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通用7篇)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篇1

持续提升井站管理水平

——泸州作业区阳42井

阳42井是蜀南气矿泸州采气作业区众多井站其中之一,是向泸州市华润天然气公司供气的重要窗口;也担负着向武骏玻璃、CNG加气站和鱼塘民用的供气任务;同时还担负着调控管网压力和间歇井的生产任务等工作。由于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井站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法律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从2014年年底开始,我站以法律风险防控为重点,以法律风险辨识为指引,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不断强化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班组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一、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在新的《安全法》和《环保法》颁布实施后,我们感觉到安全环保形势的严峻。同时也让我这个井站长感觉到肩上责任重大。井站涉及法律风险多,管理的事务杂。在我们的岗位上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法律风险。其中目视化管理的内容25项,生产现场操作和管理的41项。如何让井站员工和自己掌握采气和配气过程中法律风险,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首先是通过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风险防控意识。井站每月开展两次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两次法律风险防控知识的自学。每次集中培训后进行培训效果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纳入业绩考核内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培训和自学,逐渐让大家掌握了我站在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和安全环保等66项法律风险源,逐条掌握了对应的防控措施;二是组织员工共同参与法律风险辨识。根据我站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运用我们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对我们管道、井口、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以及用户的供气、计量等多方面工作进行了法律风险辨识。通过风险辨识,认真分析风险特点,进一步细化应对措施。三是依靠全班员工控制风险。我觉得法律风险防控是整个井站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通过学习、运用、预防和控制,增强了我们防范风险的信心,让我站可以从容面对各类生产和经营风险。

二、规范岗位操作,规避法律风险

起初,我站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对岗位法律风险不了解或认识不足。在部分岗位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或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的现象。通过学习了法律法规后,大家逐渐认识到不规范操作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

在去年的某一天,一位新来员工在进行分离器排污操作时,由于排污阀开度控制不当。瞬间造成站内积油池污水飞溅外溢,幸好发现及时,站上员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用消防沙快速地修筑了围栏,避免了污水流至站外造成环境污染。井站周边是附近农户的菜地和果树,污水一旦外溢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后,我们立即开展了针对此次事件的分析。导致事件的原因:一是对新来员工岗位操作培训不到位;二是操作员工对排污操作的风险意识不强,对操作不当会造成的后果认识不到位;从那次事件以后,类似的操作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样的问题。

随着管理进一步规范,站上员工主动规避法律风险的意识增强。我们在污水转运,更换脱硫剂以及废旧脱硫剂的处理等工作上下足了功夫。

1、井站生产污水的处理,采用指定有资质的污水转运单位拉运至指定站进行回注。在进站前核对转运车辆和人员的资质,装水前核对罐装水的方数,检查确认连接管道完好情况、并对车身正面和侧面进行拍照留档、站上建立污水拉运登记台帐。每一车水拉运的离站时间、到达回注站的时间和以及井站气田水运输签运单都进行了相应的登记。确保每一方气田水都完全回注或处理,避免气田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影响。严格把好各个环节的管理,有效地规避了气田水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前几年,某个单位出现过由于气田水处理和转运管理不规范。为了省事和节约成本,司机将车上气田水在途中直接排至路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经当地老百姓举报后,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取证后,转运单位和司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新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后,类似的事故再发生,处罚会更严重。

2、脱硫装置是用于含硫天然气的净化和处理,为了保证气质达标,站上每月10号、25号分别进行一次硫化氢含量测定。在H2S含量接近标准值时,立即汇报进行脱硫剂更换。在更换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许可的要求,认真履行属地监督职责和义务,对更换过程全程监督。确保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操作环境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硫化铁粉遇空气自燃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和废脱硫剂的妥善处置。严格按照操作卡步步确认,及时制止和纠正施工单位的不规范操作。对废脱硫剂立即采取用水喷淋的方式,避免自燃发生。对废弃脱硫剂的运输和处置,站上建立了《干法脱硫富剂处理台帐》。台帐上明确了运输单位车辆号牌、转运时间、转运物品的数量、转运目的地及包装完整情况等。以上每项内容,运输司机和当班员工确认后在台帐上签字。

正是有了事故的教训和法律法规学习,让我们更清楚如何规避与岗位相关的法律风险。同时也使我站在管理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注易发风险,严把风险防控关

1、我站处在复杂的城乡结合地段,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突飞猛进。我站的井口和关联管线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施工方在施工前,没有及时和当地政府、气矿及作业区进行良好的沟通。施工过程中对我们的管线造成很大安全隐患。作业区为了加强管道的管理,成立了专门的巡管班,共有专职巡管工 28 人,对整个作业区近1000公里管线进行日常巡护。同时对专职巡管人员进行双重管理。一是巡管班的直接管理,二是中心站的监督管理。巡管工将每次巡护的结果到中心站进行汇报,让站上清楚管线的存在的静、动态隐患及隐患处置的具体情况。为控制管线风险和应急处置管线突发事件提供了依据。确保管线可靠、安全运行,从根本上保证气井的正常生产和用户的平稳供气。

2、每年春节和乡里乡亲家里红白喜事,周边居民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有几家离我站距离较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动走进农户家中,向他们宣传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说明我们井站是易燃易爆生产作业场所,附近不能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并告知如果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和危害。通过站上员工专门的讲解和日常与他们的交流,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遇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时,也选择离我站较远的地方。从而消除了这项安全隐患。针对我们的井口和管道,我们利用巡检的机会对管线周边居民、工厂等进行管道保护法的宣传。让他们了解管道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以及危及和破换管道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四、加强治安联防、营造和谐治安环境

