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电路单元教案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电路单元教案(精选10篇)

简单电路单元教案 篇1

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 骆奕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手电筒里有一个简单电路。

知道让小灯泡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小组讨论绘制简单的电路图,并动手连接简单电路。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学习连接电路的方法,在操作实践中相互学习,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给予灯泡、电池和导线,让学生初步学会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教学难点:绘制简单的电路图,并实验验证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池、导线、灯泡、玻璃胶、回形针、手电筒、电动玩具、媒体。学生准备: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拆装手电筒,探秘手电筒内部构造

1、出示玩具:春天到了是个旅游的好季节,很多小朋友双休日都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了吧?今天小狗也要坐着火车出去旅行了,有谁玩过这个玩具吗?谁来玩一下?其他小朋友也要仔细观察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火车动了,灯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电池)打开看一下,真的有电池。

2、小组活动:让手电筒亮。

(1)装电池:电池会让这个火车发光、动起来,那这里有个手电筒,电池是不是也能让它亮起来?你们想试一试吗?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手电筒,请你们把电池放进去,看能让手电筒亮起来吗?(每组一个手电筒,放电池)(2)归纳:电池为手电筒提供了电能。

3、小组活动:拆手电筒,观察内部结构。

(1)提问:是不是里面有电池,手电筒就一定会亮?除了电池,里面还有什么秘密呢?你们可以打开手电筒看一看里面有什么?(弹簧夹是导线的一部分)(2)学生开展活动:拆手电筒,探究手电筒内的基本组成材料。(3)出示解剖图:你找到了哪些部分?

4、揭题:电池、导线、小灯泡是手电筒的基本组成部件,它们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让手电筒亮了。(出示课题)

(二)小组实验,探究电路连接方法

1、提问:手电筒必须有灯泡、导线、电池这些部件组成一个电路才能亮起来。有了这些部件,小灯泡真的会亮吗?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试试看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2、实验设计:电池、导线、灯泡的电路连接。

(1)画连接方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大家先不用连接,我们可以在桌子上摆一摆它们的位置,把你认为能让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在学习单上。这些材料都藏在1号材料包里,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进行摆放。(2)上台交流:你们准备怎样连接?

3、小组实验:小朋友的连接方法各不相同,到底哪种方法能让小灯泡亮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用电安全)

4、汇报展示:有小组成功了吗?

5、实验设计:加回形针连接电路。

(1)提问:小朋友你们刚才连接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地方呢?原来这两头要用手按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2)出示回形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2个回形针,还有胶带,看看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觉得把回形针加在哪儿比较好?(电池两端)请你把它画到电路图中。

(3)上台交流:你们把回形针加在哪儿?

6、小组实验:这样就能让小灯泡亮吗?请小朋友把2号材料包拆开,用里面的玻璃胶和回形针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7、汇报展示:你们的灯泡亮了吗?

(1)思考:为什么他们小组连接的灯泡不亮?

(2)提问:哪种方式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哪种连接方式是正确的,科学的?

8、小结:只有导线紧密连接到灯泡的两端,电池的两端——电池的正负极,电流才能通过电池、导线、灯泡形成一个简单电路。

(三)小结巩固,拓展新知

1、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小朋友们让小灯泡亮起来了,你们能说说是怎样做的吗?用到了哪些材料?怎样连接的?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

2、小结:灯泡、电池、导线要连接得紧,不能断开,而且连接的位置要正确。

3、交流:开关。

(1)出示小狗玩具:小狗出去旅游累了想要休息了,小火车要进站啦,谁能让它停下来呢?(请一个同学)你们发现他做了个什么动作让他停下来的?(2)提问:我们教室里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东西呢?谁来找找看。

简单电路教案 篇2

题:简单电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并能连接基本电路,画出实物图。

2、让学生学会根据实物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4、体会合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连接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装

教具准备:电路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马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电灯泡装饰下的夜景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这么漂亮的灯泡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生:……

引入课题:简单电路

二、探究新知

根据连接的电路画出实物图

1、认识电路元件

(1)、教师说明:电池的正极、负极;灯泡的灯丝;开关的种

类和作用。

(2)、组长组织其他同学进一步观察电路元件。

2、连接一个小灯泡发亮的电路

实验活动

(一)实验名称:一个小灯泡发亮的简单电路

教师演示器材:电路板、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演示步骤:先从电池正极引出一根导线接入灯泡的一端,接着从灯泡的另一端引出第二根导线,连接开关,最后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连接步骤。

学生操作器材:电池、一个小灯泡、开关、导线。学生操作:(略)

(1)小组讨论:怎么连接可以使你们组的小灯泡发亮?

