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学生(推荐9篇)
北京市财经学校李海斌
有人说: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授人以渔”,这话令人深思。
走进语文课堂,不少课还是老样子,字词句段篇,分段、写段意、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一个格式套子毫无新意,教师上满弦嗒嗒嗒不停讲,学生心不在焉被动听。课堂内容琐屑繁杂,面面俱到,生怕遗漏知识点,实则面面不到。弄得教师和学生都特别累,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把教师和学生都解放出来,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也一定要大胆尝试:
一.以课本为基础,认真学好每篇课文。
中学语文教材是由若干篇文章组成的,教师教的、学生学的都是这些文章。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课本为基础,认真学好每篇课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领悟每篇文章的观点、理解如何布局谋篇、表情达意,把每篇文章作为学习一类文章的例子,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把读懂某篇文章作为最终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说的正是这一点,学生掌握了方法,自己自然能读懂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总结,比如:阅读说明文,主要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分类等;阅读议论文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论证形式、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每一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方法要灵活。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把多数时间给学生,教师起一个主导作用、点播作用。即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使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学习、商讨,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思路多种多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探究创造。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反馈学生的信息。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教师一般习惯于按着预先设计的思路展开教学,特别是在做公开课时,怕影响过程的完整性,思考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何得以实施和完成。当学生提出出忽意料的问题时,尤其当不明白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解决的办法”。这就不如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在学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点,保证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问题。如:一位教师公开课上讲《雷雨》,分析周朴园形象时,对周到底是不是爱侍萍处理不到位。她认为周不爱侍萍,但一位学生拿出曹禺的`文章,说曹禺认为周是爱侍萍的,老师觉得很尴尬。如果她让学生充分说明理由,听听学生的见解,会有合适答案的。
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应该仅是教语文,而应该激励学生自己去学语文。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每篇文章的重点、知识点的详略是由教师安排的。一篇课文,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和它在课本中的学习安排,可确定一项或两项重点,在这一点或两点是要一丝不苟的进行落实,但这不是说其他知识、能力点可以省去不要。因为任何细节、局部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非重点的内容,应该指导学生用旧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只是不能和重点知识平均用力。这就可以克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局面。“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利用一篇课文真能突破一两点,就够了。如在分析《包身工》时,内容、人物形象等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完成,而典型性和点面结合的写法是重点内容,需着力学习;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而小品文的特点、引用的说明方法特别重要,所以我在公开课时,就把它们作为重点内容来训练。
四.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形成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明白,我们现在分析文章是在训练阅读能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文章时也能读,以至能写类似的文章。进行知识迁移,不仅巩固学生课内学到的东西,而且学以致用,激发他们更高一级的求知欲,使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把重点知识深入讲解作为铺垫后,又节选了贾祖璋先生的三篇文章《蚕》、《我爱桃花》、《云想衣裳花想容》让学生学习体会,当然选文要与课文有联系,不能乱选。这样就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知识,提高了阅读科技小品文能力。在课后又让学生学写类似文章,或把课文改写成一般平实说明文,进行比较。
这样做,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当好学习的主人,才能有一个宽广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解放,自在教学。
关键词:活动课,综合实践,调查问卷,解放
在听课过程中,会时常发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非常认真、细致,可结果往往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大同小异。为何出现这样的事?对学生的指导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在一次不经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受到了启发。
一、“志愿者在行动”义卖活动实施过程
在“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是义卖物品,可对学生来讲,他们生活在学校里,接触义卖的机会不多,所以一开始非常担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活动,教师让学生先制订怎样开展活动的计划。这是他们的活动计划:
活动内容:义卖。活动目的:培养爱心。活动时间:4月14日上午。活动地点:上林坊。活动过程:上午到学校集中后每个人拿自己的东西到上林坊进行义卖。
看了计划,让教师大吃一惊,这样能开展吗?教师又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他们七嘴八舌地讲,义卖就是把东西拿来卖给别人,太简单了。还有的学生因为家里父母是做生意的,讲起卖东西来更是头头是道。
师:你们认为自己的活动计划怎样?生:我想太简单,太笼统。生:我们在活动的时候看着办。(笑了一笑)师:你们认为怎样的计划比较可行一点?生:明白,一看就知道怎样去做。生:是的,可以去照着做。师:其实活动开始之初,我们应该有一个大的计划,即总计划,然后再分成若干的小计划。你们想:这个义卖活动的开展需要分成几个方面去准备?经过讨论,确定了两个方面:收集义卖物品,联系义卖场地。那么由哪些人去完成任务呢?在教师的启发下,这个小组的人员相互讨论,又一次进行报名分工,落实了人员。在小组内分成了两个小队:收集义卖物品小队,联系义卖场地小队。师:那么,开展一个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制订计划?(停了一停)生:我想可以再细一些。生:再周到一些。师:你们去找一些资料,或许有帮助。教师随手给他们一些有关制订小组活动计划的资料、网站。过了些日子,他们兴高采烈地向我拿来了第二份计划。教师看了计划,对他们又一次提问:那么怎样去想去实施?你准备什么物品去义卖?这些物品能卖出去吗?怎样去了解怎样的义卖的物品?他们笑嘻嘻地又拿出两份计划,原来是各自的分计划:A.收集义卖物品小队:先调查自己有什么物品,买的人需要什么物品,分大人小孩两组来调查等,对收集到的义卖物品进行分类,落实人员统一集中,并对义卖物品的价格进行确定,活动结束之后对余下的物品怎样处理等。B.联系义卖场地小队:确定义卖场地,确定人员联系场地,对场地进行布置,布置时也分工,旗子、横幅、桌子等谁来准备,车辆停放在什么地方等。一个同学还悄悄地说,我们试过了一部分人,改了几次,这份不知行不行?
