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推荐9篇)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1

——如何做好来自技术岗位的管理者

2017年12月8日-9日,我参加了公司主办的培训,培训的题目是“从技术走向管理”,讲师董玉川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和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员剖析在管理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次培训让我记忆犹新,体会深刻的内容有:

一、从技术走向管理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

如果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做部门的领导,往往会选择一个精通技术的专才到领导的岗位。而搞技术的领导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不善于沟通,凡事较真儿,加上本身精通业务,常常是看下属做得不好就立刻自己动手,不会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一起做,对整个团体的运作没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推动作用。领导要是只顾去做具体的事,把本应属于下属做的事包揽过来,还会造成更坏的局面,就是下属没事做,有了空闲时间就会乱发议论,使集体缺乏凝聚力。因此聪明的技术部门领导应该学会从专才转变为通才,或者无为而治。

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所站的高度和角度都与从前不一样,因此要学会从“好人”向“坏人”的角色转变。这里所说的“坏人”并不是指道德败坏的意思,而是指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与同事合作关系良好,感情也融洽,但变成领导之后,原来的同级关系变成上下级关系,大家觉得你讲的话跟以前不一样了,原则性强了,因此认为你变“坏”了。其实,领导干部要适应当“坏人”。要学会从公司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从哥们儿义气出发影响公司总体决策的贯彻。

二、从技术走向管理应具备好习惯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受内心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如一作计划中的事。比如礼仪小姐,只要她站在台上,始终都是露出八颗牙齿以微笑示人,但她内心如何无人知道,她日复一日练习微笑,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习惯之后便成自然。因此,改变态度先从改变行为开始,建立规范不断实习,即使内心不够积极,但只要行为积极,即便是假积极,只要能够坚持一辈子假积极,也是真积极。

作为部门的领导,不仅自己而且要引导下属,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成果导向,既关注过程更关注产出。工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定目标就不会快乐。过程越痛苦,结果越令人快乐。如果过程感到快乐,说明管理松散。管理者要明确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要很清楚地知道,技术是为商业服务,是帮助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是要投资进去的。

部门的领导应提高工作效率。每天面临的事务繁多,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将紧急而重要的事如领导安排的事优先去做,对重要的事如计划、增进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等要花大部分时间(如每天六小时)去做,对于不重要的事则花最少的时间去处理或者置之不理。同时要学会授权,懂得在合适的场合说“不”字。

用人之长。俗话说:“十个指头各有长短”。不同的下属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善用每个人的长处,好过花气力把下属打造成“完人”。因为打造完人实在成本太高,而且也无必要。

集思广益,使团队绩效最大化。“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再高明的领导,也就一个脑子,靠拍领导脑袋作出的决策是有很大风险的。没有人是天生不爱说话的,不爱说话是因为经常被打击的结果。所以领导在组织开会时,要鼓励下属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而且不预设立场,让所有人参与进来。综合所有人的智慧和意见,作出的决策才有生命力。

任何集体中的个体都存在差异,差异是产生冲突的原因。正确有效地理解并有效管理冲突是领导必修的一门功课。冲突有时具有破坏性,如马加爵事件。冲突有时具有建设性,因为冲突一旦发生,会使问题暴露,进而促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通过冲突释放积聚的的压力和焦虑,有益于彼此的敞开心扉的交流。电视剧《亮剑》中三位价值观迥然不同的人物:团长、政委和连长因为作战的问题发生冲突,引起争执,但经过努力最后达成共识,这就是建设性冲突的一个最好例子。

三、管理者与领导沟通的艺术

由于诸多原因,如位置的差异、性格的差异、信息量的差异等等,领导与其上级主管领导的沟通常常会出现很大问题,领导讲的话你听不明白。你讲的话领导也搞不通,这类事情时有发生,以至于你自己认为工作开展得还不错,而领导却不以为然。因此要用心研究领导的风格特点,注意研究领导讲话的内容,学会抓住领导话题的重点。要了解领导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不可试探领导。作为下属要学会服从、尊重、专业、灵活、善解人意和少发怨言等,把领导交待的事当作最重要的事去完成,认定领导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合理的,即使领导错了,自己也要为领导承担责任,“提醒”领导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勤请示,多汇报,向领导提交的汇报材料不宜厚,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以一张纸为宜。向领导正式汇报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熟悉哪些内容是一定要领导知道的,哪些内容是稍微次要的,因为领导一般都很忙,常常在听汇报时被一些重要电话打断,有时甚至会中断倾听,因此必须察言观色、把握时机,及时将要汇报的重点灌输到上司耳中。

四、组织与分派工作

作为企业中部门的领导,是上传下达的桥梁和枢纽,因此沟通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由于与主管高层领导的信息量不对等,因此强调与高层进行换位思考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将上级的指令全盘接受,只为上级提供结果,与下属的沟通也提倡少理性多感性,对事不对人,多发挥情商的作用。向下属分派工作的过程中,沟通尤显重要。应明确其权利和责任,给与足够的资源支持,而且要明确知道下属是否明白你的意图和要求,等等。与下属沟通可采取一对一的沟通,让对方感到重要。

五、摆正心态

心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是人们对待事物的心理态度,使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在学习之时我们要有一个“谦卑的心态”;在得意之际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谨慎心态,那么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工作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用与时俱进的素养去提高工作能力,要自觉加强学习。工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长期积累。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创造新成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激情,在无奈和无尽的抱怨中消磨着时光。抱怨是一天,全力工作也是一天,与其醉生梦死的活着,不如摆正心态、全力工作,因为爱拼才会赢。

六、贵在坚持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2

这也是虽然我们每年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不遗余力, 但安全对抗这场博弈却愈演愈烈, 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安全系统建设者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构建一个绝对坚固的防御堡垒, 可以抵御已知与未知的所有攻击和入侵, 从此一劳永逸的原因。