记录灯泡发亮的方法,根据组内连接的电路画出实物图。(完成第一张图)

(2)、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结归纳:连接灯泡的电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发亮。

(4)、展示学生作业

(5)、练习:判断下列电路中的灯泡会发亮吗?(出示课

件)。

根据实物图连接电路: 实验活动

(二)1、学生画出电路图。(完成第二张图)2、学生根据实物图连接电路。

实验名称:两个小灯泡发亮的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两个小灯泡、导线、开关。

操作要求:根据电路图用两种或一种方法连接电路,使两个

灯泡发亮。

学生汇报交流连接方法。

三、拓展应用

1、(1)学生操作:将小灯泡换成其它用电器。

(2)指名学生汇报换成这些用电器会怎样?

(3)教师小结:电的功能不仅仅是让灯泡发亮,还可以做

很多事情。

2、(1)教师举出电灯灯泡明暗不等的事例提问:怎样使一个小灯泡更亮?

(2)小组讨论:怎样使小灯泡更亮?

(3)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多加几节电池,换节新电池)

四、归纳总结:

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简单电路》教案——第2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电路的基本组成元素。

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控制用开关控制电流。4.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学方法:演示法

课前准备:灯泡2只、开关2个,导线若干。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有哪些组成元素?

回答:一节电池(电源)、一个灯泡(用电器)、一节开关、一些导线。

2.谈话: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用电路图记录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上述的四种电路元件都有相应的符号表示。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回忆简单电路组成元素、电路元件符号,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

3.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辨别,这样的电路图对吗?

【设计意图】这一课是《简单电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连接电路时,有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连接灯泡的导线应该分别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灯泡才会亮起来。”,一味的都连在负极或者正极。通过改正错误电路图1,那部分学生有了这方面的认识,原本了解的学生加强了认识。也通过改正第二幅图,学生清楚了一个安全的电路必须要有开关。

4.交流电释疑

(1)提问:实验时,开关控制灯泡亮和灭,干电池供电。为什么不能使用交流电呢?

(2)回答:实验中使用干电池可保证实验时的安全。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认识到“使用哪种电源” 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学生产生自然会困惑-“为什么不用交流电呢”,再讨论释疑

二、新授

使用APPP拍照,展示

(二)由串联电路到并联电路

1.谈话:[指着正确的电路图]这个电路图中的灯泡是一只,如果再给你1个灯泡和导线,你想怎么来连接电路?同桌讨论,将设想画在笔记本上。

学生思考时,适当引导:电池的正极或负极能否连接两根导线呢?

【设计意图】(1)正确答案揭晓前,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考虑。即便在此过程中,不能得到正确结果,但是学生只要思考了,便是收获。(2)此环节由串联电路知识渗透到并联电路。学生基本上不能想到并联的方式,在实际授课时,需要适当引导。这样的引导是有效的,部分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下,作出大胆的尝试,设计并联电路。

2.请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1)教师适当修改电路图,与学生讨论电路图的可行性,但不给出肯定的答复。

(2)【可选步骤】教师介绍这两幅图分别是串联和并联电路,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学生将两种正确画法画在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在说明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适当介绍,可以不多说,因为超出认知多介绍只能得到反效果。

3.小组实验:请同学们按要求连接电路,通过控制一个开关,使两个灯泡都亮起来。

【设计意图】提问—>思考—>讨论—>黑板展示—>再讨论—>实验,反复讨论修改只是“纸上谈兵”,需要实践的检验。

(三)并联电路拓展

1.谈话:刚才,不管是并联还是串联电路,灯都是同时亮或同时灭。如果想让两盏灯不同时亮、不同时灭,至少还缺少什么电路元件,大家想一想? 回答:1只开关、少导线。【设计意图】:由上一实验入手,提出新要求。“至少”使答案范围缩小,实际操作下来,学生是能想到方法的。

2.谈话:如果老师一共给你1节电池、2只灯泡、2只开关和一些导线。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这样的电路图应该怎么画?同桌讨论,将设想画在笔记本上。

学生黑板画图。教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使用并联电路。

3.小组实验:请同学们按要求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不同时亮、同时灭。【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两个开关的并联电路已经是很难的问题。作为本课的拓展,旨在锻炼学生思维,拓宽思路。

三、练习画出电路图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简单电路由干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开关可以控制电流,实验中不能使用交流电,因为安全是最重要的

五.作业 画出电路图

六、板书

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特点是:闭合开关时,两只灯泡都熄灭„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

简单电路单元教案 篇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时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新课讲授】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2.5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多少元?一支绿色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绿色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

