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共8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1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一直是较为薄弱、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导致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理解是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二)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三)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四)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分析

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国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幼儿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胆小、多动、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成人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目前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他们更多接受的是遵守规范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成人每天关注的焦点也仅仅限于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几个单词、学会了哪首儿歌等等,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目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和相应的特色活动,却没有正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他们还是把规范、习惯和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主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小化。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4.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脱离了实践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予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结束语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2

一、幼儿园必须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较小, 认知程度低, 所以作为教师,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监控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师的人格必须是健全的, 心理必须是健康的, 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 除了传授幼儿知识外要对他们的安全问题负责, 要对他们的生活负责等等, 幼儿年龄小, 每天都是一些大人看似不屑一顾的小事,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 他们向老师打小报告, 老师每天都在处理他们的纠纷, 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成长, 所以教师要用愉悦的心情, 公平的, 耐心的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情, 在处理过程中既要让幼儿听懂, 还要让他们从中学会自己处理类似的事情, 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责任重大, 所以要加强自身关于心理健康的保健, 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2. 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格发展,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 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处于懵懂的状态, 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行为。比如有的教师在午休时间, 看到幼儿都休息了, 他们之间的闲谈, 议论哪个孩子天真可爱, 哪个孩子行为顽劣, 哪个孩子讨厌, 谁太闷了, 不爱说话等等, 甚至就一句两句玩笑话, 被好似休息的幼儿听见了, 都是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的, 或者使得有的孩子更加没有自信心了, 大人可能觉得孩子还小, 不懂什么, 也就不加注意, 甚至有的教师对幼儿大声训斥, 推推搡搡, 或者更过激的行为, 无论言语还是行为都对幼儿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 所以教师要杜绝这样的行为, 要做幼儿友善的大朋友, 要用自己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格影响幼儿, 使得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3. 从幼儿入园开始, 教师就要对幼儿的一切都要密切关注, 要使幼儿有家长呵护的感觉, 要使幼儿保持身心愉悦的玩耍和学习。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快乐、民主以及友爱的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教师要对幼儿全身心的爱。要细心的关爱他们, 要让他们有被重视、被爱护的感觉, 让他们有安全感, 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

(2) 要尊重幼儿。幼儿也需要大人的尊重, 尤其老师的尊重对于他们健全的心理发展更为重要。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自由、自主的环境, 遇到问题要给幼儿表达的时间, 他们的行为教师要细心观察, 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要和他们交流, 要讲道理, 然后再进行教育, 纠正, 让幼儿知道老师是尊重他的。

二、家庭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家长的素质、教育孩子的方式、家庭结构、家长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比如坚强的意志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 大多是独生子女, 所以三代同堂的家庭居多, 家长对孩子都是溺爱的, 任何事情都是包办代替, 导致现在的幼儿自理能力特别差, 更不要说坚强的品质, 吃苦耐劳的精神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刻意的营造一些环境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服务。比如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他们参与家庭劳动, 领幼儿到农村去看看, 去生活, 让他们知道食物来自于辛勤的劳动, 果实来自于田间的劳作, 要让幼儿知道感恩,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 他们的创作能力也在提高, 良好的品质也就慢慢形成了。

2. 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家长要给予孩子自主的权利, 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要培养孩子有主见, 有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的能力, 要给予他们一点点挫折教育。要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对孩子要放养式教育, 放手让他们做事情, 哪怕做错都没有关系, 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心理容易是脆弱的, 让孩子做事情有挫败感不是坏事情, 可以扶孩子一把, 但是不能包办一切, 要培养孩子遇到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自己能做, 我能行的”作为座右铭, 家长要利用一切契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3. 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培养孩子豁达、乐观、自信等品质。孩子做事情笨手笨脚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 做不好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援手, 要给予鼓励。要让孩子坚信我能行, 我能学会, 要培养孩子愈挫愈勇的品质, 要给孩子机会, 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越强, 从而能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4.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 一切代办, 不用沟通, 实则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遇挫折能力弱, 自信心差, 各方面能力差等等问题出现, 家长要利用一切契机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遇到事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机会, 这种心灵的沟通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非常有必要, 在沟通的时候孩子会把心理的郁闷、压抑释放出来, 保持心情愉悦, 有效的沟通能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总而言之,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它需要家校以及教师通力合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是国家的希望, 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作为教师一定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 我们要知道责任重大, 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把这项教育工程做好, 只有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希望,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在幼儿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及时发现, 及时给予辅导和矫治, 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幼儿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工作的重心。

