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2009级北京(通州)班、天津(商工委)班
区域经济学专业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教学大纲
第一讲区域和空间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一)空间经济学强调地理学、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内在联系
(二)空间经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
(三)空间经济学是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有机结合二、新贸易理论简介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发展过程
(三)新贸易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
三、新经济地理学展望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目标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
(三)新经济地理学与古典学派经济学的比较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未来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一)区域模型
(二)国际贸易模型
(三)城市体系模型
第二讲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
一、中国的区域划分
(一)中国宏观区域的比较差异巨大为世界罕见
(二)中国区域划分的标准
(三)中国的区域划分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三、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
(一)四大板块的结构和主要经济指标
(二)东部沿海构建了三大经济增长极和城市带
(三)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条件基本具备
(五)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初见成效
思考题:
1、建国后中国区域划分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3、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是什么?
第三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一、“三区”问题
(一)“三区”问题
(二)落后病
(三)膨胀病
(四)萧条病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新古典自动均衡理论
(二)循环累积因果论
(三)“钟”型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十一五规划》内容解读
(二)六大战略思考
思考题:
1、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2、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3、怎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讲西部大开发问题
一、西部概况
(一)西部的区位特征
(二)西部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分析
(三)西部发展的难点和面临挑战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二)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模式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加强协调,有序发展
(二)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
(三)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一体化步伐,积极推动西部城镇化进程
(四)依托“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加快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步伐
(五)创新体制,确立有利于西部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
(六)中央和西部的关系要从经济总量为导向转向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要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
思考题:
1、简述西部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2、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五讲新型城市化问题
一、什么是城市和城市化
(一)城市和城市化的起源
(二)城市化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四)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五)城市化水平和测算方法
(六)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
二、关于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一)城镇地理学的经济理论基础
(二)城镇形成的五个理由
(三)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四)城市群或都市圈理论
三、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大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巨大
(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中国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思考题:
1、谈谈对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的理解?
2、城镇地理学的经济理论基础是什么?
3、中国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第六讲京津冀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问题(案例分析)
一、空间定位
(一)经济圈的范围
(二)地理区位特点
(三)基本经济数据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极
(一)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三、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京津“双核型”城市(或“大北京都市圈”)
(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四)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思考题:
1、京津冀环渤海湾经济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2、京津“双核型”城市(或“大北京都市圈”)的基本设想?
3、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三地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
第七讲中国模式和亚太区域合作
一、走向世界的中国模式
(一)中国经济崛起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大亮点
(二)中国模式正在走向世界
(三)中国模式的六要素分析
(四)不成熟的中国模式
(五)中国模式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六)中国模式、亚洲价值观和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二、亚太区域合作
(一)亚洲和亚太的经济地理环境
(二)充满希望的亚太区域合作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
(四)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思考题:
1、解读中国模式及其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3、亚太区域合作有哪些特点?
第八讲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实践中的产生和发展
(二)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概念
(四)全球化的理论争论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欧盟的区域一体化模式
(一)欧盟的发展历程
(二)欧盟一体化模式的启示
三、世界主要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类型
(二)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一览表
(三)世界主要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四)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2、欧盟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准备及取得的成绩
(一) 教学准备
充分钻研教材, 弄清教材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基本思想, 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 运用自如;及时补充教学资料, 制订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充分运用教学大纲和教案, 了解学生, 确定要教什么内容, 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训练什么技能, 教给什么学习方式, 用什么方法来教;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 及其兴趣、需要、方法、习惯, 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课课有所教, 学生也能堂堂有所得。 课前由院里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试教, 并组织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前辈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水平。
(二) 取得的成绩
1.每章节教学有引言和总结。
引言或是实际案例导入, 或是对上一章节内容的复习巩固, 从而引出后续章节。 比如在进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章节的教学时, 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进行导入:首先, 在黑板上划出凯里市、麻江县两块区域的缩略图, 以及找出凯里市经济开发区, 介绍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其次, 提出问题。 如凯里市经济开发区为何当初设立在凯里市与麻江县之间 (涉及区域地域结构、区域选择和布局) , 开发区的经济如何发展 (涉及区域经济自组织) , 开发区与凯里市、麻江县这两块地区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涉及区际之间的联系) , 开发区具有什么样的政策 (涉及区域政策) 。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中找到答案, 紧贴教学实际。
2.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案例教学。
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主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穿插式的案例教学和互动式的案例讨论。 穿插式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加入相应的简短的案例,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 同时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到区域结构 (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及各种网络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 定义的时候, 笔者就穿插了这样一个案例:贵州省黔中经济区“一核三带多中心”的区域结构。 一核心指的是贵阳安顺一体化核心区, 主要是统筹推进贵阳、 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 建设贵安新区, 打造大贵阳经济圈。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绿色轻工业基地和以航空、汽车及零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带多中心指的是依托交通干线, 打造贵阳—遵义, 贵阳—都匀、凯里, 贵阳—毕节经济带, 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 互动式的案例讨论是在大学中普遍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能够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实现师生双方的双向交流。 例如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辐射理论的时候, 选择贵州省黔中经济区来作为典型案例, 让学生讨论辐射理论在贵州省或黔东南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即如何发展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在课堂组织上, 采用分组讨论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 然后由笔者进行总结。 这样, 学生一方面能够解决案例分析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案例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二、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 然而, 在笔者执教的区域经济学课堂中, 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