1、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和井站的实际情况,我站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建立了警企联防机制。鱼塘镇派出所将我站列为他们的巡逻点。定期进行治安巡逻,确保我站治安环境的稳定。

2、我站与周边住户保持友好交往,多次组织与周边居民各种应急联动演练。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和应急联动演练,不断发现和纠正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突发情况下如何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如何应对和处理治安突发事件......我们既是关系友好的邻居,同时也是治安联防的好搭档。

五、严格落实绩效考核

为了切实加强法律风险防控的学习和执行。我站制定了班组法律风险防控考核标准。我将员工的培训学习后的测试结果和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在作业区考核中占5%的权重,与员工的业绩薪酬直接挂钩。同时按照岗位需要和个人特点,划分了责任区域并落实到人头。区域责任人检查本区域的操作是否规范规范、风险点的防控是否执行到位等员工表现情况,每次记录,每周通报,每月考核。目的是让员工了解法律风险防控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法律风险存在和贯穿于生产运行的各个管理环节。每个岗位都或多或少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如果没有预先的防范意识,往往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严重危害。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就是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只有全员共同参与才能筑起一道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火墙。经过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的积累,我体会到大多数的管理,不过是将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后并加以改进,变成我们所用的一些管理办法。法律风险防控也一样,它分散存在于各种文件、规章制度中和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法律风险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篇2

关键词:采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是指企业为规避负面法律后果建立的法律风险评估识别、控制、监控与化解体系。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第三个三年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努力, 着力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完整链条全面形成,因企业自身违法违规引发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杜绝。因此,对采油企业来说, 抓好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仅是我们的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政治责任。

一、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对采油企业的意义

采油企业作为油气生产单位,用工量大、生产场所范围广、地方关系复杂, 法律风险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管理过程中所有的人和环节。紧紧围绕采油企业中心工作,构建适合采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对正确认识法律风险,做好法律风险防控,保障采油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现实要求。首先,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加剧;其次,中国仍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企业的外部法律环境仍在日臻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可供企业借鉴的经验也不多,也使得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加大;再者,相比国资委法制工作要求,采油企业法律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在法治理念、管理体系和方法上还有不小差距,使得在参与市场活动时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加复杂。因此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对采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置疑的积极作用。

2.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是采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需要。现代的企业管理要求把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中石化集团公司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长远目标,作为子公司的采油企业必须要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客观评估国内国际法律风险环境,制定一套科学的法律风险战略管理措施,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采油企业要把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的企管措施,逐步建设完善战略性、常规性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3.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是提高采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御能力的必然要求。风险防控要防范于未然。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会产生负面法律后果。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具有可控性。但如果对法律风险估计不足或处理不当,未能有效进行法律风险防控,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依法规避和防范法律风险。

二、采油企业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形式

根据油田的整体法律环境,结合采油企业实际情况和内部管理流程,采油企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1.市场交易风险。指采油企业在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往来行为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主要是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 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有受到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合同相对人主体不适格、合同条款约定不明或越权签约的现象;在采油企业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合同、承揽合同等合同中,由于外委计划滞后或生产应急项目等原因, 有时会发生事后补签合同的现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质量瑕疵、部分给付等不符合法定和约定的情形;在发生合同争议时,不是依法解决而是采取私了的办法处理等。这些做法使合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也无法实现合同预防和控制法律风险功能,很容易使我方陷入不利的局面,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行政管制风险。指政府对企业进行规范和限制方面存在的风险。采油企业属于中央企业范畴,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不是中央企业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给采油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难以避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在土地、价格、税务、公检法等方面给企业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它主要以行政部门对采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检查的形式出现,各种检查使采油企业存在被处罚的可能性。

3.环境保护风险。采油企业勘探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采油企业区域内的草原、水域、林地、河道等生态要素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如不及时恢复地貌和植被,会遭到更多的行政处罚和索赔,企业形象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4.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产生于劳动者与单位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关系的解除以及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劳动兼职等方面发生的纠纷。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不断深入,各种规范制度会日益增多, 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任何违反法律或不规范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劳动纠纷。尤其在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处分、临时性用工管理、离岗干部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风险。

5.财务风险。指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在货币资金管理、资金收、拨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行为不当造成损失。 主要包括:未经审批私自开设银行账户; 对外付款未按规定权限审批,导致资产损失;网银卡和密码未分开保管,导致资金被非法挪用;应收账款业务不规范,责任不落实,造成损失等。

6.侵权风险。指采油企业作为一方主体,与地方企业和个人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些原因造成纠纷的可能性。在对外协作或交流中,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必要的制度约束,使我方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使用盗版软件的情况比较普遍,潜在遭受诉讼索赔的风险。

7.证照和印章管理风险。证照管理风险指需要取得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特定资格证照的单位与个人,未按法定程序取得证照、取得证照后未按要求进行年检或未按规定合法使用证照带来的法律风险。印章管理风险是指单位或部门不注重印章管理,个别人员私自使用印章,恶意签约、担保、出证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

8.税收风险。税收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不当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包括避税、漏税、偷税等法律风险。

9.诉讼风险。诉讼的结果将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诉讼涉及到调查取证、参加庭审、协调关系等复杂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妥,对案件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

