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共12篇)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篇1

[发布时间:2014-02-20 15:45:42 阅读量:17735]

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其实质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

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

三位一体的具体实现途径,是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把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相应等第作为前置条件,也可提出相应的选修课要求,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试点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高校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特殊才能测评)和高考成绩以一定比例

合成综合成绩,并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三位一体”招生:一考不再定终身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拓宽高考选拨多元化途径,强化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对高校来说,通过与统一高考的结合,体现其招生自主权,有助高校选拔、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对中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光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

同样,对考生们来说,“三位一体”招生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满足其对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即使你在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只要你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

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2所高校率先试行“三位一体”招生,后续逐年扩大试点范围。2013年有22所普通高校开展了“三位一体”招生,招生录取1885人,是2011年人数的7倍多。对于这样的招生方式,考生反应热烈,各高校报名点都呈现出火爆的场面。不少高校的报名录取比例超过10:

1。而高校跟踪调查发现,通过“三位一体”招的学生在活跃度和心理调适能力上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适应性普遍较好。

“三位一体”招生的报名条件、考试模式、录取方式

■ 报考条件

符合我省当年高考报考条件和有关试点高校规定要求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具体报考条件一般由高校自主确定经省教育考试院审核备案后公布。在全省高考统一报名之后,考生还需参加试点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报名,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和高校规定的报考条件自主报考,报名时按高校要求提供材料,并签订《诚信承诺书》。

■ 考试模式

报名参加“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在中学阶段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还需参加试点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以及在6月份举办的全国高考。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形式和办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体现对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一般采

用笔试、面试和操作考试等办法。

■ 录取方式

录取依据是由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按一定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具体比例要求由试点高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

低于50%。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也需参加相应批次的高考志愿填报,并在高考相应批次提前阶段录取。省教育考试院按试点高校试点专业的录取批次,将符合所报考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的录取条件的入围学生进行投档,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由省统一在7月份高考录取时进行。已录取的学生,其他院校不再录取;如未被“三位一体”录取,则不影响其他院校的录取。

2014年,我省有哪些试点院校参加“三位一体”招生

我省2014年“三位一体”招生试点院校名单,一共有34所,较去年新增13所,详细名单如下(具体招生简章已经审核同意并陆续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和各高校招生网公布):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嘉兴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湖州师范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温州大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红鹰学院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温州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 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 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 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 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 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 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 选取一种看法, 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 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 (1)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不得少于800字。 (5) 不得抄袭、套作。

【题解】

本命题添加了三位网民观点和提示语, 不但使命题指向非常明确, 而且写作限制性也大大增强。这样就可以避免新材料作文考查中经常出现的立意过窄或过宽等失误, 能够让更多的考生实现有效写作。“网民的议论”既是写作的角度, 也是写作的范围和边界;而“一种看法”则要求不能面面俱到, 四平八稳。材料出现了“奔跑”“鼓掌”“路上”“路边”等要素, 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显得非常关键。“奔跑”“鼓掌”具有可以比喻、引申的不确定性, 在有利于多样多向发挥的同时, 要避免偏离或严重偏离题意的比喻或引申, 如“主角与配角”“台上与台下”“选择与放弃”“精彩与平淡”“伟大与平凡”“快乐与满足”等等。

【范文】

矮纸斜行闲作草

我爱北国那烈烈狂风, 揭起历史的尘埃, 傲骨铮铮;我爱那万绿丛中一蕊殷红, 一枝独秀, 留万世之芳。我更爱如水的江南, 淡静的溪泉浣出的秀雅女子, 梆梆的摇橹小调中, 婉转的细润歌喉。

总说在奔腾的江流中, 不息向前的生命力, 使万物不由得向更远处拼搏, 追求。诚然, 生命于世人而言, 是一场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拥挤的浪拍打在岸上, 就必须鼓足力气, 争高争劲, 直至终于看到尽头, 溶溶而入那无垠的蔚蓝。然而, 若看到的尽头便是尽头, 那么一番搏斗之后, 终究也是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海, 一如瓦尔登湖般平静的洋面, 竟不如湖水那样澄澈透明地能映出一颗纯真的心。

在这急切不停的求索中, 作为一个奔跑者, 是否, 错过了鼓掌者才能感悟的一份平静?

