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人五言诗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代文人五言诗(精选2篇)

汉代文人五言诗 篇1

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成熟。

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

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彷徨,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

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讲读:《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抒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

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式,但同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酣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阅读讨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代文人五言诗 篇2

在所有文学语篇中, 诗歌是最凝练的表达。一般来讲, 一首诗只有一个话题, 作者围绕这个话题选择意象营造一个表达话题的场景, 通过具体的场景叙写发生的事情或某些社会活动。汉代文人五言诗主要叙写离别、失意、离愁和相思, 其场景选择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归纳起来,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类:豪华的京都和盛大的宴会场景, 主要表现游子对仕途的追求;凄冷肃杀的秋冬原野场景, 或表现游子仕途的失意, 或表现游子的离愁;怀远怨别的伤春场景, 主要表现思妇的思夫;宁静孤独的思乡怀远场景, 主要表现游子思乡和思妇思夫。

(一) 豪华的京都和盛大的宴会场景

《青青陵上柏》和《今日良宴会》分别描写了豪华的京都和盛大的宴会场景。《青青陵上柏》的主人公“驱车策驽马, 游戏宛与洛”, “宛”是东汉的“南都”, 在今河南南阳, “洛”是东汉的京城, 在今天的洛阳。主人公“游戏”京都, 很显然并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追求声色的享受, 而是来此结交名流, 以求显达。当他在京城游走, 看到京都的一派繁华, 看到长衢夹巷、王侯第宅, 看到两宫相望、双阙对峙, 更是心生羡慕, 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样奢华的生活;看到达官显贵们互相求访, 内心也是蠢蠢欲动,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京都这种豪华的场景更点燃了主人公求仕的欲望。

《今日良宴会》设置了一场隆重盛大的宴会场景, 开篇一句“今日良宴会, 欢乐难具陈”极写宴会的盛况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接下来, 有“逸响”的筝声, 有“妙入神”的“新声”, 有“令德”的“高言”, 很显然, 这是一场非同一般的高规格的宴会, 主人公从宴会上的音乐声中听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和愿望, 那就是捷足先登, 抢占高位要职, 享尽天下荣华富贵, 不要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在这里, 正是这场盛大宴会的激发与启示, 作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仕途的渴慕与追求。

(二) 凄冷肃杀的秋冬场景

凄冷肃杀的秋冬场景更能烘托游子失意的悲凉和离愁的凝重, 这是汉代尤其是东汉末期文人仕子仕途失意、亲友相别的主观情绪的外化。《驱车上东门》和《去者日以疏》两首选择了相似的场景:凄冷的秋冬时节, 白杨萧萧, 松柏肃穆, 坟墓死寂, 悲风阵阵。《驱车上东门》中的主人公听到萧萧的悲风, 看到层层叠叠的坟墓, 想到坟墓中“潜寐黄泉下, 千载永不寤”的死人, 更加感觉到生命的短暂。人生苦短, 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人生价值无法彰显, 老大无成, 两手空空, 心中的失意和悲凉油然而生, 于是, “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 圣贤莫能度”便成了这种凄冷肃杀的场景中的最大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 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的虚无感让作者得出了“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的人生追求。《去者日以疏》中的场景也是由丘坟、古墓、松柏和白杨等组成, 但这里的场景比《驱车上东门》中的场景更为萧条破败, 古墓被犁为了田地, 意味着生命的痕迹从这个世界上彻底地消失;松柏被砍作柴火, 意味着长青的松柏已经失去了青色而变得枯槁。一个失意的游子面对如此萧条荒凉破败的景象, 心中的悲凉可想而知, 难怪作者会产生“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的直觉感受。人在失意的时候最可能想家、想亲人, 亲人的温暖也许能慰藉一颗失落彷徨的灵魂, 但诗人却说:“思还故里闾, 欲归道无因。”作者不是不想得到家人的温暖与关爱, 而是觉得自己两手空空, 无颜见江东父老, 至此, 诗人失意的悲怆便不言自明了。

《明月皎夜光》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场景。这不是一个温馨的月夜, 天空有眨着冷眼的星星, 庭院的野草上布满了冰冷的白露, 树上有秋蝉的哀鸣, 屋内有促织的哀唱。秋夜本身就充满寒意, 遍布白露的秋夜则更加凄冷。秋蝉和促织都是短命的动物, 它们深秋的哀鸣更给凄冷的秋夜平添一层凄凉。作者深夜不眠, 徘徊在这样的场景中, 陡然发出“玄鸟逝安适”的疑问。春去秋来, 秋雁南归, 作者并不是不知道这些玄鸟飞往哪里, 这样的明知故问只能是诗人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 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昔我同门友, 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 想到那些曾经与自己一起游宦京城的朋友, 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之后却全然不念当初的患难与共, 而把自己像遗迹一样置于脑后, “良无盘石固, 虚名复何益”是诗人的一声长叹,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心酸、悲哀与无奈。作者的感情由眼前场景而发, 所有的感叹、愤激、伤痛与悲哀都流泻在那一片凄冷的月光下, 都蕴含在那苍茫的白露中, 都交织在促织和秋蝉的哀鸣之中。