攻防对抗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迅速, 同时也决定了一套优秀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应该能够持续地研究、跟进最新的攻防手段, 不断更新防护技术以对抗最新的攻击、破坏行为。而越来越多的系统建设者发现, 这种对抗不仅限于技术领域, 如今的IT系统建设对信息安全管理与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层面, 即来自于管理和运维层面上的对抗。

总体来说, 近年来企业对于信息安全项目的部署更加理性和成熟, 项目中技术解决方案层面的竞争更加激烈, 但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一是安全运维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二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与事件监控缺少信息化手段;三是必须要“面对”内部隐患;四是信息安全的多头管理局面未改善。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3

做好本职工作是第一步。技术人员能管理好自己,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在领导交给你任务时,要主动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出了问题及时 沟通,且要勇于承担责任,同时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如果能让领导对你的工作完全信任和放心,那么你在自我管理上就已经准备好了。

打好群众基础。在管好自己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帮助周围的同事。在其他同事陷入困境时,即使那件事情与你无关,也要尝试主动伸手援助,这样能帮你赢得同事的信任和尊敬,慢慢在同事中树立的威信。

提升思考问题的高度。这是大多数技术人员最难跨越的一步。技术人员要多学习、多思考,逐渐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高度和认识事物的广度。

学习管理知识,

管理资料

未来你将领导一个团队,你的成功将建立在团队成员成功的基础上,因此要考虑如何领导整个团队取得成功。而“管理”与解决技术问题完全不同,技 术知识的对与错能很明显地判断出来,而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如何安排每个人的工作,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处理人员间的冲突,却比较复杂,且不像技术 问题那么显而易见,需要细心体会、提前学习。

培养管理能力。技术人员有时也需要和他人合作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这就是培养管理能力的机会,你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沟通,主动工作,充分融入团体,与团队成员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如果每名成员都很尊重你,愿意与你合作,那么未来你成为管理者也就顺理成章了。

沉住气。如果你既能做好本职工作,又能帮助同事,还能理解领导的思路帮领导分忧,也能带领一个小团队完成团队项目,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有时不是领导不想提拔你,而是没有机会,因此千万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

成功的人永远只是少数。只有1%的人,会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付诸实践,希望你能成为这1%里的一员,早日完成华丽转身,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4

(2)翻译完之后,严格对照原文至少再检查一次,是必不可少的。你永远也不可自信到把这一步骤省略掉。你会发现许多错误。这是因为,初稿的时候,你的注意力被阅读与措辞两件事情争夺,而注意力只有一个焦点,因此看走眼的情况是太容易发生了。

(3)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发现你不得不加进原文并没有的词语,你就要警惕:或许你理解错了。

(4)你的任务是忠实传达一句话、一个段落的整体观念,而非忠实的翻译单个的词。因此,词典解释仅仅是个参考。你很有必要改变词性,如原文是一个名词,你有必要把它改为动词,等等;否则,你的句子就不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读者理解起来就难了。汉语词典里的全部词条,在翻译的时候,都是有可能用到的。

(5)起码从理论上说,西方语言(包括英语)的句子可以是无限长的;但是,即便在英语里,经常使用过长的句子也是一个恶习。但是,平均而言,行文很好的英语文章的句子也比汉语句子长。翻译者必须把长句分为短句。英语的逗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逻辑性的;与此不同,汉语的逗号常常是为了清楚,甚至为了读者喘口气。

(6)翻译总要丢失一些原文具有的好处。越是有诗意的文本,越是不可能把原文的好处尽数翻译过来。诗歌的翻译几乎是在原诗的基础上的二次创造。但是,在不得不丢失原文的部分魅力的同时,你必须在顺应原意的前提下加上汉语的好处,否则译文会辱没原文。优秀的翻译家的译文完全有可能比原文更好——前提是原文作者应该为此感谢译者,而不是因此不高兴。

(7)翻译者必须明白外国人的的确确是跟我们太相似的同样的人类,因此他们的语言必定会为我们所理解。真有晦涩的文本,但如果这个晦涩的文本真的是一个好文本,那么它对说这母语的读者也是晦涩的,而不单独对中国读者晦涩。英国人和美国人觉得容易理解的文本,翻译过来之后,译者必须保证中国读者也会觉得容易理解;否则是译者胡闹。译者必须对读者友好;使用最容易理解的措辞表达原文的观念,是他的道德和责任。如果译者把本类容易理解的文本翻译成不好理解的译文,他就是作孽。译文自己不懂,那就不应该写出来;或者也可以找别人校对。许多译文比原文晦涩,那只能说明译者的语言水平远远不够——他自己不曾理解好,或许没有表达的手段。

(8)翻译者必须热爱古代汉语和街头巷尾的俗语,这会为他提供丰富的表达手段,否则他就会词语贫乏,不可能完善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9)如果一个想翻译的人,在读了一段原文之后,如果仍然不能掌握这个文本的风格,比方说,搞不清楚乔纳森•斯威福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其实是以讽刺的口吻说话,而不是就字面意思来表达,这个人就应该打消翻译的念头,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行。

(10)在原文写得真不好的时候,你也必须知道这个。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5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组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目标。较顺利地完成本期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课题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期,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数学研究资料,使课题组教师逐渐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方向。另外,课题组经常开展业务学习,或个别交流,从整体上提升小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求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我们对部分班级进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数学课及数学老师的看法,以便于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集体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学习中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每位教师在课后都撰写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解决生活问题,获得较大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启学生乐学之门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3、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如叶元好老师在上完《确定位置》一课,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再牛泽俊老师教学《分一分》中,当学生会用同一标准把一些事物分类后,布置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这些都是能够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观念转变

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教师们意识到课堂上不仅仅要看学生听课认真与否,作业做得怎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看学生怎样对待数学学习,看是否增强数学应用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农村实际的问题情境组织教学。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思考、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课题组有的老师把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成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三、研究后的思考

1、创设情境应关注数学的思考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的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到一边了。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所吸引,而对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走向高位均衡愿景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6