你好!我们是慈溪阳光实验学校503班的学生。爱是世间最感人的,我们为了献出爱,准备举行一次义卖活动,把所得义卖的钱给最需要的人。为了让活动圆满完成,我们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请您能给予合作,帮助我们完成这项活动,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1.你参加过义卖活动吗?
A.参加过B.没有参加过
2.如果你想参加义卖活动,你想在里面买到什么物品?
A.日用品B.书籍C.玩具小饰品D.工艺品
3.如果你愿意为义卖活动捐赠物品,你会选择什么物品捐赠?
A.日用品B.书籍C.玩具小饰品D.工艺品
4.想在里面买到什么价格的物品?
A.5元以下B.5到10元C.10元以上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五(3)班义卖物品小组
3月20日
后来的日子里,无意间教师看见他们在教室里拿着东西,相互讨论着,原来在进行义卖的模拟。看着他们这么用心的准备,教师非常欣慰。最后在义卖现场,看到了横幅、小旗,一字排开的桌子,统一的爱心服装等。在义卖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活跃,不少路人被他们的善举所感动,纷纷买下东西,他们的小脸上也流下了颗颗汗珠。事后,教师了解到,不仅他们进行了义卖的模拟,还利用平时的时间里实地看了场地,发动了家长,并联系车辆、统一服装等,使场面更隆重,效果非常好。难能可贵的是,这不仅是学生一次难忘的经历,而且还让家长亲身感受到了孩子在学校里的成长过程。
二、问题讨论与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也冷静地进行了思考:在前一次的“我的课间我做主”活动方案呈现时,我千辛万苦指导下的活动方案,为什么没有这次后来的方案精彩?活动过程中自己与学生的指导只是几次,可活动结果却为什么那么圆满?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那么高?一连串的问题让我夜不能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陶行知老先生的文章《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后,豁然开朗———把基本自由还给了学生。对,把基本自由还给了学生,不正是我这次活动的核心吗?细细想想,我在指导学生小组活动的时候,确实自己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了那么一点陶老提出的观点。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时是天方夜谭,可有时又那么的让人惊叹不已。如在活动的设计计划中,不仅想到活动开展的过程,还想到活动开展中需要的宣传工具,甚至还想到活动之后把义卖所的钱汇给谁。
二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学生们在活动中出色的能力,不能不让人佩服,究其原因是他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已经亲身去体验了活动:看录像、模拟、到别人现场看买卖等途径,积累了各种能力与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得心应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问卷调查、选择确定义卖物品、制作活动宣传单、联系场地等方面,都需要时间,有一个环节不准备圆满,都可能会影响活动的精彩。在各个环节中有时还不能一次成功,因此学生只有有了时间,才能让各个环节设计得合理。平时,有些活动的开展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效果不是很好,流于形式,与没有充足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时间,等于解放他们的思维,解放他们的身心。
其实,在这个活动中还能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更能干。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动手设计调查问题,还动手布置场地,动手运送物品。虽然很忙、很累,但很高兴,很自豪。在活动中还能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人人参与,人人都发表见解。在活动中还能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让学生们到外面去看看,其实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本领,为今后走入社会积累资本。
还有一大收获是,教师在给学生们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制订计划,并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教师还根据学生们提供的材料绘制了思维导图: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活动热情来自于自身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在全身心的活动之中,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享受活动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活动,把学生在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才是小组活动的指导之本。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摘 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探究传统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创造性学习,从而达成立体式发展学生的目标。以作者课改经历为例来表达对“三三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三三四”模式
浩河中学位于与湘阴县城一江之隔的鹤龙湖镇东南角,南有湘江浩浩荡荡汇入洞庭湖,北有S308线横贯鹤龙湖南岸,鹤龙湖镇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合格学校验收后,浩中校园环境得到美化,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相对滞后。作为在农村中学任教了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我深切地了解本地的教育现状:由于教育教学的传统、定式、习惯以及应试的指挥棒影响,教师独霸课堂,填鸭式教学“持之以恒”。教师口授、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忽视了时代特点和他们的成长需求。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厌学思想严重,师生关系紧张。为此,我也深刻地反思过。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育家沃得也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知识。”纵观全国各地的教改,杜郎口中学十多年呕心沥血的教改确实最大限度地还课堂予学生。每节课教师不再是一言堂,其引导、鼓励、点拨时间少于十分钟甚至就那么几句话。“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间等于或大于三十五分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做到了充分预习、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听、说、读、写、演、唱、画、作穿插交替,精彩纷呈,学生自信豁达、明礼谦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其本质与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宗旨是一致的。
