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概论分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美育概论分析(共6篇)

大学美育概论分析 篇1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概论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学 学号: 201105270131 姓名: 蔡克志

歌剧美育自我鉴赏 摘要

谈到美育,即就是用美感教化人的性情。美感就是审美观,本论文主要选取音乐艺术中歌剧的角度来阐述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的美感。学习与吸收音乐艺术中歌剧的精华,对于净化大学生生这种浮躁的心灵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拓展视野。在众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歌剧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么歌剧就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大学生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目录

一、概述 ·························································································································· 3

(一)歌剧与美育 ········································································································ 3

(二)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歌剧的要素 ········································································································ 4

二、浅谈鉴赏歌剧 ················································································································ 5

(一)鉴赏歌剧的方法······························································································ 5

(二)歌剧鉴赏的意义······························································································ 8

(三)经典作品鉴赏 ··································································································· 8

三、总结与参考文献 ··········································································································· 9

一、概述

本部分主要谈到美育与音乐表现形式中的歌剧之间的联系,然后重点说明歌剧的基本组成与内涵,产生对歌剧的基本认识。

(一)歌剧与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而在审美教育中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展现,每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都含有审美观念,特别是歌剧的这种音乐形式。因为歌剧艺术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对大众审美的美育创新培养有着独特功能。总之,歌剧与美育相辅相成、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关系。美育通过歌剧来充分展示,而歌剧是通过人们从中体会到的美育来衡量歌剧的价值与水准。

(二)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歌剧,其含义与特征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完善 ① 摘自《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74页 3 的,在各个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这里主要谈到西方中世纪到近代的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文学、舞蹈、舞台、戏剧等融汇在一起综合性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多样,其社会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歌剧基本上都是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

随后的歌剧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三)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有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和前奏曲。当然还包括导演、指挥、乐队等。歌剧中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他们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②

② 参考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第2页.4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③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歌手讨论性格的塑造,与指挥和舞台设计穷尽剧本的戏剧内涵。在二十世纪的歌剧舞台上,导演以头等重要的身份出现。

指挥和乐队。指挥算是歌剧院中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演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挥的优劣。指挥的最基本任务一目了然:使音乐配合剧情,确保演奏和歌唱同步进行,保持乐队和歌唱之间的平衡(如同乐器之间的平衡一样)。歌剧指挥不仅需要音乐技巧,还要有对舞台的直觉。除了要具备音乐和戏剧两方面都切实可行的知识,还要有一种把握戏剧时机的悟性。

二、浅谈鉴赏歌剧

前面已经对歌剧有比较抽象的了解,下面本部分就是将这种抽象通过优秀的作品来形象化、具体化阐述用怎样的方法和角度去看待歌剧、欣赏歌剧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当然它同样对我们生活具有很大的存在意义。

(一)鉴赏歌剧的方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学过这门《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我们,在学习和认识歌剧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的基本要素后,应如何欣赏歌剧了解它的具体内涵呢?通过我的自我鉴赏,应该只要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

③ [英]亚历山大沃著 曹利群,王玉桓译《歌剧 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3页.5 第一,从歌剧的整体构成部分去欣赏

一般歌剧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大多数歌剧以一段序曲开始,即一段短小的管弦乐作品,用来使听众安静下来,进入聆听歌剧的氛围。有时,序曲中包含后来出现在剧中主要部分的音乐主题。比如比才的《卡门》的序曲就烘托了剧中为自由二战的悲剧主题。再如莫扎特的《唐璜》序曲就合并使用了剧中最后一场戏剧性结局的音乐。在一些歌剧中,序曲的独立性不太强,主要是烘托气氛。因此,序曲也常称之为前奏曲。和话剧一样,多数歌剧都是分幕的。五幕最常见,法国和俄罗斯的大歌剧尤其如此;喜歌剧更多的是有一两幕组成;悲剧的幕数则不确定。

第二,从戏剧的情节中把握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土埃斯卡米罗·霍 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剧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歌剧《卡门》是在创作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再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情节,了解整个作品的情节,对理解作品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罗西尼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带给我们一种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开阔爽朗的6 感官感受,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三,从歌剧的经典的唱段部分去欣赏

比如在《卡门》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然后主人公卡门的着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出现,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多情的卡门、性感的卡门。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着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们看到了比才作为一位音乐戏剧作曲 家确实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对动作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他都能运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加以表达。

