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通用13篇)
四时读书乐”与“四时读书图”
“四时读书乐”与“四时读书图”
读书苦,苦读书,是古今学子的通感。读书成为一种苦事,皆因读书是带着压力在读。如此,读书之时,自然少了愉快的氛围,没了怡人的心境,读书的乐趣自然难以体会了。民间流传很广的《四时读书乐》,今天重读,当会在读书人干涸的心田中滴上一些清露,感到一丝的滋润,给人以苦后回甘。
相传《四时读书乐》的作者是宋末元初时的翁森。翁森是浙江仙居人,字秀卿,号一瓢。他隐居不仕,以教书为业,因此读书就少了一份压力,多了情趣,春、夏、秋、冬四时读书才会尽得其乐,吟成诗作,留后人欣赏。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现时读这首古诗,吟咏其中的佳句妙境,很有启迪。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道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风吹拂,流水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读书之乐,读书人心中自知。窗前的青草让它们自在地生长吧,留得窗前一片绿阴,鸟语花香伴着书香,一片天籁,情境交融。如果到了夏天,暑气天热,能否寻到读书之乐呢?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新竹压檐,门窗敞开,晨光初露,正好读书。夜晚剪去烛花、流萤入室,北窗下手握一卷,与书中人对语,神游古今。晨读、夜读中可得夏天读书之乐,书中的优美意境,无声宛若有声,仿佛听到瑶琴一曲,吹得心中一片清凉。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霜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夜读书,当是一年中最佳之时。落叶声声,蟋蟀声声,伴着读书之声,读到高兴时,走出屋外,看一轮明月,满目霜天,其乐无穷啊。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弥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冬天,昼短夜长,雪打门窗。一焙炉火一壶茶,读起书来,有滋有味。
现今,忙碌的人生躁动的心,加之求学的压力,有几人能品味四时读书之乐呢?虽不能得,心神往之,多美的一组《四时读书乐》啊,对应讽语“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要想读书待明年”,更是意味深长。
诗画相随,“读书图”乃中国书画的传统题材,此题材既可是山水的,也可是人物的。古代名画中不乏冠以“读书”之名的山水画,如王蒙《春山读书图》、刘松年的纨扇《秋窗读书图》,另如南宋无款的《雪窗读书图》、黄宾虹的《雨余读书图》等,名为“读书图”,其实却以读书之背景或环境——山水为主体,读书之事在画中只是用简单的符号化手段略作交代,约略点出有一个人在读书的样子。“读书图”中的另一支以人物为主,往往冠以“松荫读书图”、“蕉荫读书图”等和植物环境有关的画名,任颐、陈洪绶等名家多有此类佳作。这类“读书图”不仅重点画读书之人,也画到所读之书,而且常常刻画出读书人阅读时的神态表情,可谓名副其实的“读书图”,而不像山水画“读书图”,只用极少的笔墨点到读书。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读诗赏画,书香扑面,此中之乐,只可传于同好识家。
《春山读书图》(元)王蒙
纸本墨笔,纵54.4厘米,横2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约1308—1385),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一号香光居士。吴兴人,赵孟頫外孙。王蒙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黄公望指点。王蒙远宗王摩诘(王维),对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并且以大自然为师,独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其山水布局,画得密,画得满,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笔繁复而又富有层次和空间感,被倪云林誉为“王候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为其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下方土岗及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枝干倔铁,鳞皴龟裂,用笔古朴灵活;树身略施淡褚色,极为雅致,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已是元人画法。松荫下青溪畔隐约可见茅屋数间,背景着青山。最前面的茅屋内有一生徒在读书,冈阜右边的近水处有一个亭子,亭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观赏春景,远处的山谷间有一间房屋,内有一人似在劳作。图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高耸,山头又是王蒙画中常见的拳头状,山石施以其老成的披麻皴的变法——解索皴,极其恰当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构成。山头及坡顶布满苔点以点带皴,干湿笔交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山景象。整幅画以水墨为底,仅在树干、茅草、木质窗棂、栏杆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别致而优雅,尽显“万株松下一闲身”的超然之境。这幅作品多是用短促、干涩的解索皴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蕉荫读书图》(清)吕彤
纸本设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吕彤生卒不详,以擅画人物著称。《蕉荫读书图》绘一纤柔清丽女子正凝神静气在蕉荫下读书的情景,图中绿蕉似伞盖,女子坐于湖石之上读书,不知是有感于书中所写,抑或想起什么心事,正支颐沉思。画家用白描手法,细劲而游刃有余的线条,将仕女轻噘的唇、倾国倾城的媚眼表现得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仕女的美质。
此图人物造型取前人之画,但笔法更加细腻。画面色彩极其清丽,背景简洁,反衬着人物妩媚娴静的姿态。人物造型虽未脱传统的美女模式,但已加入一些写实的笔法,人物的比例更趋合理准确。风格上清雅秀美,不着俗粉之意。《秋窗读书图》(宋)刘松年 纨扇,绢本,设色。尺幅:25.8×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在圆形的构图中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画家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此图结构严谨,技巧精到,虽略近李唐画风,但溢于精丽清秀,与李唐沉郁雄壮的格调有别。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为孝、光、宁宗三朝宫廷画家,因其师张敦礼是学李唐,所以他的画风与李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他擅长把人物与山水巧妙结合,神气精绝,有出蓝之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雪窗读书图》(宋)李唐
