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选7篇)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篇1

单位:高集联校

通讯地址:山东省东阿县高集镇玉蒋小学

联系电话:***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高集联校 尹燕武

最近读了美国教育学家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有爱心就会有教育奇迹!”

关于小学教育,我认为应该是兴趣的教育、习惯的教育!所以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下面我就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谈谈我的若干拙见,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我刚刚走上讲台,面对着四十个学生满怀期待的目光时,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不知道孩子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能给孩子们什么,现实是迷茫的„„于是,我走在了探索的道路上。正是雷夫老师的这本书带给了我方向,给我指明了方向„„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新课标要求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宰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垄断,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改革,但是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必须是有学习的兴趣。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什么有关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点:

(一)主观方面

学习,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自身,这与学生自身的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的孩子先天对语言类科目比较感兴趣,而有的则对算术方面有天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当然,孩子所处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儿童所处环境中,父母的学习态度,对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如父母爱学习,常谈学习的重要性,善于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书籍等,儿童对学习便会产生热情,对学习会比较有兴趣;等等。

(二)客观方面

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学生往往是先喜欢一个老师然后再喜欢这门学科;学生通常也是需要去哄,老师以生动活泼灵活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把儿童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家长也可以用新颖的学习文具把儿童的兴趣吸引到作业上来;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肯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现在小学里开设的科学课,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学生动手去做,漂亮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去探索;等等。

二、小学生具有好新、好动、好学、好胜的特点,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变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他们喜欢去体验区接触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欢出发去认识事物,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装满昆虫上的口袋》,文章继续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由于对昆虫的喜爱,而去研究昆虫。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因为要去了解课文,背诵课文,而是对教学过程本身产生了兴趣,比如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吸引力,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目的和需要所激发的。例如,学生并不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老师以身示范,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而对锻炼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缺乏中心兴趣

学生从幼儿园对形形色色玩具的兴趣逐渐转变到学习上来,开始接触到许多文学文艺性的知识,不再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读课本,读作文,读报纸„„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心兴趣是什么,如何围绕中心兴趣去扩大兴趣范围。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一会儿喜欢写字,一会儿喜欢算术,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唱歌„„他们没有目的性,而且没有稳定性,但是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学习兴趣会相对稳定一些,保持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四)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及时面对比较有趣的事物或活动,也仅仅是对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难以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消极兴趣,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学生逐渐会问“为什么”,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体现出来了。

三、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寓教于乐,趣味横生

寓教于乐,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穿插有趣的游戏、活动等,采用有趣多样的导课方式,课未讲先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在课堂上手脚并用,开动脑筋,使他们积极、活泼、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课堂上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厌恶学习,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就要从问题入手,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讲述《天火之谜》时,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火呢?天火之谜是如何解开的呢?然后安排学生带着“疑”看书,产生兴趣。教师设疑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达到产生兴趣的境界。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备课,去讲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老师只需要在孩子讲解的基础上稍作解释,能把这堂课的要点融入到孩子的大脑中,让学生管理学生,而不再是老师管理学生,老师要放弃陈旧的观念,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要相信孩子们。

(三)保护孩子们的有益兴趣,摒弃不良兴趣

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往正确的轨道上走,比如孩子们喜欢打乒乓球、吹笛子、跳秧歌舞等,老师要保护孩子们这方面的兴趣,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有些不良的兴趣,如去网吧,玩游戏等,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教育,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孩子的兴趣,所以教师也要加强培养自己健康有益的兴趣。

(四)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生接触知识的平台越来越多,多媒体,电脑等设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篇2

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教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成绩前5%的行列之中。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他们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这位心灵导师教导了这些学生受用一生的技巧、人格和信念。《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讲述了雷夫老师动人的育人故事。

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雷夫的自序,他承认自己曾经因为周围充斥着无尽的标准化测试、快餐主义的文化而感到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失望。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教室里的火”唤醒了他。当时,他为了帮助班上的一个女生寻找化学实验用的灯芯时,因为太专注,连头发被烧着了也浑然不知。通过这件事情,雷夫领悟到既然自己可以如此地投入教学,那么,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

寻找第六阶段

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胶着剂。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在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六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他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六阶段”和那些号称“照这二十七条规则做,你也可以培养出成功孩子”的过度简化方法不同,它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这六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而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总令我惊讶不已。