一、转变健康观念,重视心理健康

作为幼儿的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健康的真正概念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健康的观念不应该局限在幼儿的生理健康上面,更多应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些孩子因为家庭或者个人的心理问题,出现脾气暴躁、自私和攻击性强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二、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一个幼儿都具备一个独特的个性,因此,他们在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时候,在方式方法上也会存在相应的不同。此外,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不同,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心理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档案是对幼儿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和智力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测试,并建立相应的档案,以此作为以后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这样幼儿教师就可以客观真实地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相应的了解,调整自己的心理教育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跟踪记录,并邀请相应的教师和专家进行分析,制定一套符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高家长和教师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实施者是幼儿的家长和教师。因此,幼儿的家长和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想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和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参加各种各样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提高家长和教师正确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评价幼儿心理健康,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此外,家长和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也是形成孩子良好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有效方法,让孩子在受尊重的潜移默化中,不断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四、在环境创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幼儿处于一个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富有儿童气息的环境里,可以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幼儿的心灵可以得到相应的释放,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幼儿努力进取和奋发向上的个性特点。我们知道,人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就会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他们所处环境的心理思想,不论是他们的行为、感情还是作風都会受到影响。由于幼儿的年龄还小,思想发展还不完善,对外界环境不了解,所以他们的可塑性较强,很容易受到周围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和幼教工作者为了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把自己所具备的心理知识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去。由于心理健康具备很强的感染力,幼儿在和家长、教师交流时,很容易学习到家长和教师身上的特点,如果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失常或者心理不健康,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把不健康的因素传染到幼儿身上,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和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教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由此可见,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每一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够按部就班,要结合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度相应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幼儿教师职责[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1998(1).

[2] 金勇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10).

[3] 黄英. 关于幼儿教师、家长之幼儿心理健康观的访谈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4).

[4] 张秀英. 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5).

[5] 王兰, 彭珊, 刘锋, 张晓英.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4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 目:音乐教育教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习中心:贵州贵阳奥鹏学习中心

专 业:学前教育

年 级:1909

学 号:***15

学生姓名:刘佩珉

导师姓名:许冰灵

【摘要】本文从音乐科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探讨了音乐教育与大脑的关系、大脑与心理作用、音乐教育与心理发展,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关于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五点建议:1、角色转换方法;2、演示方法;3、语言的使用;4、选择方法5、观察方法,希望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音乐教育的优势,使幼儿心理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幼儿

一、引言

音乐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艺术。除了抽象程度和数学相似外,它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它能更准确、准确、深刻地反映人们的情绪。音乐从内在体现了深厚的时代精神,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音乐课应该从人们日益认可的胎儿教育开始。对于有天赋和兴趣的儿童,应该进行更全面的音乐教育,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对感知、注意力、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如何影响这些心理因素?由于音乐教育本身是一个边缘和跨学科的主题,而大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因此对大脑的研究必然包括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各种主题。

二、音乐教育与大脑

1961年,心理学家斯佩里选取了胼胝体脑分裂患者作为被试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提出了脑功能偏侧化理论,发现左脑是理性大脑,负责抽象思维和逻辑说话能力,处理的数学和分析问题;右脑是一个情感大脑,致力于阐述空间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思维、直觉、音乐环境和其他艺术信息。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一百万倍,这项理论研究为他赢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并在全世界掀起了“右脑革命”浪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慢慢了解了开发右脑的重要性,家长让孩子花很多钱学习音乐来发展右脑,虽然右脑属于图像的思维脑,但它也具有分析、推理、观察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于胼胝体将大脑左右两边互相连接,两边的大脑在良好的合作活动中发挥着普遍的功能。

