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语言活动《小壁虎借尾巴》
一、案例描述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
2.熟悉动物对话,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3.知道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体验关爱之情。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故事借助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讲了小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的这样一个道理。故事生动、有趣,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在角色的扮演中让幼儿体验语言,并且运用语言,使幼儿在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产生一种成就感。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所以,我选择了这节课并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设计了这节语言课《小壁虎借尾巴》。活动过程:
上课时我从身后拿出自制的手偶小壁虎跟小朋友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从而引导幼儿说出小壁虎。接着我进行导入:“可是呀,小壁虎今天有点伤心,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下面我们来听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我绘声绘色的把故事讲完后开始问小朋友:“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幼儿激动的告诉我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吃掉了。我接着引导:“那小壁虎没有了尾巴怎么办啊?”幼儿开始抢着举手“小壁虎要去借尾巴。”看到了小朋友热情那么高涨,为了延续这种热情,所以我把准备的连环画拿出来,开始通过看图片回忆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并在每段结束时进行提问,达到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及为下面分角色表演做下铺垫。
分段的图片看完后,我把故事完整的借助图片讲了一遍,并提醒幼儿“老师讲到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尾巴都有什么作用时,会说的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说”。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和老师共同完成了看图讲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接着,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角色表演。老师跟剩下的小朋友做旁白。待第一组小朋友表演完后进行点评,希望下面表演的小朋友能够注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表演两组后,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表演。结束采用律动《我最棒》,让幼儿通过动作来表扬自己今天的表现。
二、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发现有好几处都是我不能控制的,甚至有时会冷场,一个问题抛出去没有幼儿搭理我。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开始上课时幼儿还没能完全进入课堂中,有的还沉浸在刚刚的玩耍中,所以我的突然提问和问候让有的幼儿愣了一下。如果我能够采用一个小游戏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或许一切都不会显得那么堂皇,幼儿能够一下子被我的游戏吸引过来,从而达到我之前预想到的效果。
2.当我运用图画边讲边做动作时,幼儿觉得很新奇,听的也很认真。可是让他们复述里面小动物对话的时候就显得吃力。如果我能够在每段讲述后带着幼儿多练习几遍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并让所有的幼儿跟着我做动作,例如小壁虎是怎么爬的,小鱼是怎么游的类似于这些要求,幼儿在下面的表演也不会显得很笨拙,肢体语言不自在。
3.我原以为在角色表演时是最尽人意的。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相反场面有点混乱。尤其是在最后,所有的幼儿一起表演时,那个场面我控制不了了。因为幼儿都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表演。而且那个卡片很小,贴在袖子上很不方便。所以幼儿在对话表演时都是先看下袖子上的卡片接着表演。如果我能把所有的卡片做成头饰或者胸饰,或许就会好点。而且我应该把卡片分类好放在指定的篮子里,这样幼儿在选择卡片时就不会把卡片弄的乱七八糟。而且我给幼儿表演的舞台很小,把他们框在了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导致幼儿不能放开的表演。
4.幼儿表演完后,我应该及时的把卡片收回。因为好多幼儿根本没有听我的总结,总是在那边玩弄手里的卡片。所以好多幼儿都没有听到我说的话,导致音乐声响起了才注意到要跳舞了。
所以,通过以上的反思,我重新把教案修改了下,又选了一些幼儿进行上课。我的课前游戏是手指游戏——《手指开花》,正好游戏结束时,幼儿的小手都是藏在身后的。他们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我的课也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并且回应方面也有进步,幼儿能够很快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第二环节看图分段讲述故事的时候,我把动物之间的对话来来回回跟幼儿说了几遍,并且在说的时候采用肢体语言。不仅如此,我还跟幼儿进行了角色表演,我扮演小壁虎,幼儿分别扮演小鱼、牛、燕子,这样不仅让幼儿加深了对话的内容,而且还激发了幼儿表演的乐趣。下面的角色表演我给了幼儿足够大的舞台空间,并且把小动物卡片所放的的位置告诉了幼儿,方便幼儿取卡片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幼儿分组把卡片送到指定的篮子里,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以舞蹈结束这节课。
经过反思后修改过的教案上起来就显得比较得心应手。幼儿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虽然还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幼儿都能够跟着引导很快的回到轨道上。
一、通过多媒体让幼儿学会倾听, 从中发现有 价值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 我园已经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这套系统附带的软件资源, 教师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 供幼儿欣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为了培养幼儿学会倾听的习惯, 笔者利用现代教育装备资源, 科学呈现信息,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动画视频, 幼儿很想知道故事里要讲什么内容。在讲完故事后, 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故事中有哪些主人翁, 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这样做可以训练幼儿集中注意力, 保证活动质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让幼儿通过欣赏视频和倾听故事, 说出自己的所悟所感, 有效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落实幼儿主体地位。
