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共8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1

摘要:我们知道,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教育一定会促进社会、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社会;个人;发展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Li Jianle 10 Transportation class 1 10101081024 Abstract: We know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ve huge rol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i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Keywords: education;society;personal;development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 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 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 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二)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 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 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 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 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之间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学上, 影响人的发展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因素, 从哲学上说, 就是内因和外因。为了研究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中分化出来, 这样, 这些因素就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矛盾方向的变化, 而又有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方向之一是社会化, 方向之二是个性化。教育就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 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功能表现屡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的个性化功能。从广义上讲, 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 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忽然提炼的特殊环境, 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 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同时, 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循序渐进的进行。

(三)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 明确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内容, 懂得教育方法, 能够有效地培

养学生。

(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 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银行的一项资料表明: 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学习的作用越大,如印度学生的成绩, 80%归于学校, 11 %归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 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我们经常新闻媒体上看到教师对儿童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惩罚, 这些都显示着教育并非都是善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为人, 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因此, 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的主体自身, 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 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广度、深度, 主要决定于他自己的努力, 决定于他在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 这些活动也在相应地修正着天赋的素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2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 而这一概念则是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提出的。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 创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被誉为青年除了接受“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随着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深化,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对此领域开始关注, 而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02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9所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同时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近年来, 由于我国教育受众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及社会整体转型,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就业压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 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高校教育目标的新价值取向和重要的职能任务之一。

在学术界, 学者们在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部分学者研究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纵观研究成果,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与创业教育无关的“创业”和“教育”分领域研究阶段、90年代中期对“创业教育”概念性描述阶段和新世纪初“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阶段。近年来, 创业教育研究继续深化, 问题主要集中在:

(1) 将创业教育仅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创业教育以各类创业活动为主。

(3) 将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企业主速成教育”。

(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后, 在我国得到较大程度的积极相应, 但就目前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而言, 由于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学科专业教育未形成有机联系, 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领域分别探讨, 缺乏系统性, 非常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本文倡导将二者进行融合, 拓展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这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

2.1 分化: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念困境

2.1.1 认为创业教育是创立企业的教育

目前, 仍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立企业的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没有认识到“创业与如何就业”, 以及“创业如何引导就业”之间的内涵和关系, 这一理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者在指导实践时, 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思想, 忽略了创业者在“过程教育”中应具备的一些综合素能的学习。1991年, 创业教育国际会议 (东京会议) 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重视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创业者不一定都是就业者, 更不是一定要创办一家企业, 它更应该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2.1.2 认为创业教育是技能培训的教育

这种观念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的过程, 这种认识无疑将创业教育片面化了, 缺乏创业精神的灌输。近年来, 虽然技能培训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被重视, 但是不能将创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 没有理念指导的技能不会提高, 没有意识激发的技能不会主动, 没有精神支撑的技能不会长久。为此, 培养创业精神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和培养个人能力增长的关键。

2.1.3 认为创业教育是创业基地的教育

从笔者调研的一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校来分析, 有很大一部分教育方式是把学生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创业基地授课, 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性课程为主, 很少有将专业课程融入创业教育中的做法, 创业基地的“围墙”阻隔了其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此外, 由于理念的偏差, 在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上也没有与专业衔接。在我国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育者更强调的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为目标教育模式, 应该突出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挥和身体健康等。创业教育的基地化模式, 缺乏“走出去”思维, 使受教育者的目标实现产生阻碍。

2.2 共性: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

2.2.1 本质相同

教育目的是教学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体现着教育理性。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 都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和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知识和优良品格的人才需求观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 不管何种教育, 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 才能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 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因此, 从本质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2.2.2 内容相通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的, 是学生走向生活的需要。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精神、品质和能力培养四个方面, 进一步还可以分解为: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意识、自强自立精神、积极参与精神、与人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勇敢面对问题和挫折的勇气、关键能力、创业法律、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创业税务、创业保险、创业环保、市场流通等方面;而专业教育概括为专业认知意识、知识储备意识、.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责任、法律、市场等。由此可见, 二者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相融基础。

2.2.3 目标相合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讲,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 二者紧密相联。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 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和人生, 使培养对象的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 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 在深入掌握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具备高层次的就业能力。而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门性的人才, 目标是通过分科教学来实施未来职业的知识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功能都具有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者之间存在异曲同工的作用。

2.3 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2.3.1 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专业教育

