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精选8篇)
一、学生座位发生变化引起的思考
景安初级中学的课堂,可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室的南北墙壁上多了四块小白板,水笔、黑板擦一应俱全。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面对面坐着。对这样的教室安排,我们会怎样想呢?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如此安排座位合适吗?也许人们会做出如此意义上的判定———形式而已。窃以为,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应当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对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座位安排的颠覆。我们应当做出这样的思考,传统行列式的座位安排,学生一律面向黑板,关注的是老师的手舞足蹈,是老师课堂讲授的精彩,作为教师也完全因之而把所有的精彩自己操纵、把持着。学生面对面坐着可以获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之情感的首先融洽,事实也正是这样,走进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们愉悦地坐着,快活地交流着,还不时自主地走到小白板的面前将自己的相关感悟或者就是疑问用水笔写出来,更有人充满自信地将别人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正。这让我们感到,课堂是由学生探究、学生展示、学生质疑、学生解答组成的。一切都由学生的互动学习小组去完成,学生在较小范围的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生得到了充满自由和自主的释放,学生真实意义上“动”起来了,也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应当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景安初级中学已今非昔比,已经成为如东乃至南通课改的一面旗帜,它作为一个小区域内教育的品牌,已经逐步打出去了,到景安初中学习、取经乃至切磋的人也日益增多。在景安初中所开放的随堂课中,给人以很多深刻的启示。那次,有一节课是初二语文,教师教授的是诗歌。课堂伊始,师生问好,学生便进入互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动学习的整个过程应当是真实的,因为它体现出了真学课堂的构建。学生互动合作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从班级互动之情形看,这班学生真是了不起,令人刮目相看。对此,笔者的思考是:学生如此意义上的互动学习,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上需要去做的是什么?窃以为,教师必须做实和做好的事情是让学生充分做好前置性的学习。对初中学生阅读感悟的前置性学习,人们通常忽略的都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虽然我们教师经常会提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要求,但事实上,不少要求是一种阅读感悟的机械灌输。我们多喜欢出些预习提纲,这提纲近乎将文本的内容和阅读感悟的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大都是一种形式,不过是依据提纲到课本上找找相关的词句罢了,达不到学生真实意义上前置性学习的效果,互动合作的真性也大打折扣。针对景安初中的学生互动探究模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模式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涉猎文本,让他们以单元组合,能够以一反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与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不如让他们围绕教材文本之内容、体裁、作者进行广泛意义上的博览。
三、师生之间互动探究引起的思考
在景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上课之初学生显得特别忙乎,而教师却有些“无所事事”。这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的老师干什么?说实在的,在所听的这堂课里,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出现什么精彩的互动。窃以为,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有学者这样说过:“懒教师教出勤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无需教师好高骛远地不着实际地去追求精彩,平平实实的课堂其本身就应当是一种沉默的精彩,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沉默中“爆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需要让学生课堂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如果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互动,那学生的互动及创新感悟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对景安初中采用的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我们不能冒然否定,而需进行冷静的思考,从而促使这种学习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学生小组互动的时间,必须提高小组合作互动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小组互动合作中学生的学习问题。对问题学生,教师在小组进行互动合作时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教师可以和这些问题学生一起参加相关小组的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互动时给问题学生更多进行展示的机会。总而言之,对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完全予以肯定,其教学效果也是能够引以自豪的。据所能知晓的信息看,这所农村初中的中考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不要去观待人家的科研、课改成果,我们要做的是,借他山之石,攻自身教育教学之玉。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 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 “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 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 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再如:讲授《孔乙己》时, 一开始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很自然地诱导学生研读课文, 兴趣盎然地探究其名字的来源, 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 激疑激趣的疑问, 会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有效教学的生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当今有些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是对学生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上课唯恐哪个考试点讲不到, 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去, 上课满堂灌, 搞得学生精疲力尽, 效果还是不大。我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知识形成规律的探寻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 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 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中继续学习。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 如何写作, 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实现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而不能只抓住教材不放, 更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开放性和无限丰富性, 也使语文教学更适于、也更应该开展合作学习。如何高效有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1) 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要使小组合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首先必须编好合作小组。小组的组成根据问题的难易可有多种形式, 如同桌之间的二人小组, 适用于一些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之类的问题;而更多的应该是四人小组, 小组的划分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将能力较差的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编在一组, 将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活泼、喜欢表现的同学编排在一起。交叉合作, 取长补短。
(2) 组织有价值的讨论
对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这样两种不好的做法:有不少教师担心组织讨论浪费时间, 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而因噎废食, 满堂灌;也有一部分教师则是为了追求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或是课堂气氛的热闹而为讨论而讨论。满堂灌的危害无需多言, 这种“生加硬塞”上的讨论, 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探究, 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也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应该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时才组织讨论。
(3) 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 需要具备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良好品质, 所以在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合作,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会欣赏别人, 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分工和合作, 树立团队意识,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母语教育课程。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好学生的听说能力。交流中, 学生要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别的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发言时, 要静下心来, 学会倾听,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答案去打断发言者。要能够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 更要吸收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 还要不断和自己的看法相比较, 避免交流时过多的重复, 以提高合作实效。能力较差的学生发言时, 要多给他们点时间, 不要匆忙打断他们即使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 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家在合作中彼此欣赏、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受到阅读材料的限制,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应该在农村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探索能够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让课本成为读本
在农村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资源有限,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很多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对需要考试的部分进行教学,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语文课本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二、拓宽阅读范围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多阅读,而不只是局限于语文教材或是课堂时间。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阅读一本课外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为了克服农村阅读材料少的劣势,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阅读材料,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重视阅读技巧的培养
在初中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告诉学生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才能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思路,不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春霞.关于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0).
