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通用12篇)

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 篇1

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21世纪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与形象竞争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将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世界城市竞争,因此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创建名牌城市,加速城市全方位发展。城市形象设计与设计的实施,是促进城市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发展的过程。它既推动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推动城市的组织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作风、道德观念等软件建设,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世纪新阶段,城市建设将从以物质生产和单纯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和保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是推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立体化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展城市形象设计,把城市理念形象、行为形象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要求与城市视觉形象等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指标、要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统一实施,必将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及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社会与经济、文化与人的协调发展,从而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牌城市。

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 篇2

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 绿道具有更深层次和更广的定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概念的绿道是指连接城市的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接的绿色通道。从大的方面来讲, 城市绿道是指用来连接各种景观带的自然的行为空间系统, 它包括人行道、车行道、非机动车辆道路, 还包括停车场、游船码头、城市休闲区域等具备游憩和娱乐的配套景观设施的绿化区域。它将城市各种各样的绿化区域整合在一起, 具备运动、环保、休憩和旅游等许多功能。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远期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城市绿道的分类

根据形成条件与景观功能的不同, 城市绿道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2.1 城市河流型

城市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 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城市河流型绿道的特点:城市河流不仅为城市带来了饮水和用水方面的补给, 还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了根据性的景观。城市河流型的绿道很常见, 例如漯河市沙澧河两侧的沿河绿道。

2.2 游憩型

游憩型绿道是指以自然走廊为主的提供游览和休息的建设在城市特色游路上的绿道。城市河流型绿道的特点:游憩型绿道包括广泛, 在河渠、各种特色的景观通道、废弃的铁路沿线都能够改造, 或者建造。例如成都市在2012年启动的51km三环路绿道。

2.3 自然生态型

自然生态型绿道是指建设在自然水体及山脊线之上的走廊和通道。自然生态型绿道的特点:自然生态型绿道为野生动物的迁徙、物种的繁衍、人类的自然考察、探险和徒步旅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优越的条件。例如日本滨河绿道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2.4 风景名胜型

风景名胜型绿道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在风景名胜区依道路或水路而建的联系各景点或景区的纽带, 也就是在风景名胜区的园路、绿地之类的绿化设施。风景名胜型绿道的特点:连接城市与风景名胜游览地, 增强城市的美观效果, 具有很强的连接性。例如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区两岸的河堤绿道。

2.5 综合型

综合型绿道比起其它类型的绿道在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和特色。特点是它的建立是依赖于其它类型之间的相互组合, 所以具备双方类型绿道的优点。例如深圳市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长达19.5km的步行廊道。

3 城市绿道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3.1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绿道通过自身的联系体系来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尤其是针对动物方面的保护作用更可见一斑。因为绿道具有连接城市各绿地的作用, 属于城市内部的野生动物种群, 因为城市的交通网络的便捷和畅通, 可以比以往更自由的进行迁徙和扩大野生动物活动圈。基于生态理念规划和实施下的城市绿道对保护系统内的动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调节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能力, 使生态系统网络更强健更全面, 对遏抑外来物种入侵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奉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3.2 保护生物多样性

如今动植物栖息地因为城市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而致使生境破坏, 很多生物濒临绝种, 而绿道建设正是在意识到环境问题, 通过绿化对环境的修补和完善。绿道建设通过对绿地版块之间的连接, 使不同版块之间的物种进行交流和繁殖, 避免同一版块中近亲物种相交而造成的物种退化和遗传多样性的损失, 从而扩大基因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成都的城市绿道以竹子、朴树、垂丝海棠为主, 连接社区和河道, 在全城范围内形成整齐、天然、生态的绿丝带, 绿道两旁以几株龟甲冬青、美丽月见草、合欢为辅, 相应其间, 点缀映衬, 在层次上给人以高低搭配, 错落有致的赏心悦目感, 在色彩上给人以清新明快, 繁杂多色的心旷神怡感, 在满足生态功能的情况下, 整体的景观性能达到一种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的契合完美的感觉。

4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

4.1 城市建设

城市绿道是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道路工程, 包括绿道布局, 路面层结构和地面铺装等设计。在对绿道进行设计布局的时候, 绿道往往与园林植物组合搭配, 来达到它的景观作用, 表现在它的路面铺装或是路边风景布置上。绿道建设在园林景观方面还表现在维持城乡的生态景观平衡,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避灾防灾的庇护型场所和空间, 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绿道系统建设又是城市的鲜明代表, 彰显了一个城市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文化底蕴, 精神风貌,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且对于带动城市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

4.2 改善城市气候

城市绿道中的植物对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有害气体具有过滤和吸收的作用, 能够吸收一部分的车辆扬尘和车辆尾气。绿道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植物带来的生态效益, 它对城市的局部小气候同样起着改善和改良的作用, 它对城市中小气候的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 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漯河市人行道两侧, 以常见的植物来进行搭配, 用水杉、馒法桐、杨树、和白蜡间植做行道树, 以桂花、百日红做点缀, 以黄杨和小檗做灌木丛, 用麦冬、鸢尾、天堂草做草坪草, 把人流的喧嚣声和车鸣的嘈杂声相隔开来, 起到隔音的作用。运用黄山栾、广玉兰、大叶女贞对道路快漫道进行分割, 又在景观色彩上吸引眼球, 城市绿化树木上还可以促进生态化, 还能降低PM2.5, 同时植物的枝干和叶片对噪音也有很好的吸收和屏蔽作用。