——摘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14-15页

“教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能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是个好的开端,但也仅是“好的开端”而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点醒了雷夫,“六阶段论”成为第56号教室的每个学生人格发展的导引。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一个教师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让一个班级变得“有条不紊”,但是仔细看每一个学生:僵硬的表情、拘谨的动作、细弱的声音。不难发现他们被“恐惧”攫取了心。雷夫坦言早年时他曾经使用过“恐吓+处罚”来管制学生,这导致了学生在教师面前噤若寒蝉,而一旦教师不在场的时候就炸开了锅,并且像个游击队员一样学会了和教师玩“捉迷藏”。“我不想惹麻烦”只能换来害怕,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比起“惩罚”来,“奖赏”少了“恐惧”,多了“愉悦”,似乎更高明一些,但从本质上看,这个阶段与前一阶段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论是小红花、五角星,还是糖果、玩具和游戏,都是教师的一种“贿赂”,学生们就像马戏团的小动物一样,奔着那些诱饵,不断地重复笨拙的动作。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学生们会患上“奖赏症候群”,没有奖赏的事情不愿做了。另一个潜在的、更严重的危险是,当学生们的眼睛里只有这些外在的奖励时,会忽略了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这从长远来看,贻害无穷。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如果说使学生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教师都不能称为“好教师”的话,到了这一阶段,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己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了。随着学生们慢慢长大,他们会取悦自己喜欢的人,面对他们喜欢的教师,他们双眸发亮、腰板挺直、发言积极,教师说什么都愿意听,什么都愿意做,充满了信任。许多教师也会沉迷和陶醉于学生们的这种信任和崇拜之中。然而,清醒的雷夫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所以,为了学生们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每一名教师都不应自我陶醉。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比起纯粹的“个人崇拜主义”,“自愿遵守规则”显然更为理性,一些高明的教师不仅制订规则,而且说明规则的理由,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另一些教师则会邀请孩子们一起参加班级规范的制订,这样的民主参与显然能让学生们更加心悦诚服。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美,然而依然有问题。雷夫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为了教学生们学会感恩,他制订了一个规则,当他给学生一个礼物时,学生需要在三秒钟内对他的善意表示感谢。这个方法非常奏效,他的学生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但是一天晚上,这群孩子去剧场观看演出,他们居然对为他们送饮料和找座位的工作人员反应冷淡。这表明他们只有在那间教室里才会感恩,一声“谢谢”对他们来说只是规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更何况,如雷夫所说,过分“遵守规则”还会培养“循规蹈矩”的人格,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培养对他者的同情心,无论对成人和儿童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换言之,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雷夫是通过《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来启蒙学生们的同情心的。在书中,作者阿坦克斯·芬奇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学生们被作品所打动,仁慈心开始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滋长。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到哪里都会引人注目,因为他们会体贴别人,轻声说话、拾捡垃圾、表达谢意、帮助弱者等。一旦学生到了第五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这是成功的教育了,但是教师还可以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就是“第六阶段”。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坦言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第六阶段触及人的灵魂深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在第56号教室里也有达到“第六阶段”的学生,布兰达就是一个例子。某日,一位母亲牵着她6岁的孩子来找雷夫,告诉他前一天她的儿子被几个恶棍殴打,其他人都袖手旁观,但有一个路过的女孩把他的孩子扶到路边,帮他清洗血污,并护送他回家。这位母亲希望能找到那个女孩,亲自感谢她。雷夫问全班是否有人知道,大家都说不知道。这时,在议论纷纷的学生中间低下头的布兰达显得特别惹眼,在雷夫和布兰达目光交汇时他读到了她的小秘密,布兰达眯着眼,严肃地摇摇手,雷夫明白这是告诉他什么也别问。雷夫和布兰达在毕业后仍然保持了长期的联系,但他们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件事。这就是雷夫所说的“第六阶段”,这是最美好的境界,没有任何强迫,没有任何功利诱惑,没有任何规则规训,只是真心想做,并从中获得快乐,不企求任何回报。

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教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学生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学生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摘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69页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的国家,但从雷夫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更何况报纸上每年至少会公布一次标准化测试结果,作弊、盲目加压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尽管雷夫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各种问题,但同时他很清楚学生们也需要面对无奈的现实。56号教室里班训中有一条就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和学生们都很认真。只不过这里的“认真”有不同的诠释。首先,雷夫会告诉大家,测验只是一种测量工具,它测验的是“某种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在测验中表现不佳,只是意味着他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技巧,而作为教师的雷夫很愿意帮助他掌握。在考试前第56号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娱乐项目”,这是分享学生们以往因为测验成绩不好而引发老师家长们大发雷霆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让大家捧腹大笑。接着,雷夫会请大家思考一些问题,如:要是他们某次测验没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父母朋友是不是会离你远去?未来前程是不是从此断送了?第二天的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当学生们认真地思考了这些问题后,他们逐渐树立起对测验的正确态度。