0.7+0.4=

1.6+2.3=

1.9-1.3=

2.3-2.3=

5.3+1.6=

0.5+3.1=

0.8+1.5=

3.6-0.6=

【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课后作业】

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学反思: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5

很久没有上过五年级的课,今年重新来一篇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好多实验我自己也想重新做一篇。在进入《电与磁》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购置了新的电池,新的导线,新的小灯泡,自制了一块简单电路的演示板,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与动手机会,我将小组分为两人一组,以便为课堂提供最大的保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可能都有一个体会,准备不充分的科学课堂,真正上起课来会让自己都感觉很别扭的。

本课虽名为《简单电路》,但对学生来说实则不简单。如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并尝试点亮小灯泡,然后画出电路图。就这样简单的过程对他们来也是不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经常去小商店买电池的经历,店主一般会用小灯泡与导线连好的简单电路来试灯泡,所以对如何点亮小灯泡是比较清楚的,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小灯泡基本不会用到了,也没有去买电池的经历,所以没有实际经验;二是小灯泡里面的结构学生们并不清楚,而且既便事先给他们讲清楚,因为没有通路的概念,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才能点亮。记得前几年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我在提供材料时给学生准备了小灯座,孩子们很快点亮了小灯泡,但后来一研究教材我才发现,我多提供了一个材料却导致孩子们少了很多探索的步骤,少了思考的机会,于是在这次上课时,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进行教学,并得到以下经验:

1、我只准备了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让他们自己去试,看能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课堂上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接触点和电池负极相连。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螺纹处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接触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种方式的小组极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习惯使然,学生们一般都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侯,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的电流的流向。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课件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不多。这个知识点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

《电路原理》课程简单介绍 篇6

《电路原理》课程简介

“电路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担负着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及电路分析方法支撑的重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路课程尤为重要,因为正是电路理论为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建立了理论体系,并产生了电力系统分析学科。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具备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

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从1800年法国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伏打电池、获得持续的电流并形成电路以来,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30年代,电路理论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电路理论在学术体系上基本完善,这一发展阶段称为经典电路理论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新型电路元件的出现和计算机的冲击,电路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发展阶段称为近代电路理论阶段。现在电路理论已成为一门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领域,是当前电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对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本科电路课程的主要任务而言,目前国内外的一致意见认为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故课程着重点在于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不应过多强调电路理论学科本身的要求。学生通过“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对数字技术有所了解。但是经过课前访谈,发现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困乏。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类似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事物学习起来困难较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尽管学生在高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基础,了解二进制,但是“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是与学生学习的二进制和普通代数完全不同的运算。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探究小组课前调查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的事物在课堂上可视化,降低学生接受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路图作为工具,并通过实际举例和分析设计简单的逻辑电路,给学生自主建构的台阶,这样在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现代数字技术。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第二章恒定电流的最后一节,同时也是为选修3-2传感器的教学做准备,是新增加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分析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比较熟练,对逻辑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逻辑电路尚不清楚,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探究式、归纳式

教学手段:运用新闻视频、测量汽车电脑板输出波形视频、CoolEdit录音软件、门电路演示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计算机、投影、PPT演示文稿、话筒、视频

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知道三种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符号及真值表;

(3)会用真值表表示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

(4)会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

(5)初步了解集成电路。

能力目标

(1)查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2)通过简单的逻辑电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设计报警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基本逻辑运算

3.逻辑门电路

4.提高

拓展训练:设计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

演示试验:验证报警功能能否实现

介绍:集成电路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展示】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关于美国全国停播模拟电视信号的新闻)

【提出问题】

什么是模拟信号?什么是数字信号?

探究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第一组介绍模拟信号:介绍模拟信号的由来、概念、并利用CoolEdit录音软件现场录制并展示本班同学声音的波形。

第二组介绍数字信号:介绍数字信号的优点、A/D转换、概念,并展示汽车电脑板输出数字信号波形视频。

通过课前小组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观看信号采集过程和视频,为学生搭建台阶,让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概念。

新课讲解

【介绍】

(1)信号从产生、传输到输出的转换过程。(以电视信号为例)

自然界的物理量-传感器-模拟信号-A/D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或传输-D/A转换器-模拟信号-输出。

(2)常见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波形图。

(3)数字信号中“0”“1”代表的一般意义,着重强调他们并不代表大小。

了解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知道“0”“1”还可以表示物体所处的状态,知道与普通代数的区别。

澄清模糊认识,对信号传递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学习简单逻辑电路作准备。

【介绍】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不同的数字产品因为功能和用途不同,所以具体电路差别非常大,但他们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功能框图。

【提出问题】什么是逻辑关系?

总结:输入(或条件)与输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示】电路图1

提出问题:开关状态与灯的亮暗之间的关系?

