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服务产业案例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期货服务产业案例(精选7篇)

期货服务产业案例 篇1

作者: 2010-1-6 0:00:00 来源:原创 浏览:6

B公司是新疆一家甜菜制糖企业,由于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区别,白砂糖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2008年,B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2007/2008榨季初,B公司预计中国白糖产量会增加5万吨左右,世界其他国家的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加,供大于求局面已成定局。同时,白糖期货价格远远高于白糖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卖出保值。2008年2月底,当白糖期现货价差扩大到600元/吨时,B公司卖出白糖0807和0809合约共计2100手,卖出价格在4300元/吨以上。同年5—6月份,白糖现货市场出现极为严重的淡销局面,到7月份现货价跌至3200—3300元/吨,较2月份下跌1000元/吨左右,B公司便在0807合约实施现货交割,期货浮动盈利2000多万元。

B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其参与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具有典型性,值得借鉴:

第一,让管理层接受风险管理的理念至关重要。作为从在国际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全体人员对商品价格波动十分敏感,利用“套期保值”管理国际贸易中商品、外汇等价格风险的理念为集团成功进行套期保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第二,必须用制度来保障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实。B公司在风控体系、业务流程、考核标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建设,是成功套期保值的保障。一是打破业务单元架构,成立由集团总经理牵头,多个业务板块参加的“商情委员会”,该委员会每月一次共同会商与集团经营有关的商品行情、经济形势变化、经营情况、市场变化、风险状况等,并形成文件指导各业务单元的经营。二是集团根据对风险控制工作的要求成立了风险控制部,集中管理业务单元的套期保值交易。三是建立完善的期货交易系统、信息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随时对行情进行论证和高效率的决策执行;准确跟踪和分析市场,甄别、提炼和研究乃至引导市场;相互制衡,把财务、交易、风险控制完整地分开。四是财务保障。

2006年,白糖期货上市后便出现一波大幅波动行情,某国际知名饮料公司——C公司结合自身经营需要决定参与期货市场。该公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白糖价格大幅波动,并完全打破原有运行区间,价格风险凸现。第二,用糖企业在既有的定价采购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第三,期货市场在交割品标准、仓库布局和风险管理方面更能满足企业需要。C公司参与白糖期货套期保值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冲风险,稳定货源。第二,改变自己在白糖采购中的不利地位。

在实际操作中,C公司不仅建立而且严格遵守套保原则和流程:第一,保值量和实际需求量相匹配;第二,现货采购成本与期货交易盈亏统一核算;第三,保值时机选择和市场形势及采购形势相结合。具体地说,运作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销售进程、库存情况及入市时机做出套期保值操作计划,向风险监控部门提出申请,风险监控部门经过审核,并提请财务部进行资金审批,双方同意后,获得资金,然后进行交易。在从事套期保值交易时,一方面根据套期保值计划书进行操作,另一方面由风控部门进行实时监控,既保证不能投机,又要保证资金的充足。每天的交易结果要报财务部和风控部,然后对交易状况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套保操作的四个原则进行审核。

面对各种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目前,C公司已经构建了从最简单的基础套保,扩展到基差套保、价差获取等不同层次的套保运作体系。

基础套保是最简单的套保方式,即企业经常用套期保值,它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有可能期货市场没有给买入保值者提供低于其原材料审核成本的价格;二是即使期货市场提供这一价格,也有可能出现的时机与企业采购数量和进度不匹配,更有可能使企业的套保锁在高位。

基差套保是通过基差的分析,确定套保的点位和时机,不仅仅依靠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这一标准。基差套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础套保的第二点不足,最大程度避免企业的套保锁在高位。

期货服务产业案例 篇2

1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是基于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发展需要, 集基础性服务和管理性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包括城市服务、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人才服务、海洋产业政策法规服务、海洋执法服务、安全救援服务及其组合, 为海洋资源有效开发、保障现代海洋产业安全、防灾减灾, 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加强现代海洋服务体系建设, 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实现现代海洋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是顺应政府“服务型管理”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管理”是将管理的结果看做是输出一种服务。与传统的管理相比, “服务型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对象人与事的机械分割, 把对事的管理最终落实到为人服务的层面上, 因此体现为人性化的管理, 究其本质仍是一种管理活动, 只是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服务型管理”用以服务为宗旨的新管理方法取代了传统以行政指令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 并采用诸多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管理手段, 把为公众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管理目标。改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发展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以及完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环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

1.2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是推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海洋产业一直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 海洋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但是, 我国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 表现在:①我国海洋开发水平与世界海洋开发水平相比, 海洋资源的总体开发程度仍然比较低, 拥有的丰富海洋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开发;②一些新兴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许多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和待开发状态 (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深海采矿业等) , 相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投入实际应用的比例也偏低;③海洋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缓慢, 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范围扩大, 海洋自然生态破坏加剧, 海岸滩涂得不到保护, 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增多, 难以持续利用;④涉海的部门、行业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 海洋产业各自为政, 开发短期行为严重, 破坏、浪费等现象严重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

我国海洋产业正由传统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 海洋经济已从原来较为单一的捕捞、航运转向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水资源的全面利用。显然, 加快建设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海洋服务体系, 准确、快速提供各种海洋产业信息和海洋预报, 健全海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救助体系, 完善港口口岸查验协调机制, 提高查验效率, 理顺渔业、港政、航道、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平台, 是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是提高现代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21世纪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 并且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等现代海洋产业。