5 城市绿道建设在增加经济效益中的意义

优美的绿道景观设施不仅增加了城市建设的地表绿化率和保护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增加经济效益。例如风景名胜型绿道就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它通过联系各景点或景区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对历史文化进一步地保护和传承, 而保持完好的风景名胜区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形象, 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客源保障, 从而增加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在东海岸建设的全长4500km的绿道, 投入成本约为3亿美元的绿道在数年之后每年为美国带来166亿的财政收入。所以说城市绿道建设既彰显了城市文明形象, 又推动了经济发展。

6 结论

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审美意识不断上升阶层以及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需求, 城市绿道将会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绿道建设将不单单是一种创造防护或美观效益的系统, 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特征, 体现一个地方, 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的精神层面, 使绿道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 旨在不断提高城市标志的识别性, 展现城市生气盎然的景象, 从而创造出风景结合的怡人视觉美,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城市绿道的概述与在城市发展中的探讨, 提出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为今后的城市绿道建设提供初步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绿道,生态,天然

参考文献

[1] 王菁菁.城市旧城更新中绿道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J].工程与建设, 2011 (5)

[2] 关伟锋, 高宁.绿道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D].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3)

[3] 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儿童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意义 篇3

1.1课题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口的迅速膨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两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也逐渐增强了了人们的环保、健康意识,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孩子去参加户外运动。公园、广场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儿童“游戏”生活行为的载体。它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2选题背景及意义。儿童占城市人口的1/4——1/3。儿童的生活主要由学习生活和户外活动生活组成。良好的环境有益于形成积极的儿童户外活动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公园是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只是为儿童提供游戏、娱乐环境,它还应该是儿童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更是培养儿童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一个关键场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文化,如何带给下一代一个好的传承也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未来的教育、培养也关乎到一个民族的发展。

2.课题调研

2.1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真正的儿童公园还很少,且往往是以小型游乐场存在于综合型公园中,大多数城市的儿童公园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设计建设的,有的甚至更早,这些公园的设施严重老化,有的变成了普通的市民公园,有的甚至被拆除改作它用,无法满足城市儿童的基本需求。但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开始建设现代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例如国外众所周知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国内的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大多以接待成人设计规划,添加儿童喜欢的元素,建设成形,但并没有考虑儿童的行為、心理需求。而且主题公园的选址位于经济发的的地区,并且消费水平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家庭。

儿童最初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都与环境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公共活动空间是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会对儿童的身体、心理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够满足儿童成长、情感、行为习性等多方面需求,能让儿童身心得到一定锻炼,使儿童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

2.2儿童公园设计原则

2.2.1定义。对于儿童公园的定义,我国相关规范和著作都做了解释说明,对儿童公园的内容设置及目标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具体如下:北京园林局1992年主编的《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S]中提出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绿化率要大于6 5%。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对儿童公园的分类是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儿童公园是为了幼儿和学龄儿童创造以户外活动为主的良好环境,供其进行游戏!娱乐体育活动,并从中得到文化科学普及知识的城市专类公园”建设儿童公园目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接触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接触科学!热爱科学,从而锻炼身体,增长了知识,培养优良的道德风尚。

综上所述,儿童公园的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以儿童这个群体设计、规划、建设并提供游戏场地的专类公园。第二方面,不仅是要提供游戏的场地,还要具备一定的科普教育功能,并且能够满足儿童成长、情感、行为习性等多方面需求,能让儿童身心得到一定锻炼,使儿童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培乔和发展。

2.2.2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关于儿童的环境、设施,就要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成长、心理认知、行为习性等多方面需要,因此设计儿童公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营养均衡、健康饮食,还需要从生活、游戏中不断地学习成长。儿童在游戏中看到绚烂的颜色,体会游戏快乐并从中获取知识。人需要在磨砺中成长,儿童更需要去体验各种环境、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儿童,才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2)关注儿童的心理认知需求儿童的认知很大程度由年龄决定,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提出认知的最重要来源是儿童自身,一个忙于自我肌理的探索者,而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心理是十分好奇的,如果环境空间能吸引儿童,说明设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认知需求(3)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性需求儿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有着丰富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进行儿童公园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各种儿童成长、心理认知、行为习性等多方面需要,设计中应涵括多种功能性场地,以满足儿童的需求。

2.2.3设计原则。儿童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属于专类公园之一,对其位置、数量、性质、内容等方面的考虑,应该首先根据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结构,统一安排,做到合理和科学规划。(1)选址科学。儿童公园在选址时,应尽量靠近城区处建设,确定服务半径,一方面要考虑交通方便、居民使用率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城市公共建设、绿化环境增添生机。(2)分区设计。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能力各不相同,设计时要考虑主要接待、服务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不同需求,把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分区域设计合理布局主题和内容。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出更符合儿童的公共设施以及植物配置。还要兼顾成人、老年人活动的不同需求,并设置一定的草坪、座椅方便儿童玩耍及方便家长看护、休息。(3)亲近自然。儿童对于世界是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大自然的动植物儿童都会好奇的去观察、去发现,对其身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自然清新的环境能带给天性活泼的儿童很多启发与知识。与自然接触,儿童不仅身体健康、情感丰富,还进一步拉近了儿童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家长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公园材料宜选用木质材料,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一半。

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 篇4

2)增强公众和谐观念。在对城市进行宏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借鉴一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及设计灵感的取得方法。第二,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得城市建设发展在不脱离世界轨道的同时,拥有本国独有的特色风格。周围环境与城市设计之间要处于一种平衡发展的.状态,人工与自然和谐发展,两者相互依衬,才能更好地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因此,加强公众对这种和谐发展观念的养成非常重要,只有当观念养成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设计的发展。