对于大学生这一以知识和技能为首要创业资本的群体而言, 在专业教育中深入融合创业教育的理念, 将其创业建立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 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主要原则。一般来说, 大学专业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把这种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作为专业设计的基础和起点。实践表明,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 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 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 将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 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

2.3.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选择

融合是指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比原来更强大的能力。近年来, 我国高等创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但是更多的学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没有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并未与专业教育的开展形成有机联系, 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当作简单的技能在传授。事实上, 大学生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专业教育才能潜移默化生成。创业教育不应排斥专业教育, 二者必须有机融合, 这才是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

2.3.3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良好, 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离学生的创业需求也相差甚远。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 这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关系。在高等院校, 专业教育是教育核心。一名学生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 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创业教育强调以专业为基点, 夯实专业基础, 发挥专业优势, 满足技术创业需要, 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

2.4 共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

2.4.1 构建新体系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总体培养定位, 以共生一体化思想为导向,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重视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加强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锻炼、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培育具有“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意识”与“专业创业意识培养、企业创业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产品策划意识和信息利用意识”紧密结合, 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搭建新平台

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其次, 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程, 形成“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构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块, 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 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再次, 要坚持项目带动, 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 体验创业过程, 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 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2.4.3 创建新团队

选拔具有创业意识和专业意识都较强的教师,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培训, 通过合作形式, 为教师提供参加创业领域和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条件;制定激励措施, 给予这部分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熟悉市场运作,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此外, 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 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交流创业教育经验, 共创教育师资队伍。

3 结语

近年来, 我国高等创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 未能将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未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的全过程中, 致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阻隔”现象, 创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本文研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 加强创业能力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训练, 才是其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从此角度讲, 本研究成果无疑对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专业教育的拓展目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摘要:在文献分析及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认识分化, 融合基础及融合认知进行了分析, 认为只有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 加强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训练, 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研究成果无疑对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和专业教育的拓展目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分化,认知

参考文献

[1]晓杰, 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91.

[2]沈祖尧, 韩雅楠.创业教育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J].建设职业教育, 2008, (9) :33-36.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71) .

[4]李涛.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 2008, (8) :144-145.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1) :79-84.

[6]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 2010, (3) :37-38.

[7]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 2008, (12) :41-4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3

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瞄准了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也于201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输出计划”,但要摆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仍需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台湾岛内高等教育需求相对于供给接近饱和

20世纪80年代伴随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1981年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经过1995年的教改,2009年已达到82.17%。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大专院校招生人数是35万,而按年龄推算20年前的出生人口,1988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有34万人,而实际新生的注册人数却只有29万人。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使台湾高中的升学率已达95%,高职的升学率也以高于高中的速度增长,达到了80%。因此,继续招收岛内生源压力增大。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其中大学117所(公立有46所、私立有71所),独立学院31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8所)。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现有专科学校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其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另外,台湾还有2所研修宗教的私立学院。未来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也将面临挑战。

(二)台湾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

台湾大学生已成为高失业人群。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就业、失业统计,自2004年起至2011年,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2006年至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甚至高于高中学历的学生。

造成台湾大学生高失业的最大根源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原来许多两年制、三年制的大专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台湾公立大学学生的就业情况较好,大学扩招使得那些原本不适合上大学的学生也上了大学,这些学生不但自身素质低,而且影响了校风和学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自然会比较难就业。另外,与大陆大学毕业生类似,缺乏工作经验、不良的工作态度、抗压能力不强也是台湾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问题。

(三)招收的境外留学生规模有限

2011年台湾境外学生人数为4.4万,占全球这一市场份额的3.33%,大大低于美、英、法、澳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先的地区,也比周边的日本13.3万人、新加坡9万人、马来西亚8万人等低。台湾经建会委员会议2011年4月18日通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等教育输出扩大招收境外学生行动计划”,希望境外学生能在2014年达到9万人,在台湾留学相关花費达到257亿余元。通过境外来台学生的多语言及跨文化优势,协助台湾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台湾整体的国际化发展及改善国际关系。

2010年在台湾的外籍学生人数为2,4732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366人,其中学位生8,801人、语言类学生12,555人、交換生3,376人。预計到2014年,来台湾的境外学生会增至8.8万人,创造产值234亿元,2020年达到15万人的目标,产值扩大到400亿元。2001年这一数字仅为6380人。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台湾高等教育服务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出口仍然没有超过进口。台湾2008-2010年,平均每年补助约九亿八千万元给近2000名的境外学位生全额奖学金和约一亿三千万元的侨生奖励助学金。这项支出仅占其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二、两岸高等教育政策演进与开放度