其次,在雷夫的数学课中,常常会做一些很特别的题目。比如“63+28=(),请给出ABCD四种答案”,学生们会心领神会地给出四种答案,91 (正确答案)、35 (让把加法弄错成减法的学生选)、81 (让忘记进位的学生选)、811 (给乱加一通又忘记进位的学生选),这个练习让学生们明白,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错误的答案是出题者留下的“陷阱”。大家爱上了这个“侦探”的游戏,通过揣测出题者的心思,大家的解题错误率也降低了。

除了“侦破陷阱”游戏外,雷夫还有一个“订正答案”的练习。模拟考试结束后,雷夫会和大家一起阅卷,当问到一个题的答案时,回答的学生不能只说出选项,而且要解释选择的理由,并进而说出其它答案错在哪里,这在无形中养成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可以在标准化测验中胜出,但是雷夫时刻提醒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中。品格、诚信、道德、胸襟的培养远比测验成绩的提高要重要和困难得多。”比起学生纷纷考进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名校的傲人成绩,雷夫更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善举。

经济学的天空

请容我标新立异。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我的学生们就从我们的经济制度中学到了这样一课。去年,有个目前就读于弗吉尼亚州华盛顿李氏大学的学生写信给我。她在信中提到的事情,比任何标准化测验更精确说明了何谓成功的教学。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日本时,海伦注意到身旁每个朋友都发生了财务问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要求父母汇更多的钱给他们,而她是唯一无此困扰的人。因为她懂得节俭的可贵,严格遵守预算,延迟享乐,不只存够了生活所需的钱,还计划在回美国前去其他国家旅行。她谢谢我的教导,并在信中写道,她了解何谓经济责任。这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而她在五年级的时候就学到了。

——摘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133-134页

‘红领巾银行”“小小管家”之类的实践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雷夫设计的“经济学天空”却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设计。之所以称为天空,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经济学天空”意味着雷夫设计的“整体感”;其二,“经济学天空”为学生的未来展开了广阔的翱翔空间。正如书中的海伦所说,遵守预算、延迟享乐、经济责任等别人成年后仍欠缺的东西,她在五年级就已经学到了。

在开学的第一天,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拿到雷夫开出的工作清单,上面有教室管理员、银行工作人员、球具管理员、办公室信差等职业以及相关的工作内容和工资收入明细,学生们可以自愿申请到一份工作。班级中的课桌椅需要收费,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们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分类账页,让学生们记录“收支结余”“交易日期”“交易名称”等。

减负增效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篇3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1、课堂上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替换》,先播放曹冲称象动画。再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上课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加上确定的手势,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的语言,妙趣横生的话语,恰如其分的比喻,都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活动。例如,在出题给孩子们自己算之前,先在黑板上多出一道题目:53+28=()A.B.c.提问谁知道答案?全班同学都会回答:81。再问如果81放在选项c,有谁告诉我选项A、B会是什么?生1:是25,给把加法看错成减法的学生选;生2:71,给忘记进位的学生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里有他算的(不正确)的答案,就会认为自己一定没错。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要检查、考虑、分析该选题的所有选项,不轻易掉入陷阱。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善于学习

我上次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计算时,尝试着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反思练习”,教学时先通过情景“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然后提问:“你能把‘0.8×3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的算法有:

①0.8+0.8+0.8=2.4元,②0.8元=8角,8×3=24角=2.4元,③0.8×3=2.4④竖式,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①②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板书正确做法。

提问: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拓展了教学空间,融合了学生的思想点滴,让学生善于去学。

三、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注意了信息资源的现实性、探究性。提供了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的情境主题图,提出了要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两辆客车每辆车准乘70人,有四个班去参观,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这些信息学生很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客车?”学生可以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并在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教材提示教师在这儿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决学生学校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与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上完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有一道求操场周长和面积的题目。如图: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学校正在给给操场铺塑胶草坪,学校的王校长想知道绿化这个操场投入多少资金,你们看王校长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这个问题正如以往一样.基本上都能顺利解决。)

2、学校春季运动会400米赛跑中,将起点定在红色点处。你认为参加400赛跑的同学跑一圈够了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就更精彩了。学生一看问题:跑一圈够吗?第一反应就是“我猜猜……”“我估计……”那么猜的对不对?一圈到底够不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马上就拿起了笔进行正确的计算。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如果你问操场的周长是什么?也许学生会搞不清楚这个概念。但是你让他想跑一圈够吗?(学生有着实际跑步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操场周长的概念。

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想法。在各抒己见中完善对于操场周长概念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跑道宽1.2米,400米赛跑要经过两个弯道,那么从第2条跑道开始,每条跑道的起跑线都要比它里面的一条跑道向前移多少米?

