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理论(精选8篇)
课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原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现代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食品量的安全,同时还包含食品质的安全,以及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如之前的苏丹红咸鸭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瘦肉精”等到最近曝光的思念致病水饺、青岛染色黄花鱼等,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相关新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食品安全现状,旨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呼吁社会各界携手,保障食品安全,安定民众生活。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社会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课题提纲
1、现状调查
(1)食品安全的现状
(2)社会各界的监管情况
(3)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2、目前我国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4、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三)研究的预期目的1、尊重事实,从多方面入手,公正公平了解社会上的食品安全现状
2、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3、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严控食品安全
四、课题完成的基础和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文本
(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多方报道
(三)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及社评人士的相关评论等参考资料
五、小组分工及任务
一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使国人麻木, 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吃尽元素周期表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调侃, 镉大米、氟化茶、硫银耳、碘雀巢、铝馒头、铅松花等均出现在很多人的餐桌上。食品安全问题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可抗拒的环境污染、食品加工技术和总体卫生条件落后以及储藏运输手段的不发达等造成的食品污染变质, 比如, 大面积的水土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第二类是在食品检验检测的条件的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的情况下, 不法食品厂商及经营者出于逐利目的的人为“污染”的食品, 比如, 用添加“瘦肉精”饲料喂养的“健美猪”。从近年来见于报端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出于主观原因。可以说, 人为因素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屡禁不止。
资料来源:部分案例出自“掷出窗外”网站http://www.zccw.info/, 部分案例出自中国质量万里行官网http://www.315online.com/
二 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 相对于买方, 卖方有着信息优势而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买方则处于不利地位。在食品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尤为突出, 例如, 对于转基因食品, 厂商掌握的信息远远多于消费者所知。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可能会做出次优决策,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的现象, 比如2006年的红心咸鸭蛋和陈化粮事件。此外, 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厂商一般不会主动提供关于食品质量的缺陷, 尤其是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情况下, 厂商更不会主动披露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非法添加剂的使用等信息。在整个行业的大多数产品都存在问题时, 厂商之间甚至会形成合谋, 默许本行业的非法行为。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令人愤慨, 但“三聚氰胺”并不只存在于三元生产的奶粉中。
三 食品市场中的外部性
外部性会导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 据此可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食品市场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当非法厂商生产的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引发安全问题, 甚至造成整个行业的危机时, 非法厂商承担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如果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 非法厂商仍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生产, 导致不安全食品供给过多, 造成市场失灵。合法厂商则承担非法厂商造成的社会成本而遭受损失。2006年的河北红心鸭蛋事件以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造成本行业的巨大损失就是例证。
图一可以简单说明食品市场的负外部性。图中曲线S是非法食品公司不承担其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社会成本时的仍按个人成本进行生产的供给曲线, 曲线S'是部分承担时的供给曲线, S"是完全承担时的供给曲线, D为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S、S'、S"分别与D交于点A、B、C, 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 (P, Q) (P', Q') (P", Q") 。从图中可以看出, EA、FB分别是非法厂商不承担和部分承担社会成本时由社会承担的外部成本, 价格P、P'没有反映这部分外部成本, 产量Q、Q'均大于有效率的产量Q", 此时, 不安全食品供给过多。
四 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对食品市场监管的缺失