二、让幼儿感受图书馆环境,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尽量减少缺乏能力培养的书面作业, 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 让幼儿有精力去阅读, 使幼儿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 丰富知识信息。如通过图情课的学习, 幼儿了解了图书馆的功能和布局, 学会了图书资源的检索和借阅的技巧, 学会了如何向他人推荐优秀书目。同时, 教师也应适时推荐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目。
例如:《狄克和猫》《我会打扫卫生》《蛇女》等对幼儿来说, 都是阅读书目的首选。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阅读, 之后再进行交换阅读。当每个幼儿把这几本书都阅读之后, 教师组织一次交流会,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书香氛围, 让幼儿感受到图书馆的浓厚氛围, 引导幼儿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三、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 学习能力
在语言活动中, 由于幼儿的个体异性, 导致幼儿的阅读参与程度不同。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时, 可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刺激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度, 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幼儿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学习《祖国妈妈我爱你》时, 笔者让幼儿课前进行网络阅读, 了解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经济发展、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等信息, 从而使幼儿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开展活动时, 教师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想, 说出自己的体会, 结合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 谈一下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让幼儿学会表达,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 兴趣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增进彼此共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在语言活动中, 要及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还要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 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大家一起探索, 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看图说话时, 采用了让幼儿说故事的形式开展活动。上课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只不过动画片里没有声音, 让幼儿配上旁白, 鼓励幼儿说出故事里的主人翁和故事大意,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质疑, 共同探讨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综合提升幼儿的阅读品位。
五、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幼 儿自主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 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幼儿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幼儿的阅读实践。幼儿通过阅读, 在主动思考中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受到启迪, 培养了阅读习惯, 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 很多家长的手机都开通了上网功能,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 使手机上网就在弹指一挥间, 幼儿可以便捷地查询相关信息, 也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文学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 丰富幼儿的阅读量, 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六、网络阅读还需教师关注幼儿课后活动情况
当前盛行网络阅读, 教师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情况, 课堂阅读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言活动的结束, 教师还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动态, 对幼儿的阅读心得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 在网上进行评价分析。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构思下一次活动的阅读内容。让幼儿实实在在参与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七、结束语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带领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感悟语言的魅力。今后的幼儿语言活动道路上, 我们要加大探索力度, 革新教育理念,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以幼儿为主体, 充分调动幼儿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 才能使幼儿的语言功能日趋完善, 幼儿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续胜华.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J].新课程 (上) , 2012 (6) :12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语言;思考
一、不多不少要严谨