农村美术教学现状分析:(1)专业教师不专业。即使有专业老师,但由于负担重不得不任教一门语文或数学。(2)美术教学应付了事或被文化课霸占。(3)学生上课的画具缺少甚至没有,作业随便。有些学生喜欢美术但不喜欢美术课,这是一门学生不在乎,家长不过问,学校不重视的课。美术属于人文学科,知识归属主观性知识,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它能激发思维、创新求异,因此螺旋上升式的美术学科知识在教学方式上需要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灌输的、直线性的、立刻达成目标的。以开放性的课堂造就的创造性思维,对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也有辅助作用。因此,课堂一定要改,也一定能改,完全照搬别人经验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开放课堂,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传达知识。学生的演(学)才是关键,只有让他们去体验,他们才会自主,才会探索,才会合作,才会演出效果。因为探索使人聪明,合作使人愉快,展示使人自信。美国伊克中学校训可能让我们更加明白这个道理: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对此颇有心得。他认为,有研究显示:教师讲授后24小时,学生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4小时后知识巩固率为50%,教师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潜能,教改不再纠缠于外部枝蔓的修理,而是直接进入要害。
今年是湘阴教改年,上学期笔者开始临帖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南洋中学的教改经验,逐步在美术课堂形成自己的风格,即“三三四”式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四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每课内容用二課时完成,第一节课为预习准备课,第二节课为展示课。学校艺术课程因其具有自身学科特点,一直以来其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学生需规规矩矩,洗耳恭听,作业甚至得画出条条框框,作业往往也多有雷同,更甚者千篇一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中上等的学生大概还能主动完成作业,剩余学生则大多勉强应付了事。
课改前笔者曾上过一堂这样的公开课,教材内容是八年级的《标志设计》,我从介绍“标志设计的概念”开始导入新课,提问:“你曾在哪里看到这些标志设计?”学生分别回答,说了有交通、银行、运动会、企业、网络等常见的标志符号;接着出示许多标志图案,让学生辨认是什么标志,并告诉学生标志的特点,然后教师示范画出举例的标志,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播放音乐,巡视指导,最后是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宣布下课。这节课的节奏比较均匀,教学秩序良好,学生作业整齐。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评价很高,我自我感觉也不错。课后我问几个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吗?”学生回答是的。“那么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标志设计?”学生摇摇头又点点头,表示不置可否。
课改后,我尝试用“三三四”自主合作模式来教同一内容。我用两节课来完成教学。第一节预习准备课之前, 提早安排预习导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标志设计并分类,探究标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的设计流程及材料可能是什么?准备你认为能行的设计材料,尝试设计一个标志作品,如班标。第一节课先改变学生座位编排,六至八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展示目标,分组预习交流,讨论预习成果和调查成果,设计出本组创作完成的几张作业。在组内说设计作品特点、寓意并点评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各组巡视,作适当指导。学生活动时间三十多分钟。第二课时,先预习交流,明确目标。教师将目标用小黑板挂在前面,分配任务进行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将本组探究的结果包括老师布置的问题和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信息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先汇总材料,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至少两名代表,到台上给大家做介绍,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在发言结束后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把问题反馈给大家,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所提问题发表意见;如果包括老师在内都不能比较满意地解答,那么这个问题就备案,生成大家课余学习的课题。这样,课堂学习便得以自然地向课外延伸。采用分组记分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各组发言积极,展现大胆,因为他们准备充分,体验深刻,有话可说。如,二组探讨的怎样理解标志设计,有的根据调查说标志设计是公司企业单位的形象标识,有说中央电视台、湖南经视、凤凰卫视台标的,有说名牌服饰李宁、安踏,哈药六厂等企业标志的;还有的说标志设计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运用到交通、金融、通讯、体育等生活中的。如中国南航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国电信标志、三星手机标识、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有说自己最喜欢的NBA火箭队、湖人队、小牛队球队标志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门。在作业的展示和点评中学生更是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于美术课全班性的展示,放手让他们自由的、快乐的进行。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自信心得到了培养。我则在课堂活动中始终追随学生思路,但极少插言,偶尔一两句都是鼓励未参与的学生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由课代表对各组表现作点评,宣布优胜组别。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课堂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仅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开放型课堂成了学生建立自信、挖掘潜力、争相展现的舞台,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大大增强。笔者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受益匪浅,我有时惊叹:我们的学生真厉害。我感悟:放手即是爱。这也是自主合作课堂模式的独特魅力。崔其升说得精辟:“教师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依赖。课堂上我们不看教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学得多主动。”因而,这样的班级授课更名为班级学习活动更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我们发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的改变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
当然,自主合作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如:农村本土资源的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结合,教材内容的增删,教改的可持续发展等。但我坚信:此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只要我们肯花费心思和精力,努力探索,假以时日,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摘 要:为了坚持走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好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勇于解放思想。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分析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并结合社会形势阐述大学生应如何理解解放思想,以及解放思想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解放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变革。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一场思想革命,它需要我们勇于打破落后的观念的束缚,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进取。解放思想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某些固化的原则和本本的教条主义上,应善于思考,以实践来衡量理论的正误。