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通常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这决定了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提供。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仅是监管者也是参与者, 作为经济主体的政府以及作为个人的政府成员也会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 这就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完全以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就是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和成本收益的不均衡, 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不可能也不愿意对食品生产销售等进行监督, 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因此,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表现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就是监管的不力,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案件的出现大多都经历了媒体先曝光, 监管部门后调查处罚的过程, 例如“染色馒头”“瘦肉精”等。甚至出现不法厂商与监管人员相勾结的现象, 2011年福建龙岩市贩卖猪肉案中就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8名公职人员, 不得不说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更是加剧公共物品的缺失。此外, 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行为也会加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问题。
五 加强政府监管的建议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民生更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事实证明,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并不能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首先, 对于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于消费者无法完全获取食品的相关信息, 政府应建立合理的信息机制, 完善对商品安全信息的公开与披露制度, 大力鼓励官方及民间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信息公开。近年来, 中国质量万里行和掷出窗外网等披露了众多有问题的食品和相关厂商, 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其次, 食品市场具有相当大的负外部性, 对于外部性的影响, 政府应加强对不法厂商的惩处力度, “让危害健康者倾家荡产, 是世界各国治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普遍价值观。”此外, 完善《消费者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 为利益受损的消费者进行索赔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将不法厂商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不法厂商本身。最后,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不力, 政府应完善食品安全的问责机制。当前,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着混乱不堪、权责不明的现象, 多部门的监管甚至成了推卸责任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颜玉华.《食品安全问题乱象剖析》, 时经论衡
[3]黄浩, 周清杰.《食品市场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常东亮.《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思考》, 《中国经济报告》
关键词:现实主义;均势安全;集体安全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56-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高度的呈上升趋势的经济依存,不断加长的国际机构名单,不断扩展的合作关系,不断增长的相互信任和不断深入与持久的和平,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又相互猜忌,频繁更换外交伙伴,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危机和间歇性的战争时有发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框架是中外所有政治学家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主义那里,安全意味着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时间,在自由主义那里,人们应该追求一种永久的和平与安全。随着当代安全领域问题的层出不穷和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人站在更深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们试图融合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合理观点进行折中,针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发展对安全理念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内容。
一、现实主义
1948年,《国家间的政治》一书的出版,使现实主义安全观再次成为国际政治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书中核心的观点是,权力争夺是无所不至的,从家庭到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权力斗争,都是如此。整个国际社会是松散的,不稳定的。在这种不稳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法是软弱无力的,所以确保国家间安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在世界各国家中,各国应该达成一定的谅解。他的世界安全模式实际上是拥有一个强大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社会,是一种霸权安全。
