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故事书籍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名人故事书籍

中外名人故事书籍 篇1

1892年5月25日,铁托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库姆韦茨村。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克罗地亚最贫穷的时候。铁托妈妈生了15个孩子,但是有8个因为贫穷早早地夭折了。

小铁托可是家里的劳动力,他7岁的时候去放牛,放牛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只要一不小心,牛就跑到别人家的田里啃起麦苗来。小铁托只能专心地盯着牛,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酸背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累不是小铁托最害怕的,小铁托最害怕的是吃不饱饭。每当他饥肠辘辘地回到家,妈妈总是拿出一小片面包,这哪够小铁托吃的呢!其实并不是妈妈心肠坏,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身为主妇的妈妈只能“配量”供给面包,妈妈把面包锁在房里,那可是这个庞大的家庭赖以生存的口粮。

小铁托难过地看着饥饿的弟弟妹妹们,他们一个个又瘦又小,面黄肌瘦,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因为饥饿而夭折了,想到这里,铁托的心就好像掉在了油锅里,难受极了。

一天晚上,小铁托终于下定决心,他偷偷拿了妈妈的厨房钥匙,蹑手蹑脚地开了房门,他随手拿了几条长长的面包塞进衣服里。面包的香刺激着他的神经,他觉得口水已经泛滥了,但是他不能独享这些面包,还有一群像等待哺育的幼鸟一样的弟妹们等着他呢!

铁托把面包分给了弟弟妹妹们,他却一口也没吃,看着弟弟妹妹们大口咀嚼着香甜的面包,他非常欣慰,不过偷了妈妈的面包,他也觉得非常内疚!

中外名人与澳门 篇2

贾梅士(1524—1580)是葡萄牙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风流倜傥,才思敏捷,但却受到了一些王公贵族的嫉妒和排挤。于是,他愤世疾俗,于1553年志愿到印度服兵役。到印度不久后,他因讥讽印度总督,被驱逐到澳门。在澳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没有消沉意志,而是用笔不断地倾述着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在自己的居处(今称贾梅士石洞)完成了史诗—《葡国之魂》,可堪称葡萄牙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现在澳门的贾梅士博物院是为了纪念他而创建的,是澳门最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地方之一。

十六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来华,一些传教士相辅而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于1581年抵达澳门,先在圣保罗修院学习中文。后来他以澳门为据点,曾至广东肇庆、韶州、南雄,及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他以介绍西方科技为手段来传教,结识了众多的达官贵人。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知名人士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在他们的协助下,利玛窦把西方的天文、地理、测量、数学、水利等科学技术和西洋绘画技巧介绍到了中国来。其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均由澳门进入中国传教,并传人铸炮术与舆图绘制等技术。在此之后,以徐光启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地研究西法天算,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形成了一股清新的学风,对明季,甚至对清代的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来,文人都到澳门游历、学道、定居者,可谓不计其数。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最负盛名。他是第一个畅游澳门并写作澳门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1591年他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在南下赴任期间,于11月中旬从广州番禺乘船前往澳门游览,并写下了几首澳门诗,一为《听香山译者》,二为《香山验香所口号》,三为《香澳遇贾胡》等,这些是我国最早记载澳门风情的诗作。诗中描写了澳门旖旎的风光、繁忙的海外贸易、往来频繁的各国商人、打扮妖艳的外国妇女等。1598年,他在撰写名剧《牡丹亭》时,还特地在剧中安排了一出澳门戏,并把澳门作为该剧主角出身的舞台。从这种意义上说,《牡丹亭》是我国最早反映澳门社会的文艺作品。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我国著名画家、诗人吴渔山(1633—1718),江苏常熟人,于1681年五十岁时去澳门,翌年加入了耶稣会。其后6年晋升为司绎。他在澳门醉心西学,晚年苦学拉丁文,在澳门圣保罗学院居留期间,曾作《渔山袖珍册》、《白傅湓江图卷》、《秋山红叶图》、《山水立轴》等画。他在澳门接触了西方绘画之后,十分注意吸取西方绘画艺术之长,画法更臻完善。吴渔山的作品曾往欧美展出,有“中国的托马斯·劳伦斯”之称。他曾著有《三巴集》,其中《澳门杂咏》30首,内容均与澳门有关。此外,屈大均、五逢甲、汪光镛等在澳门所作的诗词,也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澳门是窥视中国的窗口,西方许多画家随商船来到澳门,寻求创作异国情调的灵感。对中国乃至远东早期油画最有影响的西洋画家要数英国人钱纳利,他的高徒关乔昌也是中国最早期油画家中的佼佼者。钱纳利(1774—1852)肆业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曾拜著名肖像画家雷诺兹为师。他于1802—1825年旅居印度,1825年移居澳门,后在澳门去世,前后历时27年。在此期间,他除了到广州和香港作短暂的停留外,一直居澳作画、卖画和授徒。钱纳利在澳门广收学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促进了西方的油画、水彩画和水粉画逐渐在中国的兴起和推广。而钱纳利的作品风格在当时也受到了许多学生和爱好书画者的临摹和复制,形成了“钱纳利画派”。

