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亮点工作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留守儿童亮点工作(精选8篇)

关注留守儿童亮点工作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较快,农村富余劳动向城镇转移,这就让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中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需要其他亲人及社会的关爱,我社区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县妇联、镇妇联的领导、关心支持下,依据自身实际,成立“寸草心”留守儿童之家。

一、社区留守儿童现状

我社区共割*个居民小组,*户,总人口*人,适龄儿童*人,其中留守儿童*人,这些孩子都有隔代监护或者寄居在亲戚家中,这些儿童整年甚至几年见上父母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具有以下特征:

*、营养不良,性格孤僻。

*、身心发育不健康。

*、成绩落后、厌学,甚至逃学。

为了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上,同时也让留守儿童感到社会的关爱,让这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社区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成立“寸草心”留守了儿童关爱小组,并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二、社区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成立关爱小组。

社区每年对全社区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社区在镇妇联杨彬主任的指导下,成立的关爱小组,巾帼自愿者,成立“寸草心”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委员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开放飞“蓝色阅读希望书屋”我们社区儿童站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至六点对所有儿童开放图书室和活动室,让他们结束、看书、增长知识,丰富见闻。

(*)认真开展家园序列活动。一是开展每周一次的家园活动,让家园铺导员为他们讲法律知识、安全常识、社会规则等,或让儿童们自由讨论活动的内容,自己主持活动;或让儿童在辅导员的陪伴下借书看书;或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等,让每一次活动的丰富多彩,让儿童参与其中,快乐其中。二是开展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相关的活动,比如中秋节我们开展了“中秋话想念”的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家园爱心视频,爱心电话与在外务工的服务童话,送去节日祝福及对父母的想念之情,还有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让儿童为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上自己亲手制止的贺卡和节日祝福,还有世界环境日、三八妇女节等活动。让孩子在节日庆祝中明白节日的意义,同时鼓励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留守儿童之家为儿童购买篮球、乒乓球、军旗、象棋、羽毛球、五子棋、跳绳等体育器材,让儿童随时能到家园借器材参与体育锻炼。家园还适时开展一些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提高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所有的儿童在社区中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认真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寸草心”家园成立爱现帮扶小组,简历服务职责,落实了具体服务项目,成员由爱心妈妈及镇、社区干部、学校教师等担任爱心辅导员。每位爱心辅导员负责一至两名儿童的帮扶,通过与儿童一起活动、交流、走访儿童家庭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及时为需要帮组的孩子提供帮组。爱心辅导员必须一个月走访儿童两次,并及时填写走访记录。

(*)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环保小分队活动。社区通过儿童自愿者报名的原则,成立了环保小分队,小分队定期、定时、有组织地到社区捡拾各类垃圾、枯枝烂叶,为社区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三新”活动,在社区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开通爱心电话和爱心视频,让孩子能到家园与父母交流,增进感情。家园每周末对孩子开通爱心电话爱心视频,让孩子通过登记就能和父母通上电话,通过与父母约好上网时间就能和父母见一面,这样大大缩短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心更密切,感情纽带更牢固。

(*)开展帮贫扶弱活动。社区组织干部及儿童到五保户、残疾人、低保户家里面帮组他们打扫卫生,并与老人谈心。特别市六组的残疾人李素华感动地说:“谢谢社区干部、谢谢孩子们,给你带来快乐”。同时又告诫孩子们要听话,不要贪玩,要认真学习,做有用之人。社区还组织干部及儿童到贫困儿童家中慰问,今年*月*日社区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及儿童站负责人部分儿童到在车祸中丧失爷爷儿童邱兰家中送去慰问,社区积极动员周边的爱心人士支援优秀贫困儿童就学等。

关注留守儿童亮点工作 篇2

目前,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 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 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 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 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 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 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 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业偏差, 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 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 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 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 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 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 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 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 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 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 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 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 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 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 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 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 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 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 经常称王称霸, 对她自己来说, 她看不惯的事, 她一定出面干涉, 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 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 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 就会变本加厉, 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 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 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 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 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 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 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 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 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 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 表现为极度的冷漠, 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生怕孩子不够, 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 孩子耳濡目染, 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 易冲动, 具有攻击性, 情绪不安, 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 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 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 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 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 冲突较多, 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 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 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 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 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 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 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 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 只是辅助手段, 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 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 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 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 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 让德育教育到位, 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 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 课外资料增多, 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 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 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 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 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 思想觉悟低, “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 真正实施, 贯彻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 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 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 (爸爸) 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 当好校园妈妈 (爸爸) , 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 关心儿童的生活, 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 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 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 以达到震撼心灵, 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 (妈妈) 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 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 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 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 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 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 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 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 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 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 去聆听家长的教诲, 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 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 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 社会环境的好坏, 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 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 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 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 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 紧密配合, 步调一致,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上好社会这堂大课, 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3

