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选8篇)
一
关于“文明”的概念,西方大多数进步思想家和学者是从“进步的文化”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文明”是特指与蒙昧社会和野蛮相区别的历史阶段,是反映历史(文化)进步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显然,政治文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色且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政治文明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断演进的。
事实上,人类开始他们的政治生活以来,就不断探求政治生活的奥秘及其本质,思索人类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设计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生活模式、追求和谐、美好的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与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越发展,社会越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类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过程,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又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发生改变,旧的文明衰落了,新的文明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此推动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政治文明都不是抽象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穿越了悠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古代文明,经由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进入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从政治文明的国家制度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5页。)“使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注:《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因此,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
****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外在表现和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具体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形态加以分析,还应从公民形态来进行考察;这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一是作为个人的人存在,二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类的存在。人类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形态和公民形态两个层面。从公民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垄断和享有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真正享有政治权利,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依法治国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政治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完善为最终目标。人类社会政治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平等权和民主权,直接参加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来参与分配利益的权利和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可以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权来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通过代议制等形式来行使制宪权、修宪权和普通法律创制权;通过被选举权、任命等形式行使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限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还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获得政治生活信息的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的实现与保
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
人类政治权利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是政治文明内容不断拓展从而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早期人们参加议事等简单权利,扩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务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权、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功能上的深化,使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中的自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实效性也越来越提高。
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制度形态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形态来考察,而且不需用从文化价值形态加以透视和考察,这是因为任何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与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视野需要超越制度和法律范畴的局限,向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次拓展。从政治文明的文化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主张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演进的趋势。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主观心理因素的聚合”,“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注:[美]加而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C·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的政治心理、人民的基本价值观等。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主观领域,它规范政治制度,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内化了政治行为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包括认识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政治价值性成份和政治理想性成份,由它们聚成一个整体,构成政治文明的底蕴。政治文化,又表现为显性的思想形态,即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政治思维传统的继承性。其中的优秀成果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到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的《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精髓。
政治文化体现的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都会分别形成各自独特的政治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蕴含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现代观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集中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公正、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位,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开拓、创新、变革、竞争、正义、和谐、效益等现代观念;在国际社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张共赢共存,推进人类政治生活朝着和平与发展轨道前进;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明的底蕴、灵魂和精神内核,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构成,也是我国社会政治深层次现代化走向的根基。第四,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并且同政治生活之外的系统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政治生活与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来达到政治与其环境的互相作用中的动态平衡,从而使社会主义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的政治生态意味着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系统内部,而是朝着把社会、自然乃至宇宙吸纳于其广阔视域的现代政治发展。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注:转引自龚建华:《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3期。)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政治体系在运作过程及其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自然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注重全球化进程中本国政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而且还需要关注政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建立一套处理公共事务的规则和程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以生态化的观念,自觉地站在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政治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把政治——社会——自然看作紧密联系的系统,把政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的大背景中,对其进行多重的、宏观的考察,寻求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最佳效果,从而使社会主义政治日趋规则化、信息化、技术化和科学化。和谐的政治生态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向着协调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方向发展,向着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深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以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准则,注重对社会政治生态的维护,从而使社会政治发展所需的内在资源不被破坏,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获得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
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
