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精选8篇)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篇1

广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 黄明海

在当前农信社信贷工作中,有章不循、责任意识差、风险意识差的问题在部分地方依然存在,各种信贷违规行为,不仅是对农信社信贷管理制度的破坏,更是导致农信社资产损失、社会形象受损的根源。针对实际工作中农信社信贷违规案例的分析,目前农信社信贷违规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化整为零贷款、多头贷款、关联人贷款、跨区贷款和违规转贷等五种,根据其发生频繁、较为普遍和危害较大的特点,我们称其为“五大顽症”。

一、五大顽症的表现形式及风险分析

1、化整为零贷款。对于超过自身审批权限的贷款,为了逃避贷款审批权限规定,采取多户多笔或同时向借款人夫妻双方发放贷款的方式超权限放款。

其危害和风险体现在:一是掩盖了贷款的集中性风险。对同一借款户的贷款分散到不同借款户的户头上管理,掩盖了贷款的集中性风险,造成了表面上小额贷款风险分散的假象。二是纵容了客户经理违规操作的错误意识。当信贷员这种有意违规的操作手段成为一种习惯做法时,容易淡化信贷员的责任意识,养成违规操作的习性,不利于培养诚信的个人品质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三是误导了借款人的信用观念。信用社采取这种方式放贷,给借款人一种误导,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诚信的思想,滋生出赖帐心理和逃债不还的行为。

2、多头贷款。即我们俗称的“垒大户”贷款,其特点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发放超过借款人债务承担能力的贷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户多笔”,即一家信用社对同一借款人发放多笔贷款;“一户多

社”,同一借款人在两家以上信用社贷款。

其危害和风险体现在:一是不利于贷款集中统一管理,加大了贷款管理和贷后检查难度;二是违反了《贷款通则》关于同一客户不得在同一机构的不同分支机构取得贷款的规定,存在法律风险;三是多头贷款反映了农信社信贷决策人员权力缺乏制约,对发放大额贷款缺乏必要的调查、评估和决策,或信用社内部一味追求即期利息收入,而忽视贷款安全等问题。

3、关联人贷款。关联人贷款的实质是借款人表面上各自独立,但相互之间存在某种控制关系,甚至有可能实际贷款使用人相同、贷款用途相同,这其实也是变相“垒大户”的一种行为。从信贷操作方面来看,对关联企业和关联人贷款的违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信贷员在信贷调查中故意隐瞒关联方的信息;(2)在信贷调查中对借款人是否有关联方的因素不予考虑;(3)随意接受关联方之间的相互担保贷款,或对借款人向其他关联公司担保不采取任何措施。

其危害和风险体现在:一是处于控制地位的关联方,对借款企业资产等进行转移,影响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使信贷资金安全性受到影响;关联方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或利润,从而削弱了自身偿债能力;二是关联方通过系统内的资金调度,转移贷款用途,使信用社对贷款的监管难度加大;三是借款企业由于承担对关联方的担保或交易风险,导致自身偿债能力下降,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4、跨区贷款。未经批准违反属地服务的原则,向不属于信用社经营管辖区域内的客户发放贷款,动机一是行政点贷,迫于压力被动放贷;二是关系放贷,帮助关系人主动放贷。

其危害和风险体现在:一是借款户经营地不在本地,信用社无法真实的掌握借款的实际用途,就无法对借款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风险评价;二是跨地区发放贷款,信用社无法及时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对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不能及时、有效进行防范,极易导致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甚至损失;三是信用社无法正常开展贷后检查,难以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借款户生产经营状况,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安全性和效益性作出客观判断。

5、违规转贷。在信贷操作中,采用违规借新还旧、违规转据、违规展期等手段,隐瞒不良贷款真实情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已不正常或仅能收回利息的贷款,多次频繁的为其办理转贷手续,仍然放在正常贷款中反映;二是借款人根本无法还本付息或仅能还息的贷款,采取违规展期、以贷收贷、帮助借款人垫付资金还贷等手段人为掩盖不良贷款。

其危害和风险体现在:一是掩盖了贷款真实形态和实质风险,贷款转贷后在表面上属正常贷款,但实际上借款户生产经营已不正常,贷款已产生风险。二是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贷款已发生风险还能办理转贷手续,打击了生产经营正常、诚实守信的客户,从而在社会上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纵容了客户不守信用的行为。