再如还有一部经典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费加罗的小咏叹调“大忙人的广板”(“快给大忙人让道”)是这部歌剧最有名的唱段,也是罗西尼喜剧手法的完美典范。大学生在欣赏中可以通过这些优美的唱段,来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使心灵沐浴在温暖、芬芳、抚爱的旋律之流的幸福中,从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从视觉、听觉和心灵感悟角度去鉴赏

每一部优秀的歌剧,都有自己的舞台背景和人物画面,通过这些对是觉得冲击与再现,能够增强歌剧暗含的美感,及把握歌剧的主题。歌剧中的每一幕,用心灵去感悟就会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及节奏。比如7 用心灵感受《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二)歌剧鉴赏的意义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它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迷醉。进入新世纪的大学生音乐爱好者,通过欣赏歌剧,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体会歌剧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启迪自己。歌剧欣赏活动是一种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它所唤起的是超越一般认识活动的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同时它把获得某些知识、解释某种观念、讲述某些事实、宣传某种思想等一般认识活动,通过舞台表现出来,是一门综合艺术。那么,作为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在感受歌剧魅力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歌剧欣赏中,除了单纯的欣赏作品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幕幕歌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歌剧的内涵和精神,用来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另外,歌剧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感觉,从中教会我们去领悟美,发现美的存在。并把这种美的文化传承下来。

(三)经典作品鉴赏

下面还是以鉴赏歌剧《卡门》来说明美育: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着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8 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全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也是可贵的。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黎批评界对这部旋律优美、配器出色、创意惊人的歌剧的大肆贬低说明了他们的无知和恶意。虽然当时的评论家只是表达了一种广泛的观点: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部歌剧的题材。④因此,《卡门》在现代美育中产生中重大影响。

三、总结与参考文献

总结

歌剧有美学的本质可以用哲学将其解释,歌剧能引起个体对美的愉悦。歌剧院是歌剧艺术的很重要的一个载体,歌剧院的风格也是歌剧的风格,它时而华丽,时而优雅,时而神秘,时而喧嚣,像是奉着上帝的旨意建造的让世间的人们能够享受到属于神的艺术,其高雅美 ④ 参考泉音琴行网站 9 妙如塞谬,其纯洁感伤如阿尔忒弥斯,其坚贞情爱如阿佛洛狄忒,其锐思敏捷如雅典娜。它形式上属于那个贵族阶层,但本质属于一切能够感知艺术的芸芸众生,属于永远的人类的瑰宝。因此,在这个瑰宝面前的我们应该要了解歌剧的构成。其次呢,要把握戏剧的情节。然后就是,把握歌剧中有名的唱段。除了“了解剧情”这个重要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愿我们有这份文化来感受作曲家在歌剧这门艺术中说要告诉我们的一切,接受音乐中的真善美。歌剧是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艺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迷醉。通过欣赏歌剧,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体会歌剧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启迪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已达到美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74页 2钱苑 林华著 《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 3《歌剧一种新的聆听方法》曹利群 王玉桓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泉音琴行网站

大学美育概论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道德,信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现代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 接触的事物也更加多样。接触事物的多样化带来了信仰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道德信仰及其现实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和美学教育作用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何谓道德信仰?"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近代。康德将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至道德的信仰则全然不同。盖在此处某某现象之必须发生, 即我在一切方面必然与道德有待结合之一事, 乃绝对必然者。”[1]他指出:最高层次的信仰是道德的信仰。

道德,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 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完善与调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2]信仰, 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 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3]可以说, 它是一个人选择和持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根本态度和准则, 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和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

综上, 道德信仰, 就是人们对特定道德理想和道德体系的坚信和奉行, 是人们指导道德实践的最高精神目标和追求。道德规范的形成往往是人们之间的约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带有鲜明的自发性, 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就个人而言, 道德信仰在指引个人道德实践、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 道德信仰是人们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向标。在社会生活中, 道德的量尺无处不在, 它总是通过舆论、内省等道德评价方式, 在无形之中约束着社会个体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道德评价的影响。

其次, 对道德信仰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道德信仰是一个人终生的精神追求, 在追求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道德理想与个体幸福的冲突。也就是说, 道德常常要求我们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体人生幸福的否定, 从本质上讲, 这是一个以低级幸福形式换取高级幸福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舍弃生物的本能幸福, 选择保护社会的群体幸福, 从而实现了小我所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

