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习俗礼仪知识(推荐10篇)
见面
合十礼是柬埔寨最常见的一种相见礼仪
行礼对象不同,姿势也有所不同:
同辈相见,行礼时,十指并拢,双掌合于胸前
晚辈见长辈,双手合十,举至下颌
向父母,老师行礼,双手合十,举至鼻尖
向僧人行礼,双掌高举至眉间,两拇指靠近鼻尖
拜见国王王室,跪地,双手合十,高举过头
穿着
柬埔寨较为保守,不喜穿着过于暴露。
尤其进入寺庙、皇宫、古迹等神圣场所。忌穿短裤、短裙,长度要过膝,衣服要遮住肩膀。
登门拜访
如果到当地人家中做客,必须把鞋子放在室外,否则是不礼貌的。另外,柬埔寨人习惯在进入房屋前,鞋子和帽子必须先脱下,这是对屋主的尊敬。而拜访僧侣,也要将鞋脱在室外,然后再进入屋里。
喜好和忌讳
1.讲话不带“妈”字
在中国,“你妈、你妹”等已经演变成一种网络流行语,但是在柬埔寨,只有骂人才会带“妈”字。所以和他们交流,一定要避免这一点。
2.不要盯着别人的眼睛
长时间盯着别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他们会觉得你在打量他什么。
3.忌用左手传递东西
柬埔寨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用左手拿东西或食物是不懂礼貌的表现。递给他人物品要用右手或者双手,尤其是吃的东西。
旅游礼仪
近年来,柬新政府大力开放天空,外国航班直达旅游风景区,并与周边邻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简化了人境手续,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从而使游客增加迅速,外汇收人也大幅度增长。主要旅游地有吴哥古迹,始建于吴哥王朝,前后经过400多年的修建,使吴哥城、吴哥窟金碧辉煌,和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齐名天下。
金边是座美丽的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著名的有王宫建筑群,还有玉佛、金殿、银宫,大小宫殿20多座,极具民族特色。因为历史上,曾经使高棉王朝被迫移都,将此地荒弃,造成了数百年的热带森林茂盛生长,1860年,法国科学家发现此古迹,引起世人注意。因此是非常珍贵的旅游景点。应该按照人乡随俗的惯例,遵守他们的各项规定,爱护环境和生态。
习俗礼仪
柬埔寨的新年是依据柬历,即每年4月13日,烧香、沐浴、摆供桌、守岁。子夜一过,诵经、祈祷、送神、辞旧岁。第二天一早开始。人们在自家的供桌旁烧香叩头,迎接新神光临,祈求降福给他们。以后三天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新年的寺院里最热闹,13日夜间小和尚把五色佛旗和白色终鱼旗擂到各个寺院的最高处,旗上还有钢铃。第二天新年清展人们不仅看到彩旗双舞,而且还听到清脆的铃声。佛教信徒到寺院给僧侣布施裔饭、清扫、堆沙塔、行沐浴礼。孩子们游戏,年轻人对歌、跳舞,年长者也有各种体育活动直到深夜。如此一连三天。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惯,德国虽然是个相对来说比较民主国家,可人们依旧有不少特别的习俗。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留学生与他们更多的交流和接触。
德国是十分尊重女性的国家,男士如果是和一位女士初次见面,若不是女士主动伸出手,男士不要主动和女性握手。在她们看来,这是卤莽和不礼貌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
德国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这和他们信奉基督教有着很大渊源。如果某个月的13日偏巧又是个星期五,那每个人都会过的小心翼翼,聊天办事时也会尽量避开这个数字,和他们接触时,尤为应该注意。
在国内,朋友生日临近时送份礼物并祝生日快乐,友人必定兴高采烈的感谢和笑纳。可这在德国可不行,而且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按照这里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关于迟到的`问题无须多说,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迟到,尤其是德国人。
德国人喜欢聚会,尤其是家庭聚会。如果你组织了一次,你会发现除了迟到的之外,你同样不会看到任何朋友提前敲门。德国人的习惯是提前几分钟就把车停在楼下,在车子里等到时间正好再出来敲门。理由是:若是早去必然会打搅人家的正常准备工作。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德国的一些老房子有着巨大的烟囱,所以有一类专门清理烟囱的工人。德国人认为,路上遇到烟囱工人的话一整天都会顺利。若是有烟囱工人擦身而过,并且碰了自己一下,那一定会交好运气。这是因为德国人以前的房子的炉灶,烟道都很简陋,很容易引起火灾,而烟囱工人的工作就会避免这种灾难。这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吉兆。
探访朋友时不要搞“突然式袭击”,要事先打好招呼,定好时间,准时到达。若非主人许可,不要自行参观,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本和物品。若是探病,除了显而易见的外伤或者感冒发烧之类的症状之外,不要询问病情。
尊重他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个人收入等等等等都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好随便打听。尤其是对女性。在这里,共事多年却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比比皆是。还有,若是看上别人买的一样东西,就算再喜欢,也不要询问价钱。
