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推荐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1

论文

天津大学(南开金融学双学位)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学生姓名元晓帅

学院名称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3011218154

2013年5月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经济意义;积极影响;获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东盟的建立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各地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并逐渐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1998年统计数字)。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原来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减让(或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刺激投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可以分为刺激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两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区内各国及企业间为争取投资所进行的无序竞争。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的协调将使区内投资环境更优越,待遇更优惠,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也能有效避免区域内资金的外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消除投资障碍,相互提供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双方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产品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经济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彼此赢得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彼此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彼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增强彼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加上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较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1.双边贸易发展喜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但贸易的迅速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21世纪。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东盟保持着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发展迅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双边的商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等初级产品。目前,双边的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更多的表现在产业内的贸易。

2.相互投资发展迅速除了双边贸易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出现了新局面。东盟成为我国当年第六大投资来源地区(按实际投入金额计算)。东盟对华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饭店,延伸到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和海运等行业。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增长。总体上看,中国在东盟投资呈现三大特点:(1)投资规模小。但近年来增长快。(2)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中国在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也不多。(3)投资领域日趋广泛。进入90年代后,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已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在这些投资企业中,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各省、市政府所属的窗口公司、小型贸易公司,也有部分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尽管中国到东盟国家的投资绝对金额较小,但潜力较大,增速较快。

3.其他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进程中,除了贸易和投资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在对外承包劳务方面,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协定,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在水稻、渔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向东盟国家提供培训。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还在科技、金融、货币互换等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共赢、加强合作,这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旋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积极影响

1.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

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将使各个国家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自然地,区内将会获得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小组专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和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增长分别为2.73%和0.95%,社会福利增长分别为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效应

倘若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的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区,其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充足的市场潜力,各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将跟随脚步迈向统一的大市场,使双方的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这个大市场内,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每件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从长期来看,这种市场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地缘经济与政治,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通过开展经济领域合作来推动贸易区中其他领域合作的发展,双方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在巩固自由贸易区中存在的问题,对内创造出更好的关系和发展环境,对外形成协调一致的利益与声音,这样就会在国际事务中为本贸易区争取更多的利益,推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造福于本地区人民。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先机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新区域主义”在逐渐影响着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双边关系。此次与东盟的合作,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对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的反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亚洲经济大国,中国已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合作的国家。在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后,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及中、日、韩之间的经贸谈判也随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通过东盟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被认为“处在近50年来最好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兄弟关系”(中国与缅甸)、“黄金时代”(中国与菲律宾)等提法。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从过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责到今天的自贸区,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而中国也未尝没有把东盟国家当成原材料供应地和原料进出通道的想法,流传已久的中国在印尼和缅甸砍伐原始森林的传闻,对中国摆脱“经济殖民主义”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必须改变把东盟国家当成廉价商品销售地的想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避免和东盟国家在这一点上迎头相撞,产生纠纷和摩擦。

显然,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仍然漫漫而长远。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407.htm?fromId=757071 [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3]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商务统计[P/OL].(20060604)[20060622] 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4] 中国商务部网站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2

一、李普西的划分方式

第一是, 优惠贸易安排。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各成员国通过签署贸易条约或者协定, 对来自成员国的全部或部分商品实行关税优惠, 而对非成员国的商品则基于各自的政策进行进口限制的一种安排。比较典型的是欧洲煤钢共同体, 该组织于1951年4月通过《巴黎条约》成立, 并于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据条约规定, 成员国毋须交纳关税而直接取得煤和钢的生产资料;还有较为典型的是成立于1976年5月的非洲木材组织, 其宗旨和任务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并协调成员国木材生产、出口和销售方面的政策;促进成员国间有关林业问题的信息交流, 制定和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长期战略, 并为增进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贡献。