3)推动城市的开发以及经济的运行。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越注重对城市的设计。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明白城市设计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目前的支出。其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重点分析:一个方面是现在我国还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它在大力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设计的需求,城市的开发变相成为了积累资金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另一个方面是它能够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又是国民经济水平的另一个支柱。城市设计发展得越成熟,表示着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前进,从而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不能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开发以及经济的运行,但是能够间接地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它的重视可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益。

4)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建设。形象对于城市来说就像是脸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样,它能够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人们整体的气息与素质,而且突出了景观的多样化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性、连续性以及差异性,让它们看起来既不缺乏美感又能够展示出不一样的独特风格。景观的颜色搭配、历史文化的选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被考虑在其中的。设计强调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如果两者的协调性差,很容易引起许多问题。例如:在一些大型商场的对面建立一个垃圾场,这严重违背了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而且严重失去了美感。城市设计在提升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建设。在对城市进行设计时,对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考虑,这就代表着当设计越成熟,社会功能也会更加完善。5)有利于政府城市建设工作者城市意识的培养,提高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城市设计要想发展得越来越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时,不能忽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作为规划管理与实际建设之间的一个中间枢纽环节,能够很好地起到一个连接作用。随着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被运用,政府对它的认可度逐渐上升,但是目前还起不到一个权威的作用。所以,政府在这里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加大对城市设计理念的推广,让更多的城市、人们了解它带来的各方面效益。近年来,在一些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大多数都将它作为一个重大方针来实践。他们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目标的:第一,立法;第二,城市的规划管理。这些成功的实例推动了其他城市政府规划工作者对城市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大对其的实施比重。

3结语

城市设计是规划管理与实施的重要前提,它对城市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对城市的空间发展、人文情怀以及自然景观等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便捷之处。总之,为了能够对城市进行更好地规划管理以及实施,必须要加强对设计方面的重视,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现在它存在的意义还未明显地凸显出来,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设计带来的效益将会大于人们的想象。

参考文献:

[1]马红兰.探析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5(14):11-13.

[2]许桂清.浅析城市建设中城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82-84.

[3]付雄武.实现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的有效衔接———以武汉市武珞路及珞瑜路城市设计导则为例[J].中国工程咨询,2014(3):57-61.

[4]姜红.城市设计实施评价———以福州市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3(8):9-10.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篇5

【摘要】“一路一带”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关键词】“一路一带” 战略意义 发展

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维系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地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在其所著的《中国》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历史上,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等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中亚与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骏马、狮子等等也大量传入中国。除了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之谓:即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西亚、非洲的海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奏响的中华文明曲。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仅于贸易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世界桥梁。诞生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欧洲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中亚的伊斯兰教等也在中国落地开花。李白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盛唐时多文化交融景象,欧洲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更将中国称为“China”,非洲出土文物中中国物品的隆盛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景象向我们展现出古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中华文明走向中亚、欧洲、非洲的过程中起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中国与非洲的历史交往、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中亚等的沟通传播,陆海两丝路贡献大焉!一定意义而言,丝绸之路促成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文明贡献世界文明的杰出成就。【1】

总书记2013年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推进“一路一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一路一带”中,“一路”是从中国向欧亚大陆腹地及西部延展,“一带”是从中国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一路”与“一带”对接,形同雄鹰展翅。【2】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 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 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3】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的转变,创新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复旦大学教授赵华胜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模式的潜力接近用尽,也越来越不受欢迎。“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以推销廉价商品和获取矿产资源为目标的模式也与之相悖。以新模式取代旧模式并不是停止输出消费品和放弃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而是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改变合作的形式和内涵。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新型合作不仅符合对方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还将提升中国经济存在的形式,从以商品存在为主进入到实体经济,同时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形象,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诉求作出回应,才会为这些国家所真正接受。【4】

【参考文献】

【1】崔莉萍.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J].新闻大学,2014,5:97 【2】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资,2014,10:23

论“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 篇6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其潜在风险,对“一带一路”的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 丝绸之路 挑战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来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F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二)“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实现情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已从理论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思路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其将主要影响铁路、航空、航海、农业、商贸流通、油气出口等多个行业,新的丝绸之路正在被开创,一千多年前的贸易模式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回归。中国从昔日加入APEC、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积极融入国际贸易为自身发展创造机遇,到今天转而成为推动地区乃至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显然是这种转变的明证。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正在绘制一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图,该网络将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从而构筑起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骨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这一构想在我国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对于推进我国外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也是考验在新时期中国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两重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外交影响[1]。在规划、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的理念、实践和策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及面临

(一)“一带一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亚洲各国共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亚洲各国发展层次不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亚洲拥有外汇储备大、储蓄率高、财政状况相对健康、财富基金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可以将金融合作作为切入点,推动和激发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 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 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过去以日本为雁首的亚洲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逐渐被打破。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 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构筑以我国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 《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 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内忧外患。

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四、结语

城市软实力与形象战略 篇7

>构建新型城市形象体系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特质、个性的自然禀赋, 以及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尽管现代化,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 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风貌, 使得城市在基础建设、城市景观甚至人文风骨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千城一面”现象。但是, 作为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 城市形象/声誉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也是城市的独特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人们消费城市的重要商品之一, 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正是认识到城市形象所具有的如此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登上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 紧跟城市规划、经济规划等, 成为城市管理者日益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笔者及团队近年来所进行的城市形象战略规划研究和传播实践过程中, 越来越感受到我国城市形象构建与声誉管理方面存在着理论匮乏和操作误区, 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思路。在传统的城市形象研究和实践中, 品牌定位策划理论占据了主导位势, 主张在定位分析的基础上, 将城市品牌划分为核心品牌、次核心品牌和要素品牌进行策划。不可否认, 品牌定位理论在企业和商品的运用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附载的内涵和外延是任何单一的企业和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城市独特的历史积淀、人文内涵、精神特质、经济结构、城市景观以及人的活动等, 如何纳入城市形象构建的考量之中, 单一的品牌定位理论已力不从心, 偏颇巨大。