巴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两股水源,两个海”,巴林有“石油之国”之称。1971年8月14日独立,改巴林酋长国名训巴林国。现政府为群主立宪。由无首授权“国务会议”掌理行政。国会则由44名议员组成,由内阁(国务会议)成员及人民选举产生。今系阿拉伯联盟会员国之一,亦为1982年5月26日成立之海湾合作理事会6个成员国之一。对外号称中立,参加不结盟国家组织。1989年4月18日与我国建交。
巴林的石油资源丰富,国民经济以石油为主,巴林国民收放的四分之三来源于秘书工作石油。
今日巴林,被誉为“中东的香港”,金融、工业、旅游成为三大经济支柱。巴林是波斯湾中一个美丽的国,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素有“海湾明珠”之称。自古以来,天然的涌泉散布内各处,神赐之水与灿烂的阿拉伯阳光所孕育的天然椰林点缀各地,也因此成为东西来往的水供应地,历久不衰。
巴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拥有良好的海军和空军基地,如朱菲尔海军基地和穆哈拉克空军基地。今日的巴林,实已成为中东的金融和航运中心。
巴林的商务礼俗,冬天访问时,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访均须先订好约会。按照当地的高业习惯,上班时间,政府机关实施一班制(7-13时),民间为两班制,要注意拜会时间的安排。另外,他们星期五休假,所以,每星期有三天即星期五、六、日无法办事。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前往洽谈生意,须有礼貌及耐心。推销产品,态度放低。巴林人喜欢直接和你谈生意,不要派遣你在沙特阿拉伯或其他邻国的商务代表前往巴林代谈商务。因此,不妨在当地找一家专门进口商。货币为第纳尔。宜持英文、阿拉伯文对照的名片。巴林政府契约均规定:“得标者须在巴林设有代理人”,极少例外。销售最好用信用证方式收款。
巴林人年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某地面上充满欧、美、日进口之奢侈品。除了伊斯兰教世界的教条以外,没有什么特别需用注意的。按当地习俗,商家喜欢咖啡代替饮酒。宴会多在家中。相处中,避免谈中东政治。
商务注意事项,斋戒、朝拜期间不要前往。最好于12月至次年4月往访。6月至10月又热又湿。食物几都是进口的,价格偏高。勿饮生水,淡化的海水约占二成,盐份仍较多,不适于饮用,以改饮矿泉水为宜。吃蔬菜务必洗净。
出入境注意事项,商人、旅游者都可在机场取得停留72小时的签语,费用是6美元。海关免税香烟4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半磅,酒2瓶。贷币出入无任何限制。
小费计程车10%。饭店、旅舍已附加10%于帐单内。
我们中国人送礼物的时候讲究双数喜欢送送成双成对的礼物,但是在日本特别忌讳双数,参加婚礼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千万不要送2万日元或者2的倍数,一般大家都会送3万日元毕竟每个月工资在那限制着。当然送送5万或7万日元的人也有大有人在。日本民间有着“2”会引发夫妻感情破裂的迷信传说.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所以来日本购物的小伙伴会发现包装纸基本都是小碎花偏多,绝对不是日本人有着一颗少女心哦。
在日本感到最怪的送礼习俗品,就是送蔬菜、鱼、鸡以及鲜花时,不能进入对方的家中,只能送到对方家门口。曾记得有次从北海道带的蟹腿给朋友时一直在门口鞠躬,你说容易哇~送现金的话一般都要装在信封里面最忌讳直接用手递钱。而装钱的信封也都是有正反面的。为喜庆的事情送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与信封正面相吻合,如果是为丧事送钱,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面对信封的背面。此外,到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不能送载在花盆里面的花,也不能送菊花,前者含有盼人早死的意味,后者是在葬仪上使用的。
“日本茶”多做为吊唁丧事的奠仪回礼,所以不适宜用来当成礼物。但是,高级茶叶等若是有华丽的包装,对方收到的时候也十分开心哦。反正我每次回国再回来的时候都会送给日本朋友中国茶,他们那个嘴咧的呀都快到后脑勺啦~为什么日本茶这么被忌讳呢还不是发音惹的祸,在发音上容易让人联想到“苦”(ku)
因发音惹祸上身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和“死”(shi)相近的“梳子”(kushi),也被归类为会带来不好运势的礼物。还有刀呀剑呀,代表着“切断好运”之意,同样不适合当做礼物。至于“鞋子”,因含有‘践踏’的意涵,把它拿来当做赠送给上司或长辈的礼物,是绝对列为禁忌的。其他则还有“手帕”,因为以汉字来表现时,它将成为“手巾”(tegire),会使人联想到相同发音的分手,宛如代表“别离”的意思。
想必接受过日本礼物的小伙伴们都会被精美的包装所吸引。在日本送礼的时候礼品盒要用硬纸绳捆绑,这种硬纸绳一般是5根一组也有7根、9根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和送money是一个原因,日本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偶数是阴数象征凶事。因此,一般都用单数。这样,使用双数的硬纸绳打点礼品盒也是一忌。
下个月就是2月14日“情人节”了哦,现在满大街都是巧克力。在日本情人节可以说是恋人的秀恩爱节日也可以说是送巧克力节日。全世界在那一天男人要送女人礼物吧,唯有日本,在这一天只能女士给男人送巧克力,而男人要等到3月14日才能还礼给女士,基本就是糖果啦。2月14日那天,男人如果给女人送礼物就是犯忌讳。是万万不能的~当然女生送男生巧克力现在不仅仅限制于情人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也可以哦。
