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论文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法律论文(精选8篇)

关于法律论文 篇1

关于“特殊婚姻”法律问题前瞻 作者 杨 毅

传统“婚姻”概念是指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特殊的婚姻问题得以涌现,如变性人、同性间的关系等,对此是否能称之为“婚姻”,我国无明文规定,各国对此观点也不尽相同。在此,笔者通称这些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婚姻为“特殊婚姻”,仅作法律意义上的前瞻性探讨。

一、特殊婚姻的界定与分类

鉴于特殊婚姻的内容与形式较广泛,笔者认为可作如下划分:

1、变性者婚姻,即婚姻的一方或双方通过技术等外部因素将自身出生时的原始性别作过器质性改变。因其能用传统婚姻观来解释和规范,所以最易理解。

2、同性婚姻,即同性恋者的婚姻,是指两个相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所组成的、具有固定伴侣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

除了双方的性别相同而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性生殖外,其它关系基本与传统婚姻一致。是特殊婚姻中占绝对多数的一类,国、内外对此争议也最为激烈。

3、单体婚姻,也可称为克隆者婚姻,即未婚者个人利用克隆等单体繁殖技术,在从未有配偶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完全单性的婚姻家庭关系,仅存在父单体或母单体一方。事实上,人类至今尚无克隆人诞生,故最难理解,本文亦仅从理论意义上将其列入。

上述婚姻之所以称“特殊”,是因为它迥然于人类长期以来所固定形成的婚姻观,既没有局限于男女性别间的结合,也没有局限于必须两个个体的结合,由此所形成的关系,必然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 1

发生巨大的冲击。

二、正视“特殊婚姻”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已经证明:85%以上的人通过传统婚姻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同性恋约占我国总人口的5-8%,其性心理虽指向同一性别,但与解剖学性别是一致的,并不要求变性;如有人清楚自己的解剖性别,却在心理上感觉到是异性,除此外与常人完全一致,这就要通过手术等来重新确认性别,约占总人口5万至10万分之1。1931年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后,全球己超过一万多人变性,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约110例,这些都是特殊婚姻存在的基础。

随着联合国卫生组织的ICD-10标准及美国精神医学会的DSM-

3、4标准将同性恋删除出疾病分类标准后,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接受了这一标准,中华医学会于今年4月1日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也采纳了这一概念,换言之,即我国也明确了同性恋不是医学疾病。

2、事实表明:我国在特殊婚姻方面的立法空白和“冷”处理,已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19日,全国首例变性人在杭州状告医院变性不彻底,北京和上海警方分别发生犯罪嫌疑人变性后逃避通缉的案件等;尽管同性恋不能等同艾滋病,但因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无法建立类似一夫一妻稳定的性关系,造成同性恋者确实是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群体,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从防治艾滋病的角度,提倡同性恋必须建立“一对一”的稳定伴侣关系。

且近来出现的同性恋性交易,是否属于卖淫、是否构成强奸等,法律上也存在漏洞,因为我国《刑法》对介绍卖淫罪、强奸罪等罪名的主体只限定在异性之间,造成执法与实际的严重脱节。

3、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参差不一,但对“特殊婚姻”的立法确认是趋势。美国已有专门的变性法,在比利时、加拿大、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如全面的医疗评价表明变性手术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且被认真而适当地实施,则被认为合法。

至于同性恋,澳大利亚产生了第一个要求用法律明确承认同性恋家庭的议案后,1988年12月,丹麦通过“同性恋婚姻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律认可同性恋婚姻的国家,该法案规定,同性婚姻中的配偶双方在遗产、继承、住房津贴、退休和离婚方面,享有与异性婚配相同的权利。

此后,荷兰、瑞典、瑞士,比利时、奥地利、挪威及美国的部分州相继立法承认了同性婚姻,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某些地区也陆继出台了与同性婚姻有相似意义的家庭伴侣法,法国1999年通过的《公民互助契约》,使得包括同性伴侣在内的非婚伴侣可以享有已婚家庭同等的权利。

三、相关法律问题

1、能否称上述各类型为婚姻?在近代各国立法中,婚姻的涵义各不相同,在我国兼指夫妻关系与结婚行为。通观我国《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以及相关的民事法律、法规均没有对婚姻的概念作出法理意义上的、具有约束力的解释。