最后, 良好的道德信仰是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道德信仰是个体精神的最高存在方式, 是支撑个体精神大厦的栋梁。从这个角度来说, 道德信仰可以被认为是精神世界中另一个自我的体现。古代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 这正说明了道德信仰对人安身立命的重大意义。对道德信仰的背叛就意味着对人格的践踏和对生命的侮辱, 在这个层面上, 道德信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生命的价值, 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了。

道德信仰不仅仅对个人至关重要, 还是维系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社会凝聚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用刚性力对社会冲突的控制, 如法律等。但从社会现实来说, 这种惩罚是被动接受的, 因而带有消极性;另一种是以柔性的精神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的引导, 这就是共同的价值信仰特别是道德信仰的确立。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 就具有了共同的善恶价值评价标准。这种共同的标准, 就如同一面众望所归的旗帜。它是一个民族尊严和荣耀的标志、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通过共同的道德目标与道德理想将社会中的个人凝聚在一起, 指引人们妥善处理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从而形成人人自觉明辨是非、扬善抑恶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维护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表现

大学是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与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然而,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 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道德理想世俗化

道德理想是影响个体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立远大道德理想, 实现崇高道德目标, 是所有大学生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必经之路。然而, 在如今大学生的眼中, 理想的光芒早已泯灭, 取而代之的是挣扎于庸俗生活的无奈与彷徨。许多大学生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上大学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找了好工作才可以赚大钱, 赚大钱别人才能看得起自己。这事实上是一种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激烈的竞争带给了大学生很大的压力, 但是, 这绝对不应是大学生理想世俗化的借口。获取金钱报偿、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无可厚非的本能追求, 但是大学生的终极人生理想决不是一份高薪工作所能涵盖的。道德理想世俗化带来的结果是, 当大学生失去道德信仰的引导, 其行为选择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 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的考虑。 (本段两句出自同一文献。)

作为中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们的道德理想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充足金钱和安逸生活的满足, 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就很容易向拜金、享乐、利己等观念偏离, 整个国民的精神绿洲就很容易转变成一片荒漠。

(二) 道德价值扭曲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入侵, 使得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变形, 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金钱崇拜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热衷于攀比, 利用物质消费来满足内心向往的优越感。有的大学生, 即使家境并不富裕, 仍沉迷于奢侈品购买, 向父母开口索要大量金钱而丝毫不觉得愧疚。

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今的大学生往往将自我利益作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 将他人、集体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现在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如果再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往往就会造成他们自私自利心理的膨胀。在一般大学生生活中, 因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体谅别人、关心别人而起的矛盾时有发生, 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打架斗殴。可以说, 拜金和利己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记, 道德价值的扭曲已严重影响到大学校园原本健康、和谐的氛围。

(三) 道德信念缺失

道德信念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道德信念的缺失会导致个人行为失当和社会发展失衡。

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 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思想的强烈冲击, 很多大学生道德观念十分淡薄, 甚至对中华传统美德嗤之以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大学生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 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外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就是诚信缺失。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今大学生在自我利益面前往往选择弃之不顾。不少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考试中试图用各种方法蒙混过关, 比如出钱请别人代考, 用隐形耳机接收、提供答案等等。道德信念的缺失, 使大学生们在面对不正当利益的时候宁愿出卖自己的良心与道德,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四) 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脱节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现实中往往与人们的道德行为相对应。然而, 在现今的大学生中, 普遍存在着两者相背离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们往往可以振振有词地说出各种传统美德, 并且形成了表面的心理认同。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却无法将道德观念和实践联系起来, 让美德成为了停留在口头或笔头的空话。一份上海的青少年道德行为调查显示, “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达37.3%, “乱穿马路”为29.3%, “公共场所喧哗”为24.6%, “乱扔杂物”为14.6%, 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脱节”表征;很多同学也认同抄袭的危害, 但是每到撰写论文的时候, 学术诚信就变得毫无价值, 抄袭、改编时有发生;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本是好事, 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表面敷衍或者偶尔参加, 几乎没有人能长久坚持和无私奉献。