林则徐与澳门的关系缘于禁烟运动。1839年3月1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了广州,全面展开禁烟活动。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深感沿海地区的文武官员“不谙夷情”。因此,他以卓越的远见,将澳门作为了解西方的窗口,派人赴澳门坐探及组织力量翻译《澳门新闻报》等。但这些毕竟不是第一手材料,为了严厉查禁鸦片、抽查澳门人口、加强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也为了考察澳门的风土人情,从感情上去认识和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林则徐决定亲自巡视澳门。1839年9月3日,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陪同下巡阅澳门。林则徐巡视澳门,是他的禁烟措施的延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人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经利用澳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极地进行过活动。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是中国近代早期具有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之一,是揭开民主和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他自幼便出入澳门。他在19世纪60~70年代撰写的宣传维新思想的名作《救时揭要》中,就有不少揭露澳门积弊的篇章。从中年起,郑观应便在澳门置家居业。这段期间,他在澳门撰写完成了体现他成熟的维新思想体系的《盛世危言》,对继之而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观应在经理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和经办粤汉铁路时,也曾利用他的社会名望,在澳门、香港等地号召华商参与“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活动。

1896年11月,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亲赴澳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澳门巨商何廷光等人的支持下,康有为决定将澳门作为维新派在华南的活动基地,并让其弟康有仁留在澳门继续活动,并筹办一份旨在宣传变法维新的报纸。经过3个月的准备,《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出版了。该报鼓吹维新变革,特别是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它与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一起成为了全国变法维新之士最爱读的三种报纸。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后,澳门成了维新派人士及其家属的避难之地,康有为的父亲、女儿也避难澳门。但由于康有为等人并没有很好地总结失败的教训,因而很快便由维新派蜕变为保皇党。由于澳门交通便利,便于与国内外联络,康有为遂决定将保皇会总会移至澳门。1900年,保皇会章程确定总会设于澳门,澳门从此便成为了保皇派的最重要活动基地。1905年立宪运动后,在澳的保皇会成员又为君主立宪制大造舆论。直至辛亥革命前,澳门依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他们各方面主张的重要阵地。

澳门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在这里认识了世界,并走向了世界。12岁那年(1878年),孙中山先生跟随他的母亲来到澳门,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西方人士,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学堂毕业,于同年9月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药局首任义务医席,成为了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孙中山不但医术精谌,而且医德高尚,享誉港澳。他为贫苦市民治病赠药,反应强烈。在行医的同时,他还致力于社会活动和革命言论的传播。孙中山在澳门从事社会活动的最重要表现是与葡人好友法连斯哥·飞南第合办中葡两种文体的《镜海丛报》,该刊始创于1893年7月18日。孙中山主理的《镜海丛报》发表的社论和新闻,大都抨时击弊。于是,这份报纸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相关的报纸。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乔装返回澳门,从而脱险。

辛亥革命后的两年间,孙中山曾两次回到澳门。1912年5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出任铁路监督后回到澳门,这是他经澳门流亡海外17年后第一次回澳门。第二次回澳门的时间是1913年6月,一方面是由于长女孙涎病危,另一方面是为了与陈炯明商谈“讨袁”大事。此后,孙中山一直对澳门颇为关注,而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更是将澳门作为讨伐袁世凯及其党羽的前哨阵地。在1914年~1916年间,孙中山委派朱执信多次抵澳筹办军火和印刷传单,致力于推翻袁世凯复辟的斗争。1919年5月,孙中山特命其子孙科为特派员,到澳门成立办事处,发动在粤陆海军协力驱逐桂系军阀莫荣新。可见,澳门一直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基地,此外,也是他原配夫人卢慕贞(1867—1952)及其女儿长期居住之地。孙中山深受澳门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噩耗传到澳门,澳门各界人士深为悲切,商界下半旗致哀,人们冒雨集中在镜湖医院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大会,共有2万多人参加,此为澳门有史以来最大的追悼会。