因此,从法理上讲,未明文规定的就是不禁止的,也是合法的。由此,我们完全可称之为婚姻,人们不习惯只是传统观念的偏见而已。

尽管有人用《婚姻法》“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以及一夫一妻的基本原则来证明法律已确定是异性男女间的行为,但对于在解剖学上和心理上性别不一致的人时,是承认其心理性别,还是承认其解剖学性别?此时如何确定他(她)们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所以,在这种对性别的认定还感到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反对称之为“特殊婚姻”是没有说服力的。2、变性身份的确认。

目前在丹麦、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家,变性后都可以通过法律改变其出生证明。在比利时、法国等国也存在改变出生证明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变性身份已得到法律承认。

我国法律目前尚不承认术后改变了的性别,虽然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已根据实际情况,出于保护他(她)们的隐私权和尊重个人意愿及方便他(她)们今后生活的目的,对其身份证和户口本以及工作证上对性别一栏做必要的修正。

但毕竟没有法律保障,并不能保证所有公安部门都能这么做。

因此,有必要尽快立法,对如何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来改变他(她)们的性别,包括确认可变性的鉴定部门、手术的资质和标准、变性前后履历档案的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同性性行为违不违法?

应当明确: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了自己性爱的行为就应视为性行为,所以性行为可以存在于异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甚至一个人也能进行。

其次,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决定、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通知和批复等,均未对同性性行为加以禁止,且我国现行的1997年颁布的刑法,删除了以前常用于惩处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和“鸡奸罪”,成年同性间双方自愿的性行为已不属于法律干预的范畴。

所以,同性性行为除对象为同性外,其它方面完全可以等同于异性性行为。

由此,非自愿性的同性性行为或与未成年同性发生性行为,同样应构成强奸罪,介绍同性性交易以牟利,也同样应构成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犯罪行为。

4、特殊婚姻的权利义务如何体现?因变性婚姻存在婚前变性与婚后变性,所以要区别对待。德国《变性法》是禁止婚后变性的。

目前,在我国尚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前者应视为传统婚姻,其权利义务与传统婚姻一致;后者则形成了事实上的同性婚姻,此时可由原配偶在一定时限内书面确认婚姻关系是否有续存之必要,并向原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备案,同意则为同性婚姻,不同意则可作为离婚的必然条件。

其与原子女的关系可待子女成年后由其子女确认,未成年时宜以手术前状况为准。

至于同性婚姻,目前唯一要解决的只是明确其法律地位,只要在法律中将家庭的定义(结构、形式)扩展为由通常的异性夫妻和子女等组成外还包括特殊婚姻形式所组成的家庭,则一切均可迎仞而解。其它包括同性配偶间的配偶权及其派生权(如平等权、抚养义务、有关财产的经济权益如继承等),将随其身份权在法律上的被确认而象传统婚姻一样通过婚姻可自动获得。

其实,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权利,公民有权结婚,也有权不结婚,特殊婚姻的实施不在于强迫他们都进入婚姻状态,不愿意结婚的也有不结婚的权利,但如特殊婚姻者有组建家庭的愿望,就应当让他们享有结婚的权利。5、特殊婚姻的子女问题。

性与生殖的分离虽然是现代性观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但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一种义务,儿女同时也是快乐的源泉。

所以,特殊婚姻仍存在养儿育女的愿望。目前的科学技术尚不能使变性从完全实现功能,男变女或女变男都没有生殖能力,而同性结合就更不可能具有生育和繁衍的功能。

因此,特殊婚姻子女将主要通过领养和人工生殖技术来解决,但必须在收养法和人工生殖法中确立以子女利益为最高的原则,并以此对特殊婚姻者的生育权和领养权作出必要的限制。

因为采用人工生殖,仅能与一方存在亲子血缘关系,因此与另一方的关系必须在人工生殖前达成合议,明确与人工生殖子女的关系及抚养义务,并经有关医疗部门确认该生殖不会对子女造成不良后果后,由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及公安户籍部门书面登记备案,以作为今后发生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五、建议与说明

1、特殊婚姻作为另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在人类群体中的比重不大,但这一群体将会严重影响甚至冲击整个社会和人类,如何面对它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在观念上、法律上等多方面同时努力。

⑴、对“特殊婚姻”进行法律认定,明确其概念,界定其主体和权利义务,如目前暂时还不能立法,可通过制定行政条例来规范完善,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等;

