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篇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1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当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3、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识很快能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握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坚持“过程化”教学原则。“过程化”一指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二指重视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三指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数学,记住揭示数学规律的各种结论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做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数学,不能忽视数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如定律、公式的论证、推导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等。同时还要重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三、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1、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2、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学目标要恰当是指教学目标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简单应用,哪些知识需要综合运用,通过什么手段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结合什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确具体。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作用。

3、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大纲顺序编写成教科书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不是现成的理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较为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如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学习新知、练习、小结评价等基本环节,练习课一般包括检查复习、提出练习的目的要求、课堂练习、反馈调节、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争取做到以下几点:(1)新授内容重点练。(2)基本内容方法练。(3)易错内容针对练。(4)新、旧知识结合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3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数学学习环境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计算、感悟计算、领会计算。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计算练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只有营造浓厚的计算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兴趣就能倍增。

过程重于结果,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程标准》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具备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当然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其中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算法多样化,激励学生去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许多富有个性的计算方法,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的同时,也要熟悉、了解和掌握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达到优化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优化比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给学生创设了机会,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

注重交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充满对话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上面,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在交流、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注意些什么。课堂学习就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4

月考之后,翻阅一下卷子,我发现孩子在计算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我班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计算的准确率不高、速度不快。这些问题,并不单纯是粗心的缘故,其主要原因是熟练度不够、反应不快、对数字不够敏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抄错数字,有的横式上是一个数,下一步就变成了另一个数了。2、看错运算符号,把加算成减,减算成加。3、计算不准确。如出现:13-8=6,12-6=7。4、计算速度慢,五年级了,有些学生还依赖于“伸指头”。这些小问题成了考试扣分的“元凶”,而且,在每天的作业中都会出现。

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想起了以前的专家讲座上,有人介绍了一个很有名的扑克牌游戏,寓教于乐。一副扑克牌,不要大小王,将牌洗好、砌好后正面朝下置于右手中,从下面依次将牌一张张地翻过来,将每张翻过来的牌作连加计算,直到最后一张。如,第一张翻过来的是“5”,第二张是“3”,要求他(她)要立即报出“8”(5+3=8),3若翻过来的第三张是“10”,则应立即报出“18”(8+10=18), 若翻过来的第四张是“2”,则应立即报出“20”(18+2=20),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张牌,总数为364。注意:“A”作“1”,“J”作“11”,“Q”作“12”,“K”作“13”。

发现扑克牌游戏的确对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听说有的家长每天坚持陪孩子玩半个小时扑克牌,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经常考满分。于是,我决定用这种方法加强对孩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游戏分好几个阶段,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先从第一阶段,连加法开始。再循序渐进的训练连减法、抽牌连加法、抽牌连减法、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等等,我制定了初步的训练计划,并印制“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印制训练反馈表,发给学生。要求孩子每天在家长的监督下,训练两次,家长计时,精确到秒,最后如实填写计算得数,签名。

并号召家长:贵在坚持,如果家长能坚持每天陪孩子玩10到20分钟的话,一定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并鼓励家长提出更好的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教育下,计算能力、手、眼、脑配合能力、反应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我很期待!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5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布置了三道“求商的近似数”的题。5分钟后,我巡视,只有一半同学完成了,有的计算结果还不一样。10分钟后,同学们大多数陆陆续续地做完了,还有几个同学仍然没完成。答案五花八门,什么得数都有。我让他们互相交换检查,找出问题所在。我拿了十几个同学的作业一看,完全做错的就先不提了,有九个同学没有看清楚保留几位小数,导致出了错;有的试商时出现了问题,刚刚讲过的方法,竟然还错误百出!这些知识和四年级学的整数除法方法一样,难道学过的知识忘完了吗?

回到办公室,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许多老师都有同感。而且好多同学都反映考试题目会做可就是做不对,很多时候都是计算出了问题。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生由于计算方面的错误导致的失分占到总失分误的40%,这还只是平均值,对于个别同学来说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目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差,我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多数都不够端正,对于学习的知识认识不清楚,怎么会有端正的态度?家长逼着来读书,老师看着来学习,好像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完全跟自己没有关系似的。于是,老师在,就装模作样的读书写字;家长在,就端端正正的完成作业。老师家长缺席,学生就彻底放了风。可以说,这些孩子是被看着长大的,他们没有感觉到知识的魅力,没有看到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等到学习成绩公布了,如果不理想,就请家教,不管用处有多大,请来了老师心里就踏实了,求个心安嘛!再者,就是成绩不好,也能上个学校,学点手艺也行啊。更何况,学校里学的这些东西在生活实践中能用到多少呢?电脑、计算机、手机等功能齐全,还怕计算出错吗?所以,学生们对于计算早就有了应对措施,有了依赖性,自然对于计算就不重视了。这些想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造成了计算能力的低下。