第二是,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成员国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彻底取消彼此间商品贸易的关税以及数量的限制, 实现成员国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北美自由贸易区最为典型的组织形式。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 成员国为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国, 其宗旨为消除贸易壁垒;增加投资机会, 创造公平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实现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 增进合作。这一组织的成立对于北美各国乃至于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是, 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在彻底取消成员国彼此间商品贸易的关税以及数量的限制, 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的同时建立并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 形成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这一组织形式较为典型的是东非共同体。从关税同盟开始一体化的组织具备了超国家性质, 这也是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第四是, 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指在具备关税同盟的所有特征的基础上, 还准许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的流动。安第斯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就是这一组织形式的典型代表。1992年底, “欧洲共同体”建成了统一的大市场, 实现了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 特别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是, 经济联盟。经济联盟是指成员国之间实现贸易、关税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 同时还成员国实行更多的货币、财政、产业等一系列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欧洲联盟就是这一组织形式的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 在全球范围内也就只有欧洲联盟才进入了这个阶段。

第六是, 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中的最高级的形式, 其具备了经济联盟的所有特征, 并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 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 实行单一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进而成为单一的经济实体, 并通过不断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最终建成政治经济的统一体, 建立超国家机构, 而这一机构将完全拥有对经济政策的制定权和管理权。到目前, 此类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还并不存在, 只有欧盟正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为了进一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六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 我们将进一步的说明。优惠贸易安排所具备的特征是优惠关税;自由贸易区则在具备优惠关税的基础上还有商品自由流动的特征;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所拥有的特征的基础上还有共同对外关税的特征;共同市场在具备关税同盟全部特征的基础上还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特征;经济同盟则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经济政策协调的功能;完全经济一体化具有了经济同盟的所有性质, 并在此基础上还有超国家经济组织的特性。

二、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其特征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同一个国家, 自然与上述的一体化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着差异。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具备以下的特点:一是, 因为在同一个国家内部, 所以不存在优惠关税、共同对外关税以及超国家经济组织的特征;二是, 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我国由于存在市场分割以及“诸侯经济”的原因, 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还存在着障碍, 自由度并不是很高;三是, 各地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是统一的, 但有一些地方层面上的经济政策, 由于存在着各地方在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以及“诸侯经济”的原因, 而难免存在经济政策不协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竟相出台“以邻为壑”政策的现象。

三、结语

李普西的六种组织形式按照本文的顺序即从优惠贸易安排到完全经济一体化, 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上一级一体化组织完全包含了下一级组织的所有特征, 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遵循这种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就实践来看, 优惠贸易安排不一定就是一体化的起点。而对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而言, 因为同属一个国家, 所以并不存在优惠关税、共同对外关税以及超国家经济组织的特征, 但是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的障碍, 自由度并不是很高, 而且各地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是统一的, 但有一些地方层面上的经济政策, 由于存在着各地方在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以及“诸侯经济”的原因, 而难免存在经济政策不协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竟相出台“以邻为壑”政策的现象。

摘要:李普西的六种组织形式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上一级一体化组织完全包含了下一级组织的所有特征, 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遵循这种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而对于长江流域经济的一体化, 不存在优惠关税、共同对外关税以及超国家经济组织的特征, 但是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的障碍, 但经济政策还需协调。

关键词: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特征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WTO 多边贸易体制 RTAs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和交替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方面,WTO的创建和运行,不断地促进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也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热潮。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各国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选择。因此,就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化的情况下,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到现在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可以说区域组织已经遍布全球。总的来讲,区域经济—体化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微观原因:①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实力;②要素自由流动,提高经济效率;③防御战略,形成集团。(2)宏观原因:①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曰益密切,相互依存曰益加深;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客观上需要跨越国界,走向经济联合;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WTO的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热潮为WTO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易协调各方的立场和利益,做出令各方都能得到满足的安排,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实现。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奉行较少国家间的互惠原则,这使得区域内的自由化协议易于达成,成果易于评估。通过这样小范围的“试验”,就可以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成员的一致性行动可以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的顺利进行,达到相应的谈判目标。区域贸易协定(RTAs)构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了共同利益。一方面,广大的成员基础意味着多边贸易谈判实际上不是在100多个国家间进行,而是由几大区域国家集团主导;另一方面,成员间广泛的共同利益能更有力地保障区域内部的一致行动。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对WTO的挑战