三、大脑与心理因素

(一)大脑额叶与心理因素

前额后部是作为大脑执行控制中心的额叶,用于监测高级活动。大脑额叶属于情绪调节系统,包括人格。如果额叶受损,人类先进的思维活动是使大脑处于最佳清醒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处于思维敏捷、精力集中、头脑清醒、行动迅速的状态,当他们处于“不适当的警惕状态”时,他们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他们进入“不合适的唤醒状态”,也被称为“不适当的心理唤醒”,孩子们会表现出过度兴奋、跳舞、不服从指示、在户外活动徘徊,或者麻木、冷漠、不安、紧张和焦虑,四处张望。如果这种“不适当的心理唤醒”状态长期得不到解决,大脑额叶就会受损,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学习的厌恶和对活动的恐惧。

(二)脑突触理论与心理因素

突触是连接神经元的关键结构,连接神经元维系生理活动。人脑细胞的使用取决于大脑细胞中“突触”的数量。从一个脑细胞到另一个脑细胞的突触。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大多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的数量个数越多,脑细胞的使用频次就能越多;我们的听觉和视神经都是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拥有敏感感官的人将会更容易获得外部信息。调查研究显示的数据表明,脑突触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小学时期。婴儿快速发展时脑突触的生长最快;进入幼儿园时期突触的生长速度降为之前的二分之一;小学期间的生长速度继续降为之前的二分之一;初中时,即使某些学生发育较慢导致大脑中的突触还在生长,但其速度可忽略不计。关键期很重要,抓住关键期发育,可以使智商得到较好的发育。

大脑突触的生长会引发环境对大脑的刺激。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老师和家长可以为儿童营造一个丰富的环境。例如,手绘的墙饰、彩色表面的环境、乐高的颜色、书籍的彩色插图,美妙活泼的音乐,游戏的乐趣丰富的教学内容,甚至老师的善良、优美的动作和语言的亲昵,都能让孩子们拥有记忆和储存记忆。一些记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良好的记忆力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它会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

四、音乐教育与心理发展

1980年以来,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器乐教学之所以被纳入音乐教学,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嗓音变化的时期,人们逐渐理解到器乐学习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重要性。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器乐,突然火爆了起来,特别是在大中型发达城市。研究表明,演奏乐器可以改变儿童大脑的发育,因为大脑中的小脑可以控制节奏。

此外,科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练习演奏音乐的时间越长,大脑中的额外神经的发育越健全,大脑的改变也越大。很多音乐家们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注重演奏技巧,而是过于注重音乐曲调歌词的内涵。它逐渐从右脑到听觉区再到与左脑的结合,从对音乐的感受到理解,再到表演,增加了元素的理性,形成了全面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关于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五点建议

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实用的部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儿童的方法。这两者是辩证的单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角色转换方法

角色转换法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改变不同的角色来引导孩子进行活动。教师设身处地参与儿童的活动,为儿童自主的音乐的探索和自发的表演提供间接性指导,使儿童体验到教师和儿童共同活动的自由和快乐。

(二)演示方法

演示的方法是,使用教师选取的、表演或者其他直觉的手段,类似画、物体、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让孩子获得清晰可见的音乐形象,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

要使用这个方法,请注意几点。1、老师做的示范要准确、美观、有吸引力,动作表演要注重和儿童的年龄相协调;2、在现代手段展示中,引导孩子结合视听,激发孩子的审美爱好。

(三)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使用是指在音乐活动中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例如,解释、问题、解释、反馈等。语言是教育和职业咨询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媒介。正确理解和研究儿童活动中的音乐。

在语言使用上,我们应该注意孩子的语言水平和特点。在提问时,我们应该寻求灵感和开放性,以便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问题并记住回答问题。