(一)台湾的相关政策与开放

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台商到大陆经商、小三通等政策,奠定了两岸交流的良好基础。关于两岸教育的交流,在1994年第七次台湾教育会议“两岸学术交流”议題中,获得了不少共识与建议,这已成为推动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参考方向。2004年台湾行政院将扩大招收岛外学生来台留学列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2008年,行政院又推动“万马奔腾”计划,希望扩大青年的国际交流机会,增加台湾岛外学生的人数,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同时推出“阳光南方政策”,希望更多的东南亚学生来台留学或学习中文。2008年开放大三通,加上直航使两岸民众的交流日益频繁。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简称“陆生三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台湾方面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学习。2011年,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上述地区参加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研究生的录取条件是毕业于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41所高校且目前户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的毕业生或入学前户籍在上述六省(市)的41所高校应届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

台湾“三限六不”政策,是国民党当局在开放台湾高校在大陆招生时向“绿营”让步的结果。所谓“三限”,是指限制承认大陆高校的数量、限制来台大陆学生的数量和限制承认医学学历;所谓“六不”,是指没有加分、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学金、学习期间不允许兼职、不得在台就业和不得报考公职。

台湾地区于1995年3月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而目前大陆在台学生的身份是“停留”,只有改为“居留”,大陆在台学生才可以比照侨生和外籍生的费率标准纳入台湾的“健保”体系,才能解决在台大陆学生的后顾之忧。为吸引大陆优秀学生来台求学,同时考虑到对台湾的影响不大,台湾正在考虑改变这一限制。

“三限六不”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大陆在台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招揽大陆优秀人才的时候,台湾可能丧失竞争优势。根据2011年成立的台湾“大陆地区学生招生委员会联合会”(简称“陆联会”)的统计,有39所学校163个系所录取了220名大陆硕士生,有12所学校23个系所录取了28名博士生。另外,有1612名大陆考生完成台湾高校本科生的缴费。

(二)大陆的相关政策与开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制定了若干发展两岸教育关系的政策,用于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985年由北京大学等7院校开始联合招收台生工作,后改为普通高校联合招生。

相比台湾,大陆的规定更宽松和更优惠,例如,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注册时,应缴纳学费和杂费,收费标准与内地(祖国大陆)学生相同。这一国民待遇实际上高于大陆在WTO中的教育承诺。入校生按《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进行管理,并可申请免修政治理论课。

根据国台办的统计,2010年3月,在大陆全面开放123所高校依据台湾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顶标极高中毕业生免试入学以后,已有83名台湾学测成绩达到顶标级和前标级的学生申请到大陆高校就读。另外,大陆台商学校学测成绩达前标级的高中毕业生,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大陆高校面试合格后即可录取。

相比在台湾的大陆学生,台湾在大陆学习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仅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他们去适应。目前,由台湾考入大陆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大约在2000名左右,与大陆在台的学生规模差不多。

大陆以往虽然没有规定台生不可以在大陆就业,但大陆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若要用台湾学生,就要提出申请。目前,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可与大陆居民同等条件地到大陆企业就业。在已有福建、江苏,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基础上,2012年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四省市为试点地区。另外,教育部2012年决定,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条件和程序与大陆申请人相同。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实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实验区,还制定了针对台湾学生来闽的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台生来闽就业与大陆同类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三、进一步拓展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第一,台湾应该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就台湾目前的学术水平、教育资源和环境,大量招收海外学位生的可能性不大,这方面的增长点主要源于大陆学生。这就需要台湾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以增强其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目前台湾在大陆的学生数还低于香港,而台湾的人口是香港的3倍多。以2009年为例,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大陆的学生人数分别是3378,1838和 1884。今后两岸学生到对方学习的人数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当然双方要想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改善各自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第二,大陆可以加大台湾私立高等学校进入大陆市场的力度。因为台湾有资金优势和管理私立高等学校的经验,所以未来可能对国内以商业存在方式和以自然人存在方式的高等教育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与大陆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和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因为,大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比较落后,不像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目前还不存在知名度较高的私立大学。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中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从目前和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大陆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另外,台湾在具体学科领域,例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外包生产等也有相当的优势,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国际网络化生产组织和运作的能力。台湾私立高等学校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三,扩展两岸合作办学的渠道。未来发展的合作模式,应该突出强调“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除了支持台湾人在内地捐资建立特色的独立院校外,双方还可以考虑建立职业学院2+1、本科学制3+1、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台湾教育在应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办学理念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势学科、专业、优秀教材和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两岸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建立两岸高校交换学生长期合作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支持台湾知名大学来大陆合作办学。