10.其它风险。指包括突发性的事件或自然灾害在内的其它原因造成的风险。

三、做好采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途径

法律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引导、规范和保障的作用,“依法治企”是做好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根本手段。作为一个采油企业,要立足于改革稳定和生产经营,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健全法律工作机构, 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过程控制管理, 才能有效构筑法律风险防控屏障。

1.强化内控的宣传与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中石化集团公司“精细管理、极限管理”的要求,是实现“人治”到“法治”的制度保障, 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保障资产安全和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满足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油田企业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是没有围墙的工厂,长期以来油田企业大干快上,资金流量大,人员补充多,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干部职工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相对薄弱。 所以,要强化内控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风险意识。日常工作中,对领导层、执行层和普通职工进行三级内控培训,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措施,为内控制度的执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内控理念,提高内控制度认识,奠定有效执行内控、防范经营风险的基础。

2.建立健全法律工作机构,完善法律事务规章制度。采油企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认真落实内控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就应该加大企业内部法律事务工作的协调力度,规范经营秩序,正确处理案件,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 成员由相关科室及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的法律事务协调委员会,并明确机构的职责;照章办事是管理到位的保证,健全规范的制度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防控规章制度,包括重大合同审查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咨询制度、重大决策法律意见书制度、重大法律事项联合审议制度、企业涉外文字材料审查把关制度、法律事项督办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依靠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经济业务行为和干部职工行为,将有效地规避各种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深入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基层法律工作框架体系。按照国家法律顾问制度实施要求,成立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运作,明确法律事务部门的责任,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岗,配备专职的法律事务人员,建立由企业负责人、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机构、法律顾问、基层法律联络员组成的工作框架体系。采油企业还可采用聘请专职律师和培养企业法律事务人员相结合的方式, 进一步落实法律法律顾问制度,一方面利用律师丰富的法律知识为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提供较为完善的法律咨询服务,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加快企业员工中法律事务人员的培养和取证工作,发挥内部法律工作者对企业熟悉、了解较为充分的优势,制定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保证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4.突出强化法律风险防控,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保障体系。法律事务部门应把法律风险防范、控制的着力点落脚到法律事务工作上,努力把法律风险防范和法律审核把关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一是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单位成立法律风险防范办公室,协调处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指导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开展法律风险防控, 纠正基层单位违规的行为。二是规范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程序。基层在生产经营中预测到或发现可能发生法律纠纷,必须立即向法律风险防范办公室汇报,由防范办公室安排相关部门配合解决的法律纠纷防范事务,避免损失扩大。三是开展法律风险防范责任追究。对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的风险等进行分类,明确责任管理单位,实施督查和责任追究。

5.加强合同的过程管理,事前防控各种法律风险。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合同风险防范首要目标在于有效防范合同纠纷,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严把资质审查关,严控市场准入,夯实防控基础;严把法律论证关,法律合同工作人员,对项目随时提供法律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严把合同签约关,增加QHSE合同条款,保证所签合同合法有效;严把监督履约关,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对合同项目的检验、验收,提出相关合同结算意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合同档案,对归档资料建立统一台账,合同管理既要走足程序,也要留下痕迹。

6.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领域风险防控。一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评价体系,加强日常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评判某个员工从事管理工作会给企业带来还是减少法律风险,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劳动合同的履约管理,认真落实劳动合同的签订、期满考核通知、考核续签、变更、终止、解除等工作,把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当成企业规范员工管理的一项措施和手段,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避用工风险和劳动争议。

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篇3

关键词:企业 法律 风险 机制 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规范和透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显得日趋重要。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预警、防范工作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推动依法治企,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强化法律风险意识和责任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经常处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机制多数没有形成,因而,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国有企业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切实将企业改制改组、经营管理、兼并重组、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企业的各种行为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和产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企业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二、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

企业为了稳健经营,在生产经营中能识别、控制法律风险,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必须在企业内部配备企业法律顾问和设立专门的法务机构,从事专职的风险防范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企业应设立法律事务科负责专项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法律事务科对外可对监管部门的立法、执法行为和监管意见进行参与和应答,对内可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协调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通力配合,这样从体制上把好了法律风险的第一关。另外, 专业法务人员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熟悉现行法律法规,能够以专业化的方式,较早的发现和识别风险类别、等级,以做好必要的风险防范或化解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对法律风险的识别、控制、法律纠纷的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工程。企业在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机制过程中,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找准自身薄弱环节,明确重点,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积极主动的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1.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随着新形势下法律环境的逐渐转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坚持依法经营,制定和完善重要规章制度,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从制度上堵塞经营漏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按照《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力法》的要求,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厂作流程能有效避免企业法律风险。为此,企业要制定了《法律顾问工作管理规定》下发执行。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从而加强法律内控制度建设。

3.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逐项执行专门的文件下发执行,文件中重点加强各项专业的要点、难点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

4.突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风险的分类方法,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

四、配置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事务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各国企业的竞争较量中,为了及时了解规则、运用规则,企业非常重视法律人才,通过招录和聘请,现拥有一支既熟悉法律,又熟悉企业的专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法律人员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另外,创新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外部法律顾问制度。在当前企业法律人才待遇偏低、高水平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善于借助“外脑”,形成内外相协调的法律人才体系。

五、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三大战略就是公司治理、合同管理和知识产权,而公司治理首当其冲。 许多国有企业出现的严重问题,本质原因既不在制度的缺失,也不在监管的失灵,而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要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更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作保障。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既是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础和有效运行的前提。

