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奉献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 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扶贫济困捐赠仪式,开展扶贫济困,为垌利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为这次活动捐赠了价值9000元的物资,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为这次活动的筹备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此,谨让我代表市委统战部,钦北区委统战部,贵台镇政府和受捐的群众对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和九三学社广西区委表示衷心的感谢!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代精神,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鼓励爱心捐助,倡导社会公益精神,营造融洽、友爱、和谐的人际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鸿万事达羽绒制品厂向困难群众捐赠济困物资,表达了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和慰问,也是我市非公经济人士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一次典范。希望通过这些扶贫济困等爱心活动的举行,能够使 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积极加入到扶贫济困的活动中,为营造稳定、团结、友爱的社会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泛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冷暖,帮助群众寻求致富门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广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和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帮扶活动,真心实意开展对口帮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农村,使我们与村民的心贴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我们要通过扶贫济困活动,进一步在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多做工作。积极深入到村队调查研究,帮助群众确定脱贫致富的思路,最大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在资金、技术、信息、普法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确保扶贫济困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希望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我们一道携起手绘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 篇2

一、立足课堂教学, 开设美德课程, 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 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 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 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 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 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 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 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供1~5年级学生使用, 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 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 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 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 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 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即通过各学科教学, 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 为此, 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 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 看她张大嘴巴 (ɑɑɑ) 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 高兴得欢呼起来‘ooo’, 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 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 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 不仅掌握了“ɑoe”的音和形, 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 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 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 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 发挥潜在教育功能, 走内涵发展之路, 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 我们坚信, 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 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 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 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 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 “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 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 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 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 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 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 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 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 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 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 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 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 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 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 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 (由学生担任宣讲员) , 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 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 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 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本着“小、实、活”的原则, 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 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 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 情理结合, 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 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 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 分周训练实施, 定期检查反馈, 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 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 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 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 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 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 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 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 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 文明与我同行”栏目, 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 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 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 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 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 让责任与文明同在, 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 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 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 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大多家境困难, 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 无暇照顾孩子, 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 我们开设了电影课, 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 走到学生身边, 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 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 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 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 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 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 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塑造美好心灵, 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 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 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 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 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 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 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学校加强德育制度建设,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生守则》《文明班集体评比条例》《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 开展常规教育和日常评比活动, 促进美德教育目标的落实, 达到让全体学生知晓规范、执行规范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篇3

缇萦救父

公元前167年,山东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就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是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可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们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进步意义的大事,而缇萦救父可以说是引发此次改革的导火索。小姑娘缇萦的勇敢和仁孝也传遍四方。

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购书信息

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图书发行总公司

地址:济南市纬一路321号

邮编:250001

网址:http://www.sjs.com.cn

电话:0531—82092661

联系人:牛元涛

电子邮箱:faxing@sjs.com.cn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4

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

2017.9.25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养成教育水平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为五个方面: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 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而传统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因此我们将五个方面的传统美德融入36个习惯培养当中,分为四个方面: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交往的习惯。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确实提高了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水平。

一、以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校研究传美教育由来已久,“九五”开始就参与到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教授领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当中,历经20多年。在不同的时期都确定了不同的研究课题,“九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的研究》,“十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求索创新教育》,“十一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研究》,“十二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十三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研究多次被总课题组评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深深的感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摸索出了我校传美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就是与习惯培养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合隆中心小学地处龙头山脚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风景秀丽,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文化围绕传统文化整体设计,寓美德教育于文字、图片之中,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文字宣传。学校大门镌刻习总书记的三句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作为校训,镌刻成红色大字悬挂于教学楼顶,将36个习惯布置于三个楼层,让学生处处看得见、摸得着。在楼