我记得崇阳, 那是鄂南山区的一个小县。记忆深处的她, 大山绵绵, 层峦叠翠, 山旮旯里偶尔一两间山居, 就像点缀在画屏中的黛岩, 飘渺神秘;那活动在其中的山民, 就像画中仙子, 繁忙却自在。如果从山缝里看见了一角红旗, 那一定是所学校, 悠扬的课铃、隐约的书声, 常与枝唱鸟啼一起交响。可是这次来崇阳, 喘着粗气的汽车已转了一个多小时, 本该早逢的红旗、本该耳熟的书声, 却在我的渴望里销声匿迹了。好不容易走进一所当年的中心小学, 也已经人去楼空, 只见梅花依旧笑寒风……原来崇阳农村70%的中小学、70%的教师与70%的中小学生已大步进城。在县城边, 一夜之间矗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城, 楼房林立、墙院森严, 环绕学城的护城河波光滟潋……

我还记得通山, 那同样是鄂南山区的一个小县。沟深谷幽, 绿林莽莽, 巴掌大的地儿, 簸箕般的田, 春种一升, 秋收两碗。两间简房架在山梁上, 竖起一根旗杆, 那就是学校。走进校园, 常能看见十几个孩子面对斑驳的黑板, 讲台上则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老师不是两鬓苍然的“爷爷”, 就是腰粗背弓的“奶奶”。好不容易见到个把青年, 却竟是来访的家长。可是这次来通山, 校园里朝气扑面, 不经意间常会遇到帅哥靓妹, 还有那突突作响的摩托, 他们不是来访的宾客, 却是来自乡镇或者县城名校的走教教师……

山, 还是山, 近处危岩壁立, 远方峰岭接天, 从几十米到两三千米, 山弯弯、水弯弯、路弯弯, 弯弯的尽头、飘扬的国旗下, 是折断的操场和蜷曲着怎么也伸不开的甬道, 还有护坡边三三两两的学生。站在升旗台上侧耳听去, 绿荫深处飘来山下学校断续的钟声;朝上看去, 云层上面还有颤动的红旗。梯级分布的学校, 一所一所一直铺到“天宫”里。这就是鄂西的夷陵。夷陵的孩子就在这逐级上升的学校里读书写字。可是这次来夷陵, 天宫里的学校“下凡”了, 老师下山了, 学生下山了, 山下整齐的“保育寄宿”和教师周转房里洋溢着师生的欢歌笑语……

几千年来谁见过农村小学的校车, 拉着整车整车的师生去远方上课?我见过。在颠簸的丘陵上, 我见过;在广袤的湖沼边, 我见过;在成都平原, 我见过, 在江浙腹地, 我也见过……见过这些的我, 被深深震撼了, 农村的基础教育又在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革命……

●见仁见智的理解

催生这场革命的, 竟然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教育均衡”!

“一校多点”、“片联校”、“合校”、“城乡教育共同体”、“走教”、“教学周转房”抑或“送读”……这形形色色的子概念、各种各样的手段, 都是为了推进老百姓需要的基础教育均衡, 都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是该均衡发展了, 不然那么多渴望优质教育的独生子女家庭, 用什么来承载理想?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刚上起跑线就输了?而那些因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盼头”的家庭, 会不会成为社会和谐交响中的不和谐音符?

这不只是一串问号, 还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国人的严肃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是教育政策的偏颇?是学校硬资产占有率不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无数次的深入调查, 无数次的理性研究, 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学校文化发展不均衡是最大的不均, 而教师素质不均衡又是最大的核心问题!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师资的均衡配置。

于是, 不同形式的“联校”、“合校”启动了, “多个法人、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单位依然独立核算”……

于是, “走教”开始了, 学校配备的摩托、政府配置的汽车, 载着名师、拉着教学设备走向大山深处, 走向湖边海岸……

于是, “保育寄宿制”出现了, “教师周转房”工程和教师住房货币化补贴随之而来……

于是, “送读”诞生了, “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就读本部, 一、二年级学生就读分部, 统一安排教师授课, 校车接送学生就读”……

基教天地一片生机盎然, 也一片忙忙碌碌。

在市场经济进入完型期, 这种物质的均衡分配无疑是重要的, 但是这是不是老百姓需要的最终教育均衡?是不是我们教育愿景中的高位均衡呢?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过建国初期“扫盲”的经验, 经历过70年代“学生就近入学”, 还有上世纪末“普六”与“普九”的人, 透过各种各样的热闹, 总觉得在这表象的均衡下, 依然涌动着不均衡的暗流。

我在辗转反侧中揣测, 高位均衡中的“高位”是不是既可以从形制上去理解, 也可以从心理需求上去认同呢?

如果从形制上去理解, 改变办学形式, 扩大办学规模, 平均使用教学资源, 尤其是均衡使用好教师当然是可取的, 而且也是必须的。然而这种物质的均衡, 就是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不错, 物质的均衡是可以一时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若要长期熨平民众因教育不公而难以平静的心态, 行得通吗?

什么是教育的基本功能?社会为什么需要学校?

韩延明先生以为,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育人, 人们需要后代顺利成人、成才、成功才需要学校。显然, 为了“三成”的快速高效, 优质的学校文化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得到的。所以, 基础教育的任何改革, 都是一种学校文化的外化过程, 也是逐步开发教育人知、情、行、意, 彰显教育人求真、向善、审美和创新的生命特征, 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从而提高教育人的能力与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 “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 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这是一扇明智的视窗。通过这一视窗, 我们不难看到, 要使教育人, 尤其是其中的学生获得公平教育, 得到均衡发展, 接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是最重要的。《易经》不是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 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吗?以文化人, 这个“文”的均衡应该就是高位均衡中的“高位”吧, 是我们教育均衡发展愿景中的核心吧?这个“文”包含些什么?是不是指那些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办法、共融互通的教育途径、高效的技能技巧、和谐的心理环境?而这些, 不就是名校与薄弱学校, 不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拉开距离的地方吗?如果这些都均衡了,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就会得到老百姓普遍的认同吗?当然, 没有物质均衡的保障, 上层建筑的均衡也只是虚拟的。