(四)选择方法

选择法就是指依照儿童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幼儿时期是指从幼儿入幼儿园的3岁到毕业时的6岁或7岁这一阶段。这一时间段是人的生命中很珍贵、重要的关键期。因为这一时期。幼儿在音乐感知方面,对老师所打击的节拍和所伴的节奏有不同的反应。儿童会对应的进行拍手、招手、摇晃头脑、扭动腰部,甚至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敲击周围的玩具,发出的声响刚好对应歌词的节奏。在幼儿的这一阶段,老师应该相对的选择形象鲜明有个性的歌曲来针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或者可以引入有节奏的游戏来进行音乐节奏的教学;在幼儿园中班这个阶段,幼儿身体发育迅速,他们的听觉细胞、音色识别的能力和节拍节奏协调能力也随之发展较为迅速。部分幼儿甚至能识别旋律、音响和音色。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快慢不同的歌曲,打击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节奏来为幼儿进行练习;在幼儿园快毕业时,还有半数儿童甚至能可以发觉音乐节奏的变化,对节奏的反应很强烈,他们开始理解音乐作品中想表达的情感。这一时期,我们的教育可以侧重于节奏的训练,毕竟节奏训练在幼儿音乐活动中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对儿童的成长同样重要。事实上,儿童有很大的学习潜力,但这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任何主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智育教给任何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儿童思想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孩子们短暂的注意力和广泛而多变的兴趣中,选择新鲜、快速、生动和优美的音乐作品。强噪音和强节奏的现代音乐作品、悲伤的流行音乐和过浓的噪音对儿童有害。有一个教学案例:当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唱电影《路天使》中的一集歌词唱“狼,我们是一颗心”时,一只凶猛的大灰狼立刻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而他们的脑海里充满了“我们如何才能与大灰狼同心协力”的疑问,这说明选材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

(五)观察方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时刻关注儿童的活动行为,因为活动行为可以反映儿童心理活动。现阶段,幼儿教育重视独立性,强调促进儿童独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改制儿童的反应,以便能够第一时间的去纠正或给予他们帮助。就像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慢动作影响比赛进度;退出游戏,自己玩;与儿童打架;我不听老师的命令,让我一个人走。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一种心理状态。如果老师不及时观察和纠正,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六)激励法

所谓激励方法,就是教师的一种行为。鼓励不等于表扬。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活动或在活动期间,教师根据他们的表现确认他们在活动中的进展和行为。首先,教师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个孩子。当他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表现出退缩、恐惧和困难时,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邀请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在组织难度较大的游戏时,教师首先应反复强调规则,并采用“激励方法”鼓励儿童参与;在商务活动中,教师应经常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点头、微笑、用柔和的眼睛看着孩子、用动作帮助孩子、抚摸孩子的头、,孩子的肩膀和身体用手鼓励他们继续。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信和自尊。

(七)反馈方法

所谓反馈法也是一种行为方法,教师充分及时的利用好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建立自信会对今后的成长起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应该重现孩子的行为。例如:在做完一次活动后,老师询问“你在活动中担当了哪些角色?作为这些角色,你是怎么完成任务的?这过程中你思考了哪些问题?你做错什么了吗?应该如何纠正?你对你的方法满意吗”等等问题。各种问题促进了儿童记忆、记忆、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和自信心的发展和培养。

(八)指导方法

所谓引导方式,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常规行为。防止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自由甚至极端的行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开始前,老师应耐心讲解游戏规则,并详细描述行为准则,如闭嘴、举手、蹲下等。上述“适当的唤醒状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这种状态,充分调动积极的心理细胞,兴奋、积极、渴望尝试。在活动期间,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如果一些孩子忘记了规则,老师会耐心地再次解释,并采取鼓励的方法使活动顺利进行。

这种指导方法有助于儿童发展自律人格、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管理。

六、结论

幼儿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发育期、关键期,幼儿时大脑发育速度快,大脑能否发育良好在幼儿期是关键,这一阶段十分具有可塑性。音乐教育主要体现思想、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生活与情感,独特的音乐素材和音响艺术构成了表现形式多样的艺术,对陶冶人心、启迪智慧、发展智力、增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人格具有强大的驱动力。

本文简要阐述了脑科学理论,因为脑科学理论和大脑额叶和突触与儿童心理因素的发展直接相关,可以促进了儿童感知、注意、记忆、情绪等因素的快速发展。根据幼儿的心理表现和反映,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幼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6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1

一、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1)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2)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3)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4)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物体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5)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二,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三,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三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孩子方面: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家长方面:

与家长多沟通;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四、具体工作安排:

2—3月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布置;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安排;

3、班主任心理健康内容的相关培训;

吴庭华

4—6月

1、小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2、中班年级组的心理健康讲座;