绢本,浅设色,纵49.2厘米,横8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构图新奇雄峻,是典型的边角取景。崖前坡后茅屋两幢,旁有青竹,柴门紧闭,左侧山崖高峻,崖上枝叶苍茂。远山如带,朦朦胧胧。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山岩下即是茅屋,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画家用大片的白色作为主调,将雪地的厚重感处理得无懈可击。左边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劲健,笔法流畅,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更加稳定了画面。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画面气氛纯净而肃穆,此光景应为雪后的早晨。画中人物凭窗持卷,专心致志地读,此是“画眼”所在。古有“囊萤映雪”的典故,这画中的人物难道就是那映雪的学子?竹丛与木枝围成篱笆,柴扉还是紧闭的,可见主人是想关门谢客、静心读书了。房顶的树叶以点虱法画成,而房屋周围的竹叶则是以书法的撇法画成,可见画家技法细腻多变。而密密麻麻的竹叶、树叶,与简略疏朗的山石、屋顶形成了大密大疏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视觉感染力。
现代教育观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反映当代教育本质的教育观。与以往不同的是,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而教师则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 主动探知, 主动寻知。所谓主体性,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从学生出发, 创设教学情境, 做到“情境即在眼前, 我在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知要和情感并存且融合, 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情境教学中情感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再像以往填鸭式的教学那样, 是老师冷冰冰的教, 学生冷冰冰的学, 而学生是不会接受的, 即使勉强接受, 也是暂时的, 学生可能对这堂课上的知识根本不理解, 这样的“接受”不算是接受。知识的传递应该伴随着浓烈的感情, 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 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 这样的“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
其实小学生的情感非常易于被激起, 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 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在配合生动的课件的前提下, 首先我们的老师要能“孩子化”, 用孩子们爱听的语言讲课, 让孩子和自己更加亲近, 更有感情, 不能总是“机械化”的语言, 让学生产生距离感, 又怎能喜欢听课?其次, 将课堂教学中, 多设计些让学生参与的活动, 如表演、小组互助学习、比一比等,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互相启发, 共同探索, 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的教学氛围, 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 每次活动, 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 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 讨论并得出结论, 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 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让自己在课堂上不再是口干舌燥的说教, 而是他们中的一员, 让语文知识“活”现于课堂, 让学生自己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又有直观的课件, 又有学生的参与, 让你的课更加生动化、具体化, 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会更丰富, 更为深刻, 更为主动。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 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 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 使人茅塞顿开, 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 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 记忆的仓库打开了, 联想的脉络疏通了。
比如《画风》一课中, 几个小朋友将风体现在实物上, 教师可以理解, 但怎样让学生理解呢?首先, 我要同学们说说“风”, 让他们拿起书本扇风, 说一说感觉, 再让他们对着同座位扇风, 并观察, 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 让大家通过平日的观察, 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能体现风的存在, 这时, 我配合动画课件, 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体现风的, 并让大家都来画风, 比一比谁画的好, 张贴在黑板上, 大家都来欣赏。一步步引导, 加上学生的互动参与, 让这堂课十分生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本课教学结束后, 我又让同学们合上书本,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检查了课文的内容, 结果同学们对答如流, 这时的我很高兴, 似乎上好一堂课比什么都能让我欣慰。
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应该得到很好的执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许多缺陷,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成为师生的口头禅, 为能“活读书, 读活书, 活读书”, 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学中有感情的碰撞, 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 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首先要寓教于趣, 使学生爱读书, 做到: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随机指导;其次要寓教于法, 使学生会读书, 做到: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再次要寓教于活动, 使学生乐读书。通过“讲”、“办”、“赛”、“展”等方法把阅读寓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怎样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从而达到乐读书, 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邀游, 才能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以提高。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 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学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工具, 还是我们思维表达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要“以情为中心”。怎样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从而达到乐读书, 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邀游, 才能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以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 拓展阅读