●嵌入“仁”、“智”理解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随着“均衡发展”而走进学校文化视野的, 是嵌入每一个“仁”者、“智”者对于教育均衡的不同理解中的。为什么?这与它自身的优势分不开。2009年11月6日,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也指出, “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 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成本低廉、便捷高效、容大通俗是它的最大优点。

我们看到, 经过“普六”与“普九”的推行, 在广袤的农村, 学校硬件已经普遍得到改善, 但是优质软性资源依然欠缺。而后者又恰好是教育均衡发展最需要的。众所周知, 教育信息化是优质软性资源的最好载体, 信息技术教育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不言而喻,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这一点, 那些忙碌“推均”的教育人, 他们是怎么看的, 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畅其通, 常其用。我发现, 经过各级领导的艰苦努力, 当初的“四不”现象, 即“网络不到位, 终端打不开、信息看不懂、资源用不上”正在悄然淡出。就以崇阳县为例, 这里已经有978个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 占到全部教学班的94%, 受益学生达到95%;分布在山野乡村的31个偏僻教学点也普遍“校校通”。即使在山摞着山、山叠着山的鄂西恩施州, “校校通”与“班班通”也成了基本事实。天网、地网、人网互融互通, 对学校进行了全覆盖, 使山区的教师睁开了第二双眼, 使山区的孩子看到了山外世界的纷繁与精彩。但是, 已然并非应然, “通”与“用”之间还存在着一道坎, 信息技术教育在“畅其通”的同时, “常其用”却成了学校管理的瓶颈。在对几个省的44所学校和217位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校校通的使用率为65.2%, 而班班通的利用率仅为41.4%!“通”转化为“用”, 远不像写字那样去掉一个“头”去掉一个“底”那么容易。沉重的升学压力与偏颇的教育评价是制约“用”的第一个铁钳, 而教师本身素质不够又使“用”愈加难产, 摆在第三位的还有设备的陈旧与老化。显然, 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在打好“畅其通”物质基础的同时, 必须紧紧地牵住“常其用”这一牛鼻子。

网络导航

师资均衡是教育高位均衡的一个关键, 本土教师的高素质是最理想的催均剂, 只有通过本土教师的内化, 外来先进的学校文化才能转化为本土的教育资源, 成为提升办学质量的遗传基因。在大量的实地调研中, 我们见到并参与过许多空中课堂的互通培训, 见过许多的复制课件, 听过许多跨越时空的网络教学, 也承认这些亮点对乡野教师的帮助, 但是, 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没有哪一种手段是从长远着眼于本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 这一切都是灌输给乡野教师的, 而乡村教师在“鱼”和“渔”之间却没有选择。然而,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 主体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主体的“定向”发展远远强于外界强加的“定速”培训。因此, 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了解乡野教师主体的特质, 建立个性导航机制, 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主题。我也知道, 学校也需要眼下的各种培训, 需要复制课件, 需要送教下乡, 但更需要对本地教师的特质进行诊断、校正、重构、导航, 以培养他们自身的教学个性, 扬长避短, 以形成本地的名师, 形成本地的高质学校文化。因为, 本地的教育还得依靠本地教师。本地教师不仅是“永久牌”的, 而且是大多数, 即使本地学校能获得各种资教, 难道能成为一种长久的依赖么?况且改造现有教师队伍也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地教师不同个体的具体特质是什么?他们怎样扬弃自己的教学个性?能不能依靠信息化平台来实现这一美丽的构想?可能, 完全可能。我们可以建立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空间, 并在每一个性空间里明确指出他的个性优势, 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设计自己、校正自己、创造自己, 优化与落实教研室的个性辅导,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建立一份成长档案, 为乡村教师优良教学个性的形成导航, 为他们的职业生命负责。由此推开去, 学校的个性优质文化不也是可以这样培养么?不也是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导航么?!为了导航迅速高效, 建立平台, 创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让学校与政府以外的第三方参与督导评估, 是保证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一项创新, 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需。

创建智慧校园

信息化的前沿技术启发我们, 连地球都可以智慧化, 何况小小校园!我们能不能利用存在于学校里的各种技术手段, 更透彻地感知校园, 超越传统传感器、数码相机和RFID来认识学校?具体地说, 就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 建立起一个有生命的校园, 有校正能力的校园, 因为这是教育高位均衡的外在表现。通过使用这些新设备, 从每一个师生的个体行为到他们的集体表现等任何信息, 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 以利于走近甚至走进优质学校文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 收集和储存各种分散信息及数据, 形成不同学校之间的多方共享, 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教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 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彻底地改变整个学校的运作方式, 以保证教育在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里运行。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以洞察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信息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 (如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 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 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校域、跨专业和职能部门的数据和信息, 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课程、特定场景、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教育决策和行动。

现场管理标准化走向纵深 篇7

现场管理标准化走向纵深

摘要:管理制度标准化.标准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每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水平高低、市场占有率如何,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搞标准化,如企业制定的员工薪酬标准、上下班时间标准等,都属于标准化的过程,但这些只能算是低层次的标准化.作 者:苏光尧  作者单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期 刊:施工企业管理   Journal: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8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

【时间地点】 2012年8月04-05日 深圳 | 2012年8月11-12日 北京 | 2012年8月18-19日 上海

【参加对象】 新任或即将上任的销售经理、大区经理/区域经理、渠道经理、储备经理、销售主管、销售骨

干及想进一步提升管理技能的各层次销售管理人士。

【费用】 2990元/人(包括培训、培训教材、两天午餐、以及上下午茶点等)

常听到一些老总有这样的抱怨:“我有一个销售精英,自己非常能干,每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可当我把他提升成销售经理时,看到的是他每天加班加点的干,忙的不可开交,但整个销售部门的业绩却在下滑!”以下是新任销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如下一些长期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我会经常被手下人“忽悠”:他们各类报表做的十分精彩,实则回家睡大觉;各类数据持续增长,实则问题不断、矛盾不断、投诉不断,怎么办?