⑵、对现行《婚姻法》、《刑法》、《收养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作出司法解释,就相应条款规范的范围进行扩展; ⑶、制定法律管理变性、人工生殖和术克隆技术,把研究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及时对其引起的一些新型社会关系用法律加以调整,如限制变性次数及防止人工生殖技术的滥用等; ⑷、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分别规定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2、不应忽视法律在调整人们社会关系功能上的局限性,将法律作为唯一的社会控制力量是不可取的。尽管法律作为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曾起过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但还要用权力、行政、道德、习惯等来作补充或部分取代法律手段。

关于法律论文 篇2

关键词:高职法律教学,法律援助制度,融合,援助机构

自1994年我国开始试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 各大高职院校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与组织, 通过其社会公益法律服务的工作,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扩展与提升。而伴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与教育理念的改进实施, 当前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思路, 也从以往的理论化、知识化教育往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方向发展, 高职法律教育正逐步与法律援助制度相结合。通过为高职学生传授、训练相关法律援助工作, 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实践求知, 以取得更好的法律教育成果与目标。

一、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法律援助制度指的是经由各法律援助机构的协调、统筹, 在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人的帮助下, 为经济条件存在困难或是特殊案件难以寻求法律帮助的当事人, 提供各类法律咨询与服务, 并相应减免帮助费用的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国家司法机制, 保证所有公民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虽然规定了多个主体可以承担法律援助工作, 但律师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干成员, 需要发挥最为重要与维权的司法服务。但法律援助工作本身公益性、无偿性的特定难以有效激发律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国家不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律师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供给矛盾, 进而限制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难以保证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各高职院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 教学中与法律援助制度的融合统一, 通过学校教育与机构提供的实践机会, 让高职学生发挥自身的热情与能力,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 以相应降低当前法律援助工作所面临的需求与法律援助资源之间的问题缺口。

(二) 促进高职学生法律实践水平优化的关键措施

将各个法律援助案件穿插入日常的高职法律教育进程中, 能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案情, 了解、认知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通过学院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司法服务实践与参与, 以真实接触、了解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文书整理、当事人沟通以及庭审辩论的参与感受中, 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遭受的法律侵害与社会不良现象, 进而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带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自我思维的发展提升。

二、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研究

(一) 制定有效的高职法律教学规划与设计

为了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结合并带动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就需要对教育工作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与设计。对其工作做重新定位, 把法律援助工作内容纳入学生法律实践教育中, 通过岗位实习、模拟法庭等与法律援助工作相关的实践教育环节, 让学生能通过教学实践有效了解、掌握到各法律援助案件案情并获得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进程中, 也需尽可能地融入与法律援助相关的实践环节,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经由具体的法律援助案件。以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法律运用, 让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将知识学以致用, 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 解决高职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费用问题

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运行与法律援助实践教学的开展, 若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因此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结合运用时, 也应拓展其自身的发展思路。对其法律援助机构与实践教学的资金问题进行筹集, 解决当前的资金短缺隐患促进法律援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改变对校内法律援助机构的认识, 认清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方面的重要性, 重视学校法律教学工作, 为其提供专用的财政拨款以应对学生参与、实践法律援助工作时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积极宣传、传播法律援助事业的关键作用与社会责任, 以此吸引企业的捐助, 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实现校园法律援助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动学生在法律援助事业中参与度与热情的提升。

为社会各公民提供必要、充足的法律帮助, 是社会司法公正事业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 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优化的关键途径, 对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校内积极将其工作纳入日常法律教育进程中, 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以带动社会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智红.浅谈法律援助制度与高职法律教学的有机结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关于法律论文 篇3

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法律规定影响约束着法律实践,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实践反作用于法律规定。

