长、记分员等小组机构。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既相当于“小班主任”,要管理组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组员进行课前预习和课上展示。因此,选择组长要慎重,选好组长,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管理班级和实施高效课堂的好帮手!。组长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首先考虑学习成绩,成绩在小组内要处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一般由A或B层次的学生担任。
2、其次考虑其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威信等因素。
四、小组文化的建设
小组文化的建设正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样,能够起到凝聚、团结小组的作用。小组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是指小组组建后,要求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创新性地给小组起名、设计组徽、制定小组宣言以及奋斗目标(个人、小组、班级)。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
五、小组的评价 小组评价在整个小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到位的话,那么学习小组就相当于形同虚设。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对抗;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小组评价是节节有反馈、日日有评价、周周有总结、月月有表彰。
首先是节节有反馈:每节课的反馈由课代表负责,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依据评价细则给予量化。并在下课前宣布最佳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
其次日日有评价:即一天每节课的数据汇总到值日班长处,值日班长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整理数据后于次日上午课前10分钟总结点评;周周有总结:值日班长将每天数据汇总到值周班委处,值周班委整理数据后在下周班会上总结点评。这样一个月下来,四周的数据汇总后,对每个小组排名进行奖罚。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竟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学中可经常性评比最佳小组或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互助、互动、互勉、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六、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
(1)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small group and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总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将影响个人的成绩记录;(3)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4)小组合作技能(small group skills)——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对小组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5)小组的自我评估(group processing)——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同伴教学法、小组游戏竞赛、小组辅助个体和共学式等等。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
其步骤一般是:教师情境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即: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品质才能得到发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各小组将各人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索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二是教师在活动中真正当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运用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对合作学习加以监控,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合作的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八、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冷场”的尴尬局面;2.、虚热”的混乱局面;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
4、小组合作学习话题难度不当;
5、小组合作活动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九、教师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充分考虑任务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形式等因素,而且在课堂中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应该是小组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且还是任务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
十、注重平时合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品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完成,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严重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要让学生会听、听懂别人发言的重点和问题,并重视采纳别人的意见,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3.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已见,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要乐于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4.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形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情感,每个成员都要以小组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小组内部,一般应按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落实任务与责任,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如:先自己思考,再交流。经过思考后,每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时都会迸射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否则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小组里当“东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合作学习效果。6.注重人际交往的训练
小组里的人际交往包括请求发言、倾听发言、评价别人的发言、互相检查等。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对人的发言做出评价,指出别人错误的地方,对别人的想法有意见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礼貌地提出;对别人比自已说得好的地方给予赞扬。别人对你提意见时认真倾听,通过比较找到自已的不足之处,并虚心接受并改正等。7.注重学困生的参与
一、要科学划分小组, 分工协作
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 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 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交往技能、爱好特长、守纪情况、性别等因素,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划分学习小组要尽量做到男女比例适中;性格搭配互补;优势弱势结合;座位安排合理。
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要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有小组长、激励员、检查员、记录员、展示员、点评员等角色, 而且有些小组角色可以形成轮换机制,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同时, 要特别注意小组长的选拔和培训。
二、有效培训指导, 确保实效
教师要耐心培训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明确各种角色的职责, 讲清合作学习的意义, 建立发言的激励竞争机制, 指导学生如何开头、结尾、过渡, 学会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等等。 (小组成员发言可借鉴下列方式:1、我是※组※号, 我代表本组发言, ……, 我的发言完毕, 请同学们补充。2、※同学的回答, 还不完整。我要补充。3、※同学的回答, 不准确, 我认为……) 只有培训到位并经常, 才能有效果, 有成绩。
同时, 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于可能出现的个别情况, 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一堂课一言不发的同学怎么办?对经常发言、一堂课发言次数太多的同学怎么办?等等, 教师都要有耐心和爱心, 想办法调控和解决。
进行小组讨论探究, 一堂课在两次为宜。开展小组展示也有小组内的展示和全班展示两次, 展示的方式可以也应该多种多样, 可以板演, 可以口头展示, 可以竞赛展示, 可以多媒体展示, 可以活动展示等等。
三、多样的评价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评价要坚持综合性、激励性、即时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要变评价学生个人为评价学习小组。课堂要特别关注的是学习小组, 对学习小组采用捆绑式评价。也只有用好评价, 才能牢牢掌控好学生。
要变重智育评价为全面评价。从评价对象上来讲, 重在对小组的评价;从评价内容上来讲, 可以评价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专项。注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评价最终要产生价值, 可以据此评选出最佳小组长、最佳组员、最佳记录员、最佳协调员、最佳评价员、最佳监督员、质疑之星、展示之星、自学之星、对子帮扶之星、合作之星评价形式要多样。除了用语言来评价外, 我们还可以创新一些评价方式。当课堂气氛不活跃时, 可以尝试给学生讲励志小故事或者小笑话等。