为什么我手下人员流动这么频繁?最近这几位也陆续提出辞职;老总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为什么整个部门80%业绩都是由我“撑”出来的,他们在干嘛?

为什么我下达的工作指令和任务目标时,得到的是更多抱怨和指责?怎么办?

为什么他们单兵攻单能力这么弱?无法完成销售任务,每次非得我赤膊上阵,怎么办?为什么他们每天工作都这么没动力,缺乏激情?怎么办?

„„

当今中国企业的销售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原先是销售骨干,后来时势造化被推到“销售管理”这个位置,从业务一把好手,到承上启下、带领团队把整体业绩提升,把一摊子事情做好,这个角色转换并不容易。

业务精英≠优秀管理者

作为销售经理的你,要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上!你要尽快忘掉自己曾是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的事实,而要意识到销售工作是由手下来完成的;实现从“我是一名顶尖销售人员“到”我是一名教练,我的成功要靠销售人员的成功来实现”的心理转变。

销售员=客户

其实管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销售。销售经理和销售员的区别在于,销售员销售的是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经理销售的是销售员的业绩表现,一个是内部销售,一个是外部销售。销售代表好像在为管理者工作,但在某种程度上,管理者实际上在为他们的销售代表服务。

接受“销售员=客户”这种思维模式的管理者往往能取得更好的业绩,因为这种管理着将把下属当作客户来对待,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力劝他们按团队的既定计划行事。

从现在开始,少说:“你应该****,你要*****”;改为“我们应该*****,我们要*****”

本课程就是专门针对销售精英“从销售走向管理”的特殊情况而量身定制,能够帮助您的销售管理者解决新上任的困惑,掌握必备的销售业务管理技能,了解销售管理者所应承担的职责,并掌握完成这些工作的方法。着重强调销售经理如何正己、带人、理事,如何从“中间”主管成为“中坚”主管,为您的企业打造一支高凝聚力的销售铁军!

●课--程--收--益:

1.认清销售经理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了解销售精英和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完成其心态和角色上的转换;

2.熟练掌握业务人员招聘、培训、激励、考核等专业技能;

3.提高专业销售辅导技能和劝导技能,快速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4.掌握业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5.学会销售团队日常管理的应用掌控;

6.提升销售经理管理素养;

7.掌握销售管理者必备的基本功,组建一个高效团队,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8.体验并认识培训内容与管理实务之间的联系;

9.在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完成使管理任务变为管理者的自觉行为和检视自身工作的习惯。

●课--程--大--纲: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旅程一:重新定义自己

一、营销管理者的四种类型测评

1、英雄型

2、全能型

3、编导型

4、聚合型

讨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营销管理者

二、自我设计职场自己的职业方向

1、彼得斯简历法

1.1我到底在做什么?

1.2实际上已经做了什么? 1.3哪些人判定我的价值? 1.4什么能证明我没落伍? 1.5有无新增职场外的良师? 1.6今年的简历好过去年吗

2、个人经营法则

2.1职业者即是投资者,2.2职业场即是投资场。2.3我们是用个人资本投资,2.4经营效能决定投资收益。

3、营销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规划 3.1团队发展潜力 3.2团队类型 3.3团队结构 3.4风险系数 3.5随机因素 3.6销售模式

4、工具:职场定位坐标

三、承担起你的责任

1、组建卓越的营销团队 1.1卓越团队的黄金三角

1.2学习型组织PK制度型组织

1.3统一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团队建立

1.4营销管理者如何与团队成员建立紧密的个人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工具图 2.1团队愿景分析 2.2团队结构模型

2.3未来盈利水平分析工具 2.4市场销售模式分析 2.5品牌与产品的分析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旅程二:找出新差距

一、工具:角色测距雷达

1、文化,公司战略与团队策略的关系 案例:团队文化的透视与如何建立

2、营销管理者的八维行为准则 2.1平衡力:统筹兼顾,刚柔并济 2.2忍耐力: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2.3感召力:完美无缺,通情达理

3、营销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件事 3.1指引团队的能力 3.2激励团队的能力 3.3品格自有准则

4、履行管理职能与创造销售结果

二、学习是你的核心能力

1、模仿

2、竞合

3、超越

三、授权与受权

1、争取上司信任方法

2、获得下属拥护方法

3、领导者的权力、我的权力、下属权力的认识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旅程三:制定新计划

一、科学计划的新时空 工具:百日成就计划表

二、营销管理者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1、营销管理者的时间分类

2、时间运筹的13个技巧

案例:营销管理者如何计划一天工作

3、工具:每日计划导图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旅程四:构建新团队

一、用不完美的个人重构新团队

1、营销培训之知识、理念、技能

2、营销培训之编、导、演 2.1专业营销培训的12种手势 2.2强化营销管理者的语言魅力

3、工具:培养下属六环辅导法 3.1说给他听 3.2做给他看 3.3让他试着做

3.4告诉他如何改进 3.5帮助他形成习惯 3.6鼓励他突破自我二、带动您的团队

1、品格是最好的方式

2、榜样的力量是种艺术

3、卓越凝聚力团队十项法则

4、营销危机管理的对策与实例

5、会议管理六项要领 工具:会议控制导图

案例:组织中的阿比勒尼悖论

三、营销团队考核的基点

1、团队考核的原则与测评 1.1业务人员的四大热键

2、选用与提拔精英的方法

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旅程五:创造新业绩

一、锁定团队目标

1、团队管理的说服艺术 1.1 团队管理说服五步骤 1.1.1需求 1.1.2计划 1.1.3实施 1.1.4结果 1.1.5行动

1.2 团队销售分析与承诺目标 1.2.1公开承诺 1.2.2可考量承诺 1.2.3多米诺承诺 1.2.4反向式承诺

2、团队协调的六项准则 2.1 表扬与批评 2.2 分享与体验 2.3 不满与处置

二、激励您的部属

1、工作中如何激励你的部属

2、营销团队激励的十项法则

3、营销晨会激励实用功能 案例:激励的对象

● 授课专家介绍实战型销售管理专家 李健霖

实战销售技巧与营销管理专家 PTT国际职业训练协会认证培训师 耶格系统销售成功八步企业传承者 深圳培训师联合会常务理事

擅长营销流程生动讲解与销售人性化

【导师介绍】

李健霖老师拥有多年一线大客户销售实战经验,五年中高层销售管理经验,六年职业讲师经验。历任巴黎春天婚纱影楼总经理,美国耶格系统区域(直销业)总监、韩国现代音箱营销副总、聚成培训公司营销总监,科脉科技等多家常年签约销售导师。