一、阅读前(pre-reading)——拓展促阅读
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障碍(余文生,2008)。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英语教师也常常遇到此类问题,用学生不熟悉的主题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使学生在语篇理解与词汇学习方面困难很大。阅读前的拓展阅读(pre-reading)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跟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以话题教学Animal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教师让学生与自己一起合作写有关动物的小诗。如:In the zoo, I can see tigers. I like tigers. It has strong legs and sharp crawls. They eat meat. And we do, too.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对动物园里动物的巨大兴趣,也让学生对动物园的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文章Animal的阅读做好坚实的铺垫。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过程技巧与方法的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皮连生,2011)。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的策略
1.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因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经常是紧迫的。很多教师在文本阅读后马上提问,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就会缺乏深度。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在Talking About the Rules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What rules can we find in the park?”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语篇,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新单词并画线。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从而回答问题。而在此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全面、准确,这正是经过思考与提炼的结果。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可以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用英语提问的能力却较差。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及效率。
(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策略
1.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
除了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阶段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
第一阶段:在学生完成第一遍阅读(first reading)之后,可以设置事实性的问题。这种题目可以在语篇中直接找到答案,不需要经过推理或总结.
第二阶段:在学生完成第二遍阅读(second reading)之后,设置推理性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过上下文的理解,结合故事的背景知识,读出文本的潜台词,从而推理出正确答案。
第三阶段:在学生充分理解语篇的情况下,设置更高层次的问题,即应用性的问题。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身经验和价值观进行判断,评价和总结。
经过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学生没有感觉到很大的困难,反而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乐在其中。
2.逐步渗透难点词、短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影响学生阅读的难点词、短语逐个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更加简短的语篇阅读过程中将这些词和短语理解并掌握,而不是像对话课教学一样,刻意地将它们逐个进行教学。 如在 Talking About the Rules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词组all over,教师可以先通过一段话让学生利用语境,猜一猜all over的含义,然后通过课件向他们展示香港公园中无处不在的各种标志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这词组的意义。
3.设置类型丰富的小活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小活动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如结合课文内容的chant、sing a song、play riddle games、role-play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在将要疲软时又被调动起来,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阅读后(post-reading)——语篇的有效延伸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发展。
(一)选择课堂教学的拓展语篇
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上完Talking About the Rules 后,我为学生提供以下语篇:Classroom Rules,Library Rules,Zoo Rules。
这样,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二)进行各种各样的阅读后的活动
阅读后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阅读后活动可以是:
(1)角色扮演;
(2)把不同故事段落进行排序,组成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
(3)听故事更正故事中错误的部分;
(4)给故事写一个新的结尾或续写故事;
(5)把故事做成一本故事小书。
总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葛文山.“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以一节评优可的教学设计为例”.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1).