第四,加深两岸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目前两岸知名高校的校级学术交流协议主要以学生假期短期交换为主。以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为例,政治大学与大陆15所知名高校签订有校级学生交换协议。院系级协议61个,涉及法学、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学科。这些协议绝大多数是在2002年台湾成为WTO成员以后签署的。鉴于台湾2010年承认的大陆41所大学的毕业证和2012年起承认这些学校的肄业证明,台湾知名大学可以考虑与这些学校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的研究和合作,进一步尝试交换学生的长期培养、联合颁发学位等方面的合作。双方教师可到对方代课并从事合作研究,教师之间可以积极开展更加专业的前沿问题的合作研究和研讨。2012年大陆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福建省共同决定设立“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为两岸知名高校学术交流的深化搭建了有益的平台,未来这一平台可以不限于沿海地区的高校,可以有更多的省市和高校参加。通过开创多边多元交流的新机制,促进两岸师生、学者、高校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4

(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

1、识记:

身体机能的发展:(1)心脏功能的发展,心脏接近成人,在适当体力活动情况下,还会有所增长。(2)肺的发育,肺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熟。(3)肌肉力量的发展,体重的增加是比较显著的,除了骨骼和内脏以外,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增加也占了很大比重。

神经系统的发展:

2、领会

身体形态的发展:在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高中男女生的第二性征已经充分显示出来。男生增大,声带增宽,导致发音频率降低,大约从15岁左右开始,几乎全部进入变声期,声音低沉。到高中末期即18岁,几乎所有的男生都是喉结突起,声音变粗。胡须从上唇扩展到下唇,长成了宽肩、粗壮的“倒三角”体型,变得更像男子汉。女生声带增长变窄了,乳房已充分发育,腋毛在15岁左右开始生长。骨盆逐渐变宽,臀部变大。显露出成熟女性的风姿。

性意识发展的特点:

1、身心发展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3、对异性产生了兴趣。

3、简单应用

高中生性意识发展的阶段:阶段

一、性反感期,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期,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

4、综合应用

生理发展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性意识发展的阶段

(二)性意识发展的特点

(二)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简单应用:

高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

1、在学习内容上,高中生以系统掌握间接的更改经验为主。

2、在学习性质上,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

3、在学习主动性上,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4、在学习策略和技巧上,高中生更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分类等总结。

5、在学习动机上,高中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间接学习动机和长远学习动机占优势。

6、在自觉能力发展上,高中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并且重点学校学生的自觉能力高于一般学校的学生。

(三)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1、识记

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力增强,2、以理解记忆为主,3、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发展。

4、抽象记忆占优势。

5、短时记忆稳定。

概念的发展: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表现:第一,在对字词概念进行理解时达到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水平的阶段。第二,在对概念进行认知操作方面,高一学生通过分析和和比较,能给出概念的本质内涵。第三,在概念分类能力方面,高中生能正确说出分类的理由。第四,高中生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性和片断性,发展并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推理发展的特点:第一、高中生的推理能力趋于成熟。第二、高中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同步发展。第三、高中生各种推理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归纳推理好于演绎推理。

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想象的有意性充分发展。第二,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显著提高,创造性想象占优势。第三,想象的现实性明显增强。

衡量情绪成熟的指标:第一,能保持身体健康。第二,对于行动的控制。第三,消除紧张情绪,使其向无害的方向转化。第四,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使之稳定。

理智感的发展:理智感常与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等相联系。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升高,求知欲逐渐增强。好奇心也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加。

美感的发展:高中阶段是美感发展的主要时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美的追求表现出广泛性;第二,不仅关注外在美,而且更注重心灵美,思想美;第三,美感的产生与对美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

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发生的过程是:首先,通过学习和模仿将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化为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其次,用这些内化了的经验和需要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最后,在评价过程中和评价基础上体验到一定的情感。

2、领会

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自觉性提高。

2、观察的时间延长。

3、观察的概括性高度发展。

4、观察的精确性显著发展。

注意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增长速度逐渐缓慢。

2、注意的分配。高中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3、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能力在实践阶段已达高峰。

思维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牌优势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有以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和内省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

3、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的比较:不同点表现在:(1)现实性和可能性。(2)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2)命题内的和命题间的思维。