解放思想是一种精神状态。解放思想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摒弃人云亦云的毛病,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懂得争取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因为创新是解放思想的最大特点,通过理论的创新能够推动其他方面的创新,诸如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埋头苦干,不求虚名,不哗众取宠。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以事实为基础,才能发现现实与旧理论、旧制度之间的矛盾,才能为新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改革都应以实事求是为基本要求。
二、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
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发展正是经过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优化思维方式,不断的取得成就,得以不断的壮大。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思想观念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的陈旧就注定了解决问题方式的落后,所以突破陈旧观念,解放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只有改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不断的进步。思想决定行动,理论引领实践。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1
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个接一个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解放思想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解放思想是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与目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还不够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解放思想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前进。解放思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解放思想的任务依然艰巨。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来,改革的深入和建设的推进一直都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才能消除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观念障碍,使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应如何理解解放思想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从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思想解放来看,解放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大学生应担当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任。
1、对社会生活中解放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能否审时度势及时改变发展观念,坚持用正确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胡锦涛指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高了,而且更加注重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相比之下,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建设相对落后。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防止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我们应结合实际需求,解决人民大众的问题,使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协调发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新的问题。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的现象,提高道德修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中国曾被称为暴发户,在经济上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道德水平却依然停留在过去,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不断的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自身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2、对学习生活中解放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陈旧思想。有意见不敢提,有问题不敢问,有创意不敢做,畏惧权威,盲目服从等等。学习是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仅仅继承,学术便不会进步,科学不会发展;一味的创新,没有理论基础,创新也只是空想。我们应当冲破思想的束缚,在不断吸取和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对知识加以创新和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我们还应该改变盲目服从的思想观念,当地球中心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时候,哥白尼没有盲目相信权威,冲破了思想的禁锢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科学界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应与实验现象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应该仅追求权威的一个答案、一句话、一个结论。
我们还应当打破安于现状,不敢创新的思想枷锁。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四、解放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解放思想一定要重视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有条件论,重视条件,积极创造条件,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也是解放思想的要求。
解放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展开主体的能动性。只有深入了解认识客观规律,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才能有事实根据。
解放思想要在社会实践中持续不断的进行。当实践出现突破性进展和社会发生变革时,有部分传统思想就不适合新形势的需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只有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是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解放思想需要杜绝盲从心理。胡锦涛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解放思想,不要一味的执行一切指示,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对现实情况做详细而周到的调查研究,寻找新途径,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践活动。解放思想的内容、目的和过程都是根据实践活动提出的。解放思想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飞,实践是解放思想的途径。实践是检验解放思想成果的为标准。