在其基础上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新现实主义眼里,如果一个国家以不合理性的方式挑战现有安全模式,将会受到惩罚。它看中的是均势。虽然均势可以被打破,从而带来新的不安全状态,但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经这种理论所诠释的均势安全是国家追求安全的一种传统模式。古今中外,从“战国七雄”的争霸到“三分天下”的并立,从近代欧洲列强的争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现实主义是这些论述得到了广泛的论证。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成为传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比较严峻和冷酷的,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国际画卷”[1]。对此,基辛格有一句精辟恰当的评价,“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平”[2],然而,均势安全或均势论在历经历史检验后,也显现出它的另一面。因为均势往往孕育着超级强国的优势和霸权欲望。国家对其安全的关注与担忧总不会以均势为满足,各国对自己的安全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促使各方不断谋求对于对手的优势,有时不能不通过战争来实现。在这种安全模式下,小国往往会成为均势下的牺牲品,如朝鲜半岛的分裂,波兰的三次被瓜分,就是大国玩弄均势外交的例证。同时,历史上对大国追求霸权的反应也并非总是伴随着制横的出现。霸权及其追求国往往会提供便利,来使别国宁愿“搭车”而不去制横。此霸权及其追求的具体形式除了军事强制武力征服,也可以依靠文化和经济影响来包容和束缚他国。同时,一国应该具有的制衡能力和意愿在国内众多问题的侵扰下会增添制衡困难,甚至促使一国专注于国内事务而根本不做任何制衡的努力。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不像传统的理想主义那样,他们不认为国际组织能够发挥世界政府的作用,也不像现实主义认为的,国际组织只是体现大国利益的场所,他们确信国际组织对协调一国内外政策及建立各层次国际组织联系方面将产生重大的作用[3]。但同时,这样一个经过国际组织协调、利益复杂交合的国际社会并非一定会变得更加安全,恰恰相反,复杂性的增加和等级结构的日益衰弱,可能还会导致在组织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失去有效的领导,他们看到,在这样一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旧的霸权必然会衰落,在不同领域会出现多重领导的状况,并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局面,因而,建立多元安全制度与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4]。
如果说均势理论是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话,那么集体安全模式就可以认为基本是和自由主义相联系的。在由一定国家构成的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的一定的安全共同体中,各成员国为了保护或者获得所想要的经济利益,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必要时敌人施以军事打击制裁或打击。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主权原则,到维也纳会议确定欧洲协调,其中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集体安全原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联盟到今天仍在起作用的联合国,国际组织构成了集体安全的主要形式,诸如此类的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几乎包含了所有国家,不管它的功效如何,至少在普遍性上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集体安全作为一种理想是毫无瑕疵的,它确实为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共同体中执行法律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法”[5]。
然而,这种理论也有问题。在民族国家依然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经济因素还远未强大到让民族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完全放下手中的武器,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并未因各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而销声匿迹。当各国彼此之间怀有极大的恐惧时,让他们保持行为中立、协商签约并建立互信合作将会变得非常困难,这种局面即使在发展合作关系的制度渠道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会是如此,很难想象在彼此恐惧怀疑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是否一定会成功[5]。很显然,这种安全模式掺进了太多的道德伦理因素,这明显违背了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
三、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者都很强调利益在指导国家行为中的作用,利益被认为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各国掌权者会以各种方式采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少有理论或者事实将之证伪。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认为,与其把国际争端说成与客观不变的利益有关,不如说与各国在相互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一致认同有关。换言之,国家和社会团体如何界定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利益与别国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如何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定位他人。
可是,如何定位是充满主观判断的。当前的美国政府在多种场合传达了对叙利亚动武的信息,因他认为叙利亚政权的存在本身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与正面临着因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相比,前者显然不像其对外宣称的那样迫切,原因在于,在美国与叙利亚的长期交往中,美国认为叙利亚伊斯兰政权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美国的行为是誓将敌人除去而后快的观念使然。“如果把使权力和利益具有意义和内容的观念剥离出去,单纯的权力和利益很难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观念的根本作用是建构具有结实能力的权力和利益”[6]。
按照这种理论的阐释,当今国际社会所进行的各种对话,地区组织之间的互动就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和争夺权力,而是要通过这种不断地接触和沟通,创建新的更加积极的身份认同。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北朝鲜开始积极接触以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相互敌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现实主义或许会将之看成是双方利益调整的结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南北双方继续敌视而不反思对方,继续将对方视为民族的罪人而不加以重新定位,对抗将重新取代何谈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当前半岛形势说明了这一点。