青年教师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 备课时, 缺乏对学生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的考虑, 一直致力于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课堂上, 存在一定程度的“满堂灌”式教学, 不注意学生的反应, 很少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中, 只顾按照准备好的资料和书本进行发挥, 存在一定程度的气氛沉闷问题。 虽然笔者也经常运用“案例法”、“提问法”来进行互动, 却因设问难度过高, 时常是自问自答, 难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作用。 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这样的“教教材”、“教教案”的课堂教学中,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 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笔者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 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而笔者的教学都是在课堂内完成, 没有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 目前, 校内实训基地仍在筹建过程中, 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 成为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同时由于没有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参观, 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三) 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 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院区域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期末闭卷笔试, 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 造成学生只关注课本内容, 靠死记硬背, 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的考评,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的整改措施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新鲜, 比如可以实物、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多媒体、投影等各种形式, 轮换交替使用,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
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因此, 应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适度的竞争。 比如班级中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比赛, 并设定一定的奖项, 使学生在竞赛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同时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3.建立互尊互爱,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时, 他们才能更好地自我表现, 从而能比较自觉地获取知识。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切忌武断, 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 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 因此必须体现其应用性的一面。 教学时, 应以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为案例, 充分把握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让学生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实验室,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提供多种经济数据的情况下, 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来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 设计一定的课时时间,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分析一些区域经济问题。 比如结合黔东南州各个地方差异的问题,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找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提出促进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样, 从搜集数据到模型的选择、指标的选择及SPSS统计软件的运用, 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样化的考核, 如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堂主讲、案例分析和科研论文等。 多样化的考核, 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积极性。 另外, 推广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 如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讨论、确定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对研究情况等进行考核, 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能增强老师的责任心, 提高教学热情。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经济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作者结合自身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准备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措施,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刘欣英.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探析[J].高教研究, 2009 (11) .
[3]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3) .
关键词:西部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方法措施
由于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平衡的这些特点,导致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解决西部地区的这些问题,西部地区的许多高校都在经济学的相关专业中增设了区域经济学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的人才。区域经济学对西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及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学效果。
1.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由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各地区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在解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比如,市场的培育、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学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市场等问题。
1.2 实践性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快地方的经济发展,每个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大部分会以行政区为单位,对区域特征进行整体探究,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尤其在选择适合本西部地区的特定规律和做法时会更加注意,而在运用过程中有会创造出新鲜的实践经验,使一些经验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丰富了学科的内容。
1.3 综合性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微观的问题,但是着重关注的是政府的政策、规划、建设等内容,因此区域理论经济学具有综合性,需要结合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教学。
2.西部高校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2.1 课程与教材不能体现西部高校的特点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所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和全国其他高等院校大致相同,并没有体现西部的地方特色。而西部高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区域经济学的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法等相关的课程都没有开设,教师在教学时只选择部分章节授课,学生听课也只是一知半解,一些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大部分西部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很少涉及到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与案例,因此,需要当地的学校组织教师来编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2.2 区域经济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较弱
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决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就是提高师资力量。而西部高校的师资力量很薄弱:教师数量少,分配结构不合理,教师能力有限。尤其是区域经济学这类的专业教师数量更少,出现很严重的代课现象,许多新增的专业很少有青年教师,并且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西部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经费太少,教师很少能有机会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很难提高,难以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区域经济学缺乏教学实践
由于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很重要,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是西部高校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并且西部地区的条件有限,很难有条件能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而有些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又拒绝学生实习,虽然有些学校有安排,也大都是进行分散实习,没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很难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如何改进区域经济学教学
3.1 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添加实践案例
区域经济学发展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致力于发展良好的区域经济体系。西部地区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
西部地區高校除了使用基本的全国统编教材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科学适用”为原则,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讲解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难点。教学中积极引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自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完成培养目标。
3.2 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
西部地区的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大多是由中专和大专院校合并升级而来,在面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时,原本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合理之处。所以,现阶段来说,我们必须要打造更加良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队伍,增强整个高校的师资力量。首先,增加骨干教师,提供优惠待遇集中引进高素质人才,共同搭建科研平台。其次,将年轻教师送到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将学习到的先进区域经济学内容应用到日常教学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学术讲座报告,与本校师生分享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
3.3 更新教学硬件设施和考试方法
西部地区高校硬件设施较为缺乏且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一些区域经济学知识点通过现有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很好的展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高校应适当拨出相应的款项来购买合适教学的电脑及投影仪设施。这样一来,文字、图像、影音资料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了教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4.结语
西部地区高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尽管目前困难重重,但只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西部地区高校终归有一天能够赶上区域经济学教学发展的潮流,为国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2] 姚春玲.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3).