二、防范对策

1、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防范违规行为。一是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信贷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相应的权力约束,对不同岗位和不同部门实行相应的岗位责任约束和职能约束,促使所有信贷人员严格执行信贷制度,预防人为因素对信贷工作的不

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二是建立一个有力的监督机制,主要是加强上下级监督,一级盯一级,逐级抓落实;加强平行监督,形成平行分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发挥银监、行业管理及行政执法部门的外部监督作用,以弥补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可能失效后而产生的违规行为的监督;加强稽核监督,以最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理手段,强化制度执行的后续监督,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2、健全和完善信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遏制、查处违规行为。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防范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并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实行信贷管理标准化操作,规范经营行为。一是对贷前调查、借款人资信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各环节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化规定,使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也知道何时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信贷操作不当而诱发新的风险贷款;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执行制度的程度和要求,都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既使每个员工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为组织考核检查员工制度执行情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三是引入技术性的刚性约束机制。通过对农信社信贷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升级,建立技术性的刚性约束,对未经过各个操作环节及未经过审批电子指令的,系统都不予以确认,从而确保客户准入及贷款审批的规范性。

4、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提高信贷制度的执行力。一是要积极加强制度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强制培训制度,既要使每个基层员工全面掌握制度的内容和要点,也使其深刻理解制度的意义、作用和落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不执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基层员工对制度的理性认识和执行意识;二是大力倡导农村信用社先进的企业文化,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与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在“敬业”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精神动力,通过积极开展一些制度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宣扬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方面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正面教育,用身边的典型人和事来激发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三是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从而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兑现奖惩办法,形成引导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单位地址:江西省广昌县建设东路27号

邮编:344900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篇2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这无疑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农信社传统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汇集小额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农信社普惠金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提高了办贷效率,简化了批货手续;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科技创新,使城乡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可以更好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但另一方面,相对农信社,互联网金融自身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天然缺陷,一是农村多数百姓朴素的理财观念还未跟上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步伐,对于新兴的金融产品接受程度不高。二是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控上低估了传统借贷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小规模的借贷风险很难判断。三是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海量数据支撑,但对于这些数据信息的甄别较为困难。

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员工把所从事的信合事业始终当做一项光荣的事业来抓,带着感情走进农村,怀着深情面对农民,揣着真情支持农业上项目,背挎包、夹算盘,下农田、摸农情,听农言、查农意,下地问耕、上门询贷,打下与农民“鱼水情深”、“一家情浓”的感情基础,这些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得到的恰恰是互联网企业所缺失的。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壮大,农信社要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同时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克服在个性化服务、客户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劣势。

理念要有新转变。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追根溯源还是得益于用户的满意度。新金融模式凭借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使其比较有效地占有客户信息。因此农信社首先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我们经营管理经验,重塑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细分,提供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定制化部署,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

发展要有新思维。现阶段,农信社的优势是存贷款基础较好,在当地具备人缘地缘优势,但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创新不足。因此,农信社的每一位干部员工都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及时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农信社要想迎战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首先要加强沟通与学习,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常态。要勇于吸收和借鉴各专业银行及互联网金融优势,运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其次要打破传统思维,建立与现代金融相融合的战略思维,充分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全方位、多角度对业务、管理、风险把控等进行梳理和定位,大力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业务;其三要强化营销意识,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开展“扫街式”营销对接活动,积极落实发放IC卡、代收代发等业务,POS机、农民自助服务点、助农取款点的推广布放工作,全力打造“10分钟金融服务圈”。

市场定位要准确。农信社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始终姓“农”。“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基石,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传承信合文明,发扬吃苦耐劳、一心为农的敬业精神,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在支持农业生产资金上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简化放贷程序,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服务方式要创新。农信社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集约化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实体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利用已建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与互联网银行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积极尝试推进以金融便利店、村头服务点为方向的渠道建设,立足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设立金融便利店,确保广大客户享受到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服务客户要精准。当前,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如何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农信社需要思考的问题。农信社要积极探索“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服务模式,通过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客户链条,网点设计应更贴近客户、更温馨、更人性化,人工客户服务要更温馨,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差异服务,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信贷产品,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以此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要通过精准定位客户的偏好,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打好“亲情牌”和“感情牌”,真正做到每一位员工带着感情去服务。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篇3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4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招商引资、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0年7月,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05万亿美元。目前中国22%的税收、28%的工业增加值、55%的进出口、50%的技术引进、约4500万人的就业,都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互利共赢的。对中国来说,通过持续吸引外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以及众多国际化人才。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则赢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不少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近年来,中国全面把握对外开放阶段性特点,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在境外设立企业1.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已达2457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布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缓解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

