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测试题(共8篇)
单位:
职务:姓 名:得 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______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________________。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________________阶段。
4.伟大的革命先行者________ 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最后一天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6.________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7.人民解放战争三大决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将《________________》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9.建国初期进行的“三反”斗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963年3月5日毛主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号召,造就了“雷锋精神”。
1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________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______周年、“五四”运动纪念________周年.12.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航天员________顺利送上太空并 安全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___、____第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3.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________周年纪念日。
14.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共产党人 ________任该校的政治部主任。
1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围绕迎接建党周年,向党的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开展。17.党的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18.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是在奥运会上实现的。
19.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20.拉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 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A. 1919年B.1921年C.1922年
2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是在()。A.南昌起义时B.八七会议上C.文家市决策时 24.一二·九运动首先发生在()。A.北平B.上海C.南京 25.红军长征是()胜利结束的。
A . 1934年10月B.1936年10月C.1935年10月 26.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A、李大钊B、陈独秀C、蔡和森
27.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和深化。A、服务群众B、岗位奉献C、科学发展观
28.()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A、创新 B、进取 C、团结 D、民主
29.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A、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B、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方法好、工作成果好、群众反映好 C、体制机制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30.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民族自治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平等 31.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
A、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深化认识、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带头开拓创新 B、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深化认识、带头争创佳绩、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C、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32.()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古田B、黎平C、遵义 33.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华北事变 34.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长沙大捷
35.党的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A.马列主义B.毛泽东思想C.实事求是
36.()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A.1949年B. 1959年C.1951年 37.我国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1956年B. 1949年C.1978年 38.(),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得到恢复。A. 1971年B.1970年C. 1972年
39.1978年12月召开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的新时期。
A.党的十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一大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0.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A.十三B.十四C.十五
41.党的十六大于()年11月8日胜利隆重召开。A、2000;B、2001;C、2002;D、2003
4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阶级矛 盾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 43.入党时必须有()作入党介绍人。
A.一名正式党员B.两名党员C.两名正式党员4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A.一年B.二年C.三年
45.党章规定,可以申请入党的最低年龄为()。A.16岁B.18岁C.20岁
46.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剥削;B、权贵;C、官僚;D、垄断
4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战略。A、可持续;B、跨越式;C、前瞻性;D、推进式
48.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A 指导思想B 基本原则C行动指南4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的转移。A、民主建设;B、法制建设;C、政治建设;D、经济建设
50.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重要思想。A、人民民主专政;B、三个代表;C、全心51.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组成的图案A、斧头;B、火炬;C、五星;D、锤头
52.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要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人类进步。A、自力更生;B、兼容并进;C、互利互惠;D、独立自主53.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B.坚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C.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54.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国务院 5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在()。
A.1999年、2000 年B.1998年、1999年C.1997年、1999年
56.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 全国展开。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标准只有一个》C.《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57.()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全国高校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A.1977年B.1978年C.1979年
58.1978年12月,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A.中央理论务虚会B.国务院务虚会C.中央工作
三、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5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60.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61.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6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哪三次历史性转变?
6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6.如何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67.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纵观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有史学范式类、图片解读类、计量史学类、原因分析类、观点评析类、背景目的类、结果影响类、归纳概括类、概念理解类、探究分析类、思想理论类、观点开放类试题等12种常见试题。
一、史学范式类试题
1. 试题特点
在命题中,这类试题渗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新史观,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2. 概念分析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构成历史的基本内容。从文明的纵向划分,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简单协作阶段、手工工场阶段、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从文明的横向划分,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地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生态文明史,四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从文明的地缘关系划分,又可分为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可划分为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珠江流域文明等。各种文明组成整个人类文明,各种文明相互交织、渗透、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2)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它把“现代化”主要看做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全球历史大变革的过程,也称现代化取向。它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现代化(近代化)范式是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常用的、重要的范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变革过程。它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双重产物,是国内条件和国外条件的复合嬗变,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交相作用的结果。此外,现代化(近代化)理论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未来学等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研究的成果,综合性很强。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它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3)全球史观:
也称整体史观,是从国际和全球嬗变的视角,正确评价、借鉴、批判历史事件的方式。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兴起,形成了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学派。在中国,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中去。换言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如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
(4)社会史观:
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 经典题例
【例1】(2012年四川文综卷第12题)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文明史观。科举制度的实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士族门阀制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为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可借鉴之处。A项的标准是宗法血缘关系。B项和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C项。
【例2】(2012年海南历史卷第28题)(其他部分略)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德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分两问。第一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要联系教材必修1中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作答,答题要求是“概括”。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到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再到194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据此分析可知,德国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由民众选举的总统,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总统的行政权有所缩小,任职期由1919年的七年一届改为1948年的五年一届,即任期缩短;相对而言,德国内阁的权力有所增大。
【参考答案】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
【例3】(2012年四川文综卷第37题)(其他部分略)
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渗透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答案来自材料。材料中指出《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故它的颁布催生了现代公司,也为公民人个投资公司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问也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看,现代公司能够迅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推动了行业“游戏规则”的调整,也就是推动了行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依次逐步整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4】(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7题)(其他部分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题渗透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第(1)题第一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答题方式是“简要说明”,从材料中的“1851年”这个时间入手分析可知,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得到加强。第二问回答“意义”要从“第一届世博会”这一信息入手,联系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展品,从提升国际影响、开世博会先河、提供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提炼答案。第(2)题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第一问要求“概括”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中中国展示的展品分析出,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和手工业为主;从“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等分析出具有西方色彩;而从西方的展品看,主要以先进的科技产品和工业品为主,反映了中西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差别。第二问分析“原因”,要联系中国的文化、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技术精湛以及现代化水平低、工业生产水平低、有了一定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回答。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要联系19世纪以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为主题,而20世纪则关注“和平”、“生命”、“能源”、“污染”等人类的自身发展问题;第二问分析“原因”,要联系“和平”这一信息指出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要从“无污染的进步”等信息分析出科技作用的双重性受到关注,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和资源问题;联系“太空时代的人类”、“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等信息,并结合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要从“人类家居科技”等,分析出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本题问题多,材料阅读量大,归纳、概括、提炼答案的要求很高,答题时要高度概括。
【参考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例5】(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8题)(其他部分略)
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解析】本题渗透“社会变迁”和“社会习俗”等社会史观的内容。本题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世纪”、“17世纪”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开始传入欧洲;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及“海上马车夫”荷兰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评分说明】考生的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4. 解题方略
史学范式类试题的解答,首先,必须弄清试题所渗透的新史观,找到入题的“钥匙”;其次,要明了各种史观的内涵,按图索骥,确立对策;再次,明确试题的答题要求,抓住“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简述”等限定词,按照要求作答;最后,分清各种类型试题的特点以及答案形成的方式,或“摘录材料”,或提炼归纳,或高度概括,或简要说明等。
5. 变式运用
【文明史范式变式训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的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
【解析】第(1)题考查对唐朝封建体制下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的理解;唐朝“三省分权”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是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两者本质不同。第(2)题是内涵式问题,要联系中国君主专制独裁和雅典的集体民主决策进行分析和说明,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第(3)题,要从材料中得出关于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两种不同政治文明的结论来。