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依次更迭相适应,政治文明也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给形态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政治文明演进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的质的飞跃,进入了现代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以新型民主为核心,第一次否定了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否定了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把人民当作历史和社会的主体,保障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及其政治权利,实现了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主导格局,具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然而,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从自身发展程度来看,仍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通过政治体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吸收和继承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代表科学精神、时代精髓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社会,力图改善政治生活并通过良好的政治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进步和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张扬人民民主、以民为本、法治、平等、自由、正义的价值观念,意味着政治理性的进步,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拓展,政治资源的分配趋于平等和公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而不为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开放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必须借鉴和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精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01年7月2日。)无论是体现我们民族政治智慧、民族瑰宝的中华政治文明,还是西方异质文化的外来政治文明,都包着许多真知灼见,凝结着人类的政治智慧,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先进的文明形态,作为处于现时代世界大文明环境中正在发展着的一种文明形态,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明进行传承和创新,又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最新现代因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具开放性。
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 是一种社会品质。”这种说法突出地揭示了文明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文明通常是与原始、自然、蒙昧、野蛮等状态相对立的概念。从时代的发展来说,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上的一些特征。所谓文明, 简单地说就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 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 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主要领域的进步, 体现其发展水平。从文明的含义出发不难理解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在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是在人类社会政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它的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从发展阶段看, 政治文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从根本上来说, 都是处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社会, 带有深刻的狭隘性。这些政治文明都带有严重的阶级歧视和赤裸裸的阶级压迫, 只是少数统治阶级享有民主, 广大人民却只有有限的民主权利, 国家只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即使是在自我标榜“最完善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 人民的权利往往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私有制所造成的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也就决定了普通百姓在政治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的政治文明, 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 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领域的进步形态。从静态的角度看, 它指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明成果, 比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一国两制”等。从动态的角度看, 它指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实现文明成果的过程。比如,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战略方针实施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封闭的、停滞的,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 与时俱进是它的优秀品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进步状态, 它不是政治现象杂乱无章的堆积, 而是一个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协调、有序、有机的政治文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政治文明的不可分割、有机相联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政治文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精神指导;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条文化, 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 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上依次更迭的各社会阶级, 都以各种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争取或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本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 作为社会治理基本手段和人格塑造基本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一种有诸多相关因素及其运动所构成的, 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无产阶级推翻剥削阶级, 实现自我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质上是指, “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 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 解决各类思想问题, 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 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在范畴体系上不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包括整个社会、社区和工作单位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是党和政府提高社会整合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协调人际关系、调节社会心理、平衡利益冲突的重要方法。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政治意识指的是特定社会的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 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心理倾向与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意识文明是指进步的政治意识, 是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成果和状态。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政治意识文明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系统。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现实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驱动和指导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影响社会的政治面貌, 促进或制约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头脑, 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理想和信念。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政治意识并非清一色, 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从纵向的角度看, 既有与自然经济和极权专制相适应的政治意识, 也有与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相吻合的政治意识, 还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要求的政治意识, 前现代的政治意识、现代的政治意识乃至后现代的政治意识“同处一室”。从横向的角度看, 政治意识表现出十分显著的不平衡性:城乡二元社会的客观结构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政治意识之间存在差异;阶层分化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对政治的情感、态度和取向不同, 并集中表现为政治意识上的差异性;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带来了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组合, 社会日益利益群体化, 获得利益多寡、先后不同的利益团体对各种政治活动的态度、情感和评价标准大相径庭。尤为突出的是,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系统中, 既存在着中西政治意识 (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 的冲突, 又存在着新旧政治意识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政治意识) 的矛盾, 这两个冲突和矛盾造成政治意识系统内部的不协调性。政治意识的复杂性给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文明带来了巨大阻力和制约, 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又不能“绕道而行”;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思想观念层面,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具有文明的政治意识, 没有文明的政治意识就不可能建设出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意识既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 它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化”和“教化”而形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讲,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 是社会成员学习和接受主流政治文化并且影响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讲, 是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感的政治人。