我们先来谈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的影响,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法律规定的指引下,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有利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将“醉驾伤人”列入刑事犯罪后,越来越多的驾驶员们开始注意并约束自身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是醉驾减少,社会上因意外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也随之有所下降。当然还存在另一方面,那就是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给人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论是超级大国的美国,公认为秩序良好的日本,还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其法律中都或多或少尚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不够健全的地方,我们不能称之为缺陷,但那确实是一个缺口,因为很多的普通民众甚至是法律专业人士都利用这样的缺口钻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空子。我们拿中国法律规定的强奸罪来说,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强奸罪属于侵犯个人权益的犯罪,但其对象只能是女性,即强奸罪是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侵犯,而根据其对犯罪构成的规定,主体只能是男性构成,女性充其量只能成为帮助或教唆犯。因此,强奸罪的客观行为也就有了很大限制,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犯罪方式。然而,我国现在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闭关锁国状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强奸男性以及男性强奸男性的现象频频发生。中国相对停滞的刑法规定则成了一种退步。其实,中国已出现了首例强奸男性背判刑案,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犯罪案例来说,这种判刑根本不能扭转整个局面,其意义甚微。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当,因为它不符合世界上所有国家。事实上,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甚至是我国台湾地区都随时代发展作出了这方面的立法革新。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并没有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法律实践对法律规定的反作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例如人人都遵守交通法,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都遵守国家法律规定,这绝对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其实这只是法律实践反作用的一方面。法律实践总会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即可称作“违法”。比方说合同效力问题:一个合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行政法规,它会失效。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上海曾发生过的“钓鱼执法”案件就是典型的法律实践违法了法律规定。钓鱼执法: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将所有的公民假定为待钓的鱼,公权力的执行者雇佣职业诱饵,引诱无辜的公民上钩后归仓自由惩罚,满足自己部门利益的需要。钓鱼执法的渊源是执法经济,其本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执法权力的异化交通执法本意是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和有序的交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钓鱼执法中的执法却变为以权谋利的工具——为完成指标而罚款,为了部门利益而罚款。钓鱼执法是严重的以权谋私,变“执法为民”为“执法为钱”。我国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没有权利私自处理罚没款,都要上交国库”,但各地财政一般会按40%到50%的比例将罚没款返还给行政执法部门,有关部门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还给各支行机构,俗称“两次四六五五分成”。这就等于给了执法人员很大的利益驱动力和执法权。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钓鱼执法”的发生,似乎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类违法事件带来的是什么?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影响,法治的权威不再受到公民信赖,社会公德毫无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了空口白话,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程的道路必定更加艰难。

也因此,我们,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有普通民众,都应该加大力气减少法律实践违反法律规定事件的发生。譬如,针对“钓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执法监督,改革绩效考核等指标。当然,普通民众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法律自觉性,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机关和人员的行动。以上这些都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极大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目的其实是通过了解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的关系,明白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现状,吸收他国的长处,弥补本国法律的不足,争取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法治的权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关于法律名言 篇4

2)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3) 人民就应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4) 法律就应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5)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6)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7) 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8)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9)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因此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0)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我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

11)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2) 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3)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14) 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15) 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16)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17) 法者,天下之仪也。因此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18)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19) 在一切能够理解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关于法律观后感 篇5

法律观后感范文1

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少年由于迷恋网络游戏,天天在家上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去学校,不学知识,不与外界交流,不和父母说话。父母想见他一面都很难,每天只有给他送饭和上厕所时,才能见到他。整整两年时间,他都在电脑前泡着,变得面黄肌瘦。

在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曾有过。这些人迷恋网游,沉醉于打打杀杀的虚幻之中,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前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如果坚决不让未成年人进网吧玩网络游戏,他们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一些黑心网吧,为了赚那几个小钱而断送了那些孩子的前程。

不光是未成年人进网吧玩游戏犯法,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是违法的。闯红绿灯、偷东西、打架斗殴、损害他人利益和财产,12岁以下骑车上学……生活中处处有法律。要想真正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就必须要多学习法律知识,自觉依法办事,不做违法的事情,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

法律,让我们共同来拥护你,遵守你,让你伴我成长!

法律观后感范文2

法制如同温暖的阳光,如同润物的春雨,如同炎夏的清风,有它才得以让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比如最普通的交通法规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时刻刻关系着我们的生命安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因此社会对交通安全方面严格要求,不容许发生任何意外事故。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骑着自行车去离家不远处的超市,到了十字路口要过人行横道,一贯守法的妈妈下了车,并喊我也下车,一起推车前进。我还以为是妈妈担心我车技不稳,大声对妈妈说:“没关系的,我可以骑过去。”没想到她严肃的冲我喊道:“你有点交通法规小常识好不好。”我感到莫名其妙,不就是过马路嘛,“红灯停,绿灯行”,幼儿园时就知道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时,来了一位老爷爷,他也骑着一辆单车,轻快地踏着脚登,嘴里还横着越剧小调儿,在绿灯的指挥下缓缓而行,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可他没有想到“灾祸”从天而降。他丝毫没有察觉站在马路中央的交警鹰一样的眼睛已经死死地盯住了他。交警叔叔叫住了老爷爷,礼貌性地敬礼后也开出了一张二十元的罚单。老爷爷极力申辩,脸孔涨的通红,但是法规就是法规,岂是儿戏。交警叔叔为了交通的安全,秩序的井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此时的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幸亏妈妈提醒了我。