介绍:与逻辑概念及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与逻辑的例子?

引出:与门电路

介绍:与门的逻辑符号,引导学生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与普通代数的区别,它是用来处理逻辑关系的,并非加减乘除。

【展示】电路图2

介绍:或逻辑并引导学生得出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或逻辑的例子?

引出:或门电路

介绍:或门的逻辑符号,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读法,再次提醒学生。

【展示】电路图3

介绍:非逻辑及其真值表

引出:非门电路

介绍:非门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函数表达式。

展示:与门电路示教板(用白纸将逻辑符号遮盖上,让学生看不见)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列出真值表并分析这是什么门电路?

了解功能框图,知道数字电路内部基本工作过程和组成。

回忆生活经验

分析开关与小灯泡之间的关系,理解新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观察真值表,思考给出与门电路的逻辑函数表达式

巩固真值表表示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学习三种基本的简单逻辑门电路及其功能和表示方法。

记录实验现象,练习使用真值表,分析逻辑关系。

通过功能框图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数字电路有个了解,并通过此教学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简单逻辑门电路有个较全面地了解。

在学习门电路之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它是处理逻辑关系的。

利用图形作为工具,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与逻辑概念,并为学习与门电路搭建台阶。

通过举例巩固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举例加深理解巩固概念。

运用所学能够判断门电路,并亲身感受利用数字电路可以实现逻辑运算功能。

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票或弃权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与门电路

在一场举重比赛中,有三名裁判,其中一名主裁判,两名副裁判,当主裁判和至少一名副裁判认为运动员上举合格后,才可发出合格信号。请问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结论:复杂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三种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相互组合实现。

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借助素材,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简单的逻辑门电路到设计出组合逻辑门电路,让学生体会复杂逻辑关系可以由刚刚学习的三种简单逻辑门电路组合实现,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简易路灯控制电路图,R0是光敏电阻,有光线照射时阻值会显著减少,R是可调电阻起分压作用,J是一个路灯开关控制的继电器,图中未画路灯,请问框内应选用什么门电路?

【实验设计】请利用热敏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阻值降低)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要求有火情发生时电玲响报警。

【演示实验】

利用传感器示教板验证学生设计的电路报警的效果。

回顾已有知识,在具体电路中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图。

通过具体电路的分析,让学生从前边的宏观分析回归到具体电路,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含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图,并为设计火警报警器作铺垫。

通过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报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知识扩展

介绍: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图

集成电路的现状

了解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的水平。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思考留疑

课后分析电路

通过分析电路了解门电路是如何实现逻辑功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意见征集

教学后对学生进行以访谈形式的意见征集

2)其他教师意见

本节课作为宣武区高二年级的研究课,在全区进行展示,并收集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

评价量规:

1)学生意见征集

学生总体反映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得主动,主干知识印象比较深刻、理解到位,对现代数字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其他教师意见

简单电路单元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秒的公益广告《Heavenan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简单练习 篇9

一.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他处处挨啄,被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B.他并不嫉妒(忌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C.他看到了这只丑小鸭,就走过去用木屐(木头船桨)把冰块踏破。

D.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吓人)的大猎狗跑来紧紧地站在他的身边。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

(2)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

(3)他并不嫉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1)骊歌:

(2)徘徊:

(3)知交:

(4)零落:

四.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字(),原名(),祖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中国现译著近一千万字。

安徒生是()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童话,有《》,《》,《》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和()的发展影响很大。

五.综合运用。

(1).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你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2)父爱也许不像母爱那般细致入微,但父爱之博大,父爱之沉重,也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需要的。

写一句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父爱像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和春。父爱是,2013~2014第一单元语文下册测试(人教版)答案

一.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他处处挨啄,被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B.他并不嫉妒(忌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C.他看到了这只丑小鸭,就走过去用木屐(木头船桨)把冰块踏破。

D.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吓人)的大猎狗跑来紧紧地站在他的身边。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比喻)

(2)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拟人)

(3)他并不嫉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拟人,反问)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5)骊歌:告别的歌

(6)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

(7)知交:知己。

(8)零落:朋友各奔东西,分散在各地。

四.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祖籍(浙江绍兴),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译著近一千万字。

安徒生是(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童话,有《 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他的创作对本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五.综合运用。

(1).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你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2)父爱也许不像母爱那般细致入微,但父爱之博大,父爱之沉重,也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需要的。

写一句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简单电路单元教案 篇10

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不足之处

1、在计算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例如,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通过说的练习,使学生明白算理.

2、学生缺乏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

例1、例2、例3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制学具,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进一步理解算理.

上一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讨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