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辩证思维有三种形式,即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1)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对辩证概念掌握都最好,其次是辩证判断,辩证推理最差。(2)从年级发展来看,高二学生辩证思维已经在思维中占优势,而初一学生不占优势,初三处于过渡阶段。(3)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发展的速度不同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初中和高中阶段一样,起点高,发展速度快,辩证推理的起点低,且发展速度较慢。

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一,透过现象揭露本质能力。高中生已有49.2%的人具备透过现象揭露本质的能力。第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87.2%的高中生具备全面评价道德问题的能力。第三,分清问题主次的能力。72.3%的高中生具备分清问题的能力。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高中生半数以上的人能在道德评价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第一,高中阶段处于创造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第二,高中生创造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出。第三,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增强。第四,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

朗读发展的指标:

1、亮度。

2、准确。

3、口齿。

4、表情。

5、技能。

默读发展的指标:

1、唇动。

2、复述。

3、理解。

情绪体验的发展:第一,情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第二,情绪体验丰富。第三,情绪体验深刻。第四,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意志行动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1、采取决定。高中生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

2、执行决定。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高中生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行动目的明确,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能将自己的行为置于预定目标中。

2、果断性。高中后果断性迅速提高。

3、自制性。自制性发展较快,可以从他们抗诱惑能力中看出。

4、坚韧性。高中生的坚韧性发展水平较高,这与他们对任务的认知、个人兴趣和责任感增强有密切关系。

3、简单应用

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1、形式的发展。(1)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对辩证概念

掌握都最好,其次是辩证判断,辩证推理最差。(2)从年级发展来看,高二学生辩证思维已经在思维中占优势。(3)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发展的速度不同。

2、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一,透过现象揭露本质能力。高中生已有49.2%的人具备透过现象揭露本质的能力。第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87.2%的高中生具备全面评价道德问题的能力。第三,分清问题主次的能力。72.3%的高中生具备分清问题的能力。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高中生半数以上的人能在道德评价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2)创造性思维内容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散思维,它包括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其流畅性发展最快,变通性发展较慢,独创性发展最慢。

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情绪发展的特点。

2、情绪发展逐渐成熟。

(二)情绪发展的内容。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4、综合应用

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去处思维发展的比较。

(三)思维发展的内容。

1、概念。

2、推理。(1)推理发展的特点。(2)逻辑法则运用能力的发展。

3、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2)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4、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2)创造性思维内容的发展。

(四)想象。

高中生意志的发展:

(一)意志行为。

1、采取决定。

2、执行决定。

(二)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韧性。

(四)高中生修改和社会性的发展

1、识记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

(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5)自尊心强。

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1)自我肯定型。(2)自我否定型。(3)自我矛盾型。(5)自我萎缩型。

兴趣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兴趣的发展经历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2)高中生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3)高中生的中心兴趣逐步形成。(4)高中生的兴趣从广到窄。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

价值观的特点:(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气质的发展:到高中阶段,气质类型已经基本稳定。但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中生的气质特点有一些变化。

性格发展的阶段:阶段一,性格萌芽阶段。阶段二,性格形成的阶段。阶段三,性格基本定型阶段。

2、领会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

阅读兴趣发展的阶段:

人生观发展的阶段:(1)准备阶段。(2)观察阶段。(3)探索阶段。(4)定向阶段。(5)确立阶段。

价值观发展的特点:(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性格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2)性格的类型逐步形成。

(3)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4)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5)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

哈威斯特关于社会化发展任务的观点:(1)学习与同年龄男女之间新的交际方式;(2)

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3)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利用自己的身体。(4)在情绪情感上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独立;(5)具有经济独立的信念。(6)准备选择职业;(7)作结婚和家庭生活的准备;(8)发展自己作为公民所必要的知识和态度。(9)培养自己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10)获得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和偷道德体系。

朱智贤关于社会化发展任务的观点:(1)高中生断续谋求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2)随着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展与形成,他们确定自我的过程有了进一步发展。(3)高中生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实中后期获得性别角色的断续和巩固。(4)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的成熟。(5)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

同伴关系的作用:(1)促进学习进步。(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3)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同伴交朋友。(2)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3)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4)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父(母)子关系的发展:

1、与父母关系中存在着“代际差异”。

2、对父母的态度。总上体高中生对父母的态度是积极的,高中生对母亲的态度比对父亲的态度积极。高中女生对父亲的态度要比男生积极。

3、与父母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的。

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最喜欢是的关心学生、办事公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老师。(2)高中生喜欢性格活泼、讲话风趣、善于接近学生的教师。(3)高男生比较重视老师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高中女生比较重视老师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和穿着大方得体。(4)希望在师生间有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的作用:第一,它能促进高中生良好性格的形成。第二,它能够使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第三,它可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行为上的榜样。第四,它能促进高中生智慧潜力的发展。

3、简单应用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3、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

高中生人生观的发展:(1)准备阶段。(2)观察阶段。(3)探索阶段。(4)定向阶段。

(5)确立阶段。大部分高中生属于探索阶段。小部分高中生属于定向阶段。个别高中生处于确立阶段。

高中生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生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深厚的兴趣,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在高中生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第三,高中生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第四,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

高中生兴趣的发展:

1、兴趣发展的特点。

幼儿教育与发展 篇5

(外国语学院英语10级3班xxx)

摘要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经意间,我们结束了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回想刚进校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既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又充满了对未知困难的恐惧。而现在,两年的时间以使我们很好地融入到了大学这个“小社会”里。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最终是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校园生活圈中,相反,我们更应该适时适度地着眼于我们即将步入的那个竞争激烈的“大社会”。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存经验,我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为了了解我国现在的幼儿教育情况,我在一家幼儿园里进行了我的暑期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与别人合作,而且还进一步了解到自身的种种不足。在实践之前,本以为幼儿教育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当自己身处其中时才知其艰辛。当然,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日后我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这次实践让我收获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也让我积累了不好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

教育幼儿幼师经验

正文

现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报告如: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人们在激烈地讨论着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将幼儿教育这一块给忽略掉。熟话说,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希望社会能够投入更多的目光和精力到幼儿教育上面。

对于这次我选在幼儿园进行我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幼儿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板块,它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能够进一步锻炼我们的各方面能力。第二,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英语,以后可能会选择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在幼儿园实践,能够使我对教育事业有更直观、更准确的认识,从而,为日后我真正步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我自己很喜欢小朋友,觉得和小孩子在一起很闲适,可以和他们一起笑,一起闹。这次暑期实践,我是和一个朋友一起进行的。因为我们暑期都不回家,于是我们决定就在攀枝花附近进行我们的实践课题。在经过几天的考察和探访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在攀枝花西区格里坪新星幼儿园进行暑期实践。

我和朋友是7月23日来到新星幼儿园的。在这之前,我们会和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电话联系过,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一进幼儿园,看到眼前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心里的紧张和恐惧顿时全都消失不见。相反,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我的心变得很淡然。或许,这就是小孩子身上所特有的魔力吧。我们的到来,让这些孩子们安静了不少,一双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充满着好奇,非常的可爱。幼儿园的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园长马利老师还带

领我们参观了整所幼儿园熟悉环境,还一一给我们讲解幼儿园的具体情况。

这家幼儿园整体规模不大,教学设施也没有大城市的好,但教学环境也还不错。条件虽差了些,但老师们都很尽心尽责,孩子们也是快乐的。因为到了暑假,一些孩子已经被接回了家,只有少数一些家长很忙没有时间照顾的小朋友还在幼儿园。在熟悉和了解完幼儿园的情况后,已经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午餐的时间了。在老师们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决定留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吃午餐。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洗完手就整整齐齐地坐在餐桌旁开始吃起来。看着眼前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的心被触动了,这也更加肯定了我想在幼儿园实习的决定了。

回到学校后,我的心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害怕自己没有任何经验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兴奋是自己从没有接触幼师工作,很想借这次机会好好的体验一下。在实习的前一天,我上网收集了许多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料,还从图书馆借了一些相关的书籍,目的就是给自己充充电,以便顺利地完成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因为学校所在地离幼儿园很远,在和幼儿园园长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在这两周实践期间都住在幼儿园里。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朋友就来幼儿园报到。由于我们还缺乏一定的幼儿经验,园长决定让我们先以听课的形式向其他老师学习,积累经验,同时协助保育员们做好后勤工作。整理好我们带来的行李过后,我们就各自去教室听老师们上课了。听完舒老师的两节课过后,我才发现给小朋友们上课真的很不容易。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年龄大多在3至五岁,他们上课很难集中精力。其次,虽然每个班小孩的年龄差不多,但每个孩子的情况和能力都不一样。再加上,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于幼儿园这种集体生活他们有着各种的不适应。两节课下来,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全都显现出来。上课期间,小朋友们的状态忽左忽右,对于毫无经验的我来说,很难掌控住。再者,有的小朋友一节课里自身心理起伏大,情绪极其不稳定。例如,有的小朋友前面还在认真听课、做游戏,过了几分钟,就大哭说要回家、找妈妈等等。这对于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我无非又是一个难题。短短几个小时的见习,就让原本信心满满的我变得没有了底气。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如想象中那么简单,任何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去实践,才会明白其过程的艰辛。