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

很多同学自觉性很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还打瞌睡。对待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要么跟同桌商量着完成;要么翻开课本照着例题做;要么边做边看答案,随时改正错误;要么干脆,拿别人的作业抄一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自觉性太差的表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平时看着还不错,一上考场,错误百出。

三、学生计算习惯不好

有人说,计算还要好习惯呀?是的,从小养成一个好的计算习惯,受益无穷。计算前,准备好草稿纸,每算一道题,在草稿纸上都有清晰的标记,题号清楚,数字整齐清楚,题与题之间间隔适当,便于检查。练习题做完后,草稿纸也是整整齐齐的,哪儿有问题一目了然。这是良好的习惯。而我们的好多学生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脑子很灵光,口算,简单题可以,复杂题就会出错的。还有的同学也用草稿纸,可是上面乱七八糟的,检查的时候没有头绪;还有的同学,拿一小片纸,写一丁点的小数字,看也看不清,写着写着就弄错了,错了重来,不放心,再算一遍,三遍三个结果,怎么办?计算的过程已经找不见了,看看列的式子,像一堆杂草,只好再算一遍。这样多浪费时间呀,倒不如留下计算的过程,帮助检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6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种模式是“讲例题,归纳法则,套法则练习。”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能模仿例题进行正确计算。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算”已不是那么重要了,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发现规律,总结法则。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就计算教学而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教师设计好计算教学的“五步”,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复习引路

教师要设计好与新知识紧密相连的旧知识作复习题,巩固旧知,导入新知,为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技能作适当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由旧知导入新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三、探索新知

1、出事练习题,

2、尝试练习,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自己一人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互述计算方法,互相检查。

4、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提纲

(2)结合尝试计算过程,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归纳小结,总结定律法则。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2、同位互查互评,找出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攻克。

五、开拓创新

1、四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检测计算能力。

2、学生提问,学生讨论。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自由提问,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再出面归纳。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篇2

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

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和问题的操作空间。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1. 生活经验引入法。

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2. 现实问题模拟法。

现实问题模拟法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表征而言的,为了使现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往往把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地提炼,然后通过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构造出相应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一课时,13人去乘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我模拟了租船情境,以使理解有余数除法的余数进一问题。在模拟这个租船情境时,我准备了几个呼拉圈代表小船,4个人在一个呼拉圈内,13个人需要几个呼拉圈?通过直观的演示、模拟,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进一问题。

在运用现实问题模拟法时,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必须着眼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数学问题情境的核心,如果我们只看重表面的创意和设计,就违背了数学问题情境策略的宗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模拟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现实问题模拟法是在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手段,需要对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找到它们的结合点,为学生学习数学化提供思维的契机。

(3)问题表征的针对性和新颖性。在抓住问题进行设计时,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同时,情境的设计应是新颖的,以增强学生对所熟悉问题的新鲜感,否则学生会感到疲惫和厌倦。

3. 数学游戏活动法。

数学游戏活动法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在所安排的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作选择与作决定,并从中获取概念性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知识挑战活动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4. 童话故事揭示法。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数学问题用童话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5. 虚拟动画激趣法。

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的需要虚拟情境,并且由于动画的交互性强,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算法探索过程。

这是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活动的理解阶段。学生所面对的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学家整理、归纳、概括的抽象逻辑体系,这种逻辑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相应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行为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达到对算理的理解。

1. 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例如: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法时,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算法和以前学过的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有哪些联系。它们的联结点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

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例如:大数的口算,400+500=900,学生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得出4+5等于9。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4代表的是什么———4个百,口算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但代表的数学内涵是不同的,抓住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就能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3. 算法交流的策略。

要提高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体验、学会比较、学会评价和学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句话入手。

(1)“你是怎么想的?”首先,在算法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算法,表达自己的探索成果。其次,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算法所体现的思维水平,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赏识和学习其他同学富有个性的、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2)“对他的方法你有疑问吗?”当学生展示算法后,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3)“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对所交流的算法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必要时,教师应有选择地对某些算法作出必要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