六、营造良好的企业风险防范环境

良好的风险防范环境是企业实施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因此,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建立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从长远考虑,企业若想建立诚信体系,必须将诚信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要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纳入企业文化管理,形成有利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新刑事诉讼法热点问题及辩护应对策略,2006.10.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篇4

为了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提升全市烟草专卖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全面提高法律风险防控水平,推动??烟草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意见》和省局(公司)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相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随着依法治国的持续推进、控烟履约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显著提升,加之烟草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法律事务也急剧增加。当前,烟草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社会形象和声誉损害。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维护行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烟草行业适应我国法治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更是烟草行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必然选择。

二、基本原则

(一)合法科学原则。工作方法和措施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要兼顾法律规定、行业政策、风险管理理论和企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工作方案、设计防控流程。

(二)注重预防原则。坚持以预防预警为主,力争把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源头,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以事后风险处置为辅,达到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效果。

(三)全面覆盖原则。法律风险防控在纵向上应当贯穿于专卖管理、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全过程,在横向上应当融入到所有部门、岗位和工作环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全方位覆盖。

(四)持续改进原则。法律风险防控应当与行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不断更新、完善和调整,确保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常用常新,持续有效。

(五)成本效益原则。优化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重要概念

明确概念,对于加深理解、指引方向、有效推进直至最终的落地运行,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活动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行使— 2 — 权利、履行义务,而对烟草经营管理和专卖执法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防控是指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监控(监督)和事后处理等方式,预防、避免法律风险的产生或减少法律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是指围绕行业总体发展目标,通过对法律风险源的梳理、识别、分析、评价,系统总结法律风险防控实践经验,建立风险目录、岗位职责、内控制度、工作流程、系统评价等工作措施,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

四、组织领导

为保障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有效推进顺利实施,市局成立构建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市局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卷烟营销、卷烟配送中心负责人

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审核并督促实施; 2.负责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局法规科,办公室主任由??担任。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 3 — 1.负责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审查和上报; 2.负责提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学习培训、搞好学习培训工作;

3.负责专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协调工作; 4.负责协助各科室、卷烟营销、物流中心的工作推进,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5.负责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资料归档工作; 6.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市局各部门、卷烟营销中心、卷烟配送中心工作职责: 按照“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原则,市局各部门负责以覆盖全市行业业务工作风险点的查找及风险等级评定工作(比如:市局专卖科负责全市行业县区局的专卖管理风险点的查找),请各直属单位做好配合。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5月底前)

根据省局和市局党组工作部署,依据本局工作特色,制订???局《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行业改革发展的意义、重要性,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共同防控法律风险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5年6月1日至11月15日)1.查找风险点

— 4 — 根据省局提供的风险库,按照内部管理、专卖执法、生产经营三类,查找横向覆盖全市系统各业务环节的法律风险点。风险点查找的精准度直接决定法律风险防控的有效性,是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查找风险点要做到工作全面覆盖、工作人员全员覆盖、生产经营业务全过程覆盖和防控重点全覆盖。在“找准、找全”风险点的前提下,通过岗位自查、部门讨论、法律初审、会议决定等步骤,筛选、提炼、确定法律风险点。在全面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从业务类型、岗位职责等角度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对风险点再次进行法律识别、确认。从业务活动类型和法律风险类型两个维度,对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每个法律风险设置相应的编号或名称,形成详细的法律风险清单。

2.评定风险等级

收集市局各部门和卷烟营销、配送中心查出的法律风险点,并会同各部门、卷烟营销、配送中心共同对收集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实现对法律风险的分级管理。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明确防范重点,以科学、实用为指引,结合全市系统实际,探索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方法模型,对已识别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根据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程度的大小、发生几率的高低等情况,将法律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级风险,并将高等级风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

3.制定应对措施

— 5 — 一是综合汇总法律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需要,突出“科学性、合法性、创造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围绕以下重点制定应对措施:一是梳理原有法律风险防控方面的制度和办法。根据法律风险点的所属类别,筛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已有的制度规定,对现有制度规定中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强,合法的防控措施要继续执行,反之要进行修订完善。重点做好:①以落实国家法律法规、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等规定的法律审核程序,加强对内部管理行为的法律风险防控和监督;②落实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法律法规及全市系统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行政许可、专卖执法、行政处罚等行为的法律风险防控和监督;③以落实反垄断、广告、商标、招投标、产品质量等法律法规和烟草控制要求、烟草专卖系统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风险防控和监督。

二是研究制订新的防控措施。按照确定的风险清单,针对现有制度的盲区,研究制定“前期预防到位、中期监控深入、后期处置得当”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三)持续提升阶段(2015年11月15日至30日)通过重点提醒、风险告知、法律意见书、工作通报、限期整改等方式,及时对针对性差、操作性不强、有效性弱及不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需要的工作机制、制度、流程、措施等进行修正完善,推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循环上升。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2月1日至30日)根据省局(公司)工作要求,及时总结??法律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修正不足,完善制度,循环提升,推动全市烟草专卖系统法律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意义深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机关各部门和卷烟营销、配送中心要高度重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做好全体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保证人力物力到位,扎实开展工作,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强化宣传,营造范围。做好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培训工作,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和法律素养,做到人人懂法,事事守法。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专卖执法人员和生产经营人员法律教育,提升其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切实降低专卖执法和经营环节法律风险。市局各部门、卷烟营销、配送中心实行部门法律联络员制度,在本方案下发10日内,将本部门联络员名单报至法规科,加强法律风险信息的沟通、协调。