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教化机制, 它不仅具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还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层到基层的实体化的组织系统, 以及一支“专兼结合, 以专为主”的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主人翁思想教育, 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使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政治信息, 增加政治知识, 坚定政治信念, 确立政治理想, 树立科学的政治观点, 具备正确的政治态度, 培养理性的政治情感, 具有高尚的政治道德。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政治制度是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为维护和增进统治阶级的利益及其社会公共利益而限制、调节、疏导各阶级集团或个人的政治活动的规范和规则体系。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政治制度方面的进步状态, 具体表现为进步的政治制度形式、进步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进步的政治运行机制。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没有政治制度, 政治意识便没有载体, 政治行为就会迷失方向, 政治文明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 有的政治制度是野蛮的、落后的或者说是不文明的, 有的政治制度则是进步的、开化的或者说是文明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也只能建立文明的政治制度, 而不是野蛮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从理论上讲, 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政治制度, 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最为文明的政治制度。但在实践中, 这些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局限, 文明的政治理念尚未在制度中得以充分的贯彻和体现, 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仍然任重道远。政治制度的产生是“自发秩序”和“理性设计”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 “自发秩序”的成分越来越少, “理性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设计政治制度的目的在于调控人们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的政治行动, 保证人们的政治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秩序化, 最终达到文明化。但是, 按照文明理念设计出来的政治制度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框架”, 如果落不到实处, 文明的政治制度将永远是美好的“空中楼阁”。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仅仅依靠大大小小的权力占有者和使用者的能耐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它的力量源泉深深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大众建设政治制度文明的积极性, 合理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政治制度文明的作用, 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优势。在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两大作用:一是宣传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 运用各种宣传方法和手段, 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宣传我国的政治制度, 使他们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先进性和优越性, 消除因渠道不畅而导致的各种不了解和误解, 从而产生认可、接受、维护和支持等政治心理, 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的实践中。二是组织作用。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不是个别人的“事”, 也不是少数人的“戏”, 而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剧”;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旁观者”, 而是“剧中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机制, 可以有效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 把“心往一处想”变为“劲往一处使”, 依靠“合力机制”推进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
政治行为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支配下, 为实现政治目的, 表达政治意愿而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行为。政治行为文明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被约束而达到的合理程度。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最为艰难的任务, 没有文明的政治行为, 再美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 再完善的政治制度设计, 都难以落到实处。
当前, 政治行为的各种失范现象的存在, 特别是政治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毒瘤, 给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带来诸多危害。比如, 实现政治的公开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但现实存在的政治腐败现象公然破坏政治规范和秩序, 搞背后交易和暗箱操作, 肆无忌惮地践踏党纪国法, 这就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产生怀疑, 从而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如, 在广大干部中树立“公仆”意识, 实现政治的廉洁化,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内容, 但政治腐败行为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已主义, 就对人们上述正确的政治理念造成不良的冲击, 使人们认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宣传和民主政治的实际不一致, 从而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影响其政治合法性认同;又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形成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民主决策机制, 但在现实生活中, 政治腐败的主体凭借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压制和打击民意, 抵制民主的决策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得民主的发展受到阻碍。人民群众的民主意愿得不到伸张, 政治参与的热情就会相对淡漠。此外, 某些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扭曲, 一些干部不能依法行政, 官僚主义严重, 无视群众的正当利益和各种现实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从而对政治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造成危害。另外, 除政府的政治行为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群众中也存在着方式不当甚至较为极端的政治行为, 如在政治生活中存在无政府主义与自由化倾向, 无视法纪法规的“大民主”现象。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无论是阶级、政党、社会集团还是公民个人在从事政治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政治文明的规范, 是对政治活动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主体的特定的社会要求。是否恪守政治文明规范, 标志着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从事政治活动所达到文明的程度。文明的政治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养成的, 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化育”。我国心理学家章先光曾指出:“规范没有达到内化程度的个人, 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消的情况下, 他们的遵从行为就会消失”。在促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让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充分认识到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性, 明确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而且知道做了不应该做的政治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处罚, 而做了应该做的政治行为将会带来何种好的结果。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导向功能就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通过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塑造正面的“参照群体”并予以褒扬, 另一方面通过树立消极的“反面典型”并对越轨行为以予惩处。这种一褒一贬、一正一反的行为导向机制给参与政治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以巨大的压力, 从而把各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 最终走上规范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政治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虞崇胜.浅析政治文明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 2000.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明;政治文明;深层背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应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内涵,充分理解党作出这一重大部署的深刻意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营造良好的理论氛围。
一、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古代尚书《舜典》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可以说这一解释最能揭示文明的真谛。中国古代先民创造文明一词本是借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人类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文者纹也,就是纹理印痕;明者日月也,就是辉耀光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诚然,我们今天所讲的文明指的不是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使文明具有创造性、变化性、进步性的特点。