(4)“大家认为这种算法怎么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该算法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5)“老师也有不同的算法。”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算法”(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的算法),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

(6)“用别人的方法试一试。”当学生群体算法展示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选取某些算法亲身体验,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

(7)“这些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类整理,归纳不同算法之间的共同思路,使学生的认识清晰化、条理化。

(8)“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对不同算法进行归

由表面理解到真正建构

———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汤宝玉

(仪征市真州小学,江苏仪征

教学六年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了。这次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仅仅满足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肯定是不够的。如何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真正理解并建构小学阶段所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所在。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进行了以下两次不同的尝试,效果迥异。

一、教学案例

第一次教学:

出示例1:每个小中国结用52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53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要求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这两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着计算,计算后交流。

生:计算52×18+53×18时,我是分别先算52×18和53×18,再相加,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米。

生:计算(52+53)×18时,我是先算52+53,再用两个数的和乘18。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米。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

学生们说一说。

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内化别人的合理经验和思维活动成果,把他人的算法精华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经验和认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对个体算法进行算法的确认、修正或重新选择,通过自我评价而形成更合理的个性化算法。

4. 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例如:1000-234,通过拨计数器,摆计数块,以表象为基础,抽象出数学计算方法后,这时需要总结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如果带0时,应该怎么算?0点上退位点,就变成9,其他数字点上退位点就相应地减1。这个重要的规律要让学生明确。

三、练习巩固,掌握算法,初步形成技能。

计算技能的发展阶段是:步步有据、运算准确—准确迅速地运算—善于观察分析、筛选方法、灵活运算。

教后反思:第一次直接使用例1进行开门见山式教学。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还行,但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却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建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完分数四则运算后直接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由于没有做题的直接经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一般。有了第一次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在另外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

出示例1改编题:每个小中国结用4分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吗?

学生们很快口答出两种算式(师板书:4×18+6×18;(4+6)×18)。

师:你们会计算这两道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发言。

生:计算4×18+6×18时,先算两个乘法,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根据它们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要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分米,再相加。

生:(4+6)×18,先算括号中的4+6的和,再用和去乘18。因为这道算式中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4+6,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如果将题目中所有的分米单位改写成米作单位,你还会做吗?

生说,师直接在题目上改写。

生:4分米等于0.4米或等于52米,6分米等于0.6米或等于53米。

练习包括基本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基本练习是对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可从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选择设计。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视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自纠。这些练习可以采用全班评讲或教师面批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四、概括点拨,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篇3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过分依赖于情境:课堂上很多老师设置情境比较牵强附会,影响了计算教学的进程。

2.算法从多样化变成了形式化:许多老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只追求数量,不管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的提升。

3.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课堂上老师很少安排学生的练习,影响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基本计算技能。

4.忽视口算的练习: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口算的正确率、速度,影响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也值得改进:教材上计算内容基本上是独立成章的,也是较为单纯的学习和练习,有关算理的探讨和交流安排得很少。

6.评价方式也相当滞后: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测试、平时的检测都还在使用老课标的评价标准,没有更新评价方式。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1.老师应当处理好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之间的矛盾,形式多样地进行引入,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情境。

(1)创设情境要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以及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境时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和新奇,掺杂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对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老师在创设情景时要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多结合教学案例,把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计算要求并不高,计算器又加入到了教学中,长期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下降了,有些老师为了使教学更为顺畅一些,还设计了暗示性、过渡性的问题,等于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学生不需要探究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所谓铺垫,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广阔思维。所以老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时要慎重考虑。

2.老师还应当加强算理的教学与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去感悟算理,分清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差别,选择最优方法,解决好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矛盾,利用动手操作逐步过渡到算法抽象。

(1)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很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抽象能力较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为清晰。

(2)老师要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已有的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数域的扩大以及计算中新的矛盾的出现,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4)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甚至标新立异。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体验知识的系统性。在计算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老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好习惯。

(5)老师要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要避免老师“画点”学生“连线”,老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就只能在封闭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有机会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老师还应当强化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老师每节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2—3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口算训练。

(2)教师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让学生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4.老师还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来启蒙学生的解题方法。主题图的创设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主题图的丰富多彩也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1)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2)教师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的所想,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5.老师也应当保证学生适量的练习,练习设计要讲究趣味化、层次化。

(1)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如果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所以老师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

(2)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必须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3)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趣味化和层次化。

