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共9篇)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1

为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能极大地缓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还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1)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随着教学专业化要求,高职院校须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吸引相关企业家,分析、研究行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与学校一起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以及技能要求等论证,并做出相关的有效的决策。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得以更加明确,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需保证够用、适度;专业理论坚持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并且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简称:中清研)是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唯一的培训中心,以“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终身学习模式”为宗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并结合“学历”教育的创新改革为目标的电子商务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设置市场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院校需能够充分采纳企业的意见,这样可保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还可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以院校与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清研)合作为例,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完全根据市场的导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

出《国内电子商务行业资历架构能力标准体系》。此能力标准体系是针对电子商务行业各层级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的一个资历等级制度,现已申请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乃至国际电子商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空白。

(2)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不仅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还能为其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以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为例,学生入学不久可安排到企业参观,进行行业认知培训,并可在企业实习,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实践经验,也是高的就业率。

以中清研为例,中清研整合国际国内资源,针对高职、专科学生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面向就业开展一站式服务,适应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建设国内专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中清研与北京开放大学、北航远程教育学院分别共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专业,开展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业务;2013年与京东集团、北航远程共建“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奠定了校企电商专业共建的典范;2014年,中清研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师资。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需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型。过去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以致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院校需具有高质量的师资。如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中,为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

校企合作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可作为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2

大数据的来临已经让大家感觉到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 近几年, 大数据对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信等行业来了一趟巨大的洗礼, 同样, 教育事业也无法避免这场革命, 但如何利用大数据这个平台服务高职学生, 服务未来社会, 这将是教育行业值得深思的一个方向。

1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现状

1.1 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不够

从多年的数据统计, 高职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其他高等教育。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不及其他高等教育, 像经费拨与、企事业单位人才的聘用、公务员晋升、职称晋级等方面也往往受到偏见和歧视。也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总是困扰在自己的学历上。

1.2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放眼社会, 从企事业单位岗位来分析, 大部分的岗位为中基层岗位, 而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最缺乏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正所谓“拥有一技之长, 能管吃饱穿暖”。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很多家长在选择高职学校就读时, 却往往表现的无可奈何。总感觉自己的小孩学历低人一等, 将来在社会不被认可。其实随着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影响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

1.3 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更新不上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沿用以前的计划在培养学生, 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特别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使很多专业和课程体系跟不上市场需求后, 直接导致学生就业不理想。

1.4“双师型”教师数量缺乏

高职教育虽然要重理论, 但更倾向于加大实践能力, 而培养一个合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 成本较高, 学校支持力度不大, 经费不足, 故很多专业实践需要教师真正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为例, 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 跟踪实际项目, 利用培训时间, 结合理论与学院学生实际情况, 拟定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 才能培养出合适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而目前高职院校中急需既懂理论, 又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1.5 校企合作不明确

目前, 职业教育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功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企事业单位与教育的交流合作也很浅显, 缺乏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即使有类似的合作单位也仅仅局限在表面层次, 大部分的合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1.6 缺乏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从教育意义上来分析, 应该是要培养面向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 真实的实训基地才是保证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建设企事业单位的模拟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望而却步的硬伤。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国家财政支持, 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

2 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趋势

为弥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的单一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应发展多元化, 不能在像以前一样, 只是在单纯的数量上进行盲目的扩张。要为振兴产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形成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1 办学要多元化,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现的多元化含义重点表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点提出, 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 (企业) 之间加强合作, 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 采取大学联盟等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合、重组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 做到校企双赢。例如,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早在2009年就与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学院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立友好关系, 教师可以相互学习, 资源可以共享, 共同发展职教事业。

2.2 优化专业, 打造特色

高职教育只有走特色路线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求独立发展。所以, 高职教育需要把握自身的办学优劣势, 扬长避短, 加大对特色专业的投入, 将有限的一切资源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上, 通过特色来带动整体, 全面实现以特色取胜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由2002年的5个学院发展到如今的18个学院, 各个学院下设共计41个专业。根据市场发展, 学院在不断的更新自有专业特色, 同时也在创建新特色专业,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2015年招生方向中下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 让学生全面掌握大数据的架构原理和使用场景, 掌握使用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等相关技能和性能调优, 协助企业决策者制定合适的技术线路或者业务发展图。全面利用大数据, 优化专业, 细化专业, 服务学生。

2.3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加强实训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培养工作的高技能教育, 实习实训工作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校中厂, 厂中校”的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双 (多) 证书制度, 促进就业。而校企合作, 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岗位进行实践。故此, 各院校可以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加大对学生实训场地的经费投入, 拓展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 让硬件设施能够有效落实。同时还可以注重创新科技的发展, 创办自己的企业等。例如计算机专业先后和美国微软ATA公司、武汉邮科学院、武汉光谷金融港、中国电信、联通、移动、华三 (H3C) 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 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就业网络, 就业渠道畅通, 岗位好, 质量高, 就业率达98%以上。

2.4 重点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由于当前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是从学校校门走进另一个学校校门的过程, 经验尚浅, 角色转变也需要适应, 故此, 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很重要, 也就落实到实践教育这个核心问题上了, 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模拟真实环境, 融合专业特色, 完善教学环节。故此, 这样更加要注重培养高层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保证教育的质量。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 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都需要用到校园卡、饭卡、图书借阅卡等类别的卡片使用, 这样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伴随着大数据的来临, 学校如能组织各专业教师, 将各学院的学生信息进行整合, 搭建统一的一卡通系统平台, 以卡代币, 代证, 既能给学生带来方便, 也能使学校相关部门工作更精细化, 更能锻炼学校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 得益于大数据带来的这些生活便利。

2.5 利用大数据, 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大数据的来临, 让我们措手不及, 它让人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 能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学生通过大数据平台, 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可以依靠大数据为背景,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 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元卓, 靳小龙, 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 2013 (3) :21-23.

[2]桑庆兵.大数据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 (6) :84-85.

[3]徐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申怡.大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信息基础, 2013 (12) :87-89.