[3] 林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1).
世 界 经 济 的 区 域 集 团 化
胡玉莹2011年5月17日
课题:
汤阴一中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汤阴一中 胡玉莹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欧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探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下,各国应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消除隔阂、加强合作;各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梳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相关资料,认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当今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重点介绍了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不仅有可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内在动力。
由于这课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应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感性认识,加深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本课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甚至包括教材没有涉及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经济集团,需要利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明这些组织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循环展示图片——欧洲各国名胜照片、欧洲之星、欧洲火车通票、欧元、签证、欧洲身份证,背景音乐——欢乐颂(欧盟盟歌)导入语:漫步在美丽的赛纳河边,来到巴黎圣母院前祈祷,惊叹于艾菲尔铁塔的壮观,感慨于罗马竞技场的宏大,在凯旋门前领悟历史的沧桑,到水城威尼斯去体验异国风情。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欧洲美景,听着这美妙的贝多芬交响曲,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想去欧洲旅游一番呢!现在只要你办一张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签证,带上欧元,手持欧洲火车通票,乘坐欧洲之星,即可随我一起体验这无限美妙的欧洲之旅„„而这一切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一个组织,那就是欧洲联盟,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大欧洲”,是它让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走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前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历史展馆,去触摸历史。第一站我们走进欧洲联盟。新授课:
第一目:欧洲联盟(EU)(板书)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多媒体展示——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欧洲版图的变化,从罗马帝国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从工业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欧经济、政治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欧洲历史的荣辱兴衰,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像拿破仑一样的统治者曾经试图使用最强大的武力来统一欧洲,却都失败了。虽然从新航路开辟到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在近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留给欧洲人民的,是一个充满仇恨和痛苦、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同强大的美国相提并论。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这样感慨他在二战后的尴尬地位:“我的一边坐着的是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的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儿”。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讨论探究】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分析总结出战后欧洲开始一体化探索的原因?
一、原因:
1、必要性:
(1)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美苏争霸中面临危机,美国进行经济渗透,苏联进行政治威胁,而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与这两个超级大国抗衡,因此,要摆脱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带来的威胁,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能走联合的道路。
(2)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资源,更好的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可能性:
(1)西欧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贸易联系紧密,有利于联合;(2)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3)近代欧洲国家战争和冲突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人们渴望统一。【趣味探究】怨恨极深的法、德
为什么曾经是世仇的两国能够密切地合作?
(1)美国的推动——为了实施遏止苏联的战略,决心复兴联邦德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形成一股与苏联、东欧抗衡的力量。
(2)德国的诚意——战后的联邦德国百废待兴,审时度势,采取主动争取法国谅解的姿态,换取法德和解。
(3)联合自强,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战后初期的欧洲,风雨飘摇,经济凋敝。昔日的世界强国,不能忍受这种尴尬的境地,力求东山再起,选择了与德国联合自强的道 路。
(4)经济发展的互补性——长期战争的根源就是两国边境阿尔萨斯、洛林的煤钢资源,反思历史,何不优势互补?
