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精选8篇)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来看,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教育教学管理亟待改革等问题,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不是表现在层次上,而是表现在类型上。这种不同的类型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的,从而具有学科本位的学术性特征;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也要以各个门类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它的专业设置直接是以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中形成的社会职业岗位为背景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本位特征。因此,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的培养目标,针对也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其次,普通高等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来设置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根据职业岗位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教育,对于某项专业知识来说,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内容,而且要掌握该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及其运用的逻辑过程。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性、适应运用的逻辑结构和岗位技术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多样性。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教学质量标准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其价值要求必须建立在这两个目的之上。衡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是高等教育机构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所提供的服务在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上的充分程度。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也有所不 2 同。在精英教育时代,习惯以知识来评价质量,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现在,提出全面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养。因此,不应该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评估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决定了自己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由于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判断,所以在设计评价方案时,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构成评价体系,都应该着眼于评价目标。各级评价指标都应该是由评价目标逐级分解得到的,他们都应该受评价目标的制约,各级评价指标都应该反映评价目标,每一个评价项目都应该是评价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一个小目标。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应以质量评价为核心,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评估,为教学改革及学校改善管理、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高等教育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条件而进行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安排、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办法的制定。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

3(1)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和较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高职毕业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工作条件多变,经常面临产品竞争、新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线的革新。因此,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除应具备专业所需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公关协作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基本的文化知识,主要指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特别强调要掌握好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可能变化。

(2)能力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基础技能和职业技能。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要求他的基础技能是指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职业岗位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能,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技能项目,必须作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的技能项目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达到一定的上岗能力。

(3)素质结构全面,注重良好学习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在新世纪,高职毕业生要遇到来自社会信息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各方面的挑战,工作对象变迁快,工作对象的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社会生产内容和生产节奏明显加快。高职生要胜任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必须要有全面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在高职教学中,学习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而 4 这两种素质在未来社会中对高职毕业生所起的作用恰恰十分重要,因此,需要特别强调。

3.高职人才培养中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中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精心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以明确教学质量的宏观标准。教学计划要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表、教学进程的安排等内容。为了避免在教学计划确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和随意性的问题,要求每个专业都应成立由高校教师、工程一线技术专家、行业(企业)教育人事部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教学计划更趋完善。

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细化,是每一项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也是衡量完成这项教学项目的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学习这项教学项目的学生所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质量标准。如以有明确的可控标准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质量的模糊,教学质量评估难以得出有效结论。

(3)严把教师聘任关。要制定适合本校实情的教师管理条例,5 条例中要明确规定教师的聘任、授课及对教师的考核等规章制度。所有专业教师都按教师管理条例聘任,并报教务管理部门批准、备案。为此,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积极从企事来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有关规定,制订适合高职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要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科研、应用技术服务与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5)完善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教学评价系统。要初步建立起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系统。①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教学管理中既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同时又必须做到保持教学秩序的稳定,尽力排除那些与教学活动不协调的人为干扰,让教学活动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具体措施有: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由教学管理部门协同学生管理部门按班级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新学期开学以来教师教学、教材落实等情况,以获得开学初教学状态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向教师发放“任 6 课教师信息表”和“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表”。“任课教师信息表”中应包括教学基本情况、教师教学纪律自查、评学、教学实践与建设等四项内容。向学生发放“学生(代表)信息表”及“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每一份“学生(代表)信息表”,只评价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基本情况、评教、意见与建议等内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中,学生个人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时间、作业和实验、实训完成情况等内容,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包括对本学期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认真程度、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打分。实行专家听课制度,进行同行专家评价。聘请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专家听课组,有计划地进行检查性听课。②及时处理评价中反映的问题。根据学生座谈会、专家听课意见及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情况,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要与教师所在院系的主管领导进行信息沟通,协助做好教学质量的保证工作。③做好信息的汇总及反馈。将学生(代表)对任课教师的意见要求与建议用书面形式传送到各任课教师手中;请班主任阅看任课教师的信息表;将教师、学生对学院的意见、要求与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召开听课专家组的诊断性会议,对教学现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④校外分散实习的质量监控。及时调查校内指导教师是否定期到学生实习点了解和指导学生实习,企业带教师傅是否按学校的实习大纲和实习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和训练;向企业带教师傅调查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是否遵守双方的规章制度,是否达到 7 了实习培训的目的等情况,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定期抽查学生的实习报告,结合实习大纲对实习的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 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 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 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 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 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 而日益向纵深发展, 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 遵循办学规律, 履行办学职能,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 艰巨而繁重, 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 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 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 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 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 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 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 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 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 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 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 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 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 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 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 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 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 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 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 尤显必要与紧迫, 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 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 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 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 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 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 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 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 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 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 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 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 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 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 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 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 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 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 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 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 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 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 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 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 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 排除各方面的干扰, 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 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 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 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 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 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 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 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 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 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 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 节节互联, 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 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 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 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 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 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 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 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 上观质量方针, 下涉质量监控, 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 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 其构成要素 (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 点面结合, 立体交叉, 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 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 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 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 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 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 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 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 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 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 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 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 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 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 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 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 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 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 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 实现最优调节, 达到最佳控制。同时, 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 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 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 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 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 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 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 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 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 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 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 从而维持正常运作, 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 一方面, 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 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 使它们协调合作, 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 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 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 悬殊地位, 厚此薄彼。另一方面, 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 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 明确职能, 强化目标, 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 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 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 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 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 重视其社会约束性, 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 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突出长效性;同时,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 要真正转变思想, 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 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 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 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 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 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 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 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 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 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 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 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 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 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 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 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 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 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0) :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 1990, (6) :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3.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质量控制