[5]Big data, nature, vol.455, no.7209.pp.1-136, September 4, 2008.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3

[关键词] 出版 教育 数字出版 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042-04

Strategies and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ublishing in the Digital Era

Li Jianchen Fang Q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ways and new features of education mode in the digital era, especially the profound revolution brought by online education, expounds the essential mission of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the challenge in the digital age. Besides,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should be adjusted and upgrad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dea, mode of production, business model, management mode, talent structure, copyright exploition and protection; and expect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ducation publishing market and pattern in future.

[Key words] Publishing Education Digital publishing Online education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特征的现代数字技术开创了人类社会新时代。在数字时代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展示了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全新方式;以Web2.0为支撑的交流和服务模式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衣食住行和文化消费;以博客、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网络社区等为标志的自媒体、富媒体、全媒体和流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在人们面前展现出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数字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育。

1 当前数字教育的模式与特点

1.1 数字教育的新模式

一直以来,学校被认为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老师传授耳提面命,学生接受俯首帖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基础教育领域,电子化教学如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乃至智慧教室实验等正日益推广普及。实现网络教学互动的数字教学平台以及支持教学互动的互联网或局域网正不断完善。立体化数字教材作为纸质教材的补充、支撑和延伸,通过信息载体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即时互动和知识的立体化演示。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使用的微课模式,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正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化教育领域,近年来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为特征的慕课教育蓬勃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未来教育的曙光”,催生了新的学习革命。仅一年多就有清华学堂在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课程共享中心、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果壳网MOOC学院、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等大批教学机构通过MOOC方式把上千种优质课程资源传播到世界各地。

1.2 数字教育的新特点

数字教育特别是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伴随这种教育模式转变的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可以说,数字教育开辟了人类学习的新纪元,在扩大知识传播范围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数字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化和均衡化,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困扰,实现了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可以轻易接受质量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实现教育平等化和均衡化的同时,数字教育还能够通过关注每个学员接受能力的差别和不同的学习状况,或者通过消费者反向定制,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中国,数字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师主导教育的传统观念,使接受者逐步成为教育行为的主导,服务成为教育行为的主基调。

数字教育使得国际教育资源能够更轻易地流动。从消极的角度看,可以认为这种流动加剧了教育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能够让真正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国界,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2 数字时代教育出版的战略转变

出版的本质就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教育出版的职责就是把优质教育资源结出的优质教育成果传递给接受者。出版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版工作承担选择、加工、整合和提升的使命,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得以传播。

nlc202309041335

然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可以轻易将任何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全球消费者,使消费者随时置身于知识和信息的海洋。因此也可以说,数字时代使教育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就对以贩卖短缺资源为生计的传统出版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出版业要适应这个时代,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笔者认为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尽快做出调整。

2.1 尽快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

虽然传统教育出版在今天依然拥有巨大的市场,但是数字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传统出版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发挥优势,明确方向,加快调整,才能在数字时代大教育的产业链中占有相应地位。虽然教育出版的职能和价值不会消失,但是表现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教育特别是在线教育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轻易越过物质生产的中间环节,实现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对此,作为传统意义上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出版业必须重新寻找和定位自己在数字时代教育产业链条中的价值和位置,找到自己生存的理由,有所作为。

2.2 尽快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传统印刷到数字传输,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转变,数字技术又恰恰是传统出版业的短板。因此,传统出版业必须尽快实现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完成转型升级。新生产力一旦破土而出,便势不可挡。传统出版必须勇于面对现实,尽快实现数字化改造,在产品体系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服务支撑数字化、运营系统数字化、管理手段数字化以及版权业务数字化各个方面迈出新步伐。

2.3 尽快完成经营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出版多年来主要以纸质产品为主,在经营中基本独享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而面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出版业不得不屈尊降纡,与技术提供商及渠道运营商周旋,共分蛋糕。内容为王的观念曾经在出版界盘踞了数十年,但是进入数字时代,平台渠道的地位得以突显。不仅如此,如果在线教育的平台运营商和网络运营优势结合起来,延伸到上游创作资源,则出版业必将失去存在理由,被剔除出局。因此,出版业作为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必须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新的经营模式,尽快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变,在“内容+平台+终端”三维生态系统中开创“全媒体、全终端、全网络、全业务、全流程”的教育出版服务平台,既做好线上交易线下消费体验的O2O,又实现线下营销线上完成交易的O2O,主导产业链条运转,实现价值增值。

2.4 尽快完成管理方式和人才结构的转变

数字教育新业态已经把企业运营的核心业务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技术支撑;运营模式已经从物质产品提供转变为技术平台服务;企业的价值创造核心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出版业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管理方式,调整管理模式和价值取向,培育和形成适应新业态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根据业务调整的实际需要,及时完成人才结构的调整,使出版行业能够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2.5 尽快强化版权的保护与开发

在大教育的产业链条中,如果说出版业还有资格与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讨价还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出版业经过多年沉淀,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版权。如果说在传统出版营销模式中版权的保护和开发还没有触及企业的生存底线,那么在数字时代,版权的保护与开发就几乎成为出版业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出版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整合和版权深度开发利用的能力,注重集约运营和品牌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向上游延伸,获取更多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要通过对碎片化信息提取、分类、重构,按需进行内容、技术及应用的有机整合,尽快建立起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立体化运营体系,开辟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3 数字时代教育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可以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就整体而言,未来教育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教育出版格局必将按照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布局,其中政府的宏观引导与规划管理非常重要。

3.1 教育市场不断扩大

在线教育的泛在性、非正式性和嵌入性,使得它深受消费者欢迎。在中国除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培训、专业认证培训等各类社会化教育中,都表现出了十分旺盛的需求。据统计,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其中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71亿人,市场规模达到1264亿元(人民币)[2]。预计2015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可能达到2.49亿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711亿元(人民币),增长率分别为45.6%和35.4%[3]。如果说美国是教育科技的领跑者,那么中国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跟进者。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 K-12 用户群体和高等教育群体,各级各类学校53万所,在校生达到2.7亿人;中国具有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2015年的高考,有942万名考生同台竞技,场面震撼;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农村、东部西部差异巨大;中国人望子成龙,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很高;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渗透深入,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3.7小时[4]。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即将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在线教育市场。