高新技术促进现代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海洋产业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的战略决策, 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海洋高新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 尤其是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 现代海洋产业涉外性和综合性增强, 各种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 迫切需要加强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集中区域在海洋整体上的系统功效, 从而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生活性服务系统、生产性服务系统和管理性服务系统。

2.1 生活性服务系统

生活性服务系统主要包括:①饮居服务;②商业购物服务;③体育、文化娱乐服务等;④医疗卫生等。生活性服务系统旨在构筑一个面向广大现代海洋企业、面向现代海洋产业从业人员的全面系统的生活服务体系, 营造一个便利、舒适、文化娱乐丰富的生活环境, 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稳定工作情绪, 提高工作积极性。

2.2 生产性服务系统

生产性服务系统主要包括:①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环境、供水、供电、供气、口岸等;②海洋信息服务。如海洋基础资料、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情报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发布;③海洋教育、科研。包括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培养;④海洋安全救助服务。包括对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及污染的监测、预报、预警、救助、保险理赔等。生产性服务系统是现代海洋企业认识海洋、开发海洋、防灾减灾, 保障现代海洋产业安全的必须条件, 也是现代海洋产业服务海洋体系的基本任务。

2.3 管理性服务系统

管理性服务系统主要包括:①海洋执法服务。由海洋政策法规、海洋产业执法管理机构、海上执法组织以及现代海洋企业相应的配套支持要素组成;②海洋权益管理。根据国际、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对管辖海域和利益所及海区, 实施有效管理, 防止外来力量的侵犯、损害和破坏, 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③海洋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海域功能区划、开发规划及海区生产力的评估、预测、指导、推动、约束海区开发利用, 以形成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布局,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性服务系统旨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把一切现代海洋产业活动纳入到一定的社会规范, 建立良好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通过政策和协调, 减少或避免海洋开发产业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提高现代海洋产业的整体效益。

3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3.1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服务系统的原则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与城市服务体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是为应对现代海洋产业特点所特别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是对既有的、城市正常的服务适应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所提出的特殊要求而开展的提升和整合。城市服务体系是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的基础,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是对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 也是城市服务的体现。

3.2 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但从其建设主体来看, 主要有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 政府主导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 市场导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由于管理性服务是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维护现代海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现代海洋企业所产生的管制性服务, 因而它属于政府主导所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既能满足现代海洋企业、个人需要, 又能满足公共需要, 可以吸收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 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生产, 但政府主导仍是现代海洋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市场导向是现代海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补充。一是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大对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性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鉴于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涉及面广, 可以按照“市场必要、产业急需、国家重点”的原则确立优先发展领域, 实行分步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市场化实施环境, 为市场化提供制度激励, 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 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3.3 与现代海洋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原则

现代海洋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国家现代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 为此, 有关部门要做到三个结合:①与国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结合, 符合规划, 体现服务专业化;②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结合, 理顺部门职能, 协调配合, 必要时建立相应的海洋统一综合管理机构, 统一行使海洋管理职责, 协调海洋管理行为;③与服务创新结合, 开辟工作领域, 优化发展环境。

3.4 注重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协调发展的原则

现代海洋服务体系的“软”、“硬”件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现代海洋服务体系的“硬”件都在抓紧建设, 有些已具有相当规模, 可是现代海洋服务体系“软”件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来, 与飞速发展的“硬”件建设不相配套。而“软”件建设的好坏将决定现代海洋产业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能否顺畅流通, 最终影响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树立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协调建设发展的理念, “软”件建设尤其应在政策法规、行政环境、口岸通关、信息服务、科技教育、人才流通等方面着力改善, 提高行政效率, 从而促进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4 舟山市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舟山市位于我国近海南北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及钱塘江的交汇点上, 背靠中国最富饶、最具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与上海、宁波、杭州等中心城市隔海相望。扼江海联运要冲, 又面向浩瀚的太平洋。居亚欧、亚美及远东等远洋主干航线的扇轴点, 与香港、高雄、韩国及日本等亚洲主要大港的距离均在1 000海里以内, 与美洲、大洋洲、波斯湾和东非各主要大港的距离也在5 000海里以内。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舟山港域成为发展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业的理想场所, 是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据统计, 全舟山港域可开发利用岸线总长2 444千米, 其中水深大于15米的深水岸线200.7千米, 水深大于2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103.7千米。按每千米深水岸线可承载500万吨年吞吐量的系数测算, 舟山港域资源的理论最大支撑能力可超过年吞吐量10亿吨。截止到2007年底舟山市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8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海洋经济增加值262亿元, 增长18.3%,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4.5%, 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 只有渔业才是舟山赖以生存、引以为傲的最主要产业。20世纪80年代, 舟山港口地位开始确立, 潜在优势初露头角, 1991年10月, 江泽民视察舟山时挥毫题词“开发海洋、振兴舟山”, 揭开了舟山发展海洋经济新的一页, 深水良港开发建设有了快速的进展, 舟山市经济格局也从“渔、港、景”演变为“港、景、渔”, 形成“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 实现了从“涉渔型小工业”向“临港型大工业”的转变。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4.1 港口物流业发展快速