李健霖老师一直在英特莱德培训体系(耶格系统),从磁带,书籍、会议里学习西方最好的销售方法。潜心研究销售成功八步:梦想、承诺、列名单、邀约、讲计划、跟进、对上咨询对下检查、复制的一套系统。可培训,又可做流程咨询,结合李老师的销售经验,已运用的炉火纯青,相对零散销售培训而言,这是一套最实战最系统的销售方法。

同时李老师多年负责企业的营销开拓与营销团队管理,在大客户销售技巧、营销渠道建设与管理、卓越营销团队打造等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特别擅长讲授从销售走向销售管理岗位这门课程,国内首位将系统营销实战和销售逻辑完美结合者。每个销售流程讲解都丝丝入扣,让学员快速应用,在产品讲解与客户技术交流讲解中,李老师在教会学员通过对比、体验、讲故事的亲身示范与实战模拟,让学员感到即刻拥有产品的感觉。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强调“有道、有料、有趣、有效”的讲课原则,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经典的游戏、情景演练使课程寓教于乐,培训效果非常突出。

近年来,李健霖老师专注于企业的营销的研究与传播,以帮助企业业绩快速成长为使命。李健霖老师在全国各地为企业主讲销售技巧与营销管理课程,帮助数万人次,通过学习<<从销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蜕变特训营>>这门课程后,近千家企业增强营销竞争力,在不同程度上大幅提升业绩、增加收入,受到企业和学员的广泛好评。

【导师论营销培训】

营销成功是一个愿景,是一种信念,是一个习惯,是一项承诺,只有你们自己才能做出这个决定。多数人成为营销人员后,他们都要经过一个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在于改变营销人员的思考方式,然后给他们一个经过实践的系统化营销方法。----李健霖

【学员评价】

李健霖老师营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营销理念彻底升华,案例不局限在就营销讲营销,但实操却是针针见血,非常敬佩李老师。

—深圳南方中集营销总经理邓伟强

李老师的课程就像一场电影,有故事情节有感性的因子和理性的因子让人回味无穷。

—广东移动河源分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莱纲

李健霖老师授课内容丰富、生动,课堂中充分运用了理论与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能更好地正确引导学员的思路,现场气氛活跃,擅于用实例说明道理,真的非常实用。

—郑州宇通客车市场总监李晶

李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这从他的课里可以体会到,他循循善诱而又激情四射,旁征博引而又充满智慧。

--安徽陕汽销售部总监吴任飞

李老师的课程的确精彩,能让我们一些上了年纪销售都不知不觉坐了一整天听课,饶有兴致,这对他们而言非常不容易。

—南油集团营销部总经理 徐纪原

做销售这么多年,经历风雨和成功,以为对销售有了足够的了解,但听了李老师的面对面顾问式营销技巧才意识到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销售它是一个流程,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这是对销售的一次从未有过的梳理。—宁波方太集团 市场总监秦妙

全国16场的经销商培训,李老师以特有的洞察力和实战经验,归纳总结出不同地区经销商团队管理的有效方法,让我们每个地区的代理商都收益匪浅。忠心地谢谢李老师!

—科脉科技(软件)营销总经理赵险峰 李健霖老师准备的很充分、讲课的内容很精彩生动,易于理解,课程内容实用性也很强,逻辑性很好,很系统,让我深受启发。

—大长江集团 营销管理部赵春昇

我们每年给营销人员的培训都很多,但很少做这种系统地性的培。此次培训,受益颇多,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加您的培训。

—万虹科技 培训部部长神飞翔

【服务过的企业】

IT类:新科正大,兰州东捷电子科技,用友软件,甘肃永冠商业设备,贵州建兴科技,深圳方正颐和科技,贵州红一兴业科技,贵州天耀科技,贵阳启典科技,广东川田科技,科脉科技、湖南凯歌信息,哈尔滨商道信息,长春树人科技,哈尔滨纳川软件,齐齐哈尔吉星科技,长春蓝慧翔科贸,红伟启航科技,精才软件,合肥徽鸿信息,南昌英泰软件,立达金属,佛山高会电子,长沙通商恒电子,新三立电子,迪宝电子科技,江苏亨鑫科技,昆明能讯科技,东穗电子,万虹科技等

工业产品销售类:长城宽带,韩国现代音箱,创建音箱,三诺电子,长方照明,创维集团,亿讯时空,湘将鑫五金制品,东升涂料,迈腾电子,兴南星玻璃,三星精密,春源科技,创美时家具,华特实业,金口味食品,安徽金种子集团,肇庆立德电子,东晟机电,现代风家具,九星印刷,创鸿电子,南方中集,陕汽合肥分公司,裕同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多彩扎啤,广州滨柔日用品,祥源恒电路,鼎识科技,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湖南泰嘉新材,新科正大贸易,安利中国、上海飞雕集团,辉丰科技,广州天虹电缆,集星装饰材料,美利肯纺织,容光机械,惠州比亚迪等