3.2 教育出版重构布局

巨大的教育市场,向来是出版业的支撑。据统计,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首次超过万亿,达到11361.8亿元(人民币)[5]。其中教育出版所占份额举足轻重。面对数字教育的新大陆,近年来各类性质的社会资本都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2013年以来,平均每年有近千家在线教育公司破土而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发展迅猛,无论在投资还是在并购上,数量和金额均远超往年:风险投资86起,交易额4.8亿美元,全球占比分别为30%、26%;并购29起,交易额5.9亿美元,全球占比分别为35%、14%[6]。特别是淘宝、腾讯、百度、小米、新东方等互联网大腕纷纷进军在线教育,表明跑马圈地逐鹿中原已经拉开帷幕。2015新年伊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出手数千万元人民币投资易题库,引爆新一轮的投资并购潮。数十起投资并购随之跟进,其中不乏国际大腕。投资并购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已经大大超过2014年。

nlc202309041335

在数字教育盈利模式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各种社会资本包括国际资本便纷纷加入这场饕餮盛宴,说明这个行业的光明前景已经显现。同时资本的力量也将助推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是最终鹿死谁手尚不得知。

3.3 政府调节有所作为

面对数字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宽带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并于2013年8月正式发布了“宽带中国”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部署了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计划到2020年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信息技术设施城乡全覆盖。

具体到教育领域,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中,都明确制定有发展目标、实施策略以及路线图和时间表。重点任务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要基本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要达50%以上;到2017年要在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要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推动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在推动教育市场化方面迈出了破冰的一步。2015年年初,中国政府部门讨论通过了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确了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将是中国教育产业的一个历史拐点。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可能呈现新的格局。

总体上看,中国数字教育产业(包括教育出版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但同时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技术标准、版权保护、市场秩序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中有些方面是需要政府来营造和维护的。可以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数字教育(包括教育出版)产业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 释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2-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2][3]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研究报告[EB/OL].[2015-09-16].http://www.iimedia.cn/

39568.html4

[5]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搜狐教育.中国在线教育投资并购忙,2014年披露交易额逾10亿[EB/OL].[2015-02-02] . http://learning.sohu.com/

20150202/n408365449.shtml

(收稿日期:2015-09-10)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4

高效课堂不仅指向高效率,更应该是高效率、高效益与高效果的统一;高效课堂要逐步走向深度、走向整体、走向系统;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路径。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成果发布

为了更高立意的课堂改革 1月1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 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难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正是此次“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召开的重要背景。 “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高效课堂建设,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对提高课堂效益和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说。 为什么选择在陕西召开此次会议,是基于陕西省近年来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陕西省以西安为基础打造了一个课改样本学校圈,如小学阶段的灞桥区东城一小、初中阶段的庆安中学、高中阶段的高陵一中,各个学校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呈现出课堂改革集体繁荣的态势,并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大学、中小学和媒体“四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态势。 作为东道主,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永东在开幕致辞中说,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灞桥区学校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成功探索出适合教师、学生的新路径、新模式,如东城一小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东城二小的边学边教自主领悟模式等,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肯定。 “本次研讨会必将在我国高效课堂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李永东说。 走向深度与系统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高效课堂的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对话。大家普遍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指向高效率,更应该是高效率、高效益与高效果的统一;高效课堂要逐步走向深度、走向整体、走向系统;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路径。 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席建中强调,高效课堂是促进公办学校走向优质的重要途径,能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学生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的差距。在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把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要继续确立学生“运动员”、“演员”的地位,确立教师“教练员”、“导演”的地位,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未来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势,是将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问题,现在的教学已经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守注的重点,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操作层面还存在困难,因为传统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自己储备的知识体系来教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王彬武表示。 实践出真知。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校长孙铁龙坦言自己是课改的受益者,站在校长的角度,他根据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十个预判,包括学习动力、学习组织形式、课堂学习内容等。在他看来,传统课堂是班级授课制,强调统一;新课堂是小组学习,在相对固定的学习组织中每个人又有不同分工。未来,小组学习会发展成为学习共同体,团队分工更加灵活。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静静一直跟随日本学者佐藤学深入研究学习共同体的最新理念,并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实践探索。她表示,未来高效课堂发展的趋势就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思考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认知层面,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低阶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高阶认知,通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二是情感层面,学生必须全身心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安排了学习任务才去完成;三是人际状态,每个学生都要自我接纳,与此同时还要去接纳同伴,能够与其他人协同,这是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 走向全新的“关系”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期待,要求不同学段、不同院校、不同机构实现同频共振。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李贵安特别提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一脉相承,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各学段各自为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实现才是根本。为什么课堂上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参与?就是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强大的动力系统被解放了。”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特别看重课堂上学生展示的作用:“学生在展示时一定要脱稿,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有层次、有逻辑,头头是道地讲出来,这才是他的才气。” 对此,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表示赞同。在他看来,教育变革的突破口可以是课程、评价,也可以是课堂,前者是主体对客体的行为,相对容易;后者是主体对主体的影响,相对困难。“关系”决定着主体对主体的影响与改造。“关系决定生命形态,关系里有生命状态,关系里有高效的秘密”,教学关系的演变,必须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再走向“创中心”,重建一种“去角色,重作用”的教学关系。 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明站在基层实践者的视角,认为高效课堂建设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前与后的关系,上与下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尤其是加与减的关系,师生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时候做加法,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时候做减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教师素养决定教育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思考教育本身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我想,要想推进课堂改革,提高效率,教育者的高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基层教育者只有进一步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引领课堂的走向。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实现才是根本。如果教育者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那就错了。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在一节课上,学生的能力是怎么培养的?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怎么达成的?通过学知识让学生生成什么样的智慧?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数于功利化,一些学校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至于如何让学生建功立业、走向未来,如何让学生的生命绽放光彩等问题,都没有思考。 教育的意义、目的、价值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生,而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 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志气。为什么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就是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强大的动力系统被解放了。知识只是一个凭证、一个载体,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内心的强大是无限的,当学生有了这样强大的动力,他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钻研。这些年,我一直倡导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可以讲,但教师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要与学生PK、碰撞。人的志气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眼光炯炯有神,争论得满脸通红,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效果。 课堂上,学生要锻炼真才实学。学生在展示时一定要脱稿,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脱口而出,演讲一般,甚至由点及面发散开来——这本身就是锻炼培养人的才干。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言之有物,有层次、有逻辑,头头是道地讲出来,这才是学生的才气。当一所学校里的学生个个如此,培养出真正不同凡响的气质、形象、个人修为以及能力,那么,他们走向社会都会是人才。 课堂上,教师要修炼自身的高尚人格。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拘谨,不敢发言,因为他害怕被教师点名、批评。所以我提出在课堂上,教师从开始上课到下课都要和颜悦色。当一个学生在课上不自如时,他的肢体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因此,提高学习和教育质量,教师守键因素,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走向。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初探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通过适当调整和对时代的把握,呈现出多种典型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这四个方面,文章将重点探讨这四种发展趋势,对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树立企业优良形象提供依据和力量。