梯口,食堂里,设置了温馨提示语,如:文明带来和谐,亲善给你友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图文结合。学校西面围墙绘制国学经典图画与文字,将儒家精髓“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绘制上墙,并配有代表人物,赋予其新的解释,提示孩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读好书,做好人”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现实目标,把“中国梦,读书梦”及孔子的图像绘画于显眼处,背衬青山绿水图案,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中国梦与孩子的读书梦相结合,既简单又清晰易懂,默默回味道理无穷,让孩子清楚上学就是要把书读好,为实现人生之梦积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内随处可见,让师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满族文化。合隆乡是东港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而满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将学校南面外墙布置成满族文化墙,把墙顶镶上了琉璃瓦,墙面雕刻了满族文化浮雕,包括服饰、饮食、节日、信仰、文字、艺术等。同时合隆乡文化广场建有满族文化长廊,让孩子们了解到满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彪炳千秋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不可多得的东北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三、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2014年编写了“满族文化读本”,2015年编写了“好习惯我养成”传统美德一至六年级12册读本,“读本”紧紧围绕传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图片等阐释传美要义。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习惯我养成”校本

教材获得东港市2016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弟子规》、《唐诗宋词》、《书法》和《同步主题阅读》。

开设道德讲堂。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道德讲堂,教育开放周、家长会、家访都是宣讲家文化的好时机,每次家长会全校400多名家长和孩子都全员参加。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道德讲堂,刘校长亲自作“弘扬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习惯”讲座,邀请家长代表进行了“构筑家文化,让孩子健康成长”讲座,邀请了教育专家到校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讲座。每次讲座家长都全数参与,家长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他们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传媒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还明确了家庭和谐对于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

四、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目标,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形成培养体系。

成立了以校长、副书记为正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中坚持党支部、关工委、工会、教导处、少先队、值周教师、班主任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树立传统美德培养观念,人人制订培养计划。建立各项制度,将美德培养纳入习惯养成教育之中,制定了《习惯培养实施方案》、《习惯养成框架体系》。

在《习惯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既有所区别,又有提升,让学生的习惯养成呈阶梯上升状态。领导、老师、学生及家长明确要求,做到人人学习惯、心中有习惯、行动见习惯。要求学生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走廊里张贴《小学生“十个”文明习惯》和文明习惯用语,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

2、加强常规训练。

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内容的《合隆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

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制定《一日常规》,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强化常规训练。实行“周过关”制度,设立了“课前准备周”、“眼操周”、“执笔周”、“文明乘车周”、“安全周”、“文明就餐周”、“弟子规诵读周”、“读书活动展示周”等进行专项达标训练。首先由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操练,让学生掌握具体要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和考核学生的习惯达成情况。

3、构建激励机制。

为保证传美教育的有效落实,从“学生、班级、学科教师”三方面进行督导与评价。实施“星激励—奖状奖励—习惯好少年”的递进式评价。对学生的传美养成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为自已成功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全校开展“弘扬美德,培养习惯,争获星级少年”的活动,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获得一颗 “良好习惯”星。班级每周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十名学生,颁发“姿态规范好少年”、“书写认真好少年”等奖状。每月由班主任汇总学生各种“星”的数量,累计10个小星可获得一张“好习惯”奖状。学期末,综合考评学生习惯养成情况,每月均获得“好习惯奖状”可获“习惯好少年”的称号,并在门厅的展示板上公布。学校少先队大队每学期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合小美德少年”为主题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出一名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的开展,少先队员们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广大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美德形成习惯养成

1、经典阅读活动。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在册册图书中得到传承与宣扬,学校开展 “让人生因阅读而精彩”的经典阅读活动,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中感染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继而影

响他们的言行。学校规定阅读书目,读书内容以《三国演义》、《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为主,每天要求孩子阅读一小时,其中在学校有早读和午读,一共集中阅读了半小时,每周一节阅览课,每日在家阅读半小时。班级每天检查读书情况,学校每周检查一次阅读情况,纳入到学生形成性评价和教师业务考核当中。每学期安排读书汇报活动,有阅读主题、阅读指导、阅读汇报、有活动测评和活动总结。开展“悦读童年 立德立志”亲子阅读活动,以“家的故事”为主题,邀请东港市朗读协会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朗读,对孩子们进行朗读指导。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起编排朗诵节目,共同登上舞台,述说家庭故事,展示家庭文化。在读书汇报活动中,孩子们表演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等,去年承担了丹东市“十二五”第二届教育科研开放周活动,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展示。2017年6月份,东港市深度阅读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让孩子在系列读书活动中聚文化气养高尚魂。