解放思想还要确立一种怀疑、批评、创新和超越的精神,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的探索和追问,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成果,才能自觉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要有包容性。鼓励畅所欲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行,又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
大学生的思想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干力量,不断的解放思想成为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要求。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大学生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才能正确贯彻落实科学觉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阳国亮《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 王玉周、朱康有《解放思想论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
【3】 黄宏 《毛泽东、邓小平同志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习出版社,200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一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总开关,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作为二七区新选聘的大学生社区干部,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在实际的工作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跨越,做合格的大学生社区干部。
一、解放思想,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二十年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就来到社区工作,从思想上不是很容易接受。正因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地端正自己的态度,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作为党员的社区大学生,更应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积极工作,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我们还应积极通过区电教网络中心,收看模范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如《任长霞》、《王百姓》、《焦裕禄》等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他们都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做出了一件件令世人振奋的伟绩。作为新选聘的大学生社区干部,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才能真正为辖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
二、解放思想,谦虚谨慎,虚心向每一位领导和同事学习。
解放思想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奋力进取。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成绩,不能自满自足,裹足不前,不然,我们又回到了守旧路上,守旧思想又重新成了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要具备谦虚谨慎的好学态度,戒骄戒躁的稳重心理,奋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稳步向前,更好发展。
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一名学生到社区工作人员,必须要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虽然,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我们一直是处在理论层次上的,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印证,我们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要在实践锻炼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不断成长。
学校和社会是培养不同知识的场所,我们在学校所掌握知识,不一定都能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而且我们新到社区工作,我们对一些工作流程,办事要领是不熟悉的。所以有必要向每一位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学习请教。尤其是书记和主任,都有着自己优秀的、独特的、丰富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技巧。我们大学生社区干部只有虚心学习,才能更快的熟悉掌握社区工作方法,才能在实际的社区工作中做的更好,使自己在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超越自我,能力稳步提高。
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做创新型社区干部。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开拓的精神。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克难攻坚的志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畏首畏尾,敢于正视矛盾、触及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在大胆探索中实现突破,在拓宽思路中创新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大学生社区干部,一定要有敢想、敢闯、敢做、敢拼、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情操。在社区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三勇”、“三声”、“四心”、即: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对来到社区办事的辖区居民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来到社区反映问题的辖区居民坚持接待热心,询问细心,听话耐心,处理诚心;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区干部。
解放思想,创造历史,改变现实,开辟未来。作为二七区新选聘的大学生社区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情况下,更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乘二七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我在坝塘村的实际工作情况,我觉得解放思想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自信乐观的心态是克服思想障碍的前提。首先,自信乐观的心态是思想创造力的源泉。在自信乐观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克服刚来农村这个艰苦环境的低迷情绪的干扰。其次,自信乐观的心态是提升思想境界的必备条件。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难题,而农村更是矛盾的集合体。面对困难,我们只有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才能最终战胜挫折并学习到克服困难的本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可见,自信乐观是克服思想障碍的基础。