我们在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容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WTO提出的挑战: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一方面,国家个体的谈判自主性因其背后区域集团的存在而受到限制,身份的交错重叠也使单个国家面临更复杂的利益取舍,谈判立场趋于保守;另一方面,几大国家集团实力相当,一旦形成对峙,多边贸易谈判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2.WTO中的“授权条款”规定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之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时,可利用“授权条款”的规定给予区域内成员更优惠的待遇。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时可能成为规避多边贸易体制中最惠国待遇义务的工具,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多边性。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传统区域贸易协定(RTAs)的区内外歧视待遇与WTO非歧视原则的矛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日益复杂并深化。区域贸易协定(RTAs)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全球范围内缺少统一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其正面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是次要的,。因此,WTO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经济集团的监督和约束,协调好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改进和完善其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同时,各区域经济集团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自身运作纳入WTO的监控范围,充分发挥集团经济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如此,才能尽量消除或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成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田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N].金融时报,2007~02~12

[4]周道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胡剑波:关于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7(2)

[6]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姚利民:WTO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刘田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N].金融时报,2007~02~12

[9]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4

这次会议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今天终于召开了。这次会议既是对前一阶段党群共建试点工作的回顾总结会,也是进一步推进党群共建的动员部署会,还是对如何搞好“两新”组织党群共建工作的业务辅导会。会前,大家对6个“两新”组织党群共建示范点进行了现场观摩;刚才,组织部副部长李长凯同志对前一阶段全县党群共建试点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推进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会自觉和主动。因此,作为具体负责党群共建工作的同志,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党群共建工作的重要性,认同党群共建工作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党群共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一,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是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巩固党的阶级阶级和群众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好、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关键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组织工作全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组织工作全局,就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坚持一手抓公有制领域的党建和群建工作,一手抓非公有制领域的党建和群建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双丰收;就是要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坚持立足部门职能,自主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以开放的思路,树立大党建、大群建的意识,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配合,做到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就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顺时应势,拓展工作的领域和空间,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构建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以思维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我们在“两新”组织中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正是体现了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说,在全县“两新”组织中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就是我们党群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二,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大家都知道,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两新”组织这块阵地会越来越壮大,而这方面正是我们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工作最为薄弱的地方。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各种文化、观念、意识剧烈激荡、日益交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来占领这块阵地,那么,其它不良思想或思潮就会渗透进来,就会使我们党失去对“两新”组织的政治领导权。从我县目前情况看,党群工作在“两新”组织中还显得十分薄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两新”组织党员人数还比较少,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党群组织的覆盖面还比较较小,相当一部分“两新”组织中党群组织尚未建立;有些“两新”组织中出现了有成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的情况,部分“两新”组织出现党员、团员、工会会员“挂空”,党群组织活动“真空”现象。另外,对党群部门、党群工作者开展工作来说,既有多头插手,让企业不堪其扰、不胜其烦的问题,也有势单力薄、无所作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在“两新”组织中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党对新经济社会组织这个领域的领导,巩固我们党在这个领域的执政基础。

第三,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是党群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围绕打造一定区域经济强县目标,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全面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县“两新”组织发展的速度很快、势头很猛。目前,全县“两新”组织已经达到1.8万余家(含个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工商户1.6万户),总就业人数达到8.1万多人。其中,新建民办教育机构326个,固定资产投入1.4亿元;私立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50多家。据统计,2004年,全县民营企业入库税收已达全县财政收入的65.6%,占全县工商税收的89.4%,“两新”组织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两新”组织是我县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我县劳动力未来就业的主要空间,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从沭阳情况看,两新”组织发展的速度,将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两新”组织发展的未来,将影响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培育好、服务好、发展好“两新”组织,是全县上下包括党群组织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才决定,在全县“两新”组织中实施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发挥党群部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活力优势,努力在优化企业文化、提升职工素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维护和谐劳资关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大作为,从而在围绕中心、紧贴大局、服务发展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定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要进一步明确推进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做任何工作,都要先搞清楚工作要求。对于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来说,我想,有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明确的。