送礼的特点
1.日本人送礼缺乏浪漫,讲究实用。礼物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所以“お中元”与“お岁暮”的礼品盒,便显得形形色色,有些包罗万象的味道。食品的话,可从海鲜到咸菜,甜品到拉面;日常用品的话,连洗衣粉、肥皂、浴液、洗发水、洗涤剂等也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礼品,统统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盒子外再包上若干层雅致的包装纸,包装纸外再贴上白色的长条纸,上书几个隆重的大字:「お中元」或「お暮」,于是,一份很传统的心情礼物便大功告成。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工作生活,难免疏忽了自己的恩师或前辈们,每年在年中和岁末各送份礼物过去,算是略表惦念与感谢之心。
2.日本人十分重视礼品的特色和迎合性,而不太重视价值是否贵重。因此,在选择礼品的慎重态度和“眼光水平”上,就显示了送礼者对受礼者的诚恳和关怀程度。如果你给一个喜好中国茶的日本教授,送去一小罐西湖龙井,那他一定欣喜万分,肯定对你倍加关照;反之,如果你给他送礼过于昂贵且对他毫无用处,那他即使表面上故做感谢,但内心一定深感不安,甚至讨厌。日本人送礼意在心意,他们十分懂得礼轻情义重的美学内涵,因此,没有必要在送礼时摆阔,更不要搞什么礼品“竞争”。
送礼的特点
1.日本人送礼缺乏浪漫,讲究实用。礼物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所以“お中元”与“お岁暮”的礼品盒,便显得形形色色,有些包罗万象的味道。食品的话,可从海鲜到咸菜,甜品到拉面;日常用品的话,连洗衣粉、肥皂、浴液、洗发水、洗涤剂等也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礼品,统统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盒子外再包上若干层雅致的包装纸,包装纸外再贴上白色的长条纸,上书几个隆重的大字:「お中元」或「お暮」,于是,一份很传统的心情礼物便大功告成。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工作生活,难免疏忽了自己的恩师或前辈们,每年在年中和岁末各送份礼物过去,算是略表惦念与感谢之心。
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
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说到台湾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湾高山族的婚礼。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台湾高山族新人们的婚礼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鲁凯人的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
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戏曲文化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 江、龙溪地区及厦 门、台 湾 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乩童
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正规的道教与佛教都不承认属于本教内仪式,道教和佛教虽承认有乩童这回事,但不允许弟子们搞这些东西。乩童们却常向道教和佛教靠拢,自称自己为某天神或某佛祖的同乩,甚至自称能请到“耶稣基督”。
虽然被称为乩童,但实际上也有年纪很大的。神明上身则称为“起乩”,而整个过程则被称为“扶乩”。乩童现今主要活动于广东、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集国家,在乩童仪式上台湾与泰国一带最为盛行。
成为一位乩童
一般童乩的来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选,并施予个人各种症状,使其担任乩童;二是老童乩的传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适人选继承衣钵;三是后天的个人自行起童,受现场情境影响而起童,成为童乩。
然而,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乩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庙中主神挑中成为乩童之后,必须身心纯净,会在适当时辰起乩,即神灵靠身设案办事,除了指示处理庙内事物外,也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问事;一般案台边都会有一位或多位协助的人手,多为庙里的理事或乩童的亲人.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主要的节庆有: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饮食习俗