三、道德危机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在这样一系列大学生道德问题频繁发生的情况下, 我们不妨尝试去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来救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与德育相比, 审美教育是积极主动的。美育不需要别人说教, 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陶冶性情。如果一个人感性和情感方面是健康的, 从内心深处向往美, 他会自觉厌恶丑恶、自发地接近道德。所以, 审美情感自身具有感性与理性协调和交融的中介功能, , 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 它最直接、最广泛地表达了人类情感和审美情趣, 它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历史、文学心理等诸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强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其特有的价值内涵:

第一, 审美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格调的道德情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使人接受一定的理论和思想, 这是“晓之以理”的过程。而艺术本身是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 借助于各种艺术元素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而形成独特的情感反应, 从而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 这是“动之以情”的过程。这种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 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另一方面, 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 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 就能使人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 从内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高校只有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道德情趣, 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高校都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 知识技能教育一般体现在功能价值方面;而审美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阿炳的艺术作品, 介绍其生平事迹, 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 感受艺术家忘却小我, 投身大我的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 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 不断获得精神上的激励。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参与艺术的感知、联想、想象的过程, 它更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控制能力, 从而使其人格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因此, 审美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品格、促进大学生人性完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它是通过艺术这种表现形式, 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 这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之一, 也是大学生素质全面体现的重要一环。”[4]

如何进行这一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 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可以促进学生产生道德信仰,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阅读鲁迅的作品《祥林嫂》, 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对穷苦大众的深刻的同情, 而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中对秀美山水和淳朴的人民的细腻描写, 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在道德上获得一种感召, 令人们的心灵更加纯粹美好。边城人民诚信、纯朴、敢爱敢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们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不仅如此,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 到《荷花淀》中那位识大体明大理的水生嫂表现的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的士气和力量,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张辛欣的《在同廿地平线上》着重抒写的一代年轻女性要求与男性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自立自强的现代意识, 直至刘醒龙的《凤凰琴》描写了当一个转正指标降临大山深处的界岭小学时, 每一位教师在它面前都做出了“让给对方”这样一个无私的选择。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及其所带来的先进道德标准, 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遵循的道德标准。

(二) 名胜古迹

大学生应该读万卷书, 更应该行万里路。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欣赏风景, 也是体会文化内涵的过程。美丽的自然风景可以令人产生愉悦、珍惜的心情, 比如面对着张家界的山水, 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爱惜这里的景色, 不舍得乱丢东西, 生怕破坏这一美景。而游览山东孔庙、万里长城这样的人文景观, 孔庙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文教育思想, 万里长城那种集体审美情怀,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些如何思、如何行的启示, 同时也从中国历史发展中获取人和美的联结。一旦学生从这些建筑美学中感受到升华于其间的孔子的“仁、礼”思想, 内心或多或少能受到感染, 其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

(三) 影视作品

优秀的影视作品自然是对大学生采取道德教育的好方法。声画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们产生兴趣和代入感。比如电视剧《任长霞》, 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和演员的精彩表演, 生动地体现了任长霞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令人非常感动。影视作品的长处就在于可以非常细腻地刻画一个人物, 并且让观众轻松地接受。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 像《辛亥革命》、《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非常容易激起爱国的情感, 会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奉献、勤奋这样的美德不仅仅关乎个人, 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四) 艺术熏陶

艺术作品不带有道德目的却有道德影响, 一流的艺术品或可以安慰情感, 或可以洗涤胸襟, 或可以表现对人生深广的关照, 从而对人产生深远的道德洗礼。比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时, 可引导学生抓住其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征, 说明作曲家成功的原因;介绍纽约著名雕塑《自由女神》时, 可引导学生感受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由米勒的《拾穗者》画面中三个农妇在收割过的农田里拾穗的情景, 鼓励有志担任村官的学生, 应当热爱这些淳朴的劳动人民,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又如从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苦役般的劳动景象出发, 提醒学生珍惜现实生活。

艺术之所以可以产生道德影响, 一方面就个人而言, 犹如人性中有真、善的需要一样, 艺术也是人性中自然和普遍的需要。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感, 发挥想象, 获得审美愉悦, 维持人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 艺术的功用在于传递情感,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引导人们去欣赏, 增加对人情物理深广正确的认识, 促进社会的自由和谐而这些正是道德建构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在校园里, 可以开展红歌大赛, 让大学生在学唱红歌、品味红歌中, 感受到强大的民族精神, 从而坚定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理想,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 1960:567.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14.

[3]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9) .