3、大班年级组的心理健康讲座;

谢烽

9—10月

1、对个别特殊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个案研究;

2、班主任心理健康内容的相关培训;

常云霞

11—12月

1、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2、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3

本学期根据教材大纲的指导我班教师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感受,把语言领域的培养定为本学期的重点培养方向。

培养重点是以从词汇入手逐步递进使幼儿能够正确的掌握量词、形容词、反义词,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整的对事物、情感进行表述。

为了更加系统的促进大班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制定计划如下:

九月份:1、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2、使幼儿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喜欢与他人交往。

4、学会初步理解幼儿文学作品。

十月份:1、词汇:幼儿学习形容词、量词,大班组以海报的形式将形容词、量词公布出去,与家长形成互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幼儿能够更加准确的使用形容词、量词,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2、开展“词的扩散”练习,即在学习及日常活动中以一个词为扩散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如“火”——“火车”“火箭”引导幼儿说出更多的带有“火”字的词,并逐步向完整的句子过渡“爸爸带我去看火车展览”。

十一月份:1、在本月进行的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中对语言领域的培养内容进行展示。

2、学习相反词。

3、“视态训练”说话法

由:单一的动作→分步表述→完整连续表述。

十二月份:1、在幼儿完整表述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使用词汇并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描述。

2、开展幼儿谜语大赛,把幼儿原创的谜语写在彩纸上制作成灯谜的形式,请幼儿家长猜一猜。

以上是9~12月份大班组的月计划,在此基础上在幼

儿的一日生活中还渗透以下环节:

1、报菜谱:幼儿根据幼儿园当天的食谱在三餐的时候进行播报,即培养了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又有意识的促进家长对幼儿园伙食情况的了解。

2、娃娃报新闻:可采用读报、说报、剪报的形式让幼儿同家长把要播报的新闻整理出来拿到幼儿园进行播报。

3、天气预报员:幼儿可通过收看天气预报的形式,纪录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并为其他幼儿进行播报。

上述是大班语言领域的发展计划,大班组将严格按

照计划对幼儿进行培养,但在具体实施的阶段如发现不足随时进行调整,以便对使幼儿语言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4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又迎来了长高了、懂事了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稚气的眼睛,我的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大班,是孩子们将要在幼儿园度过的最后一个学年。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童年最珍贵美好的记忆,也为了帮助孩子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将遵循新乔幼儿园“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宗旨创造性地开展本学期的工作。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近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幼儿,普遍有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能坚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和英语口语,会关心帮助别人。但是距该学龄段科学领域目标的发展目标却还有一定距离。有的幼儿,自制力较差,?所以需要加强常规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注意力。有的幼儿比较内向,不会主动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或体育运动。在工作上我们共同商讨教学保育内容,制作教玩具,努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本着对每一位幼儿负责,每一位家长负责的宗旨,使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方面

1、继续深入学习《纲要》,并根据〈纲要〉中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认真备课,并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本土文化和时事信息。开展生成课程,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2、在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结合主题加强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与结合。本学期我将会开展“庆国庆、迎中秋”、“圣诞节”主题活动。组织家长与幼儿收集有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影像、图片或书籍,提前提供给我们,这样我们的主题会更加精彩。孩子们也会更加体会到节日的快乐。?

3、抓好幼儿日常生活常规工作,在各项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立能力,让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邀请幼儿一起制定班务制度,提升孩子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与自制能力。

三、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所以,自己在新的学期里?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勤练基本功,多看多学、多想、多思考,不断的追求创新意识?为班级开设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活动。言教不如身教,使我班孩子受到最良好的教育。

四、环境创设方面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也要为孩子创造可贵的精神环境。为孩子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渗透到活动区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不断的寻求探索知识。根据时事新闻等传授孩子社会信息,使孩子了解社会,组织孩子进行各种爱国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更应该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益智区”利用废弃物师幼共同制作玩教具,让幼儿从小养成节能环保意识,训练幼儿灵巧的双手和擅于思考的大脑。

五、保教方面

1、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开展体育游戏、户外体能活动,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

2、运动前,做好喝水、垫毛巾、带纸巾等准备。

3、合理安排幼儿在园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时惯。如?饭桌“三净”、外出回来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裤子书包自己理、便便过后自己擦等。