2005年12月20日, 浙江省政府宣布, 报经交通部同意, 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 自2006年1月1日起, 原来的“宁波港”、“舟山港”名称不再使用。为使舟山港口资源得到更广泛开发, 建设了被称为亚洲第一矿砂中转深水港的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港、东海平湖油气田岱山原油中转站、中石化册子岛原油中转油库及码头一期工程, 金塘岛大浦口国际一流的集装箱码头、六横凉潭全国最大的矿石中转码头等一批特大型港口项目, 截至2006年9月底, 宁波-舟山港吞吐量3.091 3亿吨, 仅次于上海港, 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集装箱吞吐量517.26万标准箱, 居全国第四位。至2007年底, 全市有港口经营企业253家, 生产性泊位410个, 舟山正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货物物流中心、长三角重要对外贸易物流基地、市域临港工业物流支撑基地。

4.2 船舶修造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港口建设的突飞猛进, 在短短几年里引进了中远船务、常石集团、金海湾船业等一大批船舶修造项目, 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2004年到2007年, 船舶工业连续4年增幅在80%以上, 到2007年超过水产加工业成为舟山市第一支柱产业。

4.3 海洋旅游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旅游业是舟山市发展的先导型支柱产业, 按照“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景区”的旅游发展思路, 大力整合旅游资源, 进一步提升“海天佛国、渔都城—中国舟山群岛”的旅游品牌形象, 据统计, 到2007年末全市有旅行社102家, 星级饭店67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 305.0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3.2%。其中, 接待国际游客19.93万人次, 增长19.7%;国内游客1 285.07万人次, 增长1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5.34亿元, 比上年增长16.9%。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舟山市今后将积极推进海洋旅游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培育打造以普陀山佛教文化、海洋文化、海岛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独特的群岛型宜居城市。

4.4 海洋贸易前景广阔

1987年4月舟山港对外开放, 1988年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 1993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成为舟山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 2007年水产品市场成交额53.17亿元, 比上年增长10.8%;船舶交易市场成交额37.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4%;船用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67亿元, 比上年增长84.0%。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含保税仓库货物) 40.7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0.3%。其中出口总额23.86亿美元, 增长47.1%, 进口总额16.90亿美元, 增长55.1%。舟山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

另外, 海洋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也呈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 舟山在海洋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如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纠纷、涉海部门的协调管理, 海洋气象、海洋信息、海洋安全救助等服务问题, 由于港区一般位于原来较为偏远的小岛, 商业、文化等设施都较为简单, 员工生活较为单一,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解决, 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舟山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 2009年舟山连岛大桥全线贯通, 彼时, 又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高潮, 因此, 建设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毋庸置疑。

5 舟山市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5.1 设立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推进办公室, 构建海洋产业服务平台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平台包括:现代海洋产业产品技术研发服务、现代海洋产业生产销售服务、现代海洋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现代海洋产业安全救助服务、现代海洋产业管理服务、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培训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整合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资源, 没有一个强有力机构是无法协调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 事实上现代海洋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 不仅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而且对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也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建议尽快成立由市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科技局、海洋渔业局、交通委、气象局、公安局、海军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推进办公室, 领导本市现代海洋服务业的发展,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服务平台。

5.2 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服务系统,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系统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从表现形式看, 其生产性系统和生活性服务系统与城市原有的服务系统有许多共同之处,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服务系统, 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完善, 要避免重复建设。如利用舟山市现有的67家星级饭店, 进一步完善饭店层次结构和区域分布, 加快商务楼、海员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现代海洋产业的住宿餐饮服务体系。又比如, 舟山已建有省级海洋水文气象台、海洋环境监察站, 2008年9月14日, 由舟山市政府投资, 市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的我国首批4个渔船移动气象试点站全部投入业务试运行, 结合市气象台、市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市移动 (联通) , 并对此加以整合拓展, 可以形成一个海洋气象环境信息服务中心。

5.3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投入体系

首先,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改革管理体制, 打破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 对于已经出台的支持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其次,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服务投入机制, 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服务体系的投资。第三,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探索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 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5.4 整合科技资源, 建设现代海洋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舟山市现代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 海洋渔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 临港工业大规模的开发才刚刚起步, 海洋食品和海洋药物业有待提升, 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因此, 要注重海洋研究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 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议充分发挥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作用, 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 整合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力量, 同时积极引进更多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来舟山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创办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 参与舟山市重大项目开发和科技创新活动。其次, 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企业间、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广泛合作,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崔木花, 崔彬, 左文声.我国海洋资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06 (2) .

[2]李隆华, 俞树彪.论国际海洋服务基地——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论坛上的讲演[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 (3) .

[3]王辉.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政策瞭望, 2007 (7) .

粳稻产业亟需期货护航 篇3

粳稻产区集中,价格风险聚集

我国粳稻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1/3左右。不言而喻,粳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粳稻产区呈现集中化特征,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分布最为集中。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粳稻产区,近年来粳稻产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0%。以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产区,粳稻产量也超过2000万吨。东北地区地处铁路物流终端,入关瓶颈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容易造成东北地区粳稻积压,农民“卖粮难”现象时有发生。按照近年来经验,东北地区每年粳稻价格波幅动达到20%。即使按照50%的商品化率粗略估算,全国粳稻商品量也高达3000万吨,若粳稻价格波动400元/吨,则意味着农民种粮收入波动120亿元。显然,在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环境下,农民很难准确把握售粮节奏,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与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加工巨头崛起,经营如履薄冰