【参考答案】(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3)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现代化范式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早已表明,即使是那些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根本上有碍于它们的现代化运动”。
———引自王笛《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不明白现代化与殖民化的分野,于是将推翻清王朝、民族独立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引自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1840年以后中国所以导向了近代化进程,“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性作用”,西方入侵是“东方民族走上现代文明的唯一现实良机”。所以,进行民族独立会破坏这一良机,使东方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
———引自曹炳生《近代西方殖民征服新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四,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3)运用史实,说明“西方文明”和“西方入侵”是如何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和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四,即可逐条提炼出答案来。第(2)题是内涵式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社会风俗等角度概括。第(3)题是外延式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军事、社会风俗等角度概括说明。第(4)题属于评价型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材料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1)观点:现代化进程与民族独立、殖民化不存在必然联系,西方殖民侵略和西方文明的渗透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独立会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2)影响:从政治近代化层面看,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为民主革命所规定的首要任务。君主专制的覆灭,使中国的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并且失去了正统地位。此后,即使有军阀地主进行专制,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旗号下进行。从思想文化近代化层面看,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同时,它还促进了社会风俗的革命性变化。从经济近代化层面看,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进一步高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从教育近代化层面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教育制度逐渐取代旧的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3)说明:西方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促进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洋务运动后,中国北洋水师和北洋新军的建立,表明其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国新式学堂的创办,表明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中国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表明其推动了中国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
(4)认识:西方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的确加快了被殖民国家的近代化进程,但产生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民族独立,被殖民国家的近代化是难以实现的。
【全球化范式变式训练】阅读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引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请回答:
(1)材料中把1492年看做是全球化的开始,作者所说的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3)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说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
【解析】这道题渗透全球史观。第(1)题是外延式问题,对于全球化的含义要立足于“全球”去解释;第二问,要联系“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这一信息分析说明。第(2)题第一问,应联系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回答;第二问,应联系下列问题作答,即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国经济的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3)题第一问,要抓住“美国和前苏联”、“两大核心”,从而得出两极格局形成的结论;第二问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美国、苏联、西欧等的现实情况作答。第(4)题第一问是教材上的知识,根据教材作答;第二问,要联系作者的全球化观点是立足于全世界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而当前我们所学说的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参考答案】(1)含义: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地之间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历史依据:以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动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二战后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经济和军事势力空前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同美国在军事上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实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壮大的过程。不同:作者所述的全球化着眼于世界各地政治和经济联系加强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趋势。
【社会史范式变式训练】(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答案,即由古代的“父母之命”到近代以来追求婚姻自由。第(2)题第一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回答经济基础要联系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总结家庭关系要分析儒学传统纲常伦理道德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的变化;第二问,要联系社会制度、社团组织和法律保障等因素作答。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联系材料可知,不同学者分别立足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第二问,则要联系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婚姻自由的相对性分析提炼答案。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史学范式综合变式训练】某篇历史论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很大程度上隶属于现代化史观。但你认为它们在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原来的政治史叙事框架。‘新社会史观’把革命史观和现有的现代化史观都看做反思对象,甚至是摆脱对象。”这表明
A.新社会史观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相对立
B.社会史观与政治史观完全对立
C.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完全背离
D.社会史观与政治史观、现代化史观相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政治史观、革命史观、新社会史观等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看,社会史观、政治史观、现代化史观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根本背离或对立的。故答案为D项。
二、图片解读类试题
1. 试题特点
这类试题的命制呈现的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拓片等图片材料,并提供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试题提出设问,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历史图片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学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试题既可考查学生对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也可以考查其理性认识能力包括归纳、判断、概括、推理等。
2. 概念分析
历史图片解读类试题,主要提供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拓片等图片材料,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试题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其形成直观印象,进而深入理解相关问题;也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经典题例
【例1】(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12题)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解析】首先,要注意题目当中《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这一信息。其次,逐项分析可知,图A是隶书邮票,图B是楷书邮票,图C是行书邮票,图D是草书邮票。故答案为C项。
【例2】(2012年重庆文综卷第12题)右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解析】图片中的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我国铁器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玉器出现于原始社会,制作技术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末年,漆器出现于战国时期。故答案为B项。
【例3】(2012年四川文综卷第16题)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下图。这反映出
(1)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2)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3)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4)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1) (2) B. (2) (3)
C. (1) (4) D. (2) (4)
【解析】由于当时的教材已经编入两个月前的泰坦尼克号遇险事件,说明 (1) 的表述是正确的。由于图片注释中有“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故 (2) 的表述也是正确的。由于民国初年,教育十分落后,故 (3) 的表述明不正确。图片只能反映西方国家妇女地位提高,不能反映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提高,故 (4)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例4】(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0题)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这是一道漫画图片题。题中漫画有“垄断”、“WTO”、“真以为我不怕你哪!”、“某垄断企业”等字样。A项的表述明显不正确。B项的表述不正确,中国加入WTO是为了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C项与史实不符。D项正确,中国企业在加入WTO后,将面临与国际垄断企业的竞争,对国内某些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故选D项。
4. 解题方略
学生对图片解读类试题的解答,第一步是要学会审图片,这是解答试题的前提。要求弄清图片的类型,读懂图片,包括图片由哪些要素组成,包涵哪几层含义。学生要真正读懂图片,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图片的历史内涵,最大限度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从图片中找到需要提炼的表层信息或深层信息,分别作答。第二步是要重视审题中的注释。注释的内容对图片起补充性、解释性作用,对理解图片及组织答案极为有利。第三步是审题中的设问,设问是图片类试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要特别注意设问角度的切入和作答要求,从中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第四步是对历史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比较中发现历史规律,找到解题的突破点。第五步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联系,注意图片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等。要弄清楚是纯粹据图片答题而与课本关联不大,还是要结合教材来分析作答,找到需要着重用力的地方,这样才能切中主题。第六步是组织答案,要根据图片及题目设问要求,逐步整合得出答案。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下图是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铜钱和北宋交子的图片,这三种货币的共同之处是
(1)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 都便于进行异地贸易交易 (3) 都始终由官府统一发行 (4) 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A. (1) (2) (3) B. (1) (4)
C. (2) (3) (4) D. (1) (2) (3) (4)
【解析】本题是比较型选择题,也是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时,要重视题目的侧重点———比较中国古代三种货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 是三者产生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前两种货币比较重,不利于异地贸易交易,不选 (2) 。交子最初是由民间自主发行的,不选 (3) 。货币的使用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4)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变式训练2】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
我们可以从两张图片看出,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主要区别是
(1) 前者重感性认识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2) 前者习惯因循守旧,后者注重实践创新 (3) 前者重实用性和实践,后者重理论性和规律 (4) 前者注重健身,后者只重视理论研究
A. (3) (4) B. (1) (3) (4)
C. (1) (3) D. (2) (3)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也是比较型选择题,适合于运用排除法解题。 (1) 符合题意,也符合史实。 (2) 不正确,两者都重视“实践”。 (3) 符合题意,也符合史实。 (4) “只重视理论研究”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项。
【变式训练3】下面是三幅中国古代工商业城市的分布示意图。其反映的主要规律是
A.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
B.从北方为主向南方为主发展
C.从河流为中心向海洋为中心发展
D.从内地为中心向沿海为中心发展
【解析】A项不正确;从图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工商业城市从以北方为中心向以南方为中心发展,B项正确;C项和D项没有全面揭示材料的主旨。故答案为B项。
【变式训练4】长期以来,唐朝皇帝中得到较高评价的有三位: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唐宪宗在位时期(805年至820年),出现了“元和中兴”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三唐宪宗任用裴垍为相,“旧制,民输税有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是后货轻钱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实估,以重敛于民。裴垍责令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州以自给,不足部分征收所属州的税。由是江淮人民稍苏息。”
———引自《旧唐书》
材料四“元和中兴”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唯一令世人感到扬眉吐气、让史家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击藩镇、壮扬国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
———引自维基百科《元和中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宪宗平定叛乱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元和中兴”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唐宪宗和他的“元和中兴”局面。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乱使社会不得安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第二问,要从政治、用人、经济等角度逐一归纳。第(2)题是评价式问题,这一时期,唐朝实现国家统一,减轻人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力,据此分析“元和中兴”的积极性;其未能实现真正的富强,未根本扭转衰落局面,据此分析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社会不得安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原因:政治上,平定藩镇割据,暂时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得到暂时安定;善于用人,任用裴垍为相,改革税制;经济上,减轻江淮民众的税负。
(2)“元和中兴”,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国力有一定的恢复;但并没有实现唐朝的真正强盛,唐朝衰落局面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三、计量史学类试题
1. 试题特点
这类试题的命制,重视对数据史料等有效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考查。数据表述方式包括文字式、表格式、柱状图式、饼状图式、扇面图式、曲折图式等。其特点:一是以历史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文字、数据、表格、图形等一种信息或者几种形式的信息相结合,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以数字材料、图表材料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以表述历史知识。三是对图表内不同栏目的信息,要求学生比较和鉴别。只有在从纵的或横的角度多方面对比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明确材料的主题及命题意图。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四是图表类材料题在呈现方式上,不像图片类材料题那样形象直观,其核心信息量较为隐蔽,要求学生善于去粗取精,找出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等图表中潜在的有效信息。五是图表题可以引导学生把历史感和现实感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微观的数字说明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这要求学生在分析图表信息的基础上,提炼观点。
2. 概念分析
计量史学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坐标曲线等图表为载体,借助具体数据信息,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计量史学题以考查经济类历史内容的试题较为多见。
3. 经典题例
【例1】(数字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江苏历史卷第2题)《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这是一道数字式计量史学题,题目分别说明了手工业方面的分工和具体工种的数量。这表明周代官营手工业分工已经很细,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故题中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