楚雄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田少地多,传统种植旱地作物,以包谷、小麦、荞子、洋芋、燕麦为主食。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彝族农户将包谷等农作物运到市场换取大米食用。彝族喜食糯食,这是彝族的最佳食品之一。彝族还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肉食以猪、羊、鸡肉为主,烹饪时,常切成大片或方块,被称为“大块肉”或“坨坨肉”,还做成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等。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从]、核桃,再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彝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另外,民间还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彝族皆以酒待客,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或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边谈边饮,一座用一酒器依次轮饮,一次喝一口,称为“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兑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民居建筑
楚雄彝族的民居形式较多,多为土木结构,因地区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而分为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茅草房和瓦房等多种。
土掌房被称为楚雄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是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采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其最大特点是房顶的建造,先是搭放圆木梁,梁上铺层松柏枝,然后覆撒一层松毛,再摊一层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于其铺建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晒粮食的晒台。
垛木房墙体是用圆木卯榫垒垛而成,屋顶为人字形。一间普通的垛木房民居需耗材450根直径为15至20厘米笔直的圆木,外观稳健扎实,房内无需装饰,使用年限长达数十年。受汉民居影响,近些年建盖的垛木房靠正门一面已由原来的垛木房改为木板,节减了不少木料,同时也便于在木板上画些简单的装饰画。
闪片房也是彝族的一种民居,房屋墙壁是用土石垒成,房顶搭五至七根横梁,梁上覆盖条形木板,并用牛筋、棕绳等固定成顶,此种房屋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分为三个开间,楼下三开间正中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火塘,左右房为寝室。
这些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普通住房的正屋一般为一列三间,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厅堂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火塘,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撑,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一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之为“五年火”。火塘上方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湿粮。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越大越好)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
旧时的婚嫁,在程序上遵循“六礼”之规,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表现形式在安康地区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基本内涵没有大的改变。安康婚俗基本上沿袭此制。
订亲 又称订婚、订媳妇,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订亲分为请媒人、拿八字、过门三道程序。
请媒人是男方有意某家女子时,便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旧时,安康各地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一般当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亲便开始操心其婚事。现在大多是20岁左右。当地称媒人为“红爷”或“红娘”、“媒婆”。
拿八字是旧时“六礼”中的“问名”。求婚后男方托媒人前往女方询问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这一程序在安康叫“放八字”,也称“放口”。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庚贴,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转交对方。男方拿到“庚贴”后,连同儿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算,看男女生辰和属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叫“合八字”,也称“合相”或“合婚”。若相克,则不能“合婚”。