在近年来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努力将城市软实力理论引入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实践, 将城市形象的构建纳入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新构建, 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我们认为, 城市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 建立在社会和谐、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 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会同新华社《望东方》杂志社、零点调查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大陆首届最具软实力的城市评选”就已经推出了城市软实力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 (近三百个可以实施的具体指标) 。依据这一体系, 已有若干城市在笔者和团队的指导下, 推进着全新城市形象战略的构建。如果说, 城市形象是城市留给其消费者外在印象的话, 那么, 其内涵则是城市软实力。用城市软实力理论全面构筑城市形象, 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和外延。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城市软实力的各种主要要素, 才能全面建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才能解决对外吸引, 对内增加凝聚力的作用, 成为城市全面、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打造城市形象传播体系

同其他商品一样, 城市形象也只有在消费和传播过程中, 才能实现并增值其价值。笔者认为, 一个恰当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 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要注重城市所处不同区域的权衡。区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基础。随着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区域经济圈”、“经济带”、“城市群”不断崛起和发展, 如“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三省) ”等传统区域, 特别是近年来新批准设立的一些综合配套试验区, 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等。好的传播体系必须顺应甚至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区域层级传播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市民, 以及城市投资者、采购商、旅游者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目的, 做好城市本土 (市内) 传播和区域层级传播的平衡, 达到对内提升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 对外实现招资、招购、招游的多赢局面。

其次要注重形象传播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城市消费者的不同类型, 根据市民的共性以及个性需求, 投资商、采购商、旅游者、创业者以及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 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另一方面, 不同对象对城市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在准确评估受众认知状况的基础上, 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认知程度, 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传播, 达到提高认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持续消费的目的, 共同演奏一出城市形象传播的交响曲。此外, 还需要结合城市形象的竞争市场制定独特的传播内容。要结合一定区域内形象领先者、均衡者、潜力竞争者以及其他竞争力量的状况, 策划富有竞争性的传播内容。

三是注重形象传播平台的选择。城市在进行形象传播时, 一系列的广告宣传、媒介事件策划、公关活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受可供支配的人力、财力、精力等限制, 以及城市形象无形商品特性的影响, 单一的平台很难收到持续的效果。因此, 打造城市形象传播体系时, 在搭建独立的平台之外, 还必须巧妙地借助其他力量, 实现“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的有机结合。所谓“造船出海”, 主要指由城市政府出面, 独立构建形象传播平台, 突出城市形象的个体形象和品牌, 进行“专场”形象传播活动。所谓“借船出海”, 指利用现有的活动平台, 依托这些平台, 或者借助于这些活动契机, 不失时机地进行形象传播, 结合一个时期内的重要节庆、纪念日等的主题活动, 在受众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和地点充分借势, 联动出击。

>良好城市形象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理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代, 这是希望的春天, 人们面前拥有一切……”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至今引人关注的一段排比, 而对比的另一半则是:“这是最糟的时代, 这是怀疑的时代, 这是迷茫的时代,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将狄更斯的这段话, 分成两段, 来阐释城市形象和声誉的管理, 非常恰当。在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越发明显, 社会高度媒介化的今天, 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声誉是“升入天堂”还是“坠入地狱”, 似乎仅在一瞬之间。

自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大众传播迅速发展, 使得大众传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兴技术和媒体的普及, 使得由各种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高度发达, 其丰富性、全面性远远超过了由人的实际活动范围和经验构成的现实世界。无限扩张的媒介化的社区, 成为人们获知真实世界的主要渠道, 在某些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真实生活世界的趋势。早在上世纪初, 就有美国学者指出, 现代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反观当今, 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很多地方的突发事件, 如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杭州“70码事件”等, 我们越来越发现, 媒体化的现实已经演变为真实的现实。

消费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的现实, 都迫使城市在进行形象传播时, 除了运用正向思维, 思考怎样传播好城市形象外, 还需要具备逆向思维——时刻牢记危机意识, 不忘站在危机公关的角度有所准备。如何进行城市形象危机管理?如何捍卫良好的城市形象?笔者认为, 以下几条需引起特别重视:一是将城市形象和声誉管理纳入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 进行足够的重视;二是成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 负责城市形象监测、危机处置、信息发布、评估等系统性的形象管理工作;三是根据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实践, 制定科学、合理、细致的危机应对预案, 强化预案的可操作性;四是在城市形象危机预警、响应时, 要主动、积极地公开相关信息, 保证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五是掌握恰当的危机公关的理论和技巧, 做到突发事件与形象危机应对、重大活动与形象传播创新、常态工作与形象传播推介的有机结合。

资源节约的五大战略意义 篇8

当前,虽然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口号,但是大多数决策者对于资源节约的认识,仍然是肤浅和被动的。其实,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资源节约问题,提倡“通过资源节约而发展”的新经济学思考。我以为,资源节约对于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至少具有5个方面的战略意义。

资源节约是生活质量。资源节约经常被看作是勒紧裤带过苦日子,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资源节约可以导致生产和消费耐用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生产和消费一次性、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使用效率高的冰箱会使我们的食物保存得更新鲜;在效率高的工厂里我们会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在效率高的建筑物里我们会生活得更愉快;而高效生长的作物会使我们得到更好的滋养。