第三问中的请你估计起跑线在哪?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有的说:在起跑线前1米。有的说:在起跑线前2米。有的说……五花八门,好多的答案!那么究竟谁的估计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给旁边同学听,一起检查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这样的争论加深学生自己的讲解将整节课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课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操场不是别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而是椭圆形(2)现在为什么又会演变成两条直道加弯道,而不是真正的椭圆?(3)跑道的比例?

第二天一上学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答案。我还是让他们把答案放到课堂中交流:1、圆弧可以比较合理的利用空间。2、运动员跑步转弯时转圆弧比转直角或是三角之类的要容易控制3、真正的椭圆的话,跑直道怎么办,毕竟是为运动而设计的。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篇4

看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个题目,感觉有点新奇,对于教师来说教室是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大家都说农民的科研在田野,工人的科研在工厂,教室的科研在教室,究竟雷夫这个广为人知的教师在第56号教室里科研了什么呢?我充满好奇地翻开书本,用心的品读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自己的内心不时的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记得那是我第一年做班主任,我们班一个男生也像艾里克斯的似的,在连续一周“忘记”带作业后,终于,我再也忍不住了,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要他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地上,让他找作业。其实,我早已知道他又忘记写作业,而并非忘记带作业,我这样做只是想发泄我内心的不满,只是想让别的孩子见证我班主任的威严,看了艾里克斯的这个故事,我想,我比艾里克斯的老师幸运,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找到学校来找我算账。其实,现在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撒谎了,也可能以后都会完成作业,或许„„

第二章中“寻找第六阶段”,他认为孩子中存在着6种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我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感觉是帮孩子建立第二阶段,以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来激励他们,看着他们热衷于这些奖励而进步时,还满心喜欢,自以为自己教育有方,其实我这是在拦阻孩子们前进的脚步啊,我们要寻找的是第六阶段,而并非停留在第二阶段。

此外,通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篇5

——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 赵丰平

你见过学生“培训”老师吗?中学生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老师们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山东省昌乐二中前不久举行的“271高效课堂”研讨会上,4位学生代表走上主席台作报告,台下听众则是全校老师。

吴海青、朱萌、郭若楠、杨德全4位同学都是“271高效课堂”的优秀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担任组长,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在报告中,他们用切身体会描述了自己眼中的“271高效课堂”。在他们看来,“271高效课堂”自主、开放、高效、富有激情,使个性和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释放,为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71高效课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学生们这么推崇?原来,这是昌乐二中一项闻名遐迩的教学改革。校长赵丰平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老师为高分教、学生为高分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被剥夺,学生的学习经验、认知特点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也时常反思:这样的教育能给孩子一生留下什么?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老师们的“探索迷局”豁然开朗: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走出高耗低效的应试泥淖,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自2007年起,昌乐二中以全人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性变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271高效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所谓“271高效课堂”,就是把课堂时间划分为“2、7、1”三个部分:大约20%的时间,老师诠释学习目标,组织、引领、激励、点拨学生学习;大约70%的时间,学生分组合作,展示点评,质疑拓展;大约10%的时间,总结反刍,当堂检测。“271高效课堂”的主旨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这是赵丰平校长的一句名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为此,学校提出“三力建设”:打造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深刻体会主人翁意识,管理好自己,带好自己的团队,提高自己的威信;学会打理生活,享受生活,从生活的大学校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在每个班级里,不光有常务班长,还有值日班长、值周班长,每位“班长”工作交接时都要总结任期内的工作和班级发展情况,并为继任者提出建议等。在小组内,既有行政小组长,也有学习小组长、科研小组长,他们合作共建、各司其职,互相督促,合理协调,在总体评价机制引导下,共同为小组发展和每个人的成长负起自己的责任!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老师们的职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此,赵丰平校长要求教师进行“六项修炼”:修炼上进的事业心、修炼博大的爱心、修炼坚强的意志、修炼豁达的胸怀、修炼协作的能力、修炼认真的态度。学校还启动园丁读书锻造工程,鼓励老师们读书并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年聘请专家学者给老师们“充电”;学校还与曲阜师范大学合办了150人的研究生班„„这些,都为教师成长铺设了快车道。

爱学习的天使是这样炼成的 篇6

【关键词】信任 成长 慎独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是唯一一位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他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每日新闻》则誉他为“当代的梭罗”。