引言:在高职高专院校药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基础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学习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提高定量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将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情况作探讨。

一、提高认识、强化理论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学生的优势是专业技术和吃苦精神。“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学习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培养技能的手段,实验教学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因此,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技能培养的必经之路。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先决条件,要很好完成一个实验,学生必须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分析化学》教学中主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定量分析的概念,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操作,知道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提高定量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并且能在实际操作中规范操作,能对一般的定量分析实验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要求,化学分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滴定分析是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中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这四大滴定是化学分析的主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内容。仪器分析部分内容由于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更多的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实验原理方法等。怎样很好的完成实验?

二、把关仪器、耗材质量

如今,仪器、耗材琳琅满目,来源渠道多,而质量却未必能保证,《分析化学》实验相对其他实验而言是最挑质量的。许多定量分析实验如果药品的纯度不达标、过期、失效,或使用的精密称量仪器不准确,都会给实验带来极大的误差和错误。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药品,质量规格、纯度、含量等信息与标签上的完全不一致,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把化学纯的试剂贴上分析纯甚至色谱纯的标签,一些玻璃仪器打上“天津、上海”等一些人们默认的优质玻璃仪器厂家的名称,标的规格50毫升,实际误差尽然达到5毫升以上,容量瓶容积也不达标,蒸发皿太薄,太粗糙等。一句话,所有的药品和仪器都可能造假,这些将会对实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因此,要进行较好的实验,必须把好耗材、仪器质量关。

怎样控制耗材质量呢?首先,要选择信誉度高的供货商,这是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前提;其次,在验收物品时要细致入微,对常规的耗材要关注材质、颜色厚度、规格等,对容量仪器还要进行容量测定,量筒、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量取体积是否在规定误差范围内?天平称量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对一些试剂可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检查,看纯度、质量能否达到要求?最后,验货后不要全额付款,要预留足够的金额待药品、仪器使用正常后再给予支付,对于一些恶劣的商贩有必要采用诉诸法律,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预习实验、预写报告

许多学生爱做实验,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害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书写实验报告,这对“质量控制”非常不利。因此,必须根除陋习。

要想有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必须目的明确,心中有数,首脑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每一个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并预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了然于心,明确实验现象和结论。若实验现象异常,要学会找到原因。也要学会根据实验中的数据进行估算,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好多实验中,要会根据实验步骤中的具体数据估算滴定消耗液体的体积或应称取固体的质量等。通过预习,学生帶着问题去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规范操作、认真指导

经验告诉我们,仅靠老师的几次标准示范和学生短暂的练习就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试管的使用、滴管使用、滴定管等的使用,即便是简单的实验器材,要真正规范操作都有一个严格的过程,许多学生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该怎么做才怎么做”。要规范操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感受到规范的美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是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面,对优秀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屡教不改者给予批评指导。