一、凸显一个“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甚至数年不归,他们平时十分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周末回到家,单身一人面对没有生机的院落和冰冷的墙壁,心里是何等的凄苦。他们平时与我交流说老师星期天我一点也不想回家,我听了心头一惊———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周末是大家放松的时刻,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细问才知到原因———回到家一人孤单地生活两天,还不如在学校与同学有说有笑。对于孩子来说,家应该是爱的港湾、家应该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家应该是最温暖的地方,可是孩子却不愿回家,可见家留给孩子们什么———孤单和寂寞。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作为班主任十分了解孩子们缺少什么———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于是我平时就十分注意关爱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的管理他们。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家庭温暖,每到周末我就会让那些不愿回家的学生到我家生活,弥补一下他们缺失的家庭的温暖,孩子们也很乐意。有的孩子曾经跟我说:“老师,你不但是我们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们生活上的父母,与你生活在一

起,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可见在与留守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凸显一个“爱”是何等重要。

二、体现一个“细”

许多学生由于长期“留守”,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已经变成了“问题学生”。他们不是上网,就是到游戏厅,甚至还有偷盗,赌博,打架等恶习,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我们不但要有爱,让他们心中充满温暖,而且要体现一个“细’字,以便把他们“看死盯牢”。这些学生由于长期恶习在身,已经变成了人人看到人人厌的学生。他们有时为了达到去上网的目的,对老师不是撒谎,就是装病。记得2002年有个学生逃学外出,我为了及时把情况告知家长,于是拿起电话就打,结果发现该生把点歌台的点歌热线当作家校联系方式告诉我,导致我无法与家长联系,最后我发动很多人找了很多天,才在网吧把他揪出来,结果被我狠狠地批了一顿。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每每遇到这类事情我们教师一定要细心看、细心问,确保万无一失,千万不能让学生有机可趁。

三、把握一个“实”

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存在心里疾病,我们关心留守儿童,关键要实实在在关心他们的困难,他们大部分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要承担生活的重担。平时生活里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能扛就扛,实在扛不住,就憋在心里,这样日复一日,他们的脸上也就少了很多笑容。记得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张强有段时间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我找他谈心,他默不作声,只是流泪。后来我到他家才发现:长期与他生活的爷爷病了,卧床不起,他每天洗衣做饭,还要给爷爷喂饭服药。我了解情况后,心里是一种莫名的酸楚——他还是一个孩子,可是生活的重担却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离开他家我决定要带领我们班的其他留守儿童共同关心张强,减轻他的负担。我们每到周末就一起到他家,帮助他照看他的爷爷,帮助他料理家务,这样减轻了他的负担,笑容也逐渐从他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了,我从内心也感到一丝的欣慰,也深深地体味到关心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地关心他们的困难。

关注留守儿童亮点工作 篇4

**县地处关中北部,西接**,北邻**,是**市唯一的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全县有14个乡镇团委,25个基层团委,97个团总支,425个团支部;35岁以下青年有5.9万人,28岁以下青年有3.1万人,团员1.4万人。

按照团省委对驻点工作的要求,我利用下乡调研以及开展活动等机会,通过座谈会、听汇报、走访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实地了解等方式,就上半年**县共青团情况、乡镇和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情况以及农村青年创业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年上半年**县共青团工作基本情况

围绕全县“干部作风优化、政府效能提升”年活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每周开辟专门学习时间,组织团县委机关全体干部深入学习了《廉政准则》、《镜鉴》读本、《团委工作细节管理全鉴》等书籍,机关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县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教育和“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按照“五个一”(即:组织看一部反映雷锋同志事迹的主题片,写一篇感想文章,出一期专题黑板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做一件学雷锋的事)的要求,各学校团队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帮助后进生、少儿才艺大赛、打扫街道卫生、清扫社区乱贴乱画以及“给父母一封信”互动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以“弘扬五四精神、彰显青春风采”为主题的迎五四大型联欢晚会,进一步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