课后,我和朋友主动和幼儿园的老师们交流起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才得知,幼儿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我也将听课重点放在了这五个教学领域,并主动向每位老师请教,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几天听课下来,我初步了解到幼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掌握了一些像幼儿园小朋友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授课特点。

在见习期间,我们在听课学习的空余,还会主动帮保育员们做好后勤工作,和幼儿园的老师们、保育员们一起照顾这些小朋友的生活起居。记得刚刚实习的那几天,看到小朋友们椅子放得不整齐,我就会帮他们放好;他们要上厕所,不管当时在做什么活动,我都认为应该先让他们去上厕所;他们不会自己换衣服、穿鞋的时候,我都会主动帮他们。我认为这样做会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得到他们的认可。当有一天,幼儿园大班有一位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他偏偏要睡在地板上,而不睡在床上。于是,我就走过去哄他,可是无论我怎么做,他都不起

来。然后,我就想拿吃的讨好的。这时,舒老师走了过来,很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小男生。没一会,小朋友就乖乖起来上床睡觉了。我当时还很纳闷,可是当我们在与保育员们交流孩子的生活情况时,我才认识到我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都学不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永远不可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是小朋友们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我都会鼓励他们自己做。

一周实习下来,随着和幼儿园老师们的不断交流,我也幼儿一些经验,慢慢地也进步了不少,并初步掌握了有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我还知道了如何和孩子们交流,懂得了怎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于是,在幼儿园老师们的鼓励下,我决定在剩下的一周里,给孩子们上课。

第一天给孩子们上课是我见习以来最难忘的一天,上课前,我不断地回想着间隙时老师们上课的情境:老师们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上课了,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上了讲台。虽说这不是第一次站上讲台讲课,但却是自己最正式的一次,心里还是很慌。虽然很紧张,但是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只有笑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你,才能和孩子们拉近距离。那一节课,我感觉上得好漫长。不过,幸好有老师们的帮助,不然我肯定没有办法顺利完成这一次课。当我听到下课铃声的那一瞬间,我才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才掉下来。虽说是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讲课,但是我知道并不成功。下来过后,结合老师们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总结了一下一些不足:第一,我的语言不够生动优美,不够吸引小朋友,表情动作不丰富,不够感染小朋友;第二,没有照顾到每个孩子,由于不了解班上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因而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对于孩子的突发性为,不能及时灵活地作出应答和处理。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指出了我值得表扬的方面:对于教学活动的认真态度;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课堂上语言清楚,语速适度。

在经历第一次讲课后,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复杂性。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摸索前进。一次次的实践下来,我积累了更多的幼儿教育经验,也进步了不少。老师也表扬我做的越来越好,我和孩子们相处的也很不错。在给孩子们上课期间,还有一些家长来幼儿园询问孩子们的情况,舒老师都是直接让我们和家长进行交流。每当听到家长说孩子在家里取得进步时,我的心里甚是高兴。但是,也知道了当家长们的不易。

不知不觉,两周的实习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次实践当中,我对幼师的工作也有所体会。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研的精神:为了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说对于幼儿园的知识没什么大问题,但我还是找来教材积极专心备课;此外,我还翻阅了《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手册》等专业书籍,上网查询了有关幼儿园教学方面的资料。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摸索前进,找出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第二,从事教学活动需要有耐心,面对不同的孩子,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能力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一一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于外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教育背景。作为一名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情况;与其他老师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反映学生情况。只有作出全面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

总结

这次实践还给我带来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他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使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其次,在色会实践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更多的时间在忙于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像这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到了幼儿教学的不易,还初步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然而,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再者,这次暑期实践还锻炼了我各种社交能力。例如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要想了解一个事物,了解一个人,都需要深入的交流。交流能力的提高,让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其次,我还学会了团队合作。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对我们日后步入社会有着很大的作用。还有就是我的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也知道,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只有时刻跟上我国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未来的两年大学生活里,我也会更加努力,做一名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虽然这次社会实践只有短短的两周,但是却给我的人生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在此,我非常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们给我这次机会,也感谢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给我留下的欢乐时光,谢谢我的朋友们的支持。总之,这次实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丁祖荫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赖灿成主编.幼儿园教师手册.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8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6