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们在多次实验后才会反思、权衡利弊。同时,要让他们清楚规范操作在其他实验中也能受益,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与实验有关。

五、及时反馈、检查报告

目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督促、不检查,实验报告能拖就拖,交不上。所以,在学生实验完成后要督促尽快处理数据,完成上交实验报告,最好是当堂批改、评定成绩。这样,教师可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要反复强调。

通过各环节的把关,持续的督促、检查,学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定量分析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提高准确度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严谨。同样的实验,按同样的方法步骤去做,不同的同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实验结果都会有差别,头几个实验每次、不同小组实验数据差别较大,之后的实验中,这些差值会减少许多。学生不仅知道提高定量分析准确度的方法,而且能在具体的实验中掌握应用,懂得“质量控制”的关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JP杜克斯分析化学实验室质量保证手册[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4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质量控制研究

从多媒体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体现、主要内容、推行步骤及建立以多媒体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质量控制策略,为高校领导层制定多媒体教学质量控制方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可操作性方案.

作 者:韩国波 王红霞 周剑波 HAN Guo-bo WANG Hong-xia ZHOU Jian-bo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教务处,北京,101601 刊 名:高等建筑教育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年,卷(期):2009 18(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全面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   质量持续改进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5

与实践》结题报告

教育部

I08—4号项目组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系教育部2000年7月下达的研究项目(见教高司[2000]40号),项目编号I08-4号。本项目于2000年10月开题,至2003年11月基本完成,历时三年。现将项目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国外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产生了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上,掀起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热潮,且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教育评价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就令人瞩目。近2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也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洪流;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探索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等重大课题。高职高专教育也必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此,开展本项目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在这种深厚的现实基础上,本项目采用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实际,既回顾历程,审视实绩,总结经验;又瞻望前景,提出方案,积极实践,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项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并从2000年开始分批下达了100多个研究项目。本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是其中一个研究项目,是整个“项目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项目研究的任务与原则

(一)项目研究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和过程管理办法,构建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二)项目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结合实际,坚持了如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

本项目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范围上,“注重微观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注重实践应用”;在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以切实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

2.指导性原则

本项目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理念,审视了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并进行了适当的理性抽象,努力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对兄弟院校有借鉴作用。

3.广泛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广泛参与原则。本项目组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成员均为教务处长、系部主任或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这为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研究成果较快地转化为质量保障的实际行动。

4.“多层次相结合”的原则

本项目采取了部级、省厅级和校级“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效果良好。本项目组11所院校参加了教育部I08-4号部级项目研究,有关成员学校承担了省厅级课题研究。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浙教高科[2001]261号),并于2002年结题;王成方同志还与该院周文根副院长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浙教科规组[2001]12号),将于2003年底结题。宁波高专教务处长胡刚教授于2002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浙教科规办[2002]3号)。同时,每一所成员学校都下达了校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宁波高专汽车系还开展了系级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和主要进程

(一)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

本项目组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组成。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为项目主持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同意徐挺同志担任<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I08-4号项目主持人的批复》(教高司函[2001]150号),确定宁波高专启运校区总负责人徐挺同志为本项目主持人。

本项目组下设三个子项目组:

1.“国际比较研究”子项目组,组长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蓉副教授,副组长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主任吕全忠副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任君庆副教授。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刘先义教授,副组长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金朝跃副教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程宜康副教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陈良政副教授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

3.“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彭城职业大学副院长周维武副教授,副组长为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副教授与督导组伍硕教授、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李平副研究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卢崇高副教授和彭城职业大学教务处长王峰副教授。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进程

本项目研究与实践采用“集中研讨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序有节,阶段性明显。

1.开题阶段——2000年10月,本项目在宁波召开了开题会议。会议学习了教育部教高[2000]2号、3号文件,传达了高教司领导对项目研究的指示精神,明确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和初步研究思路,确定了项目研究的分工。

2.研究与实践阶段——3年来,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积极研讨,认真实践,既产生了理论成果,又取得了实践经验,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其间,项目组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

2001年5月,在彭城职业大学召开了第二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传达了高教司领导的讲话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进展情况,交流了丰富的调研资料和初步成果,深入讨论了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与重点。

2002年5月,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第三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介绍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交流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对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商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和有关事宜。