东北三省不仅粳稻产量规模庞大,是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大米加工企业密集。据统计,仅黑龙江省粳稻加工能力就已超过3000万吨,远高于其粳稻年产量,并且市场集中化程度居全国首位。其中,北大荒、中粮、益海嘉里、中稻等大型龙头企业已完成战略布局,以中储粮、华粮物流等为代表的收储物流企业已成分庭抗礼之势。除大型企业迅速崛起之外,中小型加工企业数量庞大,加工能力不容小觑。长江中下游地区加工企业同样星罗棋布,其中不乏年加工能力数十万吨的巨头。除此之外,数以万计的粮食贸易商与加工企业相互伴生,共同构成粳稻产业的生态链。每年受天气、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储备收购、物流状况、银行信贷等因素综合影响,粳稻价格波动区间较大,年加工量达到20万吨的企业,20%的原粮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就可能高达1亿元以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加工企业日常经营如履薄冰。作为连接种粮农民和终端消费者的关键环节,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无法获得良性发展,势必将经营上的波动向上下游传导,最终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和消费者获取物美价廉的口粮。

调控并非万能,期货提供参考

保障粮食安全是人口大国政府工作的重心。2007-2009年国家对东北稻米给予运输补贴,并持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先后多次在主要产区启动临时收储计划,由此承担的运输、仓储等各项财政补贴支出数以百亿元计,但政府调控往往逆市场而动,并非是万能的,在缓解产区粳稻销售困局,促进东北粳稻向东南沿海、西北、西南等地区流通的同时,会影响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长期来看,不利于粳稻产业的健康发展。粳稻市场调控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应当更多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粳稻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减轻政策的滞后性,对于国家决策无疑将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贴近产业需求,期待合约创新

粳稻期货品种上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粳稻产业企业健康发展,合约指标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现有稻谷国标(GB1350-2009)主要从收储角度对各项指标作出规定。对于加工企业而言,出糙率与整精米率指标并不常用,而主要按照出米率的高低来确定价格。此外,国标中1%的黄粒米率指标要求显然过于宽松,将显著提高加工成本和影响产品外观。影响大米品质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垩白率,并未在国标中体现出来。受品种、生长期、天气等因素影响,粳稻垩白率年际间波动较为剧烈,变化区间达到15%-50%。即使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地域之间的垩白率也千差万别,进而造成粳稻价格参差不齐。

除在指标设计上应当贴近市场需求之外,交割制度是否合理对于发挥粳稻期货的功能意义同样重要。我国粳稻流通呈由北向南,从关外到关内,从东北到东南沿海的格局。由于稻壳价格低廉,稻谷比重低,运输成本远高于大米,随着当地加工能力的扩张,东北粳稻原粮外运比重已降至30%以下。赋予买方交割粳稻与粳米的选择权,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活跃市场。东北粳稻产区已经崛起若干家实力雄厚、设施先进、常年生产、布局广泛的大型加工企业,具备信用仓单创新的基础,能够有效降低短倒和仓储成本。

期货交易成功案例 篇4

套期保值成效显著

2004年,铜陵有色境外期货交易量为14.3万吨,交易额为40275万美元,亏损147.9万美元。这是因为2004年境外铜期货价格不断走高,创近二十年新高,最高达到3170美元/吨。针对铜价市场情况,企业在境外进行了卖期保值操作,由于在保值平仓时,期铜价格上涨,导致期货亏损,而在现货市场上获得超出套期保值利润640万美元,最终现货销售盈利弥补了期货市场的亏损。通过期货操作,企业规避了市场价格风险,锁定了原料成本,实现了预期利润。2004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总额达5.5亿元,较上年增加5.3亿元。借助期货交易成功转移价格风险,利用铜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实现了企业锁定风险、稳定利润的最初构想。

背景追溯

铜陵有色成立于1952年,是一个以铜金属采、选、炼、加工为主,集生产、经营、加工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排名世界铜金属企业4强,为国内第二大铜生产商,系全国300家重点扶持和安徽省重点培育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1998年以来,公司主产品阴极铜产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铜行业首位。去年生产电解铜37.1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19%;全年工业总产值112.1亿元,实现利润5.5亿元,对铜陵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该公司铜生产及加工原料80%依赖进口,进口铜精砂最高曾接近全国总进口量的50%,进口铜精砂已成为该公司铜冶炼生存的基础。

期货服务产业案例 篇5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提及国债期货,我们并不陌生。国债期货是以国债为合约标的的期货产品,属于利率期货的一个品种。世界上最早的国债期货于1976年由美国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当时推出的期货合约标的是90天期的短期国库券。201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10年期国债期货交易量达到3.17亿手,成为全球国债期货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在短短的30多年里,国债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期货产品。

我国曾在1992-1995年进行过国债期货的试点,成交非常活跃,仅上交所全年的成交量就达到了近2万亿。但由于我国的期货市场在那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市场监督以及管理还没有构建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最终国债期货试点交易仍是失败了。随后这些年里,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慢慢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18年的发展和酝酿,我国开展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条件已经初步构建了起来,与当年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2012年2月13日,我国开始尝试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与股指期货同一交易所的中金所开始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联网测试,2012年4月23日,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开始向全市场推广。经过一年多的仿真交易以及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的经验积累,国债期货重启的条件已经日渐成熟。2013年9月6日,阔别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重启。新国债期货均为五年期合约,首批上市的三个五年期合约分别是TF1312、TF1403和TF1406,其中TF1312合约的挂盘基准价为94.168元,TF1403合约为94.188元,TF1406合约为94.218元。