回到家里,心里还有点不服气的我特意上网查了电脑,原来“非机动车通过人行横道必须下车推行”。交通小法规真是无处不在呀,我暗暗提醒自己以后一定要多看些有关法制法规方面的书。心里也更加敬佩那些执法部门的叔叔。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

法律观后感范文3

法律是我们人人都要遵守的。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能缺少束缚它的规则,否则就会方寸大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透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期望让未成年人知法、守法,学会严于律己。

我们身边有许多事例,几个初中生成天泡在网吧里玩游戏,当花光身上的钱后,就将罪恶的双手伸向身边的人,向未成年人勒索钱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这些不良少年逃不了法律的制裁。我们不仅要知法、守法,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要树立真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对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其次,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最后要自尊自爱,严以律己,不乱交朋友,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道德与法治》课本告诉我们:不仅要学法守法,还要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是智力最高的证明。的确,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正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那么这个人才会让别人看得起,让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崇拜。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我认为,我们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升华。荀子有句话说的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说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善于由小及大,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有了以上这两点的帮助,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来。

我们要从生活的经验教训中悟出实实在在的道理,遵守校纪法规,加强道德修养,与德法同行,让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

法律观后感范文4

今天上午,我们在学校听了法制教育讲座,令我感触很深。的确,法律,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如果没了法律,社会将会怎样?法律,它是威慑盗贼偷盗时的一声怒吼;是让社会和谐安定的一块奠基石;是维护人民安全时的一把利刃;是抵御不正之风的一堵墙垛;是一个人心中神圣的最高准则。

谁都无法设想当社会失去法律,当法律离去社会后的场景:没有人再为天空涂上蓝色,取而代之的是花花绿绿的水彩蜡笔;没有人再为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吃喝玩乐,不顾及他人;没有人再遵守一个人的基本道义礼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黑暗的社会,是大家都在犯错却都在诅咒黑暗的社会;没有人再为现实规划蓝图,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不断地逃避现实,不敢面对未来;没有人再为一个个著作家的心血维护权益,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上的盗版随处可见、波涛汹涌……

我们需要法制,需要法律,就像我们每个人需要一个责任心一样。责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法律亦是这样,我们需要遵守自己的法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否则,就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反了道德准则的事情。

法律是神圣的,容不得任何人对它进行践踏。虽然法律是踩在自己脚下的一块块铺路砖,但是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就不会如此的平坦,一个个山沟将会在前方等着我们,同样,这块砖也不牢固,假设你没有遵守自己的法律,那你将会从这块砖上掉下去,掉进深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做的每一件事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就会无意之中踩重某一块砖,之断后的结果,将会不堪设想……

法律,是每个人都应该切身实行的,若你只有在旁边牢骚断肠,也不过糟蹋了宝贵的唾沫;就算你表现的怒发冲冠,也只是厉色掩饰下的怯懦。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一只明烛”一位先贤道出了“法律”的深刻,使我们在心中深深地烙下了“法律”二字的印迹。

法律,神圣而又庄严的法律,属于每一个,也属于一万个你,我,他。让我们遵守属于自己的法律,用五彩的蜡笔缤纷自己的未来吧!