商务服务销售类:创建业地产,泰华房地产,视觉摄影机构,克里蒂娜如茵店,康逸轩足道养生会所,方直集团,万科物业,四川联通,中原地产,深圳发展银行,波特曼贸易,南京证劵,杭州银行,建设银行,河源移动,龙岗人人购物广场,网通通讯,问鼎养生足道,福瑞茶楼,喜之星商务酒店,天虹商场,美星装饰,常山村镇银行,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海万有能力网,广州农商银行,南昌洪大集团,南油集团,北京移动,惠州电信,欧亚商都,富通捷国际货运,重庆联通,郑州宇通客车,宁波方太集团,天源迪科信息,苏州劳特巴赫,江西格特拉克,川崎体育用品,麦肯特资产管理,龙帆广告等

报名回执表

传真:(O2O)34O71978

技术走向管理总结 篇9

在传统视效生产线上, CG元素通过“运动匹配”与实拍镜头完美结合, 其本质是对摄像机轨迹的反求和重建, 这需要对画面序列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 受画面内容限制大, 同时对经验和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而今, 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 实时捕获摄像机的运动参数已成为可能, 带跟踪的在线虚拟图文近年来开始在电视屏幕上大放异彩, 摄像机跟踪也随之从后期制作走向现场拍摄阶段。

本文展示后期制作中运动匹配技术的流程和特点, 并讨论与之相对的实时跟踪方案在虚拟图文方面的应用和各种实现, 通过对摄像机轨迹跟踪两种解决方案的描述和对比, 分析总结在特效制作中两者更合理的应用。

一后期制作中的摄像机跟踪——运动匹配技术

1. 运动匹配技术概述

运动匹配 (MatchMoving) 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反求”和“重建”。通过分析画面序列中的透视变化, 反向求解出摄像机的运动路径, 并利用这些参数和现场信息, 重建出与实际拍摄相符的虚拟摄像机和拍摄环境。经过运动匹配, CG元素得以随实拍镜头一起移动、旋转, 好像原生于拍摄环境之中, 可以说, 运动匹配完成的摄像机跟踪是CG技术能够在影视行业中大规模应用的基础。

与传统的投影几何学相反, 运动匹配是利用二维的拍摄画面重建三维的拍摄环境。常用的运动匹配工具采用“照相测量法” (photogrammetry) 来解决大多数跟踪问题。前后景由于透视关系在运动镜头中表现出位移的不同 (即存在视差) , 照相测量法正是通过捕获画面序列中多个不同景深物体的特征点并计算其位移, 分析出场景的深度信息, 从而重建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除了特效领域外, 照相测量法现在更广泛地应用于利用卫星照片构建区域三维地图。

2. 运动匹配的典型流程

一次典型的运动匹配通常包括特征点跟踪、摄像机解算、坐标系重构等几个步骤。图2展示了使用2d3公司出品的分析软件boujou进行运动匹配的工作流程。

通过参数设置→特征点分析→特征点筛选→特征点跟踪→摄像机解算→坐标系重构这些步骤, 最终得到特征点在三维空间中的正确位置, 虚拟参照物 (桌面上的白纸) 与拍摄画面得以完全吻合。

在这一工作流程中,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拍摄画面中要存在视差, 主流的运动匹配程序都是依靠照相测量法进行计算, 视差为解算提供了场景的空间信息, 因此存在视差的画面更容易获得理想的解算结果;二是确保充足的跟踪信息, 运动匹配程序通过识别画面中特征点的运动变化分析视差, 物体的边角通常与周围物体有明显的色差, 是理想的特征点;三是要保证特征点在画面中有效分布, 并在任意时间段保证画面中有足够数量的特征点参与解算。

完成解算的跟踪结果可保存为3ds max脚本文件。在3ds max中导入后可得到重建后的摄像机轨迹。

最终经过建模、合成, 在原拍摄画面中的桌面上放上了虚拟模型。

在实际的视效项目中, 受制于拍摄画面的不确定性, 运动匹配工作要复杂得多, 在处理上也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影视工业来说, 运动匹配工作是基础却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前期拍摄中的摄像机跟踪——实时跟踪技术

1. 实时跟踪技术与在线虚拟图文

实时跟踪技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是电视领域的在线虚拟图文。与通过轨迹反求进行摄像机跟踪的思路不同, 在线虚拟图文系统实时地获取摄像机位置及推拉摇移等参数, 并将其传递给系统后端的图形渲染引擎, 后者根据这些参数不断重构三维场景中虚拟摄像机的输出视口, 刷新符合当前拍摄角度的虚拟图文输出, 最终利用色键器完成与实拍画面的合成。

在线虚拟图文系统的实现有三个前提:一是良好的色键合成效果, 二是实时虚拟图文输出, 三是既快且准的摄像机参数捕捉。前两项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图形技术的发展和硬件水平的提高, 这些都已不再是限制系统的瓶颈, 这里重点讨论对摄像机参数的实时捕捉 (实时摄像机跟踪) 。

2. 主流实时跟踪技术分析

一般来说摄像机的拍摄状态可以抽象为俯仰、平摇、旋转、聚变焦、空间位置这几个参数, 即pan、tilt、roll、zoom、focus、x、y、z。实时捕获这些数据, 就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构建出虚拟摄像机的输出视口。在实际应用中, 根据拍摄环境和应用场合, 通常有网格跟踪、机械跟踪、红外跟踪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或综合使用。

(1) 网格跟踪

网格跟踪一般应用于虚拟演播环境中, 为虚拟环境提供与实拍画面的完全匹配。网格跟踪的本质是“模式识别”, 通过拍摄画面中网格的疏密和透视变化, 计算摄像机的朝向、位置及焦距, 网格则由于和蓝箱颜色相近, 可通过色键处理同步消除。

网格跟踪的好处非常明显:摄像机上无附加装置, 系统经济简单, 对摄像机、镜头、三脚架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同时, 网格跟踪也是最便捷和最具可靠性的跟踪方式, 因此也得到了极广泛的使用。