教学语言不宜过多或过少。课堂时间有限,知识点较多较细,如何科学有效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对于本框教学内容在本课的地位、在本单元的地位以及在整本书中地位要有宏观的把握,建立起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有条理地表达所教内容。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少,对重难点的把握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语言表达要精练、准确,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必须发展生产,而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让学生对本框知识有总体、宏观的把握。此外,教师还应做到尽量不讲废话,减少或避免无效词汇,提高教学效率。
二、举一反“四”重引导
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很重要。传统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误区在于,教师把学生定格于书本,强调灌输和传递。掌握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就显得尤为关键。语言是为方法服务的,教师对于知识点的分析应把握四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评。以往教学论认为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完成了教学,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预期目标是对下一阶段教学任务安排的有效参考。例如:讲到“矛盾的基本属性”时,可以分析高中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具有普遍性;怎么解决此类矛盾,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具有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采取沟通和理解的方式;最后还要跟进实际中的解决效果,即能否有助于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分析情境,解决情境。
三、有张有弛重均衡
恰到好处的语速能给教学效果加分。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认为只要把知识点告诉学生就达到目的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却不关心。一节课的教学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课前导入、中间教学高潮、结尾知识点总结贯穿整节课,忽轻忽重、或喜或悲的语言节奏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重难点的讲解,放慢语速,提高音量,以突出该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更有助于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当然,整节课也不能全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主次失衡,必须有张有弛保持平衡。所以, 教师还要保持适度的语言幽默感。科学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很难维持一节课的时间,找准时机讲个小故事或者小笑话,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让学生有短暂的思维放松,这也是教师个人素养的表现。
四、千变万化求新意
教学内容是严谨的,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语言形式而言,许多学生觉得政治课理论抽象枯燥,但对同样抽象的数学物理却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认知变化有关。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理科形式化的语言从具体内容中分离出来,表现了同一类思维内容在形式化上的共性。那么,对于政治课教学,也可以借鉴理科思维方式,通过形式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化语言”包括字母、公式、图示、关联词等。从语言内容来看,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针对高中生喜欢潮流、追求个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流行歌词、影视剧片段或者民谚等素材分析教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深刻问题浅显化,凸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基本理念。
五、有赏有罚显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有序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班级管理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但能够摆脱尴尬,还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需要教师教学语言的机智,首先在处理学生的认知问题时,要巧妙应对学生的“我们又不参与政治,没必要学习政治,又或者认为学哲学一点用处都没有”等问题。其次,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要适度,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赏和罚两种手段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语气要严肃,抓住时机小小地“打压”;对于过于自卑的学生语气要温暖随和,及时予以肯定;对于中间群体语气要充满活力,积极激励。因此,教师一味地批评或表扬都是不智慧的,敏锐灵活的观察和果断的语言表达才是教师教学成熟机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秦璞.搏动的讲台:我教思想政治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观察杏子、樱桃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重难点:
1、观察杏子、樱桃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杏子、樱桃、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问号图片。
2、水果贴纸(杏子、樱桃、葡萄、西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姬老师想带大家去果园里摘果子,开上你的小汽车,嘀嘀,出发了,果园到了,刹车,下车。看看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
2、教师出示樱桃、杏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白鹿原的西瓜,华胥的杏子,樱桃,三里镇和前卫的葡萄)
3、师:仔细看看,这些水果和平时有哪里不一样?它们忘了干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没有颜色)
4、师:你们想不想给水果穿上颜色衣服?你想给樱桃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樱桃喜欢吗?