(三)明确目标,创新方法。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经验,把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法律风险防控

— 7 — 常态化。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主动稳妥工作,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单位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篇5

一、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 一) 秘密性。秘密性应当理解为具备不为普遍知悉和并非容易获得两个具体条件。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就是秘密性。

( 二) 保密性。商业秘密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保密性,其保障了商业秘密的存在。权利人在对相关的保密措施进行使用时,应当符合有效性、可识别性、适当性标准。即该秘密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无法取得; 权利人采取明示的方式,使相对人能够意识到该信息是需要保密的信息; 未经权利人许可,取得信息存在一定难度。笔者曾参与一个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侵权纠纷案的处理,该案中商业秘密的认定成为诉争的焦点。尽管该案中,原告方已经在诉讼前取得了工商行政部门对被告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但是原告方未能充分的证明其所谓的“自有技术”是商业秘密,也未能了解已经以专利形式或者公开发表的文集形式被公开了的技术已不再属于商业秘密,因此,导致原告方相对被动而不得不与被告最终协商解决。

【案情】

某公司诉刘某、某公司侵害技术秘密案被告刘某原系原告公司员工,曾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任职期间有接触原告公司技术信息的条件。原告公司认为其掌握的设备生产技术为专有技术,是其商业秘密。被告刘某离职后,自行设立某公司,并与原告原有的客户订立了多份设备定作合同,且使用的图纸与原告的图纸均类似。原告遂向工商行政部门举报被告刘某及某公司,认为被告侵犯商业秘密。工商行政部门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认为原告的技术图纸等资料上的内容为原告的商业秘密,被告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被告进行了行政处罚。此后,原告发现被告仍在生产相关类似设备,无奈,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偿损失。该案的被告来所委托本人作为代理律师。初接触时,律师发现仅分析初步证据而言对被告已经相当不利,已有行政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被告的侵权事实予以认定,并认定被告使用的图纸等材料中均载有原告公司的专有技术,是原告的商业秘密; 同时,工商行政部门将被告所有对外订立的合同及相关图纸等材料予以没收,且被告在工商行政部门处理过程中已经做出了相对不利陈述,导致原告主张的赔偿数额亦有较为充分的证据。

但是,通过与被告本人的深入沟通,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最高院、江苏省高院及无锡中院对于商业秘密案件的`审判纪要,本人发现,其实本案作为被告而言还是有很多的辩驳之处。首先,原告的诉请中上未明确其拥有的商业秘密点,即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而根据《省高院关于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第五条规定: 权利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明确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因此,书面申请法院要求原告明确其商业秘密点。其次,鉴于本案涉及的商业秘密的技术性相对比较专业,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搜索相关的信息,保证有充分的调查取证时间,采取了一个诉讼技巧( 即提出管辖权异议及上诉程序) ,为被告争取到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对原告主张的商业秘密进行相关专利的索引,并查找到一些专业书籍及公开发行的刊物,充分了解到原告所主张的专有技术并非是“不为他人所知悉”,而是早已在他国有了专利的申请,国内的期刊中也有诸多介绍,已成为公开的技术,不具有秘密性。再次,本案正式进入庭审程序期间,再针对原告认为系商业秘密点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该技术秘密已经被申请的专利、公开的刊物等进行了披露,已不具有秘密性,从而导致原告不得不就其主张的观点进行进一步举证,即申请法院对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进行鉴定。面对高额的鉴定费用以及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不确定性,原告最终选择了与被告进行调解,从而了结了本案。在该案的代理过程中,代理律师不仅利用了被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为被告进行了维权,也在审理案件的程序及技巧上为被告争取了时间,为更好的抗辩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

上述案例充分告知广大企业家,在人民法院审理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中,商业秘密的构成不是企业自身认为的,也不是工商行政部门的处罚决定可以认定的,是需要进一步举证甚至是鉴定的。而企业自有的技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才是维权的前提。因此,企业家在自有技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问题上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应当在专业技术领域进行相关的索引、调查,查找有无相关专利或者是否已在公知领域被披露,只有将这些问题充分研究透彻之后,才应该考虑如何防控商业秘密被侵权的问题。

二、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侵犯商业秘密应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个方面承担责任。

( 一) 侵害商业秘密应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以下行为对商业秘密产生了侵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即造成商业秘密的权利人损失巨大,则判处其拘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对其罚金进行单处、并处; 后果严重的行为,将处三年—七年有期徒刑,另外还要并处罚金。

( 二) 侵害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对商业秘密进行侵犯,其违法行为将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依照其发生的情节严重程度,处以一万元—二十万元不等的罚款。”

( 三) 侵犯商业秘密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 赔偿损失; 恢复原状; 返还财产; 停止侵害; 消除危险; 排除妨碍等。都属于对民事责任进行承担的方式,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单独、共同使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商业秘密若是被侵犯了,大多数企业会要求索求经济赔偿。经济补偿方式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赔偿损失,要求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商业秘密侵权人补偿权利人的损失。那么损害赔偿的标准应如何界定呢?《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造成商业秘密权利人承受损害的,应当对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承担;若是出现难以计算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的情况,在侵权期间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即为赔偿额。

三、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律风险

防控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企业家所重视,更多的企业家希望能像可口可乐公司一样保护自身的专有技术或秘密配方,让其专有技术百年甚至千年的流传下去又不被同行所知悉。那么,现代企业应如何做好商业秘密方面的法律风险防控呢?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从内部保护和外部保护两方面进行商业秘密的保护。