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告诫我们: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想要和行知的孩子们建立信任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的肩上,我就要为他们挺起我可靠的肩膀。遵循孔圣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诲,行动起来了的我在自我修行时师从各路名师大家和身边的同事们,不断学习而不满足;总是处处注意和孩子们交朋友,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不断行动,我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走进了孩子们的世

界,我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我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任是地基,雷夫老师重点推介的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教学中,我不断地引导我的孩子们寻找着新阶段,在攀登每一个新阶段的过程中,我们都获得了不断的成长。

学生在我们相处的最初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中,是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他们是迫于无奈的:也许不交作业会被老师罚,完全是“他律”的。回想童年,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出于自己迫切而真实的意愿把功课做完的,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他们有益的,他们不是仅仅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

当我的孩子们因我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而愿意亲近我和我所教的学科之后,我们成功地进入了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只要我提出做好什么事,达到什么要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奖励,为了得到奖赏,学生的兴致立马提高不少,行为的确有所改变。于是很快我就患上了“奖赏症候群”,但很快地我就发现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学科知识本身,慢慢地我们一起退出了第二阶段,退出的过程中,我逐步让孩子们明白了,他们所有的良好的行为和表现都是应该的,都是不需老师给予额外的奖赏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顺理成章地,我们迈入了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和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取悦老师或为父母努力,都是无可厚非的。“让老师满意,让妈妈满意”就是钢琴大师郎朗学琴之初的学习目标,但是当郎朗意识到学钢琴有付出,琴声是最大补偿时,他就慢慢走向了成功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在行走到第四阶段之前,我的孩子们已经对我们这门对他们而言的新兴学科有了相当程度的科学认知,因此,当行走到第四阶段之后,首当其冲的,我给我的孩子们制订了详细的学习细则,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身体力行的孩子的数量令人欣喜地与日俱增。

能达到第四阶段已实属不易,更上一层楼之后就是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和最高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当我的孩子们终于开始受到我所教学科本身的魅力的感染,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开始探索真理、求证真理、获得真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小小的胸怀得以日益扩大,大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慨。最有效的管理一定是由学生们自己实现的,于是他们成长为了教师最可靠的臂膀,虽然在今天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些诸如收作业、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过关之类的小事,但是,在这些奉献和努力中,他们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这种准则存在于人的灵魂中,它是人的思想。凤毛麟角的他们能够达教师之力所不能及之处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奉行不悖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自律”,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由此可见,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的过渡中,实现了学生由老

师、家长“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这一阶段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让学生学会体贴别人,成为教师可靠的臂膀并有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也许这也在学生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能剩下的东西之列吧!

不要把孩子变成“听话机器” 篇7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具有标本意义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把一切正确的、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变成习惯,变成无须解释、理所当然的评价标准。你不如此,就是大逆不道,人可群起而攻之。要改变,就得花费巨大力量,付出巨大代价。

“要听话”的前提是什么?讲话者绝对正确,是真理的化身。他就是皇帝。皇帝“言必金玉、口出天宪”,他的话,被称为“圣旨”。而皇权的配套制度是等级制和家族制。因此,上级和长辈又是下级和幼辈的“圣旨传达人”。于是,中国人一出生,就面对一个天衣无缝的“听话”系统:在家听长辈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岗听上级的话,全国听皇帝的话;而绝对不考虑这话是否正确。在这个系统中形成了习惯的人,确实不知道对孩子除了说“要听话”,还能说什么。

而“要听话”是人类的灾难之源。“要听话”是对人的本质的抹杀。人是个性化的动物,具有巨大的思想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就是人的本质。当专制主义抹杀了人的本质以后,必然带来两个恶果:专制主义,甚至法西斯,必然畅行无阻。汉娜·阿伦特在对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克曼的审判中发现:极权主义的邪恶之源并不深奥和神秘,用“平庸”一词最为贴切。那个在种族屠杀中杀人如麻、罪恶滔天的纳粹分子艾克曼,看上去并不青面獠牙而是彬彬有礼,他的邪恶的动机是极其平常的服从命令和尽忠职守。“服从命令”就是“要听话”。

那么,离开了“要听话”,我们的教育会是怎样的呢?“要听话”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的灌输。我决定你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能听什么,不能听什么。即所谓“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言,非礼毋动”。被教育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错误的暴露也可能不十分尖锐。而在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各种传媒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任何视与听的规定和限令,都显得无力和愚蠢。信息已经进入了无阻挡时代。被教育者可以轻易获得禁看禁听的任何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消亡。不,这恰是教育大发展的契机。

上一篇:放飞心情作文600字下一篇:试用期工作完成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