资源节约是产业升级。资源节约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而不只是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资源节约不但可以表现为减少增量的资源消耗,更重要却是改造已有的经济存量。以上海为例,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需要长时期维持,但是在土地、能源、水资源等供给不可能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在城市空间中采取“换麻将”的方式,用高资源生产率的产业、企业、产品,置换低资源生产率的产业、企业、产品。许多人不相信这样的替换能够改变面貌,实际上每年采取改变6-7%存量的小步快走的办法,那么用大约10-12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可以对高消耗的存量资本实行一轮转换。

资源节约是增加就业。资源节约经常被看作是被动的防守战略,实际上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战略。积极的意义在于,可以从大量使用自然资本的经济模式,转移到大量使用人力资本的经济模式上来,这样就使得经济具有了节约资源、促进增长、提供就业的三重效益。欧洲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消耗脱钩问题的,例如他们通过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创造了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从而为减少社会分化成就业者和失业者提供了可能。被欧洲决策层熟知的《倍数4》一书准确地写到:工业社会正让越来越少的人更“多产”,他们用掉了更多的资源,也更有效地使世界上全部劳动力的1/3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可惜,国内许多人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资源节约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潜力,而劳动人口多、自然资本少恰恰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节约是风险预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而治理污染耗用了我们很大的精力。但是从物质流的角度看,污染治理仅是降低风险,而资源节约却是预防风险。我们现在在末端治理上做的很多工作之所以成效甚微,就是因为缺少物质流输入端的资源节约。实际上,“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意义不是简单并重的,在我眼中,资源节约肯定比环境友好具有更本质的意义。资源节约使得我们能够用较少的消耗,满足较多的需求。例如,如果我们的下游产业是高效率的,那么我们的能源就可以支持更多的生产和生活,我们的土地和水就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口进城,从而有效地减少国内和国际上的资源冲突。事实上,中国当前的许多国内外环境冲突,是从资源消耗问题上起源的。

中国海洋战略的意义 军理论文 篇9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015级视觉151班xx号 张宁煜

【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海洋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准单极霸权结构,中国则长期被排斥在“多强”之外。冷战后全球政治危机相对消解,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心由生存利益快速转向发展利益,海洋竞争加速。对全球海洋利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促使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的中国不得不通过重返海洋来克服长期以来的陆权局限。同时,走向海洋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海洋经济体制、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大国复兴”的攻坚阶段和实现海洋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在海上崛起,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开始得到重塑,并努力摆脱传统大陆意识禁锢,不再以陆地为本位看待海洋。中国已经正式确立了开放型的海洋观,全面启动了海洋方向的利益拓展工程,将海洋利益纳入国家经济规划、政治规划中,指明了海洋文化建设方向,积极推动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形成、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陆权局限 战略机遇期 海洋文化建设 利益

海洋作为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依然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秘密;海洋国界的无形和海运方式的廉价与便捷也使海洋成为了人类交往的通途。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利益范畴,海洋战略则属于基于军事安全的国家发展规划范畴。海洋战略由海洋权益诉求驱动、由海洋权益框架塑造,是对海洋利益的识别、确认、衡量排序、相对取舍和对获取模式的设计确定。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权益、海洋技术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大陆国土和海洋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海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总揽海上方向健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战略。

在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损害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相结合原则。海洋战略应当成为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具体落实和准确体现,因此必须立足于为我国的国内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对外开放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其核心依然是基于“全面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政策方向,避免中国卷入任何战争或是重大军事冲突之中。在维权、维稳与发展之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政策平衡点,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相对微观的维权层次,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执法与外交手段平行。其次,在相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对宏观的维稳与发展层次,中国将“在维护自身固有海洋权益的同时,愿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伙伴关系”。

二、是海权与陆权相配合原则。海权与陆权均衡发展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独特战略背景。中国的海洋战略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当为陆权的进一步崛起服务,而不是独立、游离于陆权需求。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根基与根本锚定点。“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它本质上是一种兼顾陆海的陆海权复合型战略,对于协调中国西部和东部发展、实现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无缝链接”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陆海统筹”战略思想已向陆海高度互动发展,也决定中国海洋战略应当服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局。

三、是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相结合原则。中国的海洋战略以维护本国的涉海国家利益为底线目标和基本范围,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中国并不寻求通过掌控海洋来主宰世界,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型海洋强国,而会成为开明型海洋强国。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

中国海洋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海上崛起。其含义是,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将权力和利益延伸至海洋空间,对海洋资源及其它海上事务的管控程度提升到海洋强国乃至超级海洋强国应有的高度。它不仅是强调一种技术性、空间性领域的崛起,而且是中国的整体崛起在海洋方向的一种表现,与陆上方向的崛起一起构成中国全球崛起的空间维度整体,是从海上方向对中国国家崛起的一种描述和界定。

中国海洋战略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成为主要的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与全球海洋军事强国,通过优化和改善现行国际海洋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国和其它国家共同良性发展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海洋霸权,实现国际海洋事务民主化、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能,造福人类整体。

当前,中国正在形成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在陆权保护与支撑下拥有巨大的海权潜力。中国应当倾尽所能地实现这一潜力,控制理应属于我们的海洋空间以及尽可能地利用海洋各类资源,即中国的“政治海权”和“经济海权”都要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得到满足,且利益的诉求和获得或应得到国际法上的稳定确认,或应得到国际社会较长时期的普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海洋战略核心任务正是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两位一体”有机交融的战略。