如今的经济形态已经由传统的陈旧、表面化形式过渡到以知识、创新和文化理念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已经从肤浅的、经不起推敲的文化观念、道德规范及产品形象逐渐转变为历史传统、企业精神等在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物质形态,从而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现有企业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弊端,许多企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整个企业系统尤其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扩充,形成了以独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髓。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利与弊,为探讨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提供根据和出发点,然后再重点探讨这种趋势及其必然性,并通过相关实例得以诠释,得出一定的对策和方法,希望此文对以后的企业文化发展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和帮助。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存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许多企业甚至包括其领导层,文化意识薄弱,不认识或者是理解力不足,大部分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有的甚至 “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经验,对不核心或者是不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的价值观加以塑造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企业长期营造的良好形象,整体削弱了企业文化意识。除此之外,绝大部分企业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以人为本,只注重事物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人力资源和培养人才放在了最底层,这样企业就失去了后备力量和永葆生机的持续力。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上述对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加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相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将涉及到文化、人文情怀、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等领域。

1、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传统的优良企业文化包括儒家学说、老子学说、孙子兵法等思想,这些思想有的已经运用到我们的企业

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上,在产品上也有一定的映射和表现,对提升企业文化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以及市场的迅速变化,这些优良的传统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创新企业文化及外国文化出现了脱节,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融入不到当今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思想和现代创新文化的冲突,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在嫁接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较好的融合和交叉渗透,使其出现和谐共生的画面,而这些都是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除此之外,对我们的企业文化构建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我们明白,企业文化不是形单影只的出现,它的成功创建离不开人和环境对其进行的塑造和磨练,离开人—企业—环境这个系统,企业文化无从谈起,而人这个要素更多的在人文情怀方面得以体现,环境要素则暗指生态观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这两者的良好结合与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的本质要求并无冲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除此之外,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企业文化注入了人文情怀和自然生态因素,如果只偏置其中一方,企业势必会由于对环境的破坏或对人文情怀的疏忽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两者的良好结合会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领导层及普通员工的管理及产品的成功营销,这种趋势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

3、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国际环境变得更加激烈,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迫使许多企业改变或提出企业发展新战略目标,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强强联合,优胜劣汰的现象,如果企业势力不想被削弱,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这两者的关系,使其较好的适应和磨合,同时在企业共赢的过程中,彼此要取长补短,避免“拿来主义”所犯下的错误,从实际出发,加强企业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使原有企业文化得到补充和发展。这种趋势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新经济条件下创新的管理与营销政策。

4、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与时俱进是近年来在企业文化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汇,许多管理阶层已经意识到它对企业文化乃至整个企业的重要作用。然而想让企业持续运行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来获得与时代及整个文化的链接。慵懒陈旧的企业是不会被世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只用拓展企业创新思维及提高学习能力,并使其较好的连接,企业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是企业文化及管理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三、结语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6

一、前言

对地观测是人类利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飞机以及近空间飞行器等空间平台和地面、地下的各种传感器设备获取观测数据,结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地面物体和地理过程进行监测和预测的科学活动,其目的是更加深刻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活动所依赖的地球环境和人地环境的规律和变化,增强人类对地球的利用和适应能力。对地观测研究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学特征。因此,除了地球科学方法论外,信息科学方法论也对对地观测科学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地观测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信号—数据—信息—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过程来展开的,并构成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挖掘—信息呈现”的数据全生命周期。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对地观测领域知识发现的方法主要是确定模型分析方法。在遥感技术的发展初期,观测数据量较小,用于数据挖掘分析的理论和模型也不够成熟,因此更多是依靠专业人员的目视判读进行信息解译和勾绘制图,然后再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修正。这种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观测数据量和日益复杂的应用模式需求。在数据量不断增大、信息提取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依赖于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析新模式出现了。遥感信息反演的定量化成为对地观测信息深度应用的趋势,这种能力也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逐步满足了 MB(220 字节)、GB(230 字节)、TB(240字节)甚至部分 PB(250 字节)量级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工作,从应用上解决了较大地理尺度上的复杂地学问题。提升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设备的规模已经成为解决观测数据量增大和信息模型复杂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进入 21 世纪以后,对地观测技术又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大数据的出现给对地观测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对地观测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传感器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外以专业化、行业化为特征的各类数据中心迅速崛起,对地观测领域成为数据密集型计算的一个典型应用。整个对地观测系统流程突出体现了“需求牵引—知识驱动”的概念和原则,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来发展对地观测卫星、传感器、平台、数据传输、信息处理、应用模型及相应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二、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