励志中外名人故事 篇3

2月25日,随着胡润全球富豪榜的发布,86岁的李嘉诚以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再次荣登华人首富和亚洲首富两大宝座。那么,作为指挥着横跨52个国家的李氏商业帝国的首脑,李嘉诚的主要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对此,在一次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在大胆扩张中不翻船”的提问时,李嘉诚给出了答案,他说:“因为我90%的时间都在思考失败。就好像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时,如果你驾驶着以风推动的远洋船,在离开港口时,你首先要想到万一碰上10级台风,你该怎么应付?虽然你出门时天气晴好,但是你还是要估计,若有台风来袭,在风暴还没有离开之前,你要怎么办?要知道,成功的效果是100%还是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就可能带给企业极大的损害。就像一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这个表就会停走了。一家公司也是如此,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导致全部的失败。因此,当我决定要投资一个项目时,我都会花上90%的时间,认真反复地研究该项目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坏情况,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解决办法。”

正是由于李嘉诚把主要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失败上,事先对每个投资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风险预测,才使得他自创业以来,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甚至是遭遇业务巨亏或经济危机,都能保持盈利,并最终取得了今天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外名人经典故事 篇4

突然,鲍尔斯想到了富翁约翰。约翰的别墅就在附近,可是他却很少住在这里,别墅里只有一名保安马克。鲍尔斯心想别墅里肯定有不少值钱的东西,只要偷到其中任何一件,就可以救他儿子的命。于是他便来到别墅外边,经过一番观察,他看到别墅的南面有一个洞可以钻进去。

晚上,鲍尔斯来到了别墅的南面的洞口前。他向着天上祷告说:“上帝啊,请您原谅我!我不能看着儿子死去,我需要2000美元给他治病。为了救他,我只能这么做。”然后,鲍尔斯俯下身子钻进洞里。鲍尔斯个子瘦小,没费多大劲就从那个洞钻了进去。

鲍尔斯打着手电轻手轻脚地走进大厅,他的眼睛不由一亮:茶几上放着一沓钱。鲍尔斯赶紧上前抓过钱,一数,不多不少正好2000美元。鲍尔斯喜出望外:“我的上帝!真是太神奇了,我需要2000美元,您就给我2000美元!等我有了钱就还给您!”

第二天,鲍尔斯带着儿子去了医院。因为那笔钱,儿子得救了。

不久,鲍尔斯的邻居伊米的女儿也染上了他儿子那种病,也需要2000美元治病。可是伊米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和女儿一直相依为命,她家跟鲍尔斯家一样一贫如洗。没钱的伊米每天出门找邻居、亲友借钱,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拒绝。鲍尔斯看着心急如焚的伊米,心里十分难受,他决定再去一次别墅。

这天晚上,鲍尔斯来到了别墅的南面,走到洞口前。他说:“上帝啊,请您再次原谅我!伊米的女儿病了,急需2000美元治病,可是她家一贫如洗。为了救孩子,我只能这么做。”然后,鲍尔斯俯下身子,又从那个洞钻了进去。

鲍尔斯打着手电轻手轻脚地走进大厅,只见茶几上又放着一沓钱。鲍尔斯赶紧上前拿起钱,不多不少又正好2000美元。鲍尔斯喜出望外:“我的上帝!真是太神奇了,我需要2000美元,您就给我2000美元!等我有了钱一定还给您!”