一要明确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党群共建、四位一体的原则。按照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做到党群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实现党、工、妇、团四位一体、共同建设的目标,同时,做到带建不“代建”,帮建不“包建”,发挥群团部门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推动发展的原则。围绕发挥党群组织优势,服从服务新经济社会组织发展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凝聚职工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集中力量抓好示范点建设,切实加以总结完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引路的办法(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四是坚持上下联动、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党建、群建责任制的规定,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县委组织部、工会、妇联和团县委负责总体设计、部署和督查指导,基层党委和各级群团组织负责具体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五是坚持优势互补、互动并进的原则。实行党群组织同步建立,活动阵地共同建设,硬件设施资源共享,活动方案统一设计,一套班子指导活动,实现党、工、妇、团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动并进。在把握上述原则的同时,在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企业负担。

二要明确工作方法。主要是做到“四个一”。一是“一体推进”。即在发挥党群部门各自优势的同时,党群建设四位一体,党群活动统一、同步、统筹进行,不要单打独斗,不能自行其事。二是“一室多用”。党群活动阵地统一挂“党群之家”的牌子,党群组织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不搞重复建设。同时,活动室还可以兼做办公、接待、会议等场所,提高利用效率。三是“一人多职”。“两新”组织的党群组织要尽可能地实行交叉兼职。工会的主席一般要由党支部的委员来兼任,妇委会(妇代会)和共青团的负责人,一般由工会委员来兼任。企业的妇委会(妇代会)与工会组织中的女职工委员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四是“一步到位”。对“两新”组织的组织建立、制度建设、活动开展以及长效作用发挥等方面,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党群部门加强指导,指导员积极参与,确保取得实效。

三要明确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组织。要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有群团组织”的要求和“先搭台、后充实、再完善,逐步规范”的步骤,在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中全部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实行属地管理,属地党委向“两新”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同时,具备条件的,同步建立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二是培育典型。典型抓好了,工作就有了标杆、有了榜样、有了基础。目前,县委组织部、工会、妇联、团县委的部分同志已经明确了各自的联系点,下一步,这几个部门要明确更多的同志当联络员,建示范点。党委、党组的成员,各单位的组织委员和党办主任,都要有党群共建任务,每人都要亲自指导一个示范点的建设。三是开展活动。组织建立了,典型培育了,只有开展活动,党群共建才会真正见成效、出成果。开展活动要坚持围绕(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两新”组织发展需要,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在活动方式上,坚持党群互动,统一安排,同时按照小型、多样、分散、业余的要求开展活动,以方便职工群众参加,赢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在活动载体的设计上,既体现党、工、妇、团的不同特点,各有各的主打项目,又做到精简、集中。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各行其是,而要党、工、妇、团组织共同参与,统筹配合,相互补台,相互支援,形成整体合力。

四要明确工作责任。要建立、健全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责任体系。县委组织部和各群团部门以及县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计划、组织、指导、督查和考核的责任,把全县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推进工作指挥好,调度好,组织好。各基层党工委和县直部门党组织要切实负起属地管理和行业主管的责任,建立党组织定期研究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群共建工作制度,定期听取基层汇报,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经济社会组织能及时成立党群组织,并能规范地开展活动。要相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除了明确单位分管同志负责该项工作外,还要明确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负直接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位组织委员、党办主任和各级联络员要切实负起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具体抓、抓具体,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确保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推进工作能够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要进一步加大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力度

实施“两新”组织党群共建一体化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大力度,强力推进。

一要制订详细的推进计划。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全面详细的推进计划。做到项目到单位、责任到人头,并明确完成时限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5

摘 要:在欧洲日益走向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断发展、非洲也正在走向联合的今天,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愈发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东亚的政治与经济大国,中国适时推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潮流的一个选择,同时也必将对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前不久闭幕的党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有关今后经济发展任务部分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个提法无论是在党的文件,还是政府的文件里面,都是第一次。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提法到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意味着党和政府已经正式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必将对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一、中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于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问题上,中国一直将政策的重心放在GTAA/WTO身上,希望通过早日实现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及加入WTO,以此来加快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不断将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化体系中去,而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并不热心。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欧洲日益走向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断发展、非洲也正在走向联合的背景之下,中国开始逐步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区域经济合作突飞猛进,并呈现一种后来追上之势。特别是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据WTO官方统计,截止2007年7月,成员方已经通知WTO的区域贸易安排有380件。90%以上的WTO成员加入了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协定,而没有加入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则属于例外的情况。目前,正在处于谈判阶段或者研究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还在迅速地增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贸易区仍然会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与迅速发展的欧洲与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比较晚。积极融入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去,已成为大势所趋。