2、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我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享受节日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比如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到东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岗头惨案遗址”、“合隆万人坑遗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东港市烈士纪念碑公园等开展“不忘国耻、展望未来”活动。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收集“重阳节来历”,让学生了解中华尊老、敬老传统文化,安排以 “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等,营造了敬老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畅谈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自己感谢之情,交流了敬老想法。每年重阳节,学校都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回到学校,参观学校的变化,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学生们感念亲恩纷纷付诸行动,或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或给家长洗一次脚,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或到敬老院表扬节目、购买礼物、打扫卫生等,这些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孝心。把敬老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实在的行动,我们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期待如约而至。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电视台到我校录制家文化创建,并在丹东市现场会播放。中国教育电视台、丹东市电视台和东港市电视台《阳光地带》对我校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播放,《丹东日报》多次进行了报道。

3、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们践行的最好方式,学校一方面通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培养良好习惯,一方面让良好习惯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在国家乡村少年宫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安排具有传统特色的社团活动:剪纸社团向学生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象棋社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棋类的独特风采,满族舞蹈社团让孩子们领略满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还有珍珠球、古筝、笛子、葫芦丝、演讲、书法、写作等。丹东市财政局与我校开展了“走进校园,走进社团,手拉手活动,他们参与到各个社团,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还进行了指导。满族舞蹈社团在东港市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腰鼓社团被邀请参加丹东市喜迎十九大庆祝演出。社团是熔炉,锻炼孩子身心;社团是练兵场,锤炼孩子们言行。

4、体育艺术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艺术完美结合,多年来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时安排扭秧歌和腰鼓、太极扇训练,音乐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传统服饰,编排了舞蹈动作和队形,让孩子们背着腰鼓、手持太极扇,在舒缓的音乐中,在跑动中,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17年3月3日,教育部面向全国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节目征集,我校的团体操“鼓舞扇情”在全国4万多个上报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15个被选中的节目中的开场演出,于2017年10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6月15日,受教育部的委托,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一行14人来到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拍摄工作。其中83名同学又参加了在虎山长城进行的拍摄活动。孩子们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系着腰鼓,在长城上尽情地展示着民族风情。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流淌着汗水,也流露着喜悦,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赢得了央视导演摄制组的肯定,更是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学校多年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缩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华美德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并且通过良好习惯体现出来,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传美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百佳示范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美德教育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篇5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美德就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自强不息,始终保持着作为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民族利益的综合。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西方道德观已经开始不断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中华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把其中具有普遍性和生命力的因素推向世界,使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现代化中古为今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思想现状和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借鉴传统美德内容、教育理论方法,对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

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

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了解了传统文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之后,对于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我们又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传统美德告诉我们要正义友善、坚持不懈,我们需要遵守,但是不是事先有必要联系全局、灵活变通;传统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我们肯定认同,但是不是得把这份热爱扩充到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上;传统告诉我们要重视制度,我们也在奉行,但是不是需要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灵活调整,积极创新呢?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6

弘扬中华美德 争做文明小学生

丰都县三建乡后冲完小——谷新敏

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守礼仪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

文明礼仪无处不在,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以“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说: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守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早已把文明礼仪渐渐淡忘,让“礼仪之邦”变得名不副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在校门内外总能看见好多废纸、瓜果皮随意丢在路上,让人看着不舒服;教室里老师讲台上乱七八糟放着作业本、试卷;刚打扫了的卫生区就被扔上了纸片;下课后个别同学在走廊上嬉笑追打、不时夹着难听的脏话。

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弘扬文明美德,就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热情的笑脸,融化心灵的冰川;用和谐的理念,再创礼仪之邦!