【例2】(非数字的表格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其他部分略)
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非数字的表格式计量史学题。表格中的信息均通过文字反映出来,没有具体的直接的数据信息,但题中材料又包涵了这些内容。如本题中的表格材料,通过日本、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伊朗等国家建立的政体形式,得出中华民国是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大国,从而折射出中华民国的成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其他方面的意义,则要根据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角度加以提炼。
【参考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例3】(纵向柱状图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6题)(其他部分略)
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解析】这道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答案源自材料。材料“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从“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来看,其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从柱形图看,西部大开发促进了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第二问是内涵式问题,可联系题中材料,从政治上分析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从经济上看,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文化上看,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样答题,回答全面,不容易遗漏知识点。
【参考答案】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的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例4】(曲线、折线图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上海历史卷第19题)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解析】本题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的经济现象,属于推理题。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库白银储备日益下降。B项不正确,外国轮船吨位不可能持续上升,因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度兼并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对外国在华轮船吨位的增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C项不正确,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于1881年开始兴建。故答案为D项。
【例5】(数字表格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18题)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这是一道数字表格式计量史学题,反映了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是错误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已经开始,全面开展的时间是1984年。D项表述不正确,虽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低于农村,但并不能够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选B项。
【例6】(横向柱状图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22题)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下图反映了
2009—201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
(1) 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2) 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3)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4)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图片看,金砖国家巴西和俄罗斯两个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呈负数,故 (1) 的表述不正确。由于巴西、印度、中国等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故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领先于发达经济体, (2) 正确。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集团,故 (3) 的表述不正确。 (4) 的表述符合事实。故选C项。
【例7】(饼状图式计量史学题)(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5题)下图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从图片看,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等国在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占的份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故A项不正确。B项不正确,率先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美国、其他工业国贸易量在减少。C项是正确的,反映了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由欧美逐渐向亚洲转移。D项的表述不正确,从图片看,工业化国家主宰世界贸易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有所扩大。故选C项。
4. 解题方略
解题时,第一,要仔细阅读表格、柱状图、坐标曲线图等,认真观察图表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明晰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把握图表携带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第二,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图表类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解答时如不重视审题干限定词,则很容易答非所问,偏离答题要求。第三,要捕捉图表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图表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趋势等;注意在数字比较中发现某一阶段的变化、波动起伏、总体变化发展趋势等,要特别注意从试题所提供的数字中找出其共性、差异和发展规律。第四,要善于联系教材上的有关知识进行适当迁移,利用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图表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这样可避免回答内容出现较大的随意性。第五,对主观题要综合判断,得出结论,整合成答案。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下面是关于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的清朝向当时诸列强赔款的比例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1) 20世纪初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2) 俄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3)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4) 民族资本主义实力得到增强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3)
【解析】这是一道饼状图式计量史学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也是最佳选择题,可以通过组合方式,运用排除法或逐项分析法解题。题目反映的历史时期是20世纪初期。 (1) 的表述正确。 (2) 的表述不正确,当时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俄国只是主要国家之一。 (3) 的表述正确,这从接受赔款的国家和赔款数量可以看出。 (4) 的表述与题中图片无关。故选D项。
【变式训练2】下面是1912年至1913年中国国会大选中,主要政党所占的席位示意图。这反映出的本质是
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B.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国灭绝
C.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D.多党制的格局在中国形成
【解析】这是一道柱状图式计量史学题,是最佳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也是变通叙述型选择题。题目的限定词是“本质”。这就要求运用现象、本质确定法解题。A项是本质的反映,属于本质类表述。B项的表述不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曾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C项是现象的反映。D项的表述不正确,中国近代没有正式形成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故选A项。
【变式训练3】下图是中国1993年至2004年GDP增长情况统计图,这张图片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1)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2)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4) 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解析】这是一道曲线图式计量史学题。 (1) 不能通过图片直接反映出来。1992年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GDP增长速度一度下降,但总体上保持了平均8%以上的增长,故 (2) 的表述符合题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故 (3) 也符合史实。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借鉴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故 (4) 的表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解答本题也可以运用排除法。
四、原因分析类试题
1. 试题特点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则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原因分析类试题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具有思辨性,可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联系紧密的历史知识,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 概念分析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一般来说,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常常用内外因相融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2)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其具有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以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起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并直接促成该事件的发生。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事件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间接原因是指以迂回的方式,通过第三者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
(4)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中特定的因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对于以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其成败的原因。
(5)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也就是主要原因有时不止一个,内因、根本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都是主要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题只要求回答历史事件的某个主要原因。
3. 经典题例
【例1】(2012年海南历史卷第14题)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要分清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清朝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是从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开始的,A项是客观原因之一。列强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是导致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根本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客观原因。D项不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1870年其已经被镇压多年。故选B项。
【例2】(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第12题)(其他部分略)
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题目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答案来自材料,从材料中的“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以看出唐朝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也就是“兼收并蓄”。第二问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思考并整合答案。唐朝大多数统治者都推行对外开放的国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特点形成;唐朝政治稳定,长期统一,封建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中外交流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唐朝多元文化的形成。
【参考答案】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例3】(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9题)(其他部分略)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答题的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在分析原因时,从政治上看是因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者改革,代议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从历史上看,古代希腊直接民主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端,为近代代议制提供了可借鉴之处;从思想上看,近代以来,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设想,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反思;从地理因素看,代议制更适合于地广人多的国家,小国寡民适合实行直接民主;从社会因素看,随着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实行代议制的国家不断增多,选民范围日益扩大,代议制日益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若答出“古代西方直接民主弊端和具有代议制民主性质的民主制度的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主探索深入的反思”等可酌情赋分)
4. 解题方略
(1)历史客观题。分析历史原因时,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民族问题理论的观点、宗教理论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革命的观点、战争问题理论的观点等。其基本方法是以经济为根本,掌握基本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以政治为要点,在阶级社会里,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分析,除从经济入手外,还必须考虑政治因素;以人民为重,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文化等方面起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历史的命运归根到底是由人民决定的。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只有适应历史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那些对历史进程起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时,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应有的位置。
(2)历史主观题。解答这类试题,要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地理)等角度,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5. 变式运用
【变式训练1】据清末民初浙江《遂安县志》记载:“这时的法庭诉讼,男女之请求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 社会转型 (2) 西学东渐 (3) 教育变革 (4) 民主意识
【解析】由于中华民国建立,社会形态发生剧变,故 (1) 正确。婚姻方面出现离婚现象增多,与西学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都直接相关,故 (2) (3) (4) 也是正确的。故选A项。
A. (1)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2) (3) (4)
【变式训练2】在瓦特逝世的讣告中,对他发明的蒸汽机有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报偿后代的劳动。”这是因为
A.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机器制造业确立
C.蒸汽机的推广促使大工业时代的到来
D.蒸汽机的使用标志着手工操作时代结束
【解析】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改良型蒸汽机,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A项的表述不正确,工业革命最早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B项的表述也不正确,机器制造业的确立,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结束,是在19世纪40年代。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蒸汽机的推广促使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操作,工厂逐步代替了工场。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C项。
【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根据《维多利亚统治下的英国沉沦》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在很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
———引自姚建君《现代英国衰落的启示》
———根据《世界现代史》有关内容编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逐步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在20世纪以后逐步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第(1)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可以根据图片上所反映的信息直接提炼答案。回答第二问,要进行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分析。地理方面可根据大西洋、岛国分析;经济方面,可根据圈地运动、对外贸易、贩卖黑奴、海外殖民等因素分析;政治上要结合政治体制分析;军事上,可根据海军建设,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进行分析。第(2)题是内涵式问题,要联系材料中的企业界观念,对国外技术、技术教育的态度,不重视技术创新等分析。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要联系战争的破坏、殖民政策的调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美国等国崛起的影响等分析。第二问,要从科技教育、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平发展,反殖反霸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特征:英国海外投资遍布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进一步巩固。