[3]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肖川.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天下诸乐事,惟读书乃人生至乐也!
读书之乐,人生至乐。乐在真趣,乐在境界,乐在无限滋味。读书之乐,非世俗感官之乐,乃赏心悦目之乐,心灵共鸣之乐,拍案惊奇之乐,一咏三叹之乐,荡气回肠之乐。读书之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上下千载,古往今来,皆浓缩于尺牍;四海五洲,异邦城域,尽了然于卷帙。圣哲经典,名家荟粹,琳琅满目,浩若烟海。
然人有善恶,书有良莠。读书之人,须是非明辨,好劣善别。读书首要,必有所择。择菁摈粕,存益斥害。良书育人,读之使人提升,增进学识,渐入佳境。污书蛊人,读之使人沉沦,迷乱心智,终陷泥淖。好书如益友良师也,裨益终身,快乐无穷。
读书之乐,乐于所得。读书须有所得,若无所得,未真读书也。书中世界,景象万千,潜心啃读,必有所得。或明心智,或增知识,或阔眼界,或促涵养,或展境界,或丰言语......皆为所得也。
读书之乐,乐于怡情。诗词怡兴,小说怡情,散文怡性。得心灵之慰藉,涤世俗之喧嚣,品人生之况味,悟生命之真谛。读书真境,愉悦臆心,抒发孤闷,拨除迷障,放逸良知,牧养善真。消遣娱性,随心而欲;寻章摘句,任意所致。半卷诗书,一盏清茶,逍遥若仙,痛快至哉!
读书之乐,乐于怡性。陶冶情操,净化品质,远浅陋于无知,拒粗俗于白丁。不求黄金屋,不求千钟粟,不求颜如玉,唯愿肺腑无草莽,唯求修身养真性。腹藏诗书,气华自可灿然;人育经纶,骨格必会清奇。
读书之人,乐由性兴。达观处世,独超然而领悟;温文尔雅,惟君子而谦谦。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然君子乐书也。
日日有书读,人生何所求?古人有云:三日不读,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尤好书,视读书为人生真趣。少年伊始,读之不辍。家无万贯,室有千册。晨昏捧读,学识渐进,收获颇多,终身良益。一日不读,茶饭无味;二日不读,神思困顿;三日不读,辗转反侧;四日不读,形神恍惚;五日不读,犹如行尸走肉。
读书之乐,乐在心境,心境之乐,乐而忘形。于我而言,我尤如鱼,书尤如水,鱼水相溶,尽情畅游。书尤如风,我尤如鸢,风鸢相合,自由翱翔。
为了深入落实×区教育局“四提升,四打造”这一目标,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创建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强全校师生的文化底蕴,学校于3月14日隆重举办了首届读书节开幕活动——“交书友,读书乐,知书理,明书义”。
开幕式由我校×老师主持,×校长亲自为读书节活动致辞,饱含激情的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能把读书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做到“乐读,会读,多读”,并预祝这次读书节活动圆满成功。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真的很快乐!自从学校图书室开放后,我每周都会去借几本书看。我最先看的是《世界童话名著》了。它一共有十本,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国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他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时最顶尖的画家,根据故事情节配上了五千多幅精美的图画,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的一套书。
我还喜欢看《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黑洞》、《外国一百位科技精英》、《垃圾趣史》、《哈利波特与大巫师》等等。但是在这20多本书里,我最喜欢看的是《外国一百位科技精英》啦!《外国一百位科技精英》记录了一百位卓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他们在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如永不屈服的大科学家布鲁诺;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哥白尼;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还有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诺贝尔等等。你知道是谁挽住了“天花”病毒这个恶魔的咽喉吗?那就是大医学家——琴纳。你知道现代“火箭之父”是谁吗?他就是——戈达德。
在这本书里,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因此我还借了《驻足爱因斯坦广场》和《爱因斯坦》这两本专门介绍爱因斯坦生平事迹的书看呢!你们看,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天花夺走亿万人的性命,最后被琴纳根治……多伟大的科学家呀!我觉得他们真棒!突然,妹妹把书从我手中夺走了,说:“嘿!你这小子,竟然和我争书看,简直门儿都没有。”说着,她也津津有味地捧着书看了起来。哦!原来妹妹也喜欢看这本科技书呀!书真的能让人快乐!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激趣 提高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不断求得发展。
(一)教师: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伙伴