原定2003年5月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四次项目组会议,由于“非典”原因而取消。

3.结题阶段——2003年10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项目结题会议。会议交流了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项目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商定了成果出版和鉴定等问题。

4.鉴定阶段——2003年12月,本项目接受了项目主持单位的鉴定验收,得到了充分肯定。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年来,本项目产生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理论研究成果 1.出版了论著

本项目组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报告集,计35万字,拟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报告集包括本项目研究总报告、34 各子项目研究报告、各校实践探索报告、《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有关教学评价方案等。

徐挺主编的《高职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专著,计25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

为了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建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2]18号专函,徐挺同志主编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全书142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

同时,项目组成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有的被核心期刊录用,有的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提出了新的观点

(1)揭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涵

本项目组认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监察、控制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并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了教育质量为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那么教育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是质量。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观包括质量目的观、质量本体观和质量衡量观等三个层面。

高职高专教育应当树立“双重服务”的质量目的观,即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只有同时树立“合格+特色”的质量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本体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两个互有联系的部分。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已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质量观和“能力本位”质量观,而树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质量观。这是质量观不断演进的最重要成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以此目标来展开。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衡量观是市场认定观。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终认定在市场。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高质量的集中表征。因此,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应以此为起点。

3.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全面分析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诸种因素,并对全过程实施监察、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一模式强调了全素分析、全程监控和全员参与等三大特征。

同时,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的建议——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的教学评价组为核心,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的“半官方”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中介机构,以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探索了ED教育评价模式

ED(Eligible and Developmental)评价模式是合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连续体教育评价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既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同一性,又要强调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特色化、多样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ED教育评价模式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的教育评价实践总结、提炼的。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正在开展“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的评建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

ED教育评价属于“绿色评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ED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美国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的借鉴和扬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前奏”。

5.设计了若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第二子项目组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管理纲要》。

以第三子项目组为主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学生操作测评方案》等,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评价进行了探讨。

(二)实践探索成果

1.认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成效显著

本项目坚持探索“全员参与、全素分析、全程监控”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强调微观应用性研究。各成员学校都自觉运用这一原则,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该校所构建的“共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保障作用,《校内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于2000年11月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甬教高[2000]366号)。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提出了“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近两年按此模式进行了评价,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学校,该校以ISO9000质量标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ISO9000质量保障及监控模式,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温州大学实施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文件,促进了部级、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评建工作。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提出了“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成员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加大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积极抓好合格性与发展性两项评价工作,势头良好

本项目组积极倡导构建ED评价模式,这一思想已深入到各成员学校。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各成员学校都结合实际,注重抓好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工作。

(1)本项目组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评价,尤其是浙江省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且评价成绩良好。

(2)2000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评建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随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也深入展开。本项目研究正逢其时,也自觉地融入了这一洪流。

经过教育部高教司考察遴选,本项目组的成员学校有15个专业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有一所成员学校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在浙江的5所成员学校有9个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宁波的2所成员学校的6个专业被宁波市教育局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各成员学校都确定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基本上形成了部级、省级、地市级和校级四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格局。本项目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教学副校长,绝大多数成员为教务处长或高教研究室主任,其中有8位校级领导,因而,在示范(重点)专业评建过程中都处于领导、指挥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

(三)自觉提供咨询意见,做好参谋 1.关于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5月,本项目组草拟了《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8月,37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把此稿印发到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征求意见。200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督查重点专业建设情况时,采纳了本项目组的《方案》,把其作为“浙江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9月,此稿经修改后,递交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以作为其参考。2002年3月,教学评价组向高教司上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稿)》。在高教司组织的专家组讨论会上,教学评价组副组长、《讨论稿》起草人陈希天校长表示,本《讨论稿》参考了I08-4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

2.关于教育评价的有关咨询意见

2000年以来,本项目主持人徐挺同志和有关成员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多项评价工作。根据工作的安排,该同志先后起草了河北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多份教育评价总结报告。在起草过程中,既客观地反映评价状况和结论,又渗透了若干评价方面的见解,为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作出了努力。

同时,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的邀请,本项目主持人到校作了“迎评促建”专题讲座,对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普遍好评。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三年来,本项目组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组的自我评价是:坚持了“教育创新”的理念,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意义;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作出了努力。