原因: (1) 地理优势: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扩大海外贸易的条件。 (2) 经济优势: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贩卖黑奴以及发达的手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政治优势: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较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以后,更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推行重商主义、自由主义政策。 (4) 军事优势:英国重视海军建设,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为其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2)原因:企业界经营态度保守,不重视国外技术,不重视技术教育;不重视科技创新,仍实行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
(3)原因:战争的打击和破坏;政府殖民政策的调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等国崛起的影响。
启示:重视科技教育;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和平发展,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你认为汤恩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C.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 郡县制的持续深化
2. 2010年是十二生肖传说中的虎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十二生肖的传说源自()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3. 《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开始实行郡县制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 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4.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下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 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C. 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D. 理学的出现形成了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5.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
B. 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 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 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6.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该材料表明()
① 声讨清朝统治的残暴和黑暗 ② 表现出较高斗争策略水平 ③“奉天”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④ “讨胡”体现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促进了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8.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 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9. 左图中间是一个火锅,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汉字,比如佛,功夫,解构,礼,后现代,老舍,莎士比亚,爱因斯坦,道,仁,京剧等许多代表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东西。这里的“仁”和“莎士比亚”如果算同一味调料的话,其标准应该是()
A. 中西结合B. 富含人文精神
C. 时间相近D. 影响相似
10. 2010年1月,英国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民众以2∶1的比例投票赞成保留英王。而且英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 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C. 英国的渐进式发展特征
D. 英国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
1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里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
A. 实事求是B. 与时俱进
C. 解放思想D. 开拓进取
12. 剑桥大学讲师刘瑜在南方周末发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 在经济政策上存在许多漏洞
B. 避免了受到法西斯国家的攻击
C. 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管理的主导作用
13.每一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歌谣就是其中形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流行的歌谣:“谷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谷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抽根烟!”“稻子长得密蓬蓬,横看直看不透缝;要是卫星落下来,也能弹回半空中!”这段历史时期应是()
A. 1949~1952B.1953~1956
C.1958~1960D.1978~1985
14. “村民自治一枝花,她在合寨发新芽,民主选举好领导,小康路上大步跨”。这是刘三姐的故乡广信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最喜欢的一首山歌。1980年,合寨村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 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 ② 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③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④ 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力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5. 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到:“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纳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他这里所说的“脱胎换骨”,指的应该是()
A.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关贸总协定
C. 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16. 拉德哈克瑞西南在其《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认为:“全球化……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②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③ 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下图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的名画《浴》,画面上裸女和两个穿衣绅士坐在林中草地上;左前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后景的湖池边,一个穿衬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画家在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色块。这幅画应属于()
A. 印象画派作品
B. 浪漫主义画派作品
C. 现实主义画派作品
D. 现代主义画派作品
二、 非选择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材料三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四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1) 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这句话?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1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二道街张姓木铺。两名伐木工,风尘仆仆而来。……店主把他们安顿下来。可5天后,二人却在店内暴亡。……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持续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大鼠疫正滥觞于此。这一天是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西历1910年10月25日,例来被公认为东北大鼠疫的发端。后来经考证,其实早在1910年春夏之交,俄国西伯利亚就已经发生了疫情,但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191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早年曾赴美留学的施肇基深谙国际外交,他知道答应俄日两国独立主持东北防疫的要求,无异于把东三省的主权拱手送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三 日内瓦11月6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通报说,近来一些国家报告在猪、猫等动物身上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各国应密切关注甲型流感在动物中的传播,监测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化。——新华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政府针对鼠疫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什么后果?在中国它是通过哪些渠道蔓延扩散的?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日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的目的有哪些?当时清政府官吏施肇基等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是什么?说明什么?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当今社会在应对流行性疾病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孝公……下令国中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卷五《秦本纪》
材料二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1) 材料一透露的重要信息是什么?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秦孝公任用商鞅的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句话的含义。
(3) 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如何体现材料二的目的的?
21. 阅读李白《古风》:
秦皇扫六合,虎高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衰。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请回答:
(1) 指出李白描述的三个历史事件?
(2) 李白对这些事件持有什么态度?
(3) 你是否赞同李白的态度?为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保持长期统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即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郡县制的持续深化,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具体表现。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是促进社会变革、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动力之一。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只有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持下才能发挥维护统一的作用。
2. B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搭配。
3. C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4. D 朱熹理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与传统儒学的分庭抗礼。
5. C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腐败统治只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6. C 利用发布檄文的方式,既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又可以发动民众,体现了较高的斗争水平;奉天体现了其“拜上帝教”的宗教色彩,把满洲称为“胡”,体现了狭隘的民族观。
7. B 材料明显更强调“一战”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更大,但并不是说辛亥革命就一点作用也没有,故B是正确的,A、D是错误的。C明显是错误的。
8. C 注意题干中的“社会文化”、“觉悟”等关键词。也可用排除法,题干已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见并非完全否定辛亥革命,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因为作者以明确指出了文化启蒙的必要性。
9. B “仁”中包含了爱人,以人为本;“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体现人文色彩。
10. B 英国保留国王是历史传统的产物,反映出英国历史发展上的渐进式特征。英国国王的生日作为国庆日,体现了英王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意义。英国国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权力至上,因此,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11. B “发展着的理论”强调的就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特点。
12. D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C项是D项的具体体现。该观点是对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程度的比较,不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的评价,并未体现A项的说法。美国被迫卷入世界大战,是在受到日本的攻击之后,B项说法不正确。
13. C 从材料内容看所反映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实际,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是大跃进时期。
14. C 村民自治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它切实起到了保障农民民主权力,加强农村凝聚力的作用。该制度在1982年被《宪法》所认可,推动了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
15. D 欧洲的联合是对国家至上观念的挑战,是对“陈旧结构”的根本性突破。A、B两项发生时欧洲仍然是以单个国家的身份,并没有摆脱“陈旧框架”;C项是欧洲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不涉及材料所述的自身发展途径。
16. A 从“它试图一劳永逸……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一语可以看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占据世界经济政治的主导地位。④的说法正确,但与本段材料无关。
17. A 该作品追求对比强烈的鲜亮色彩效果,应属于印象派作品。
18. (1) 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都制。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 理解:宋代为分化事权,设置大量官吏,造成官僚队伍的庞大,同时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形同无官。
原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后果。
(3) 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4) 军机处既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又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19. (1) 措施:严密控制、将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后果:疫情在俄国没有扩大,在中国迅速扩散,形成席卷中国东北、吞噬6万多生命的大鼠疫。渠道:人口流动、沿铁道扩散。本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先进交通工具出现加剧了传染病横行。
(2) 目的:趁机控制中国东北、攫取东北主权;控制疫情蔓延。认识:控制疫情不但关系亿万生灵,而且关系着东北主权、国家灭亡。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部分官员的民族意识、国家主权意识也在增强。
(3) 不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协调功能。认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要加强合作应对共同的挑战,反对损人利己,避免损人害己。
20. (1) 信息:诸侯国为图谋霸业重视人才。目的:尽快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2)秦孝公急功近利的要求必然颠覆殷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风气;商鞅变法采取的诸多措施无不打上了以强权收奇效的烙印。
(3) 承认土地私有,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提高了人们生产和作战的积极性;建立县制,加强了秦王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政府更好的组织生产和战争;严苛的法律,保证了政令的畅通和落实。
21. (1) 兼并六国、巡视地方、修骊山陵、寻药求仙等。(答出其中三个即可)
(2) 赞扬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对他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和派人出海求仙等行为,进行嘲讽。
(3) 赞同。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2008年·淮安市)11.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图11所示)下列我国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主题的是
A.和平共处五个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
(2008年·湖北荆门市)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A.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
B.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
D.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2008年·潍坊市)
14、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2008年·武汉市)22.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8年·永州市)12. 今年(2008年)是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五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不包括 A. 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
C. 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回答15-16题。
(2008·山东省临沂市)16.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下列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达到团结的目的 ②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2008年·河北省)16.下列对周恩来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8年·聊城市)13.一个外国记者在谈到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议的航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周恩来提出了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2008·四川省内江市)21.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了有亚非29个国家参加的一次盛会,这次会议是: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万隆会议