过门是提亲后,八字又相合,由媒人引导,父母、兄妹和亲族叔伯等陪同姑娘前往男方“看家”,当地叫“过门”、“踩门户”。实际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如住房、家具、家境、贫富程度等的实地考察。“过门”之后,女方走时,男方要送一些礼物。如果女方接受,表明女方对男方家庭较为满意;如女方推辞不受礼,则表明女方对男家不中意,婚事也就不便再提了。“过门”这一程序在有些地方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由媒人引导,带上“合婚礼”到女家去,女家以礼招待之后,姑娘与男方相见。见后,若男女双方满意,便让姑娘给男方来的客人,一一敬茶,谓之“端茶”。之后,由男方母亲亲自给姑娘带上耳环,临走再送给姑娘红包和礼物。如男方看不中,便不给女方什么礼物。旧时,不少地方保持古老的“纳吉”习俗,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姑娘只能躲在屋内从门缝看女婿的长相;男子只能根据女方兄弟姐妹来推测姑娘的容貌。即所谓:“穿衣裳看袖子,说媳妇看舅子。”
认亲是男女双方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然后男方带礼物,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方家拜认直系亲属,为“认亲”。
接亲 又称接媳妇、娶亲。是婚姻程序中极为重要的程序之一。它包括“过报日”、“过礼”、“迎亲”、“发亲”、“办喜事”、“闹房”、“拜客”、“回门”等程序。
报日,也称“送日子”。正式订婚之后,双方便为儿女婚嫁做积极准备。婚期一经择日决定,经女方同意后,便由男方以“喜贴”形式将结婚日期及彩礼,请媒人或亲朋送往女家通报。彩礼旧时包括姑娘结婚时用的衣料、被褥、布料及四色水礼之类。“报日”在“六礼”中叫“请期”。“报日”一般在婚期前一月左右通报对方。
过礼是临近婚期时,男方要在完婚前一天,即女方“花宴酒”之日向女方家送礼物。这种“过礼”,除送两块肉(俗称“礼吊”),两瓶酒、四色水礼而外,还有衣服、床单、首饰、化妆品和离娘帕子(一匹丝织黑帕,现在叫离娘布)等,装入专供“过礼”用的“抬盒”内,用红纸垫入盒底并用红纸条封盒,一边在红纸上写上“封盒大吉”,另一边写“开盒大吉”,由两人将盒抬上,再由媒人和下书先生(选识字、懂礼、能说会道、熟悉民俗礼节的人担任,也是男方的全权代表)带上婚书、请贴以及红包礼(开盒礼、填庚礼、餐厨礼等)前往女家。下书先生将写有“满门请”的请帖和红包礼等交给女方家长,并请女方开盒(给开盒礼),摆出彩礼请女方亲友过目。女方要找一位能言善辩的己亲与下书先生“舌战”,若女方的一些要求男方在“过礼”时未能满足,缺这少那,第二天就不能按时发亲,下书先生代表男方作一些让步,并答应立即弥补。如果下书先生能言善辩,许多问题也就代解了。女方招待男方“过礼”之客,并由女方填写婚书的“庚书”(交填庚礼),由下书先生带回男方。女方要将“过礼”的两瓶酒留下一瓶,换上一瓶水,放入抬盒返回男方。
婚期前几日,新郎带厚礼(启媒礼)到媒人家请媒人来男家款待,帮办喜事,并由下书先生作陪,谓之“启媒”。迎亲前一日,宴请帮办喜事的人员和己亲厚友,名为“支客”。婚期这天,男方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由下书先生携红包(迎亲礼、祝神礼、梳妆礼、上轿礼等)和四色水礼,带领抬嫁妆和迎亲人员一同到女方家接亲。
洞房铺床,一般是婚期前两天夜里,选一名儿女双全、聪明能干、有福气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念词:“铺床,铺床,枕头鸳鸯;先生贵子,后生姑娘;今年生一个,明年生一双;打开红罗帐,一股桂花香;自从今年起,地久又天长。”床铺好之后,在婚期的前一天晚上,还要选两个有福、全命的人(指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儿女的人)在新房睡觉,谓之“烘床”或“暖床”,象征新人有福、全命。
酬客,又叫办喜事。结婚酬客叫过红喜事,又称办酒席。结婚这天称“正日子”,要设宴款待亲朋和女方送亲的上亲。酬客多有讲究,全过程由总管、支客(又叫执客)张罗安排。
安康旧俗结婚三天喜事,结婚头天请“支客”,为招待帮忙的和男方己亲,不做席,饭菜比平时丰盛;结婚这天为“正日子”,即酬客,上亲、己亲厚友、朋客(朋亲),酒席筵请,十分隆重;第三天为“圆饭席”,和正日子一样丰盛,只招待上亲、己亲。一般朋客不再招待。现在城镇婚礼从简,一般是一天喜事,不搞“圆饭席”。但在山区农村,仍还有三天喜事办“圆饭席”的。现时,城镇多在饭馆、宾馆包席,发请帖请客赴宴。农村仍请厨师在家里备办酒席。
拜客,又叫“开拜”。旧时多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进行,在堂屋正中设一香案,焚香燃烛,地上铺一红毯,由新郎新娘立于屋中,叩头拜客。此礼由支客主持,受拜者是己亲内戚。受拜者坐于上方椅子上,除首受拜父母、祖父母之外,其余受拜的人要送给新郎新娘礼钱,名曰“受拜礼”,但新娘必须送给事前准备好的受拜者一件回礼,如鞋子、袜子之类。每拜一个,端盘子的就上前接礼,也用盘子将回敬礼端给受拜者。
娶亲礼仪
秦巴山区的老户人家十分重视嫁娶之道。男女联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中礼数复杂。安康各地婚俗中,从提亲到迎娶一般要经过请媒、合相、订婚、认亲、报日、迎娶等多道程序。
一为请媒:男方需提四色礼到媒人家请求,一般媒人都是跟男女双方很熟悉的人,便于说和。二为合相: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属相、生辰八字,算一下两人在一起生活能否相合,有无禁忌相克。三为订婚:男方需选择吉日,备好肉、糖、酒、米、面等共记八色礼,每样礼物净重数量需为双数,陪送到女方。四为认亲:男方会根据女方提供的日期,同女方一起带上礼物(双数)到女方的重要亲戚家拜访。五为报日:男方选择好吉日后,备礼请媒人到女方家送去结婚日期,一般送报日的时间都在婚期的半年前左右。六为迎娶:男方备厚礼到女方家里,放鞭炮迎接新娘,抬女方嫁妆。新娘由其兄长背出门槛,若无兄长,可穿一双旧鞋出门,不能回头地走出一段路后才可换新鞋,并且有数人送亲(人数为双数,一般是哥嫂或其他男女长辈,有着父母、姨不送以及姑不接的风俗)一同到男方家里。七为闹房:男方家里热热闹闹,招待宾客,到晚上洞房夜灯火辉煌,亲朋云集,无长幼之别。欢索酒果,通宵达旦。八为送房:夜深时闹房者仍兴犹未尽,主家便请一高寿老太,排开众人,就床沿坐下了,宣布“请新人上新床”,将大伙赶出门外,便算送房成功了。