二: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人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的结果,而克服这些瓶颈就必须消灭自己的思维惰性,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在不断的思考、学习和实践中战胜困难、实现超越和创新,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这样的境界。在跟随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勤于思考、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才是最终克服思想障碍的有效途径。
三: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既是事业成功的精神需求,也是克服思想障碍的精神保障。为了实现目标百折不挠并构想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突破思维局限并丰富思想。繁杂,琐碎的农村工作恰恰需要一批具备这种百折不挠精神和毅力的年轻人。
四:保持一颗“进取心”,人生的路上不断奋进。保持一颗“进取心”是克服思想障碍的动力。始终保持进取心,才能使得人们不安于现状,不断的树立新的目标并向新的目标奋进。每一个目标的树立,都拓宽了思维的界限。每一次目标的实现,都积累并丰富了思想。所以,保持进取心才能最终促使人们不断克服思想障碍,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奋进。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继续解放思想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农村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一、从观察中起步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苏教版的教材在每一节新授内容时, 都有一幅情境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 让学生先观察, 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
如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先投影出示两块小木块, 让学生说一句话, 再出示小猴子以推来一块, 又让学生说一句话;然后教师问:合起来有几块?也就是说一共有几块?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 以后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说好三句话, 通过说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 能顺理成章地说出“2+1=3”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应用题的教学。学到表格应用题时, 就让学生说第一个条件是______, 第二个条件是______, 问题是______。以后就放手让学生用简要、准确地语言概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以上教学,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说一句话、两句话、到三句话;从认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到用数学语言清楚准确地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积累数学词汇, 丰富数学语言, 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在“说”中成长
在学生每次独立解决一个问题后, 都有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不一样, 算理也不一样。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理,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例如, 教学除法时, 首先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知道有“3个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 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 通过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以及学生再观察, 从而得出了共有65人, 要求“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可以用65÷6=10 (顶) 余5 (人) , 接着老师可以投石问路, 10顶够吗?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 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根据、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 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路。如:90÷9=______学生可能会想90里面有9个10, 平均分成九份, 每份是1个10;也可能会想, 先算9÷9=1, 90÷9=10。
学习数学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探求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方法。因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过程为:我已经知道了______, 问题是______。因为小学生是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出发, 通过分析和综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发展思维能力的。例如, 用100元买了3个足球, 找回7元, 每个足球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 由因索果。先想买足球用了多少元;买了3个足球, 每个足球多少元就可以求出来了。也可引导学生用分析法, 从问题出发, 由果导因。表述为:要求每个足球多少元, 必须知道买了多少个足球和花了多少元, 买了多少个足球是已知的, 所以第一步先求买足球用了多少元。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 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 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在操作中内化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 进行动手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 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比一个数少或多多少, 红花有15朵, 黄花有8朵,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首先我让学生看题说题意。许多学生都说成用红花的朵数去掉黄花的朵数, 就得出多少朵。这时, 我不急于让学生列算式, 而是让他们拿出学具来动手摆, 通过操作, 学生看出:如果拿掉黄花, 那么剩下的是红花的朵数, 还有15朵, 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时, 我再问学生, 已知两个数, 求它们之间的差, 该怎么办?让学生观察学具, 动手操作。结果大多学生通过学具操作, 得出: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应该把黄花与红花相同多的朵数去掉, 剩下的红花就是多的朵数。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再出第二道习题加深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识, 并让他们同桌互相说, 小组选一个同学说给全班听, 看谁说得又对又响亮。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可以丰富感性认识, 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 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 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在小结中强化
一、解放思维空间,还学生头脑自由