海洋战略对未来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缓解土地的压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解决水荒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生活空间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营海洋,利用辽阔而宝贵的海洋国土,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大的新增长点,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部、第三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产业将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源。海洋经济对于陆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效率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断言,开发海洋区域具有科技、经济、社会的三重价值,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内在要求,在社会进步中能够发挥自身高与新的技术优势,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协调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科学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将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岛礁归属、海域划界三大海洋挑战,解决中国的海权危机,维护蓝色国土的安全和完整。中国海军在东海、黄海地区一定要争取拥有局部的优势,这对震慑日本、安顿朝鲜海域局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任何企图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将是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必将受到中国的严厉谴责。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践行海洋政治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周边安全,为中国的崛起创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通过海洋科技战略的构建,可以使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海洋探测、监测、监视、预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导航、定位、情报、通信、安全、救助等技术体系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并准确预测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并行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军事理论课课程论文 张宁煜

通过海洋教育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加强国人的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改变过去的重陆轻海的理念,使海洋的价值得到认同,使中华民族由远海的民族变成亲海的民族。加强海洋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分别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复兴和发扬海洋文明,使海洋文明成为未来中华新文明有鲜明特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海洋文化的外延大大扩展、内涵进一步更新。

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总之,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

论科教兴市(县)”的战略意义 篇10

论科教兴市(县)”的战略意义

“科教兴市(县)”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础和具体体现.我国城乡之间与东西部之间在科技发展上存在不合理的`巨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加强“科教兴市(县)”,对于国家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 者:张利华 王胜光 湛学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北京 100080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16(9)分类号:N031关键词:科技 发展 战略

苏宁推广电子发票的战略意义 篇11

据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杨红灿透露,从2014年1月到9月,国家工商系统共收到投诉842万件,其中位居首位的就是远程购物(网络购物),所占比例为15%,首次超过电信投诉。而在远程购物投诉中,发票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在很多网络购物投诉案件中,一些消费者因为没有发票,缺少相关凭证,很难维权。

2014年1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电子发票应用,完善电子会计凭证报销,登记入账及归档保管等配套措施”。这是国务院首次公开推广电子发票。此前,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电子化的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可以作为消费投诉的依据。这相当于明确了电子发票作为消费者维权证据的效力。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邱月明表示,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发票业务创新,电子发票较传统发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天然性优势,未来几年有望在中国大范围推广。未来,随着电子发票普及,网络消费维权举证的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日前,苏宁与航天信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国内电子发票业务发展,扩大电子发票的应用领域和地域,让电商规范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苏宁与航天信息集团合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互联网零售行业的领导企业,苏宁对电商发展趋势提前做出了判断。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透露,苏宁易购早在2012年8月就启动了电子发票试点项目,是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的电子发票试点项目承办单位。从2013年8月至今,已累计开出1200万张电子发票。

据了解,苏宁电子发票不仅实现纸质发票电子化,而且在发票的产生、发放、开具、取得、保管、查验等各个生命周期环节,都能以电子信息流的方式流转,以电子凭证形式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任何载体。这就意味着锁定了销售和服务数据,约束商家严格规范商品经营行为,通过对商品的全流程追溯机制,大幅度提高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的侵权成本,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最终让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寸步难行。

除了消费者维权,电子发票在环保、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孙为民介绍说:“苏宁一年开出的发票应该有1亿多张,仅仅以每张发票的购买成本为5分钱(这是市场上非常低的发票购买成本)计算,加上打印、快递、人员投入等成本折算,每年仅纸质发票一项的成本就高达1000多万元,而采用电子发票后,这部分成本相当于省下来了。”

而且,作为率先推进线上线下O2O融合模式的企业,苏宁是国内唯一能够在线下实体店开具电子发票的零售企业,这就意味着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经营的成本,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零成本的在线交易信息标准化管理。

能否作为报销凭证,是电子发票推广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孙为民表示,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税总局、国家档案局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后,苏宁第一张可以报销入账的电子发票已于2014年9月18日开出,为全国大规模推广电子发票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苏宁和航天信息集团表示,双方的战略合作虽然起步于电子发票,但步伐不会停止于此,而是要迈向更广阔的领域。未来,苏宁和航天信息集团将在大数据合作的基础上,面向线上线下中小微商户,提供包括支付、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和税务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互联网零售业规范化健康发展。

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 篇12

城市为人而生,却为人类的技术所异化。城市日益破碎,正如Graham和Marvin所评述的那样:城市空间被日益改变成“像内聚的岛屿或者被包围的领地一样,被支持机动车进入、停放和使用的公路、连接和服务”所环绕。中国城市中,大学功能区块的建设体现了上述城市问题的典型特征。

1.1 被“割裂”的城市空间

《雅典宪章》将城市定义为机器,迎合了人类快速发展的欲望。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城市被简单的割裂为若干功能区块:居住区、行政区、商务区、文教区、工业区等等。功能区划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分裂。机动交通“切割”城市

简单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步行空间被汽车统治。一切以汽车为尺度,人失去了站在街道上的尊严。”机动交通的确给城市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但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割裂了城市的肌理,湮灭了城市的特性,导致城市品质的退化。“限制进入的快速路的引入通过沿着运输主干线强行建立分等级的运动,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Pope,1996),排斥了选择机会,戏剧性的粗化了城市结构。

1.2. 大学校园的城市“孤岛”意向

巨型校园

国内新建大学用地规模一般较大。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一期占地213公顷(已建成),二期西区占地166公顷(规划建设中),合计379公顷(图1-浙江大学用地规划总图)。这意味着进4平方公里的区域没有地面城市交通穿越,基本上所有的城市路网都在此截断。巨大的校园对周边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屏障,造成了“孤岛”意向。