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把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作为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厚的回报。当前,中国正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5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篇6

当前农信社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业务轻宣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在推动业务发展中所取到的重要作用,对宣传工作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重业务经营轻宣传报道、调查研究的思想较严重。一度导致宣传工作只是走走过场,应付检查。

(二)部分职工认识片面化。不少员工对于宣传工作认识片面化,认为农村信用社作为业务部门,只要专心把业绩搞上去就行,宣传则是可有可无的,同时没有把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忽视了企业宣传的功能,将企业宣传游离于经营管理之外,导致农村信用社宣传工作走入误区。

(三)宣传能力和手段较差。目前大部份联社、信用社均没有设立专门宣传机构,没有明确专人负责宣传及调研工作,宣传形式因循守旧,没有开拓创新意识,往往是条幅在门前一扯,只是停留在“挂挂横幅、喊喊口号”等表面宣传上,却没有把宣传工作提高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上来看待,宣传过程比较被动,走过场、走形式现象严重,甚至只是单一的应付上级检查,宣传方法和力度肤浅。

(四)宣传内容单一重复。现实中不少信用社所搞的宣传活动往往缺少信用社行业特色,缺少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内容单一、低水平重复怪圈,既收不到效果又浪费金钱,不能有效的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及市场活力。

对提高当前农信社宣传工作针对性的建议:

思想认识要先行。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注重农信社品质的培养,改变社会大众对农村信用社“土里土气”的形象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使职工充分认识自己的单位,激发员工热爱农信社的激情,从而通过各种渠道展示信用社的亮点,创设各种机会在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我们就要在开展宣传工作突破原有的宣传模式,不仅要通过舆论引导、活动报道的方式,

宣传组织要加强。各级农信社应明确一名业务精通,熟悉政策和宣传知识的领导主抓宣传工作,成立宣传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分管领导应对信息宣传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经常了解宣传工作开展情况,掌握宣传动向,及时帮助解决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定期组织交流、培训、调研活动,可把信息宣传工作纳入业务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大力动员信用社各营业网点人员参加宣传,让宣传成为一种习惯。

宣传形式要多样。我们要从农民朋友的生活习惯出发,选择他们需要的、且乐于接受的金融品种,例如利率政策、利息计算、假币鉴别,贷款政策、品种、办理流程,信用记录等,采用农民朋友喜间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横幅宣传。通过在各乡镇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能够有效的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墙体广告宣传。在农村街道一些农户的住房外墙张贴或刷写信用社的宣传标语,让农民朋友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我们的各项金融业务及惠农政策,对业务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传单宣传。主要是将当期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通过印发传单的方式,利用赶集日派发、在贷款调查、收息揽储等工作中入户发放、放在营业大厅由客户自由领取等多种方式发放。

印刷品宣传。印制一些农民朋友乐于接受的小物品进行派发,在校物品上印制信用社业务进行宣传

媒体宣传。与当地电台合作,制作相关节目进行滚动播出,宣传农信社各项金融业务和惠农政策。

宣传渠道要顺畅。在主流媒体上展示信用社的新变化,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型活动,在国家、省市一些大型活动上露相并争取好成绩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农信社的宣传部门可以分解宣传任务,加强活动宣传的层次性,动员广大职工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注重与主流媒体联系,找好与时事和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切入点,争取多方面的报道、宣传,在主流媒体上唱响农信社的声音。

宣传思路要创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力量源泉。首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创新,要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于打破常规,革除陈规陋习,树立开拓精神;要讲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传统,重视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意、求实效;要坚持常创常新、再创再新,工作不息、创新不止。只有坚持不懈地创新,宣传思想事业才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其次要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善于运用科技成果,不断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逐步推动宣传文化事业管理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络、手机短信息等新兴阵地,积极抢占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和制高点。

优质服务是关键。有行的宣传固然重要,但是无形的宣传更加不能忽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广大一线柜员处在农信社阵地的最前沿,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服装、佩戴工号牌、微笑的服务、规范快捷的操作能充分显示信用社的服务宗旨及理念,展现信用社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广大客户对信用社的认知度,从而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总之,提升信用社宣传水平是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工作,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做好宣传工作,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李安海)