2.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世界区域一体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区域经济体内的产业分工体系将更趋完整,由此导致区域内的贸易总量及其比例将进一步攀升,虽然与区域外的贸易总量也会不断上升,但这种增速相对区域内的将要慢很多。在上述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可以回避多哈发展议程中断带来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中断,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还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鉴于上述的认识,世界各国都在极力扩大本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覆盖面。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参加任何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惟有通过积极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才能有效地规避集团内成员的歧视性待遇,扩大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的占有力。

3.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为中国的和平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指出,在国际

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的国家越多就越不利。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多达29个,目前中国同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仍有很多争议;一些周边国家经济上还没有完全自力,甚至有一些周边国家至今仍然还处在战乱的动荡之中。因此,构筑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尤其是周边和平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双方经贸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并对地区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国内外生产要

素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体内容是追求区域之间利益一致基础上生产要素的移动和优化配臵,所以区域经济合作过程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和区位比较优势下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成员更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将内部的资源配臵将向优势产业集中,从而促进结构升级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自从中国政府于2001年签署了中国第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曼谷协定》以来,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就很大的进展。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经商谈的自由贸易区已达15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表现出了诸多与众不同但却符合中国国情的个性化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比较低

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划分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一体化建设起步晚且时间短,因而层次比较低。

2.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来看,中国基本上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渐进原则。先从自主平等参加的、非制度化的松散区域经济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具有条法协议约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国家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再逐渐扩大到新兴市场,最后再瞄准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签署的区域贸易协议不涉及在短期内难以协调和处理的敏感性行业或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劳工标准、争端解决机制等。尽管这样做使协议的质量相对较低,但这种“避重就轻”的策略可以减少谈判的难度,促使协议早日达成。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果非常有限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兼顾经济效益和调整国与国(地区)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外交战略服务,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地区安全和多极世界的建立,但其负面的影响是实际的经济效果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贸关系安排是目前中国目前实质性经济效果最大两个区域贸易协定。但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内地,再加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已经为零,因此,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中国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大,中国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在近期内也将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说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三、促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而且可以扩展国家利益的实现范围和方式。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除了积极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之外,还应当适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目前总体上还不具备实现完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特别是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支柱工业和IT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比较低,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也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严重考验;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刚刚起步,对区域一体化存在的风险及谈判策略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中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目前不可能像欧盟那样一下子过渡到完全经济一体化阶段,而必然是由易到难,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前进。根据中国目前区域一好以下几件事情。

1.制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受益。从目前各国实践来看,各国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都会获得一些利益,同时也要支付不等的成本,有时甚至是高昂的代价。鉴于这样的状况,许多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专门设立机构负责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并对潜在对象国进行研究和评估。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决策的过程来看,往往是政治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科学依据不足。因此,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式、合作途径、先后顺序进行详细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为将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贸易协议时提供参考。

2.确定自由贸易区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中,确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确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原则,应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中国目前参与双边区域合作的形式应以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谈判签约对象应重点选择相互经贸关系密切、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以最大限度获得双边区域合作的利益。按照上述思路,在经过充分经济、政治效果论证的基础上,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3.加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