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愉悦的、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启迪小学生创造的灵感。在实验中,我们要尽量注意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批评则为特殊情况下的辅助教学手段。小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缺乏严格的纪律意识,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看到实验器材而乱成一团时,我们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要引导、甚至是诱导学生集中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如可以采取实验激趣、表扬先进等等。另外,对学生个性的、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更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程度。因为学生现在的只言片语往往会为以后创造性思维提供原始积累。
实践为主、结论为辅。实验教学中,实验结论的分析、记忆往往是教师教学及考试的重点,所以教师会经常有意识的进行一些总结,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语言的表达空间。这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其实,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应该完全渗透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过多的总结和归纳,反而会打断学生的实验,扰乱学生的思绪,结果适得其反。
参与为主、讲解为辅。在实验教学前,很多教师往往在实验之前先将整个实验的方法过程一一分析给学生听,表面上是交代清楚、理解细致。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学生对机械操作失去兴趣;没有理解实验要点,导致重大失误;缺少主动思考,不知如何分析实验数据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制订实验计划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配合意识与思维能动。其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小组内同学亲身参与实验计划的制订时,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创造和相互协商,容易形成良好的团结氛围;第二是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后,会严格按计划实施,教师也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在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误区或断层时,要及时的进行引导。在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自由的经历探究;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点拨;在合作中与学生一起经历困惑、享受成功。
二、解放实践空间,还学生双手自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实践空间,还学生双手选择的自由,通过开展多样化、可选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科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的《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重点是解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假设与验证,在假设过程中,学生提出了“电池多少、导线粗细、铁芯长短、铁芯粗细、线圈圈数”等方面的假设,按照以往的教学,在分析这些假设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做便于准备材料的“电池多少、线圈圈数”两个实验,而学生其它的想法则得不到实践。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首先,学生从提出的假设中确定研究内容并制定出详细地、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其次,老师根据课前对学生的分析准备出各组不同的材料,并分类摆放,形如超市货架。第三,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实验的需要,亲自动手选择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第四,交流汇报时,可以进行组际互动,促动没有做该实验的组根据实验现象也进行分析,激起课后实验和知识延伸的兴趣。这样做,使学生能够更轻松、更主动的投入实验探究,虽然看似放低了要求,但实际上充分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需求,其作用远比让学生强记一些知识来得好。
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机会,不仅是对学生人性的关怀,更能放松学生心态、解放学生手脚、释放他们的创造潜力。
三、解放学习空间,还学生拓展自由
我们应该尝试着多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把实验从课堂带到他们的生活,延续学生的好奇心,延伸课本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后,我设计了“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链条经常会生锈,链条生锈该如何处理呢?”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实际。几天后,很多同学都兴奋的找到我,汇报他们回去以后的实验方法、现象以及结果。在他们的零零碎碎的叙述中,感觉到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仅关注课堂、还要释放学习空间,由课堂向课后延伸,由书本知识向生活经验再运用。探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课堂只是教师教学的载体,只能完成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实验教学,必然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回归社会。
“我的实验,我做主”,解放课堂,解放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权力和发展的空间。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解放的教育和教育的解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他的寓言体散文《病梅馆记》中针对“江浙之梅皆病”的残酷现实,提出了他的“疗梅方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综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纵即纵其个性,顺乃顺其天性,解其束缚,放其自由,“解放”成为恢复病梅生机的必由之路。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龚氏所欲治疗的是缺乏生气的病态人才,我们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寻绎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根本契合点,不难发现,陶先生所大力倡导的创造教育,正是希望能够以解放的教育之法,奏教育的解放之功。 陶行知先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大声疾呼:“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创造的儿童教育》,发表于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见《陶行知文集》第749页)简言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核心,就是对“解放”式教育的呼唤。 我们且看他对以“解放”为宗旨的教育的期盼之殷: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那时美国小学的先生不免也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这还不如填鸭,填鸭用的还是滋养料,让鸭儿长得肥胖的。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一连考几个学校。有的只好在鬼门关去看榜。连小学的儿童都要受着双重夹攻。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创造的儿童教育》,《陶行知文集》第752-753页) 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我们仔细看去,在陶先生的心目中有着的是什么?