1950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推动下,从煤钢资源的共享方面,法德两国迈出了西欧联合自强的第一步,开始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探索。
二、形成过程:
多媒体播放欧盟形成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欧盟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时间、相关事件、性质和特点等。
1、欧共体
(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六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六国又签订《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3个机构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2、欧盟
(1)1992年,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欧洲朝着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方面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2)1993年,欧洲联盟宣布成立。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普遍说法是因为欧盟一开始只有12个国家,代表了欧盟的开端。实际上这个十二星旗代表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十二星冠,寓意圣母玛利亚将永远保佑欧洲联盟。
【练习巩固】
1、欧洲联盟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过程是(B)A、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B、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C、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D、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
2、右图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A)
A、欧洲开始一体化的进程
B、世贸组织建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欧洲联盟建立
3、扩大:欧盟成立后,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不断有一些其它的国家要求加入,从最初欧共体6国,到欧盟12国,视频中2004年第五次扩大达到25国,教材地图中提到今天27个成员国。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又加入欧盟,使今天的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政治集团。
4、特点: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
5、性质:经济政治联合体
过渡: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欧元
6、发展:欧元的出现(1991年)
多媒体展示——欧元样式、图案(结合教材)
同学们从一张张欧元纸币的正、反面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什么吗?
处处留心皆学问(欧洲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面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所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反面桥梁—象征着欧盟各成员国间及与其它国家间的联系纽带。)
随着200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欧元区12国的3.04亿民众将告别他们祖祖辈辈使用的法郎、马克、里拉等货币,开始使用统一的法定货币——欧元。
B、意义: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经济一体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
(1)有效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 本、人员、服务往来更加便利,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经济的发展;
(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果,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3)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对美元产生了冲击。一个真正统一的“大欧洲”出现了
四、影响:
一个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给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情境体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欧洲新变化
学生讨论发言,如果你今天生活在欧洲,生活会有什么变化?(畅想今日欧洲新生活)多媒体展示——体验今日欧洲新生活卡通图片组合
(1)欧盟的出现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合作,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2)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加上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目: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仿效欧洲联盟自学,提问巩固)
一、背景: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与西欧、日本角逐,攫取世界经济领导权,必须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
(2)美、加、墨三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二、形成过程:
(1)1992年,美、加、墨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三、宗旨:
决定自协定生效之日起在15年内逐步取消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四、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突破了欧盟仅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形成的传统做法。
五、影响:
(1)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三国间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2)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六、发展趋势:向中南美洲推广,美洲国家酝酿建立纵贯南北美洲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成立后,很多拉美国家很快仿效,为实现美国“所有拉美国家贸易自由化”,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计划,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在当今大国主导下的世界经济秩序中,究竟区域集团化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通过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十年间发生的变化来分析这个问题。【讨论探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材料——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十年间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从1993年到2002年,墨对美国出口增长234%,达到1360亿美元;同期墨对加拿大出口增长约203%,从29亿美元增长到80亿美元。
2、从1994年至2001年,美国共向墨投资700亿美元。
3、协定给墨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制造业部门,并使墨职工的收入有所增加。墨出口部门的职工收入要比工业部门其他职工高40%。4、2004年墨西哥经济规模达到5940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学生阅读并从中找出关键词
利——刺激出口、吸引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等
材料二 1、2002年,墨西哥经济部部长德韦斯表示,墨西哥将明确反对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制成品自由进入墨西哥,保护墨西哥本土公司倒闭以及避免关税升级。
2、农牧业是协定消极影响最大的领域。协定生效10年来,墨从美、加进口农产品大为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按照协定规定,墨从2003年1月1日起对26种农产品取消进口关税,这就为美、加农产品更多地进入墨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缺乏竞争力的墨农业处境更加艰难。
3、两幅农民抗议的图片
图一:墨西哥农民把玉米秸堆放在独立纪念碑前,表示墨西哥农业抵挡不住美国和加拿大农产品的竞争。
图二:为了抗议政府的乳制品进口政策,一位墨西哥农民将一头母牛挂在了墨西哥经济部门入口的旗杆上。
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知识 【练习巩固】
3、假如你是一位墨西哥的农民,参加这次游行示威的主要理由不包括(C)A、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往墨西哥,造成环境污染
B、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常常处于劣势地位 C、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墨西哥凭借经济实力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获利者 D、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引发生态危机
有人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使墨西哥迅速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灵丹妙药,也有人说它是可能给墨经济带来灾难的“特洛伊木马”。通过以上材料和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们既要善于利用机遇,又要勇敢迎接挑战,适时调整发展性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此加入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第三目: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一、背景:
通过谈话法让学生明确亚太地区的地理概念。
分析特点: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二、过程:
(1)1989年,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2)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三、评价:
2、积极——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不足——差异较大,合作程度较低。
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各成员国在实力大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文化和风谷习惯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成员国之 间又不互相连接。
4、性质——官方经济论坛
经济技术合作只是停留在会议和研究上,真正的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非常有限。
新世纪的APEC应始终站在全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充分尊重各成员的多样性,承认成员间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利益与需求,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原则,增强凝聚力,缩小成员间的差距,实现各成员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四、APEC——中国的舞台
于1991年加入APEC以来,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全面合作”的原则,活跃在APEC的舞台上。中国领导人参加了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1年在上海曾经成功召开了第9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所提出的主张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中国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迄今为止,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我国都有必要参与或倡导成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将其作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世界经济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练习巩固】
4、2007年9月8日,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举行。下列关于APEC说法不正确的是(B)
A、APEC成立于1989年,澳大利亚是创始国之一 B、APEC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C、中国于 1991加入了APEC D、APEC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 多媒体表展示——表格(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比较)