与全球一体化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更高。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及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一般要快于WTO规则的规定,一旦参加,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行动就必须同时执行不同的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WTO有一整套规范各国市场行为的国际贸易规则,WTO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可以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加以解决,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依赖双方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谈判。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方面有序有效的发挥作用,以达到整体效应。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区域性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使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从实质上由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演化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使其对国际贸易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各区域集团内部已经形成或即将逐步形成一个完全自由的统一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首先,成员国间市场界限基本消除,区内客户面临多样化的产品来源,并将愿意尝试新公司,使各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促使企业的改进与创新。其次,统一的大市场能提供更为健全的相关和支撑性产业。区域内贸易壁垒的铲除,使企业能跳出主要在本国寻求上游供应商的圈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上游产业的支撑。一个更健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游产业是企业具有国际优势的要素之一。再次,统一的大市场使大企业趋向于结成或扩大一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成员国政府也都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在资本供应、税收政策等方面提供优惠,以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之间的合并,从而加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量。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激烈竞争也最终促进了集团内部生产分工、专业化协作及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成员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提供某种特殊优惠,这种优惠不向非成员国提供。因此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总是意味着对本组织以外的其它贸易国家采取种种的歧视政策。因此,构成了对非成员国的某种歧视性待遇,形成了实际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扩大从内在含义看,都是经济集团的增长和扩大,都是资本的膨胀,竞争能力的提高,使非本集团的成员国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使得以集团为代表的贸易竞争更加垄断化、激烈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影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力度加大,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密切联系到一定程度,将产生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而相关国家对经济一体化的依赖,并不是同样的、对称的,而是不一样的、非对称的。通常,中小国家对一体化的依赖要远远超过大国。而这种非对称性所产生的政治权力,就必将导致大国对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与国际经济秩序已渡过了大动荡期,而进入扎扎实实的调整和重塑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国间竞争的核心是对塑造未来新格局和新秩序的主导权,特别是国际经济规则如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则的制订权。这种权力的握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国力和整体实力的对比,特别是以市场规模、资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代表的经济科技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日益发展为区域性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民族工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跨国公司越来越发达、游资和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增多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随之增加。尤其在国际金融领域,金融自由化将全世界所有的银行及金融机构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网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际资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流动。因此任何国家的金融政策稍为不慎或失误,不仅国际金融将发生连锁反应,而且经济会陷入困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冲击的结果。但通过区域内的充分合作,国家之间连结成一个整体,国家的竞争转变为区域竞争,这将有助于增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势力相对弱小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正是危机以后东亚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完成了不少令人瞩目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韦丽红,王汉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越加紧密,我国企业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也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市场中的活跃主体。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更为严峻,区域经济一体化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也成为各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最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1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也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大势。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美国虽然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经济、科技、军事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但已无力建立由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欧洲国家积极推进内部合作,并努力朝着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日本仍然保持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试图成为军事、政治大国;俄罗斯资源能源丰富,科研基础也颇具优势,加上同为核大国,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政治上的国际联盟也需要相应的经济联盟作保障。如前所述,多数区域合作或者自由贸易安排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含义。欧洲合作的目的是通过经济合作走向政治联合,实现欧洲的长久稳定和安全。美国是利用自由贸易协议实现政治目的的典型国家。而不久前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三国首脑签署的“人民贸易协定”本身就是政治的体现,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拉美政坛的新变化,而且表明了拉美左派政府试图以此取代由美国主导和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的合作进程,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推动力。中国与东盟于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政治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日本在中国―东盟启动自由贸易区进程之后,也紧锣密鼓地加快与东盟国家谈判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其政治含义也是明显的。

由以上可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新特点,它以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国家之间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并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正从原有的国家间经济关系向经济集团间经济关系转变。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相继建立起或正在建立一些经济一体化集团,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已达到相当高的规模与水平,对当前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未来都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区域经济内国际贸易的增长。在不同层次的众多经济一体化集团中,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上集团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使经济相互依赖加深,致使成员国间制成品的贸易环境比第三国市场好得多,从而使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进入21世纪时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60%。其中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的55%上升到的62%。20欧洲大市场内,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其他的贸易集团也大致相同。

(2)促进了区域经济内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科技的协调和合作。如在欧共体共同机构的推动和组织下,成员国在许多单纯依靠本国力量难以胜任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如原子能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经济一体化给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

(3)促进了区域经济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内通过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贸易集团内部相互减免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4)增强和提高了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以欧洲共同体为例,1958年6个成员国工业生产不及美国的―半,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5)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一些中小企业遭淘汰或被兼并。同时,大企业在市场扩大和竞争的压力下,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趋向于结成或扩大一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