6.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

(4)要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应用估算进行计算的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篇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生活技能之一。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 到学生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练习,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学生的计算既快速,又准确。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重视笔算与估算结合。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准确估算。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伊旗第五小学 刘岩璇

3月9日、10日,暨计算教学课例及讲座在伊旗第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1.改变计算教学过于依赖于情境。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十几减8”,已经有了“十几减8”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2.改变“走形式”的算法多样化变。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3.改变不重视口算的速度的现象。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6-05-03 13:24:21)转载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很大的影响。

2016年4月18—19日,在教科室庄主任带领下,到新营中学南校区参加“日照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聆听了柴琳等七位老师的计算教学课,感觉受益匪浅。这次计算课研讨,突出特点是各位老师把计算教学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学生分小组课下研究、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呈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大,令人耳目一新。如凤凰小学厉晓庆老师执教的“巧算24点”,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索24点游戏的相关资料,介绍玩法以及为什么是24点,其他小组用多种方法举例介绍如何快速得到24点。各研究小组课下进行了深入研究,汇报时讲解清楚,涉及的内容全面,分工明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再如山海天实验小学牟永丽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大胆尝试用知识树的方法展现知识点,便于找出各部分间的关系。小组汇报时,层次清楚,解决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同时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和课堂注意力,从而在问题和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如观察、比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学生都能明白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有的买东西的情境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问学生:“妈妈带你们在超市买过牛奶吗?”这种貌似课外的购物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每箱牛奶有多少袋呀?学生会对不同的牛奶有不同的回答,然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说某种牛奶每箱有15袋。然后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妈妈买了3箱这样的牛奶,那么一共有多少袋呀?这样通过一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引入一个例题。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列出15×3计算式,但是对于15×3怎么计算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将生活中一个问题情境变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对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还是很喜欢同时也是很有兴趣追寻解决方法的。从而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小学生就像一张需要教师进行填涂的画布,对各种能力进行激发的潜力很大。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4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4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 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5×14可以换成25×10+25×4,或者是10×25+4×2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 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例如对于口算除法的教学中,判断商末尾有几个零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需要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并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其次就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这种联系主要是要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时又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商的末尾有几个零的知识点,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还可以使用游戏等比较开放的联系方式提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篇6

占桂香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36-135÷9或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36-135÷9==135÷9(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240-(15×6+10)。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运算。

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2.25(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①要重视讲计算方法。讲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3×2时,旁注了2个20是40,2个3是6,40加6得46,就说的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思考过程。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口算步骤,防止盲目多练。

②要采取多种形式练习。如视算,听算让学生直接说出结果。在低年级也可以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或搞数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很容易丢掉0,为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3344÷869844÷494343÷4311600÷58

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一题,商应该是三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0占位。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题的形式读题。240-15×6+10读作:从240里减去15乘6的积,再加上10的和是多少?

第二,训练学生讲运算顺序。如,0.46+(36-765÷25)×2

5这道题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减法,再用小括号里的结果与25相乘,最后算减法。开始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标明运算顺序。

第三,对比性练习。

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指出下面每组题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计算。

①120×10÷5120×(10÷5)

②80+60÷1280+60-1

2第四,填空练习。

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中关键的地方可采取填空形式练习。

①加减法的速算法

348+198=348□200□2

514-396=514□400□

4638-599=638-□+□

728-69-31=728-(□○□)

②乘法分配律201×42=(□○□)×42=□×42+□×42

98×65=(□○□)×65=□×65○□×6

576×28+76×72=□×(□○□)

39×42+42=(□○□)×□

第五,改错练习。

可把练习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板书写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如,80×5÷80×5=154-54÷6=0

第六,趣味性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计算——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7

一、情景导算, 提高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 学生对学习就没有了兴趣, 也就厌倦学习了。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景, 多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马上讨好, 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 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呢?”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得有理, 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 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要像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二、重视口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坚持经常改换口算的形式, 如视算、听算、开火车, 组织竞赛比正确率、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 从而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口算的练习, 提高口算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四则运算的速度之目的。总之,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口算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 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加强练算,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练习是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 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不但能巩固新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投入课堂, 从而达到提高练习的效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要面向全体, 做到人人都有练习、巩固新知的机会。如, 教学“笔算除法”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等学会了笔算除法, 马上安排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小猴摘桃子的活动。我给学生提出帮助猴子摘桃子的任务, 并告诉学生“题目算对了就可以帮猴子摘到桃子”, 全班学生满怀帮助小猴的热情, 认真完成每一道题, 算完后, 学生代表汇报计算结果, 当课件动态显示一个个桃子被摘下来, 放进小猴子的筐里时, 学生非常兴奋激动。就这样, 我把熟练的笔算技能的练习设计成“摘桃子”活动, 实现了“要我算”到“我要算”的转变, 学生在“摘桃子”的活动中, 熟悉笔算方法, 体验助人为乐, 享受成功喜悦。像这样的练习, 学生哪有不喜欢的道理。