( 一) 企业内部自我保护

1. 企业内部制度的保障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根本大法,是能够制约企业内部行为的准则。将商业秘密条款纳入企业规章制度,为商业秘密保护再次增加了一层保护膜。同时,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和竞业限制合同,将保密事宜制度化并完善化。

2. 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

( 1) 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使员工明确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的利益,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因为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 将内部员工分成不同的层次,各层次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各不相同,需要保密的范围也各自不同。( 3) 对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核心人员,应将其掌握的技术秘密点尽量分散,防止一个员工将所有技术秘密点全部掌握,导致失去一个员工则丧失了全部的商业秘密。

3. 提高企业自身各项事务可能涉及商业秘密时的保护( 1) 与任何第三方交往过程中,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的,均应尽可能的加强保护。尤其应在法律文本上签订关于保密的相关协议,确保不被第三方将商业秘密透露给他人。( 2) 对外的研讨、交流、参展等过程中,严格防止核心技术的公开。针对媒体的采访等情况,注意措辞及展示的内容,防止无意中将技术秘密公开。

( 二) 外部联手保护

1. 与专业人士联手进行商业秘密的保护。专业的法律顾问可以在法律上帮助企业更好的维权,专业的知识专家可以在技术上给予企业专业的指导,这些专业人员都是企业的专业智囊团。

2. 与工商行政部门联手。工商行政部门是对商业秘密进行工商行政处罚监管的主要负责部门。企业应随时保持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尤其是针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举报,请求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查处。

预付电费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篇6

(一) 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防控“钻石模型”

由法律及政策完善、法律风险意识、利益方支持及谅解、制度及流程、风险发现及评价、预案及资源调配共6个维度组成。构成如同钻石结构稳固防控体系。

(二) “钻石模型”的“12个防控要素”诠释

预付电费的法律风险防控“钻石模型将6个维度分解12个防控要素。要素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紧密支持 (见表一) 。

二、“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根据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防控“钻石模型”的6个维度、12个防控要素指导, 结合在预付电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提出16条“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一) 积极推动地方立法, 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及政策的建议

1. 推动地方人大立法, 为“预付电费”奠定坚实法理保障。

建议由省级电网公司与省级人大积极沟通, 出台《用电条例》, 明确将“预付电费”作为电费收费模式之一。

2. 推动对《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完善, 明确“预付电费”作为电费收取方式之一。

积极与全国人大和行业监管部门沟通, 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因法律不明确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角度, 建议通过立法将“预付电费”作为电费收取的方式之一。

(二) 开展预付电费法律风险专项培训,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1. 编制《预付电费法律风险及防控》教材。

结合预付电费业务特点, 通过与工作岗位流程结合, 系统分析在预付电费操作过程中各岗位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提出具体防控措施。

2. 开展全员性“预付电费”法律风险专项培训。

建议由省级电网公司牵头, 根据岗位特点分层、分类的组织全员性专项培训, 强化全员性“预付电费”法律风险意识。

(三) 建立商业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专业能力

1. 建立现代电力商业服务新理念。

应从简单电费回收安全防控角度服务理念, 转变到现代电力商业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理念上来, 实现与客户合作双赢和深层次的互动, 提升和改进电力大客户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我关系有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构建和谐的“预付电费”推广工作局面。

2. 建立多元化用户电力需求调查机制。

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是供电企业实现客户满意的前提和基础, 需要让客户提前预付电费, 更需要得到用户支持, 建立多元化用户电力需求调查机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多元化的需求调查机制包括: (1) 问卷调查。通过邮寄问卷、现场随机调查、网络调查等手段, 建立定期问卷调查机制, 准确了解用户增值业务需求, 以便制定增值服务对用户具有吸引力,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 定期开展专题研究会议。通过对用户投诉、法律纠纷等关键事件研究, 了解到客户真正的需求。 (3) 建立投诉请求分析制度。转变部分电力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客户投诉很不欢迎的观念, 甚至对客户投诉采取一些敌对情绪和措施, 应将客户投诉看做是了解客户真正需求、改进工作的良方, 化解法律风险重要渠道。 (4) 建立企业走访调查机制。建立企业等级管理体系, 根据等级安排相应级别的领导定期进行走访, 由专职大客户经理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客户反映的问题和服务需求。

3. 探索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1) 开展需求侧技术服务指导。供电公司结合现行电价政策、节能工作重点,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电力需求侧技术培训班, 指导客户改善负荷特性, 降低设备能耗, 错峰移峰合理用电, 充分使用电价政策降低电费支出, 宣传推介需求侧示范工程, 引导客户采用先进的能效管理手段。 (2) 开展受电设备安全检查。供电公司每年不定期组织客户受电设备运行情况的检查, 发现事故隐患, 防患于未然, 介绍电力设备产品、防范事故措施和运行管理经验等。 (3) 积极与第三方合作延伸服务领域, 如: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大客户电费保理”新型金融服务、建立电费担保、联保机制及服务体系, 在转移电费回收风险同时也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与银行、便利店、社区服务站、物业公司及网络销售平台 (淘宝网等) 、网络支付平台 (支付宝) 、物流公司合作建立代缴电费、购买充值卡业务, 拓宽销售及缴费渠道;开展电费积分回馈奖励活动电力局可以开展积分回馈活动。