孩子的阅读要引领,需要同行的伙伴,如果教师抛弃局外人的身份,告别生硬的说教,理性的指令,以感性的引导,与孩子展开分享性的阅读。因为孩子眼里,教师是最让他们崇拜的。教师喜欢读书,孩子们也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其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不如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真实地看到教师享受阅读的情形,以此感染孩子。师生是共读一本书的伙伴,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视孩子,和孩子展开那些有效的和创造性的分享活动,互相影响、讨论和鼓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情境: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展开
积极的师生交流应该本着儿童化的精神,按照儿童游戏的规则建构而成。这种适合孩子的分享情境,是一种温暖和谐的“心理场”,可以就“倾听、表达、评价、活动”等因素形成潜在的分享约定。六年级上册教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者杨红樱,同学们对杨红樱的作品都很有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向同学们介绍了杨红樱的作品《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教完《爱之链》后,我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爱的教育》,我有意营造了以“寻找”为主题的问题情境:“你能从书中找到我们班同学的影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学生的阅读灵感,学生的表达可谓生机勃勃。后来有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书里面的故事仿佛都发生在我身边,我能从书中找到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的影子,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从书中找到了自己,这是阅读的极致愉悦,也是持久阅读的深层引力,更加逼近阅读的本真意义。
二、授法 减少盲目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对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补充体验,增加积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实现人文教育,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学生比做我们放牧的羊群,那么阅读就是我们引着羊群到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场自由地觅食游戏。可以说阅读能够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达成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能够解除长期以来的种种语文困惑。
(一)教给学生必需的读书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中有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练习3也教给了学生许多读书记号:生字、新词在下边画“---”,关键词语在下边加“.”,精彩语句在下边加“。”,对某些内容有疑问在后面加“?”,要着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加“△”……,在课外重点段的训练中,就可以大量训练,并反复强调,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做记号,直到学生养成习惯为止。
(二)阅读后做小练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
(三)阅读内容方面,养成选择读书的习惯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语文课标已经作了有意识的设计,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描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熟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使学生对所读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也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 思想健康;2. 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 有趣味性;4. 注意阅读的广度等等。
总之,课外阅读应着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让曾经的阅读在心灵深处获得印记;让曾经的阅读获得方法的启示;让曾经的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摘要:课外阅读应着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让曾经的阅读在心灵深处获得印记;让曾经的阅读获得方法的启示;让曾经的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本文对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探讨。