并非每一个都拥有一双媲美豹子的健腿, 并非每一个梦都在遥不可及中等待追寻, 亦非每次尽力狂奔的尽头, 都是甘美的琼池。

遥望一位诗人, 立于山之高处, 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一笑, 拂去功名, 静立江头, 看江流而东, 饮一樽清酒。与其说, 他是失意之士, 我更原因相信, 他是一个鼓掌者。

徘徊于江头, 见明月之升, 他慨然鼓掌。“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见伤情的思恋, 除却仕途的苦闷。只因苏子有一颗立于世外的心, 无畏于奔腾的洪流将身带去何方, 只求清风明月常存于心。观万物之变, 邀飞仙同游, 极宇宙之无穷。

这是苏子的旁观, 以无欲心, 体察万物, 纵然世界瞬息间面目皆变, 他依旧可以鼓起掌来, 以鱼虾为友, 以麋鹿为朋, 飘飘而去, 羽化若仙。

当你不适合奔跑时, 何不立于一旁, 欢欣鼓掌呢?

古人云:无欲则刚。当时间凝滞, 便可见追求的沿途, 只顾挥洒汗水的人儿, 错过了日落星辰的奇幻绮丽, 遗失了雁鸟南飞的恋恋深情, 更丧失了初生赤子那纯净的心。而渴求的繁华, 较于失去, 仅仅是毫末之乐。无欲者却往往在赞叹中采撷人生的瑰丽拼图, 完成了那绝美的画卷。

我打江南走过, 是一蓑烟雨的沉静浸润了这画一般宁静的流水潺潺。

我自平凡中成长, 不追求那远远闪烁的荣光。

2012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 (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 不得少于800字。(5)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题目借台湾作家刘继荣的博文以及网上的议论,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成绩。努力学习,争取优等成绩,固然是每一个中学生应有的追求,但是获得优等成绩的学生总是少数,多数学生都是“中等生”。可是整个社会弥漫着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中学生承受了超常规的压力。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压力,如何给自己的中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定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写作立意】

题目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路上跑的人”,也可以称之为“跑步者”,另一个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家都能看出,“跑步者”象征公众瞩目的对象,在班级里大概是成绩突出的优秀生,在社会中是成功者,如政治家、企业家、知识精英,当然也包含那些正在努力奋斗的人。而“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则是班级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加以延伸,就是占整个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民众。

题目给了三种观点,任选一个写作均可。但要注意,写作时要展现“跑步者”和“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两个关键词,然后据此展开联想。如果不写“跑步者”与“路边鼓掌的人”这两个意象,只根据其引申义写作,不符合要求。

【评分标准】

从“跑步者”与“路边鼓掌的人”这两个意象写起,再作联想和生发的,可以看作切合题意,得分在42分以上。如果语言、材料和文章的整体结构较好,可得50分以上。

主题是“红花与绿叶”“主角与配角”等,但能在开头或结尾处点到“跑步”和“鼓掌”这两个词,可以看作基本符合题意,得分在36—42分。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篇4

填报志愿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要临近填报的时候,才想自己要报什么,我们一定要提前打好提前量,这样我们能够更好的选择学校。有的高三学生和家长都已为填报志愿的时候,是很快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提前把各个学校的简章和招生计划等一系列的情况了解清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选择志愿。

填报志愿是人生的大事,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不要认为什么学校好,什么专业好就业,别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的去听别人所说的去填报志愿。

<<<返回目录

充分了解志愿政策

目前,我国有两种志愿模式,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

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平行志愿录取,平行志愿也就是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

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返回目录

遵循“学校优先”原则

原则上能上985,不上211;能上双一流,不上“双非”院校!以此类推

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只有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现在也流行笼统地说“双一流”院校);其次是省属本科、高职高专等等。在招聘时,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一个要求,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悄悄地立下这个规矩。

随着大学招生越来越多,学生分层严重的同时,大学在出口把关不严,看出身的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减少。目前,全国每年招收800多万大学生(含本专科生),每年也毕业800多万,淘汰率很低,没有办法,只能看入口了,这就是大家看院校出身的根本原因。大家不要拿80年代大学生层次区别不大说事,那时的人如果能上专科学校,放到现在至少都是985了。

其实看学校出身是世界通则,不止中国,比如哈佛的人,嘴上不说,暗地里也会在意这一点。哈佛本科的申请录取比只有5%左右,但到了硕士层面,平均下来就超过40-50%了。

本科是你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要更加重视。

这里特别要提醒家长与考生的是,一本二本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社会上的学校层次区别,只是当地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分类标准。有的学校在这个省参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二本,比比皆是。

你恰恰需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点。比如,如果有985学校部分专业在二本招生,那就去报,最后那块牌子最重要。在这里,高考君想提醒,有几个985学校因为地域原因,比较好上。