此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更多的是侧重教育心理学方面,所以此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再就是在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此专业的毕业生还有部分进入到相关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证书:

心理咨询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职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7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内各行政区或功能区之间的技能人才配置不均衡,与发展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至2006年末,主要功能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占滨海新区从业人员的近一半,其中高素质技能人才占55.8%,而天津港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只有13%;滨海新区隶属的其它行政区的技能人才结构与全市情况基本相似,大专学历人才存量偏低。基于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这种技能人才结构造成了提升新区经济结构、推行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瓶颈”,需要尽快调整、改善。

天津的高职教育体系和结构分析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目前,滨海新区共有5所高职学院,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5624人。显然,滨海新区的高职教育资源偏少,不足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与滨海新区尽快实现中心区域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共同支撑新区的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教育规模和水平,还是就业质量,都有显著提高。目前,天津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6所,其中有1所民办院校、2所本科层次的学院、5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4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师培训基地。高职毕业生总数到2006年已达到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6.1%,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年增加14%,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为94%以上。

2. 职业培养体系的建立

天津市秉承大职业教育观,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使职业培训与单纯的学历教育实现了功能互补与融通,为职教改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职业培训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公共实训鉴定基地。2004年围绕天津市六大支柱产业,投资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公益性、市场化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二是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了指导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到滨海新区就业,针对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差的弱点,着手建立了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三是实施技术工人蓝领双证工程。让有技能无学历或有学历无技能的职工,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四是实施新生劳动力双证工程。将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由各类职业院校扩大到普通高校,实现全覆盖,毕业生的双证率达到40%,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宏观上,高职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培养应用的技能领域领军人才的教育机构,本科与专科的比例过小,不利于专科学生继续深造,阻碍了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联系,导致中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茫然,对职业教育仍有偏见,职教生源难以保障。

在微观上,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学校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衔接,因而人才市场仍存在需求错位现象;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教材没有新意,培养的学生缺乏职场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和动手能力不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僵化,重形式不重实效,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结果既影响了社会生产率,也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天津高职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要实现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达到规划的目标,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天津市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高职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中级及以上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因而高职教育对于培养市场短缺人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显著作用。高职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到:

1.完善职业教育规划

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调整职业教育规划的目标,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在加快高职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 深入调研论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根据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适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3. 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在继续加强对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模式探索的同时,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创新的形式化或异化。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重视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

4. 继续强化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正处在快速转型阶段,产业的技术水平正在快速提高,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的技术层次提升,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明显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滨海新区现有的从业者有一部分是外来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其中文盲、半文盲占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他们的职业技能平均水平为初级,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从业者占约70%。对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把适合传统密集型产业的一般劳动力资源优势,加速培养成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为提升经济结构创造充足的人力资源。有现有的区域经济背景下,滨海新区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更大作为。

5. 进一步推进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

小议素质教育发展与更新教育主体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主体;作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72-01

一、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

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兴盛时期,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好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学校采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顺应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追求知识教学高效率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科研的中心。而“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被“知识”取代了,相应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教”的功能,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为了不断地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受到越来越繁重、越来越严格的训练,同时,各种各样更为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不断地发明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制,从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主体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对于什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界引起了争论,人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逐步达成了共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在教的过程中,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决定教的结果如何,教师的作用是内因,学生的作用是外因;在学的过程中,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则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决定教与学的整体如何。教师与学生既是内因又是外因,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与学生既对立又统一,推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主体参与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实现积极主动的、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主体参与表现为三个方面:自主性,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积极支配自己的活动,以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和权力;能动性,即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性;创造性,即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创造潜力,这是主体参与的特征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核心所在。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所体现的是教育指导作用,学生所体现的是积极参与求教的作用,把学生参与作为实体范畴的主体概念来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发展取决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这一内因;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能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健康自由的环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头等大事。

四、素质教育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着眼于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1、自主性的培养

当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性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主动地思考、质疑,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自主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以不断地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2、学生能动性的培养

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有自主性,而且有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情景,力求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通过各科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或通过开设专门的创造教育过程,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五、素质教育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且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实践证明,大量创新性成果和创造性人才,就是在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农民丰收节放假吗下一篇:党员转正工作表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