身份确认有助于理清各自的利益,反过来,理清后的利益也会形成认同,但新的认同的形成是否会导致一个稳定的世界,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体察。一种新的定位和认同的产生是以以往的定位或认同的趋弱为前提的。事实证明这在当代世界是困难的。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会将来自他国或民族的伤害和威胁,在短时期彻底忘却,更何况,不是每一个给他国带来痛苦经历的国家都能像勃兰特和科尔那样,对过去加诸他人的伤害以跪谢罪。因此说,国家民族之间的重新定位是艰巨的,其中需要没完没了的对话和行动,需要双方对过去的事实甚至是伤害有真诚的彻底的认识。认同一经形成将会有很大的稳定性,短期内很难改变。危机和对抗会导致相互敌对的认同,这种认同一经形成将很难化解,于各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中日两国的现状就是明证。
四、我国的战略选择
持续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加速,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与之伴随的是,中国与各国间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国力的强势提升引出了多重的反应,周边关系向强势大国的结构转变,这与过去的弱势中国下的关系特点不同。强势中国下这样的关系,以中国为主线的矛盾凸显,很多问题和中国联系起来了,逐渐形成了两种趋势,一个就是强势中国带来双向反应,即中国对本身的利益诉求增加了,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增强了,所有这些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弱势情况下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强势情况下就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很自然。再一个趋势是应对强势中国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一种共识,就是如何适应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区域内大国,心态更加复杂,这就会催生现实主义所说的复杂的“准结盟”应对力量。虽然这种结盟是行动力较弱的松散的联盟。过去是我们应对别人,现在是别人应对我们。当前的南海和钓鱼岛领土争端正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体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看到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式的帝国,都希望中国会成为另一类型的崛起大国。而避免成为众人心中的西式帝国也是中国的必要选择。尽管各种内部制度因素继续制约着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但外在世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日益提升的外交影响力。很显然,这种影响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纵深依赖,而不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及影响力。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现实的选择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续专注于经济发展。历史上,中国成为亚洲大国靠的是经济力量及和经济力量相关的文化影响力。同样,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靠的也是经济实力,而非军事恫吓。中国复兴最根本的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最重大、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本身可以促使各个相关国家走向同一“跑道”,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竞争总要好于军事竞争。同时,处理好担当责任与量力而为的关系。中国自己的事情理顺了,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履行了最大的责任,中国有限战略资源的落脚点应立足在解决好自身的问题上。对中国现时的国力所能支撑的国际作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估量。解决国际事务时,谨慎决策,不受诱惑,避免替美国担当,过度将自己卷入。
第二,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避免被国际社会边缘化,降低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成本。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嫌弃外在世界太麻烦,选择孤立,自我封闭起来。孤立主义显然行不通。近代历史给中国最惨痛的教训是,封闭就要挨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也证明了开放的必要性。二是另组一个国际舞台,如同苏联一样。在当今世界,也的确有些国家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和西方美国对立。如果一时头脑发热选择另组体系,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势必将会使得那些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的所有国家站在一起,而不单纯是小国的合众连横。届时,中国必然面临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一个规模和能量无比巨大的国际社会联合体很可能会让立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遭受致命打击。
第三,走和平发展国家道路。当前的局势和未来国家利益的维护需要进行军事现代化,需要将坚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我国安全战略的根本基点,但要将之最大限度地限制在防御性质之内。单纯的军事现代化不足以让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且一旦走上军事道路,经济就会受其影响而变得不可持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否可以持续,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和前一种情形一样,一旦中国选择军事国家道路,就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另外一个视中国为威胁的军事国家或者集团。
第四,与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积极对话。积极发展同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改善和发展和各大国的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不断的接触和沟通,让对方对我们的政策和原则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各行为体观念中因误解而产生的不满,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多层次了解中国,积极承担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要看到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平衡的一个重要和突出的方面是加强在国际舞台的交往和合作,更积极参与制定各种国际规则,更加广泛地开展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和各种非政府外交等,大力扩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4).