[4]周立群.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J].中国教育论坛, 2008 (4) .

[5]方玲波.关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思考[J].前沿, 2012 (7) .

大学美育概论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中小学美育功能

通过对于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与中小学美育功能结合的研究,对于什么是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如何利用等理论的研究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研究之初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有关于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相关研究资料不多,有关的参考不够权威,这些对研究造成了诸多困难。通过这一点,也发映出,在我国现阶段,有关于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相关研究还是很不完善的,而相较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他们在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如何开发,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如何与中小学美育教育结合上有了很系统很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结合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的作用和功能。

开放性是公共美术馆的精髓所在,在大学美术馆中尤为如此。优秀的大学美术馆能体现大学的美学修养,提升大学品味,吸引社会的视线,加深对大学的印象,从而达到扩大学校影响力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开发中应注意如何让大学美术馆与外界有更多的结合。同时要根据不同大学的不同情况,与外界结合。像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这样的大学美术馆,在于外界结合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其附属的小学、中学、幼儿园。把大学美术管的美育功能同中小学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出大学美术管的美育功能同中小学美育教育结合的研究模式,这点就涉及到了大学美术馆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活动面。

总而言之,作为公共性的大学美术馆,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是大学美术馆生存的发展的未来之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第一所大学美术馆上海大学美术馆建立之初,当时的上海是对外开放的典范,因此当时的大学美术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是极高的,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大学美术馆的建立,大学美术馆却成了一些大学的私人场所,失去了其教育世人,宣传美学的作用。为什么时代发展的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却迟迟得不到进一步的开发呢?其中一个答案是美术在综合类大学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其他学科,美术学科得不到重视,大学美术馆又怎么可能得到发展呢?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指的是什么,是对美的认识,是审美素养,这在一个人的塑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对美有认识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得到美的体验。所以说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是关键且必要的。

在美术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对学生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塑造是十分关键的。在学生中小学阶段,审美观念和美的认识正是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为什么现代的学生对日本的一些漫画,动漫十分着迷?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就是美术,这些就是美的。并不是对日本漫画批判,而是在美的范畴中,有更多优秀的,传统的东西,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去学习,去欣赏,因而才产生了这种对于日本漫画的迷恋。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缺失的,很多地方的学校甚至为了升学率,不去开设美术课程。通过大学美术馆的设施和学术功能,来弥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足,是我们项目组研究的中心问题。如果可以通过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加以完善,那么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大学教育与义务教育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开放,这对于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国家的公共美术馆发展的越来越开放化,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知道,或是没有时间去如国家美术馆这样的美术馆参观,而借助大学美术馆来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一是发展了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让大学美术馆为更多人服务。二是相对于国家美术馆,大学美术馆有更多的自由性和可实践性,大学美术馆分布较广,更贴合中小学就近开展美术馆参观的需求,而且在国家美术馆开展如举办学生画展的门槛过高,因为国家美术馆是以盈利为目的,本身美术馆的开销较大,而大学美术馆大多大小适中,门槛较低,适合中小学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位美术教育家说过:“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美术审美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塑造是十分关键的。只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提高,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全面发展。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在研究中要避免受到传统和权威的影响, “概念化”,“操作化”和伦理。 想到在我很小的时候,会想类似“桃树为什么叫桃树?柿子树为什么结柿子”这样的问题。当时大人的哄骗和自己想当然的理解是“因为古人给它取了桃树的名字,所以桃树会结桃子。”后来,我知道,根源只在于种类的不同,而给它们取名则是把模糊的东西概念化以方便人们认知。“概念”本身未必真实,其实只是为了我们在研究中获得一致性的理解。“操作化”给了我可以先把研究如何进行的想法与步骤呈现为文稿。 范式用来理解一件事情的模型或者框架,看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纳文: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时,发现研究者就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多种范式来对纳文这一仪式进行考察。从而归纳出仪式在各个层面发挥的功能。其实,我们平时在理解一件事情时所依凭的思维也是范式。研究中运到到的范式的阐述和对相关研究著作的阅读告诉我:只有用多种范式来对事物进行理解,才能窥其全豹。

大学美育论文 篇4

摘要:

美育的教育,也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欣赏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主要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大学美育教育。而对于新时期在中国的大学美育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峻的。那么我们现在大学美育的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关键词:美育 现状 出路

什么是美育?