一般来说,西北东北地区的985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学校很不错,比如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是当时在西北布局的2所综合性大学,后来西北大学下放陕西,她就成了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再比如吉林大学,与此类似。最后想推荐的是一个特别的985高校,西北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在西安,属于前国防科工委(现在属于工信部),实力强悍,也是最早入选985高校的,论资历在现有的985高校也属于前列,但因为地域影响,影响力下降。

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各个大学本质上区别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地区的好一点。非要选好坏,建议注意学校历史,一般来讲,大学还是讲究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长的老本科学校,可优先选择。

2012浙江高考作文 篇5

恍然如梦,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梦境,可不会有人去打扰它,只是静静的坐在路边,看着事情发展的经过,一边鼓掌,一边思索——这就是一个成功者的经历。

人生如戏,但更如棋局,每一个都是棋手,即使你不慎沦为棋子也不需自暴自弃,你可以退出成为看客。为你真正“旁观者清”而重返棋局大杀四方时,你已初窥成功。

一元钱每个人都拥有,但当你拥有一万.十万甚至一千万时,你还会以五元钱为标准吗?不是每个人都能将俗事看轻,难得糊涂,所以孔子在世时提出中庸,老子在世时提出无为。

当你看见一个杯子中装满牛奶时,你会大声说“这是牛奶”,当杯子中装满水时,你会说“这是一杯水”只有将杯子中的东西倒了,放在你面前,你才会说“这是一个杯子”。所以第一个人心中具有想法.偏见时,是很难改变的。但成功者又不一样,他们又跳跃了一个境界。正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已经拥有了旁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为什么不是买一幢海景别墅,几十辆豪车,隔三差五的开派对。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为什么还穿着几百美元的短衬衣,泡在一群大老爷们中开发什么操作系统!

也正如埃里森,甲骨文软件公司总裁,一个中年创业,老年成功的又一个“美国梦”他们的成功激励着所有人。但你不可否认他们曾经都失败过,但他们都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分开,坐在路边,圆梦曾经的过往,从中反思到明白问题的关键才会鼓掌起身。最后将自己的人生推向另一个高峰。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6

你读过多少书,我可以从你的脸上看出来,你读过什么样的书,我可以从你的话里听出来。

你,就是你读的那本书!

一个人要读多少本书,才能自由行走于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平台,才能自由飞翔在未来的世界?

这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

就好比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子汉,一只海燕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到达可以休息的海滩,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会被海浪冲入海底一样。

答案只能在风中飘。

没有答案,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寻找答案,我们应该像风之子一样去寻求风中的答案。

有人说,我们应该读史读经典。日积月累就会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除了经典的经史子集之外,我们首先要读好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所有有字之书中最基础的读本,也是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

简单说,如果你读不好教科书,可能今天你在考场上写下这篇文章的机会都没有。

只有读好有字之书,才有机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但是长安的花再美再多,也只是长安而已。长安向西,无边的大漠中,隐约着一条丝绸之路的经济带,长安向东,有星辰大海,波涛汹涌之间,有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无论是玄奘法师还是三宝太监,无论是鉴真大师还是遣唐使者,他们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行万里路有时远比读万卷书重要,这万里路就是一本用脚写下的无字之书,这本书如果你不读,你就有可能成为夜郎的兄弟。

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支撑着他一路前行的是强大的信念。

郑和下西洋,除了奉皇命威加海外,查找建文帝的下落之外,他自己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去麦加朝圣。明成祖朱棣去世后,郑和最终不知下落,我愿意相信,最后他一定来到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向东仰望着星月的天空。

理想和信仰就是这样一本烙上心头的书,只要你活着,它就会在那里闪烁着灵性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磨灭,无声地为你的心灵之舟领航。

在你的一生中,你会读多少本书?

在你的一生中,你又会行多少里路?

在你的一生中,你最终能找到那颗北极星吗,无论是夜空还是阴霾,

永远在你的心头?

浙江省高考物理复习策略 篇7

从试卷分析得到选择题的特点是:分解为4题单选和4题不定项选择题, 降低了学生应试的难度;考查了各模块的基础知识, 注重知识的覆盖面, 如万有引力定律、几何光学、振动和波部分各考一题, 适当降低了难度.

实验题的特点是:注重实验的基本技能的考查, 如实物电路图连接、多用电表和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等;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如用激光和光敏电阻替代秒表计时, 冷电阻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比较中选择标称的额定功率值.

计算题的特点:一是注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情境新颖 (或者变式) 的问题, 需要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解题意、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的基础上, 构建物理模型;二是突出了对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考核, 如第23题要求考生对物块的二个运动过程的受力变化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 第25题要求考生对物理过程进行细致的动态分析;三是基础知识、基本模型的综合、迁移能力, 基础知识、基本模型一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前提条件, 除此之外, 还要能够将它们准确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当中;四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如几何学知识进行解题, 从多角度研究物理问题, 综合各种关系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2010年高考, 特提出如下复习建议.