封闭的校园

国内大学校园规划虽然总将“开放性”作为规划思想,但开放只是规划理念上的文字游戏。按照目前国内的大学管理模式,校园不可能开放。国外大学校园、建筑与城市的完全融合在中国的城市不存在。封闭的大型校园成为城市健康肌体的阻隔,成为城市“孤岛”。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应该封闭,也不可能封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校园的边缘空间结构的处理成为处理弱化大学“孤岛”效应、强化开放的关键。但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高校校园的“边缘”空间往往被忽视。大学规划强调校园中心,对校园边缘对城市毫无建树,大学城市界面沦落为毫无人气的、冰冷的景观界面(图2-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总平面)。

2. 城市的“多维缝合”

“消解城市消极空间,弱化大学校园孤岛效应”在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去思考。

2.1 功能缝合-大学与城市共赢

大学建设与城市发展是互动的。大学的发展总是和城市的发展相互依赖的,这种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大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效应上。这种互动效应往往体现在大学周边的土地利用上,大学周边会形成与之互动的城市功能。大学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大学的周边土地利用需要有一个科学规划。而现实情况往往是高校周边城市土地成为简单的商业、居住用地,大学成为房地产商卖房的宣传口号。因此,加强大学周边土地利用规律的研究,是促进区域发展、保证大学与城市共赢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由大学城或依托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园区。目前西方国家的220个高科技园区中,85%以上的园区是以大学尤其是著名研究型大学为核心建立的。大学周边的土地因为大学存在而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知识的聚集、独特的人文环境、便利的体育文化设施还有富有活力的人群,这一切都成为大学带动区域发展的因素。除了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外,创意产业用地更应该成为大学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城市中心区集聚,特别是在富集着人才与知识的大学周边容易生成创意产业集群,从而形成“大学——创意产业集群——城区”互动发展的机制与格局。大学为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人才与知识等关键要素;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城市的活力、推动城市的更新;城区为大学与集群提供着具有便利性、包容性的基础条件。

2.2 空间缝合-重建人性界面

要弱化孤岛效应,进行空间缝合,需要从城市和大学两方面去进行创新的规划思考。

在城市层面,需要建立城市与校园界面的“柔性垫层”-在城市干道和校园之间安排建设用地,从而弱化大学对城市空间流动性阻隔感受。

在校园规划层面,可以尝试建立友好、渗透性界面,使大学校园空间和周边城市空间产生合理对话,重视校园边缘空间城市界面的塑造。

2.3 交通缝合-机动权利保障

弗朗索瓦·朗社认为,“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体现人们克服空间距离因素制约、实现自由移动能力的城市机动性已经是当今城市中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力”,它是人们的工作、居住、教育和健康权力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城市的机动性因其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都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优化土地利用模式,避免快速交通给本区域带来的不利,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的用地模式是大学周边区域发展的关键。城市的演变是用地交通一体的演变,要打破单一运输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运输网络以便为不同距离不同范围的出行服务。

3. 案例分析

“弱化大学校园孤岛效应,消解城市消极空间”-笔者参与的杭州创业创新街设计正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这一思想。

3.1 项目概述

(1)项目区位

项目用地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北侧,北至留石快速路(城市封闭式机动交通干道),东临现状光明路及防护绿化,西至蓬驾桥港绿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5公顷,地块东西长约2698米,南北进深约50米。该建设用地正位于巨型校园与城市的间隔区域。

(2)用地调整

该建设用地本是留石快速路100米宽的绿化用地。针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浙江大学周边均为住宅与商业用地,科研用地配置明显不足。为合理利用浙大科研资源,产生城市、大学的良性互动发展,规划将绿化用地的一半宽度调整为50米宽的商业金融兼容科研用地,力图将留石快速路以南、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以北的街区打造成具有核心的创新能力、丰富创新资源和浓郁创业氛围的产、学、研一体化国际创业创新街区。

(3)项目优势与制约因素

地块北邻西湖科技园,南侧紧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具备吸纳、孵化高效科技企业的有利条件。自然环境优美,属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控制区;基地在城市中的位置是处于绕城西线的主要入口部,杭宁、杭徽等高速路直接。作为城市的西北部主要门户,近3公里长基地全部沿留石快速路展开,使项目拥有很好的展示面,“城市入口”的地位决定了项目的风格定位。

留石快速路连接着城市,带来便利区域交通的同时也给本项目带来的种种不利条件:用地北侧为留石封闭快速路,交通流量大,交通噪声及汽车尾气影响较大;进出难,留石快速路是全封闭道路,紫金港路是地下通道,与城市交通只有光明路、花蒋路;地块内部交通流量较大却只可依靠南侧12米道路,并时同时承担南侧西区及规划居住区的车流量,因此交通有一定的问题。另外用地形状狭长(2698米),进深小(38米),不利于建筑布局(图3-区位及现状图)。

3.2 功能对接

(1)项目总体功能定位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建设为杭州城市特别是城市西部区域带来了驱动力,但是由于对大学周边土地利用研究不足,到目前为止只是给学校周边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繁荣,并没有在校园周边形成与浙江大学科研结合相应的产业区域。因此本项目定位为产、学、研一体化国际创业创新街区是科学的,可以有效发挥浙江大学的科研资源,促进大学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

(2)区块内部功能布局

国创街一方面依托浙江大学的整体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有创意产业的功能配置结构,如: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培训教育功能、信息发布功能、会展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面对具有特殊模式的创意产业园,传统规划的功能分区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创意从业者特殊的工作生活需要为目的,通过塑造复合性质场所和动态性质场所,增强场地的兼容性,促使场地容纳多种功能,形成共享性和可达性好、物理环境适宜的多义性场地。因此规划在确定了功能服务核心区位和形象之后,其他区块建构为兼容性强的功能建筑布局。