美育,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它的含义。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来感动人的教育。一方面,美育始终不会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重点是以美启真,以美划情。最后,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这也就是强调人的自由的思考,全面的发展和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育对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总而言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我么即将走入社会,那么这种全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美育的形式与特征

美育具有多样性。这种美所具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指的是美育在时空上的灵活自如和在个体上显现差异的特性。就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花草,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手拿来的一本书籍,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一幅简单的油画,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在这大千世界,无时无处不在上演着美的篇章。而在时间上,美育是有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随时发生和停顿的,它并不像其他比如德育和智育一样必须在正常生活工作日进行。另外,美育是会随着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所处的时间段以及所处的地点而发生变化的。就拿一部爱情小说来说,有人感受到的时爱情的忠贞,有人或许更多感受到其中追求自由的意志。还有,当你开心时,你会更多感受其中快乐的桥段,当你悲伤时,你对其中痛苦的桥段会更有感触。

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的感染在美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低位,一致必须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当中,它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

此外,美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因为美育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着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就比如说一部之前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精美绝伦的场景,无疑是美的最好体现,此外,那些造型奇特却又非常可爱的生物们则体现出这种美的趣味性。而大学美育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的激发来完善我们大学生们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来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来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构建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我国大学美育的现状 尽管我们的国家近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在大学的教育上,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发展。大学美育在大学里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多的学者在这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始终跟不上步伐。这里面缺乏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时必须要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而且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比如说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此外,我们知道,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的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时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反思我国近十年来的美育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微观研究,也就是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的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更加深入与有效的开展。

当然,大学美育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们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过多的收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是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而不是向学生们展示美的东西,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东西的时候,自己来体会其中的美,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个过程过于重视教师在教与被教当中的能动性,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与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的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指的是必须把大学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真正的重视这门课的学习,将其作为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知道大学美育与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而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进善,真,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这其中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加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该从学科的综合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而且还能克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教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这个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大学美育当然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的过程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过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在线对象的发展,从大约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接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索和研究,形成了丰富且又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如果我们要研究大学美育,我们就得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也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关于大学书法课的美育思考 篇5

一、自然的意趣意识

“形式即我的个性” (马克思语) , 书法的“个性”是艺术的和自由的。书法的象形性, 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艺术的想象力赋予书法很多合理的比喻。如把“横”、“竖”两画分别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 “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 孤松一枝, 荆可负剑, 壮士弯弓, 雄人猎虎, 心胸猛烈, 锋刃难当”;还有人比喻书法为“舞女低腰, 仙人啸树”。这是一种很美的眼光和美的关怀。在古人许多优秀的行、草墨迹作品中, 一行行上承下接的书写, 大小、长扁、正奇、笔画粗细、曲直变化中的相互照应意识;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借让意识, 十分生动。书写中的艺术意识, 是特殊的意趣意识。连接意识, 使字与字间, 行与行间产生了丰富的美感效应, 这不仅使单个字整体化、鲜活化, 而且使一行一篇气韵生动, 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书法艺术追求气韵的生动表达。《老子》用“冲气”说明万物的变化, 孔子用“血气”说明人的修养, 《庄子》称“人之生也, 气之聚也;聚之则生, 散之则死。”《荀子》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传统哲学视“气”为生命运动的表现。书写中的气势连贯, 称为“行气”, 并视为书法艺术中不可少的重要的审美内涵。