一、正确解读考试说明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作为高考命题的最重要的依据, 是我们复习应试中遵循的“根本大法”,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其精神.

(一) 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

对照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2010年的《考试说明》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 物理部分选择题由8道题变为7道题 (包括4道单项选择和3道不定项选择题) , 减少了一道不定项选择题, 减少了试卷的长度.由于物理部分的分值仍是120分, 因此这6分必然转移到非选择题部分, 实验题、计算题的分值可能都会有所增加, 特别是实验题, 更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物理学科考查的五大能力和它们的表述没有变化, 考试的内容和要求部分略有变化, 分别是:

模块3-1:电场部分把“静电现象”改为“静电现象的解释”, 要求更加明确了;删“示波管” (I级要求) ;电路部分把“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两内容从I级要求变成Ⅱ级要求.实际上, 2009年把这两个知识点变成I级要求, 大家很难理解, 因为电路的多个实验对此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磁场删“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模块3-4: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增加了“多普勒效应” (I级要求) .

模块3-5:删“裂变反应堆” (I级要求) , “放射性的防护”改为“放射性应用的防护”, 要求更为全面科学.增加了波粒二象性, 下属两个条目:光电效应 (I级要求)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I级要求) .

(二) 正确理解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

对所列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考试说明》中用数字I、Ⅱ标出.I指的是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 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指的是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 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用Ⅰ标记的知识一般限于定性介绍, 考查要求比较低, 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只能通过简单或容易题来考查这些知识, 而不会在较难题中考查它们, 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也是过于绝对的.如2009年浙江高考第16题:如图1所示, 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放置3个电荷量均为q (q>0) 的相同小球, 小球之间用劲度系数均为k0的轻质弹簧绝缘连接.当3个小球处在静止状态时, 每根弹簧长度为l0.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若不考虑弹簧的静电感应, 则每根弹簧的原长为

此题的难度系数是0.64, 属中档题, 但在此题中直接使用的胡克定律属Ⅰ级要求.

二、正确解读教学指导意见

由于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为了保证基本的实践要求, 减轻师生负担, 为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根据浙江省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制定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浙江省学科教学、高考考纲制定、高考命题的依据.内容包括:“基本要求”, 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都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 是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 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指导意见, 明确教学要求, 特别是对“说明”的把握.

如运动学中“说明”指出二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不作要求.对木块在皮带上滑动问题, 如果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写出的方程就能求解, 皮带只是背景, 不算追及问题.如果还需要写出皮带的运动学公式联立方程求解, 如2006年浙江高考第24题求“传送带上黑色痕迹长度”就是追及问题, 不作要求.

再如“说明”指出:“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时, 不涉及弹性势能”, 则图2所示的浙江2005年高考题, 不作要求.图3所示题目违反了说明中的“不要求分析外电路为混联电路的动态电路问题”, 图4所示题目违反了说明中的“利用安培力公式, 综合其他力学规律, 求解力学电学综合问题只限所受各力在同一直线或相互垂直的情形”.

总之, 一些经典习题, 如各地历年的高考题 (包括浙江省2008年及以前的高考题) , 有很多已超过了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合理把握, 少做无用功.

三、讲究复习策略, 提高复习效率

(一) 落实基本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一般要经历认知定向、找出共同特征、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规定和深入理解概念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例如, 对磁感应强度这个基本概念, 可做如下把握:

为了描述磁场的强弱, 我们引入了磁感应强度这一物理量.

在匀强磁场中垂直磁场方向放入一通电直导线, 不论导线的长度和通电电流强度如何, 比值能反映出磁场的强弱.

在抓住了磁场中通电导体受力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 认识到这一共同特征的本质属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由磁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我们把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用数学式子表达为;还可用磁感线的疏密和方向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一组判断题进一步来理解磁感应强度.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属性的内在联系, 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守则、原理、方程等.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一般过程如下所示: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程序指导学生复习物理规律.

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建立的目的.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后, 学生知道认识一个物体的运动趋势, 必须清楚它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研究物体的加速度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指导学生弄清规律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归纳方法,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明确它的实验依据, 并树立起物理定律的建立来自于观察实验结果的观念.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二是通过演绎方法建立物理规律, 如动能定理的建立, 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从功和动力学知识推导出来的, 力在空间上的累积与物体状态量———动能变化间的数量关系.

把握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函数图像”三种表达式, 并能把它们融为一体.