自重启以来,国债期货运行平稳。截至2013年12月31日,国债期货日均成交4326手,日均持仓3737手,挂牌合约的成交持仓主要集中于主力合约,与国际成熟市场非常贴近。第一个国债期货合约TF1312合约日均成交量4326.25手,总成交量328795手,总持仓量3632手;而近期交割的TF1406合约交易日115日,日均成交量1993.30手,总成交量229229手,总持仓量7514手。

图1 TF1406合约最后交易日2014年6月13日的周行情数据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二)选题意义

国债期货是一种操作简单且应用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期货品种,其套保套利和价格发现功能也早已被国际金融市场实践和认可。当前,中国国债现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初,中国国债规模接近7万亿,约是1995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可流通国债存量的60倍,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五位,约占GDP的14%,且利率市场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一款利率衍生产品,国债期货通常被认为具有以下功能:(1)规避利率风险;(2)价格发现和活跃国债现货市场;(3)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国债期货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期货、现货市场的高度流通,以及期货、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国债期货市场有三大类交易者: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套利者。套期保值主要为机构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时所用,交易额可能很大,但由于目前参与我国国债期货的投资者种类较少,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主,国债持有量最大的商业银行仍未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因此套利保值需求略显不足;投机者承担了套期保值者力图回避和转移的风险,并且由于其在市场上的频繁操作也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但国债期货的价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流动性及投资者心理都能带来市场行情的波动,对于其价格走势的判断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套利又分为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跨市套利等,由于我国国债期货均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且当前只有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一种产品,因此后两种套利形式在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尚不可进行,因此期限套利和跨期套利交易将作为提供国债期货流动性的主要方式。且国债期货的高杠杆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套利成本,而国债本身的低波动性能够提供高套利业绩的稳健性,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国债期货的套利交易是一项值得关注和参与的交易模式。

但作为一种新的且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我国的投资者对国债期货的理解与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将对国债期货套利交易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梳理,同时针对具体的国债期货合约进行套利的模拟,分析套利的成本与可行性,对于国债期货套利交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提供一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国债期货效率、定价和套利的理论著作较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套利交易的基本原理。套利交易是针对市场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关资产暂时出现的不合理价差进行买卖的交易。套利机会出现时,交易者买入价低者,卖出价高者,等待不合理价差缩小或消失从而获取套利收益。套利的经济学原理是弗里德曼(1953)提出的“一价定律”,即在竞争性的市场上,若两个资产等值,那么它们的市场价格应趋于一致。一旦两者价格不同,就出现了套利机会。

以海外情况来看,国债期货的套利机会会一直存在,尤其在初期利润空间相对丰厚。William Poole(1978)提出了即使交易成本存在,在距离当前到期日最近的国债现货与期货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Capozza和Cornell(1979)假设了期货和现货的收盘价格服从随机走动,并根据无套利的原则构建交易策略,检验出国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达到了一般均衡的状态。Chow和Brophy(1982)等研究表明利率期货的套利空间显著存在。Hegde& Branch(1985)进行了空头套利策略(做多现券,做空期货)的研究,1976年3月至1981年12月间,90天国库券期货空头套利策略平均可获利45.7bp,且在1979年9月美国货币政策由利率管控变为货币供应量管理之后,该策略的品均获利水平达到了88.7bp。

Cornell and French(1983)提出了持有成本模型(cost of carry model),该模型国债期货的定价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持有成本模型是一种用来表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在时间差异上相互关系的模型。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的,即没有税收和交易成本,也没有对自由买卖的限制,相关金融资产可以卖空,也可以储存。市场是有效的,即卖空行为易于进行,相关金融资产有足够的供给,无明显的季节性调整,没有季节性消费等。根据持有成本模型,合理的期货价格应该为:

期货价格=标的资产价格+持有成本

其中,期货价格和标的资产价格为同一时刻价格,持有成本是指期货合约到期日之前持有现货付出的成本。持有成本往往包含仓储费用、融资成本、无风险利息成本,需扣除标的资产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的收入。我国国债按照发行凭证不同可分为无记名(实物)国债(已停止发行)、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凭证式),当前主要发行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储蓄国债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投资需求、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品种,而记账式国债则是以电子记账形式记录债权,由财政部面向全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可以记名、挂失、上市和流通转让的国债品种。国债期货的可交割国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中交易的记账式国债,仓储成本为零。此外,国债以实际利息或应收利息的形式产生收益,可以抵消未来交个之前的融资成本。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之后,国债期货的理论价格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Ft(StIt)er(Tt)ITt

Ft为t时刻国债期货价格,St为t时刻标的资产价格,It为上次付息日到t时刻的国债应计利息,ITt为t时刻到交割日的息票收入,Tt为t时刻至到期日的日期,r为无风险利率。

但该模型的假设忽略了市场环境因素,并违反了现实状况,所以导致期货实际价格与持有成本定价模型所估算出来的理论价格之间有显著差异。Mitchell,Pulvino和Stafford(2002)的研究表明,套利是金融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能准确给金融产品定价,并保持市场的高效运行。该基本原理无论在完全市场还是非完全市场都是成立的,在完全市场中可以得到金融资产价格的一个确定值,而在非完美的期货市场中,得到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一个区间。