订婚礼节
订婚
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女子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
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见面,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负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
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年看屋的规矩。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主,纯属一种礼之举。
扯衣服
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动什么人行。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除衣料外,还的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上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
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示赞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
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一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溥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饮中,男对象由女家一人领上女方客人逐一敬酒,叫认女婿,女对象则由男方一人领上给男家人敬酒,让其认媳妇。酒过三巡。介绍人将男方为媳妇所备衣物和客人所赠之礼品,入在大盘内,呈于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约定的婚礼现金,用红纸封好)当面交付,如无意见,即完成订婚(过礼)任务,酒后吃饭,一般是一盘端,九个菜带馍。现行订婚礼,大体分为“仁义亲”240元,“ 普通亲”360元,多于以上者为“高价亲、。过礼后,每逢四时八节,末婚男女要互送礼,男方之礼重于女方,女方来男家送节礼叫回门,男家盛情接待。
择吉
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 五、七迎鸡免,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其次,选择吉日、吉时,除一述讲究之外,还忌讳择吉时寡妇和四只眼(孕妇)的人接近,怕冲了“喜”等。今天此种陋习逐渐减少了。
完婚
也叫嫁娶,乡下人称娶媳妇,旧的婚礼很复杂、很讲究,其主要项目有:
迎新准备请执事:即请主持婚社仪式的人。
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在门、洞房门),结婚之是收写礼品名单。
请“宾相”:乡下人叫请相客。男方请宾相,女家请扶女(或称侍女)。“宾相”要选年龄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谓有福的人)的已婚者2人提任,任务是陪伴新郎参加婚礼仪式。
请厨师(包括做菜的红案师傅和蒸馍的白案师傅)。
请跑乱:即请族人、亲友专司勤杂工作,如借家具、搭棚、买东西、烧水、招待等。请乐人;即叫“龟子”(民间乐队),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
1、“婚车”出发
新郎、童男、童女等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情况,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婚车”抵达新娘家
(1) 敲头门;
(2) 进头门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3) 敲二道门,这时新娘的同学或朋友可“堵门”或“出难题”;
(4) 进二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
(5) 新人互相佩戴胸花(佩戴对方左侧胸前);
(6) 新人吃“喜面”,喜面包括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 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 抱起新娘上“婚车”,在“婚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婚车”返回新房
(1) “婚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及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 新人下“婚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 男方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又叫聚宝盆);
(4) 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并佩带胸花;