四、妙用简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计算的最终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 这也是计算最高的要求。要计算得又对又快, 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告诉学生能用口算的就不必笔算, 能用简算的就不用一般方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提倡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简便, 而不是题目要求简算的才考虑简算, 因为通过简便运算会大幅度地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使复杂的变得简单, 也就是变难为易, 变慢为快, 简便运算的关键是要强调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总之,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知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教者,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正确地对待计算, 灵活、巧妙选择各种不用算法。但是,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小学生计算时的差错, 往往是由于马虎。所以, 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育学生从小谨慎地进行计算。“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真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也免不了勤于学, 苦于练, 每天坚持不懈地训练, 反馈, 再训练, 方能达到又快又对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策略

计算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所有的数学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所以必须把计算教学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

计算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具备的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习数学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在小学学习计算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就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计算能力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需要在开始接触的时候就能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时必须对小学生负责,从本着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出发,注意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的策略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根据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取得成效,总结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进行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

第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为小学生学习计算创设一定的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对计算充满兴趣,快乐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计算学习中去,这是从认识上让小学生对计算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学生只有对计算充满了兴趣,真正喜欢上计算学习,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它,而且光有兴趣也是不行的,学习必须放置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通过开展情境教学,计算教学只有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才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课堂才会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小学的数学课本都配以一定的图片来帮助小学生学习,这样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缓解数学的枯燥乏味,也是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例证。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图片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比如买水果,苹果每千克5元,香蕉每千克2.5元,橙子每千克3元,各买两千克,需要多少元?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但让学生学习到计算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教师还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点滴数学,为学生上课积累素材,让学生不断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计算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培养一种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知识最终要归于实践。小学生具备了计算能力以后还要把它应用于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最方便的实践就是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年龄小,掌握的数学知识有限,所以教师可以从游戏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情况出发,选择学生在平时经常参与的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情况下又回答了数学问题,一举两得。

第二,计算离不开计算知识,如运算的顺序、相关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等,所以学生要扎实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计算知识。现在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有五个定律,分别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这些定律适用于整数、分数以及小数的运算。在进行数学计算时要灵活的选择合适的定律,这样计算起来会更加的简便,而且也会很省时间。运算顺序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运算定律后应用于具体的题目时做题的步骤,只有掌握了运算的顺序,才能对计算题有所保障,也是在变相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进行某些计算时要寻找其中的规律,从而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法则,这样会使得计算更加简便易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并且准确率也会提高。学生在充分了解这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以后,要适时地对计算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时刻牢记这些定律法则。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法则以后,还要经常进行经验总结。学生平时计算题做得多了,在这些计算中就会发现和总结出一些小窍门,然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比如,1+2+3+……+97+98+99+100=?再比如,一些常用的计算式可以简单记忆一下,如,25×4=100,125×8=1000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做题的经验所得,容易增添学生计算的自信心。

第三,计算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口算、笔算、心算、估算等等。学生在加强笔算的基础上,要学会估算,同时还要重视口算、心算,笔算是在学习数学计算中最常遇见的计算模式,是对竖式计算的一种称呼,在进行笔算时必须一步步地书写出来。笔算既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而且规范的计算格式可以减少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保证了计算的准确率。笔算还有一个相辅相成的步骤,就是计算完成以后要记得验算,验算是对笔算的检查,检查有没有抄错原题,检查计算过程与结果是否有错误,有错误就要及时更正。教师也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计算的效率。

估算是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一种粗略的估计,也是一种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估算是估计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为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估算在现实生活中也应用的越来越频繁,如外出旅游估算要花的费用,完成某件事情要估算完成时间等,所以学生要养成估算问题的习惯,运用自己的直觉思维进行判断。估算有一种事先预见性,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划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心算是一种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加强学生的口算、心算训练,让学生的口算、心算功底更加扎实。

上一篇:放飞梦想主题演讲稿两下一篇: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