还可以通过奖勤发懒, 重在激励的量化评分进行评价。最好有公开的评分细则。如:加分项, 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正确 (+2′) , 上课主动演板书写美观并正确 (+2′) , 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题 (+2′) , 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可以多得分等;减分项, 老师检查各小组成员学习情况, 表现最差的 (-2′) , 大声喧哗, 不守纪律 (-2′) 等。
按照评分细则, 每周一总结, 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本周的荣誉小组, 每个组员都有奖励。每月一统计, 个人得分最高的也给予相应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 要注意不断变换形式, 发挥持久性的激励作用。
四、班级的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撑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 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 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班级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磁场,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它“润物细无声”,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使之产生“久熏幽兰人自香”的强化效应。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使教育回到文化育人这个原点上来, 让校园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 浸润学生的一言一行。以达到教育人、熏陶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围绕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可以确定自己的组名、组规、组徽、组训、小组目标 (用小组标牌展示) , 并通过进一步的活动 (小组对抗赛) 开展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教室内也可以有浓厚开展合作学习的标语、学习材料、鼓励激励的栏目设置等。
五、教师角色的转换——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决克服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和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是学生学会的, 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和内化的。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参与;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中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不参与。教师的作用是唤醒、激励、评价、追问、点拨、启发。教师要由原来的“口若悬河”变为“金口玉言”, 由“发号施令”变为“平等交流”, 由台上走到台下, 由台前走到台后。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 而是师生的合奏, 在演奏中, 老师只是那个伴奏, 要允许学生“针锋相对”, 鼓励学生“各领风骚”。老师即使需要讲, 也要做到学生不预习不讲, 学生没问题不讲, 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教师要找到角色转变的感觉。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同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从纤夫走向生命的牧者。教师应由“演员”变成“导演”, 由“主宰者”转向“服务者”。“激扬生命、静待花开”理应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数学 小组建设
G623.5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笔者长期一线数学教学,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上力推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经验与做法:
一、学习小组的划分
构建数学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
以48人的班级规模构建4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12个学习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12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各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各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2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1、2、3、4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基本平衡。
二、学习小组组建
(一)挑选得力的组长
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②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良好以上;④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⑤服务同学的意识。
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行政组长,数学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二)给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如:奋斗组、创新组、梦翼组、书香组等)以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三)给组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再按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但应特别注意策略,不要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个数学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的每个同学的代码为1、2、3、4号。这样即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有便于教师抽查或者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三、小组培训
(一)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1.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学习小组的领头角色。
2.掌握好组内同学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和展示的进程,做好组织分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每个学习段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3.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定期公布、总结,以卢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4.经常反思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小组活动,研究解决问题,积极向老师建言献策。
5.负责维持本组数学课堂秩序和课外纪律等。
(二)培训小组长
1.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职责意识。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阶段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3.帮助行政小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数学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行政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它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使他们体会到心理满足荣耀感,激发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地工作。
四、小组(成员)培训
(一)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数学知识也学得懂,自己更能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
(二)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三)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跟小组的评价有关。个人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组评价的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育。可以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学习小组数学竞赛活动,營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五、小组文化建设
(一)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商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甚至组歌,以激励每一个成员。
(二)共同制定组规,就方方面面制定基本的规范要求,让同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三)由组长不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小组成员会、座谈、游戏、比赛等,以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六、小组评价奖励策略
(一)坚持以小组数学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原则。(当然小组捆绑之外,还可以有个体评价奖励。包括预习、展示、作业、学习状态、纪律、卫生等方面)。
(二)小组评价在方式上坚持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坚持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和月评价。每个环节的评价都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三)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善始善终,贯穿学期全过程乃至初中三年。