当前信访形势分析及对策 篇7

今年上半年,我区大事多,硬任务多,随着我区项目建设年的不断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的开展,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稳定隐患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也随之带来了大量矛盾的凸显。我区信访矛盾集中暴发,信访总量高位运行,集体访、越级访异常突出,涉访违法行为(非正常访)时有发生,信访形势异常严峻。1-6月份,全区共发生到区以上信访事项182件起,同比上升6.9%。其中受理群众来信61件,同比上升97.1%,接待群众来访121起1198人次,同比分别上升6.7%和8.2%。

一、信访出现的新特点

从统计上看,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访数量相对增加。今年以来,全区共发生集体上访45起689人次,同比分别上升5.4%和8.1%。其中,5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4起330人次。集体上访多涉及村居政务财务、村干部作风、换届选举、土地征用和拆迁迁占补偿、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历史遗留问题等群体性利益较强的问题。村两委换届中落选人员、离任村 干部、复员军人因具有共同或相同诉求,都是集体访的高发人群。

(二)越级访更加突出。截至目前,我区实际发生到市上访52起680人次,分别占总量的42.9%和56.7%。根据市信访局最新通报数据,截至目前,我区共被市登记通报到市上访37起649人次,起数和人次分别居全市第2位和第1位。特别是几起大的到市群体性上访严重影响了我区的考核位次。信访的层级性被弱化,突发性增强,给预测和应对工作增加难度,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多被动,也增加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成本。

(三)无理访日趋严重。

(四)民主访比较集中。在全部信访案件中,大多是村民对村里的作为不满意,怀疑他们的公正,认为他们侵权,反映出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村两委换届程序不规范;没有按规定给予土地承包权或者说给予的不完整;承包他人的土地、林木不合理,损害村民利益;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集体利益;村政务财务不公开,剥夺村民知情权;在调处村内矛盾上不积极、不公平等。

(五)利益访现象十分典型。3月下旬以来,全区绝大部分村居顺利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但个别没有实现个人意愿的竞选人员,开始以村干部违法违纪、村财村务不公开、换届选举程序不合法等为由煽动群众来 2 区到市上访,以达到个人目的。同时,通过选举暴露出的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利益纷争和宗族势力较量等深层次问题。在胜利大街南展工程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群体存在攀比心理,对有关拆迁迁占补偿和征地补偿标准表示不满,情绪较为激烈。

在上访中,都是为着利益,而且是个人利益,很多上访人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主动要求政府办理城乡“低保”、要求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要求政府给予经济帮助等。

二、信访新特点的成因分析

信访量出现大面积反弹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说:

1、求发展必然引发新的矛盾

信访是稳定情况的“情雨表”,多发的信访虽然暴露出很多不稳定因素,但也充分证明了发展的持续与高效,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伴随着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一定会出现,这是利益变化引起的必须结果。比如我区土地项目建设,关系到土地的重新划分,涉及有关人的具体利益,难免有人通过信访表达请求。在村两委换届中,一部分人必然落选,为了挽回失去的利益,他们走上信访的道路。所以,信访是发展过 3 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就能明得失、知不足,更好地开展工作。

2、执政理念的强化,弱化了管理与监督 正是以民为本理念的强化,我们强调服务与诚信,弱化管理与监督,理解并宽容群众的不合理请求,对他们偏执甚至错误的行为只是加以说服教育而不是制裁与惩罚,导致信访方便快捷,成本较低,成为人们主张权利,维护利益的重要选择,信访数量增加自然而然,而且在短期内不会减势。

环境的宽松加上信息时代信息的开放,群众思想活跃,想法丰富,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观念强烈,耻于利而荣于义的思想进一步弱化,积极争取应得利益,甚至包括不该得利益,使得利益访现象非常典型。

3、人多壮胆,法不责众

为了减少恐惧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许多群众在人多壮胆心理作用下积极利用集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也有些群众为了制造声势,增加政府压力,人为地串访集访,导致集访的相对增多。

4、部分法律的不完善 目前正在施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为村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其规定得仍然不全面、不完整、不具体,在某些方面难以操作,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生活需要。比如对村组法律地位问题,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作为村内的村民小组能否有自己独立的土地等财产,现实生活中,很不统一。有的村以组为单位,土地分包村民。有的村全村一个标准,分包土地。有的村,组里有自己的实体,收益为本组所有,而有的村只有村属财产没有组属财产。正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则与笼统,引发歧义与争议,产生上访。一些村干部政策法律水平差,处理事务淡化程序、不公开透明,甚至有失公正,引起群众合理怀疑,引发信访。更有部分村组干部作风不务实,工作不积极,服务不到位,群众有意见,只好上访。