《烁烁三星列》同样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场景:“寒凉应节至, 蟋蟀夜悲鸣。晨风动乔木, 枝叶日夜零。”寒凉的秋风, 悲鸣的蟋蟀, 日日夜夜凋零的枯叶, 所有这些, 已经让人不堪, 何况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面对这样的凄冷和萧瑟, 作者发出了“游子暮思归, 塞耳不能听”的痛苦心声。正是由于这肃杀的场景才给了诗人痛苦的感受和思乡的情绪。

《嘉会难再遇》中有“远望悲风至, 对酒不能酬”的诗句, 这里的“悲风”营造了秋冬的凄冷场景, 作者也是选择这样的场景寄予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烛烛晨明月》则选择了寒冬十二月霜冻的严酷场景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步出城东门》中有“前日风雪中, 故人从此去”的诗句, 可见, 作者所选取的也是冬天的场景。

作者选择这样凄冷肃杀的场景作为他们情感的寄托, 很显然, 这是诗作者主观的安排。正是这样的主观安排, 才使得诗歌中的场景选择与话题的协调一致。我们无法想象, 如果《驱车上东门》中是艳阳丽日、夏草青青的田园风光, 如果《明月皎夜光》和《烁烁三星列》中是月朗风清、蛙声和鸣, 如果《去者日以疏》中的场景是莺歌燕舞、惠风和畅, 那失意的悲凉、送别的哀伤将会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而汉语诗歌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也将荡然无存, 诗歌的艺术魅力又将何处去寻?我们甚至可以推断, 正是秋冬这种寂寥、凄冷和肃杀的季节特点赋予了中国古代诗人以灵感和诗情, 为他们那颗失意的灵魂提供了一片栖息的空间, 为他们悲苦的心情营造了一方渲泄的圣土, 使他们创作出了一首首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的优秀诗篇。

(三) 怀远怨别的伤春场景

上文写道汉代文人五言诗中凄凉肃杀的秋冬场景, 其实, 悲秋是士人常有的情怀, 而伤春则是女子常有的情怀。春天是撩人的季节, 也是恼人的季节, 伤春怨别, 古已有之, 这类诗歌常常借女子之口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感叹时光的流逝, 由春光的美好而短暂表达自己对容颜易老、青春易逝的怜惜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由春天的场景所引发的情感, 更多的是怜惜哀怨之情, 分别有《董妖娆》、《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回车驾言迈》和《冉冉孤生竹》等涉及春夏的场景。其中《回车驾言迈》是以游子的口吻, 以“东风摇百草”的春天旷野场景, 表达男主人公由冬去春来、往岁故物已触目皆非的事实而深感人生短暂、要及早立身的人生感悟。《董妖娆》是通过春天的桃李与采桑女互为问答, 感叹女子盛年一去青春不再便会遭到男子遗弃的不幸命运, 是典型的伤春情感。其余几首皆是以思妇口吻, 表达她们思亲怀远的伤春怨别之情。

《青青河畔草》用青青的碧草和郁郁的绿柳营造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发的场景, 一位红妆女子独立楼头, 由大好春色而联想到自身的美好青春, 抱怨荡子不归, 让自己空房独守, 表达寂寞难耐的相思之情;《涉江采芙蓉》用萋萋的芳草营造了春夏江边的美丽场景, 孤苦思夫、心怀忧伤的采莲女踽踽独行, 表达“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的相思之痛;《庭中有奇树》将场景聚焦在一个春意盎然的院落里, 一棵生机勃勃的“奇树”, 绿叶葱郁, 花朵繁茂, 在这盎然的春色中, 一位女子在攀枝折花, 欲送给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 所表现的依然是思妇的孤独、无奈与悲伤;《冉冉孤生竹》依然描绘的是春天原野上的场景, 女主人公以美丽娇艳的蕙兰花自比:“伤彼蕙兰花, 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 表达了自己渴望被心上人欣赏、珍惜的急切心理。这几首诗都是描写女主人公借伤春来表达自己遭受冷落、韶华老去的悲哀。

(四) 宁静孤独的思乡怀远场景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自古以来, 客居他乡的游子、戍守边塞的征夫, 留守家乡的思妇, 其浓浓的乡情亲情都沉淀为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化不开的思乡怀远情结, 于是, 静谧的月夜便成为汉语诗歌中思乡怀远话题的独特场景。