[2]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36.
[3]梁艳菊.关于国际安全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4).
[4]谢青.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理念[J].世界经济与论坛,2000,(4).
[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卢明华,时殷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71-375,533.
【教学科目】:汽车安全装置理论知识
【教学目的】:熟悉汽车各主要安全装置的配置;掌握仪表、报警灯的作用;掌握安全头枕、安全带、安全气囊、灯光、喇叭、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
【教学要求】:
1、认真听,仔细看,反复练;
2、积极主动地进行模拟练习;
3、注意训练安全。
【教学重点】:汽车安全装置
【教学难点】:汽车安全装置的正确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车示范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实车(教练车)【教学时间】:10-15分钟 【教学主要内容】:
课程引入(3—5分钟),内容:
介绍本课训练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本课内容(大约10-15分钟):
衡量汽车安全,除了看车体结构外,还要看装配配置,这两方面决定了汽车安全性能的质量。
汽车安全装置是通过自身的结构功能限制或防止机器的某种危险,或限制运动速度,压力等危险因素。
主要组成:安全头枕、安全带、安全气囊、防抱死制动系统、灯
光(高位刹车灯)、喇叭、碰撞缓冲区……
一、安全头枕(播放课件、学员实车示范)
1、座椅安全头枕的主要作用是车辆发生追尾事故时保护颈椎。
2、调节座椅头枕高度,使头枕中心与头平齐。驾驶人调整座椅时,应调整到能将离合器踏板和制动踏板轻松踏到底的位置。
二、安全带:(播放课件、学员实车示范)
1、安全带是所有的车辆安全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
2、安全带的技术进步包括预紧器、力道限制器,以及三点式或四点式的组合等。在撞击的时候,预紧器可以把安全带拉紧,防止由于松懈而带来会造成身体伤害的位移。撞击结束后,力道限制器可以使安全带略微松弛以减轻对车内乘员的压力。
3、安全带的正确系法:
三、安全气囊(播放课件)
1、安全气囊设置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
2、安全气囊的作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当发生碰撞事故时,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或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
四、防抱死制动系统(播放课件)
1、防抱死制动系统,它可安装在任何带液压刹车的汽车上。
2、工作原理:它是利用阀体内的一个橡胶气囊,在踩下刹车时,给予刹车油压力,充斥到防抱死制动系统的阀体中,此时气囊利用中间的空气隔层将压力返回,使车轮避过锁死点。
五、灯光(高位刹车灯、防雾灯、双闪警示灯)(播放课件、实车示范)
1、高位刹车灯
高位刹车灯,一般安装在车尾上部,以便后面行驶的车辆易于发现前方车辆刹车,起到防止追尾事故发生的目的。
2、防雾灯:车用后雾灯是指在雾、雪、雨或尘埃弥漫等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中,为使车辆后方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易于发现而安装在车辆尾部,发光强度比尾灯更大的红色信号灯。未按规定安装后雾灯的机动车不准进入高速公路。
3、双闪警示灯
警示作用,车辆发生故障或事故,停放路边警示其他车辆避免二次事故;车辆发生故障,慢速行驶时告诉其他车辆你超过我吧;雾天,暴雨天,或其它视线不好的情况,开启更容易让其它车辆识别。
六、喇叭
1、汽车喇叭的作用,是特殊路段的提前示警,是某些紧急状况下的警示,以保证交通安全。
2、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根据需要和规定发出必需的音响信号,警告行人和引起其他车辆注意,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还用于催行与传递信号。
七、碰撞缓冲区(碰撞吸能装置)(播放课件)
碰撞缓冲区,其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乘员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现代的撞击缓冲区设计不仅仅可以吸附撞击能量,而且还可以使撞击能量发生偏转。比如某些车身前部的组件可以在发生前后撞击时在乘客座舱下部向后移动,从而进一步减小乘员可能需要承受的撞击能量。
【小结、点评】:
我们要掌握机动车主要安全装置的基本知识,养成行车前要进行必要的检查的良好习惯。您还有什么问题和要求?
带领学员对车辆进行检查整理,以便下一课时正常训练,确保行车安全。
下一节课进行XX训练,请学员提前预习。好,现在下课,再见!
训练结束后做好《教练日志》的填写记录
附材料: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约10多万人,10余年遥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万车死亡率约为15,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某些发展中国家。汽车自诞生以来,汽车的安全性是汽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性能。随着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无比重视,随着交通伤亡事故的日益增多,许多人已经将汽车安全提到首位。随着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成了产品竞争的焦点。衡量汽车安全,除了看车体结构外,还要看装配配置,这两方面决定了汽车安全性能的质量。
安全装置常识
1、车速里程表由车速表和里程表两部分组成,车速表指示行驶速度。
2、机油压力表是用来指示发动机运转时润滑系主油道的润滑油压力。
3、座椅安全头枕的主要作用是车辆发生追尾事故时保护颈椎。调节座椅头枕高度,使头枕中心与头平齐。驾驶人调整座椅时,应调整到能将离合器踏板和制动踏板轻松踏到底的位置。
4、驾驶车辆上道路行驶前,应系好安全带,其主要目的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或紧急制动时,有效保护身体。装有安全气囊的车辆在行驶中,前排乘员应当系好安全带。
5、出车前应检查机动车的转向机构、轮胎、照明信号和制动等装置是否完好。
一、主动安全装置: ABS 防抱死系统
EBS 机械式防抱死系统
ESP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BAS:EBD 电子制动力分配和BA制动力辅助系统(也称BAS)ASR牵引力控制系统 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
CBC制动力分配系统
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TRC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防撞探测系统
动力转向
仪表报警提示
电热后视镜
倒车雷达
倒车蜂鸣器
喇叭
轮胎气压监测 等
二、被动安全装置: 气囊
安全带
安全出口
(自动)灭火装置
安全玻璃
儿童座椅
安全管理以人为本,人以思想为本。如何改变员工的思想是安全工作的根本。首先是要了解员工的短板在哪?培训才有针对性!