从全球主要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国债期货品种及交割方式来看,多数交易所设计的国债期货合约并不限于单一券种,而是采用名义标准券的形式,剩余期限符合规定范围的国债都可用于交割。我国发行的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标的是面值为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3%的名义中期国债,所有合约到期月首日剩余期限为4-7年的记账式附息国债均可用于交割。因此在进行国债期货定价时,由于不同剩余期限、不同票面利率的可交割券不具有可比性,需要使用转换因子(Conversion Factor,CF)进行调整。Galen D.Burgharot在The Treasury Bond Basis一书中指出,由于存在一系列国债可以交割,交易所采用转换因子的方法来使得这些国债处于几乎相同的地位,且每种国债和每个交割月份下的转换因子都是唯一的,转换因子在交割周期里是保持不变的。转换因子在我国实际交易过程中,交易所会在每个合约上市时统一向市场发布各上市合约的可交割债券和转换因子,不需要投资者计算。

在此转换因子系统(Conversion Factor System,CFS)架构下,空方在交割中拥有品质选择权(Quality Option),可以选择最便宜、对其最为有利的债券进行交割,该债券便是所谓的最便宜交割债券(the Cheapest-to-deliver,CTD)。最便宜交割券的判断有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通过久期判断,对收益率低于名义标准债票面利率的债券而言,久期最小的是最便宜交割券,对收益率高于名义标准债票面利率的债券而言,久期最大的是最便宜交割券;(2)对于久期相同的债券,收益率最高的债券是最便宜交割券;(3)隐含回购率最高的国债是最便宜交割券。

Benninga 和Wiener(1999)研究发现,对于广泛使用的久期法而言,并非拥有额外久期的债券一定是最便宜交割券,也就是所久期法并不能准确判断最便宜交割券。

Galen D.Burgharot指出,最便宜可交割国债并不是市场价格最低的国债,大多数情况下,寻找最便宜国债进行交割的一种可靠方法就是找出隐含回购率(Implied Repo Rate,IRR)最高的国债。隐含回购率就是指卖空国债期货的同时,买入现券并在将来用于交割所得到的理论收益率。

使用隐含回购率法时,卖方先使用转换因子计算期货的发票价格(invoice price)。发票价格是指交割时国债的买方支付给卖方的价格,等于期货价格乘以卖方所选择国债的转换因子再加上该国债的任何应计利息,即:

发票价格=(期货价格×转换因子)+应计利息 然后再使用发票价格计算隐含回购率,公式如下:

隐含回购率(发票价格-购买价格360)()购买价格T-t对于空方的品质选择权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Henrard(2006)对空头的交割期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使用Gaussian HJM模型推导出了该期权的定价公式。Rendleman(2004)研究了空方的交割债券的选择权对于自由套利市场上对冲比率的影响,指出当利率接近6%时,如果忽略空方的转换期权,则最优对冲比率和按照久期法计算的对冲比率具有显著差异,而当利率远离6%时,空方的转换期权的影响将逐渐减小。Suresh Sundaresan(2009)对国债期货的定价原理、转换因子、空头交割期权、隐含回购利率、套利原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而对于市场上的健全方面,Merrick、Naik和Yadav(2004)通过对伦敦期货交易市场上的交易策略及逼仓现象进行建模分析,发现现券的存量和流动性不足、市场的深度不足等均会导致逼仓现象出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债期货重启之前,国内学者关于国债期货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国债期货的功能、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相互关系、重推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

何迎新(2003)对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研究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情况,从中得出了对我国国债期货发展的启示。他还回顾了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并总结了我国试点失败的原因,最后结合以上内容指出了重推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并对重推国债期货交易进行了构想。

胡振华、简丽云(2002),徐寿福(2005),黄泽民、邢哲(2010),程健强、杨华、王仕宏(2011)探讨了我国重推国债期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推出国债期货的条件已经成熟。

袁东(2003),党剑(2002),贾云赟(2006)等研究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国债期货为债券市场规避风险,也为国债期货提供了交易空间。贺强和辛洪涛(2012)采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重新考察了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主要功能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机制,深入分析了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的互动关系,指出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多层次国债市场国债现货规模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重推国债期货的基础或前提。

王玮,莫天瑜(2013)总结和对比了当前我国国债期货重启的新环境和合约规则设计,发现当前推出的国债期货比“327”试点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

潘晓蕾(2014)总结分析了试点时期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并提出了当前恢复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她指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债现券市场,加强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并加大力度发展机构投资者。

近年来,我国有的专家学者也运用仿真交易数据或重启后的高频数据对国债期货的功能实现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冰、陈杨龙(2013)针对我国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已初步具备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但仿真价格暂时单方面受现货市场影响不具备价格发现功能。黄海(2014)运用国债期货上市后的交易数据分析了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国债期货价格至少领先现货价格5分钟,现货价格则没有领先国债期货价格功能,表明国债期货已经具备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作为投资者避险和资产配置的工具。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国债期货定价与套利方面研究的演进与成果进行梳理,对国债期货的概念、功能、套利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阐述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现状;其次,本文基于具体的国债期货合约分析合约的设计与定价,利用真实的交易数据计算国债期货跨期套利与期现套利的套利机会与可行性,以案例的方式探讨我国国债期货的套利机会的发现与应用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国债期货与套利理论概述。主要介绍国债期货的概念与特征、国债期货的基本功能,对套利基本理论和国债期货套利类型进行分析,最后梳理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TF1412国债期货合约及其定价。主要介绍TF1412合约的基本要素与风险管理设计、阐释了其定价要素(转换因子和最便宜交割债券)和定价理论(持有成本模型和无套利原理),最后形成TF1412国债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计算公式。