在对地观测领域,各类分辨率的卫星产生的遥感信息无疑属于大数据。以我国遥感卫星为例, 年发射的风云三号 A 星搭载着 20 通道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和 10 通道的可见光近红外扫描辐射计,实现了对整个地球进行连续观测,随后与 年和 年发射的风云三号 B 星和 C 星组网,对地球开展每天 6 次的观测。卫星观测数据切割成 5 分钟段的数据文件,又将 250m 和 1000m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数据分别存放,每天产生的数据文件和数据量均非常巨大。要管理、处理和分发这些全球数据需要运用“大数据”的方式,而且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算法,从数据中实时提取地球参数信息,进而为科研、业务的数据信息需求服务。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从海量遥感数据的获取、存储、提取与分发、数值处理,到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对地观测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了大数据的“4V”特性:数据体量大 (volume)、数据来源和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veracity)、数据增加和变化的速度快(velocity)。

国际上,美国和欧洲处理和分发中分辨率数据较中国稍早几年,美国处理 MODIS 数据和产品的方式、欧洲处理 ENVISAT/MERIS 数据和产品的方式可为我们借鉴。由于美国没有 MODIS 的后续卫星计划,数据的供给将随着传感器的失效而终止。欧洲的 ENVISAT/MERIS 于 年失效,只能提供 -2012 年间的数据。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规划已持续到 年,因而,在未来几年,中国的风云卫星中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国际上将是重要的数据源,向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数据和产品,将是中国数据科学家肩上的重任。

1. 观测平台和传感器的数据获取

遥感数据获取是由载有成像传感器的遥感飞行平台来完成的。遥感飞行平台的`发展体现在:①先进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包括大型的综合卫星平台与小卫星星座;②先进的集成高—中—低空飞行作业的航空遥感平台;③全面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综合系统。未来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将是由相辅相成的高中低轨道上的大小卫星平台和高中低航空平台组成的,天地一体化、全球性、立体和多维的观测体系。与此同时,对地观测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能力将向着“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和全天候方向发展。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技术进步使得获取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大。比如刚刚退役的 Landsat -5 卫星在其29 年的在轨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获取 8.6 万景影像,每天获取 67GB 的观测数据。而 2012 年发射的资源 3 号卫星,每天的观测数据获取量可以达到 10TB 以上。类似的传感器现在已经大量部署在卫星、飞机等飞行平台上,未来 10 年全球天、空、地空间中部署的百万计传感器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超过 10PB。

2.天- 空- 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数据网络传输

巨大的观测能力需要通过覆盖天-空-地的高速数据传输网来实现对地观测平台和全球地面接收站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递。这种传输能力要通过一个由光缆、地面微波、蜂窝移动通信和低、中以及静止轨道的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服务于全球的、无缝隙覆盖的、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天-空-地对地观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现在,单个传感器的信号下传速率已经突破了 Gbit/s。

3. 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

标准遥感产品的快速生成需要高吞吐量、高精度及自动化的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规模化、业务化的标准产品生产的要求。标准产品快速处理的突出特点是即时性和大吞吐量,兼有数据密集、计算密集的性质。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需要利用庞大的网络计算资源,通过并行计算、分布式处理以及集群计算技术来实现网络化大数据量处理及多机分布式并行处理,以满足应用的需求。我们可以利用网格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来提供高性能和高吞吐量的计算环境,为完成计算密集型任务提供有力的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上多种闲置计算设备的处理能力,完成传统计算模式下不能完成的各种大数据量的计算任务,从而保证标准产品的快速处理和生成。

4. 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

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建设将以全球尺度问题求解和多样化实体数据设施建设为前提,基于传统空间数据设施和联邦数据设施,通过松耦合形式建立一种非中心化、虚拟化、按需服务化和全球化的数据服务体系。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将在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的连接下,面向特定专题,与高性能的信息化设施结合,动态形成大量专业化的虚拟数据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可以汇聚和提供超大规模的数据,还具备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的计算能力。地球观测组织(GEO)所推动建立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就是一种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这种设施管理和处理的都是超大规模的对地观测数据和空间数据。

5. 数字地球与未来地球

作为和对地观测衔接的科学框架,数字地球是一个广泛的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解决地球的各种科学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未来的数字地球不再局限于进行地学数据的表达和呈现,而将成为一种对地球的各种学科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平台。同时,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 共同发起的“未来地球”计划将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向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论数字地球还是未来地球,其多学科的高度数据复杂性是非常显著的信息特征。和常规的单学科研究不同,在这种综合研究场景中,信息技术要面对的是多学科复杂数据类型之间的数据建模、数据发现和数据整合问题。

三、大数据在对地观测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

大数据时代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发展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奠定了基础,从对地观测过程的信息学特征可以清晰地看到此领域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大数据研究普遍存在着“只有数据、没有利用”的问题,导致搜集数据、存储数据付出的成本被浪费。据报道,通过遥感卫星获得的影像数据中,目前得到应用的不到 5%,多半数企业不知如何从数据中获得价值,因此这个问题急需解决,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内外创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遥感图像应用找出路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够扩宽我们的视野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借鉴。

1.Digital Globle: 遥感图像 + 大数据分析助力寻找马航 MH370 迷踪

马航失联客机 MH370 去哪儿的问题,牵动着全世界的心。为了找出谜题的答案,寻回239名乘客的信息,各方为此动用了许多手段,包括直接分析飞机上设备发出的各种信号,卫星和雷达的天罗地网等先进的科技方式,调遣各类船只前往可能事故区域搜网式调查,可惜都无果而终,就在失联事件发生的 12 天后,澳大利亚宣布从卫星影像中找到了疑似马航 MH370 失联航班残骸,广袤的洋面找一架飞机如同大海捞针实属不易,虽然还未能确定残骸是否来自于 MH370,但在短短几天内在能够通过海量的卫星图片发现如此重要的线索可见其背后的数据分析能力之强大,支撑这一能力的正是大数据技术,快速定位残骸坐标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在处理海量高分遥感图像上的速度优势,展示了大数据与遥感技术的融合将在灾难救援方面的关键作用。

2.Skybox Imaging: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遥感成像公司

Skybox 成像公司成立于 年,目前员工不到 60人,是名副其实的“小”公司,但却在多轮融资中备受风投的青睐,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其评为 最具“摧毁性”的 50 家公司之一。