法律观后感范文5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坏人,他们有的放火,有的打劫,有的偷钱,有的拐小孩……不过有一样东西可以制住这些坏人,那就是法律,我们都是在法律的保护下成长的。

在我们兴化有个女童倩倩,她的父母都在昆山打工,但是这次小长假过后却再也不能回到幼儿园了,因为她被一个17岁少年少年杀害被抛入河中。犯罪嫌疑人是17岁少年唐某某,他哄骗小倩倩进了一楼某教室,准备实施猥亵和强奸时,小倩倩反抗。唐某某怕暴露,掐住了小倩倩的脖颈,导致她窒息而死,然后将她抛入河中,事情的过程是多么悲惨。最后,人们唾骂他,法院也会制裁他的。

我也曾经遇到过坏人。那天,我一个人在家看着电视。突然,我听到门铃声,我大声喊道:“谁啊?”只听那人说:“你好,小朋友,你爸爸在家吗?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我有一个表格不会填,想请教你爸爸。”我刚想开门,可突然想到妈妈平时经常说的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我透过猫眼打量了一下他:蓝色的工作服,绿裤子,一副墨镜,还有一个包。我不知道是开还是不开,我决定试一下他:“我爸爸不在家,你改天来吧!”可他急了,“不行,我现在就要填!”我又说:“我妈妈在洗衣服,你进来吧!”那个叔叔听到妈妈在家,连忙说:“那我下次再来吧。”我松了一口气。爸爸妈妈回来后,说他们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同事,厂里也没有要填表格,他们还一个劲儿地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所以遇到坏人不要慌张,用机智化解,最终法律会制裁他的。

法律不像哗啦啦的小溪,俯身就能将溪水捧起,它需要我们绝对地遵守。

关于法律意识的名言 篇6

2)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3) 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4)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5) 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6)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7)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8)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9)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10)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11)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12)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13)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4)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15)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16) 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7) 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18)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9) 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关于法律论文 篇7

一、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定义

要懂得什么是第三方物流, 就要先了解第一方物流及第二方物流。第一方物流, 是指物流活动由卖方、生产者或供应者组织, 它们的核心业务是生产和供应商品, 并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需要, 对物流网络及设施设备进行投资、经营和管理。第二方物流, 是指物流活动由买方、销售方或流通企业组织。其核心业务是采购和销售商品, 企业根据自身销售的需要, 对物流网络及设施设备进行投资和建设, 然后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组织和管理。所以第三方物流, 是相对于第一方和第二方而言的, 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是除了商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外的第三方。由此可知, 商品供方和需方之间的买卖交易第三方物流是不直接参与的, 只是在其中承担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服务活动, 如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业务。第三方物流利用新技术, 为顾客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 从而使企业可以集中于核心业务, 加快资本周转, 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分析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法律关系

根据上文所述, 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合同主体复杂、服务内容广泛和复杂, 并且涉及到运输、储存、加工等众多的环节。其次,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同, 其拥有的资源、经营的方式也不同, 因此物流服务合同中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变得非常复杂。在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中, 常见的法律关系有:

(一) 一般物流服务法律关系

物流中用来存储货物的仓库如果是企业租赁得来的, 那么这是一种租赁行为, 就构成了仓储法律关系。如果第二方 (即物流需求者) 需要第一方 (提供者) 对货物进行加工、包装、装箱、拆箱等简单作业时, 那么就会涉及到加工法律关系。但这些都是一般性的较为简单的法律关系。

(二) 委托代理法律关系

就是物流第一方与第三方签订分合同, 第三方履行物流合同 (第一方与第二方之间的总合同) 中的部分内容, 但也享受部分利益。另外, 如果第二方委托第一方以货主身份办理货物保险、报关、结汇等业务, 那么发生法律关系的第三方就会包括保险公司、动植物检疫、商检、海关、银行等。这些就是委托代理法律关系。

(三) 居间法律关系

在实际物流过程中, 第三方是没有和任何一方签订合同的, 也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实体物流服务。这就构成了居间法律关系。例如货主与港口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等。

三、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法律适用

目前而言, 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物流法, 来规范物流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 我们只能从其他相关的法律文件或行政法规来寻找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法律适用, 以规范物流服务。

首先, 《合同法》第124条:“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 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 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根据此条例, 第三物流服务合同是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来进行操作的。第一, 在不违反社会秩序和社会风俗, 以及不违反法律条例的前提下, 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中所有主体的约定应是解决争议和纠纷的第一依据, 即只要合同签订的程序合法, 合同即生效, 当事人应该按合同规定办事。第二, 合同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与《合同法》规定的情况一致, 那么应该按《合同法》分则实行。若当事人合同没有约定, 而且也没有特定的法律的规定, 也不能按照《合同法》分则的规定来达成协议, 可以按照《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加以适用。

其次, 其他法律、法规适用。还有一些涉及到航空、海运等的物流合同, 在《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 可以采用其他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 如《海港管理暂行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物流三方可以依据这些适用法律、法规来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