然而有一点在两种文化中共同的,即文明一般是指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是人类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文明体系中的“骨架性”内容。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導和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国家的总体文明水准。政治、法律、民主制度的协调发展,构成现代政治文明之统一体。其中国家政治制度及其相应理念,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检视一地一国的文明程度,不得不检视其政治文明的质量状况。
马克思对政治文明早作过阐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他认为社会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他指出所谓政治文明,就是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同时不断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国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标志着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大多数民众。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抓住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其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出回应。一个民族自外于世界文明的主流,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从心底里对一切文明和进步的主潮抱有足够的敬意,那种“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就难以根除,我们应当树立好东西在那里都好的信念,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处境为理由,再拒绝汇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中去。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文明将会上升。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态势下,文明的相融比起文明的冲突来,前者更为主要,更是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主体景观。我们必须首先从基础着手,然后再往高处发展,而不是先高后低。人类社会相互之间要想更多的互补,我们就必须理解各自文明的共同特征,因为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共同基础。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明的对话、相融和相互影响,将是文明演绎发展的主旋律。”
其二,从现代意义上看,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到“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一整套政治理念、学说、价值和方法。这套政治文化系统,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积淀融和激荡,正在溶铸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型政治文明,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的政治文化主导,这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种贡献。我们党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仅是我们党自身执政经验的考验,也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符合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开创了一条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道路,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治文明建设,不但比物质文明建设落后,就是同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也显得相对滞后。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文明建设就会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障碍。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 依法执政; 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09-0009-0
3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的同时,进而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并强调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换。十六大之所以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又提出了要“依法执政”,这是因为依法执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如果执政党不能做到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准确地把握依法执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关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前提。
一、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我们知道,现代民主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治,离开了政党的活动,现代政治特别是民主政治是不可能运作起来的。在现代民主国家,正是通过政党的活动,才将不同阶层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促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相对于封建专制而言,政党政治是一种文明的政治形态。作为对政党政治基本模式的规定和制度化的政党政治制度,构成了许多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1]可以说,现代法治国家就是“政党国家”,“即实行以政党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权力配置方式与运作体制的国家。”[2]
尽管中国不采取西方国家的多党制,也不搞西方国家的所谓“轮流坐庄”,但是,作为现代民主国家,也必须有多种政党存在,也需要实行政党政治。在当代中国,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与共产党精诚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优势。
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就必然产生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问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会成为一副空架子,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正确解决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问题。适应这种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进而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就是说,党的两次代表大会已经分别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提了出来,说明我们党已经基本把握了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关系。
二、依法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尽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文明形态,但大凡政治文明都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政治文明从来都不是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任何时代的政治文明都是由同时代的先进分子经过精心设计和人民群众反复实践所取得的进步成果。离开了先进分子的精心设计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政治文明景观。正如美国思想家莱斯特·瑟罗所指出的:“没有哪一个重要的人类群体曾经生活在个人主义原始状态中,也没有哪一种野蛮人会聚在一起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组织一个政府。只要人类存在,政治或社会组织就会存在。”[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筹划,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然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维持党的执政权力同时必须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在通常情况下,党的执政方式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革命对象、依靠和团结的力量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在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任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才是正确的执政方式呢?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所谓正确的执政方式就是“依法执政”。
何以依法执政才是正确的执政方式呢?这是因为只有依法执政才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依法执政的核心是要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而法律的权威来源于全体人民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即使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已经在我国宪法中作了肯定。因此,提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本身就意味着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权代法”、“以党代法”、“以党代政”的现象。当今世界是文明的世界,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具体到党的执政方式来说,就是“依法执政”。因此,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既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然而,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来保证。邓小平曾经指出,党组织不是政府,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党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指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从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由党的组织包办一切的“以党代政”的方式,而代之以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的“依法执政”的方式。
三、依法治国要求做到依法执政
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执政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场景中,是指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执政党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事务进行治理。换言之,“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治(或称“依法治国”)既是一种文明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社会状态与秩序化的存在,但它的本意则是一种治理国家、控制权力、调节权力与权利关系的方式和力量,是一种治国方略。因此,所谓依法治国,简单地说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权力主体普遍地遵循具有正义与秩序价值的良法体系以实现人民权利的一种治国方略。换言之,它是一个以良法治国为前提条件,以司法公正为基本要求,以权力制约为内在机制,旨在树立法律至上权威以确保人民权利的制度构架及其合理运作而达到的理想状态。其实质在于对公共权力与人民权利进行理性的法律定位以使公共权力及其执掌者遵从法律的治理。