(四)评价与奖励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促进学生、增强学生动力的过程。
一、组建原则
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小组之内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小组之间以同质为主,以便促进组间之间的良性竞争。
2、先指定组长,后动态管理
小组组建初期,班主任可指定5位小组长名单,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阶段过后(可在一个月后),实行动态管理,可以竞选、推选等方式进行调整。
二、组建方法
⑴ 类别
设立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形式。
行政小组(即6人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由班主任负责。
学科小组(每个行政小组中安排一名成员担任学科小组长,组成学科小组,课代表任组长)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理评价团队,由任课教师负责。
下面所称之学习小组,作出特别注明外,主要指行政小组。⑵ 人数
6人一组,分上、中、下(AA、BB、CC)三层,科学划分。
⑶ 组建
班主任先建立班级学生学习小组分组信息表,了解每个学生的总成绩、语数外、文理科成绩、性别、性格、城乡,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分组,确保学习成绩上AA、BB、CC,并考虑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在确保2A2B2C的基础上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双向选择,班主任整体把关。适当阶段过后,适时进行个别调整。⑷分工
每个学习小组内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位成员承担一定的角色,负起一定的责任。①每个小组配有常务组长、学科组长。常务组长抓常规、纪律、组员分工,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作业收缴、组织学科讨论展示、提优补差等。
②讨论中首先分层,实行一对一讨论,然后分层解答疑问。展示中,一般由C层B层学生负责展示,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展示,由A层学生负责点评、拓展。(5)附件
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终极一组等等。
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特别提醒:必须告知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类别,以便小组评价时进行恰当评分。
三、学习小组长的培训
1.定位
学习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学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小组长的学习水平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水平。
2、挑选标准
①态度积极,率先垂范。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小组长要以身示范,事事争先,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带动每位同学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②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强大自己”,每位小组长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③乐于助人,肯负责任。小组长一定是最热心、最有责任感的。
④组织、管理能力强。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组织、管理能力一定要最强,能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反馈学生意见。
⑤集体荣誉感强。要有强烈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不仅自己要争取优胜小组长,还要率领本组争当优胜学习小组。
3、职责:
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起着管理、组织、检查的作用。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小组内的学习领袖角色。
①组织好每节课的课堂自学、讨论、展示和评价,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②督促并落实班级班规的遵守情况。
③建立起针对每个成员学习情况、常规情况的评价制度,建立《小组成员积分档案》,每天公布。并根据积分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议,对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积分作为期末评优的依据。
④学科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主自习,根据AB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⑤学科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课堂评价记录,周六反馈给值周班长。
4、培训:
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成为小组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小组学习的标兵,但小组长毕竟是学生,因此小组长培训要制度化、常态化。
①级部、班主任、学科老师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倾听学生意见,了解班级情况,定期进行指导,强化“不培训不上课”的理念。
②当小组长工作出现失误和不足时,老师少一些斥责,多一些正面引导,多一些支持鼓励。③培养小组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勇于接受他人意见及团结协作、交流表达的意识,培养组织、管理的能力。培训时可适当给组长加“营养餐”。
5、调整
①小组长实行阶段性动态管理,一个阶段后成绩不理想的小组长要做调整
②小组长可先由班主任指定,后来可通过竞选的方式产生,如上台演讲、小组民主推选。
四、学习小组的培训
学习小组在学习中起着动车组分动力机的作用,小组培训至关重要,要在学习小组建设上狠下功夫,在学习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培养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努力做好小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
学习小组文化建设对一个小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组成员应积极商讨,努力做好小组文化建设,打造独一无二的小组标志,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学习上互相帮助,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打磨讨论、展示、点评等各个环节。
(一)讨论要求: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参与,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①小组讨论要明确内容、时间要求和目标,指导要求一定要准确到位,分层目标也要明确。②学科小组长起立安排本组任务,具体布置每层学习目标并组织组内ABC分层讨论。“分层达标”:必须坚持“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小组长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例如:可以让A1准备拓展,A2教C1,B1准备展示,B2教C2。
③讨论要全员参与,坚决克服假讨论或者不用心讨论。
(二)展示要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最关键的环节,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
①展示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口头展示、也可黑板或书面展示。
②展示时姿态、体态、语言表达应大方自然得体。声音响亮,动作舒展,黑板书写字迹工整,语言简洁不罗嗦,清晰明确,礼貌得体。结束时应说:“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有问题的请提出来”“谢谢”
③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同学进行,不指名但分层,要脱稿展示。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
④展示点评中关注四个问题:一,展示有侧重,什么问题由谁(A或B或C)来展示,谁来点评,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好。二,展示人和点评人提前准备好,教师巡回指导时给予关注。三,多用板书展示,前后黑板都可用。四,展示或点评时应脱离材料。⑤教师应对展示的内容有所设计,并对错误答案有所准备。教师应多鼓励,多引导。⑥学生展示时,未展示学生要认真倾听,并自己修改订正学案,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展示结束应有掌声鼓励。
(三)点评要求: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①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可鼓掌表示赞同。②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③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声音、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可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小组。
④课堂上老师要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点评和总结,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可以是发言中的闪光点,也可以是存在问题。
3、小组活动要注意立体分配任务
要重视小组活动立体任务的分配,对每一个学生安排不同任务,包括组长的任务、AABBCC三个层次的任务、展示同学的任务、点评同学的任务、非展示点评同学的任务等,怎样检查等,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小组长根据需要掌握需要掌握小组学习进程及每一个同学的任务。老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及时掌握学情。
4、创新小组评价机制,用组内荣誉激活每位学生,激发小组活力。
(1)科学利用小组评价:科学利用小组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学,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评价要有激励性,不要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高效,因此,除去计分鼓励外,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课堂即时评价的激励性。课堂评价要创新方法、寓教于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力争课堂的高效。