力。组织“知心姐姐”巡回报告会3场,共有6000多名学生6287名家长聆听了报告,对团员和队员进行感恩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团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一是健全各级团委班子,与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联系,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基层团组织;二是制定了《XX年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信息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团组织、以制度促进团组织发展;三是以抓典型带落后为突破口,确定冯雷镇团委、北井头乡团委作为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单位,为基层团委间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四是借助现代网络优势,积极探索覆盖和影响青年的网络建团的新路子,建立了团县委QQ联系交流群,缩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将全县团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共青团基层组织团员信息采集系统”,为下一步网上建团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护绿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目标,一是组织团县委全体干部和500余名志愿者在**林皋湖旅游专线栽植树木,建立“青字林”,为全县的植绿护绿开了好头;二是倡议开展树木认领活动,将树木的日常管护以爱心认领的方式落实到青年志愿者名下,建立起植绿与护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切实抓好服务青年工作。会同县扶贫办、邮政储蓄银行就今年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贴息小额贷款工作进行安排,按照5%的利率进行贴息,目前已收到来自全县不同行业的贷款申请百余份,信用评定、担保方式等有关贷款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

中。依据年初对全县农村青年科技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的情况,确定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理念培训、金融知识培训四各方面的培训内容,做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模范环保城市等重点工作,在蔡伦路段打扫卫生3次,涂白240余平米,设垃圾筒2个,并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革除陋习,崇尚文明”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创造优美环境。

二、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团员青年流失日渐严重。在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两次飞跃后,农村青年在就业中呈现出流向多元、流量多变的特点,部分学生团员在毕业返乡后不能主动、正常地进行组织转接,使得农村团组织难以掌握团员队伍的现状,也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团员在毕业返乡后自动脱离团组织的现象,加之**县大批团员青年外出到发达地区务工,长年不回家,农村青年数量甚少。而目前的初高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外,一出校门就外出打工,给农村团组织吸收、补充新鲜血液造成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组织在农村中的迅速发展,农村青年在新经济组织里相对集中而且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农村新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因而建团率较低,团组织的覆盖面相对不高。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凝聚力日渐减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大批团员青年长期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人数严重减少,使得农村团组织工作

难以开展,没有工作对象又处于长期被忽视状态,不少团支部已长期未开展活动。二是农村经济及财力状况普遍较差,为节省开支,一方面压缩一般性支出,另一方面压缩干部人数,对平时看起来好象不太重要的部门职位尽量实行兼任,造成乡、镇团干部兼职多、年龄大,干本行时间少的状况,而村级在家、外出团支部书记则属“义务”,没有报酬。乡镇一级团委的每年经费除“五四”等重要节日、会议凭计划有少量拨款外,其它经费无法保证。在村一级团组织中,因无活动经费而制约工作开展的有相当比例。

三是团组织功能日渐弱化。从农村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来看,农村一般由学校、乡镇、企业和村级团组织等几部分组成。学校团组织是培养团员青年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在校学生年龄较小,流动性较大,在学校主要还是学习,真正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还是在企业和农村;企业内青工人数较为稳定,但随着企业改制,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削弱;村级团组织团员分散而且难以集中的特点使得其团组织开展工作极为困难。由于团员外出打工多、经费无着落、村委会不重视等原因,有些村团支部组织制度较健全但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四是团员队伍日渐萎缩。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农村有相当一部分青年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而外出务工的团员青年成为团员流失的重要渠道,开展活动召集不到团员,而留在村里的青年则大多已经超龄。此外,由于部分支部不重视自身建设和发展,缺乏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青年人不愿加入团组织,从而使团员队伍日渐萎缩。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农村团组织建设的关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农村的希望在青年,农村青年的出路,一定意义上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出路。因此,树立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度的战略观点,及时、准确地把握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脉搏,并予以正确引导和教育,这应是农村团组织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各级团干部要提高认识,带头学习,并通过办团刊、简报、板报、专栏等教育阵地主动地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其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针对青年的特点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中,深入浅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各级团组织树立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创业示范苹果园等,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大地震、**罗敷河决堤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各级团组织开展的献爱心捐款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对灾区群众的支援,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二)争取党组织重视是农村团组织建设的保证。团的建设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团组织都要更加积极地争取党组织的领导,认真扎实地落实党团共建的工作原则。要进一步提高对团的工作重要性认识,把抓好团的工作放到培养“四有”接班人、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综合考虑。要注意维护青少年的整体利益,为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级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农村党建“升级进档”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团建于