网格跟踪的缺点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附于蓝箱, 对于实景增强的应用无能为力。另外当镜头推得很近或摇的角度很大, 画面中网格稀少时, 也无法得到理想的跟踪效果。同时, 网格跟踪也无法很好地处理摄像机位置的大幅移动。由于需要计算网格, 这种方式通常也带来了相对较大的画面延时。

(2) 机械跟踪

机械跟踪基于机电技术实现。附着于云台和镜头的机械传感器分别将俯仰摇移和聚变焦参数精确量化后传递给后端图形系统。高质量的机械传感器可以达到1/10000以上的精度级别, 足以保证虚实画面的完美贴合。

机械跟踪对摄像机的推拉、平摇、俯仰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跟踪效果, 而且处理速度很快, 但同样无法处理摄像机的位置移动。同时, 机械跟踪的校准定位也是最为困难的, 高精度的传感器价格相当昂贵, 系统的构成、应用、维护都相当复杂。

(3) 红外跟踪

红外跟踪可以处理摄像机的移动, 适用于摇臂和带滚轮的摄像机, 全向红外甚至可应用于肩扛和破水平拍摄。这一特性使红外跟踪成为网格和机械两种跟踪方式的有力补充。棚内安放的多个红外线摄像机同时拍摄摄像机上安装的红外线LED, 以不同的距离差计算摄像机在空间中的位置。红外跟踪具有最高的技术复杂度, 同时应用也最为灵活。

通过对几种实时跟踪技术的分析, 可以得到如表1的总结。

红外跟踪

3. 虚拟图文应用概述

以高质量的实时跟踪为基础, 电视行业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实时图文特效应用, 包括虚拟背景环境的虚拟演播室和虚拟前景元素的在线图文包装。从技术类别上说, 前者可称为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VR) , 后者可称为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AR) , 以下简要举几个典型案例。

(1) 虚拟演播室节目制作

虚拟演播室首次把“跟踪”引入拍摄阶段, 可谓实时跟踪技术在电视行业的最早应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 随着硬件性能和图形技术的全面提高, 虚拟演播技术在今日已是相当成熟, 成为节目制作中的常规武器。

江苏台的热点评述类节目《多大事儿》综合利用虚拟大屏、动态柱饼图及各种特效, 不仅得到了符合节目特色的舞美空间, 更在节目形式上有了更多的新意和手段, 使原来相对枯燥的聊天评述节目生动起来。

央视神九特别节目中, 虚拟演播室为观众直观地展示了神州9号和天空1号的内部构造, 是虚拟演播室又一次成功的典型应用。

(2) 演播室节目增强

在线图文系统对实时跟踪技术的引进是一次革新, 使演播室节目的虚实结合成为可能, 虚拟元素为节目增加了新的表现形式, 大大增强了节目效果。

江苏广电总台的新闻评述类节目《新闻眼》将新闻内中的重要元素抽取出来, 配合主持人的演示和评述, 一面使观众对新闻要点一目了然, 同时也使主持人的分析加生动有力。

央视《欧洲杯豪门盛宴》节目大量应用了虚拟图文技术, 虚拟大屏、球员形象、比赛场地、出场阵容、射手榜等等这些虚拟元素贯穿在节目的每个版块中, 生动地提供了相关信息, 毫不生硬, 显示了央视驾驭虚拟图文的超强能力和对可靠使用包括实时跟踪技术在内的在线虚拟图文系统的自信。

(3) 户外演出效果增强

除了演播室内节目的效果增强外, 虚拟图文也可为户外大型演出的播出增加独特的艺术效果。江苏卫视2012跨年演唱会在多个节目中采用了虚拟图文技术, 亦真亦幻的虚拟元素为整场演出增色不少。

从纯虚拟环境到虚实结合, 所有这些艺术效果的实现都离不开精确可靠的实时跟踪, 而跟踪技术从后期制作前移到现场拍摄环节也为节目形式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科技的发展带了技术应用的灵活性, 实时跟踪技术的成熟为影视特效制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些相对简单的效果合成现在完全可以在演播室或摄影棚内随拍摄同时完成。在此, 总结两种制作模式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运动匹配技术是视效制作长效以来的唯一手段。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分离给予合成阶段极大的自由度, 对模型、材质、动画、特效的精雕细琢才成为可能。对于要求极高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来说,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这一模式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 实时跟踪技术在电视领域将大放异彩, 尤其是直播节目将得益于虚拟图文带来的丰富表现形式, 同时, 对特效细节要求不高的节目来说制作效率将大大提高。受限于实时渲染的图形生成方式, 虚拟图文系统对高精度模型和复杂特效还无能为力, 只能处理预设好的CG元素和特定效果, 这决定了这一模式的应用暂时是“轻量级的”。

然而, 实时跟踪技术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 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时首次使用了“虚拟摄像机”, 通过实时跟踪和实时渲染技术的综合使用, 这一技术可以使导演在拍摄现场同步粗略地看到特效合成的结果。卡梅隆还在和相关厂家对“虚拟摄像机”进行改进, 在不久的将来, 这一技术将为特效电影的拍摄提供极大的方便。而另一方面, 如果能把各种实时跟踪技术捕获到的摄像机运动参数记录并应用到后期制作中去, 将大大降低运动匹配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结语

从图形技术到跟踪技术、从运动匹配到实时跟踪, 电视艺术在技术的不断演进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杰出作品。在惊叹于这些作品的伟大和神奇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造就这些作品的基础技术, 不能忽视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分析和应用。在可见的将来, 这些技术无疑将会继续演进, 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摘要:在传统的特效制作中, 后期制作人员使用运动匹配技术完成实拍画面和特技内容的完美结合。随着技术的发展, 在线虚拟图文如今开创了新的特效表现方式, 将“摄像机跟踪”从后期制作前移到了前期的现场拍摄中。这是技术的进步, 更是思路的创新。本文分析讨论运动匹配和实时跟踪两种制作模式, 总结在特效制作中对跟踪技术的灵活应用。

上一篇:水浒复习资料下一篇:圆明园的云抒情诗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