(四) 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操作规范、制度明确、合同严谨

1. 严格执行按计量表记录结算电费规定、明确结算后开具发票制度。

与客户签订补充协议时, 应明确规定“预付电费”结算时序是先预收, 后结算, 打印具有法律效力的电费结算文件资料。避免因未严格按计量表记录计收电费结算导致违法;在开具收款凭证方面, 对于预交电费的用户只能提供“收款收据”作为其交纳预购电款项的依据。待与用户结算、计入销售收入后再开具发票。避免因预收电费时就开具发票, 将违反税法及电力相关法规风险。

2. 做好沟通、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做好与客户平等协商证据采集。

强化对从业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用户积极沟通、协商, 将协商后用户要求补充内容进行补充, 并得到用户确认;保留用户自愿、平等协商的证据, 如签订《用户自愿选择预付电费声明》, 对条款进行多次修改的文本证据保留, 对协商过程尽可能进行录音录像留存。

3. 严格执行欠费停电程序、完善协议免责条款、完善管理系统避免违规停电。

(1) 严格执行《供电营业规则》第66条停电审批程序, 《合同法》第108条、《电力法》第29条关于停电用户告知规定。 (2) 在使用预付费电能表的供电合同里, 应该对体现预存电费和欠费自动中止供电的条款作以特别约定, 如“乙方 (用电人) 自愿选择使用预付费电能表计量方式, 在预存电费的情况下方可利用电能, 欠费时, 甲方 (供电人) 有权中止供电, 并不承担责任……”。 (3) 升级软件管理程序。完善及时催收电费和通知欠费用户中止供电功能, 在用户预付费低于某一设定额度或因欠费需中止供电时会自动发送信息通知该用户。同时, 也可把纸质的欠费需终止停电通知发到用户手中, 这样, 便符合了《供电营业规则》第六十七条关于停电程序的规定, 避免了《电力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所产生的法律风险。 (4) 选择性使用预付费电能表。对于停电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企业应该慎重选择是否适用预付电费收费模式, 对何类用户适用预付费电能表, 需考虑管理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等综合因素, 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择。 (5) 管理系统上线前做好“预付电费”管理系统测试工作, 确保上线前系统运行稳定, 权限控制合理, 避免因系统设计缺陷导致自动停止用户供电误操作。

4. 在协议及管理制度中, 清晰界定电费预付款的性质, 并根据性质明确约定条款和管理流程。

(1) 如果预付电费定位为“押金”性质时, 应依据《担保法》规定, 控制好四个风险点:双方必须先在供用电合同中增加电费押金条款或另行订立电费押金担保合同, 该条款或该合同自电费押金移交于供电人占有时生效;电费押金的移交和占有方式一般应采取在供电人处设立银行专户;双方应当在条款或合同中约定担保的电费具体数额;约定按月份结算周期作为电费债务的履行期限、明确电费押金的数量、担保范围、违约金或利息、质押权的费用、押金移交的时间、押金数额的增补期限;依法处理押金利息, 明确约定当最终退回押金时应包括相应利息。 (2) 如果预付电费定位为购买相应电量“预付款”性质, 从法律上说, 预付也是支付, 只要双方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先由用户支付一定数额的款项、供电人再开始供电, 就达到了改变合同义务履行顺序的目的, 实现先付费、再供电用电模式;关于“预付款”的金额, 从逻辑上说, “部分”既可以是“小部分”、也可以是“中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双方完全可以依照合同实际需要或交易的一般规则作适当的约定;关于用电、供电人权责关系, 在签约时就应明确为, 用电人是以一定的价款购买使用相应电能的权利, 当余额为零而又不继续付费时, 则表明其对继续用电权利的放弃, 应当争取将双方的权利义务设定为购买相应电量。

5. 电费余额应及时结转 (退还) , 完善余额权益保障机制。

电费结算后 (如一个月) , 用户尚未消费的电费余额 (包括电费充值卡、预付电表卡、通过银行或柜台进行系统在线充值等预付电费) , 需要及时退还用户, 不能随意侵占, 当然, 也可合同约定退还后费用可作为下一期预付电费的一部分, 在制度上也要完善余额权益保障机制。

(五) 建立完善风险收集、识别机制及法律风险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预付电费LEC法律风险评价体系。LEC法律风险评价法可全方位、理性、客观、量化分析预付电费法律风险。

风险分值D=LXEXC

其中: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业务活动的频繁程度;

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值越大, 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需要采取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或减少业务活动的频繁程度, 或减轻事故损失, 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六) 编撰应急预案, 与相关行政及社会机构保持良好沟通

1. 组织编撰《预付电费法律纠纷应急预案》。

明确预付电费推广中, 当发生法律纠纷后, 从舆论引导、利益方沟通协商、政府汇报、纠纷调解及司法应对等领域建立起工作机制、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和机构保障。并不断强化预演, 提高员工应对法律纠纷处理能力。

2. 与相关行政机构和相关社会机构良好的公共关系。

积极整合解决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需要涉及到的行政机构和社会机构 (如:政府、媒体、社会调解机构、信访、司法、税务、律师等) , 并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做好沟通工作, 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

[作者简介]王华文, 湖州电力局计量中心主任, 高级工程师;吴亮, 湖州电力局计量中心, 办公室主任, 助理工程师;童培华, 湖州电力局客户中心, 客户经理部副经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电费回收风险管理、客户服务、计量管理。