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 库仑定律F=只适用于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否则会出现当r→0时, F→∞的错误结论.

通过例题使用物理规律, 总结出它们的一些特征.如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方向性、同体性等.

总之, 在复习中学生只有对物理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 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

(二) 进行变式教学, 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的过程必然要求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大量的习题, 但并不是题讲得越多、做得越多, 复习效果就越好.习题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 查找知识漏洞.学生不会解题, 不要以为只要多做题, 多讲解就能解决问题.对习题进行变式教学, 可以有效的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变式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变化问题的条件、情境、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可用如图5所示的通道进行变式提问.

例如电磁感应的复习课———“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中, 先复习实验———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如图6所示, 请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 如图7所示.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物理情境设问, 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除此以外, 还可以用以下几种问题变式的方法重新提问:

1. 变更提问物理量进行提问

变更提问角度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 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上例中, 还可引导学生提问:导体做什么运动;安培力做功多少;人损失的化学能到哪里去了?要使导体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外力需多大等等.

2. 变更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提问

对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变换后重新设问, 通常有二种方式: (1) 变形.如把框架变成竖直, 如图8所示;或把框架变成如图9所示的形状. (2) 增减器材, 如在上例中, 电阻R上并联另一电阻、两导体在轨道上相向运动等等.

3. 变更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进行提问

周围物理环境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如把图10中的导体固定, 磁场以某一速度均匀增加;在图10中加一电阻, 如图10所示等等.

(4) 变换题给物理量进行提问

变更物理量包括增加物理量、减少物理量、限定物理量的数值范围等.如图7中导体杆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力, 其动摩擦因素为μ;导体杆具有内阻r;撤去外力F, 导体以某一初速度v运动等.

当然习题的变式不是根本目的, 也变无穷尽, 关键是从这些变化的习题中找到“不变的东西”———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解题规范训练

许多学生高考后估分, 发现实际得分比估分要低, 特别是物理基础一般的学生, 除了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外, 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从高考阅卷中反映出考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绝非偶然.在高三的最后阶段的复习特别要注意规范解题的训练.在试卷解答过程中应力求条理清晰, 因果明了, 有理、有据、有结果, 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涉及到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说明要“详”;涉及到数学分析及推理要“略”.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规范.

字母使用和书写的规范:对非题设字母加以说明, 物理量的字母尽量与书本一致, 同一题目中一个字母只能代表一个物理量, 若在同一题中出现时, 应用同类字母的加上、下标来进行区别.

物理公式书写的规范:如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时, 外力均放在等号左边, 等号右边是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再如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 外力对研究对象做的功均放在等号左边, 等号右边是动能的变化.随物理过程的展开要分步列式, 在方程中不要急于把已知数据代入.还要注意题解要像诗一样分行写出, 方程要单列一行.

语言叙述的规范:在计算时, 都要对某一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作简明的语言叙述, 然后再列式求解.如说明这是关于“谁”的、“哪个过程”的、“什么方程”.

作图的规范:用工具作图, 注意角度、长度要大致符合实际, 以便容易找出相关的数学关系.实验中的作图题特别要注意根据变化的态势, 选择画出平滑的曲线或折线.

数学运算的规范: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消除学生面对计算问题时的四种不良心理即藐视心理、期待心理、懒惰心理、畏惧心理.其次必须要把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 重视算理与算法, 如涉及指数运算的, 把指数运算放在一起.

教师可通过示范解题、作业面批、发给学生重要考试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 让学生研究表达步骤,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201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评析 篇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新材料作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能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以便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挖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浙江高考作文 篇9

因而,我说,得与失真正扮演的角色,便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抑或是说,我们认为它是什么,远比它自己是什么重要得多。

以得失为起点的人,和以得失为终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属于同一类。因为以得到某个事物或是做成某件事为起点,在结束时也总会用相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诸葛孔明以辅佐刘备重振汉室为起点,尽管拥有设计木牛流马的巧思,留下“舌战群儒”的佳话,也为自己没有打败曹魏而深感遗憾,在五丈原郁郁而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伊”;即便如秦桧等奸诈小人,以谋取权势为起点,在被剥夺官位时,心里悲凉的也不过是权力的得而复失,而非道德意识的觉醒。就像“目的”这个词本身,它产生于起点,描绘的却是终点的图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贯穿始终,如一个“幕后推手”。

可是人的一生中本就不只有一个起点,也不只有一个终点。人需要反馈。如果我们要在下个阶段寻求突破,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结束的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依然以得失的形式,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得失的角色像“法官”,在判定“对错”。