3. 禾讯科技:商业化卫星遥感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

农业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由于农业资源、环境及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大数据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而且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物联网的应用,非结构化数据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数量将大大超过结构化数据,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断产生的大批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获取、挖掘、存贮、处理与智慧应用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大数据情境下对地观测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量变到质变

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在不同尺度上对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包括 4 个方面:①数据量剧增,已经达到 PB 量级;②数据类型多样,来自空基、天基的各种不同成像机理及数据获取方式、不同时空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的传感器数据和地面台站的观测数据及实验模拟数据、统计数据等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数据类型;③应用场景众多,目前对地观测数据在气象、水文、能源、农林种植、工矿开发及灾害应急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其应用价值;④应用服务时间尺度多种多样,天气预报、灾害应急等需要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分发反馈,而地图测绘、土地变化等则需要中长期的对地观测数据,不需要高时效性。

2.多数据中心协同处理

传统的对地观测知识发现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情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原因是传统的科研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且支持的数据量受限,受到数据传输、存储及时效性需求的制约等。因此,新知识正更多来自于大数据的使用,数据生命周期中信息学流程的变化正引发传统科研模式的变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对地观测活动,需要为有不同应用需求的用户提供恰当的数据产品及信息资源,要求对地观测数据实时处理及快速分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多中心协同计算,通过构建分布式多中心计算环境,将大量松散绑定或独立的数据处理任务动态分配给闲置计算资源,实现资源动态调度及任务分配。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有效地调度计算资源及跨异构系统计算时如何维持系统的高性能等。

3.模型驱动到数据中的知识发现模式

传统的数据生命周期信息学流程是从数据到信息,再通过模型进行知识发现。而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可用模型已不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模拟推演,因此由模型发现知识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4.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

网络时代广播新闻的发展趋势 篇7

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信仰缺失、社会气氛浮躁等,不同的价值观念也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社会成长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新闻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必然会发生转变,这也是网络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一大特征。媒体是我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信息终端不断发展普及的过程中,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转变。而有了内外环境的变化后,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广播新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媒体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也成了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概念。比如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个人或者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比一些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途径更快。而社交网络的形成,也进一步的为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现今社会的各个层面上,传统媒体目前也都无法利用新闻的价值观取向来面对受众新闻的群体,因此如何走进群众,媒体走向市场也是目前传统媒体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而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代表,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结合信息网络来发挥自身的优势也是摆在广播媒体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2 广播新闻要更加吸引受众

广播新闻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途径来进行新闻传播的,而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有着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当前一些网络新闻也加入了声音、视频等传播媒介,在进行媒体传播时,网络新闻不仅快、而且更加及时。特别是出现一些重大新闻时,网络新闻不仅保持了其高效的传播特征,同时在对新闻事实同步、预见新闻事实走向上也做得更好,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新闻做出评价和分析。而这样的媒体传播方式也是更容易让人所接受的,在传播时也可以掌握第一时间的话语权。

3 广播新闻传播要提高吸引力

在广播媒体宣传时,不仅要注重内容的新鲜性,新闻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在网络新闻中,娱乐化的倾向也能够更加吸引读者,并且这样的方式也会带来更高的点击率。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时也存在着新闻价值取向选择问题,如何提高新闻内容的趣味性也是传统媒体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特别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娱乐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广播新闻传播也需要进一步迎合大众化的口味。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新闻的传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而这种方式也是广播媒体所擅长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也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这种优势,通过新的方式来加以表现。很多国外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播报的过程中,都会采用围绕特定场景中的人物或者事件来开展新闻的播报,这样观众就会将注意力放到与场景以及事件相关的问题上,从而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所播报的新闻内容。其中新闻的标题内容中大多会体现出如同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这样在通过丰富内容来将画面开阔到整个新闻背景中,时而加一些评论和转折,这样读者也会跟着思路来进行思考,这样通俗易懂并且吸引读者的方式也是目前新闻内容中较为常见的。

同时,讲故事的新闻播报形式也需要以新闻内容本身为主,如果新闻的内容不好,那么讲故事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我国一些网络媒体新闻中除了一些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还是放在了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内容上。通过对访问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的网民都更加青睐于趣味性高的新闻内容,而网络新闻的点击率也都是从这部分来的。相对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媒体大多数需要以点击率来维持其经营,在大多数的点击率都来自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时,这也说明了人们的新闻取向开始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新闻内容是否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还需要取决于新闻的内容是否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其中趣味性、接近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需求,这些内容也更加重要和突出,所以讲故事也需要做好故事的素材,这也是广播新闻未来发展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4 广播新闻要有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

在新闻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广播新闻内容的采编也要更加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网络新闻由于其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新闻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家网络门户网站的新闻头条基本都是相同的,因此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策划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新闻内容的价值。而这样的新闻内容也能够更好地获得话语权,在新闻经营过程中所表现的差异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而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大型的事件新闻上也必须要满足发现及时、报道及时、观点鲜明、深度剖析、后续不断等多方面要求,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不同新闻媒体各自的优势。

5 广播新闻在现今网络时代应有的价值观

1)发挥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的新闻影响力。新闻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负面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但在网络时代中的发展也是巨大的,这是不能否认的。目前新闻的方式形为过于娱乐和低俗化,这是网络新闻发展所产生的附带产品,而目前来说网络的监管欠缺,从而大量出现类似的情况,新闻的失实也经常出现,从而对网络媒体的本身形象造成影响。因网络媒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低下,是目前当下网络媒体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广播新闻在节目内容上要确立新闻的真实性为首要原则,所有的新闻都要经受广大人民的真实性检验,重新树立新闻广播的公信力[1]。

2)发挥社会主义新闻题材的价值引导。关于新闻价值从吸引度趣味性方面的选择,我国新闻专家和业内的学者历来都在强调:“目前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观所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除了自然人的本能需求以外,还有其他更为宽广的选择方向,上至世界、历史、社会,下至人文地理、家庭生活、儿女情怀等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更是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是以服务于广大受众作为宗旨的,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在社会性方面,着重注重其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1]。从而广播新闻要从趣味性上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要体现出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