党建的有效衔接,努力把团的建设列入党的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做到安排有团建、落实有团建、检查有团建。要逐步增加对团组织建设的投入,努力加强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团组织活动开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深化团员管理是重点。首先本着“优化结构、增加数量、保证质量”的原则,加大团员发展力度,不断壮大团员队伍。其次,要切实加强流动团员的管理。一是强化农村团组织的组织观念,认真做好农村中学毕业回乡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杜绝中学毕业回乡团员流失。二是加大外出务工团员的管理力度。要积极探索网络建团的方式方法,确保团员流动到哪里,团组织就建到那里,有效防止外出打工团员的流失。再次,要做好新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各级团组织要根据具体情况,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做好新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努力减少无团组织的“空白点”。

(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出路。根据农村特点,利用农闲时节、农村习俗、气候节令、农作物生长周期等组织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工作职能上,农村团组织包括县一级团组织要结合当地农业特色,邀请省市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就农业相关产业进行讲解、指导,比如生猪养殖的市场规律,多少年是一个周期,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如果是谷底就应当避免。再比如,可以请统计局、农业局的专家向青年农民就全县的苹果栽植情况进行通报,并进行分析,从而帮助青年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就是说,农村共青团组织要能够给青年农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有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要通过组

建青年突击队、青年服务队、青年科技队等青年志愿者队伍,根据动植物的生长收获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病虫害防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在团员中广泛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作贡献”活动,来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背景:或许我们年少轻狂,一路上纵情欢歌;或许我们涉世未深,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写满向往;或许我们胸怀信念,一双双眼眸深处洋溢虔诚;我们忘记了一路颠簸的辛苦,在我们的眼里,没有小山村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稀少的孤寂感!我们拥有的是年少的轻狂,激昂的斗志和热血的情怀.还未来得及酝酿好心情,我们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初步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走家串户,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了书籍、文具及衣物等,并在校长的亲自陪同下冒雨发放到儿童手中。

实践内容: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瑕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常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的保护和意识。

4、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 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绝大多数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数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一半的儿童认为有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3、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 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

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几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队员们的吃住问题,活动的宣传,或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五)总结: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5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他们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失衡,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形成障碍,全社会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一定的关注。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监护人位置的缺失,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一旦监护人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致使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惧、偏执等,长期产生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一般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85%左右,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第二种,监护人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等。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第三种,监护人是哥、嫂或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确定性不大。

不论哪种形式的监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调查有68.2%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2.7%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69.4%的隔代亲人及75.2%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隔代监护造成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依照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造成儿童缺乏责任感,过分封闭自己,而远在他乡的父母,又在物质上对其额外补偿,造成农村儿童的浪费攀比,无形中助长了儿童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形成,使这些儿童更早的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淘金”,新一代的“文盲”也将悄然产生。留守儿童最明显的特征是难以满足心理上的交流,难以得到来自父母或严厉或温暖的爱,家长也由于诸多原因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儿童缺乏安全感。一部分监护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在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教育、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以至儿童出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不良现象,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一项长远而宏大的工程,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加大心理方面的干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影响,其性格比较内向,更何况是这样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关注与引导。不能把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定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讨论,建立家长与教师,特别是与班主任的定期联系,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动态。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将他们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日记录下来,让“代理家长”提醒双方及时打电话问候,表示关心与祝福,并在班会课上动员同学为他送上生日祝福,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同学间真挚的关怀,从而排遣孤独,减少压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只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比成绩更有助于长远发展。

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家长要克服困难,不能一味地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 篇6

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当被报道出来时,有些人也许会有一时的同情与关心亦或是愤愤不平,但渐渐地的随着热度的消失,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也会有所减少。虽然网络报道会对此有必须的影响,但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案例依然不断出现。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人的悉心教导与关注,更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陋习,同样也更容易受到其他身体及心理上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他们需要社会付出更多地关爱与保护,才能健康的成长。

最后是当地政府要为留守儿童多办实事。主要是要健全政策机制,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学上。要坚持政府用心引导,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创办更多的托管中心,让其能接纳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首先当地政府就应关注当地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加大地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力度,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其次是当地政府要关注留守儿童不受非法侵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制度或法规以及加大相应的惩罚力度最后,社会也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爱与温暖,不再感受孤独与无助,帮忙他们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孤单害怕;帮忙留守儿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爱与温暖。让社会上多一些像壹基金这样的组织。我们每个人多付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多一份温暖。所以让我们一齐关爱留守儿童,让爱的暖流潺潺不息。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7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 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外出务工, 活跃了城市经济, 繁荣了市场, 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他们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 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1.“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严重。