3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1)阻碍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由于任何经济一体化经济贸易集团的各种优惠措施都仅仅适用于区域内的各成员国,而对集团外的国家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构成或体现出其排他性的本质属性,从而影响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扩大。

(2)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的强有力竞争能力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以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和突破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这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急需的资本不能引进,加剧了其国内资金短缺的矛盾,阻碍了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篇7

众所周知, 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是构成我国全部经济系统的“细胞”。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提升,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断联合, 形成企业联盟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强, 这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面临重要挑战。面对快速多变的发展环境, 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快速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 如何改变现状, 如何在快速动态的经营环境下去更好地获取经济收益是很多企业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探索, 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成为了诸多企业的“最优”的抉择。

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便是, 企业合作获取的收益如何更好地进行分配呢?这或许关系着今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的处理以及合作的长久之计的思考。由此, 本文将引入Shapley值的分析方法加以说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

二、Shapley值法模型

Shapley值法是Shapley在1953年给出的用于解决多人合作对策利益分配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当n个人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 他们之中的若干人组合的每一种合作形式, 都会产生一定的收益, 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活动非对抗性时, 合作中人数的增加不会引起收益的减少, 那么全体n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 即n个人一起结成联盟时获得的收益额最大。Shaple值法就是在各参与人之间对这个最大收益重新分配的一种方案, 其内涵如下:

设集合I:{1, 2, …, n}, 如果对于I的任何一个子集s (表示n人集合中的任一组合, 也称为一个联盟) 都对应着一个实值函数v (s) , 满足:

则称[I, v]为n人合作对策, 其中为合作对策的特征函数。用Xi表示I中i成员从合作最大收益v (I) 中分配到的收益额, n人合作对策分配额的集合用X= (X1, X2, …, Xn) 表示, 显然, 该合作成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在Shapley值法中, 合作I下各个伙伴所得的利益分配称为Shapley值, 记作准 (v) = (准1 (v) , 准2 (v) , …, 准n (v) ) , 其中准i (v) 表示在合作I下第i个成员所得的分配, 可由下列公式可得: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i的所有子集, │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 n为集合I中的元素个数, W (│s│) 可以看成是加权因子, v (s) 为子集s的收益, v (si) 是子集s中除去成员后可取得的收益, v (s) 和v (si) 的差值为成员i对子集S收益所做的贡献。我们用此模型便可以解决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三、实例举例

将A、B、C三家企业分别定义。A企业是B企业的直接原材料供货企业, C企业为B企业的产品代理销售商。每家企业都认识到, 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是不能取得本行业较高收益的, 所以他们之间有意倾向于联合经营。我们假设, 如果三家企业单干的话, 每家企业可以在交易中获利100万元;A、B合作可以获利700万元;A、C合作可以获得500万元;B、C合作可以获得400万元, 三家企业相互合作可以获得1100万元。那到底应该如何分配这1100万元呢? (为方便计算, 以下数字均不写单位)

A、B、C三家企业记作I={1, 2, 3}, 三家合作获利定义为I上的特征函数, 即v (φ) =0, v (1) =v (2) =v (3) =100, v (1, 2) =700, v (1, 3) =500, v (2, 3) =400, v (I) =1100。容易验证v满足 (1) , 为计算φi (v) 首先找到I中包含100的所有子集S1:{1}, {1, 2}, {1, 3}, I, 然后的做法便是令s跑遍S1, 将计算结果计入表1 (此表为A企业在合作中获利的分配情况, B、C企业的计算与A相同) , 最后将表中尾行相加得到φ1 (v) =1300/3。

其中, v (s) 指的是有A参加时s的获利, v (s1) 指的是无A参加时s (此时只是B企业) 的获利, 因此, v (s) -v (s1) 是A对整个合作的贡献。用Shapley值计算的A的分配φ1 (v) 是A对整个合作集体的 (S1) 的贡献的加权平均值, 加权因子便是W (|s|) , |s|指的是合作中的人数。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按照组织的贡献率获得相应的报酬。

按照同样的思路, 我们可以计算出φ2 (v) =2300/6, φ3 (v) =1700/6。

即M={A, B, C}={1300/3, 2300/6, 1700/6}, 统一换算后A、B、C企业的最优合理获利分配为{2600/6, 2300/6, 1700/6}。即A、B、C三家企业获利分别为433.3万元, 383.3万元, 283.4万元。这是基于该模型的理论值, 也是静态值。