5、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它水果的颜色,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杏子、紫葡萄、绿西瓜。
6、师:我们小朋友让这些水果穿上了漂亮的颜色衣服,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樱桃穿上了红色的衣服以后变得怎么样了?(红红的)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红红的)我想把送一句更好听的话送给樱桃,把这句话说的更好听一点,你们听一听我是怎么说的(樱桃樱桃红红的)
师:谁来给西瓜送一句话呢?(请幼儿来说)杏子、葡萄同上。
二、编儿歌《水果歌》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师:今天果园里不光有水果宝宝,还来了一位客人。(教师出示问号)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他表示了什么意思呢?这个是问号。它表示了有问题要问,那你觉得问号会问谁问题呢?(引导幼儿说出水果宝宝)。
2、师:它是问哪一个水果问题呢?(引导樱桃)它今天就是有问题要问樱桃,听听看,它会问樱桃什么问题,什么水果红红的(幼儿回答)
3、师:谢谢你们帮樱桃回答了,这个问号找到它要问的水果宝宝了对不对?我这里还有三个问号朋友,它们要问哪个水果宝宝?会问什么问题?(可请幼儿操作)。
4、师:这是什么颜色的问号呀?你帮它找到了谁?你们同意吗?你们觉得它会问水果宝宝什么问题?刚刚樱桃那边红色的问号是这样问的:什么水果红红的。那这个问号怎么问?(幼儿回答,另外两个水果同上)。
5、师:你们今天表现非常棒,刚刚我们讲了好听的话送给水果朋友,其实你们就已经编出来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这首儿歌的名字想不想知道?(水果歌)
6、师:听我念一次(教师念儿歌),接下来你们跟着我来念一念这个儿歌?我来念问号,你们念水果(教师幼儿一起念儿歌)。
三、游戏:水果歌。
1、请幼儿贴上水果,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贴樱桃的幼儿则站起来说:“樱桃樱桃红红的。”贴其它水果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2、师:既然你们已经说的很好了,那我给你们一点奖励(出示水果图片),你们想拿什么水果,就拿什么水果宝宝,每个人只能拿一个,贴到自己的身上,你们就变成了水果宝宝。(分批拿)
3、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坐坐好,我要打招呼了,我叫到什么水果宝宝,你要马上站起来哦。
4、师:我要玩游戏了,玩问答游戏,你们当上了水果宝宝,我就要来当问号啦,我就要来问问题了!我问谁问题,谁就赶快大声回答我。(进行游戏)
四、品尝水果
1、师:今天我们这个游戏玩完了,我有奖励要奖给你们(拿出真的水果),想不想吃呀?现在能不能吃呀?吃水果之前要干什么?(洗手),让我们把手洗干净了再一块儿来吃好不好?
2、请幼儿按顺序洗手,品尝水果。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跟自己父母说说今天的水果歌并且等到水果成熟季节亲子去采摘。
活动反思:
1、通过观察图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鼓励育儿大胆讲述故事情节。
2、在看看、说说中,让幼儿懂得吃冷饮不能过量。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三只小猪的可爱形象,懂得造房子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2、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
活动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挂图、幼儿用书、多媒体,简笔画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的图片,教师示范的草、木、砖三种材质的实物
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教师出示挂图进行讲述:有三种房子:一是草房子,而是木房子,三是砖房子,你认为哪种房子最结实?为什么?
2、引出故事。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呼呼,噜噜和嘟嘟。有一天,猪妈妈说: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每个人出去造一间房子,看看你们谁的本领大。小猪们会造哪种房子呢?我们来听一听故事《三只小猪造房子》
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三只小猪分别造了什么房子?谁的房子结实?
呼呼和噜噜为什么要造草房子和木房子呢?
大灰狼为什么吹不走嘟嘟的房子呢?(材料坚固,建造认真)
呼呼和噜噜很惭愧,决心要向嘟嘟学习什么?
幼儿边观察教师逐一出示挂图,边听故事录音。
提问:呼呼的草房子被吹散了,呼呼跑到了那里?
噜噜的木房子被吹散了,它们怎么办?
嘟嘟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
3、幼儿跟着录音边看挂图,边学讲故事。
4、游戏“三只小猪造房子”。
用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图片布置场景,教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猪妈妈与小猪,边听录音学讲故事边游戏。
5、三种材料模拟三种房子,教师示范,个别幼儿操作,体验三种不同材质房子的牢固度,进行比较。
6、幼儿讨论。
提问:你喜欢那只小猪?如果是你,你会造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
教师总结故事内容!