《孟冬寒气至》写道:“愁多知夜长, 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 四五詹兔缺。”这是一个望月怀远的场景, 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场景, 而是无数个类似场景的叠加和缩影。诗中的思妇因思夫而生愁, 因愁思而辗转反侧, 然后揽衣起床, 徘徊室外, 仰观天空的繁星。在满天闪烁的繁星笼罩之下, 一个柔弱孤独的思妇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 仰望苍穹, 数星星、盼月亮, 其相思之苦充溢在天地之间。“三五明月满, 四五詹兔缺”, “三五”是月圆的十五之夜, “四五”是月缺的二十之夜, 说明思妇夜夜望月思念远方的丈夫, 由月缺而望到月圆, 再由月圆而望到月缺, 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如此循环往复, 可总也盼不到丈夫的归来。诗歌在一个寒冷月夜的典型场景中刻画了一个苦苦思念丈夫的典型的思妇形象。

《明月何皎皎》抒写游子的离愁, 诗歌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浓浓的乡愁正是在月夜的场景中展示出来的。更深人静的时候, 皎皎的明月最易引发羁旅的游子万般的思绪。这位游子因明月照床帏而“忧愁不能寐”, 于是揽衣在室内徘徊, 思乡念亲之切, 归家的心更切, 无法归家的痛苦更剧烈。痛苦不能抑制, 只好走出门外, 彷徨不止, 忧愁不止, 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引颈遥望, 可遥望的结果只能是更大的失望, 更深的痛苦, 只好再次回到屋内, 泪下沾裳, 这一出一入, 把游子内心翻腾的滚滚愁思推向极致。能够如此细致地表现月夜场景中游子的丰富复杂的思乡感情, 这首诗应该是较早的, 也是写的较好的。比唐代李白《静夜思》中的一“举头”一“低头”的动作更为复杂;比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感情更为凄苦悲怆。《望月怀远》中的主人公“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熄灭了蜡烛, 月色更加皎洁, 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凝望月轮, 希望在月光中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但感受到的却是深夜露水浸润的冰凉。作者多想把皎洁的月光满满地捧给亲人, 就好像捧给亲人自己的一片真心, 但相距遥远, 不堪相赠, 最后诗人无可奈何地告诫自己倒不如回去睡觉, 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寄希望于梦中。这里的主人公也是有出有入, 也是一连串的动作刻画, 但远不如《明月何皎皎》中主人公的动作复杂多变, 也远不如《明月何皎皎》中的感情那样凄怆动人。

《晨风鸣北林》也是选择了一个月夜的场景:“明月照高楼, 相见余光辉。”在这样的月夜中, 主人公听到晨风的叫声, 看到晨风向东南方向飞去, 于是突发奇想:“愿言所相思, 日暮不垂帷”, 希望鸟儿能帮他 (她) 传递信息, 告诉远方的她 (他) , 到了夜晚, 不要放下窗帘, 这样, 明月就可以同时照进两人的房间, 使离别的双方能共同沐浴在一轮月光之下而彼此相思, 这种“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的奇思妙想是在月夜的独特场景中而产生的。

月夜思乡念亲的场景是汉语诗歌中一道宁静而凄美的风景, 正如王建的诗中所写“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 月夜的场景成了汉语诗歌中思乡怀远的独特时空, 是诗人思乡念亲情感的无限寄托与延伸。这种独特的场景一直延伸到现代汉语的诗歌当中, 台湾诗人席慕容在她的《乡愁》中写道:“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胡海升的《中秋望月》 (节选) 也是选择了这样的场景:“月亮圆了/不顾一切地亮/我好想/裁几尺月光/做件衣裳/给乡愁穿上/好禁得住/深夜不眠的秋寒/我好想/摘几片月光/酿两杯酒/一杯端给岁月/一杯捧给故乡。”在古往今来的汉语诗歌中, 宁静的月夜场景和浓浓的思乡念亲的话题总是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除了上面我们所谈的几种独特场景之外, “家”也是思妇诗中常见的场景, 《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在家中想念远方的丈夫, 无奈地自我安慰;《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独宿累长夜, 梦想见容辉”;《客从远方来》中的思妇也是独自守在家中, 拿着丈夫托人捎回的一端绮而感慨万端。家, 本是幸福的港湾, 但没有丈夫的陪伴, 寂寞的空房就成了思妇们弥漫相思和痛苦的独特场景。

由上可知, 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场景选择是典型而生动的, 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场景选择, 而相似的场景又可以表达不同的话题, 充分体现了汉代文人五言诗语场的丰富多彩, 也表现了诗人们在场景选择上的独具匠心。这些独特的场景选择对后代的汉语诗歌乃至后代的中国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要:汉代文人五言诗主要叙写离别、失意、离愁和相思, 其场景选择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归纳起来,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类:豪华的京都和盛大的宴会场景, 主要表现游子对仕途的追求;凄冷肃杀的秋冬原野场景, 或表现游子仕途的失意, 或表现游子的离愁;怀远怨别的伤春场景, 主要表现思妇的思夫;宁静孤独的思乡怀远场景, 主要表现游子思乡和思妇思夫。

上一篇:四年级英语寒假作业资料下一篇:一年级上健康课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