第四章:TF1412国债期货合约套利实例分析。本章利用TF1412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数据,计算该合约的最便宜交割券,并对期货与现货价格做相关性分析,计算跨期套利与期限套利的套利机会与套利空间,分析套利的可行性与收益。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将针对套利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结论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采取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及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本文既注重理论抽象,又注重实际案例,强调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国债期货交易的概念与特征、基本功能、国债期货的定价、套利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运用具体国债期货合约作为案例进行套利空间与可行性分析,尽量突出实际可操作性。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定性分析又称非数量分析,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或问题时,凭借以往的经验,依照思维进程而推断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定量分析又称数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方法而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推出并验证社会经济现象中各种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本文在研究中国国债期货定价的过程中,在注重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定量分析,例如,对具体国债期货进行定价、隐含回购率计算与最便宜交割券的选择、套利机会的发现中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

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的统一。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国债期货在美国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国国债期货交易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纵向的角度对试点期间的中国国债期货交易进行历史的回顾,对当前国债期货交易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实的分析。

五、进度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资料的查找与阅读,学习期货的定价模

理解定价模型,能够通过计算2014.72014.12 真实交易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与分析 收集所有交易数据,对TF1412合约的跨2015.1-2015.2 期套利与期现套利的套利机会进行选择

会,计算出套利空间与收益 分析

发现TF1412合约的套利机能够使用软件进行套利空间

预期成果 与分析

运用收集的资料与分析结果进行初稿的2015.3 撰写

结合导师的意见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2015.4 修改

2015.5 论文的进一步修改与润色,答辩的准备

形成论文终稿 形成论文二稿 形成论文初稿

六、为完成论文已具备的条件

1.资料来源:我校图书馆拥有众多期货定价与套利交易的书籍,可通过知网和EBSCO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中外研究文献;

2.数据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可以查询到国债期货的转换因子、交易行情、持仓排名、交割与结算等的交易数据,也可通过wind咨询金融终端获取每分钟高频交易数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上可获取银行间交易市场国债的实时交易数据与历史交易数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可查询交易所市场国债的交易数据。

七、困难及解决措施

首先,要将国债期货的定价模型、隐含回购率和最便宜交割券等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国债期货合约中去,需要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和国债现、期货的设计,并且套利机会的实证检验所需分析软件的运用也需要熟练的掌握。因此我需要尽可能多的阅读文献,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在软件方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快上手。

其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由于下半学期找工作比较繁忙,应更好的分配有限的时间,在论文与工作中寻求平衡。

八、创新点与特色

我国国债期货2013年9月6日重启,至今才运行不到一年时间,学界对国债期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国债期货的介绍、对试点失败的反思、我国重启国债期货的可行性以及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等方面的定性分析上,对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定量分析,如期货与现货的价格发现、期货对现货的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及本文所研究的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套利的案例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特色在于运用了案例分析方法,将国债期货的相关理论与具体的合约相结合,直观的展现了我国国债期货套利的可操作性,为我国投资者进行国债期货套利提供了借鉴。

九、主要参考文献

期货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篇6

中国与美国同为大宗基础性产品,如农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等主要原材料的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以农产品为例,中国的小麦产量排在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为世界第二位,大豆产量为世界第四位,进口量为世界第二位。中国具有充分运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的雄厚现货基础和巨大的避险需求。但在期货交易品种数量方面,中国却与美国期货市场有着巨大差距。

中国目前的期货上市品种包括大豆、小麦、玉米、豆粕、棉花、铜、铝、天然橡胶、燃料油、白糖、豆油1种,交易合约共有13种,已形成以农产品、工业品为主,兼顾能源产品的品种结构。

1995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达到迄今为止巅峰的6.36亿张合约。之后由于市场进入清理整顿时期,成交量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衰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此时的成交量是 0.55亿张,已不及1995年的1/10。

进入新千年,中国期货市场步入了复苏时期。截至12月,市场成交量回升至接近4.4亿张,但仍未达到十年前的市场水平。期货市场经过十年奋斗,虽然这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高速稳步增长,却未能带领期货市场走出历史的桎梏。

结论

综合对比中美两国期货市场的状况可以看出,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上市品种少;农户进入市场难;投机者多过保值者;金融支农难到位以及集约化程度低。而国内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1)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期货价格作为未来供求的信号及时传送给农民,成为农民调整种植面积的依据,从而减小在生产上的盲目性。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来指导生产,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淘汰没有竞争力的品种,向低投入高产出的优质农作物转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2)期货交易能够提高合约履约率,稳定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收入。对于涉农企业来说,棉花现货市场的价格大起大落所带来的价格风险也可利用期货市场来回避,通过分析期货市场的走势,同时分析现货市场行情,锁定生产经营成本。管理市场风险的同时,期货市场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生产质量。(3)期货市场可以提高涉农企业的资信水平,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促进涉农信贷的发展。大力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尽可能减少市场风险,同时通过金融衍生品企业自己控制风险,回避通过过多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减少企业承担的市场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把握,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让我们看到滥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进行金融创新,只要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无疑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切入点。(4)简化上市审查机制,使商品交易所权限更广。在美国,推出期货交易新品种被认为是期货交易所的基本权利,交易所一般只要报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核准,甚至备案即可。政府只管新品种上市规则的制定。正是这种市场化审批制度,大力推动了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资者教育。在市场推介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推介会,信息资料的传播。网站建设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协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合作推广也非常重要。

因此,用期货服务三农,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创新。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和国内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业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97-98.