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
(2008·泰州市)12.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周总理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经在 会议上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APEC会议
C.万隆会议
D.华盛顿会议(2008年·辽宁省十二市)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互不侵犯
B.尊重领土主权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2008年·岳阳市)
15、周恩来对万隆会议成功召开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008·湖北省恩施市)4.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2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他曾于1955年4月率团出席了万隆会议。下列表述与万隆会议无关的是
A.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C.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D.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2008年·南宁市)21.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是:C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2008年·江西省)5.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出席APEC会议
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8年·河南省)15.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 演出顺序
主要剧情
第一幕:开启心智
A.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第二幕:南昌枪声
B.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第三幕:民族大义
C.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第四幕:外交丰采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08年·黄冈市)8.2008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小文同学想制作一个主题为“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网页,下列内容不适合选入该网页的有()A出席亚非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D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8年·镇江市)11.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下列历史事件与他有关的是()①发动南昌起义
②参加重庆谈判
③会见尼克松总统
④出席万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08年·株洲市)
25、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08年·贵阳市)41(9分)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同学们再看新闻联播时经常能听到的词语。它是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倡导的,现已成为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都声称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右图⑦为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印度大使苏理宁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50周年切“生日蛋糕”)请回答:(1)我国什么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2)美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最早是在哪一份文件中声称它将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2分)
(3)当今美国是否真正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试举一例来加以说明。(2分)
(2008·福建省福州市)27.(12分)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6分)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3分)(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3分)27.(1)万隆会议或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等(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从周恩来到温家宝,在灾难面前,“中国式”总理总是身先士卒,在第一时间,第一个来到最危险、最困难、人民最需要的地方。1966年河北发生邢台大地震,周恩来总理在地震的当天深夜就到达灾区。前不久的汶川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地震发生2小时后就登上飞机,奔赴灾区。„„“中国式”总理让人民感动。
——《国防时报》 请回答:(1)“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主要指的是1927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后,确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负责什么工作?(2分)
(2)周恩来是伟大的外交家。请问: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3)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以怎样的可贵品质,“让人民感动”?(1分)13.(1)南昌起义。(1分)军事指挥。(1分)评分说明:意思相同语言表达不同,酌情评分。(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评分说明:若回答了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也可同样
给分。求同存异。(1分)(3)热爱人民,或答:“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等。(1分)评分说明:意思相同语言表达不同,或从其他角度答题符合题意的,酌情评分。
(2008年·海南省)40、今年(2008年)是周恩来(1898——1976年)诞辰110周年。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卓著功勋,他在外交方面的杰出贡献更为国内外人民所铭记。请以“杰出外交家——周恩来”为题写一篇短文。(12分)要求(1)至少有2个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史实。
(2)史论结合,主题突出,语句通顺,150字左右。
40(12分)本题分三个层赋分: 第一层次(0—4):结束不完整,缺少相关史实,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主题不明确。第二层次(5—8分):结构基本完整,有1项史实,语句通顺,主题明确。第三层次(9—12分):结构完整,史实充足,主题突出,史论结合,语言流利。
另:除周恩来的外交成思想、外交活动外,还对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外交艺术及风采加以论述,且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得分不超过12分。得分点参考:题目(1分)、史实,1项3分,满分6分、语句(2分)、史论结合与主题(3分)
(4)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08年·莆田市)
18、1971年,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以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08年·镇江市)12.右图中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C.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2008年·天津市)13.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
A.第22届联合国大会
B.第24届联合国大会
C.第25届联合国大会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08年·南京市)17.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常任理事国会议,成员国中的出现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始于
A.1949年B.1954年C.1971年D.1978年
(2008·扬州市)11.右图是时任外交副部长的乔冠华在联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决议之后的大笑图,请问这是发生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
A.第24届
B. 第25届
C. 第26届
D. 第27届
(2008·盐城市)21.右边是摄于1971年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珍贵照片 《乔的笑》。照片中的“乔冠华”是盐城籍名人,当时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
(2008年·玉林市)
8、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中日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2008年·太原市)
10、与右图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图为: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图。见人教教材06简版79页)
A.美苏关系紧张,中苏关系得到改善
B.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日美关系紧张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
11、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大量援助。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
A1971年
B1972年
C1975年
D1979年
(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
5、20世纪7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中印、中缅友好关系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8·徐州市)24.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假如你们班举办一次“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图片展,你会选用下列哪些图片?
①参加西安谈判的中共代表 ②赴重庆谈判前的合影 ③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④周恩来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08年·湘西州)25.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5.1971(2008年·长春市)20.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年代尺
请回答:
(1)图A中的谈判场景出现在哪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2分)
(2)图B反映了哪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2分)
(3)哪一外交成就让图C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1分)
(4)你认为哪一项外交成就的图片可放在D点处?(1分)(5)纵观中国外交地位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1分)
20.(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2分)(2)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2分)(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4)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出一点即可,1分)(5)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
(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2008·重庆市)14.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008年·汕头市)25.中国积极参与APEC活动,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2008年·包头市)
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国融入这一潮流的突出事件是()
A、开始实施863计划 B、1982看宪法的颁布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D、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2008年·南通市)25.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一、选择题
1.(荆州)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学说发表在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2.(河北课改)
12、在50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求同存异”这一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长春课改)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50年前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陈毅 4.(德州)18.(课标)“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的上述发言是在
A、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
B、万隆会议上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上海APEC会议上
5.(青海课改)
9、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50年前在该国举行的一次亚非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第26届联大
6.(四川课改)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平等互利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
7.(江西)
5、2005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前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8.(吉林课改)
5、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黔南洲非课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提出是在 A、1945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B、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 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10.(黄冈非课改)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最先倡导的: A、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国家会议时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1955年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时
D、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11.(广西贵港)22.以下原则中,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大国协商一致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贸易公平原则
D、区域自治原则 12.(彬州)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惠 D.求同存异
13.(四川资阳)6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
A 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 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4.(湖南益阳)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辉煌。这一时期下列外交成就取得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尼克松总统访华(3)中美建交 A、(1)(3)(2)
B、(1)(2)(3)
C、(2)(3)(1)
D、(3)(1)(2)15.(青海课改)
11、下列中外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淮海战役----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 B、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淮海战役-----中美建交 C、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淮海战役 D、西安事变------中美建交----萨拉热窝事件----淮海战役
16.(温州)
1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印尼、泰国等国近30万人死亡。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受灾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我国政府的上述行动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哪一方面内容:
A、反对霸权主义
B、加强睦邻友好
C、反对恐怖主义 17.(安徽)
8、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则民
18.(重庆)
27、20世纪80年代初,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19.(宜昌非课改)
12、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 20.(十堰)
5、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C.能打就打,武力收复 D.武力收复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21.(河南实验区)
10、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22.(宜昌课改)
1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23.(青海课改)
12、“葬窝于高山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隔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4.(枣庄市新课标)1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揭开了国共两党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最重要的前提是:
A.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现“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25.(武汉课改)
18、右图是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的场面。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26.(四川课改)
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27.(福建宁德)
12、目前,闽东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A、回族 B、壮族 C、畲族
D、汉族
二、非选择题
1.(十堰课改)
17、材料一:1919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但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1921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在人民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十大原则”,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别权和优越权等,但华盛顿会议却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二:1971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仰天开怀大笑。(图)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与中国有关的文件分别是什么?(2)乔冠华为何事而仰天开怀大笑?