教学反思:
一
设计一按“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选读部分, 理清要点———精读一段, 赏析语言”由大到小的思路设计。在上完后, 有几点值得反思。
1. 大海捞针, 无的放矢。
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部分,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 查找与物候相关的信息。这个要求过于宽泛, 缺少指向性, 使学生犹如大海捞针, 随意抓摸, 完全没有顺序可言。
2. 断章取义, 割裂文段。
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内在顺序, 尤其是一篇事理说明性很强的科普文。我按照一篇、一部分、一个段落来讲解, 完全把文章割裂了, 不仅破坏了文章原本的整体性, 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选读一部分”的内容是在7—10段, 而“选取一段精读”却在第一段。这个跳跃性很大, 学生完全被牵着走, 不能从整体上对文本有合适的赏析。
3. 隔靴搔痒, 深入不够。
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现象或者科学道理, 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 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可是我在“理清要点”环节, 只是让学生简要概括影响物候的要素, 然后就让他们分析这几个要素是否能调换。学生能从每段的首句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 但对于具体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比如, “纬度”是如何影响物候的?作者列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但如果不让学生读完文章内容后自己说一遍, 他们是很难理解纬度为什么会影响物候。
二
在对设计一的反思基础上, 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方案。相对于第一个设计方案, 有几个变动。
1. 长驱直入, 开门见山。
这是篇科普文, 科学性较强, 所以可直接用问题导入:“什么是语言?大自然怎么会说话?”即舍弃一般散文的煽情, 而是简洁扼要, 开门见山, 让学生一开始即感受文本的不同, 且带出第一板块内容。
将了解信息与赏析语言相结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何为大自然的语言。在学生于第一段查找到相应的信息后, 赏析本段优美的语言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从而既解决了对概念的掌握, 又将语言赏析环节一并完成。
2. 紧扣文本, 由表及里, 学以致用。
本文的一大难点是将那些蕴含着大量科学信息的枯燥语言掌握内化。因此我在“理清说明顺序”这一环节增设了一个问题和开展了“学以致用”活动。增设的问题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的吗?”为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必须将文本读透、吃透, 再联系自身的知识积累,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清晰表达出来, 就是对文本知识充分掌握了。“学以致用”环节不再像设计一那样通过图片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受什么影响,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图或者古诗蕴含着哪些物候影响因素。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考察, 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影响物候的因素, 进而理解文章为何如此安排, 理解课文的思路。
三
设计二虽然有了大的改进, 课堂效果也不错, 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如:
1. 问题不具启发性。
如对文本信息的掌握, 在辨明了什么叫做“物候”“物候学”后, 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应的信息, 于是我设计了“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这个问题非常大, 学生往往无法回答。我这就犯了和设计一样的毛病:无的放矢, 使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方向, 而且不能遵循老师的设想, 推进教学过程。后经修改, 改成了:“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物候哪些其他内容?”这样结合课文内容学生更有目标, 且老师也能相应小结。
2. 课堂容量偏大。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没有让问题具体而深入, 如在第一段精彩段落品文赏析的鉴赏中不透彻。在学生能指出哪句美并说出相应的评价后, 老师应立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韵味美。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我在这一环节显得过于匆忙, 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所获,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纠正。后经反思, 我认为可以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 联系新旧知识, 将内涵挖透彻, 尽情展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让自己的思路在不断地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我选择后者。
摘要: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教师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不断反思进步。作者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优美语言和理清文本的说明顺序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进行了两个教学设计, 设计二是在设计—反思基础上的调整和修改。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外国语言学 课程教改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及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外国语言课程已成为人们学习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此科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的融入对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与课堂效果都有良好的作用。
一.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反思性教学作为既含有经验性又含有科学性的一种模式,其意义在于建立在实践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在过程中实现问题的发现、假设与解决。也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利用活动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与学习融合起来,达到教学实践的科学合理性。其基本特征有:
1.从解决教学问题出发,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是单一的简单回顾教学状况,而是具有重复研究性的反思;其二,反思性教学通过对科学与人文等方法对教学内容、用具及目标存在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提升教学质量,增加了参与教学者创新思考的几率。
2.是推动实践教学科学合理的动力。在教学中加入反思模式,是为了进一步改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标准及目的。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在反思性教学推动实践科学合理的同时,也成为其本身教学模式发展的动力。
3.结合教学与学习,有助于教学的全面发展。“学会教学”成为一种新模式,是指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掌握伦理与道德知识。反思性教学在这一点上,对学生“学会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发展,锻炼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反思性教学
在外国语言学课程的教改中,反思性教学的融入使课程教学的实践问题得以解决。以课程中“语法”课的语类分析为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利用反思性教学可以更好的将其理论内容与教学方式相融合。经过课程的改革,在语法课程中原有的语言理论、语料选择基础上增添了问题分析、结论研讨以及外语教学的有关启发。
1.语言理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类”知识的有关定义可在相应环境中进行讲解,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其在语类分析中的应用,也可为学生介绍或准备有关的参考资料,可以是网络链接、杂志、书籍、已出版的论文等等。
2.语料选择。由于外国语言学课程有一定的语类差异性,为更好的研究其中的差异,在教学的课前准备中可挑选不同出版社出版书籍中的资料,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及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中的一些文章,并选择网络上的一些学术性论文等等,但主题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学科差异的变量。
3.问题分析。反思性教学提倡多思考多疑问,在教学中选择语料内容后,要对其进行分析,包含语言变量的主题、主语、时态语态、缩略语等,通过分析产生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解决与处理。
4.结论研讨。经过对选择好的论文的语类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语类中语言特征的差异与区别。例如,在科普类论文中开头句子中使用经过标记的主位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几,而研究类论文中利用标记主位替换语法主语的比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前者着重探讨研究的过程,而后者着重点在于研究现象,可见不同的语类的阅读对象也是不同的;如对缩略语的分析可得出,科普类论文比起研究类论文对技术背景资料的标准较低;对语态的分析可得出在科普论文中被动语态出现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而研究类论文中此语态的使用是前者的二倍之多。也就是说,科普论文与研究论文相较,其语言领域与内容的技术含量都低一些。
5.教学启发。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与讨论解决,外国语言学的课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包括不同类别外语文章的不同性质,其中所产生的语类差异,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教师要教导学生对这些差异的理解与利用。在为学生准备教学内容材料与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选择不同的阅读资料,如科普类论文适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而对文章相关技巧知识了解较少的一般阅读者,不可作为学术论文的范文来用等等。总结来说,在教学的实践与改革过程中,恰当的利用反思性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富有意义,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育。
本文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有关特征与意义的讨论,进一步就外国语言学课程与反思性实践的结合进行了分析。希望文章可以为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在本次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看图,来猜测故事内容。然后,教师讲述儿歌内容。在讲述儿歌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肢体动作来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并记忆儿歌内容。例如,“缩在椅子上”就双手抱住膝盖;“飞来又飞去”就伸开两手臂做蝴蝶飞的状态。孩子们看到老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觉得很有趣,自觉地就和老师一起学起来了。
通过肢体动作、图画内容,以及教师的引导,孩子们在记忆儿歌的过程中表现良好,绝大多数幼儿能将儿歌边做动作边完整念诵出来。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前
半段。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1.教师: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俩和好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编故事结尾。
三、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简单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分角色表演
五、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糨糊、细线、彩色笔,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幼儿只有真正喜爱上了语言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逐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我们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认识,和对儿童汉语言发展的认识,我们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作出了相应的修订。我们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4大块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4个主要部分。
第一,倾听行为的培养: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幼儿园语言教育对幼儿倾听技能:有意识倾听(集中注意的倾听);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理解性倾听(掌握倾听主要内容,连结上下文意思的倾听)等。