(2)评价的两个原则:特色课堂的评价坚持“整体性评价”和“累积性评价”两个原则,旨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个同学认真自学、热烈讨论、积极展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评价的六个指标:特色课堂评价在坚持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将两个原则又细化为六个指标,具体如下:
整体性评价的三个指标:
①参与率:讨论时难免有少数同学会沉默寡言,上台讲解问题的学生仅局限于几人,这会使小组的整体成绩下降,进而影响班级。我们要求每一个小组必须全员参与,如果有一个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游离于小组之外,本小组优秀一票否决;
②精彩度:我们以观摩方自发为展示方自发鼓掌喝彩的次数作为评价依据,次数越多越精彩;
③含金量:由老师根据展示方学生在展示内容要求的范围内评价展示内容的容量、思维量、创新量。
(4)累积性评价的三个指标:
①课堂表现: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展示方的课堂表现评选出最优秀的三个小组。②小组成绩:根据平时的诊断测试、单元测试以及其他大型考试的小组平均成绩评选出每次成绩的前五名进行奖励。
③晋级评价:这是小组评价的表现形式,我们根据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等评价指标,进行累积晋级评价,对每周表现进行总结、晋级。特别提醒: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导学案的科学使用和学习小组的有效建立的方式方法,已成为全市许多学校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
1.导学案成了课堂改革的主抓手。在高效课堂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充分利用导学案的抓手功能,在复备上下功夫,在使用上做文章,在管理上创特色。一是以导学案提供范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导学案将预习及问题前置,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蓝本。卸甲镇中心小学立足导学案,强化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方法的指导,切实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菱塘回民中心小学积极引导学生用足、用好导学案,他们注重学生课前预习提前学,课上讨论合作学,课后小组竞赛鼓励学。二是以导学案提供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拓展伸延的学习方案。有了导学案,教师备课方式改变了,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增强了,研讨的内容具体了,拓展的方向也明确了。司徒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市局统一编写的导学案资源,精心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复备、个人再备,因校制宜整合教学资源。
2.合作学习小组成了打造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组建学习小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又一抓手,也是打造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不仅可以从面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遇,而且在质的层面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是基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市城北实验小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科学安排学习小组,以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课上实施重点关注,提供展示机会鼓励后进生;课后建立学生帮扶小组,全面提高了学习小组的合作实效。二是善于完善考核、评比、奖励机制优化合作学习小组。送桥镇中心小学以优化小组内部管理、完善激励评比机制为重点,积极开展合作小组活动的深入探究:在组内管理上,实行组内优先选配组长,组员角色动态流动,日常活动自主管理,合作探究捆绑学习;在评价激励上,实行每月一评,根据学生日常综合表现,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实现了合作小组规范化、实效化建设,保障了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
(三)优化课堂结构,积极打造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过关年”活动一年来,全市许多学校以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在市局“预-学导航”模式的框架下,从试点班级、试点学科起步,通过上示范课,让教师看模式;上研究课,让教师悟模式;上常态课,让教师学模式;上对比课,让教师用模式。全市创生出了一系列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市实验小学着力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科特点,明确学科探究重点,有计划地反复实验、集体攻关,初步提炼出适合校情的“五学五导五看”“三五”教学模式,发挥了窗口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周巷镇中心小学的“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小组助学、师生展学、反馈检学”“五学”课堂
教学模式,成为该校既是教师备课、编制、复备导学案的依据,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本,更是学校评价优秀课的标准。市第一小学坚持分层次、分步骤、分专题开展学科高效课堂实验探究,集思广益,步步深入,总结出了备学、自学、互学、助学、补学、固学的“六学”模式,并形成了基于导学案、体现学科特点的语数英课堂教学流程。城北小学以抓实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后反思“三抓”为着力点,积极引领教师向课堂聚焦,在课堂尝试,初步探索出从课前预习到拓展延伸的五步教学法。城南新区中心小学,结合本校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确立了“预习检查、问题呈现、学生活动、当堂监测”四个步骤,积极开展课堂模式建构,强势助推课改。这些学校的宝贵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直面问题,深刻剖析,正确审视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瓶颈
在高效课堂过关年活动已经开展一年多的今天,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看到了许多喜人的变化。但高效课堂建设在有的学校是春风不度,有的学校已经进入了“高原期”,也暴露出来许多问题。
一是思想上:“以走进一种教学模式难以展示各自教学风格为借口,习惯于传统的教法,不热衷于改革课堂。”
教师的思想直接决定着课堂教与学的根本性变革。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师生角色行为的改革入手。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教师还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是
轻于学习,存在明显的“恋旧”倾向。“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还一直左右着我市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他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固步自封,轻于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疏于对学校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法,观念上难以接纳以学定教的新模式,继续穿新鞋、走老路,因而教学视野开拓不够,教育观念转变不大,教学方式更新不快,阻碍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步伐;其二是懒于研究,存在明显的“应付”倾向。一些学校的教师虽然已经依照模式组织教学,按照程序使用导学案,但他们参而不研,用而不钻,向往课改但不研究课改,使用导学案但不研究导学案,只热衷于“依葫芦画瓢”,懒于做细致的实践和总结;他们对学生课前预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对导学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导学案的使用缺少深入的探究,只热衷于“砍柴”和“打鱼”,懒于“磨刀”和“补网”;他们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一味归结于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归结于导学案的使用有悖于学科特点,归结于导学案抑制了自我教学风格的展示,教学模式的探究始终处于“临帖”阶段,严重制约了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进程。
二是方法上:“对导学案一直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甚至将之作为教案使用。”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对导学案的使用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不作取舍。以致导学案的使用,不符合校情、班情、学情,导致出现了学案容量过大,学生负担过重,教学生搬硬套过
死的现状,甚至不少教师干脆就把导学案当作教案使用。导学案的不科学、不规范使用问题成了课堂效益提高的制约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个层面:其一是教学常规管理层面的弱化。当前,很多学校管理者的精力只是关注课堂,弱化了课堂以外的一些关键管理环节,尤其是对导学案的科学使用环节缺少必要的管理,以致出现了导学案“拿来”不经复备就印刷,只发给学生却不通过有效批改掌握具体学情、没有备课就带着导学案上课等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其二是课堂模式层面的虚化。在基于导学案使用的课堂模式建构中,很多学校就停留在模式上,在怎样通过模式来改变课堂教学方面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有假变的现象,虽然有一般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但每一步还是原来的操作方法,没有实现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没有真正发挥导学案对学生“导学”的功能,以至于课堂上自学就是看书,探究就是作业,展示就是对答案。导学案的真正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课堂效率仍然低下,教学效果仍不明显。其三是教学研究层面的淡化。基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导学案、研究学情是上课的前提。不少学校在集体备课中弱化了教师对导学案的研究,过多关注课堂教学环节。试想如果不认真研究导学案,教师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呢?