(一)观念创新,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提出了若干颇具新意的观点。例如,质量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逻辑依据,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了ED评价模式,论述了特色项目评价工作,提出了衡量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十大标准等。这些见解都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本项目组提出的ED评价模式是总结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教育评价实践的结晶,是一种创新模式。关于教育评价的分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一直左右着整个教育评价领域。这是一种以教育评价的目的

为标准的逻辑分类,它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组则以教育评价结果的层次为标准,以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具有连续体性质的合格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两大划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及连续性问题。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近20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方面的论著不断问世,但还缺乏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专著。本项目组的《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二)模式多样,对提高质量发挥了保障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本项目组成员学校在“三全式”质量监控模式的框架下,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绩。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示范性高专重点建设学校,全国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学校以6个部级示范专业试点(其中3个已获得“示范专业”称号)为龙头,逐步完善了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试点专业建设格局,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工作等,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3年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中,校系两级“共控式”质量监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徐州工程学院“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ISO9000质量保障与监控模式,温州大学“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等都是实践的结晶,对兄弟院校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三)参谋咨询,所设计的方案具有参考作用

在重点专业评价方面,本项目组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了参考方案,并被浙江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

同时,本项目主持人等几位同志参加了教育部级、省级和市级教学评价专家组,到有关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教学评价工作,并撰写了多份评价总结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提供了咨询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据此,本项目组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有借鉴、推广价值。同时,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专业和课程水平等

评价方案等,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六、项目研究的经费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收支平衡。

(一)收入部分,主要有三个渠道: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经费的函》(教高司函[2001]227号),收到下拨经费4万元正。

2.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02年高校学科建设补助经费的通知》(甬教计[2002]390号),收到项目配套经费4万元。

3.项目组及子项目组长单位各出资一万元,计4万元。

(二)支出部分,主要有:

1.出版论著两本,支付出版费6万元; 2.组织鉴定、支付审稿费等,计1.5万元; 3.支付有关印刷费等,计0.5万元;

4.项目组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每次会务费约1万元,由各组长单位支付。

七、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教育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任务,坚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构建起体系完备、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ED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ED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进行着两大类评价工作,一是开展合格性评价,以保证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高教司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或正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和课程等方面的合格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施。二是坚持发展性评价,以凸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成果。自1998年教育部实行“三教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示范专业与精品专业、示范性实践

建设基地、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评建工作,这些工作可统称为“示范工程”。2003年,又开始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工程”评建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办出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对此,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必须积极发展性评价,以适应之,服务之。

在新时期,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包括,把前述分散的评价方案系统地汇集起来,建立科学完备的高职高专教育ED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机构及队伍;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探索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

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衡量标准是全方位的,但主要主指标有以下十个方向:①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②宗旨上,坚持服务性;③工作上,坚持法制化;④主体上,坚持多元化;⑤队伍建设上,坚持“三结合”;⑥对象上,坚持全面性;⑦机制上,坚持一体化;⑧方法上,坚持实效性;⑨技术应用上,坚持先进性;⑩理论研究上,坚持应用性。对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之。

(三)进一步完善并实践有关教学评价方案

如前所述,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后要在实际试行过程中不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三年,暂告一个段落。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还任重而道远,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勤于浇灌。

(执笔人:徐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探究的论文 篇6

教师即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观念如果不能改变,改善教学质量也只是空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工作不仅要认真负责更要对学生宽容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给予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随着改变,教学备课等相关准备工作也要随之发展完善,要将教学内容与对学生认识相结合,采取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只做课堂的旁观者,老师要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及时解决问题与矛盾。

1.2教学课程优化设置

教学的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对教学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学的课堂设置不能只利于期末成绩的考核,更多的是要适合学生自身的身心教育和未来发展,普通学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高职体育院校是培养专一性人才,因此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合适,学校要安排学生学习时尽量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安排,要给予自由选择的空间,否则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只会对课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课堂设置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1.3注重教学方式

1.3.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学院不仅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短期内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学生未来的长期打算,因而要以此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而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体育技能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和与体育相关知识的传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脱离实践则一切都是虚设,而实践脱离理论则容易在实践中防错受伤。