(3)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7、(1)《凡尔赛和约》(1分)《九国公约》(1分)(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分)
(3)感受:要求学生要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现代外交史,谈感受,观点正确,语句通顺,可难2分,观点正确,语言表达不顺1分,观点错误不给分。
2.(十堰课改)
18、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
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
18、(1)重庆谈判(1分)(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分)(3)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1分);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1分)
3.(江苏宿迁市)
八、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2005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汾问大险,开始其对大陆的“破冰之旅”,这是五十六年来国民党首次组团访问大陆。继此之后,国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又于4月26日开始了对大险的“和平之旅”。这一系列访问为国共两党的和解和海峡两岸进一步沟通送来了屡屡春风。
(1)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形成了什么统一战线?(4分)
(2)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5分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句心里话。(2分)
我想对台湾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德州)
二、1.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19世纪中期,美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严重危机,是哪位总统领导美国人民克服了这一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他颁布了什么重要法令?(2分)
(3)20世纪末期,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哪一重大决策?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5.(山东枣庄)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对海峡两岸的现状发出的无奈的叹息,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渴望统一,祈盼团圆的感情。中外历史上诸多史实证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1)“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3分)(2)请你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德国为例,说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4分)(3)怎样才能早日消除台湾同胞“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2分)6.20.《香港地区图》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 请回答:
(1)图中序号①指的是哪一地区?(1分)
(2)近代史上,英国分别根据什么条约而割占图中的序号②③所指两地?(2分)(3)中国政府何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是根据哪一伟人提出的什么构想而实现的?(3分)
(4)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20、(1)香港岛(1分)
(2)中英《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2分)
(3)1997年7月1日,邓小平,一国两制
(4)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2分)7.(武汉)一.学用结合探究问题[关注我们的社会]
32、新闻报道一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共同体认下,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的新闻公报。
新闻报道二
新华网发表:“连主席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读新闻,回答问题(1)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什么?(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8.(江苏泰州)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教育部”近日公布一份所谓“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公然将中国清朝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归类为“世界史”。——人民网(青锋2003年9月)材料二:2004年11月9日,台“教育部”在网站上公布了新的“纲要草案”,把高中历史课本分为4册,第一册是所谓的“台湾史”,第二册是中国史,第三册和第四册是世界史。新的“纲要草案”中的“台湾史”不仅单独成册,而且与中国史的比例由现在历史课程中的3∶7,增加到1∶1。2006历史课本,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都被列入中国古代史,直到1945年光复台湾后才属于“台湾史的范围”。
——人民网(2004年11月)
材料三:我们之前读的四书五经、《史记》、唐诗宋词、《西游记》、《水浒》、《古文观止》等,是否全部要当成“世界文学”来读呢?——台湾一中学生的疑惑
——《大家文摘报》(2003年11月21日)(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试以清朝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分)(2)料一、二两段划线部分在实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3)你如何帮助材料三这位台湾中学生解除疑惑?(2分)
(答案)
32、(1)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分)
(2)都是实行文化台独或台独。(2分)
(3)通过信函、网上交流、人员往来等方式,加强沟通,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现状,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浙江台州)23.(本题10分)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晤。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有媒体称,连战访问将迎来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请联系前两次国共合作,完成下表。
政治基础 标志
目标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表现,图中周的都城是成周即今洛阳而不是西周时的镐京(今西安),可知该图体现的不是西周时期而是东周,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故有礼崩乐坏的说法,故B项正确;C项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从图片中可中诸侯国众多,而不是只有七国争雄,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与图片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故①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②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③正确;文人画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元明清三朝,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 3.(2016·西城期末)“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当时的科举制考查明经、进士科考查时务策,即对当时的时政进行分析,“经、策全通过的为甲第”说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考查“时务策”因此读书人会关注社会实际,故B项错误;科举制在推行之初,有利于选拔人才,后来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项错误;当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但仍存在推荐等方式,因此科举制是唯一途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 4.(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B.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
D.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按照材料中表格提供的数据,从西汉到唐朝前期,东南三区增置的郡县总量在不断增加,客观上反映出东南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增强,故A项正确;从同时期数量对比来看,江西所设郡县除西晋外都不是最多,故B项错误;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按材料无法总结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 5.(2016·昌平期末)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题干没有反映古代行政区划原则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原属于巴蜀的“汉中”由于被纳入陕西行政,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明显,体现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行政区划的改变推动区域文化的趋同,故C项错误;材料与元朝的疆域扩大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6.(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到永乐时期,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时,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住。这一发展过程说明()A.内阁始终不掌实权
B.内阁权力逐渐坐实 C.皇帝专制得到抑制
D.六部之权尽归内阁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内阁始终不掌实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预机务”、“列六部之上”、“威柄之操,几于震住”等关键信息表明了内阁的权力在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对皇权的抑制,而且内阁本身的出现和存在就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尽归内阁的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B 7.(2016·昌平期末)中国古代某位皇帝下诏书说:“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A.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B.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罢黜宰相 C.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D.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体现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与汉武帝、宋太祖和雍正帝无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8.(2016·通州一摸摸底)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当,宋朝出现了冗官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①正确;宋朝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故②正确;为了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故③正确;因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9.(2016·怀柔一模)与下面地图所示时期相对应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洲相对孤立局面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图片体现的欧亚贸易往来以地中海为中心,与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反映出欧洲、亚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图片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前的中西交往,人类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B 10.(2016·西城一模)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孔子和老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试题解析】孔子创办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符合“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为秦国实现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秦朝仅存二世,没有形成百年基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11.(2016·昌平期末)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君主对士人行宾主之礼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教育问题,故B项错误;君主对士人的重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以吏为师”是在秦朝,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12.(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学奠基之作,故①错误;《九章算术》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中大量的知识,是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能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故②正确;《齐民要术》是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故③正确;《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故④错误;故选择B项正确。【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32分,共52分)
13.(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20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8分)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4 分)材料三 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6分)【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从材料一“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可知,原因是西周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从“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可知,原因是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可知原因是
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从“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可知原因是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可知,作者观点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可知,作者观点是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可知观点是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小问贡献,结合康熙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活动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对策,从材料三 “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可知针对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清政府的对策是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答案】(1)原因: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8分)
(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每点一分,共2分)
贡献: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每点1分,共4分)(3)对策: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问题由来1分)清政府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具体政策3分)
认识:(学生答案需包含“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并且表述正确,即可得分,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得1分)14.(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2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12分)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12分)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8分)【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诸侯国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
(2)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主张,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
(3)依据材料三“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思想文化政策的间接作用等角度概括。
【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6分)“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6分)(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4分)
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
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8分)
作者:杨倩整理
文章来源:中学历史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7 2005年四川省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二、比一比,看谁列举得又快又好。(6分)2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我国涌现出了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模范人物,强烈影响着我们得社会,震撼着人们得心灵。请你举出这一时期三位这样得典型人物。(3分)
200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卷(课改实验区)历史部分
二、学用结合 探究问题 [关注我们的社会]
32、新闻报道一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共同体认下,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的新闻公报。新闻报道二
新华网发表:“连主席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读新闻,回答问题
(1)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什么?(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
22、阅读下列材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请回答:
(1)说一说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1分)请回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哪一事件作为标志的?(1分)(2)材料中谈到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请你说一说“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什么?(1.5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1.5分)(1)答:1987年。(1分)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分)(2)答: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1.5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5分)
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课改实验区)22.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亲切会见,是国共两党继近代史上两次合作后最高层的又一次亲密接触。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统一战线和
统一战线。(2分)(2)这两次国共合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各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
(3)2005年4月国共两党最高层的亲密接触,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何积极影响?(3分)2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图略,是日本)
(1)图中的A国是
,现在属于
(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根据上图分析,该国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4分)
十九世纪,A国和中国都遭到了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两国都进行了改革。(2)两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这些改革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改革后的A国,曾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是,当前A国右翼势力却
否认、歪曲、美化过去的侵略历史,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甚至把其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都说成是“资料上尚存疑点”……
(3)请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小论文的题目。(3分)
(1)日本
发达国家(2分)海岸线长,多优良港口。(2分)(2)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答出其中一个即给分)(1分)日本:明治维新。(1分)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4分)(3)要求:所拟定的题目①应符合材料意思;②应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③应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分)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城区(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17小题5分,18小题4分。共9分)
17、材料一:1919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但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1921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在人民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十大原则”,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别权和优越权等,但华盛顿会议却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二:1971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仰天开怀大笑。(图)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与中国有关的文件分别是什么?(2)乔冠华为何事而仰天开怀大笑?