法治从来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康德曾经指出:文明社会是由法律来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社会,文明社会就是有公民宪法、有共和政体的社会,因而人类社会由“没有法律的生活状态进入有法律的文明社会状态就是合情合理的。”[4]董必武曾经指出:“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5]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地把法治归于政治文明的范畴,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6]因此,讲政治文明不能不讲法治,这也就是我们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现代国家,讲法治又不能不讲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因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直接影响到法治的实现。必须明确,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法治国是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何以提出依法治国必然地要求依法执政呢?这是因为执政党服从宪法和法律与坚持党的领导从本质上讲是完全一致的。正如彭真多次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法律。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国家的法律是党的正确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遵从宪法和法律与遵从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执政党的活动就应该依法进行,执政党的行为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依法执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党和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从而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执政就是要使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要逐步使民主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二者具有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舍的关系。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遵照这些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应该朝着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第二,适应依法执政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第三,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第四,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第五,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第六,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注 释
[1] 张承斌:《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与意义》,《政治与法律》 1999年第2期。
[2] 郭道晖:《论党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外法学》 1998年第5期。
[3]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71页。
[4] [德]康 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 书馆1991年版,第138页。
[5] 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治文明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e third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t can help develop China’s civil socie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conform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t can also advance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social tolerance, harmony and stability. Furthermore, serv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y, NGOs can carry out various activities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es. Therefore, we should be full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NGOs, cond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GOs, government and foreign NGOs smoothly, and enhance the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of NGOs. In this way, the pace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NGOs can be quickened, and Chinese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an be promoted.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或NGOs)在全球发展迅速,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概况
从世界范围看,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虽然早在19世纪就已存在,但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引起世人的关注。
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了遍布全球的非政府组织体系。非政府组织的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变化很快,因而很难把握世界范围非政府组织的确切状况。对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发展规模和资金状况,只能作概略的估计。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正式的咨询地位,有1500多个非政府组织同联合国的公共信息部建立了正式的工作联系。在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上,有3500多个非政府组织获得了与会的资格。除此之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国际领域,还有着数目众多的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单是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就有约40000余个。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有非政府组织在活动,有研究表明,仅第三世界就至少有25万个非政府组织。 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目前,在乡村发展、扶贫、教育、保护妇女儿童、计划生育、卫生保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数量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在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济、难民救援以及其他同人权相关的各类活动。
作为一个组织体系,飞速发展的非政府组织不论是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一些场合,非政府组织已被列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即非政府组织体系。全球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甚至这样说,“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20世纪以前,尽管在商业和运输业很早就有自主的行业协会,但他们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民间组织,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帮会。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目标的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均为非政府组织的适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截止2012月底,全国共有登记社会团体13.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1万个。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小,也由此影响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发展非政府组织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社会政治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与地区公民社会的发育、成熟程度,与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政府的廉洁与否、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而非政府组织正是公民社会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主观能动作用和最具社会效益的组织形式,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公民社会的发展。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领域里运用的是排他性的独一的国家体制和政府组织,这种由政府全面地管理社会的体制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积极意义,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活力,阻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和声誉。因此,应当使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里直接的操作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建立、培育和扶持民间的社会组织去承担各种社会职能、从事各项社会服务活动。非政府组织作为与政府――国家体系和企业――市场体系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可以动员和组织有学识、有经验、有技能、有共同志向与抱负的人们,创造性地从事各项社会发展活动。非政府组织还可以通过各种中介活动,指导和帮助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社会群体的民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发展潜力,以各种形式参与经济与
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自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增加国家社会供给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削弱政治垄断,成为朱莉・费希尔所讲的“公民社会的先锋”与弗尔南德里和卡里罗所谓的“超级公民”。
2、非政府组织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非政府组织一般不谋求政治权力,不想取代政府,也不想成为政府体制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承担着特定社会职能的民间组织,它们的活动势必对政治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朱莉・费希尔通过对87个第三世界国家NGO数量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其NGO的密度也较高。