三是行为上:“合作学习小组,只是一个摆设,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合作学习小组,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
说,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效果高下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效与否。不少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但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大部分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组内分工,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科学的后续管理。课堂之上,这些学习小组有的只是学习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是学习内容上的“蜻蜓点水”。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缺少对小组内合作对象的培训、管理、激励的持续给力;缺少对小组合作内容“是否需要合作”、“为什么合作”、“怎样进行合作”的深入探究;缺少对合作形式有效关注。合作学习小组,在一些学校成了推进高效课堂的“花瓶”,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摆设,未能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狠抓举措,确保高效课堂推进年活动深入开展
同志们,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和顾虑,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困惑,是发展的必然。但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我们的高效课堂推进年活动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推进我市“预-学导航”高效课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给力的过程。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1-4-15
浏览(1860)
【大 中 小】 223700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蒋守雷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我们应当以分组原则、团队建设原则和人人参与原则等作为改善小组合作教学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优选
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以及注重形成性评价等。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是关键。
关键词:小组合作
问题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随着教学的深人,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一)合作探究贬值化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而寻求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然而,许多老师在不顾问题难易程度,不看学生能力如何,不去创设学习氛围,拈来便用,当成了“包装”课堂的一种手段,使合作探究贬值。
另外,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索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有些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质量、难度。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己解决的时候,如果再去小组合作,这样就会适得其反,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操作,开动自己的大脑,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方法,达成小组共识。小组合作也不是一两分钟就可完成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质疑。
(二)小组讨论形式化
合作探究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合作探究。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略加思索就可以得出答案,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合作过频,就会适得其反,且流于形式。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
(三)探究过程表面化
小组学习常常成为部分学生的一言堂,也有部分小组为了获取高分往往由优等生代替学困生完成任务。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教师关注的是小组,学困生混在小组中感觉很安全,不会挨老师批评了,合作学习成了学困生的避风港,这对学困生是很不利的。优等生霸占话语权。这对学困生非常不利,而且,这样一来就又变成了一个“微缩课堂”,一人讲大家听,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义。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如何避免或减少上述问题,促进小组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作为教师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实现高效课 堂的关键之一。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
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臵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
果就算完成任务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3.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造成合作分工失衡现象。4.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5.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 。
6.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表现在只注重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
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只注重对 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缺乏对小组捆绑式的长效评价机制。
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效课堂规定,课堂上老师讲课不准超过20分钟,课堂上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但必须保证课堂最后5分钟要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落实、深化、提高。但是,从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与教师不同,学科与学科不同,每一节课与每一节课不同,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因此,高效课堂只提供基本的操作程序,不惟模式而模式,不惟模式惟高效。我们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明确学习目标一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一展示交流一点评拓展一反刍总结一检查测评。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优选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学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人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棱锥时,让学生观察锥体的模型,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如何定义棱锥?”。鼓励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补充,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棱锥的定义和性质。