[2]刘磊,张明辉.中国棉花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基于中美棉花期货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8):51-52.

[3]Johansen,S,1 988‘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rgration Vector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vol·2,23:1-254.

[4]华仁海,仲伟俊.对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5):57-61.

期货服务产业案例 篇7

1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养猪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自2007年以来, 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 以及国家对发展养猪生产鼓励政策的逐步落实, 各地生猪生产出现全面恢复和快速增加的趋势。就全国而言, 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 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2010年5月份国内生猪存栏43 370万头, 能繁母猪存栏4 700万头, 能繁母猪比重超过10%。

近几年来中国生猪产业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部分农户不再饲养母猪, 而是从生猪大型养殖企业购入仔猪良种, 专门进行育肥猪生产, 大大提高了生猪的产品质量。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仔猪价格仍然偏高, 限制了部分养猪户育肥猪的生产, 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政策鼓励, 让大多数养猪户走专业化育肥猪生产的道路。只有生猪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才可以使生猪的出栏时间提前, 也可在饲养成本上做到节约, 同时也是卫生防疫、环境控制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生猪饲养出栏期缩短, 平均为153 d, 母猪产仔数平均为12头, 平均生猪料肉比下降为3∶1, 育肥期间的死淘率平均在2%以内, 生猪的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根据辽宁、四川等5个省的调查, 规模小的养猪户每出栏1头重100 kg猪需要的流动资金约为1 000元, 大型规模猪场每出栏1头商品猪需要猪场建设投资50元, 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为1 000元。

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实践看出, 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如河南省通过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 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 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另外, 由于各个省份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不平衡, 新的调出调入格局也正在形成之中。2009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稳定发展生猪产业落实母猪补贴”中就提到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 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这大大提高了生猪饲养大省的产业化积极性, 如四川省外调出口猪肉92万t, 其中外调猪肉87万t, 出口猪肉5万t;辽宁省生猪省外净销量700万头;河南省有607家养猪企业和41家猪肉加工企业, 年供上海生猪350万头, 占上海调进总量的80%以上。

2 通货膨胀对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来看, 此次通货膨胀具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的双重特性。引发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金融类因素、需求类因素、成本类因素等, 我国核心通胀还将在中长期保持温和上行的态势。因此, 生猪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同时还会推动通货膨胀率的进一步提高。生猪需求、供给及由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的价格是影响生猪养殖业发展、进而影响生猪数量与质量安全目标和相关主体利益目标的根本性因素。当供不应求时, 供给增加对生猪养殖业发展起正向作用, 需求增加对生猪养殖业发展起负向作用;供过于求时, 作用相反。生猪价格上涨进一步诱发替代或关联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消费者生活成本上升诱发劳务成本上升需求, 迫使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劳务成本上升, 从而加快全面性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消费者支付能力, 进而影响低收入人群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不同类型生猪养殖户因投资结构、成本结构和抗风险能力等不同, 生猪供给规模和稳定供给能力等受到通货膨胀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必然伴随着政府货币政策的调整来抑制通货膨胀, 虽然2011年中央仍然实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 但是提高银行储蓄利率的预期, 刺激消费者调整消费和储蓄倾向等政策, 必然会抑制生猪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货币政策影响生猪产业的利润损失模型如下:

其中, δ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率, k代表利率变化后的生猪养殖组织利润系数, η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负债率, α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收益率, β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成本系数 (成本/收益) , rn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后的利率, rg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前的利率, ri代表政府补贴系数, rj代表银行交易成本。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型生猪养殖户的利润影响程度不同。对于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企业, 因其资产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货币政策将造成其资金成本上升、投资收益水平下降, 投资扩张规模的动力不足;对于众多普通散养户而言, 因其多以自有资金为主, 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

3 发展生猪期货给生猪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时间, 因此期货交易是一种成熟的、高层次的贸易方式, 这与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密不可分:价格发现功能和避险功能。利用这两个基本功能就可以解决现货生猪产业盲目发展和生猪产量、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 美国推出生猪期货后, 现货市场生猪养殖户收益率分别提高了0.4% (考虑通货膨胀) 和0.5% (不考虑通货膨胀) 。对我国而言, 若发展生猪期货减少生猪的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预计每年可以提高生猪产业效益几十亿元以上。因此, 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对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1 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增收

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特点, 多数农民往往在生猪市场价格上涨阶段盲目扩大生产, 结果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时, 陷入亏损困境。通过上市交易生猪期货, 充分发挥期货价格发现的功能, 可以帮助广大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 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 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实现稳定增收。

3.2 利用生猪期货的避险功能为生猪现货养殖企业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

生猪产量和价格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现货价格对供求的引导具有滞后性, 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其现货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生猪期货上市后, 养殖户、生猪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可以在期货市场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卖出或买入期货合约, 将销售或购买价格事先锁定在相对理想的水平, 通过期货市场规避现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和增长的可持续性。有效回避通货膨胀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3.3 利用生猪期货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实现农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的共赢

上一篇:城南旧事影评下一篇:国内保险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