中国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民众参与发展活动,增强民众对自己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意识,鼓励和帮助民众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与合理的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的形成。
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支持、反对政府的政策,开展政策分析,游说政府官员与民意代表,参与竞选、进行呼吁等方式,影响政府的决策。
非政府组织可以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利益的多元化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利用其民间的身份,在各利益集团之间进行斡旋,促进相互沟通与理解,使他们进行妥协与协调,推动问题的解决。
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在同政府的合作中享有知情权和咨询权,参与政府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并对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动操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3、非政府组织可以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
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充斥,是我国政府体制的严重弊病,不仅给整个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而且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施政效率,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屡经精简改革,但每一次精简之后都会出现加速膨胀的局面。我国政府以往历次机构精简的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政府体制之外,缺乏有吸引力的好的工作机会,二是许多必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在政府之外缺乏有能力的各类组织去承担。由于只有政府体制才能为人们提供有社会地位、有稳定收入和各项保障的工作机会,所以人们趋之若鹜,恋恋不舍。由于许多必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在政府之外没有组织机构能够承担起来,所以最终只好重又让政府来承担。同以往相比,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有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即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为在任政府官员提供了较广阔的出路和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政府承担的一些经济职能也正在向民间组织移交,如一些政府机构正在改造为民间的行业协会。但仅仅是这样还是很不够的。在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领域里创造大量的、体面的工作机会,创建各类社会组织以吸纳政府编外人员并承担起政府手中的一些社会职能,将是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它们可以从政府手中接过一些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大批前政府官员,充实这些组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对全球2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到1995年,非政府组织已经成长为一个1.1万亿美元的产业,相当于世界第8大经济大国,雇用了1900万名全职工作人员,如果包括志愿者,这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除农业以外的全社会就业机会中的7%,服务业就业机会的14%,公共部门就业机会的.41% ,因此,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大有可为。
4、非政府组织可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非政府组织为各种社会成分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其利益,能够起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也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在非政府部门中贯穿的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精神,不仅能够在非政府部门内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可缓和或消除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引发和造成的一些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5、非政府组织可以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政治文化体系遇到了极大的冲击。这其中既有符合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先进政治文化,又有仅与某些国家实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还有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政治文化。
作为民间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弘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介绍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文化,抵制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难以发挥的作用,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
6、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我国民间社会的代表力量,开展各种涉外活动。
在当代世界上,在国际场所通常有三种类型的组织在代表一个民族国家,即政府代表国家力量,企业代表市场力量,非政府组织代表社会力量。80年代之前,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当弱,80年代以来其影响力在不断增加,以致在很多场所成为同政府组织并列的角色。一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所开展的活动同该国的利益、声誉以及国际交流与理解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涉外活动中,中国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开发、引进和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国际决策过程施加更大的影响,进行中外政治交流,促进相互理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我国非政府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为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重要作用,必须对以下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
1、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
一个向后看的保守的社会注重既有的利益的损失,而一个向前看的进取的社会则注重可能获得的利益的损失。迄今,中国非政府组织不发达,从直观上看对中国既没有造成损失也没有增进收益,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假定中国非政府组织已相当发达并已在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水平和民间社会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都将会跃升到高于当前的水平。从可能获得的社会收益和实际得到的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来讲,迄今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不发达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在国内,非政府组织的不发达使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缺乏非政府组织有力和有效的参与;在国外,中国从非政府组织渠道所获资源和信息甚少,中国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体系的各机构中、在各种国际决策场所,基本没有地位和影响,在中外政治交流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样一种状况是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但还不是不可弥补的。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努力推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以免失去或延误一个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机会。
2、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相当数量的中国非政府组织将是由政府创建的,或者是由政府体系内的一些组织分化出来的。因此,能否处理好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
看,非政府组织同政府的关系大致可归结为四种类型:(1)互相对立、互不信任的关系。(2)各行其事,互不合作的关系。(3)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关系。(4)互相合作的关系。而从实践来看,无疑处于第四种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其作用的发挥要更大一些。正如美国学者朱莉・费希尔所说:“事实上,政府和NGO的联合努力要比单独一方的努力更为有效。” 为了使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它们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须知“组织自治最终是决定NGO对政府影响力的最大因素”。 更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非政府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非政府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在国家计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活动能力。非政府组织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市场为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机会,制约市场与国家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可能造成的损害,更好地执行自己的职能,履行自己的使命。
3、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中国非政府组织应当加强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在吸收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决策过程,对国际决策过程施加更大的影响,促进中外政治交流等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非政府组织也应当在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保守国家秘密,注意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避免成为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渗透的工具,以实际行动消除政府对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交往的顾虑。
4、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民主化建设。