比如:我们的很多同学在课间能够主动向老师敬礼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能主动捡拾校园里的垃圾;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放学排队;不乱扔垃圾......在上周三举行的“节约用水”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的同学能够遵守校纪校规,文明参会,放学能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校门......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希望所有同学从现在起能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作风。

只要我们每个人跨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和谐的一大步。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我深信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优雅、高尚和文明,让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 篇7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立志高远, 知耻自重, 谦虚向学, 躬行实践, 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孝敬父母、慈爱子女, 夫义妇顺、相敬如宾, 兄友弟恭、妯娌和睦, 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勤业精业、精益求精, 诚信为本、义重于利, 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 扶危济困, 见义勇为, 贵和乐群, 严已宽人, 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 公忠体国、精忠报国, 抗暴御侮、坚持正义,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 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 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之语, 他为国事日夜操劳, 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 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国破则家亡, 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 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为国分忧, 为民解难”,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 如女娲补天, 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 与自然斗争, 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 (自然) 的运行刚强劲健, 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 永不自满, 努力向上, 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 孟子“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 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 其中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己”的名句, 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 擦干了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 推崇仁爱, 崇尚和谐, 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 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 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 强调要“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 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 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 提出了“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的思想,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谐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 和衷共济, 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 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 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 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 言必信, 行必果,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思想, 并认为“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 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 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 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 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 则百姓毁谤, 社稷不守;处官不信, 则少不畏长, 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则民易犯法, 不可使令;交友不信, 则离散郁怨, 不能相亲;百工不信, 则器械苦伪, 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 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 取信于人。

5. 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 在义利关系上, 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 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 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 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 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 慈惠以教;为人子者, 孝悌以肃”的说法, 儒家《大学》有“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 儒家伦理道德认为, 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 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 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 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 而重利者则是小人,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 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 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 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 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 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 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 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 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 2000多年中, 在各朝代, 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 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 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 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 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 分裂时间占1/3, 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 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 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 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 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 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 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 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 捐弃前嫌, 团结一致, 变分为合, 转乱为治。

2. 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 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 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 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 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民族素质, 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 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不断前进, 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 百折不挠, 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屡创辉煌。

3. 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 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以我血荐轩辕”,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 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 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 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 自私自利, 见利忘义, 损公肥私, 坑蒙拐骗, 尔虞我诈, 不守秩序, 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 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 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 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 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 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 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 2007 (12) .

[2]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篇8

一、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有着多方面的作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三个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具备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可充分运用场地、器材、地形、地貌、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力求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从而引导学生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观念,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权威理论体系的束缚。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一结论”;“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增强训练,反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体育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确拼搏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仔细观察记录学生的差距,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又可将其改为“不公平”的练习形式。如篮球运动中骨干学生与非骨干学生不相等人数的对抗赛,这种形式,即调动了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练习不认真的态度,又减轻了非骨干学生的心理压力,树立奋力拼搏的信念,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

(2)帮助学生提高对竞争的承受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内容和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竞争中摔打,并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鼓励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进行,针对个别学生怕失面子的思想,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面子。那些因为竞争落后而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的丢面子。

(3)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情感体验,其中包括经受一定的辛劳和痛苦之后的快乐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练习过程中的愉快时才能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如在跳高项目中,有的学生跑到杆前不敢越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能鼓足勇气,越杆而过。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学生成功之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总结原因,是靠自己的努力还是凭自己的运气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他们再次竞争获得动力。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学习一个动作、练习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如果没有同学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例如:在技巧运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与帮助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只要抓住这一环节,从讲明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到学习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再到实践中运用保护与帮助,就会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同学的爱,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教育。

(2)通过集体游戏和竞赛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等集体活动的教材比重很大。实践证明,通过游戏和比赛可以让学生明白:集体比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和决定全队胜负的。只有通过全队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手。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树立为集体争光的信念,培养其与人协作、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结合教学训练和比赛实际情况,明确教育目的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逐步形成的,将教育寓于日常教学与训练之中,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被接受,效果较好。教师除课前、课后进行必要的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顽强勇敢、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

2.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意识形态水平各不相同,意志品质发展变化也不—样。例如:低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认真、积极性高、但容易忘记自己的任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违反纪律。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遇到较难的技术或大负荷的练习时出现“怕”的思想等,这都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适时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3.深挖教材,提高教育的真实体验

体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通过课前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育因素,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工作。例如在排球的教学中,先介绍我国女排的拼搏进取精神,“五连冠”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到美德的育人作用。

4.掌握适宜时机,提高教育效率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适宜时机,如在游戏比赛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学的失误。为提高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如在学生练习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总结,让学生知道成功来之不易。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同学的保护与帮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爱心800字作文下一篇:给上高中儿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