四、问题探析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问题的分析思路是在一个严格约束的条件体系下进行的, 很多条件是赋予刚性化的。比如外部市场结构不发生重大变化, 组织间经营合作关系、信任程度不发生重大变化, 地区或国家经济政策不发生重大改变等。但实际企业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柔性 (动态) 因素。如果合作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这会直接影响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 进而会影响企业间的合作。如果参与合作的某一家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做得很好, 给整个生产运作带来了诸如组织结构精简、成本降低等好处, 使得整个合作体系的运行更加流畅, 那无疑它对体系运作的贡献率就会增强。此外, 合作组织的诚信度也是影响企业获得分配效益的影响因素。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诚信度不能完全被合作企业认同, 合作时产生的隔阂或不信任会让组织之间的资源不能完全得到最优配置, 会导致资源浪费。

五、改善问题的基本思考

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模型形成之初的假设条件确实不得不关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着很大的转变, 所以我们不得不用更加完善的思维来关注之。本文中该模型虽然在形式上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的有着相互经济关系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但是实际情况中却很难达到这一结果, 或许存在帕累托失衡的状态, 总结一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 增进互信, 强化企业信任。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如果合作者之间存在着自己的小算盘, 借机扩大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同伴的利益, 就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最终也会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损害到企业自身的形象。

其次, 摸清环境, 增强合作收益。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是很多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经济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决策、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的变化,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合作个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获取, 这点不容忽视。

再次, 整合资源, 共享创新合力。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否与他人共享呢。在产供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产业链条上, 每个主体能否真正地去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 又能否去吸收别人的创新经验, 一起把利润“蛋糕做大”, 这才是目前企业获取更多利润的必经之路。

最后, 降低成本, 积极采取措施。当今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关键且最易受关注的一点便是如何有效地降低组织的运作成本了。在合作集团内部, 通过设立良好的组织机构, 采用先进信息沟通模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等措施都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六、小结

所谓的产供销一体化就是说生产产品、销售产品都由自己来做, 省掉代理商这个中间环节, 使利润更加集中在自己手中, 产供销一体化的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生产单位的生产、库存应与市场销售直接有效地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但是, 现实中运用Shapley值法还应该注意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说, 企业外部风险因素、自身的创新因素以及企业诚信系数等, 这都会对理论上的计算结果造成影响。但不管怎样, 在企业相互之间比较信任、合作关系比较紧密的前提下, 运用此方法对合作企业之间的获利进行均衡分配还是很有帮助的。

摘要:产供销一体化就是产销结合, 尊重市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在认识规律的同时适应市场规律的发展方向。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充分认识规律、掌握规律, 与消费者或者经销商建立一种互动互助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从学界较为熟悉的Shapley值法模型出发, 用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相互合作的企业之间是如何分配共同利益的。进而通过这个例子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在中需要遵守及改善之处加以说明。最后提出了在经济大环境基本不变的情势下, 如何更好运用该方法的几点基本要求。

关键词:利益,均衡分配,Shapley值,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丛颖、宗刚: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产业集群组织内部企业边界[J].企业活力, 2011 (11) .

[2]齐振法、赵坚:规模经济、组织成本与铁路企业边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 , 2010 (1) .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8

目前,全球究竟有多少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各方的统计口径和数字不一。几年前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区域协定就有144个。尽管统计口径不同,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则是无须争论的现实,而且多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物,具有成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体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东亚地区称得上真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东南亚国家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能促进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其原因是:

1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消除地区内各国之间的各种壁垒,简化贸易层交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促使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配置。

2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和空间,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效果,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3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激化地区内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促成各成员国研发与生产的结合,相互贸易与投资的扩大,进而产生各成员国封闭锁国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使各成员国以集体的综合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6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增强有关国家的地区感和归宿感,进而形成一种合力,共同维护地区经济与政治安全。

上一篇:鸡毛信的观后感七年级下一篇:初二中等学生成绩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