(3)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谈谈你的感想?(1)《凡尔赛和约》(1分)《九国公约》(1分)(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分)
(3)感受:要求学生要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现代外交史谈感受,观点正确,语句通顺,可难2分,观点正确,语言表达不顺1分,观点错误不给分。
18、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1)重庆谈判(1分)(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分)(3)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1分);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2小题,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5分,共9分)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两件事例,并简要评说这两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任写两条给2分)
洋务运动:是一次先进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民,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针对写出的两个事例进行评说,观点与上述一点相同或相似,各得1分,共2分)2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分)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分),坚持改革开放(1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分)
济南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台湾是怎样被“贵国所踞”的?(2分)“余既来索”的最终结果如何?(2分)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2分)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2分)这一现状与材料一“贵国所踞”及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2分)
34、(12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西汉初期统治者是如何重农的?(3分)结果如何?(1分)
(2)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革命运动有何影响?(2分)(3)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土地还家”指的是什么?(2分)有何意义?(2分)
六盘水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升学考试试卷 15、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红军长征途中在何地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1分)(2)、红军三大主力在何地会师?(1分)(3)、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至少答出2种困难)(2分)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1分)(1)遵义。(2)会宁。(3)
1、恶劣的自然环境。少粮食给养。敌人的围攻堵截,沿途的民族问题等。
2、长征精神
四、简答题(8分)
17:关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请回答下列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5分)(2)、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1分)有什么作用?(2分)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对和合作。
五、综合题(20分)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号召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奋斗!
材料二:
2005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主席强调:讨论两岸关系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必须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当今世界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顺历史潮流而动,应人民要求而行,两岸共同发展繁荣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开创未来,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回答问题:
(1)针对台湾问题,我国于何年何月制定了一部什么样的法律?(2分)(2)、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2分)采取这种方式的意义是什么?(3分)(3)、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3分)(4)、近代史上,台湾何时被哪个殖民地侵占过?(2分)请计算,2005年是中国收回台湾多少周年?(1分)(5)、1950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1分)(6)、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哪些努力?(6分)(1)“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2)“一国两制”
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
(3)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4)1895年,日本 60年
(5)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6)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不久,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一些开族措施。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5、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6、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入协议,达成开展两岸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共识。7、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作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8、2005年3月,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以上八点只答出6点就可给满分)
山西省2005年试验区中考文科综合试题
三、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材料: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的责任制。(2分)
(2)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3)你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1)家庭联产承包(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或东方魔稻、杂交水稻、籼型水稻)(3)启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既要靠党的富民政策(2分)又要靠科学技术。(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课改试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3、14、16小题各10分;第15小题6分,共36分。13.请结合图例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简要表述历史写出五条即可。(10)
例:中英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4.希望中学的几位同学以“建国后我国农村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0分)(1)1950年我国农村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农村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1958年在我国农村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2分)(4)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枣庄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
21.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转战陕北示意图,图二: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形势图,图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1)分别说出三幅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3分)(2)从图一到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向?(2分)
(3)结合图片反映的史实,请 你谈谈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4分)
2005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历史试卷
二、辨析题 22、1870年,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福州销售,清政府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同年,日本人在福州开办了许多工厂。(4分)(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3、1955年,亚非欧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4分)(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四、问答题(共20分)
28、回答下列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的歌词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相关(2分)(2)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指的是谁?(1分)
(3)结合图5,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三个省份?(3分)
(4)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4分)
200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二、判断正误题 2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4、“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6、福州地处沿海,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34、(9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相关链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1)(2分)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2)(4分)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事。(3)(3分)各抒己见:谈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1)20世纪30年代(2)飞夺泸定桥;会宁会师等。(3)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35、(9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1)(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请你写出该文件的名称。(2)(3分)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什么?(3)(3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3)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广东中山市历史中考试卷
一、识图题
观察组图回答问题:(中学历史在线注:南京大屠杀的四幅图片)(1)该组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简述该事件。
(3)你认为日本小泉首相参拜供奉着对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待“过去侵略战争”罪行持什么立场?
(4)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三、问答题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作为伟人故乡的学生,请根据课本有关内容设计一段介绍伟人孙中山的文字,以作纪念。
2005年广丰县优质高中实验班招生考试历史样卷
二、读图识图题(共10分)(一)、读图一,回答下列问题。(5分)
26、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德国强迫租借哪一地区?(1分)胶州湾
27、在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和德国矛盾最大的国家是哪个?(1分)英国
28、美国于哪年提出了什么政策,使自己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了?(2分)图一 这幅《时局图》是十九世纪末
图二
1945年8月9日
一们爱国者画的。图上的虎代表英国,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
1899年(1分)
门户开放政策(1分)
29、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导致的最大后果是什么?(1分)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材料分析题。(共10分)(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33、“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是何时何地召开的?(2分)1946年 重庆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何时召开?会议通过了哪一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49年(1分)
《共同纲领》
35、请你举出一项会议通过的内容。(1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上内容学生只要答出任一点即可得分。1分)
四、简答题(共15分)
39、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请简述西汉初期统治者或新中国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6分)重大措施:(3分)西汉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释放奴婢、安定农民、奖励生产。
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效果:(3分)
西汉初:农业经济得到持续。形成“文景之治”。
新中国建国初期: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2005年广西贵港市钦州市来宾市中考历史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中英国商定。材料二: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材料三:中法战争的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材料四: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两个不平等条约?(2分)
⑵中法战争后,法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我国哪一地区?(1分)
⑶从日本割占台湾到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日本割占台湾共多少年?(1分)⑴《南京条约》、《北京条约》。(2分)⑵西南。(1分)⑶50。(1分)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9.解放初期,有些国家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城后,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哪些错误?(3分)针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1951年底,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什么运动?(2分)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错误:贪污、浪费、官僚主义。(3分)运动:三反。(2分)
意义: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挽救了一批干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05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试题
13.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方面。
材料一: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
1862生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
安庆军械所
1861点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
轮船招商局
1872上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汉阳铁厂
1890上
——《中国历史》第3册53页
材料二:中央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中国历史》第3册71页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劫总统的权力。
——《中国历史》第3册93页
回答:①材料一反映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1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方面的什么显著变化?(1分)
②依据材料二;,简析法令的颁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
③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哆译享覃的哪些主要进步?