第三, 《合同法》与其他法律共同适用。我国法律是有特别法优先的原则的。特别法就是指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所以这里的《合同法》是一般法, 其他法律是特别法。当《合同法》与其他法律冲突时, 以特别法规定为依据。《合同法》第123条:“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例如关于航空运输问题的可以适用《民用航空法》;关于海上运输问题的可以适用《海商法》。

四、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有利于企业的集中发展。但是第三方物流主体复杂, 内容也很广泛, 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的签订非常重要。因此, 物流服务主体, 无论是物流服务的提供方、需求方, 还是物流服务的实际履行者, 都要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有明确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了解各方的法律关系, 清楚物流服务的法律适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保护自己的利益, 并妥善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纠纷, 从而达到物流主体各方的共赢。

摘要:第三方物流即由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就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法律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 以及研究其法律关系和法律适用。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法律适用,法律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敏.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风险分析[J].中国市场, 2008, (49) .

[2]孟于群.第三方物流合同及其相关法律问题[J].中国海商法年刊, 2010, 21 (1) .

关于网络反腐的法律探究 篇8

[摘 要]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司法腐败领域一个严峻的问题。网络在改进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民众打击腐败的有力武器。它作为新兴事物,在现实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使其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网络反腐;制度反腐;人肉搜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群众监督的新方式应运而生,网络以其广泛透明、高效便捷、直观互动的优势,成为“全天候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作为打击腐败的新兴手段,已经成为传统反腐方式的重要补充,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反腐的过程也出现侵犯个人隐私、恶意诽谤、网络暴力等违法问题,因此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充分利用互联网流畅的监督和问责功能,克服其自身缺陷成为当前迫切的课题。

一、网络反腐概念及特点

网络反腐指的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网络反腐具有与其他反腐方式不同的优势,网络的公开性、透明性将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公布于众,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网络的快捷性、高效性为反腐工作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的隐蔽性、低风险性可以隐藏举报人的信息,保护其人身安全;网络的广泛性、互动性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证据,实现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反腐工作的进展。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反腐斗争的新形势和新战场。回顾过往,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南京房管局长“天价烟”事件、公务员“天价出国旅游”事件、湖南广电局长公款奢侈消费事件等等,都是通过网络监督及时地被反腐机构发现,最终得到有效治理的。

二、网络反腐在现实中的困境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受到有关部门乃至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网民“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受到查处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从亿万网民奋起反腐,到中央纪委倾力协助,整个社会都剑指“问题官员”。网络反腐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反腐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又处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因素,严重制约着网络反腐效能的良好发挥。

(一)网络信息真伪难辨

由于网络上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信息审查制度的空白致使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络上大量聚集,种种负面评论或损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接踵而至,对政府以及政府的决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视听,既影响网络反腐的效果,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干扰了网民的正确判断。各种虚假举报信息恶意举报不仅会浪费国家相关部门的财力和精力,还会对被举报者造成伤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打压对手的工具和途径。比如有网民在网上发帖说南京市原国土局长、现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在南京拥有4套房子,价值600万元,这些房子的具体信息一应俱全,臧正金及其家属的私人信息也在网上曝光。后来通过臧正金本人澄清和组织查实,臧正金并没有腐败问题,但是这次事件已经对臧正金及其家属在隐私权和名誉权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二) “人肉搜索”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人肉搜索作为反腐工具和手段,具有检举便利、曝光及时、隐蔽性强的反腐优势,给了公众检举揭发腐败现象更大的信心和鼓励。由于当前的网络反腐没有成熟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当某一事件上升为社会热点时,网民为了行使自己所谓的自由权力,便通过“人肉搜索”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方式极容易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如果行为过激不仅会对被检举人及其身边的亲人朋友造成巨大伤害,甚至会由舆论监督演化为网络暴力。目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存在私刑化倾向,受害人不断收到恐吓信件和短信、失去工作、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人肉搜索”从法学角度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方面是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另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安宁,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出台法规,严令禁止“人肉搜索”。