3.3 空间优化

(1)空间结构缝合

本规划恰恰为校园的城市界面提供了软化的可能。国创街项目位于城市快速路与校园之间,构成了城市干道和校园之间的实体“垫层”,可渗透的街道网络格局弱化了大学“孤岛”意向,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国创街与大学校园形成互动的结构联系,从而有效缝合城市与校园的空间结构。(图4-规划总平面)

(2)多层次空间建构

用地狭长,进深很小,只有38米。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不能按常规的二维设计思路来解决问题。因此提出了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基地的平面层用来安排停车和部分入口空间,二层平面用来做主要入口空间和公共活动界面。建筑入口的抬高使人员主要活动层面不受快速机动交通干扰,同时为建筑布置机动交通带来方便。在竖向维度拓展绿化庭院空间,结合公共交通核创造多层次、多尺度、不同高度的绿化庭院空间,为人们提供多样活动空间。

3.4 交通衔接

国创街项目紧邻城市封闭快速路,受到禁止开设出入口的规定限制,项目交通衔接存在一定困难。分析交通需求,构筑多层次交通网络,保证项目与城市交通的良好衔接。

首先进行区域路网结构的分析,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区块,道路布局基本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结构。区域路网交通功能定位如下:留石路主要承担地块的过境交通功能,花蒋路、光明路、紫金港路承担地块对外的交通功能;12米规划道路和内部7米级道路主要承担地块内部交通的功能。

相对应区域交通组织方案是:(1)对外交通组织,根据路网布局,地块车流可以通过花蒋路、光明路向南北疏散,通过留石路和12米规划道路向东西疏散。内部道路均直接与快速路连通,如不对交叉口进行控制,区块内支路车流将对留石路的车流产生较大的干扰,从而降低快速路的车速和通行能力。但是考虑地块内部7米道路基本与留石快速路地面辅道相连接,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内部车流对留石路的影响,减少交通冲突,确保快速路车速及通行能力的目的。(2)过境交通组织,根据地块道路功能定位,过境交通主要由留石路和紫金港路来承担。其中留石路主要承担东西向过境交通,紫金港路主要承担南北向的过境交通,由于过境交通均设置在地块的边缘,过境交通不从地块内部穿过,因此,对地块内部交通干扰较小。(3)区域内部交通组织,规划区块内部的道路骨架主要由南北向7米道路和东西向12米规划道路组成。根据用地性质,地块以对外交通为主,片区内部各地块的交换交通量相对较少,因此车辆进入地块后,主要通过内部道路通往目的,整个规划区块整体东西向长,南北向短,为了使区块内道路运行效率高,地块内部基本采用双向通行的交通组织方式。(4)公共交通组织,为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比例,应对规划地块周边的公共交通进行组织,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优化公交线路,提供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有效提高公交的整体服务水平。规划地块周边现状公交停靠站分别为:留石路上规划2对公交站点、光明路上设置光明路留石路站。(5)慢行系统组织,构建与杭州市慢行系统相融合的非机动车及人行系统。规划最大限度创造人车分流系统,通过铺地与游步道,局部利用留石路过街人行天桥,尽可能实现完整的步行系统。(6)静态交通规划,根据停车配建指标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数量。

3.5 城市意象

杭州城市出入口、杭州城西示范区、科技创新产业区是国创街项目规划的总体城市定位。通过对城市定位的解读和规划地块的分析,项目组提出了“科技魔方”的城市意象。“科技魔方”寓意科技总是给人类带来新奇和变化,建筑有如城市群雕,沿城市主干道延展。连绵的建筑群体在统一形态控制的基础上穿插、跳跃、咬合、转换、承接,不间断的刺激着观察者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强烈的城市意象

(1)基地所在的区域为杭州城市“公路入口”之一,联接着以浙大新区为代表的杭州西北部高技园区,城市入口意象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城市意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机动交通的速度来完成的,因此建筑形态要满足城市尺度层面的观察要求。

(2)由于项目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级景观控制区内,根据《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规定“建筑高度及景观应符合景观控制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60米”。除因河道、道路和公共绿地做的建筑缺口外,将其余建筑高度统一为60米。从留石快速路这一城市界面来看,整条建筑天际线一改往昔追求跌宕起伏的手法,连成一条尺度非常的天际线,营建独特的城市意象。在统一尺度下的连续形体变化和穿插营造独特的城市建筑群雕,成为杭州“天堂硅谷”的新标志。(图5-形体模型图)

4. 结语

现代城市正成为“速生城市”(朱涛,2007),超常规的发展带来许多城市问题。本文只是从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来求解城市问题,更多的问题还有待思考。

摘要:城市被机动交通设施和以现代大学校园所分割,形成消极的城市空间。本文以杭州创业创新街的规划设计为例,在城市设计层面探讨了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多维缝合”。

关键词:城市设计,校园规划,多维缝合

参考文献

[1].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8.

[2].谢绳武,高等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上海交大高教研究,1997(4):p.1-4.

[3].刘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2008,同济大学.

[4].郑先友and赵得功,高校“校园边缘”的整合与再创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p.95-99.

[5].编制联合国人居署and译制吴志强译制组,和谐城市.Harmonious cities: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2008/2009.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8259.

[6].卓健,机动性和中国城市.国外城市规划,2005(3):p.1-3.

[7].王缉宪,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的方法与实践.国外城市规划,2001(1):p.5-9.

[8].http://www.zju.edu.cn/xqzl/xqyl/xqly6.htm,(浙江大学)

[9].吴晶星,黄建云,创意产业园的多义性场地规划解析.规划师,2008.24(6):p.42-45.

[10].朱涛,速度的危机-朱涛谈“速生城市”.“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中论坛发言,2007.

[11].Albert Pope,Ladders.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7.

上一篇:艺术学院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icu护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