但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弗罗斯特也说,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选择一条就意味着失去另一条。得失本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分辨“得失”的依据其实是心中的价值排序,譬如“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忠”的人通常更看重个人之于国家的贡献,才甘愿牺牲小家亲情的温存。然而,一个人的价值排序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得或为明日之失。在得失之间来回跳动,反而模糊了方向,使自己陷入迷茫。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篇10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久别阳光的午后,她就像一个精灵,毫无任何的预告,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我的整个头脑,占据了我的整个思考。

记得史铁生曾经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到: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

是的,也许你曾惊叹夕阳的无限美丽,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倩影;也许你曾流连于昙花的娇姿,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生命;也许你曾迷失在月光的朦胧之美,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光芒。生命是美丽,生命是令人惊叹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但,生命却也终将逝去,徒留下一派繁华,一声惊叹,一句感慨。这也似乎在预示着我们终将行走在消逝中。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就如史铁生呐喊的一样:“啊!这些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内在的千年如此古远!”已经是记不清是哪一位历史学家了,只是一直很清晰的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历史是在破中而立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商鞅、欧阳修、王安石那石破天惊的一举,将旧时的制度应着历史而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也就有了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英雄胆略,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在历史的一隅。我敬仰陈胜、吴广的胆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概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这就是“皇权至上”的没落的开端,也是皇权在历史中消逝的开始,可是,我们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在感慨着这一天下先的勇气!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也在生活的消逝中行走。“人生唯一不能掌控的就是时间,而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却唯有时间。”依稀还记得孩提时在人群中紧紧拽住的父亲的衣角;依然还留恋着在深夜母亲身上特有的气息;当然还有外婆手中为了哄我喝药而准备着那红的分外妖娆的冰糖葫芦。那时候的你呀,也许会因为母亲的一个眼神而停止哭闹;也许会因为父亲的刺刺的下巴,而拒绝爸爸的亲近;更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赌气而放弃自己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当然等生完了气,还是可以再闹着要吃。可是,可是这样的一切随着你的长大,所有的那些美好却也只能是当做回忆,你要去学会承担,学会去分享,学会向生活学习。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可能再拽住父亲的衣角,你也没能再像孩子一样耍着自己的小脾气,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篇11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為钱财奔波。他视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财,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即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满分分析

这篇作文被视为2015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的标杆。其突出的亮点是:

1.审题准确,见解独特。审题是判定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标准,合格的作文审题必然是正确的,优秀的作文审题不仅正确,还应该是准确的,即能紧扣作文命题的核心立论。2015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作文试题由两则正反相对的材料组成,其核心内容是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从题意来看,至少有三种立论,即“作品与人品相关联”、“作品与人品没有关联”、“作品与人品既有关联也没有关联”。本文立论却跳出了这三种立意角度,而是说不能由作品去推及人品,也不能由人品去推及作品,提出“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更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并没有流于“随大流”式的立论,而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论述,把“作品”放在历史检验的角度去评判其优劣、好坏。这样就使得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说了别人所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所没想到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2.思辨缜密,层次清晰。文章从传统的阅读或欣赏模式说起,先予肯定,再用转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起笔就为文章的思辨蓄势;接着用了两个段落,从正反相对的角度运用具体的事例先摆事实,通过事实讨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接着用“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的设问推进论证,进一步阐述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最后归纳提升:“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至此,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完满的展示。作者并不是随意下结论,而是用思辨的方法在辩证分析中说理,思辨色彩浓厚。文章的论证有层次,其论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思维缜密,通过论证推动了思维发展深化的能力。在材料例证的运用方面,不是依赖材料来推动文章,而是靠论证去带动材料,做到了材料为论证服务。文章对于论题的把握不但准确到位,而且在论题的内涵方面略有推进,在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巧妙之处,论证始终朝着观点这个方向推进,不枝不蔓,不游离,不松懈。

写作借鉴

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是否有力度和深度取决于作者思维的缜密度。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路径。它体现在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先后安排上。高中议论文写作考查的是我们的基本论证能力。所谓基本论证能力,就是合理的论证思路。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就是论证时能按照“是什么”(文章的观点)、“为什么”(对观点的论证过程)、“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把观点表达清楚,阐述清楚。有了这样的结构,文章也就具备了严密思维和清晰结构的基础。

《且以作品论英雄》就是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文章内部层次的。文章先提出全文的观点“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什么),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什么),最后总结上文提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怎么办)。该文结构剖析图如下:

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1段: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提出观点(总论点)

(观点提出:是什么)

第2~4段:不同角度论证观点[论证人品决定文品论证评价作品不必匆忙考察作者人品](分论点)