6 结束语

综上而言,当前广播新闻价值观取向的变化是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与迅速传播以及全球世界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广播媒体人,实现“走向受众,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目标,需要敏锐的掌握时代的“脉搏”,需要时刻审视自身媒体的特点以及与众不同的能力,把握住在当今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方向,引导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方向,努力吸引受众、提高自我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广播新闻事业在网络时代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广播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为人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新闻资源。当前,网络信息已经成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对于传统的广播新闻媒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必须要认真地面对受众,面对市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广播新闻也需要做出新的转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文章介绍了广播新闻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网络信息时代广播新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广播新闻,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智能化时代手机营销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智能化、小米社区、服务营销、互动营销

一、手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智能化势不可挡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交媒介的改变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购买思想和购买能力,直接扩大了智能手机的销量,促进了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的存储、数据传递、计算功能又大大增强,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的笔记本电脑。

(二)、手机功能多样化

1964年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时至今日,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2013年初手机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各类手机音乐APP应运而生。专家表示,未来手机的发展将从硬件主导过渡到以软件主导,进入“应用为王”的时代。与此同时,屏幕触控、GPS导航、高像素化可取代数码相机、手机游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三)、手机科技日新月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各种功能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LBS首先是确定用户的所在地理位置,其次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手机钱包使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进行现场刷卡消费。微型投影技术也有手机厂商运用在手机上了,如三星旗下的I8530最大的亮点就是可投射最大50英寸的高清晰画面。

二、智能化时代手机广告的传播趋势

(一)、手机广告的媒体研究

1、电视媒体以传播 “品牌知名度”为目标

互联网、手机自媒体之前,电视广告能够拥有大量的观众,因为电视能够以低于人成本的方式覆盖大量的观众,所以深受销售企业欢迎,对于手机这类高关心度消费品而言亦是如此。OPPO手机一向以优异的影音效果为消费者熟知,影像是OPPO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此次OPPO赞助《真声音》,就是要进一步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2、文字媒体以传播“产品信息”为目标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字媒体的优势依然存在。文字媒体对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新兴媒体相比较而言不具有优势,但可以发挥其客观、深度、权威报道的强项。手机属于高关心度品类,品牌的功能性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因此手机中国、新浪手机之类的专业网站成了许多手机厂商的必然选择。

(二)智能化时代手机广告传播的问题分析

1、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衰落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核心受到互联网技术以及其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的明显,其中媒体、用户、客户的三方关系作为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依然存在,只是这种存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日渐式微,特别是传统媒体过往与用户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关系,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可互动、可量化、可描述、可触及等特征的兴起和深入人心,原本就脆弱的联系越发变得虚无缥缈。

2、智能化时代手机的产品信息日趋复杂

随着手机更新越来越来快,功能越来越多,想要使用手机功能但又不知道其使用方法的现状已成为当前手机用户的一大困扰。如,用户开通手机钱包业务后,如何使用及使用手机钱包过程中的担忧,这些短短十几秒的手机广告根本无法解决,而专业网站也不可能针对某个品牌的某个功能进行详细的信息介绍,这样就使得智能化时代的手机使用成为目前的一个有待解决之大问题。

三、“小米社区”的营销功能探析

(一)、产品的大数据调研成为一种常态

从2010年至今MIUI已经更新了70个版本,在60万“米粉”的参与下,一项项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创新在小米手机上陆续诞生。互动营销的实质就是在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商品的实用价值。互动营销使企业和消费者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同时,使企业研发得到启发,尤其是通过“换位思考”,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带来全新的战略视角,互动营销本质就是信息化革命的一种体现。

(二)、小米社区开创手机售后服务的新格局

服务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所作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计划和谋略。优质的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之前,手机售后服务一直进局限于使用过程中手机出现问题时到售后网点维修,而在智能化手机时代,手机售后服务也应该包括信息服务,解决消费者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应该说,小米社区的开创了手机售后的新格局,也提高了服务本身的效率。

(三)、手机广告传播方式的换代升级

1、公共营销先期预热

良好的公关营销比一般的广告推广更有传播和推广的效果。小米公司在雷军和公司团队的带领下,针对新闻这个媒进行了很好而全面的利用,以制造新闻的公关形式来宣传小米手机,使市场潜在顾客变成企业产品的知晓顾客。

2、专业网站、小米社区进行深度品牌信息介绍

在新浪、腾讯和中关村等一些门户和 IT 网站上,我们都能看的小米手机的新闻,关于小米系统和硬件的特性,与其它手机产品形成鲜明的性价比优势,达到俘获消费者心理的效果。其次小米建立小米微博,微信,米聊和小米社区等公众平台, 在平台上及时发布小米手机的组成配件和最新消息,和消费者进行深度的互动,集聚小米企业众多的详细了解产品信息的“米粉” 。

3、米粉口碑的影响力与穿透力

小米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因为社会化媒体下的口碑传播,而小米口碑的核心关键词是“参与感“。目前,微博粉丝量早已突破百万级。这些“米粉们”会分布在各大新闻网站和各大群交流,对小米企业的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配件进行最新讯息分享,为小米公司做了免费的广告宣传,有利于促使企业的知晓顾客成为购买小米手机的行动顾客。

参考文献

[1]小米“帮” 李薇,IT经理世界.[J].2013年11月20日.

[2]小米:用社交媒体让用户融入品牌于斌,经理人.[J].2014年2月2日.