(5) 新郎、新娘在“婚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4、参观新房
(1) 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 新娘要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 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 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人合影留念。
5、“婚车”抵达酒店
(1) 新郎的亲朋好友在酒店门口迎接,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 新人在宴厅门前迎宾;
(3) 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宴席礼仪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
风俗礼仪
聘礼
在辽宁男方给女方的聘礼讲究“三金一银”即男方给女方的首饰包括项链,耳环,戒指,手镯一共四样(PS:一般在结婚当天这些都要带上)在聘金方面,就要自己商量,看看要给多少。
陪嫁
一、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一年里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烦恼,因此在岁末迎新之际,就借助“掸檐尘”来扫除身上的晦气,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这一习俗也净化了家中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送灶
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旧时人们会赶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五、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
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中秋节习俗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除此之外,无锡人还有一个习俗至今仍保留着,那就是在中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天井或院子里“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暮色降临后,家家户户把茶几搬到屋前,摆放上月饼、栗子、白果等干果点心,桌子中央放一只用香“筑成”口大底小的方斗形香斗,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燃烧。有些人家还将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化掉。香斗燃烧时间很长,点燃的线香在夜空中星星点点,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
据老人们说,“烧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赐给人间太平安宁,保佑亲人永不分离。因为无锡地区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妇女儿童拜月。烧天香后,大人就将月饼、干果分给孩子吃,一些顽皮的孩子还会从村头跑到村尾,向邻居讨些自家没有的果品尝尝。
摸秋,走三桥
赏月、烧天香等习俗一直在民间延续着,我们依稀可以在其中体会古人的中秋意趣,而“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习俗,如今却只存于文稿记载或老者的记忆里了,我听章教授说来感到分外新奇。在无锡古老的风俗中,中秋之夜与元宵节一样,也有“走三桥”的风俗。所谓“走三桥”,就是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这是一项女孩子的游戏,姐妹们三五成群地比智慧、比谁最熟悉地形,选择的路最近,最早到家。由于八月半“走三桥”时月色皎洁,也有一些地区称“走三桥”为“走月亮”的。
中秋之夜,除了“走三桥”的游戏,无锡一些地区还有“摸秋”的习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清明之外祭祖的又一个重要民俗节日。无锡民间俗称“过七月半”,也叫鬼节,但在家里是不能公然这么称呼的,因为犯忌。传说阴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重新关上鬼门,这些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另有一种说法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将阴间的所有鬼魂全部放出来,不管家鬼野鬼,统统放假4天,接受民间祭祀,到七月十六再收回去,所以旧时中元节的迷信活动较多。
【柬埔寨习俗礼仪知识】推荐阅读:
柬埔寨的旅行初中作文10-09
柬埔寨空调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06-16
挪威的习俗礼仪09-20
尼日利亚习俗礼仪06-08
鄂伦春族习俗礼仪06-29
世界各国习俗礼仪12-01
阿根廷的礼仪习俗06-29
汉阴县习俗文化礼仪09-19
有关中国人传统的礼仪习俗03-16
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都有什么哪些吃的习俗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