(分析观点:为什么) 论证论作品不必纠结于人品

第5段:总结。面对作品,要以作品论英雄(结论)

(结论:为什么)

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的层次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用类似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考场作文,考生容易展现自己的思路进程,不易偏题或离题,同时也使得评卷老师容易把握考生的作文思路,很受欢迎。

浙江高考最新政策 篇12

一、高考英语改革的原因

要探究高考改革的原因,就要先看英语考试的发展史,从而找到对于高考英语的看法,挖掘改革的原因。

1977年 ,我国恢复高考 ,英语考试随之恢复 ;1983年 ,英语首次纳入中考科目;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7年,大学英语四级出台;1989年,大学英语六级出台;1992年,英语成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2007年, 英语考试加大对读写的考查;2013年,多地高考英语开始酝酿改革。其实早在清朝时期,英语就已经开始成为各学府的招生指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英语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陆续出台,后期英语在高考中已经和语文、数学并列成为三大主科目。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在中国的地位。那么既然英语看起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要对其进行改革呢?现在的英语改革原因无非在于两点。

第一,为了增强国人学习汉文化的热情。随着时代进步,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书写中文汉字,更多使用高科技的产品,从而大大削弱了国人对于母语的热爱。随着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像语言等)失去了主动性。2013年8月2日开始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热播,引燃人们对国语“久违”的热情,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之忧,进一步引起人们对汉语教育的反思,为何母语如此“低落”?

与此同时, 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宁波某一高中高一学生进行采访, 了解并比较学生花在英语和语文学习上的时间,整理得到数据:有38%的学生每天要花一个半小时及以上时间在英语这门学科上, 而只有12%的学生每天花在语文的时间上到了一个半小时。由此,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对于高中生而言,其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远远多于语文。为了拾起对汉语的热情和信心,相对降低了英语所处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能更加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英语的霸主地位具有历史原因,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出现了汉语热。截至目前,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面向大中小学、社区和企业教授汉语,推介中华文化[1]。这样就更有必要推进中国人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第二,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强,以及在这样的英语考试制度下学生们能否真正学好英语,这有待考验。英语在我国并非官方语言,使用频率不高,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不会英语是不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任何影响的。许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关联不大,例如会计、工程师、语文老师,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并非必须学。因此,减弱对于英语的学习即以英语作为试点科目,存在其合理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功利化的导向下,中国英语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的确,中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以语法、阅读为主的“哑巴”英语,却很少开口大声说出来,同时大部分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很少有纯正英语的出现,这种无环境熏陶的语言学习方式必然会使学习效率低下。因此,现在英语考试(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上海师大附中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学习了很多年的英语, 近80%的孩子在3到6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为何英语会有这样的状况? 这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所以高考英语改革势在必行。从高中英语的考试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 然后从传统的重视成绩、重视刻板的分数向重视技能、重视英语的运用转变,培养与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及综合型人才,这或许就是改革的真正原因。

二、高考英语改革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改变全民对待英语的盲目和被动态度 。

高考英语改革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于英语的功利、盲目和被动思想,可以减少为了某个目的而学习英语的现象,从而推动英语从单纯的考试、升职的敲门砖回归到对外交流工具。因此可以净化整个英语学习环境。

浙江英语高考改革后,英语可以进行两次,选分数高的一次作为高考成绩,这相对来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以试卷为载体的考试,评价英语学习效果,这从根本上就把语言学习的评价标准弄错, 这样的标准让学生过度追求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 力图将每一个语法点都弄清吃透,而忽略了英语学习的本质,也加重了学习负担。

(1)削弱英语作为学科的功利性 ,增强国人对英语作为工具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改变国人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的盲目态度, 改变人们把英语学习看成是时髦、高品位的象征,以及追求升学、升职的功利性工具, 使人们认识到英语的本质不是一项学些枯燥语法知识和需要背大量单词的学科, 不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而是国人了解国外文化和与外国友人交流的工具。交流需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很少出现或者受到重视。

(2)提高学生对其他科目的重视度 ,减少学习压力。

在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整理和处理后发现,65.8%的学生认为这次英语高考改革可以减轻英语学习压力, 他们会把部分时间转移到其他学科上,22.2%的学生认为不会减轻英语学习压力,12%的学生认为会加重英语学习负担。从此可以看出:高考英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重视度,尤其是语文学科,强化学生对母语的学习,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第二,会使学生减少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 从而将精力与时间放在其他薄弱的科目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上, 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免不是一种压力的释放。第三,高考改革打破了传统齐步走的教育安排,鼓励并支持每一位同学基于自我,自定步调,“能飞则飞”。例如对资优学生来说,新的高考方案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提前完成高中学业, 提早进行大学先修课程学习的时空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时空保障,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自主时空。