那是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真挚的同情、真切的了解和真诚的希望。什么叫以人为本的教育,解放的教育就是;什么叫创新的教育,解放的教育就是;什么叫现代的教育,解放的教育就是。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们获得解放了吗?想起来就不免汗颜。 让我们看一看如今学生的双手。“动手能力差”几乎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最现成的评语。不信你可以让一位中学生自己动手修理自己的课桌椅,动手制作一个生物的标本,动手完成一个化学实验,动手设计一个数学的教具……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有许多高中的学生连最起码的.纸飞机也已经不会折了。许多学生据说已经是“电脑迷”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最熟练的手技,其实不过是点击鼠标和按动键盘上的几个箭头,他们实际上仅仅是所谓的“电玩”高手而已。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是应付检查的摆设,许多小发明小创造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作秀式表演。我国中小学生整体的动手习惯还远未养成,遑论什么动手能力的提高。前不久曾经有过在国际夏令营中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剥鸡蛋的笑话,有人认为,一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不会剥鸡蛋又有什么大不了?我们说,这里透露出来的其实不仅仅是生活能力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是不是得到应有的重视的问题。我们也许还有这样的记忆,进入学校以后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把手放到背后或者端端正正地摆在大腿上,除了要发言时举手的动作以外,学生的双手基本上是处于“闲置”状态。对于学生双手的漠视还可以有一个例证。如果我们愿意做一个调查,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现在的学生握笔的姿势合乎写字要求的不多。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班级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希望找一个可以在合唱时打打节奏的指挥,然而,让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个希望竟然是一个奢望。 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不仅要努力改变以往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形式,还希望改变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模式,大力倡导一种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理想的学习方式。“互动”成为一种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尺度,这比过去我们所强调的双边活动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双边活动的核心还在教师,学生是在教师的规定范围、规定情景内进行着有限的活动。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努力完成着自己的传道授业任务,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主动性几乎被完全束缚,是裹足而成的“三寸金莲”;那么,强调双边活动的教学则是在教师允许的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而学什么还是得由教师来确定,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当于“解放脚”。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那才是一派天真,充满了教与学的无穷变数,也充满了学习的生机和乐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这样热情洋溢地呼唤着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勤于发问,甚至把解放孩子的嘴提高道了言论自由的高度去立论,这也许不能看成是一种调侃和幽默,而是对于这一教育思想内涵实质的深刻揭示。无独有偶,李政道博士为苏州某重点中学的题词也特别强调:“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没学问。”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着眼于解放学生的嘴巴,才使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更加具有了现代教育的意义,并再一次地在更深入的层次上和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达成了默契。 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的教育还关联着我们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内容。他所指称的教育空间,主要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建设一向有着很严重的画地为牢的倾向。这倒并不只是说我们的教材如何受到了政治或经济的支配和影响,虽然这样的支配和影响确有存在而且比重不小;而是说我们的教材过于强调了文本性,却从根本上疏离了鲜活的自然和人生的实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沧海桑田,离合悲欢,这一切都不是既定的文本可以充分展示的,呆滞的文本也很难提供给学习者以生命体验般刻骨铭心的刺激。当我国载人航天获得伟大成功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多么希望自己的航天知识能够了解得更专业一些;当周围被污水秃山包围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多么希望能够把拯救环境的意愿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当眼前盛开着明艳不可方物的花卉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多么希望能够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并且更亲切地知道它们的特征和栽培的知识……大千世界,入眼成像,举手投足,休戚由心。解放的教育当然需要有开放的教材体系,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够把自己接触到的一切都看成了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材料,那就等于把自己所在的一切空间都化成了教室课堂,那将是我们教师们多大的幸福?正如龚自珍疗梅时的第一步骤:“毁其盆,悉埋于地”,他当然知道盆不是参天乔木的立足之所,只有后地高天,才能够提供最丰富的养料和最广阔的空间,让树木尽情地、健康地成长。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得其所哉,难道我们不也有着解放的快乐? 解放的教育将遇到得最大挑战也许还是时间的解放。陶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陶行知文集》第754页)放眼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实际,我们不无痛心地看到,相当多的学校,都在努力把学生的一切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尽可能地安排到某个学科甚至某个教师的名下,从早读到晚自修,一个学生每天往往排有10到12节课程。周末补课、假日补课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此外,各类考试纷至沓来,无情地占用着学生可怜的一点点课余时间。更有不少家庭,还在想方设法给孩子安排着家教。说实话,这样的教育如果还没有把学生逼疯,我们就应该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感到骄傲了。当前弥漫在不少校园里的厌学情绪,师生们的疲于奔命和创造激情的缺乏,推原祸始,不能不说正是现行考试制度引领下的压榨性教育教学。 束缚久了的手脚有可能麻木,束缚久了的思想有可能僵化。重温半个世纪前陶先生关于解放的教育的呼唤,把握当前推行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时机,真正认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打碎束缚我们探索前行的盆盆罐罐,我们才可能有幸拥有充满着魅力的解放的教育,才可能争取到创造力勃发的教育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