(二)及 时指导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出现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等现象。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相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在明确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就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八、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中常常出现:有的小组只有少数同学能主动发言,大多数同学还是被动接受,甚至提出问题后无人回答出现冷场现象。发扬民主、健全评价机制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在上课结束时,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以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欲望。具体做法是: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质疑、展示、评价都设定一定的分值奖励,将小组和个人的荣誉放在一起。每节课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合作、最佳点评人奖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价的内容包括下面四项:
1.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态度由组长记录和老师记录两部分组成。组长记录小组成员在参加每次活动时的情况,比如,是否乐意承担分工,是否积极讨论问题,是否圆满完成任务,为小组作贡献的次数等;老师则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等。然后综合两份记录表,按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加以评价。
2.小组活动的方式方法。对于每次“小组学习”的活动,老师作好记录,看小组的活动方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创新意识来给与优、良、中、差四个等次的评价。
3.小组活动情况的汇报水平。对活动成果,老师根据每个小组在汇报时的情况来给与评分,根据表达是否清晰,结果是否让人信服等几方面来给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的评价。
4.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包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竞赛或测验成绩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在评价小组活动情况的过程中,我实行奖励制度,也就是加分制度。加分制度可以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加强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至于每一次加多少分,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次加一分,进步或是表现突出的每次加2一3分,到期末进行一次统计,分数高者为优秀奖。
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任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授受 模式。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学生,激发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一)组织学生形成有益的竞争机制
(二)精心准备每一节内容,提出学生要讨论的能解决本节问题的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形成学案,在预习时发下去,供学生参考,这是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不会的形成新问题,留待讨论。
(三)准备每节课的验收题2——3个基本问题
(四)准备满分卷
(五)准备单元过关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管是在教师观念、师生关系上,还是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管理上,都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上的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不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行了,而是分组后在课堂学习中,给学习小组以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觉得分组有必要,有好处,让各小组有事可做,让成员能合作,能交流,共同去做。
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操作?我认为从一下六步流程能较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学习目标、任务或习题)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2、分解任务。
这步是让学生知道本组或自己要干什么,任务要具体。
3、个人探究。
这步体现小组合作是个人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先个人,再小组,才能有效发挥个人才智和集中集体力量。当然,如果探究项目较大,内容较多,也可再分工或共同探究。
4、组内讨论。
这步就是体现先个人,再集体的措施,最终形成小组共识。
5、全班交流(或展示)
这步让全班学生共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喜悦,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6、教师点拨和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生展示后,能让学生质疑点拨评价的要让给学生,学生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位的,由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独到新颖之处和错误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评价总结,使学生学习再上一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师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分、积分。评价要以个人与小组相结合,以评价小组为主的原则。为了“知学情”、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倡导团队精神,鼓励、鞭笞学习小组整体过关,防止小组学习中出现的“边缘化”的倾向。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小组互查、小组交流合作后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出每组的分值或等第。在大组讨论阶段要由教师依据评价原则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团队评价,包括展示导学案的答案、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小组合作的精神与水平,要打出分值或等第。由科代表或教师填入《小组学习积分表》。落后小组不得评为先进,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校“1+1”高校课堂这朵奇葩盛开夺目。
如何实行评价,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评价机制和体系。一级评一级,一层评一层。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等等。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奖惩制度
经常开展小组竞赛和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小组意识,促进小组凝聚力的提升。
教师课后要采取措施督促优组帮落后组,组内优生帮落后生,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保证全员达标、共同发展。这样慢慢自然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彭家坝完小:杜淑平
新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山东的杜郎口、昌乐二中,上海的杨思中学、成都的武候实验中学,通过课改的洗礼,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一个个的铁证,证明了课改之路可行,课改之路必行。加之暑期“昌乐二中二七一模式”的学习,更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回校后,我利用微薄的理论基础,开始了我的课改之路的探索。现对课改中“小组建设”的收获与困惑与大家共鸣。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课改“长征”路第一步。
我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学习小组分组“六步法”——“荐、演、定、分、调、排”,对全班44名同学进行划分,共分成了七个小组。通过后期的学习实践,我发现了“组间异质”和“组内异质”价值所在。
(一)“组间同质”。
“组间同质”——不同的学习小组都是按照一样的划分依据,每组都包含着AA、BB、CC,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
实力均衡为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小组间的竞争常常出现白热化的状态,在每次评比中,小组间的差距常常在1——3分之间,学生们只要再“跳一跳就能搞到苹果——胜利”,你想,他们会不为“分”努力吗?