一个没有梦想的员工,就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员工就是行尸走肉。行尸走肉还会去注意什么安全吗?所以短板就是要让职工知道自己在乎的是什么?自己的责任在哪?我和一个同事聊天时的一段对话。夜班为什么有打瞌睡,睡岗的?现在家庭富裕了,社会发达了,休闲方式也不同了,天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班上哪有精力再工作。是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用到游戏中去了,哪还有精力来好好工作。但是游戏和生命做比较就知道孰轻孰重了。如果你玩了一天游戏,夜间工作走神或打瞌睡,小则工艺指标失去控制,重则发生安全事故害人害己。就拿最近的河北爆炸事故来讲,也许是一次小小的震动,摩擦,温度控制过高等原因造成的。虽然我不知道原因,但任何一种小小的失误足以造成今天的后果。如果因为我们白天玩游戏,夜间控制失误造成了生产、安全事故。那就是变相的杀人啊!所以说违章操作就等于自杀和谋杀。
在家庭里老婆,孩子,父母、那个不需要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来撑起一把打伞,我们有责任去为家庭挡风遮雨。给员工明确安全工作的意义,只有安全工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才能为家庭赚取更多的钱。让病床上的父母不至于没钱打针,为哺乳期的孩子买瓶奶粉我们不至于东讨西借。有句话说的好:遵章守纪就是孝顺父母。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多少家人的嘱托和心愿啊。我们把遵守安全规程当成义务你会觉得很累,身心疲惫。换个角度,我要想幸福快乐就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遵章守纪。那么我们就
总结出了:遵章守纪保证安全才是快乐之本。我们悬挂的标语就有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
安全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就像老师讲的世界上最小的差别是一念之差,但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却早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差别成功与否。只有改变观念统一思想,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才能更有凝聚力,执行无障碍不打折扣。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原理是从管理的共性出发,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管理规律。安全管理原则也称为二级安全管理原理,是在安全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性;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具有指导性。
安全管理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是指人们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由相互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六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二)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整体规划就是在对系统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系统的全貌及其运动规律,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及各种具体规范。明确分工就是确定系统的构成,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把整体的目标分解,确定各个局部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责、权、利,使各局部都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效综合就是对各个局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在各纵向分工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横向联系,使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发展,从而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运用整分合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资金、人员和体系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反馈原则
反馈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普遍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由于负反馈是抵消外界因素的干扰,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使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一般均采用负反馈。
成功的高效安全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
3.封闭原则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然而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对于企业管理,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必须是封闭的,管理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也必须封闭。
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4.动态相关性原则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就是动态相关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动态相关性是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二、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其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
1.能级原则
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所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必须对应,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三是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2.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有三种基本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是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是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动力原则的运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正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应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运用激励原则,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个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三、预防原理
(一)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预防和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预防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说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发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对于人身事故,美国学者海因里希(Heinrich)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出了重伤(包括死亡)、轻伤和无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之比为1:29:300,称为海因里希法则。也有的事故发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但若再次发生完全类似的事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无法预测。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关系。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的应用。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
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四、强制原理
(一)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响,并要求被管理者服从其意志,满足其要求,完成其规定的任务。不强制便不能有效地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将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
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是由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所决定的。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级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构成了安全行为的规范。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二)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可以说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贯彻安全第一原则,就是要求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计划、布置、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生产。