1.3.2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产生的教学氛围对教学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古板粗糙乱糟糟的教学氛围只能产生负面效果。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老师知识起到引导作用,在传授知识时除了解释清楚相关知识要点时,还要通过实践用以演示,并让学生也实践学习,对知识印象加深牢固。在实践联系时可以让学生互助来练习,相互指出正确不正确的地方,通过他人的练习了解到资金的错误。教师亦可以通过游戏或是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小团队,每次自己上台讲解知识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课堂中来,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1.3.3合理的教育评估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但现在的教学目的慢慢偏离了轨道,因为考试在中国的教育中地位是最高的,越来越多的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考核取代了学习的真正目的。教育的评估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方面的发展基础上来制定评价标准。要采取综合的评估方法,不可只注重最后的期末成绩,要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期末一次的考核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成果,只重视期末成绩只会以偏概全;要综合自身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学校不能仅考虑老师给出的片面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评价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成绩不突出但是平日积极主动,乐于助人,有组织能力号召力等也是值得鼓励的;定量与定价评估相结合,这样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7

1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内涵

所谓质量控制, 即为达到规范或规定的质量要求, 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 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行为和活动。基于这种判断, 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就必须将质量控制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产生、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产生、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中, 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也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 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产生、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中, 引导行业医院 (药企) 参与, 建立行业医院 (药企) 学院共管共建的全程性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只有主动服务和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才能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质量控制点和关键指标的设置是构建新模式的关键

质量控制点是指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对象或实体, 即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产生、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的全过程中, 设置若干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在设置质量控制点的基础上, 谋求设置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关键指标。

经过充分调研与实践, 笔者认为,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至少要设置11个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领导机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教材选用与开发、师资准入与培养、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基础设施、校内教学过程、校外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结果。在11个质量控制点的基础上,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行业企业学院共建共管的原则设置30个质量控制点关键指标。在质量控制点关键指标的设置中只有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要素进行分析, 由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共同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考核评价, 才能增强学院的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三方联动”的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的建立

健全“三方联动”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系统。健全由院长和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医药卫生行业领导专家、医院 (药企) 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决策系统。通过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开展教学决策活动, 负责对教学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 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本部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计划。

完善“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实施系统。健全由系部主任负责的教学质量实施系统, 通过教研室落实教学工作、师资建设;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做好专业、课程、教材、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尤其是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配合学院完成对各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状态监控和质量评估。

完善“多层次、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主管院长领导, 教务处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负责, 由校内外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同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质量保证监控系统。着力建立包含校内外专家在内的院级教学督导专家库, 入选教学督导专家库的专家以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按照不同任务, 调整校内外专家组成比例形成教学督导团, 参与校内教学过程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完善“多源头、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健全以高教研究室、教务处为主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 收集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用人单位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质量、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并通过文件、报告、简报或校内媒体等方式及时发布给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 必要时召开教学信息反馈会, 督促教学问题尽快解决。

4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设定过程的质量控制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初始教学目标, 其设计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开端, 它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 就是要发挥行业、医院 (药企) 专家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和课程标准中的关键作用。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调研, 客观分析前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根据职业岗位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参照相关行业准入标准, 重新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及职业技能标准, 设计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和课程标准。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行业专家研讨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职业技能标准评审会、课程标准评审会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控制手段, 由行业、医院 (药企) 、学院三方共同参与, 有效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水平要求的高度吻合, 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一线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5 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

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包含了教学条件配置过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两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它是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都注重并有效执行了校内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 而忽略了教学条件配置环节及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

5.1 教学条件配置环节的质量控制

教学条件配置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条件配置的质量控制包括了教材、师资、基地、设备四个方面, 从源头上消除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起始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 将其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 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 对各专业初选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行分析, 并确定选用教材。同时, 开展校本教材开发立项工作, 支持教师与行业医院 (药企) 一线技术人员联合开发基于工作导向的教材, 服务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研究制定师资准入制度, 优先引进技术能手型教师,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吸纳行业医院 (药企) 专家共同参与。落实专任教师行业一线实践进修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任教师实践能力。通过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加大校级教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使青年教师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 奠定职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并使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联合行业、医院 (药企) 共同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一方面, 能够有效提高实训基地使用率;另一方面, 又能够使实训设备紧跟行业、医院 (药企) 要求得到迅速更新,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行业、医院 (药企) 的需求。