关键词: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领导集体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逐渐进步的历史过程和积极成果, 体现了人类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成果状态和水平。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法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追求以民主与法治的现代政治文明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 总结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把政治文明从概念付诸实践, 得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上, 毛泽东同志的探索具有开拓性意义。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的探索与贡献, 奠定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他没有提过“政治文明”的概念, 但是在客观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起点, 成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拓者。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邓小平历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早在1978年12月,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就着重提出和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创造文明、健康的政治生活的问题。1979年3月,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重视, 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虽然他也没有直接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 但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 并且形成了思想体系。他从实际出发, 总结了以往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 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这包括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维护政治稳定和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必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 开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历程。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显得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命题,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论述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 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观, 而且也从实践上为中国当代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现了我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 也树立了我党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强调, 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式会议, 五中全会公报特别强调“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未来这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地以积极稳妥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成就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进步。中国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模式已经由理想变为现实, 并将一步步建立完善, 最终得到世界和历史的承认。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军:《解读政治文明》, 《政府法制》, 2003, (01) 。
[2]丁志刚、王宗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学研究》, 2002, (03) 。
关键词: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生产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实和社会进步归根结底都应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寻找答案,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探寻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动力,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政治生活本身,而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逐步探求生产关系、生产力在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文明发展的动力。在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其它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指出社会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政治文明的状况归根结底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或者从社会的外部去寻找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动力,或者从社会现象中寻找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辨证法引入历史研究,把人们“创造历史”、从事政治实践活动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这个简单的事实作为逻辑起点,找到了探寻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动力的动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发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之中,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政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政治文明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由经济基础决定,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马克思讲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是对政治文明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形象说明。
二、生产力是政治文明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由于自然界不能以现成的形态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无限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环节的变化,从而从旧社会中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旧的生产关系或者进行部分的变革以暂时维持它的存在,或者完全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必然要求上层建筑进行与之相应的改变,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法律制度等意识形式,新的政治文明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选择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革命和渐进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两种模式。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结构分化,产生新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进步阶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身力量不断壮大,必然要提出与自己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要求,而代表落后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必定要极力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产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冲突,最终以社会革命的方式获得解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实现政治形态的交替,建立新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改变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成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文明。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它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政治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力量
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优秀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发展和变革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同时,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成果,因而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并符合人的需要的进步状态。从这方面看,政治文明对生产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治文明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政治文明通过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和对社会生活的科学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民主政治可以把人们从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充分发挥人们潜在的创造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和标志,通过推進依法治国可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样,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永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明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虞崇胜.浅析政治文明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郭台辉.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以国家—社会—公民关系为分析框架[J].学术论坛,2004(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荐阅读: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07-02
区建设局2007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09-30
发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06-2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11-22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07-23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10-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11-17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