第二,表述行为的培养:表述是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因而,对幼儿表述行为的培养就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表述能力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学习正确恰当的口语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运用4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技能,由简到繁、由短到长地提高表述水平。同时掌握个人独白、集体讲述、对话交谈等不同的表述方式。
第三,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尝试艺术地构建语言方式的行为。文学作品是由语言艺术构成的,带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却又不同于口头语言它是艺术语言的集合体,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综合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强他们对语言核心操作能力的不同层次的敏感性。
第四,早期阅读行为的培养: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尽管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尚不需要具备文字能力,但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他们有必要认识口语与文字的对应关系,有必要掌握看懂图画书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辨认自己的名字和常见字。
教师作为幼儿语言教学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深入学习课本知识,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这里,我对幼儿学习语言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为从事学前教育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一、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投影、音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小班语言游戏《谁来了》,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儿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小鱼是游来的、小兔是跳来的等,让幼儿记住相应的动词,在游戏中练习运用,这样不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一次次减弱。
二、开展游戏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能引起幼儿愉快的自发参与,带给其无限的乐趣。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他们的想象得以自由驰骋,好奇心、好模仿和好活动的需要能得到满足。游戏具有社会性、创造性、概括性和兴趣性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时,多采用游戏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理解快、感受深、记忆牢。
三、语言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在组织幼儿谈话活动中,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除了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更应注意谈话形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让幼儿有话想讲、有话爱讲、有话能讲。我们还可以利用散步、参观等时机,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细心观察,边看边说。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语言习惯主要指听、说、读、写四大方面中的前三项,而倾听则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它关系到人际交往和对语言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幼儿文学作品则是引起幼儿倾听的良好素材。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听、多说、多练,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地发展。
一、大班语言活动———老鼠嫁女
(一)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老鼠嫁女》是我国的经典儿歌, 其诙谐、幽默的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童谣以其灵动的想象力, 丰富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在社会急促地跨入现代化轨道的今天,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 从小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化熏陶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如何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呢?本次活动教师大胆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师幼平等合作, 相互作用、共同研究, 并通过有效分组操作、寻找逻辑关系等设计, 达到让幼儿自主学习, 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感受民间童谣诙谐、幽默的风格的目的。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分组操作, 逐步探索并了解儿歌中各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儿歌内容。
2.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 完成对句式的建构与掌握。
活动准备: (1) 教具:PPT; (2) 学具:操作板, 儿歌角色图片。
(三) 活动过程
二、《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一) 立足老教材, 探究新起点
一些经典的老教材往往会成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时努力回避的内容, 原因无外乎一无新意二难超越, 久而久之, “经典”会变成“历史”被淡忘,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会错失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相遇的机会。其实, 我们不妨辩证地看问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高, 所蕴涵的教育资源生动而鲜活;二是原教材的演绎完美, 充分挖掘和调动了孩子的有效学习。比如, 本次活动所选择的内容《老鼠嫁女》便是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 因其内容的诙谐、幽默, 主题线索的清晰、明了, 内在逻辑关系的生动、巧妙, 便被广泛地应用为画刊、动画片, 也曾多次被成功的演绎。