5、历史与现实的偏差

极少数群众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能摆正历史与与现实的关系,总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昨天,从而产生不合理要求想法。任何政策法律只能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不可能调整过去。一些离任村干部、复员军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感恩当初组织上的照顾,让他们成为先进分子,从普通群众中脱颖而出,从事非农业劳动,有一份体面的岗位和当时不错的收入,反而以组织欠债的心理要求补助 安臵、帮助支持,或者要退休工资,或者主张支付养老金,用现时的政策回去调整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根本不可能落实的主张不能实现时,就理直气壮地上访。

从主观上讲: 一是群众信访观念存在误区。

在大信访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信访群众的信访观念陷入误区。信“访”不信“法”现象严重,涉法涉诉案不走司法程序,而选择信访途径谋求问题的解决,甚至已经依法判决处理的涉法涉诉案件,信访人要也放弃司法程序,把信访作为解决涉法涉诉问题的途径;信“上”不信“下”现象突出,多少年来官情结在群众心目中始终存在,认为官大好办事,权重办成事,在“告御状,众官怕”心理驱使下热衷于进京到省上访,一些尚未在本地反映的问题,信访人采取直接越级上访寻求问题的解决,造成越级上访的高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思想作怪。在群众潜意识中,个访不如集体访解决得快,正常访不如闹访解决得好,小闹不如大闹解决得多;“信访谋利”的思想作祟,在不正常利益观念的驱使下,通过重复越级上访,有意闯红线,扩大社会负面影响,向 接访干部索财要物,已从单纯的解决问题为主转为谋财、旅游为主。

二是维稳网络功能弱化。基层“三调联动”网络不健全,矛盾纠纷隐患处臵不及时,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信访维稳“村为主”功能发挥不正常,隐患排查、纠纷调处、人员稳控、信息掌握报送等机制不畅。

三是“事要解决”责任疲乏。厌烦情绪滋生,化解矛盾信心不足,处臵诉求办法不多,工作责任不到位,使问题久拖不决,并日趋复杂。

四是重带回轻处理

导致我区信访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信访环境和信访人思想观念偏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信访体制、机制和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还有我区特定的地理位臵等方面的因素。要切实扭转当前严峻的信访形势,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教育疏导,教化群众。要大力广泛宣传《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依法信访规范信访秩序的一系列制度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方 7 式,依法反映合理诉求,规范信访行为和秩序,净化信访之风。

二是抓排查化解,源头防控。要强化信访源头管理,健全维稳网络和矛盾隐患排查机制,坚持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相结合,将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发现和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按照“事要解决”的原则,强化有权处理问题的单位和部门的责任。做到诉求合理的全部解决到位,部分诉求合理的部分解决。坚持杜绝因合理诉求处臵不及时导致越级上访的发生。

三、抓责任到位,权责明晰。要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责任制,隐患排查不出乡、村(单位);矛盾化解不出村、镇(单位);重点人员吸咐在村镇;接访处访上下联动;打击处臵公安及时介入。

四、抓体制完善,长效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综治维稳中心的运行机制。强化直接调处、监督查处和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职能,深化四级会诊调处机制,加强处臵中心运行的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领导公开接处访制度的贯彻落实,突出抓好领导接访、单位处访、综合整治、责任追究、基础建设、信访考核等制度的贯彻落 实。

五、抓人员稳控,减少总量。要克服稳控工作时紧时松,松弛无度的状况。在管理上做到稳控措施落实常规化,平常与特殊时期一样,新访与老访一样,切实将人员稳控在当地。在机制上做到信访信息互联互通、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在效果上要将上访人员“盯死看牢”,吸咐在当地,切实瓦解串联抱团越级上访,破解个访抱团成集体访的问题,控制上访频率,减少信访总量。

当前农信社形势分析 篇8

基层营业网点是农村信用社直接服务客户的窗口,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该网点的业务发展质量与速度,而且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对外的企业形象和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位置。

基层营业网点是农村信用社直接服务客户的窗口,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该网点的业务发展质量与速度,而且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对外的企业形象和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位置。在当今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农村信用社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基层营业窗口如何与时俱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基层营业窗口服务出现的新变化