【练习巩固】
5、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有(B)
①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是政治联盟
②第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域集团 ③当今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集团 ④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区域集团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 “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相互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的过程”。
其它区域经济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独联体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等。【本课小结】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加强了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使各国经济逐渐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所以说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另一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当堂测验】(导学案)(根据时间灵活安排)
【课后思考】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见导学案)【板书设计】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EU)——一体化水平最高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发达和发展中
一,名词解释
(1)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2)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3)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梯度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4)集聚: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聚集:经济行为主体根据其自身的约束条件和区位的客观差异进行综合的区位选择,这种区位选择的结果与客观的地理空间相互结合形成的聚集经济。
(5)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6)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
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7)极化效应: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简答
1,特区经济
1)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2)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a优越的地理位置。b完善的基础设施.c优惠的经济政策.d完善的法律制度。e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3)经济特区的类型:
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与贸易。
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
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外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事投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
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旅游型的经济特区
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如巴西
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 3 2.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定义: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2)总部经济的五个特点:
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 次性。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 4 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总部经济的五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第三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
定义:指地理上临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贸易与
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
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内部经贸易发展; 2,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3,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辨析题
1、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
一、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概念
n 根据各地区经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
2、梯度理论的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劣是区域经济兴衰的决定因素。第二、创新活动大多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散。
3.梯度理论的优点:
1.它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遵循平衡布局的传统模式,将不平衡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点;
2.它突出了总体统一的设计,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
3.它使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4.梯度理论的缺陷:。
n
1、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把中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方法。
n
2、按照梯度推进理论的划分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n
3、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n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推动力,那么,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在很长时间内进一步扩大,这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n
5、从理论上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经济辐射:
(1)定义: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2)媒介: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辐射理论的适用性:(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
(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产品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
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优点是:产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适用的营销规划观点。它将产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时期,营销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
其缺点是:
(1)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
(2)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准的S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无法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到底适合单一产品项目层次还是一个产品集合层次。
(4)该曲线只考虑销售和时间的关系,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它影响销售的变数。
(5)易造成“营销近视症”,认为产品已到衰退期而过早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6)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2)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产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长的。
五、区位分析(可以用swot分析法和菱形分析法)• 理论知识:
• A、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 • 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通过评价
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
• B、波特菱形理论: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条件:国内需求的缺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的表现: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9 •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
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些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的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者某些产业。然后向境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增长趋同: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乍现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
产业集群:大量关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资源诅咒:丰裕的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什么作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陷阱,也就是说,资源丰度高的国际或地区发展水平未必高。
经济区划:依定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认识和划分,已达到组织区域合理分工,有计划的建立与加强区内各部之间,各子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知道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最优化的目的。
区域区划:政府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城市经济区: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个中小城市,众多的城镇和大片农村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区域。
区域系统的特征:综合性与整体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空间性与地域性,层次性,自适应性。区域系统的演化: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述:资源承载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进程稳定能力、管理调节能力。
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发展初期,水平低、规模小、速度慢;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水平已经很高,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稳定缓慢状态。
我国学者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区域性衰退,资源性衰退,消聚性衰退)。
供给方面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力—低收入。
需求方面循环:低收入—低购买能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力—低收入。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与模式: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库兹涅茨理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同样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速度快于后者。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会持续的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