如果两个组的实力差距大了,“好”的小组一路高歌,次次获胜,在胜利果实面前,他们要么会飘飘然,要么对胜利果实麻木不仁。“差”的小组,无论如何也比不赢,请问在连续的挫折打击下,他们还会有盼头吗?还会去竞争吗?长期以来,“好、差”的小组都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二)“组内异质”。“组内异质”指的是小组内有差异,这为分层教学、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1、位置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对学”和“群学”以及“小组合作互助”,每组都有AA、BB、CC学生,我把A1A2放在中间,B1B2放在一边对坐,C1C2放在一边对坐。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1)由于同级学生是对坐,在“对学”时,组内相同水平的同学可大胆发言,不会因为对方水平比我高很多,我就成了摆设,就唯唯是听。
(2)当异级同学进行“对学”或进行辅导时,由于他们的位置靠近,这方便了他们的交流,“优生”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化。
(3)由于“特优生”在中间坐,方便了对“优生”和“待优生”纪律和学习的管理,同时也给 “优生”和“待优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见朱则赤”。
2、“互助小组”的建立
为了利用“优生”资源,进行分层管理,我把各小组分成二个互助组,互助组一A帮扶B,互助组二B帮扶C。这样安排的好处有二:
(1)当“优生”和“待优生” 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可请教自己的帮扶人。帮扶人给他们讲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帮扶人讲的内容更贴近他们的学习状况,更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帮扶人在讲题的同时,也是自身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2)“互助组”的建立,促进了“以优带差”。所以我把很多任务放给了学生。比如检查作业、维持纪律、个别辅导„„
二、“评价”是小组学习的“催化剂”。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督促,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从学生内部和外部进行对其进行激励的激励措施。下面是我在评价机制上的探索。
(一)建立起评价机制。
缺乏了评价的课,就是一堂不完整的课。在小组评价中,我采取“需要评什么,就评什么”的原则,评价的内容有发言、提问、质疑、对抗、纪律、作业、书写质量„„当发现有什么值得去规范、激励时,我都会进行评价。
为了使程序简单化,我没有列出一个固定的评价表,实行累计打分。但加的分值,我根据学生的贡献大小来加。贡献大的加2至3分。最低的只能加0.5至1分。有了评价,学生看着自己小组的分值,会有不同的反应。领先的小组,会为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慰,落后的小组会暗暗提示自己,再加把劲,再加点油,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就一点点地被调动起来了。
(二)坚持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无论在学习、纪律还是活动评价中,我始终坚持评价小组,不评价个人。每一次小组的成绩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小组集体付出的收获。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有了“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意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三)分层加分促进全体进步。
在加分上我采取分层加分的原则,A同学回答满分一分,B同学回答满分1.5分,C同学回答满分2分。有效地调动起了待优生的积极性,待优生不说,有人会逼他说,待优生不学,有人会逼他学。在小组合作,尤其是讨论时,就可尽量避免无效讨论或“精英式”发言,也避免了一些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
(四)小组评价结果要有奖励。
评价的目的就是奖励,奖励的目的就是激励,激励的目的就是提升兴趣,提升兴趣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所以我们在评价中要做到即时性、全面性、激励性。
我在每一次提问后,都会给学生的发言加上分值,每天最后一节结束时,都会给每一个小组统计分值,分析一下小组得失的原因,促进反思。然后分别给前三名加上小红旗,第一名在红旗上多一个加号,第三名在红旗上多一个减号,提出3个“+”号可换一面红旗,3个“—”号可换一面红旗。以此对他们的成绩有所区别,并统一记录在班级“荣誉榜”内。在每一个月结束后,数红旗的面数,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学习用品,也可以是一次由教师带队的课外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一次野炊„„目的是让获胜小组荣耀,让其它小组“眼红”,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的科学划分
今年我带的班52人, 学生整体语文基础不是很好, 优秀学生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7人到8人为一组, 共7组比较科学。因为在合作小组里, 要求必须有学习优良的学生才能达到兵教兵的效果。而如果是很优秀的班级, 则可以6人左右一个小组, 这样则更有方便于小组内的沟通。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 更是小组的核心。小组长的管理是否有效、是否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是否能将老师的要求落到实处, 决定着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发展。开学我让学生投票选了班干。选好了组长, 在组员的分配上, 也要考虑科学性。我首先是确定好每组的人数, 要求每组男生和女生各一半,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去报名, 最后要组长和副组长同意后才确定。一般情况下, 会有个别不知去哪个组的学生, 老师可以帮忙进行协调工作。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流程
1. 课前导学。一是给“导学案”让
学生小组备课。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我给出不同的“导学案”。并布置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二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制作课件。指导学生围绕“导学案”中本组负责的项目进行制作。由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制作, 但要小组一起讨论内容, 然后在当“小老师”讲课的时候, 要每位组员都有话可讲。
如我上《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时, 我在“导学案”中先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采用五步自学法自学课文: (1) 通读 (通读课文, 了解内容) ; (2) 议读 (质疑问难) ; (3) 精读 (感受人物, 体会写法) ; (4) 主题式阅读; (5) 复读 (自测互测) 。每个小组负责备其中一个部分。剩下的两个小组负责出习题再次对知识进行巩固。
2.课堂指导。课堂指导要求教师随时注意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及时帮助授课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新知的了解和延伸, 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教师的随机指导, 还能对课文起到“补漏”的作用。又如在《詹天佑》这课, 学生没把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具体画法画出, 我在负责小组讲完后, 适时进行了补充。
在小组实施的开始阶段, 学生还不是很适应, 对课文重难点把握不到位, 课件制作不清晰, 优秀学生发言多等问题, 教师进行不断指导, 学生逐渐会成长。
三.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1.得分。每篇课文上完, 我就会及时进行评分, 每次满分10分。评分标准是: (1) 负责部分重难点是否能体现; (2) 课件制作的水平如何; (3) 每位成员都要有参与, 表达是否清晰; (4) 这节课有什么闪光点。
2. 奖励。
有评价, 必须要有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小组的积极性。而我的奖励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 其中以精神奖励为主。每个月进行抽奖, 评出优秀组, 全组成员每人抽奖一次;在优秀小组中给组长副组长个人加分, 在小组中让组长评出两人优秀组员也加分。个人分数达到十分, 个人可以再抽奖。抽奖的奖品形式多样, 有物质的奖品:本子、笔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奖品:可以自由选择同桌, 少扫一次地, 让文艺委员唱歌等。形式多样的奖励让学生觉得有趣, 有动力。
3. 处罚。