第二天,鲍尔斯将钱交给伊米,让她赶紧带女儿去医院治病。伊米万分感激,接过钱就带着女儿去了医院。

伊米的女儿病好后,来找鲍尔斯,她说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说她愿意做他儿子的妈妈,帮他们洗衣做饭。鲍尔斯也早有跟伊米成为一家人的意思,听伊米这么一说,立即高兴地答应了。

两家人成为一家人后,鲍尔斯心想,如果他仅靠打点零工,很难维持一家人的开销。想来想去,鲍尔斯决定开一家商店。可是他算了一下,这至少需要5000美元。怎么办?鲍尔斯再一次想到了别墅。

晚上,鲍尔斯又来到别墅南面围墙的洞口前。他说:“上帝啊,请您再次原谅我吧!为了伊米和两个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我需要5000美元开个小商店。”然后,鲍尔斯又从那个洞里钻了进去。

鲍尔斯打着手电走进大厅,同前两次一样,茶几上又放着一沓钱,只是看去比上两次更多。鲍尔斯拿起一数,不多不少正好5000美元。鲍尔斯喜出望外:“我的上帝!我太感谢您了!等我有了钱,一定还给您!”

鲍尔斯的小商店开张了。由于他本分做人,诚信经营,附近的人都到他的小商店买东西,不过半年,他就赚了许多钱。

一天晚上,鲍尔斯带着9000美元进了别墅。他将钱还有一张纸条放在大厅里的茶几上,然后悄悄离开。纸条上写道:“亲爱的上帝,我向您借过三次钱,一共9000美元。现在我将钱还给您。非常感谢您对我一家的帮助!”

第二天早上,鲍尔斯打开家门,看到地上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居然是昨晚还的那9000美元,里面还有一张纸条:“鲍尔斯先生,很高兴看到您还的钱。这钱还是您留着吧,把商品的种类再丰富些,这样既方便了大家,您也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让您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还钱之初,鲍尔斯就考虑过是否暂缓还这笔钱,用它来丰富商品的种类。可是最终他还是决定先还钱,他不能失信,不能拿别人的钱来发财。没想到,上帝居然知道他的境况,又把钱送到了他的手上。鲍尔斯含着热泪说:“我的上帝,我太感谢您了!”

许多年后,鲍尔斯成为了一名富翁。他拥有一家大型超市,还在各地开了许多分店。

有一天,鲍尔斯走到约翰的别墅前,他掏出一串钥匙打开了别墅的大门。保安马克此时已经老了,他看到鲍尔斯走进来,吃了一惊:“鲍尔斯先生,您有别墅的钥匙?”鲍尔斯笑着点点头。他告诉马克,他找约翰买下了这座别墅。马克笑了:“鲍尔斯先生,以后您就是这座别墅的主人了,只是您肯请我这老头当保安吗?”

“马克先生,以后,您不再是这别墅的保安!”鲍尔斯将别墅的钥匙塞到马克的手里,“从现在起,您就是这别墅的主人!”“您把别墅送给我?”马克一脸的疑惑,“您为什么要送别墅给我?”鲍尔斯笑着回答:“因为您曾经帮助过我,要不是您,我就没有今天。”

原来,从前鲍尔斯一次次从别墅里的茶几上拿到钱,可是别墅里只住着马克一个人,后来鲍尔斯才悟出那是马克在帮他。马克为什么这么清楚他的需要呢?原来在他第一次进别墅之前,事先到别墅周围观察,马克便怀疑他图谋不轨。果然,他晚上就来了。在每次钻洞之前,鲍尔斯都说出了自己的需要,因此躲在旁边的马克听得一清二楚。马克不忍心让鲍尔斯失望,于是便一次次帮助他。马克平时经常到鲍尔斯的商店买东西,发现有些东西商店没有,马克便知道是因为鲍尔斯缺钱,所以又把那9000美元悄悄送回来。

马克最后说道:“我一直在这里当保安,对这别墅有了感情。我曾经想过,要是我一家人住在这里,该有多幸福啊!没想到今天您真的将别墅送给了我!真是太神奇了,您简直就是我的上帝!”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篇5

距今150多年前,一位虽不能说听不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57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以其丰富的充满热情和英雄气概的创作,代表了当时进步阶层在神圣同盟反动统治下的反抗精神和变革愿望,给予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不仅如此,他的艰难坎坷而又光焰夺目的生平,伟大的人格,超人的毅力,也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着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他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正直与真诚的大师。“”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一、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莱茵河畔一所破旧的阁楼上。