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通过职能部门巡查, “三方联动”的教学督导团专家抽查等手段, 保证学院教学基础设施的有效运作。

5.2 校内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

开展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实践, 实现兼职教师教育化, 专任教师职业化,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 要吸纳行业、医院 (药企) 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兼职教师进校或在顶岗实习单位参与专业教学, 促进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化;学院教师进入医院 (药企) 或开放性实习实训基地带班教学, 促进专业教师的职业化, 以此保证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从而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

严格教学管理, 注重信息反馈, 实现及时调控。落实行业、医院 (药企) 专家评课制度, 实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与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院系两级督导制度、领导干部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反馈和处理教学信息, 了解和检查教学环节中的问题, 及时纠正教学工作中的异常情况,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校外顶岗实习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只有使校内外教师、医院企业专家共同参与顶岗实习教学, 实现学院、行业、医院 (药企) 对顶岗实习的共同管理, 才能使校外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才能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成立“三方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 对实践教学给予指导。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由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各医院、教学基地主管领导、学院主管领导组成, 对学院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监督与评价给予指导, 制定实践教学发展规划。建立附属医院院长担任学院领导层副职的机制, 促进学院与医院间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严格校外实训基地准入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临床、护理等教学基地的相关管理规定, 规范教学基地准入标准、职责。学院制定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办法, 明确各种类型教学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实践教学相关教学与管理人员职责, 保障实践教学与改革顺利进行, 促进校院结合模式的深入。

完善行业、医院 (药企) 、学院三方“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地管理机制。在现有校院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行业统一管理下的人、财、物等资源统筹、整合管理机制;在实训基地管理、建设与利用等方面与行业、医院和其它用人单位展开深层次的合作。除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外, 校内实训基地也为相关行业与医院执业准入、职级晋升等考试, 提供考核、训练场所。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采取培训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实习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制定《关于聘任教学基地实习指导教师的规定》, 根据教学基地的带教任务和实际情况, 每二年聘任一次。兼职教师有明确的职责、享受的权利、任职条件和任期。为保证聘任的权威性, 由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任职条件提出人选, 报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 按限额聘任。制定“临床教学活动记录本”、“临床实习质量反馈调查表”, 收集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带教、开展临床教学活动的信息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建议, 综合分析, 及时采取措施, 纠正偏差。

完善行业、医院、学院共同参与的评估机制,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医院、在行业指导下, 医院、学院共同参与, 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和互相约束、互相鼓励的考核办法,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访问制度、顶岗实习效果测评机制的执行落实, 以及“三方联动”的教学督导团定期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的抽查, 对实习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 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严把质量关, 保证教学质量。

6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地位被凸显出来。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 要在校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调控系统的基础之上, 完善校外社会监控和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结果, 也就是学生学业考核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要实现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现校内考核成绩与行业企业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从对在校生学业成绩、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 (设计) 的分析, 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认定。

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教师、学院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 发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质量评价。通过用人单位访问制度、指导教师跟踪制度的执行落实, 沟通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与沟通, 形成一条指导学院人才培养、反映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信息的外部质量控制渠道。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 构建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从模式选择、内涵界定、控制点与关键指标的设置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进行分析, 初步形成一个行业医院 (药企) 学院三方共建共管的质量控制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医学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贵敏, 刘明保.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A].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2]阎卫东.基于ISO9000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控制理论框架研究[A].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

[3]戚业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R].华东师范大学, 2007.

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三方独立测评;教学督导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79-03

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三大指导思想之一,世界各国的高校都积极探索教学质量评价的路径与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在这一过程中走在了国内高校前列,提出“三方独立测评的理论与方法”,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软件。当前作为全国首批高职示范校,深职院已步入后示范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育人”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背景下,现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显滞后,适时改革以适应学校新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现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的实施