金融是服务行业,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生命。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都十分重视基层营业窗口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制订了一系列服务制度、考核办法和约束措施,有效的提升了窗口服务质量。促进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服务创新层出不穷,使得当前基层营业窗口服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服务理念的变化。传统观念上人们把服务理解为态度和效率,态度好、速度快就是服务优,对服务不计成本,不讲效益。随着金融服务的推陈出新,当前服务理念有了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要具有全面性。现代服务理念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检验标准,要求农村信用社不仅要满足客户态度好、速度快等最基本的、低层次的金融需求,还要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理财等多方面的高层次金融需求;二是服务要讲究效益性。当前,社会金融服务需求的扩大与农村信用社服务能力相对减弱的矛盾更显突出,农村信用社为确保相对有限的服务资源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必须放弃免费服务理念,逐步扩大服务收费范围和收费项目,提高服务效益;三是服务要体现差异性。不同的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的贡献是不同的,高价值的客户理应享受高水准的服务,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贡献价值的大小,对客户实行分类,不同类的客户要享受不同质的农村信用社服务,通过服务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

2、服务需求的变化,与十几年前相比,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三大变化。一是服务需求大众化。当前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年龄段都对农村信用社有金融服务需求,与十年前比呈几何级增长。二是服务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信用社服务客户层面的不断扩大,而各个阶层的金融需求又不是完全相同,如个体工商户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高效的结算服务和快捷的资金融通服务,广大务工人员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安全快捷的汇兑等,由此形成了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格局。三是服务需求个性化。既使在同一层次内的不同客户。由于基础、现状、目标不同,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也是不同的,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服务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服务方式是客户与农村信用社员工面对面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机互动、网上银行等新型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形成当前较完善的六大服务渠道,即柜面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客户经理。

二、提升农村信用社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各级党委都在不断强调加强优质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从整体来看,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日益激烈地竞争形势,特别是一线营业网点在柜面服务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提升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1、从思想观念上提升。要树立五种理念:一是要树立服务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服务不仅代表一种制度、一个程序、一次行为,它更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员工精神风貌和企业精神,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内核;二是要树立服务是一种管理的理念。服务的表象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与客户的互动互为,深层体现的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三是要树立服务是一种品牌的理念。服务体现着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孕育着农村信用社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品牌;四是要树立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取决于客户资源,最终来源于客户,因此要适应客户的需求,切实解决客户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通过服务客户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益;五是要树立服务无小事的理念。无论是对大客户服务,还是对一般客户服务都要一样认真对待,时刻都要以客户的满意作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工作的方向和标准,实现服务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2、从行为上规范。一是健全客户服务体系。要坚决克服和纠正服务工作中过分依赖硬件的行为,把规范化服务列为从严治行的重要内容,当作生命工程来抓。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客户服务体系,改变过去依靠某个专业部门管理的单兵作战方式。二是抓好重点环节。提升窗口服务,员工柜面言行至关重要。因此,要紧紧抓住柜面这个关键,着力强化员工的服务语言、服务纪律、服务质量等重要环节管理,要求所有干部员工都使用文明用语,窗口服务时提倡讲普通话,严肃统一着装纪律,注重个人仪表干净、卫生、整洁,使文明服务和规范化服务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3、从机制上创新。一是要建立责任机制。规定各单位负责人是优质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凡出现服务投诉、业务差错,无论涉及到谁,都要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以责任机制保证优质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各个单位要结合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优质服务工作考核细则,要根据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奖罚制度,并坚持做到按月考核,按季兑现,以考核约束增强优质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进要抓好示范,对社会形象好、服务质量高、存款增长快、经营效益优、深受客户赞誉的星级营业网点和星级服务员要进行隆重表彰,并在全行大力弘扬,发挥好窗口示范作用。三是要强化监督机制。要通过建立“两查两簿”强化柜面服务监督,并作为考核评比的主要依据。“两查”即支行组织优质服务检查组进行明查,通过聘请社会力量进行暗查;“两簿”即建立柜面服务留言簿和建立客户投诉登记簿。四是完善培训机制。要以支行为单位抓好全员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分期分批组织一线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加快员工知识更新,加深对业务操作技能掌握。要抓好员服务知识培训。通过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礼仪、行为准则、处罚办法、服务规范以及相关的业务操作规程、制度办法、法律法规等知识,力争全面掌握,深刻领会,落实到位。

上一篇:委托代办过户协议书下一篇:初中化学物质分类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