祖父是当地大公的乐长,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显得是一场苦斗。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不惜用暴力迫使他学习。4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键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作业压死。经济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这个少年的身上,他不得不为怎样挣取每日的面包操心。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17岁时,他热爱的母亲死于肺病,贝多芬从此成为一家之主,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甚至不能把养老金交他本人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贝多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若干年后他曾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15岁上已经知道了。”

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了,很快波及全欧,吸引了贝多芬的心。

当时的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点。1789年5月14日,他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奥洛葛·希那哀特讲德国文学──他是雅各宾党的一方首领。当波恩得悉巴士底狱被攻陷时,希那哀特在讲坛上朗诵一首慷慨激昂的诗,鼓起了学生们如醉如狂的热情。大革命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贝多芬。后来虽然他居住的奥国与革命的法国关系很紧张,但贝多芬仍和法国人有亲密的来往。他拥护共和的情绪愈加坚定,这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有力的影响。

在这期间,他从幼年培植起来并得到良师指点的音乐才能成长起来。1795年3月20日,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崭露头角,他对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充满信心。1796年,他在笔记中写道:“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25岁!不是已经到临了吗?”他显得很高傲,但他的最亲密的几个朋友知道,他藏在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是一颗慈悲的心。他写信给密友韦该勒医生报告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多美妙。”

二、正是他该大展宏图的青春盛年,痛苦开始叩门,并且一经附在他身上便永不退隐。1796~1800年间,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大大衰退。在戏院里,他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清演员的话。这对一位音乐家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在好几年中,他一直隐瞒着,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致被人发现。直到1801年,他才绝望地告诉两个朋雪ぉのじ美找缴?桶⒚⒋锬潦Γ“我的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要是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肉体的痛苦之上,又加了另一种痛苦──爱情的挫折。1801年,一个有魅力的姑娘闯入了他的生活,这就是贝多芬曾题赠着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琪丽哀太·琪却尔第。她爱他,他也爱她。可是这段爱情却使贝多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首先,爱情使他格外感到自己的残废和境况的艰难,以至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其次,琪丽哀太的风骚、稚气和自私使贝多芬苦恼。1803年11月。她嫁给了一位伯爵。这打击是摧残心灵的,尤其在贝多芬由于疾病而使心灵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他毁灭的危险。他给兄弟卡尔与约翰写好了遗嘱,注明“等我死后开拆”,他差不多要结束他的生命了。

但是此后贝多花还活了25年。他的坚毅的性格使他不肯在磨难中屈服。他在给韦该勒医生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更迫近它一些。唯有在这种思想里,你的贝多芬方能存活。”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颓丧时而骄傲的转换,都反映在他的一系列的作品里。其中有《悲怆奏鸣曲》,有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在悲壮惨痛的宗教歌……但是他的心灵并不安于愁苦。因此,即使他苦痛时期的作品也有许多欢悦的乐曲,反映着一种青年人的天真,或是热烈的情爱。显然是他的意志占了优势,一种无可抵抗的力量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和幸福。他是那样地需要欢乐,当生活中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

这些作品里有好几部进行曲,战斗的节奏特别强烈,这使人想起它所产生的时代。当拿破仑的大军兵临贝多芬居住的维也纳城下时,他在亲友中间兴奋地谈论政局,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于革命党人。熟知他的密友兴特勒说:“他爱共和原则……渴望法国实现普选,希望波拿巴建立起这个制度来,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于是他接连写下了《英雄交响曲》等一系列富于英武壮烈气概的乐曲。后来俾斯麦听了他的《热情奏鸣曲》后曾经说过:“倘若我常常听到它,我的勇气将永远不竭。”

《英雄交响曲》是以拿破仑为题材并且献给他的,最初的手稿上还写着“波拿巴”这题目。把拿破化描写为一个理想中的革命的天才。当他得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大发雷霆,嚷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愤慨之下,他撕去了题献的词句,换上一个含有报复意味而非常动人的题目:“《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当他在1821年谈到拿破仑被幽禁在孤岛的悲剧时,说道:“17年前我所写的音乐正适用于这件悲惨的故事。”他很高兴地发觉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曲内,对这个盖世英雄的结局有所预感。