[3]小米如何煮出“熟饭”——造就米粉的18个要素,张伯崝,销售与市场.[J] 2013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张星(197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副教授,文学硕士,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广告、新闻、公关等传播类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篇9

摘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应用科技大学作为主要教学主体,秉承优秀的“双元制”办学传统与教学特色,不断汲取国外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拓展技术应用研究领域,革新学位学制,国际教育课程开发,吸引国外留学生等,拓展国际教育市场服务范围,从而走向教育国际化。我国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对外投资战略,建立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系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经验;借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快速进步,国家对于人才资源培养与引进也愈发重视。人才资源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同时也是增强国家发展的生产动力。德国高等职业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秉承优秀的“双元制”办学系统与教学特色,不断汲取国外优秀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优秀人才引进,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培养,从而构建符合本国国情与发展现状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通过与国际高等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秉承国家教育教学传统与办学特色,从而形成适合本国教育发展的教学特色,并不断将教学成功经验向其他国家宣传,从而增强本国的教育教学特色的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已经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并且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了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将应用科技成功经验向各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德国的成功经验。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因素

第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的推动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教学标准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当下更注重的是社会功用性以及技能应用性,而拓展国际教育教学市场也已然成为了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国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秉承了德国优秀的办学传统以及教学特色,将未来工作重心放在新兴产业上,加强教育资金、人才、服务、技术知识以及行业信息的资源配置,保证办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都能够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自身的飞跃。

第二,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而欧洲各个国家以各自的语言、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色为基础,将相互之间存在的利益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了政治、法律、经济以及教育的一体化运作,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此一来也极大地提升了欧洲各个国家的世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德国出于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管理制度。保证相互之间的学历以及各种学分都相互认可,进而保证欧洲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国际化水准。

第三,德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当加强与外界的文化技术交流。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之间的时间里,德国已经和将近两百个国家建立起了文化学术交流关系。并且在德国政府以及相应的交流机构支持下,德国科技大学已经增加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且在相互之间的师生互相派驻、资源共享以及其他各种国际交流,有效推动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社会之间的互相合作。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对于传统理念双元制的传承,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作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制度,双元制已经得到了世界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可,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分别委托学校和企业同时展开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其中学校是第一办学机构,而企业则是对人才进行补充培养,学校应当为人才的教育质量进行负责。应用科技大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程安排以及教师聘用等都展现出了有效的双元制特色。譬如,应用科技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必须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际的教学方式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应当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模板。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完全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段进行实践操作,保证学生能够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企业中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应用科技大学是一个重视实践操作,注重企业研究的学校,这也为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持。

第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实际应用和国家课程开发的研究,在2003年11月3日,德国联邦政府已经和其他各州政府签订了相应协议,保证对应用科技大学的后期应用和研究提供基本支持,德国政府以及教育部还曾经共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有资金。其目的在于保证科技大学和经济、建筑、机械制造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之间的成果转换,通过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应用科技大学的总体实力。与此同时,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化进程,绝大多数的科技大学已经开展了多语种授课的教育方式。从而为国外留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还能够对应用科技大学对实际应用极为重视的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和扩散。

第三,为了进一步满足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应当积极开展学制改革。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为了满足博洛尼亚进程的实际需求,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可以进行学位授权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的进行学制调整,当前开始授权的三种学位分别是:学士、专业硕士以及硕士。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各种证书,并且在实际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规划。另一方面来说,将学时进一步缩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欧洲的学分转移系统其实是通过量化指标以及学习模块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所获得的学位能够在国际社会通行也为学生的跨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利。上述教育制度也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国家之一。

第四,提升国际交流力度,进行成功经验的广泛推广。德国的相应机构对于德国大学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推广提供了基本的帮助和支持,各个应用科技大学也在进行积极的自我推广,充分发挥自身在经济、工程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以人才交换的方式进行教育模式推广,以此提升应用科技大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譬如,处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亚深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和世界上超过130所大学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而本校在校学生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都是国外留学生,如此一来对于提升该院校的国际知名度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化的成功经验 1 对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传承

德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办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化发展。而应用科技大学则通过海外办学以及设立相应分支机构的方式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德国的跨国公司依然继承了双元制培训模式,为大量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譬如,大型化工企业康采恩公司在全球设立了大量子公司以及合资公司,其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以“双元制”的方式进行新员工培训,待培训完成之后考核合格者即可被公司录取。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能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解决。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企业对于技术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缩减,而对于同时具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则在不断增加,大量德国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于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就通过和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开设了工商管理、商务信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以及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则通过双方共同协商进行制定,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应当在大学期间完成,而企业的实训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毕业文件都应当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时完成。学生在企业中实训时可以熟悉生产的基本流程,理解企业文化,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 借助第三方力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完全可以借助各种民间组织以及其他的国际组织进行文化,专业化的交流对于推动德国教育和国外的高等教育进行交流合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譬如,德国绝大多数的应用科技大学都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展开了合作,并且在德国国内外设立了相应的办事处,并且制订了相应的高校留学制度,保证了留学生的普遍适用准则以及相应标准,德国会向在德国进行留学的国外学生提供奖学金,还会为德国赴外留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套极为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德国绝大多数高校以及团体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也能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制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高水准,经过一系列的文件签署,在欧洲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德国也成立了大量的跨州府教育评估机构,德国出台的高德国教育质量条款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教学质量的考评主要可以分为高校内部的自我考评和外部专家的考评。外部专家考评组主要由国际教育专家、各州的教育部长以及行业代表等组成。在实际考评过程中主要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特色进行分析和考评。进而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化带来的启示 以对外投资为基础进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伴随着各国贸易合作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量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而由中国所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必须以本土企业的大力发展作为基础。基于此,以跨国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建立起与之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和大量经验为基础,展开企业所需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此作为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量级,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国际标准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2 将国际化资格认证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

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标准,而职业教育的产品只有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的工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部分行业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对此我们上缺乏职业教育岗位的能力认真标准。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具有国际化标准以及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而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3 以国际化品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源动力

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国际品牌,我国教育部以及财政部于2006年就已经启动了相应的高职教育院校建立计划,先后已经有超过200所高校得到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积极打造出属于中国的高职教育品牌。然而,我国应当继续进行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学习,并且以国内成功的教育案例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开展。建立起类似于德国双元制的国际化高职教育品牌,以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4 以境内外校际交流机制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

到2012年5月为止,我国已经和超过3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基于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主动参与国际社会学历互认机制,以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和国际社会接轨。建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的留学制度,加快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改革,提升对国际留学生的支持力度,保证师生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努力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国际化水准。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快速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能产生的帮助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成功案例为基础,积极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品牌,努力提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我们的基础性目标。参考文献:

上一篇:履行承诺下一篇:给妈妈的母亲节送花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