2.监督原则
为了促使各级生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安全理论,现状,概念,意义,应用
0 引言
煤矿是中国的基础能源, 煤矿安全管理在国计民生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增加, 对煤矿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煤矿作业中, 职工个体之间差异性较为明显, 行为主体往往会在面临安全事故时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要对煤矿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 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迫在眉睫[1]。
1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中国是将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重要煤矿产出国家, 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及生产比重中占据着较大比例。近年来, 中国在能源供应体系的建立健全方面投入了很大力度, 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基本方略, 旨在有效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煤炭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要切实保证国民经济稳定长远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就应积极发展煤炭行业。
作为一项基础产业, 煤炭工业开采资源的环境相当恶劣, 相关设施设备工作场所比较艰苦, 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 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现阶段, 由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煤矿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虽然中国煤炭产量在世界煤炭产量中占据着很大比例, 然而相比于其它煤炭出产国家, 中国相应的事故死亡人数也相当多。近年来, 中国在煤炭生产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 监督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缓解, 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 中国煤炭安全问题依旧比较突出, 由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火灾事故及炸药燃烧事造成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不仅对中国煤炭行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还对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造成了阻碍, 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2]。
2 行为安全理论的概念
行为安全理论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 是将各种学科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 它主要通过各种监测、观察等有效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人们树立并增强安全意识, 形成优良的安全习惯, 为煤矿生产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 切实促进安全水平提升。一般情况下, 由于人的行为具有可测量性及可观察性的特征, 因此, 通过特定措施可对人的行为进行综合有效的管理。行为安全理论以使人形成安全的思维模式、行为和习惯为主要目的, 能减少或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行为的重复发生, 能在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及后果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即ABC行为。具体而言, 行为安全是按照图1的步骤实施的。
3 行为安全管理的意义
3.1 行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
行为安全理论的管理方法具有合理有序及科学规律的特征, 能对预期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规范及固化, 可有效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作人员正确安全行为习惯的形成。它能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还能加强对整体组织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有效促进平均安全水平提高。因此, 就安全层面来说, 要减少或杜绝冒险行为产生, 就要对行为安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以全面掌握并运用其实施手段[3]。
3.2 行为安全管理更加注重员工的积极参与
通过增强职工的责任感, 可以对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积极意义。行为同管理要求及发展目标产生矛盾和冲突时, 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能及时防范及制止不安全行为。此外, 由于安全意识缺乏和侥幸心理存在, 煤矿职工往往在操作规程方面不严谨、不严格、不规范, 极易给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巨大隐患。一旦恐惧感缺乏, 就很难对不安全行为进行预测和监控。行为安全理论的应用能对职工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进而促进行为安全性的提升。
4 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
4.1 前期准备阶段
建立分工明确、合理的行为安全管理小组, 由矿长对小组进行统一领导, 由队长和站长开展安全主管工作, 由组长和职工进行行为安全管理工作。行为安全管理小组可通过制定、维护及管理行为安全管理程序来有效监督行为安全的具体实施状况, 系统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及信息, 向有关部门提交统计报告。在日常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 要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行为安全管理小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使其更加了解并全面掌握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流程, 以更加及时、高效地处理安全问题并进行科学客观评估, 不断改进安全行为, 营造优良安全行为环境, 通过安全价值的树立有效约束安全行为, 促进煤矿职工自豪感的形成和安全观的增强, 以有效加强行为管理。
4.2 安全观察阶段
a) 要明确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就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为安全观察表, 通过对具有较高可度量性、可控性及可观察性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及职工心理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 为观察流程说明书的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b) 要积极贯彻落实相关传达工作。开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班长及组长要积极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议, 向基层职工传达行为安全管理细则, 不断加深职工对有关实施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因此, 对于行为观察员而言, 要积极进行职业培训, 对一线职工的安全行为有着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c) 要及时有序地整理、分析及保存有关观察资料和数据, 可通过电子化管理方式对观察表进行储存。
4.3 建立保障机制
由于煤矿行为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因此, 系统化管理必然必不可少, 行为安全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有着重要意义。要有效调动煤矿职工的工作热情, 促进其主动性及安全性的发挥, 使其对自身行为进行有力约束, 就要不断完善并贯彻落实行为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 减少甚至杜绝不安全及违章行为的发生。此外, 还要积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通过运用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员工, 及时改造及控制职工行为。
5 结语
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帮助煤矿职工对自身行为进行科学的度量、分辨及改进, 其可在管理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于现有的计划、程序及结构, 因此, 可行性及科学合理性相对较强。行为安全管理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且需要管理者投入很大的力度。由于精力及时间限制, 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元吉.基于管理行为控制的煤矿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11.
[2]魏乾柱.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 (下半月) , 2015 (1) :148.