2.有 利于把教育重心从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将英语改革为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 客观上有助于突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习,从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改革,突出基础能力,淡化一次性选拔功能,改善以往的一次考试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减小偶然性,加大综合素质的权重,实现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接轨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成高考改革的目标任务。

(1)有利于在职教师采取更开放的教学模式。

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了宁波某高中高一年段的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7名,针对此次的英语改革,他们表达了不同看法。5名教师一致认为此次改革能给他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契机, 有利于他们采取更为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他们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非以往的应试技能。

改革后,英语作为社会化考试,学生、教师和社会不会再用应试的眼光与刻板的试卷来看待它。之前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有着很强的不公平性,英语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作为知识来学习的,更多的是一门技能,与同是语言类的语文相比,英语是一门外语,从一开始就不是理解和深入,而是反复强调、记忆和运用。现在的英语教学并没有与其他科目进行区别, 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了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改革变为一年两次的社会化考试后,这必然导致学校不会进行过多的英语试卷测试, 学生不用进行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这给英语教学打开了另一扇门。教师此时便可灵活地使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摒弃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英语会话、听说练习。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这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方式、学生的水平、社会上的考试情况来进行随堂测验。可以说,如果高考英语改革真的能够进行下去,那么英语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将会大大提高。在未来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大量接触语言信息,强调语言学习的多输入、多接触和多练习。教师可以将学习过程活动化,将活动交际化,让课堂活动既丰富又有序。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注重语言的运用,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合作活动,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让英语课堂变得不再那么枯燥。

(2)有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定位自己 ,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不管高考英语怎样改革, 国家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都不会弱化,我们还需要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社会仍然需要大量英语综合素养高的人才, 英语还是要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一名教师对英语国家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不了解,那么怎样进行跨文化交际呢,怎样传授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呢? 因此,针对此次英语改革,让英语专业学生再一次清楚地全面了解现状,看清整个社会对英语的所持态度,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学习对策,有利于他们更加注重英语专业基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多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全方位提高英语能力。

三、高考英语改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了宁波某高中高一学生,了解到23%的人认为此次高考英语改革后, 相对减少了英语尖子生的优势,加重了他们在薄弱学科上的学习压力,从整体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动力。并且有10.8%偏科的理科生表示,他们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度下降了,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因为如果想要在学科领域学有所成或有所成就,就必须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故步自封永远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涉及英语的从业者、大学生等。在2011~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专业连续三年被列入本科“红牌警告专业”,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公办学校英语教师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所以,高考英语改革后,社会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不容置疑地会下降,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

四、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建议

1.要强调素质教育 ,培养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

此次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给广大英语学习者减负,但是如果仅从考试次数的增加实现这一目标,就无法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素质教育强调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只有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才能达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正常交流的水准 ,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问好阶段,真正将英语融入生活。

2.采 用多向 、多维度的测评方式 。

如果采用多维度的测评,如学生的翻译习作、作文习作、文艺表演等, 不再局限于以一套完整英语试卷上的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许外语教育效率就会有改观。当前中国英语教育效率的低下原因并不在于对英语的学科定位过高, 而在于英语教育理念、方法和评价制度之间严重脱节[1]。当前一些地方陆续出台高考英语改革方案,据了解,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将从150分下调至100分, 并逐步向一年两考的社会化考试过渡; 浙江从2009年起对英语听力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并从2014年起实施英语学科一年两考的政策。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对英语的考试形式做出了较大的变动, 但其评价方式仍未有所改动。

3.培养与其他技能结合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

在高考英语改革的大环境下, 英语课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中小学对于英语教师等的需求量或呈下降趋势。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尝试将英语这门基本语言技能,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拓宽今后的就业道路。

五、结语

此次高考英语改革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但更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目的是让所学的英语更实用, 贴近生活工作需要,促进个人发展,但是仅仅在考试形式上做出了变化,并未对今后的考试内容、难度及评价方式做出清晰的说明。英语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作为与世界交往的媒介,在高考英语改革中利弊并存的大环境下,我们应理性看待高考英语,主动关心与了解,对改革有着全面正确的认识,积极提出意见并参与其中。

摘要:作为高中的三大主科之一,英语长期以来在各中小学处于重要位置。随着各地高考英语改革方向逐渐明朗,浙江省的英语考试改革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学习英语却不常使用和对母语即中文不够重视两个方面探索英语改革背后的原因,以及由此可能对社会各界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篇:南城小学消防疏散演习方案下一篇:烫伤中医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