三、1806年,贝多芬突然中止了他的《第五交响曲》,不经过惯有的拟稿手续,一口气写下了《第四交响曲》──一朵精纯的、蕴藏着他一生中平静日子的香味的花。幸福显现在他眼前了。这年5月,他和丹兰士·德·勃仑施维克订了婚。丹兰士是曾经抛弃了贝多芬的琪丽哀太的表姊妹。七、八年前贝多芬结识丹兰士的哥哥时,她还是个小姑娘,跟贝多芬学钢琴时就钟情于他,到这一年他们才相爱起来。他们的爱情曾经十分热烈而动人。但是,不知什么神秘的理由,使这一对相爱的人不能幸福。也许是他没有财产,地位不同;也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期地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保守秘密感到屈辱而表示反抗;也许是暴烈、多病、憎恨人生习俗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总之婚约毁了。

然而,两个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个忘却这段爱情。1816年贝多芬还说:“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仍和第一天见到她时跳得一样的剧烈。”同年,他创作六阕《献给遥远的爱人》的歌。丹兰士曾把她的肖像赠给贝多芬,题名:“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在贝多芬晚年,一位朋友无意中撞见他独自拥抱着这幅肖像,哭着,高声地自言自语:“你这样的美,这样伟大,和天使一样!”朋友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再进去,看见他在弹琴,便说:“今天,我的朋友,你脸上全无可怕的气色。”贝多芬答道:“因为我的好天使访问过我了。”

贝多芬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虚假的观念,他的爱情始终是非常纯洁的。

粗野的谈吐和思念,他是厌恶的。他的朋友兴特勒确信“他一生保持着童贞,从未有任何缺德需要忏悔”,不幸他总是成为爱情的牺牲品。他不断地钟情,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丰富的灵感,似乎也可以从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的轮回中找到一些根源。

四、1814年是贝多芬荣耀的顶点,在维也纳会议中,他被看作是欧罗巴的光荣。他在庆祝会中非常活跃,亲王们向他致敬;而他则听任他们追逐。有一座塑像生动地表现出他在维也纳会议时的面貌。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划出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的最明显的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像在音乐中那么内行!否则我就战败他!”

在此光荣的时间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像他这样一个高傲而独立的天才,在一个轻佻浮华的都城里是不受欢迎的。贝多芬抓住可以离开维也纳的机会,想脱离奥国。不幸结果与愿望不符。他的朋友与保护人又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1818年,他写道:“这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窘的神气。”“要以工作来换取面包实在是一件苦事。”他对出版商负着重债,而作品又卖不出去,当时一位德国作曲家说,他往往为了靴子洞穿之故而不能出门

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冬天起,他和人们就只有纸上的交谈。1822年,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显而易见,他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他把乐曲的进行延缓很多。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进行时,台上的歌手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全局都乱了。平时的乐队指挥翁洛夫不得不提议休息一会儿。当大家重新开始时,同样的紊乱又发生了,但怎样使他懂得呢?没有一个人忍心对他说:“走罢,你不能指挥了。”贝多芬不安地东张西望,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突然用命令的口吻呼唤他的好友兴特勒,把谈话手册递给他,示意他写。兴特勒写道:“恳求你勿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你理由。”贝多芬一跃下台,对他嚷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里,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脸,这样一直到晚饭时分。用餐时他一言不发,保持着深深的痛苦的表情。兴特勒后来记述这一天时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谊中,没有一天可和这11月里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坎里受了伤,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的印象。”

五、在如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更加执着于讴歌欢乐。从1793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一个念头:要把对欢乐的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为了选择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要在一阕交响曲中引进合唱固然有巨大的技术的困难;但造成这些延缓和踌躇的更深刻的原因,是这个不幸的人一直受着忧患的折磨,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日子,他在《第九交响曲》中,才完成了这桩心愿。在那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喊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如醉如狂。激情鼓动,仿佛整个人类向天空张着手臂,大声疾呼地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贝多芬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奉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他正是为此而奋斗了一生。除了几首1796年以前制作的乐曲之外,可以说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开始耳聋以后写成的。1826年12月,他在弥留之际给韦该勒的信中写道:“……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来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死终于来了。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和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中外名人立志成才故事 篇6

1.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2.(1)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张曜拜妻为师:

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篇7

孔子的志向是做一个大学问家,在逆境之中,他还是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机会,就在家境极度贫寒时也从不放弃学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起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下, 还不好好学习真是惭愧啊!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文具盒坏了一点,就缠着爸爸妈妈买新的,不买就不学习,最后爸爸妈妈拗不过我,只好给我买了一个两元钱的文具盒,其实我的文具盒稍加修理就能用,跟孔子比比,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虽然孔子生下来相貌丑陋,但是却流芳百世,人不在于相貌美丑而是在于你有多少知识和,我们现在物质丰富了,一个个穿的花枝招展,打扮的漂漂亮亮,更有些小朋友追求名牌服装,一身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有的小朋友带着名牌手表,骑着名牌赛车,相互攀比,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精力有到学习上,该有多好啊看来我们离孔子的思想境界还差的很远。

我们要像孔子一样不注重外表,一心钻研知识,做一个知识丰富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外名人的童年故事 篇8

一天,柳公权在村头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挥毫写下了“会写飞凤字,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

有位赶路的老者正在桑树下歇凉,他凑到桌前俯身一看,觉得这少年太骄傲了,沉吟了一会儿,捋须笑曰:“依老夫看,孩儿你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炫耀自夸。”

柳公权听后很不高兴,没好气地问:“老先生你也懂书法?”

那老者微微一笑:“老朽略知一二。你这十个字像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何值自吹自擂!”

柳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很不服气,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那老者爽朗一笑,取过笔写了“望断南飞雁”五个字,写毕含笑而去。

柳公权虽有些骄傲,但毕竟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他见这字,不仅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浑萧洒,而且蕴含着对自己的批评,感到心中十分羞愧。从此勤奋练字,虚心向别人求教,

终于成了大书法家。

中外名人责任的故事 篇9

1948年 2月,刘腾龙出生在高安市蓝坊镇新社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6岁那年,他被推荐到当地一家陶器厂当学徒,不到一年时间,勤奋好学的他就当上了车间主任。走上 “领导”岗位后,他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从车间主任到副厂长,再到厂长,职位越来越高,陶器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这期间,刘腾龙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4年,高安为了发展工业经济,鼓励各乡镇外出考察项目。刘腾龙和蓝坊乡领导去到浙江一家纺织企业,经过艰苦的谈判协商,终于争取到这家企业来蓝坊投资办厂。规划征地、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培训员工……仅92天时间,占地200亩的高安第一纺织厂正式投产,刘腾龙又从陶器厂到纺织厂担任厂长。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纺织厂生产经营红红火火,成为高安的重点企业,产品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宜春市科技进步奖。

出于业务需要,刘腾龙经常要到浙江出差,每次出差,都有很多亲戚朋友要他帮忙买蚊帐。精明的刘腾龙意识到这个商机,决定自己做蚊帐。 1993年,刘腾龙在纺织厂卸任后,特意跑到浙江生产蚊帐的公司学习生产工艺,下料、用料、分料、缝纫、包装……他把蚊帐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用心记了下来,然后回家再学着做,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他终于掌握了全套蚊帐制作工艺。

蚊帐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找销路。为了打开销路,刘腾龙骑着自行车,载着蚊帐逐村叫卖,经常出去就是一整天,渴了,捧口井水解渴;饿了,吃口随身带的馒头;困了,找个树荫打个盹。高安的市场打开后,为进一步拓展市场,他带着蚊帐到上高、奉新、宜春、南昌等地推销,人手不够,他又叫上亲朋好友帮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腾龙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和诚信经营,把握了商机,赢得了市场。如今,他的蚊帐销售网络遍及湖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等地,年销售蚊帐 50万顶,产值达1500多万元,年纯收入60多万元。

富裕起来的刘腾龙不忘带领乡亲致富。他组织村里 150多户村民加入到蚊帐加工行列,村民依靠蚊帐产业,年人均增收 600多元。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10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3】 勤学好问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4】《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5】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9】有一个落魄的青年流浪到了巴黎,他期望父亲的朋友查尔斯叔叔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查尔斯问,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的摇头。

“那法律怎么样?”青年窘困地垂下头。查尔斯接连的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没有任何长处,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到。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查尔斯最后说。青年羞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转身要走,却被查尔斯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他的脚步立刻轻松起来。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这个年轻人就是家喻户晓的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10】17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让他坐下,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11】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发明家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但都没有成功。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xx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一家小报做了通讯。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提供经费。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

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又是失败。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上一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清洁工奉献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