教师在反复分析内容的过程中, 从已有思维方式入手, 寻找探索起点。不同语言教学素材之间的相似性, 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相似的思维方式, 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在《老鼠嫁女》中儿歌角色间出现的先后顺序, 都存在这固有的规律即“谁比谁更神气”, 这一先后关系便成为思维探索的新起点———探究角色见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起点上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借助有效地分组操作、小组展示, 营造了师幼学习、幼幼互动、自主参与的课堂氛围。
(二) 巧设小细节, 蕴藏大智慧
细节一:关键词激疑
“神气”这一关键词在儿歌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关键词, 便可领会角色呈现顺序的唯一依据“谁比谁更神气”。教师从发散性提问“什么样的人是神气的”切入, 提炼幼儿对于“神气”的初概念, 辅以丰富的词汇进行总结, 并有导向性地提示如“光是帅还不够神气, 要比别人更帅才神气”, 从而将关键词“神气”引入角色间特殊技能的比较, 从而确立探究起点。
细节二:重点句导疑
重点句, 是指文学作品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
作用。在《老鼠嫁女》中, 中心句为每个角色与老鼠爸爸的对话, 原文是“乌云要遮我, 乌云来了我害怕”, 句式简单, 针对大班幼儿缺少挑战性, 因此设计了一问三追, 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会话内容, 引导幼儿主动地建构出更加符合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对话。例一问“老鼠爸爸去找它们时, 太阳、乌云们会怎么说?”在发散性问题中探究幼儿现有的语言表达水平;一追“它们会接受老鼠爸爸的请求吗?怎样拒绝?”在原有水平上做出第一次提升, 知道在收到别人的请求时, 应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态度, 接受或拒绝。二追“那该去找谁?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合理的对话应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要拒绝。三追“该怎样有礼貌地让老鼠爸爸去找更神气的?”强调礼貌用语既是对大班孩子应有的要求, 同时亦能体现教育的一贯坚持与中华美德的代代传承。通过上述一问三追, 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的句式便大致成为“不行不行, 乌云比我更神奇, 它能把我遮住, 请你去找乌云吧。”整个句式较原文显得更为饱满, 句式结构更加严谨, 针对不同的幼儿水平, 还可以指导幼儿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从而更高层次的提升句式难度。
细节三:耐心留白等待
在幼儿分组操作前, 教师留出充分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自主进行5人结队。这是一个有目的的等待, 意在借助幼儿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不一的特点, 小组结队的能力差别。一般情况下社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地幼儿会以最快速度完成结队, 反之最慢, 这样的结队模式便于教师较好地获悉幼儿的能力差异, 并能有效地体现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结队最慢的一组往往会在逻辑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样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第一层次的纠错、梳理环节, 另外两组择根据结队的快慢分别展示句式建构和角色表演, 从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幼儿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小组展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既强强结合的一组, 由于主观性强、互相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及认同, 往往也会出现逻辑顺序不恰当的操作结果, 这样的情况也能很好地激起小组成员间, 在集体反馈、小组展示时的互动与碰撞, 在当成共识的同时收获合作的重要意义。
细节四:过渡衔接紧凑
在整个教学活动, 必须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设计感, 突出重点, 紧缩过渡衔接。在第三组上前角色表演时, 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主挑选角色, 按角色出现顺序确定表演位置, 在表演结束后, 将收回角色挂饰与请幼儿回座两个环节, 用儿歌中的语言配合形象的动作、语言暗示进行了压缩, 即“太阳怕乌云……乌云跑回去了”教师在幼儿身后轻轻一推, 并用手指向幼儿坐位, 孩子们立刻很受用地进入到类似游戏的整理环节。
(三) 做足好回应, 撞击新思维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而这一百种语言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便是做足一千回应。某一次展示时, 活动进入最后环节, 介绍文学作品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儿歌, 立刻有孩子问:“什么是流行”教师给出回应:“就像周杰伦, 你们每个人都认识, 都知道, 这就是流行……”会场一阵哄堂大笑, 活动结束后, 有同行的老师说回应非常幽默, 有“80后”的特征, 其实不然, 在两次与这个班孩子的熟悉中, 他们给我唱的歌除了幼儿园里教过的, 最多的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在课堂中, 为了释疑, 看似随机提炼的回应其实是源自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当然,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铺垫, 在课堂中我给出的回应会是:“就像喜羊羊你们每个人都看, 我也看, 爸爸妈妈也看, 大家都会做的事情这就是流行。”这样的回应便是预设的大众式的回应, 放到哪个班的孩子身上都能用。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 只有辛勤耕耘。与孩子的互动回应有多种多样, 仔细数来包括反复、梳理 (提炼) 、追问、观察、质疑、激励、肢体暗示、等待……只要做足功课, 接住孩子抛来的球, 我们便能期待孩子的飞跃。
语言活动中, 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 凭借文学作品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一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于幼儿的主体意识, 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雪花》及教学反思06-10
小班语言教案《上幼儿园》及教学反思11-12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太阳》及教学反思12-15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春风》及教学反思07-04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四季转盘》及教学反思10-13
幼儿园大班优质语言教案《家》及教学反思11-05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桃仁》及教学反思11-20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春天》及教学反思12-07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嫦娥奔月》及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