二、简练的用笔意识

用笔方法, 即书写点画的方法。以点画结成的文字, 作为一种直观形象, 其视觉 (审美) 效果, 是通过“写”这一特征来完成的。书法艺术力求创造审美需求的效果, 产生了许多方法。比如用笔讲正锋、藏锋、提按、疾涩、横鳞竖勒、紧收战……目的是在寻求笔力的效果、点画的形式的形质感。如“锥画沙”、“印印泥”、“悬针”、“垂露”, 如“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百钩弩发”……总之, 都是坚实有力和有态有势的形质表现。目的是赋予点画以生命力的美的形象。笔法, 既表现具有共性的、体现一般规律的东西, 也表现人各自的情兴趣好所能摄取的东西。书法的点画形质, 唤起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美感和意味。赞美笔法所成的点线的生命的活力, 是笔法意识的核心。用笔的力的显示和力的运动, 其美的意义是深刻的。为何产生这种笔法意识呢?何以认为书中之“力”?我们知道, 物理学上所称的力, 是指物质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一种效应。凡引起物体获得加速度、产生位移的就是力。其实这个“力”的意义与书法艺术所讲的力, 似乎并不相干。人们可以称其书法“笔力千钧”、“力屈万夫”。话尽管这么说, 但它讲的仅仅是力的视觉效应, 而不是物理学上的力。书法用笔, 以有这种视觉效应为美、视觉感受为美。我们应当这样理解, 人们对书法点画所感受到的力的效应, 恰恰正是以自然物理力的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比如, 婴儿并不能从笔法运用效果产生“力屈万夫”的感受, 因为他未曾从现实获得过这种力的感受。知事以后的儿童就不同了, 自然间有许多显示力的运动效果的形质, 积存于感受, 便使其对书法点画挥运产生和引发的力的联想。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 “美”的意义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除了从自然界各种物体的运动获得力的感受外, 也从自身在谋取生存发展中所显示的力量获取这种感受。正是人的这种本质力量, 才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因此, 人们赞美这种力量, 并以力的表现为美。笔力, 成为书法表现的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艺术上的赞美。这样的笔力意识、笔法意识, 说到底, 就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一笔落纸, 看似简单的挥写, 却含着丰富的表达。如书家的观念、修养, 书理艺术规律等, 还有书家秉赋、情性、气格……。所有这些, 都会从这挥写的点画、体势中自然流露出来。笔在时间中挥运, 其挥运之态也在时间中消失。虽然在已成的书迹上看不到书者怎样挥运。但用笔的意识, 从空间效果则可以“想见”在时间中进行的挥运。这种“笔势”于书法的实用并没有意义, 但审美上, 却是具有艺术生命感的表达。没有这样的意识, 书迹不能表现笔的挥运和“势”, 点画也不能显示宇宙间存在的运动感和力量感。缺少生命感, 就难以给人以美感。所以, 笔的挥运、点画的力感、运动感和气势, 都是书法运笔的艺术的重要品质。一个书写者‘只要他不违背文字结构, 可以用笔随其意兴创造各种各样的点画。但是, 如果点画没有显示出运笔的力度和气势, 即使如何的新奇样式, 也没有审美意义和价值。我们曾说, 楷体虽然平正, 可每一点画都是“力的样式”, 它符合人们从万殊运动形式中获取的力的运动样式的感受, 唤起人们对力的运动联想和赞同。这种样式是以一定的技法工夫一挥而就的, 而不是描绘而成。所以, 填挥不是书法, 填描是做娇作。书法要求一气挥运, 却不容得涂抹。这就是书法技法意识中的审美含义所在。

三、变化的结体意识

书法的结体意识, 是书写中美的形式追求。先民在谋求生存发展的实践中, 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条件面对自然, 获取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意识和生命形态意识。结字意识是这种自然意识的反映。文字以一定的形势约定俗成以后, 在人们认识中形成了一种定势。例如, 汉语中的语汇“平安”一词, “安全”是以“平正稳定”为前提的。平正、对称、平衡, 能使人有安全感。这种意识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进行各种器物的创造, 人们也以这种意识进行文字创造。起初人们的创造意识是非自觉的。这种形式规律的感受产生在实践中, 又逐渐变为规律的运用意识。“整齐律”、“平衡对称律”、“多样统一律”等原则, 在书写形式里体现出来。并逐渐成为有生命意趣的美的形象。可以这样讲, 正是基于这样的本能的生命欲求, 书法艺术从客观的生命形象的观照中获取着生命意识, 表现生命意识。这正是艺术美所揭示的核心。同时, 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 还要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比如, 中庸、平正的结构意识, 就是儒家中和思想的渗透。人们把字的平正与道德行为的平和与中正联系起来, 将平和中正的字态, 看作是人的品德行为的外观表现。辩证法普遍原则告诉我们, 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中。书法形式一直实现着这个最终目的。笔下形象的创造, 由单个字发展为一行行的整体;有了这一行行的布局, 便有了行与行间的照应, 最终才形成了整体的美感效应。总而言之, 以汉字为载体的反映对象的书法艺术, 是具有生命品质的, 是人的思想和情致的展示。唐代孙过庭说的“情动形言, 取会风骚之意”, 韩愈的“可喜可愕, 一寓于书”, 都把揭示人们的情感世界视为了第一要义。这一坚忍不拔的美的追求, 贯穿着历史, 影响、吻合于现代精神。伴随历史的发展, 书法里的一部分字体的实用性已经消失。但作为艺术, 依然不会失去意义与价值。原因在于:不仅字体的多样性, 为书法艺术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而且不同的字体, 也各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书法艺术能够极大程度地表现人的技艺才能, 抒发人的情志。正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电影、电视一样, 但木偶戏、动画片, 各种戏曲, 依然存在。原始的甲骨文、钟鼎文, 今天仍有人学习和书写, 也仍然是书法艺术的素材。书法反映了人类艺术敏感发展的某种要求,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书法有形无形的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一位画家曾说过, 判断一个人的潜力, 只需要看他画几根线条。此话似有些无偏颇, 但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书法构成元素的重视程度。书法艺术对于增强人的感受力, 驾驭线条运动与抽象空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法课教学中, 我们应当偏重对艺术形式的审美考察, 探究艺术的意义, 我们强化艺术审美的教学, 推动艺术实践活动, 有深远的意义。只有这样, 书法艺术的美育功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 大学书法课的美育意义才能实现。