【摘 要】船舶压载操作可迅速改变吃水差,吃水差变化将影响对船体受力状态。通过船体不同吃水差、运动状态的受力分析,在航行中进行适当的压载操作,以确保航行安全。
【关键词】船舶操纵 压载操作 吃水差 大风浪 船体运动状态
【中图分类号】U6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91-02
船体表面积甚大,在强风、流作用下将产生巨大转船力(矩)。船舶生产实践中,这些力(矩)可能大于锚、舵等设备能提供的力(矩)而酿成危险。船长应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分析,适当调整吃水差改变船体受力状态,化不利为有利确保安全。
关于船舶在大风浪中的保向能力,杨盐生等从船舶风洞试验结果出发得出一系列的论述[1][2],并给出一系列有关船舶保向能力的计算公式,但从航海应用角度来看过于复杂,很难应用。关于吃水差对锚泊船、拖带船舶首向偏荡的影响及对掉头操作的影响鲜见讨论和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于航海实际应用之目的,宜从其他角度出发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以供航海实践。
一、大风浪航行空载船舶受力分析及利用压载改变船舶保向能力
船舶空载航行受风浪影响大,大风浪中操纵较困难,多选择减车首侧顶风减轻风浪冲击力,以减小横摇保护车舵,且有较好舵效,但船舶顶风航行须有足够保向能力,以免船舶横风横浪。切忌横风横浪,船侧巨大受风面积易使船体横摇过大以致稳性丧失翻沉,或使船体进水造成危险。吃水差变化能导致船中前后受风面积的变化,改变船体的受力状态而影响其保向能力。
下面以一实例为引讨论压载对空载船舶保向能力的影响:
一)大风浪中空载船顶风航行转船力(矩)分析
S轮某航次天津—海参威,该轮六个左右边柜、双层底及首尾尖舱26个压载舱,吃水F4.8m/A6.8m。12月31号日本海更换压载水,该海区31号无大风警告预报。由于一些特殊情况,先排TST1、2、 4(左右)。1000压载水排空,吃水F3.4m/A7.3m。东北风5-6级突然加大至9级(温带气旋中心经过),并继续加大。选择偏顶风航行,但依然打空车且保向困难;计划航向020°,转换成手操舵,船舶仅能在300°—080°之间摆动,摆回计划航向缓慢;横摇在船舶被吹向横风时加大,随风浪加大加剧;船舶向下风横向漂移,速度约2节,有被吹向横风的危险,形势随风浪加大变得危急。船长考虑继续压水将使尾吃水减少,导致打空车更严重遂令停止压水。船长紧急召集驾驶员商量对策,开始均感觉无良策以缓解局面。
对大风浪中空载航行船旋转运动有影响的外力有风动力 (含船中前的 F3和船中后的 F4),浪(涌)力(含船中前的 F5和船中后的 F6),船、桨、舵效应横向力 F1,舵压力F2,及各种阻力F7,设M1–M7分别为F1–F7相对船中转船力矩。旋转运动由各外力矩作功之和决定,表1为与各外力矩相关的因素及对船体旋转运动影响。表1 作用于船体的外力矩
gaV Ca ABDρθθ+[3],D为力臂,由风舷角、船型决定。
考虑船舶能否保向航行时,风舷角、船型、空气密度ρ、系数c不变,M3或M4由船中前或后水线上正、侧投影面积Aa、Ba及风速V决定,即由吃水、吃水差、风速决定。B可以按需要调整,最大为满舵舵力矩作的功。所有力矩作用角度相同.对旋转运动定性分析时,考察A+B+C只需考虑M3+M4+M和M2的大小即可。显然M3、M4方向相反,形象起见,下面讨论船舶能否顶风保向航行时用M4—M3表示M3+M4。
(1)M4—M3+M远小于M2最大值,小舵角即可保向,出现在吃水差小或首沉,生活区迎风面积大,船体瘦长(生活区远离船中)、船尾线形外飘时。我国八十年代初生产的1.6万吨级干散货轮比较典型,1999年冬天,红旗203空载北上,黄海遇冷空气,(风力11级),自动舵小舵角即可保持顶风航行,航行平稳,笔者记忆深刻。
(2)M4—M3+M大于M2最大值,船舶顶风时丧失保向能力而被吹向横风,非常危险是很多悲剧的原因。船中后受风面积小于船中前受风面积,即尾沉过大,生活区迎风面积小,船体短粗(生活区离船中近)船首线形外飘船舶在风力大时出现。
(3)M4—M3+M接近M2最大值时,保向困难,首向左右摇摆但还能回到顶风位置。实质上是一种临界状态,如不采取措施随风力加大或其他因素改变就有可能进入状态(2),S轮就处于这个状态。调查中发现,不少船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决定性有效措施。
某些大风浪中顶风航行空载船,若吃水少尾沉大,风力小处于状态1,随着风力加大相继进入状态3,2。肥大型船舶易出现该类情形。
二)压载改变吃水差对船舶保向能力的影响
【食品安全理论】推荐阅读:
小学食品食品安全主题班会12-09
食品安全广播稿范本与食品安全演讲稿09-22
食品安全与药品安全11-02
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11-06
新食品安全法食品检验10-31
社区食品安全06-12
校园食品安全06-17
乡食品安全07-02
食品安全资料07-11
食品安全办法10-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