(三)网络反腐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目前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网络作为打击和预防腐败的有力工具。网络反腐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但是关于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依然滞后。首先网络反腐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撑,当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对网络举报、网络监督、网络反腐行为没有系统的法规和条例进行规范约束,虽然有些相关规定散见于各部门法规当中,但实际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的监督。至今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保护网络举报人的法律,网络反腐可能被利用成打击报复的工具,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被诬告的事情屡有发生。其次网络反腐未能与高效的制度建设有效衔接。在网络安全的维护、对网络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举报网站的监管、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建设都比较滞后,网络监督信息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有的地方、有的官员漠视网络监督, 对网络声音置若罔闻, 忽视网络反腐制度建设,阻碍网络反腐进程。

(四)网络反腐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更多的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网络传媒对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时,可能侧重片面报道,如刻意的突出某些事实,偏袒一方当事人来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对调查结果猜测性报道、未经调查为案件定性,对被告人进行有罪推定等。而网民由于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网络民意向一边倾斜,网民极可能会从网络走向现实,结成群体,给网络反腐案件的处理施加压力,容易出现以讹传讹、民意审判、媒体审判等问题,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甚至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影响正常司法程序和司法公正。再者当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公开问题官员的腐败行为的同时,举报信息及可能提前曝光,使腐败分子提前布局,事前通过串供或销毁证据,转移财产来对付反腐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调查,加大了案件查处的难度,导致很多事情无法深入查证,使反腐工作陷入困境,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额外的难度。

三、网络反腐的法律思考

网络反腐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网络反腐虽然存在着的缺点,但这只是新事物初期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只要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大网络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和社会有机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些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一)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网络反腐主体的素质

由于网民层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互联网上存在着发布虚假信息、传播低俗和淫秽色情信息等不良现象影响着网络传播秩序。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训,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其业务水平。尤其是培养网络编辑理性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大对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 利用传媒普及网络法规,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参与素质。通过宣传平台积极向广大网民宣传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公开网络反腐已取得的成果, 增强广大公民网络反腐的信心和决心。作为网民要能够自觉抵制歪曲的信息、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不主动传播、不随风跟帖,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能理智地对待网上一些偏激言论,合理适度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正确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避免引发网络暴力或群体事件。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反腐主体的素质,让每一个网民都成为成熟、理性、有法律意识、有责任心的网民。

(二)加快网络反腐的立法进程,营造依法有序的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网络反腐健康有序的开展。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 《行政许可法》、《信访条例》、《公务员法》、《反洗钱法》、《物权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但网络反腐法律化程度仍然很低, 仍存在许多法律空白,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正如专家所言“缺乏法律规范已经成为网络反腐的最大硬伤”,影响了网络反腐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亟需出台一部关于网络反腐的专项法律,对网络反腐涉及的行为和环节进行规范,对参与网络反腐的公民的合法权利加以保护;准确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社会监督与诽谤造谣的界限;规范网络反腐的行为,采取法律方式严惩那些恶意中伤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的非法行为,以及对网络反腐进行抵制、打击和报复的群体和个人;进一步疏通网络举报渠道,完善网络举报人安全立法,充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今后还可以制定《举报法》、《证人保护法》,然后再在成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层面的《财产申报法》、《网络举报法》、《新闻监督法》等有关网络反腐的法律出台,这样才能使网络反腐能够在法律的规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制度化机制

网络反腐若要发展成为能够与时俱进的预防、克服、惩治腐败行为的利器,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监督、保障制度来适应形势的需要。首先, 我们要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为公民监督和揭发政府的腐败行为提供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与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为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提供平台。其次要加强管理,完善网络举报的制度建设。网络举报是网络反腐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利用网络举报可以为网络反腐提供主要线索,节省反腐败的成本,提高反腐的效率。尽快建立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真正为群众提供一条便捷、畅通的监督渠道。通过规范网络举报的办理时限,细化工作方法和程序;建立网络反腐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来保障合法权益。当然,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还需要立法、司法、执法机关的职能配合。通过“制度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纠错机制、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严厉的问责机制,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张“网”织得更密、更细,方能让中国式反腐“渐入佳境”。

网络反腐走向成熟理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网络反腐法律法规,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有效链接起来,把反腐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和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2]周淑真,聂平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状况透视和反腐败战略思路的变迁[J].探索,2009,(5).

[3]牛先锋.网络反腐的功能及其完善對策[J].理论视野,2009,(5).

[4]傅达林.网络反腐亟待走出三个困境[J].检察日报,2009-11-20.

上一篇:人与人之间关爱作文下一篇:新西兰签证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