摘要:在大学书法课中, 审美教育 (简称“美育”) 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实用书写为目的的写字教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书法的实用性淡化和艺术审美性的增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书法教育应当实现艺术与审美性的转型, 即由书写的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美育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关键词:书法课,美育,思考,意趣,用笔,结体

参考文献

[1]R.阿恩海.艺术与视觉[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2]陈方既.书法技法意识[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4]朱国红, 纪绥光.青年要学一点美学[M].内蒙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学美育概论分析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审美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的基础素质较差,于是,思想涣散、学生的纪律性差、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其中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堂加强美育引导,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悟生命价值,从而唤醒自己的灵魂,激励自己去追求与奋斗,克服心理压力,找到人生奮斗的目标,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人情世俗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语文教材中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美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和风云人物的篇章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中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和良好题材。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深化美育的内涵。高职高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老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能使美育教学事半功倍。

一、利用有声语言更深入地感受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视听感官并用时,能入情、入境,激发愉悦的心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课本上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的无生命的文字构成,一般地朗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情绪的感染,只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一定的高度,才会驱动着他们去探索语言背后的生活美。如在教席慕容的诗作《出塞曲》时,我尝试利用了录音教学手段。《出塞曲》是席慕容乡愁系列的代表作,诗歌中流淌着无法克制的民族情和草原爱,如果仅仅靠学生朗读可能不能深刻感受到诗歌之情。于是我先让学生听了蔡琴的同名主打歌《出塞曲》,她磁性又沧桑的嗓音把草原的雄浑与辽远演绎得大气磅礴,唤起了大家对草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惦念。通过歌曲再去朗读诗作,透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那清透的蓝天、美丽的草原、圣洁的河水,听到了那悠扬的长调,于是就更能理解浸透在我们生命中的草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关音乐,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伤感之情,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悲伤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真切画面更直观地理解美

有声的语言教学只能激起学生的听觉而产生形象思维,直观的画面则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立即产生一个完整的图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便于学生对内容的迅速了解与把握。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初步感知开始的,如人在感受到悦耳的声音、清晰的画面、优美的形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然后再逐步上升到内在的美育感受,从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教材上选择的作品王维的《终南山》,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仅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的阴晴不定。我在讲授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把诗中的图像投影出来:宏伟的高山、飘渺的白云,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学生眼看画面,口吟诗句,迅速地掌握了诗人的意境并了解了诗的主旨,对照画面几分钟便可成诵。

三、通过自我实践更全面地创造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叶圣陶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实践创造美。比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同学们深深陶醉于大自然的灵秀美景,陶醉于诗人们如痴如醉的真情,于是不再满足聆听诗人的歌唱,而要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灵去歌唱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以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了诗歌、散文等作品,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以自己动手创作有关自然的诗歌为主,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富有美感的语言,也就同时流入了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朗诵时再配上多媒体的音乐、图画等效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参加,有的热衷于诗歌创作,有的热衷于多媒体制作,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堂变成美育的殿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几百年来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加了课程容量和课程密度,从而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使审美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M].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 .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同.落实“人文性”,应着力于思维与审美[J].语文月刊,2010(2).

上一篇:老王导学案下一篇:市直机关总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