业化中,前期阶段,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克拉克对区域的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取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
弗里德曼学说:四种类型区:核心区、上进过渡区、后进过渡区、资源边际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空间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的区域空间结构。
梯度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他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创新活动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段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地梯度地区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经济区特征: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合上的层次性。
经济区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新型经济区。
经济区划: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他们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经济类型区内部必须具有某方面经济特征或经济发展问题的相似或一致性,而与区外相比则有明显的区别。
划分经济类型区的方法:统计分类法;经济中心法;经济联系法;劳动生产力法
经济区划分步骤:
1、调查研究
2、划分经济区的界限
3、规划综合经济区的内部结构
4、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次一级经济区,并指出次一级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构建经济区内部分工格局。
5、编制综合经济区划方案。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四种类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区域合作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依据投入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
4、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如何开展循环经济:
1、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是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原料,不断延长生产的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3、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地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城市规模分部理论: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位序规模率。
大都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发展龙头、对外经济的窗口、区域协作的纽带、科技创新的前沿、总部经济基地。
总部经济的五种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
关键词:商务英语,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商务活动过程为载体,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知识和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越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除了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物流、金融、法律等诸多人文领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是现阶段高职英语教育中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大课题。
一、区域经济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
高校瞄准了当地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区域经济学知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目标定位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更加贴合企业的人才发展需要,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为企业所用。因此说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地方就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向地方输送人才的能力更强,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普通高等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抓好职业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人才造福一方经济。高职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为指针,着力做好针对性的人才输送,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现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但就目前的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部要求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在要求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与当地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结合在一起,没有以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变成了又学英语又学商务的“半吊子”专业。
(二)产学研结合能力不足
商务英语定位在以英语语言为基础,以实现国际商务交流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语言能力,更要掌握商务活动能力。就目前的高职教学体系而言,受限于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商务活动实训与课堂教学脱节,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交流能力的要求脱节。
(三)与区域经济结合不紧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结合的深度还不够,院校没有明确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具体需求,没有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导致实践课程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缺少行业针对性,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三、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对策
(一)明确专业目标定位,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应明确目标定位,改变传统单一知识型导向的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实际职业需求上,改变商务英语单纯语言学的内涵,体现出语言知识与商务能力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核心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将区域经济学知识纳入课程设置中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更应结合时代需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体现实用性特征,将区域经济学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来,将教学内容融入当地产业链和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中进行考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中学习、实践,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模式,推进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学工结合是解决商务英语人才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有效方法。在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企业工作实践,可以达到双赢互利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有的放矢,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四、结论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将区域经济学知识纳入商务英语教学中来,着重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绍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9-11.
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崛起的路径探寻》一书,内容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大胆设想和创新思维,虽然只是阐述了一个“点”,但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局部到通盘,由微观到宏观,对区域经济建设进行了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有益尝试。
从全球来看,自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事务的重心。政治家(官员)试图借此实现自己治国和治理一个地区的抱负,而普通民众则希望由此带来新的福祉。如果把经济活动比作阿基米德所说的地球,那经济理论就是一个支点,而那个撬动地球的杠杆,无疑就是经济战略。分析此书,不难看出,立足于巴彦淖尔市区域经济崛起的基础理论和总体战略,就是那个支点;适时对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那个撬动经济崛起的杠杆。
该书对区域经济路径的探索远不止这些,如果说上半部分是对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的话,那下半部分就是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不可否认,此书的理论论证是严密而周详的。而书中提到的“三七战略”正是巴彦淖尔市对区域经济理论崛起的最佳路径。实践证明,他们的路子是对的。
所谓“三七战略”,是指打造区域经济崛起的“七大战略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崛起的“七个特色园区”,实施区域经济崛起的“七项战略措施”。
尽管巴彦淖尔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崛起不能再依赖以往传统的“大而粗、短而旧、单而耗”的资源消耗型发展路径,必须实施产业链构筑,并发展循环型经济体系。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制定了起龙头作用的“七大战略产业”,分别是金属冶金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电力产业、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分别建立了“七个特色园区”,分别指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县工业园区、杭锦后旗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青山工业园区、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五原县工业园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按照“一条主轴线、三条次级轴线”的城镇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实行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七项战略措施”是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战略支持,为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七项战略措施”分别指“招商第一”战略——招商引资信息、网络、队伍、政策体系建设措施;“水源优势”战略——节水农业、储水工程和水权置换措施;“筑巢引凤”战略——硬软件建设的措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蒙古国的软便件建设措施;“经济人才”战略——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和经济干部培训措施;“服务集聚”战略——建设服务集聚区的行动措施;“生态环境”战略——节能减排行动措施。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学实论文05-24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06-13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09-28
区域经济经济运行分析06-22
区域经济发展06-01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10-10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06-06
区域经济特征分析论文07-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0-10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