(2分)①洋务派(1分)采用机器生产(1分)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1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分)
③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1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法律意识的增强。(1分)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本是一九三五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歌词如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请回答:①国歌名称是什么?什么时间被正式定为国歌?(1分)②歌词中“最危险的时候”的含义是什么?(3分)
③举出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史实。(2分)
①《义勇军进行曲》1982年(1分)
②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等侵略活动;(1分)国民政府妥协退让,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1分)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分)
③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分);“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1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史。回答: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遭受过哪几次最重大挫折?(3分)从“革命道路”、“生死攸关会议”、“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三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3分)
挫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国民革命失败;王明的“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十年文革**,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革命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1分)
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分)
2005年湖南省益阳市普通初中毕业(升学)会考试卷
27、材料一:1982年9月,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态度强硬:中英谈判只有在承认”三项条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下去.邓小平在会见这位以强硬著称的”铁娘子”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到时英国必须下旗归去。材料二:香港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代表香港岛的是图中字母,代表新界的是图中字母
。(2分)
(2)与香港问题相关的“三个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2分)(3)到今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已有
周年。(2分)30、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第三次握手”。请问:
(1)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时间和标志各是什么?(6分)(2)这两次合作对两次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请写出这两次战争的名称。(2分)(3)你认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将对中华民族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
江苏省宿迁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题
六、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棋的_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1分)(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1分)(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运动。(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__。(1分)分析对比
(1)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2分)(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2分)历史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分)
八、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2005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汾问大险,开始其对大陆的“破冰之旅”,这是五十六年来国民党首次组团访问大陆。继此之后,国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又于4月26日开始了对大险的“和平之旅”。这一系列访问为国共两党的和解和海峡两岸进一步沟通送来了娄娄春风。
(1)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形成了什么统一战线?(4分)
(2)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5分)(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句心里话。(2分)我想对台湾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江苏扬州中考题
33、学史明智
2003年12月13日,由旅日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重6.6吨主题为“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的“和平大钟”,在南京撞响66声。结合材料和你对历史的学习回答: ① “和平大钟”为什么撞响66声?(2分)② 谈谈你的感想。(5分)(要求不少于35字)南京大屠杀“万人坑”中遇难者遗骨
第12题:本题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古文材料, 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管仲改革及齐桓公称霸的措施,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13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为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当然, 如果掌握了郦道元、沈括、徐霞客的相关知识, 就更容易作答了, 如郦道元作《水经注》;沈括著《梦溪笔谈》, 其主要贡献在天文方面;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本题虽然引用了李约瑟的话作为题干, 但实际考查的是识记内容, 学生如果熟悉了教材, 就比较容易作答。
第14题:以古诗作为题干, 考查唐朝女装流行袒胸窄袖的知识内容, 以对教材的识记为主。
第15题:考查宋夏和议, 即元昊取消帝号, 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夏对宋称臣;重开边境贸易。虽然要求对材料有一定理解, 但仍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
第16题:这是一道识记类题目, 要求学生掌握使用“纱绸机”这一史实。如果学生掌握了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隋唐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织法等知识, 本题就更好解答了。
第17题: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有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 特别是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知识点。所考查的以识记内容为主。
第18题: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作答, 首先要读懂选项材料, 其次要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考查的是比较浅显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19题:要求学生掌握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是一个学生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干中虽提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但实际考查的是中国革命史, 虽显牵强, 但显示出命题人想把时政与高考相结合的意图, 时政与高考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导向。
第20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所采取的作战方法———运动战, 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识记内容, 但由于不是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在高三后期的复习往往容易忽略。
第21题:要求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 能够理解工业革命是一系列发明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 是一道比较容易作答的识记类题目, 但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 也可能导致失分。
第22题:19世纪早期,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 他认为动物器官的构造和机能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只要掌握了这一内容就可以轻松地回答此题, 题目看似是中外史比较, 其实难度不大。
第23题:教材叙述:“恐怖主义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恐怖主义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 恐怖组织所能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巨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 都已经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大规模杀害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题目选项根据本段文字编撰。因此学生只要熟悉这段文字就能解答此题, 当然也可理解作答, 题目难度不大。
第37题:第 (1) 问第一小问:虽然教材有此相关内容, 但参考答案主要根据材料得出。第二小问:本可理解作答, 答案本无固定模式, 但参考答案却完全依据教材得出。第 (2) 问第一小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参考答案就是对材料的简单归纳。第二小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考查。第 (3) 问第一小问:参考答案完全出自材料。第二小问:参考答案绝大部分要点源于材料。有两个答案要点出自教材原文。
第39题:第 (1) 问, 解答此问要仔细阅读材料, 将隐藏在材料中的答案要点找全。其中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难度较大。第 (2) 问, 直接原因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由材料原文构成。
二、试题设计
1.试卷结构。自重庆实行3+综合以来, 试卷结构没有变化, 在文科综合卷中历史试题为12-23题, 第37题和第39题的部分小题, 历史学科分值为100分。不过2011年有一点细小的变化, 第36题的第 (1) 题的龙门石窟也可归入历史。那么2011年历史在文科综合卷中的总分就占了102分。
2.试卷内容。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2011年重庆高考历史各部分的分值为:中国古代史3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20分。其中选择题:中国古代史20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8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4分。主观题:中国古代史1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14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0分, 世界现代史16分。
从专题的角度看,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均进行了考查, 其中第37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史。
三、试题特点
1.立足课本, 注重基础。本套试题的选择题几乎全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主观题也有相当部分内容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成为全卷的重中之重, 这是本套历史试题最显著的特点。
2.选择题主要以材料呈现, 有重庆地方史素材, 体现了重庆命题的地域特色。主观题的参考答案有相当部分来自材料, 第39题第 (2) 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摘抄了材料原文。
3.适当考查了时政热点, 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建党90周年”“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等。
4.试题中涉及不少细小的知识点。如唐朝女装形式、宋夏重开边境贸易、明代丝织使用“纱绸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解放战争初期的运动战等。
5.少数主观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如归纳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要求学生具备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才能得高分, 具有较强的选拔性。
6.总体来看, 历史全卷严谨、细致、基础, 但形式较为单一, 创新和能力要求较弱。
四、教学启示
1.要求学生完整、细致、准确地掌握教材知识, 这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前高考对时间的考查较少, 不少学生忽视对时间的准确记忆, 所以对时间的掌握要引起重视。由于2011年过于偏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估计2012年会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2.强化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国古代史内容较少, 但分值偏高。
3.关注时政热点, 把热点和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外语测试 历史 语言使用能力
1.引言
语言测试,也被称为语言能力测试,测试的目标是人的语言使用能力。根据所测试语言的不同,可以分为母语能力测试和外语能力测试。在我国,外语能力测试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外语测试历史的第一阶段
外语能力测试源于对外交流中选拔人才的需要。在对外交流活动中,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才是对外交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从双语人才中选拔优秀者,完成对外交流活动,这就是外语能力测试最初产生的背景。
西汉时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先后到达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大食(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和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等地。张骞在到达新的地方之后,首先要寻找通晓两种语言的当地人,并对其进行外语测试,选择优秀者,付以重金,委以重任,辅助完成对外交流的出使任务。
至于具体如何测试,已无史料可查。根据猜测,测试情境可能是这样:选一房间为考场,考官为张骞等官员,考生为若干掌握双语的人才,考试内容并不是现在常见的语法、词汇、听力或阅读等,而是请考生分别介绍外邦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并完成简单的交流任务。然后考官们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的人选。
第一阶段的外语测试,伴随着对外交流中的人才选拔而应运而生,并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这一阶段的测试的内容较简单,主要为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外语测试历史的第二阶段
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外语教学随之出现。
元代建立的回回国子学,是我国最早的外国语教学机构。根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回回国子学,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始置。回回国子学是元代培养译员的学校,学成考试,派充各官府译史,精通者授予官职。至于回回国子学的兴衰始末、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制度,尚待进一步考察。
清政府开设俄罗斯文馆,这是我国的第一所俄语学校。1798年,康熙皇帝虑及中俄交往之事日增,应培养俄语翻译人才。俄罗斯文馆是一所通过学习俄语升官任职的学校。每五年考试一次,成绩分为三等,一等者授七品官。由于带有考试任职性质,考试的要求也特别严格,设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成绩低劣者即被淘汰或留馆继续学习。
1862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一所以外语教学为主的学校,同文馆的考试分为四种:月考、季考、岁考和大考。同文馆第一次岁考与1865年10月11日至19日举行,历时九天,当时英、俄、法三馆学生均参加。初试是把国外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是将某条约中的一个片段译成外文,最后是口试,密出汉语条子,令考生译成外语。后来随着课程内容的扩充,岁考还曾试了作文和其他内容。
第二阶段外语测试仍具有较明显的人才选拔特征,但这个阶段的语言测试已经和语言教学紧密连接,测试内容和方法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测试的实施者为教学各教学机构,测试的参与者主要为语言学习者。
4.外语测试历史的第三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1978年,教育部《关于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说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这个时期,全国统一的大规模外语测试出现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外语教学成为各阶段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学生要参加中考核高考的外语测试,大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外语考试已经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美国托福考试引入中国;1989年,英国雅思考试引入中国,随后,GRE,GMAT等国外考试登陆中国,标志着国外考试全面进入中国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国内外语测试的种类变得多种多样。就翻译考试而言,有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上海翻译资格考试和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等。就商务英语考试而言,有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和托业英语考试等。
进入21世纪,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外语测试研究的快速增长,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语测试与教学》标志着我国的外语测试研究进入新的时期。
第三阶段的外语测试已经不再是人才选拔的直接方式。外语测试已经和教学紧密结合,成为基于教学大纲的测试。这个阶段出现外语类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涉及范围之广,考试人数之多,都达到顶峰。
5.结语
外语测试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其功能由最初的人才选拔转变为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测试已经成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国语学院出版社,1986.
[2]张美平.民国外语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共产党历史测试题】推荐阅读: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1-27
中国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5-31
中国共产党员特质10-14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09-14
共产党宣言与百年中国12-16
中国共产主义青少年入团申请书12-06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06-23
纵观中国历史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