《西游记》是我拜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猴王的形象栩栩如生:我曾经随着罗贯中,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三国演义》的古战场,认识了刘关张;我又曾踏着曹雪芹的足迹,畅游了大观园,欣赏了林黛玉的诗句。
书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营养品。我和书似乎有种不解之缘。我从小在幼儿园就喜欢上了书,那时候我都在看一些有插图的书,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问妈妈。妈妈也经常给我讲故事,我就更爱书了。到了一二年级,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字,我就去哥哥家看《西游记》、《安徒安童话》等。不认识的字我就看拼音,实在不会就问哥哥,于是大家都叫我“书呆子”。到了三四年级,哥哥家几乎所有的书都给我看上了几遍,也不能满足我了。我便去道滘的图书馆,那里真是一片绿洲啊!我从开始每次借两本到现在借十本,用三年级到四年级两年的时间看了几百本书,看得我如醉如痴。图书馆的书都差不多全给我看过了。妈妈当然不会允许我每次看书看那么久,就限制了我看书的时间。我当然不同意,就争取时间看,上厕所也看,穿鞋也看,洗碗也看,有时间写字,我会无意中把注意力转到书上。结果,到了四年级,我就近视了。我不会放过每个读书的机会,我也看过很多有意义的书。比如说《青铜葵花》、《灰娃的高地》,让我感受到两个人真挚的友情;杨红樱姐姐写的“马小跳系列”让我感受到一个善良孩子的情感。多读书,让我的脑袋里充满了灵感,让我不怕写作的困难、阅读的烦恼。
我手中一旦有了书就仿佛游进了知识的海洋,让我尽情地吸收营养。看书使我的知识更丰富,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多彩。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读读书,书会告诉我: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战胜它。于是,我从中得到启发,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读书,好似春风拂来,吹走我心头的片片乌云。我成功的时候,读读书,书会告诉我:成功只能代表你过去做得很好,并不能代表你现在,更不能代表你未来!你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也能取得成功!读书,又好似骄阳升起,拨看我头顶的层层迷雾。
书,是一块能补充精神食粮的面包;是一副能医愚昧之病的良药;是一把能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一个能直通理想巅峰的阶梯。
20XX年7月3号在密云县图书馆自习室读完了《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一书,很是高兴。
我喜欢读书,很想静静地坐在书房,看看书,写写话。可是这几年却很少能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是没时间,是没心情,是什么?不管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好好读书。
去年离开交城来到北京密云,想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提高一下生活质量。密云风景优美,蓝天白云。自己所住小区环境也很好,窗户下面是假山流水,是青草绿树,犹如小公园。附近有清澈的白河,河面水波荡漾,河岸树木葱茏,垂柳依依,排列着很多健身器材,是密云优美的健身长廊。旁边还有几个大公园,公园里青松翠柏,灌木花草,曲径、凉亭掩映其间。我和老伴经常晚饭后,在月色中去公园散步,其情其景常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俩的确过着有生以来最休闲的日子,但有些事情总挂在心头,挥之不去。
不远处有两座寺院,寺院的佛殿里摆着各种佛经,供善男信女请读。我便请了《华严经》等经书在家里翻看。好多经书我看不懂,但有一本《弘一大师传》我还是完整地看完了,并且感悟良多。这是我在密云看完的第一本书。
弘一大师的故事启发了我的心智, 释放了我的心情。我没有皈依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类,我也不大相信。但是佛教禅宗的禅境还是十分向往。禅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一年好时节。”我有所感悟:人的.幸福与否、快乐与否最主要是内心的感受,所谓“见性见佛”什么是佛?摆脱羁绊、心里清静便是佛。
星期天,妈妈出去买菜,临走前嘱咐我把米饭做好。那时我正入迷的读着《狼王梦》,漫不经心地答应了。,等妈妈走后,我继续看《狼王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妈妈回来了,可我的米饭还没有“诞生”。害得妈妈哭笑不得地对我说:“你可真是个小书虫,以后可不许这样了。”我识趣地点点头,可是,这种事还是经常发生,所以害得全家称我为“书呆子”。真是冤枉啊。
还有一天晚上,我看妈妈那边灯已经关了。就偷偷拿出心爱的书,打着手电筒偷偷地在被窝里读着。可惜,被发现了。也许你会问:在被窝里读书,妈妈怎么会看到呢?原来是妈妈知道我这个小书虫一定会偷偷地干一些“不平常”的“坏事”,偷偷过来巡视,看到被窝里亮着,掀开一看,我正聚精会神地打着手电筒读书。眉毛马上由变为这次偷偷看书的惩罚是被罚擦地一个周,从那次以后,我看书会合理安排时间了。
还有一次,我在我房间里一声不响地读着书,妈妈出去的时候,喊了一声妈妈出去一趟。在家听话。”可是却没有答应的声音。那是因为我看书看的太入迷了,所以就没出声。妈妈以为我出去玩了,就自己走了。“咔嚓”妈妈把门锁上了,就这样,我被锁在了家里,不过倒也没什么,正好没人来打扰我。就这样,每次大人出去的时候,我都故意不出声,这样我就可以安心读书了。所以,我常常会被锁在家里。