当前,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 这种监护关系存在着不能克服的问题: (1) 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 监护者常常用溺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而忽视了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和引导。 (2) 祖孙辈在年龄上的差距大, 思想观念差异也很大, 代沟明显, 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3)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 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所顾忌, 不能做到严格管教。

2. 缺失父母的关爱, 孩子情感饥饿。

(1) 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慢慢地淡了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 较之农村非留守儿童, 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而会使他们有一些不良心态出现。 (2) 由于这些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有效的沟通, 性格朝两种极端发展, 胆小、懦弱、内向、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对父母充满怨恨, 有被遗弃的感觉。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 自觉性相对较差, 家校合作难;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 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照顾, 卫生习惯较差。

3.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某些因机遇挣了钱, 他们认为自己靠苦力挣的钱比文化高的人挣钱还多, 在他们心中滋生着“读书无用”的想法, 所以对自己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 顺其自然, 书读得好就读, 读不好就去打工。而一些没有挣到多少钱的父母, 认为是命运不好, 整天怨天尤人, 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 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 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 监督弱化,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农村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很差, 教育质量跟不上, 学风不浓, 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 觉得升学无望而厌倦学习, 继续学习的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 在“留守儿童”之中, 只有35%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能继续深造, 多达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只能走上打工之路, 5%的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与家庭监管不严有密切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要么年事已高, 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 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文化素质低下, 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外时间, 有时会逃课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看电影, 这都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负面的一面。一方面, 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 这样就减少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 家长要积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 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背景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以及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说给孩子听, 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长此下去, 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若条件允许, 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 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条件不允许, 可以利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引导, 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若需要监护人, 父母应谨慎考虑监护人的各方面情况, 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文化程度等, 如果委托给品德素质低下、身体状况不佳的监护人监管, 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 反而更有害。家长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 不仅满足孩子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学校应加强管理。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它们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延伸, 以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 促使它们的健康发展。所以,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 并将其在校表现计入档案, 及时通过电话或信件等形式, 向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通报他们的成长情况, 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齐心协力帮助其矫正过来, 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 教师还应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责任, 多多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谈心, 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信赖程度, 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问题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1-01

1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指父母双方进城或外出务工,因而造成家里没有直接监护人的特殊儿童群体)。这些孩子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逐渐由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学初对初中各年段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结果显示:我校初中部总人数为702人,其中留守儿童162人,留守儿童占总人数23%左右,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有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曾这样写道:“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国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很想念他们。”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我校“留守儿童”主要有“四大症状”。

2.1 道德行为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同学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赌博等。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2.2 学习成绩欠佳

究其原因,其一,由于父母监护不够,那些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观念淡薄,更由于自制力薄弱,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成绩不够理想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被严重挫伤;其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偏低,只注重经济的投入,不注重子女的成长及学业;其三,家长不管,全靠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连个联系電话也没有留给班主任,学生在校有了问题,却无从反映;其四,“读书无用论”在留守儿童中被无限度夸大,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调查中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占80%以上。

2.3 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他们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他们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有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使留守儿童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障碍。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5%左右。

2.4 安全难以保障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与年迈的长辈、亲戚或是与邻居生活在一起,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监护管理的“盲区”

父母外出之后,其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祖辈或亲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他们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而亲戚在管理上更是禁锢,总认为别人的孩子不好严格管教。

3.2 学校教育的“困区”

正常上课时间还好,但是一旦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常常会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学校5天教育,抵不住学生2天的社会游荡)。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周末再加以约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老师面前的条条“高压线”,老师也不敢对学生过于苛求。

4 系列措施,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针对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4.1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尽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成立“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工作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每学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签订《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书》、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等。

4.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施行动态管理。学校每年在开学初都分发《洪宽中学留守儿童情况摸底表》,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并要求班主任登记造册,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4.3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温暖。要想工作行之有效,就必须与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沟通,家校联手,齐抓共管。为此,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安排两次集中家访,并把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家访对象;学年初都分发一封《致留守儿童家长的公开信》;要求外出务工的家长要常回家看望孩子;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家校之间及时沟通、互通信息、保持密切的联系,大大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4.4 开展系列关爱教育活动

开展“结对子”活动。各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填写《结对帮扶记录表》,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开展“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和“我留守?我坚强”的演讲比赛,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努力学习的决心。

开展体育竞技、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增进了友谊,锻炼了才干,收获了快乐,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另外,学校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开展“春风助学”活动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补助等。

上一篇:成分输血和护理下一篇: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