虽然对学生要重奖励、鼓励而少惩罚和指责, 但只有赏罚分明才是优秀的评价激励机制。有竞争必然有优劣之分, 这样小组才会对工作在乎。每个月我按分数评出分数最低的小组, 如果这个小组和第一的小组分数相差不多, 则不需要惩罚, 因为有比赛就有高低, 但分数相差不远, 就说明每个组都很努力了。但如果分数相差比较远, 则分数最低的小组要接受惩罚。惩罚的方式由分数第一的小组商量决定, 最后由老师批准。方式有很多:小组唱指定的歌曲、多做几道题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必须引进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的精神。在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达到高效课堂,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有效性;新课堂
中国分类号:D422..63
在我們的高效课堂中,一般为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三:师生合作探究;环节四:知识巩固与检测。笔者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分析学生,以及从学生们所提出问题中诊断出学生们在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刚刚接触高效课堂的初一学生和高一学生,相当来说,初二学生经历一年的训练,在这一环节表现的还是比较好的,并获得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一和高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由于真正的新课改现在还没有在大范围内得到普及,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他们需要一个适应和改变的时间。
二、小组的凝聚力和荣辱感不够强烈。根据社会现实,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初一学生凡事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人人平等的观念,更是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高一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影响,不爱表现自我,较为内敛,因而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往往倾向于自我思考,不发表观点,也不质疑,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实效低的状态。
三、小组合作探究中,探究的内容往往滞留在知识的表层上,难以挖掘到更深层的内涵,难以把握住内容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达不到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与实习指导教师交流,并从多个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汲取建议和分析优秀小组的课堂合作学习特点,提出了关于“课改之下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具体如下:
一、组建和谐小组(小组建设)。小组人员的构成不仅仅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是决定整个课程改革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内外常见的分组方式为“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笔者认为,不管是何种方式分组,都应当认识到小组组成的几个关键因素:小组人数,性格特点,男女比例,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优势特长等。总之,班级分组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并在实行过程中及时诊断并作出调整,努力打造出团结,和谐的小组。
二、学科代表培训。学校定期对各个小组的学课代表进行统一培训,培训主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时组织组员进行有效探究交流,即学科代表组织能力的指导。具体过程是各学科代表定期向学校反馈组内在合作学习时表现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学校及时作出评价与反馈,并能定期对各学科代表进行组织能力的培训,或者开展学科代表经验分享交流会,可以是跨班级,跨年级的,让各个学科代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组织能力,保障小组在合作学习时能够有序高效进行。
三、明确学习目标。在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应当板书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建议,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建议应体现出本节课程的重难点,探究问题应当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过难或过易都会导致合作学习的无效或者低效。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应板书出如下学习建议:“1通读,精读,小组交流,小组展示;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用数学语言叙述;3建议小组在交流环节重点研讨例题及例题给我们的启示;”
四、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并给与具体方法的传授和讨论问题思维的引导。例如:“我来提问……我来回答……我来质疑……我来补充……等等”
五、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高效课堂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学习建议指导下先自行学习知识点,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者记录下自己的疑难点,在第二个环节与组员相互交流。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效果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时的效果,例如在一节关于“程序性知识类型”的数学课学习中,有的学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认真分析研究例题,而直接开始练习习题,把新课当做习题课来对待,那么他对本节知识的本质就理解不到位,他的认知结构得不到发展和完善,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甚至影响到整个小组在合作学习时的深度和效度。所以说自主学习是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因此,教师应当随时监控学生是否按照指令在学习,如果没有应当及时提醒和纠正。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正确的成败归因。每个教师应当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有的教师幽默诙谐,有的教师严谨认真,有的教师博闻强识,有的教师善于巧妙批评,但又不会造成师生矛盾,反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等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形成了迁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为内部可控因素,使学生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任何一个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评价,将不会持久,更不能内化为习惯。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是积极有效的,有的则可能消极无效,教师应当制定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表对小组的表现作出评定,以促进小组及时调整学习方式。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全面性,评价的方式应当多元化,如语言评价,目光欣赏等,评价可以累计分数,并在一定时期后对获得分数较高组给与精神和物质性奖励,以促进小组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效课堂下影响小组合作的因素是多样的,学习理论,积累经验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时效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奠宙,宋乃庆主编.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高效课堂小组评价机制11-10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10-02
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10-23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11-14
高效课堂学习感悟06-13
关于专升本的课堂高效学习方式09-20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09-17
学习高效课堂笔记11-17
在高效课堂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