好书可以极夫游之乐。时间有限,心灵无限,阅读间,万里山河踏遍。我可以在任何地方,拥卷在手,就有一种满目青山的大气。我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滕王阁前遐想,在赤壁赋里沉醉,我可以领略“秦关汉月”的悠远,“大漠孤烟”的悲壮。
好书可以极夫交流之乐。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著书留其名。阅读一本好书便可以一次次同伟大的灵魂碰撞,一次次同伟大的精神交谈,那是“八百里飞麾下炙”的豪迈;那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气度;那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和胆识——有这些;我会感到心灵的踏实,会感到生命的河流一下子深了,清了,静了,仿佛到了心灵更深的深处。
好书可以极夫思考之乐。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而一本好书,往往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谈到圆明园的断章残简,不禁泪下心酸,何等的辉煌,竟一日火光,皆成废墟,为何?读到雨果“两个强盗”的论断,我知道了这样瑰丽的珍宝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招引,之所以这样,正是“国将不强,国将不国”的恶梦!
好书更能极夫爱国之志。当亘古的风沿着历史的轨道透过书页吹来,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杜甫在“吾庐独破”之时,大声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面对国家民族危难,“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们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大哲学家康德墓志铭上所镌刻的那句名言耳畔响起:“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好书更能极夫道德之花。“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正如著名诗人但丁所讲,道德对于一个人来说,甚至比他的知识更为重要。如果世界上没有道德,世界将会怎样?历史的长河荡漾着时代的涟漪。大浪淘沙,在殿堂里那些道德崇高的人至今被我们顶礼膜拜。呼喊着“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于谦,“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我们汲取,代代不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捕捉诗的影子。爱上李白的风流倜傥,恋上杜甫的潇洒豪迈,喜欢上苏轼的点点滴滴。用心倾听岳飞的那一腔愤血怒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用稚嫩的目光去品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快乐的语气去朗读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优美的诗句,更加形象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书的妙趣横生。
再长大了一点,书店,便是我常常休息的地方。有一回,我在书店寻找好书时,一本《侦探小说》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立刻就抽下这本书,掏钱买了下来。在书店,津津有味的看着,直到夕阳亲吻西山的时候,我才打道回府。回到家里我一看,“铁将军”把门,看来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边想边掏钥匙。哎?钥匙呢?糟糕,出来时太急钥匙落家里了。我欲哭无泪,此时的我已经饥肠辘辘,啊哈!我何不给它读个一醉方休?我一拍脑门,坐在楼梯道上津津有味地看着。读到疑惑的案情我会苦思冥想,到底谁是杀手?长官还是小偷?一看解析,知道自己猜对了,我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完全没有了刚才的饥饿,倒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正所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着读着,僻静的楼道里时常发出“咯咯”的笑声。我的小心窝里似乎充满了搞笑细胞,看到苦情部分,我便忍不住潸然泪下,暗暗为他们伸张正义。于是,我的灵魂便好似穿越到了这本书里面,陪他们一起哭一起笑。
【《四时读书乐》】推荐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07-22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文稿01-14
四时陶渊明阅读答案02-28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改写作文12-04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07-05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翻译12-26
读书为荣读书为乐讲话稿10-19
关于读书之乐作文11-25
小学生读书乐演讲02-18
读书之乐作文650字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