摘要:文章提出了预付电费法律风险防范6个维度、12个防控要素的”钻石模型”;设计了15条具体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 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分包行为;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施工企业选择了各种形式工程项目分包,以此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违法分包行为,如指定分包、非法转包以及挂靠分包等,严重损害建设单位、承包人以及分包人的合法权益,对工程项目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对工程项目分包的法律风险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工程项目的违法行为,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此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行业健康、有序、稳定的运行。

一、违法分包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

施工企业一旦存在违法分包行为,就必须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应从两方面对违法分包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一方面从分包合同签订的角度,另一方面从分包合同履行角度,其法律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分包合同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对分包合同履行以及整体工程项目的运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②分包合同中存在许多的合理漏洞,而且缺少关于甲方以及乙方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条文,因此存在工程项目分包的法律风险。③分包合同中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阻碍分包人合理维护权益。④没有根据国家的相关的法律制定分包合同,导致分包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进而造成分包合同被撤销。⑤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分包合同签订,造成分包合同不合理。⑥分包合同中具有损害公共利益的相关内容,容易受到相关部门的惩处。⑦没有根据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合同,导致分包合同不符合企业的审查标准。⑧企业对分包合同管理监管不够到位,出现违法乱纪的问题。⑨没有根据已经发生的变更,及时的签订变更协议,在完成工程项目时,双方容易发生争议。⑩分包人不具备承包工程项目的资质,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具备专业能力的农民工,这使得承包人必须承担农民工资的风险,一旦施工中出现任何问题,将会给承包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违法分包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非法分包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①非法转包行为:非法转包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设施工企业将承包的全部工程非法转包给他人,由其进行施工建设,另一方面建设施工企业将所承包工程分包后,没有安排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存在以包代管的行为。②非法分包行为:非法分包行为的表现有很多种,如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没有经过业主的同意,且在总承包合同没有相关约定的情况下,承包人私自将部分工程分包给他人,被认定为违法分包行为。③挂靠分包行为:挂靠分包是指不具备工程建设项目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以具有建设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的名义承包工程项目,针对这种挂靠分包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施工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通过借用具有相应的资质的其他单位名义所签订的施工合同,应将其视为无效。④指定分包行为: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中,普遍存在指定分包行为,指定分包行为通常是指建设单位指定特殊分包单位,并针对某项特定工作内容与其签订分包合同,这种指定分包行为存在管理难度大、安全施工组织难等问题,而且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单位实施指定分包行为。

三、违法分包法律责任分析

在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中一旦出现违法分包行为,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因此下面针对违法分包行为,进行法律责任分析,从而杜绝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出现违法分包行为。①行政责任分析:对于违法分包行为,国家有关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节的轻重,给予降低资质等级、责令整改以及没收非法所得等相应处罚。②民事责任分析:对于违法分包行为,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应撤销所签订的合同,并返还所取得的财产,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过错方应进行相应的赔偿。③刑事责任分析:对于严重违反相关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的建筑企业以及职工,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后果,建筑企业以及职工必须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建筑企业一旦出现违法分包行,一经发现查实,情节较轻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以及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在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任何的违法分包行为,保证建设工程项目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

四、违法分包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1.工程项目分包必须经过建设单位同意

承包人在分包工程项目时,必须经过建设单位同意,同时必须要对所有分包的单位进行资质审查,然后再将工程项目分包建设,对于承包合同中不允许分包的工程项目,承包人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建设单位进行申请,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才能进行分包,否则应进行工程劳务分包,在劳务分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承包工程的劳务企业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同时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时,必须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劳務分包工艺材料以及设备等内容,保证劳务分包的合法性。

2.选择合格的分包人

在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择合格的分包人,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审查分包人的主体资格。对分包人的主要资格进行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机构代码证以及经营范围等,同时分包人还应向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如授权委托的项目经理、项目经营管理负责人等。②严格审查分包人的实际施工能力。在工程项目分包之前,总承包人必须严格审查分包人的实际施工能力,包括施工机械、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经验等。

3.依法签订履行分包合同

依法签订履行分包合同是工程项目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依法签订履行分包合同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劳务分包过程中,采购合同以及机械设备租赁合同的签订,必须以承包人的名義。②为了合理解决合同中的争议条款,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应合理选择纠纷解决管辖机构,以此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③在分包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分包人和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分包人必须服从承包人的安排,不得违背分包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一旦出现为违反相关规定时,承包人有权向分包人提出相应警告,分包人需要立即进行整改,保证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④为了加强对分包人的监管与制约,分包人必须严格履行分包合同的内容,分包人必须服从承包人的组织安排。

4.加强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分包合法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的分包行为,其次应合(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65页)理使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实现对分包合同的有效控制,尽量减少法律发生的概率,再次应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加强对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最后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详细业务工程流程,使工程项目分包的法律风险的防控更加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科学化。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分包的法律风险防控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必须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人,同时还要考察其实际施工能力,总承包人必须与其依法签订分包合同,并且加强对分包合同管理,降低工程项目分包法律风险的发生,避免出现违法分包、挂靠分包、非法转包以及建设单位指定分包等行为,保证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有序的进行,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快速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燕.工程项目分包合同风险的规避和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170-171.

[2]杨应胜.工程项目分包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措施[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80-84.

[3]王文英.工程项目分包法律风险及防控[J].现代商业,2012,35:285-286.

[4]刘春宝.浅谈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70-72.

上一篇:合作建议书.伟业顾问下一篇:学期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