深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从1999年开始构建,2002年正式发布《深职院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方案实施办法》(简称《评价办法》)。经过3年实施,于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补充意见》,对《评价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后一直使用至今。其基本内容是: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原则上每学年进行1次。实施院(系)、学生、督导室三方独立评教,由督导室汇总结果、评定等级。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以院(系)为基本测评单位。院(系)、学生和督导的评价结果分别以前15%定为A,后5%定为C。介于A、C之间者为B,采用等级加中位线的方法,将B分为B+、B-。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档。具体标准为:每位教师的三方测评结果为3A或2A1B+为优秀。3C或2C1B-为基本合格。介于优秀与基本合格之间者为合格。不合格者由督导、教学单位在基本合格者间认定产生。被评为基本合格的教师,不再安排教学任务,需离岗培训一学期,经考核合格。由原单位安排教学任务。被认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岗位。为保证评价的高效和公正性,三方测评数据分别录入“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系统”软件,由系统汇总数据,完成每位教师的等级评定工作。

二、《评价办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评价办法》实施以来,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三育人”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高职教育理念较10年前发生了深刻变化,现行《评价办法》显现出不适应之处。对全校在编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在编教师对现行评价办法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者约各占2成。近6成教师认为基本合理。表明“三方独立测评”制度获得教师们的基本认可。由表2可见,有35%的教师希望增加督导评价的权重,有47%的教师希望增加学生评价的权重,有57%的教师希望减少部门评价的权重。认真审视教师表达的改革诉求,对近3年全校教师的测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梳理出现行《评价办法》在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现行《评价办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未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三方独立测评,均按得分排序,每年硬性划出5%的教师为基本合格,做法僵硬,奖惩性味道浓厚。长期实行这样的制度,挫伤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积累了发展的负面因素。

二是在教学评价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近3年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显示,每学年2学期均被学生评为教学优秀的教师,约占校“教学优秀”的29.96%,即70.04%的“教学优秀”不是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每年以3A获评校教学优秀的教师,占教学优秀总数的7.4%。换句话说,92.6%的校教学优秀是2A1B评上的,其中主要是教学单位、督导的2A评上的。每年被学生评价排后5%的教师有50余名,而这些人却年年合格,并不因为学生评价低而受到应有的督促提高。此外,学生不参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使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教师不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倾向。

三是教学单位评价权重高达40%,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更注重部门领导以及同事的感觉,而少有精力去分析即将面对的学生状况,课堂教学准备就难有针对性。此外,教学督导的评价权重与全体听课学生的评价权重相同,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会注重督导的感觉,而忽视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是教学督导每学期对全体任课教师听课,基本是简单重复,多“督”而少“导”。现有教学督导数量有限,听课任务繁重,督导的主要精力首先是完成听课任务,“导”的作用不明显。此外,由于教学督导的主要精力用于听课,就无暇顾及课程建设质量的督导,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不利。

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密契合学校“三育人”系统改革,坚持三方测评基本原则,以学生评价为主体,以督导评价为主导,以教学部门评价为支撑。注重吸收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精华和经验,构建以教师教学支持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估导向,使每一位教师把学生的受益和成长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

(二)评价体系设计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课堂内评价和课堂外评价两部分。

1 课堂内评价

由督导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负责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占25%;学生负责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占10%;合计占总评结果的35%。教学督导评价实行“抓两头,放中间”原则。即每学期只对上学期学生评教排前20%和后5%的教师进行测评,实现优中培优,督促后进。其余教师为合格评价,由学生测评。学校建立学生督导信息员制度,由学生督导信息员组织学生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1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须由2名教学督导测评,教学督导听课后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其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2 课堂外评价

由督导、教学部门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的课堂外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教仍按网上评教办法进行,占总评结果的30%。教师的课程建设质量由教学督导组织同行专家、教学名师等组成小组评价,占总评结果的15%。课程建设质量主要通过说课、课件质量、教学设计(讲稿或教案)等予以评价。教学单位负责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从事课题研究,作业布置、检查、批改情况,试卷及考试结果分析,建立教学网页,与学生交流情况等的评价,占总评结果的20%。

3 由软件完成测评任务

三方测评均不直接产生结果,而是由测评负责人按照权限将测评数据录入软件系统,由系统完成最终测评结果。从源头上避免人为操作而可能产生的作弊问题,从机制上保证公平、公正。

(三)导向性教师评优制度设计

1 建立“免检”制度

对已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连续3年被评为校“教学优秀”的教师,只要学年度学生评教结果为B+及以上,就不再进行三方测评,认定为“教学优秀”。

2 建立4级评优制度

上一篇:社交礼仪概论作业答案下一篇:赵普文言文逐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