4、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及安全意识,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5、回家、外出之前,及时检查书包、裤子情况,为幼儿搽好爽身粉或面霜。

6、每天早晚坚持与幼儿亲亲、抱抱,让幼儿体会上幼儿园也能感受像爸爸妈妈一样的温暖的爱。

六、家园共育方面

1、充分利用早接和放学的短暂时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的配合下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利用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电话以及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3、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耐心听取家长合理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浅谈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

农村留守幼儿, 泛指因父母单方或者是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居乡村的由家中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的0~5周岁的学龄前儿童。 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群体数量庞大,家庭经济条件状况复杂,致使绝大多数幼儿在遭遇心理困惑时,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部分幼儿还表现出了对成年人的关照和爱抚行为的抵触心理, 不愿与他人实施交流行为, 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陌生事物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恐惧心理。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在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生理成长之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发育状况以及健康水平保持关切, 并且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相对充分地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促进他们实现健康化的心理成长过程。

二、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隔代监护,易导致溺爱行为

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使得较多的农村家庭常住人口都只剩下了老人与幼儿。由此,大多数农村留守幼儿都是与爷爷奶奶等祖辈共同生活的,由于隔代亲情感模式的作用,祖辈们往往会对留守幼儿施加过于强烈的关注, 甚至以溺爱的方式对幼儿展开生活照料行为,从而逐步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性依赖与惰性,不利于其自身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

(二)农村地区现有幼儿师资学历偏低

现有的农村幼儿教师实际具备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 对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良莠不齐,进而导致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无法实现对多元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现职农村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方面,表现出了更新和掌握速度相对缓慢的客观现状,导致农村留守幼儿在其基本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且行之有效的心理指导。

(三)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困惑极易遭遇忽视

在现行的教育工作模式之下, 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的智力培养工作,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在生理和心理角度同时助力留守幼儿成长。 农村留守幼儿是特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一旦遭遇伤害,他们往往只能向老师和长辈寻求支持与帮助。 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的限制条件下, 农村留守儿童很难通过这些渠道获取行之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其心理困境往往会遭遇被忽视的境况。

(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脱节现象

受现有的农村生活环境与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限制, 农村地区的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现出了在学校、 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脱节现象, 没能充分实现这项工作在不同环节之间的有序接力行为,不能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学以及综合性建设目标。

三、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良策略

(一)创立农村留守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现有的环境下,我国家长群体却尚未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制约意义建立充分的认知, 往往更加注重对幼儿群体展开知识性内容的教育,而没能充分开展具备实质性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切实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水平,已成为有效实现相关事业效能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应当引起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寓教于乐,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生活化、 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为幼儿群体创造感受成就感、克服自卑感的具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性地创设游戏情境展开教学实践工作。 以游戏为教目标实现载体,使参与游戏的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夺取表现自我、获取自信的机会,教师应当在生活化教育情境的设计过程中, 不断发掘和提升幼儿的智力与自身修养水平,实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及成长发育水平的大幅改善。

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现存问题,我们应当扎实做好不同部门之间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的接力行为,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建下,实现教育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

摘要: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事业面对的全新挑战,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仅供参考。

浅谈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幼儿园

一、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迅速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时期都处于这一阶段。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在幼儿期,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乃至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而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可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方面。

1、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健康心态起到导向的作用。

儿童出生之后,首先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可以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如果家长是愉快的,这个家庭就是快乐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这样则可以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作用。

2、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和谐融洽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以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要营造起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了解孩子的心情与想法、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2、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3、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往往缺少玩伴,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才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二)幼儿园方面。

1、幼儿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协调能力。教师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在托幼机构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成为引起学前儿童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常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如果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则有助于幼儿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满足感。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实践,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儿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被大人宠着,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住在大门紧闭的高楼大厦里,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往往使孩子之间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友爱、合作、谦让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自私、蛮横,做事无主见的不良性格。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例如:组织幼儿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一起制定规则并遵守;安排一些游戏活动,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幼儿积极参加;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去和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念丽,张春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审计局节能宣传周活动的总结下一篇:公司形象标识广告宣传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