[2]夏小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03).
农村中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面对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的特点,应该采取适合学情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实施因材施教。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02-02
面对生源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如果采取与名校一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那无异于揠苗助长。事实证明,只有依据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此,笔者在农村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胆探索,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目标,着重讨论阅读课教学模式、作文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
1.第一次课课前
教师提供一份课前自学材料(30分钟左右,自学材料包含本课教学重点及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自学材料,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第一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5分钟)
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课前下发的自学材料,并要求学生对课前自学材料的答案进行修改。(生生互动,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15分钟)
④教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拨或者对学生完成自学材料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师生互动,教师主导,10分钟)
3.第一次课课后
学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内容应体现课堂教学重点,作用是帮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适当加点拓展迁移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课后练习,了解学生课堂内容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
4.第二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0分钟)
③学生交流辅助练习,教师对学生自学材料以及辅助练习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15分钟)
④课堂巩固、迁移练习。(15分钟)
下发下次课的自学材料……
二、作文课教学模式
1.课前
教师提供与即将训练的作文题目有关的写作素材,并督促学生阅读。
2.课堂
①学生交流阅读素材的认识、心得体会等。(督促学生熟悉写作素材,10分钟)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写作素材进行点拨。(10分钟)
③教师给出本次训练的作文题,并要求学生构思,草拟写作提纲。(10分钟)
④引导学生交流写作提纲,教师适当点评。(10分钟)
⑤引导学生根据交流所学,修改写作提纲。(5分钟)
3.课后
学生根据写作提纲写作(限时缴交)、教师批改。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1.课前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上一次所学内容,小部分为本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作业,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课堂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督促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基础,10分钟)
②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及要求。(1分钟)
③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对考点进行复习(特别注意针对学情特点,大胆取舍,少空谈理论,留足够时间练习实践)。(7分钟)
④教师列举与本考点相关的高考试题,并进行解法指导(特别注意从典型的考题中总结规律,并明确解题的思路、方法)。(7分钟)
⑤学生完成与本考点相关的练习(注意精选练习,确保上一环节所介绍的方法能用上并得以巩固),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小结。(20分钟)
3.课后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课堂所学内容,小部分为下一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一)高中教育分层化,使农村中学生源质量下滑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完中,2002年创办成为市级示范高中。在我县,共有六所高完中,其中三所(国重、省重、市重各一所)在城区。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扩大,各高完中生源需求量随之加大。各校(尤其是国重、省重)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纷纷推出各类“特殊招生政策”,加剧了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对学校办学层次(国重、省重、市重)的评定,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城区学校便成为这一“集中”的受益者。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读国重、省重才有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家长及学生出于对高考升学的考虑,大都把目光投向“集教育优质资源于一身”的国重、省重,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好的大都选择了国重、省重等城区学校。
每年被我校划线录取的学生,回校报到率不及40%,一半以上为线下录取生。就读我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家庭,其中30%来自特困家庭。我校的生源状况,决不是个体现象,而是近年来农村高中生源状况的缩影。教育分层化使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
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一是因为学业。他们大都因为自己没有考入国重、省重等城区学校而自责,总觉得就读我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总觉得自己成绩不佳,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二是因为家境。他们大多家处农村,家境困难,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他们总担心自己会因为家贫而失去读书的机会,而昂贵的大学学费,更让他们相信,即便考上大学家里也难以承受。他们苦闷、自责、自卑。或自我封闭,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或自暴自弃,懒散放纵,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和出路。
这不仅仅是我校学生才有的问题,而是多数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的
1问题。如何改变这些学生自卑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奋斗,乐观坦然地面对现实,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
(三)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德育研究的图书资料,并在网上进行了课题主题词搜索,还没有发现同类课题的研究及表述。与之相关的“赏识教育”,也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没有相应的课题研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待开发。也就是说,一个人绝大部分潜能尚待挖掘。人的思维中,有一种思维叫定势思维。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调动人的潜能,产生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没有绝对优生和差生的存在,只有学生潜能挖掘程度不一的存在。
我们认为:不断的激励引导,即信心教育,能够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积极的发挥。
二、概念的界定
“信心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持久的系统工程。是通过环境氛围的创设,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运用赏识、引导、积极暗示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学生潜能的激励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措施及办法
(一)目标
针对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而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的状况,探索出一套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课题把富顺三中高2009级全年级和高2008级9班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班级。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搜集信心教育相关资料,借助这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
究。
②调查研究法:定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③经验总结法: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不妥的地方进行改进,好的经验在各年级推广。
(三)研究措施及办法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学校将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时时处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自己的希望。
2、创设激励的校园环境
激励标语、文字上墙,进教室、寝室;增设更多的园艺小品;利用黑板报、文化橱窗登载励志的话语和自信成才的名人轶事;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激励大家奋进的歌曲和征文以领导、老师、家长 的寄语,提醒鼓励学生自信、努力、进取、成功。
3、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只有管不好的家长,没有学不好的子女”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子女,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时时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多发现子女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喜欢、希望和寄托,让孩子从中得到积极进取、立志成才的不竭动力。
4、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门人员,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困难,疏通学生心理,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
5、开展系列“信心教育”活动
①坚持每天两次的以“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为主题的宣誓及跑操活动,让学生在庄严的宣誓及跑操活动中找到自我,获得信心,宣泄压力,找到动力,调动潜力。
②广泛开展“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的主题班团会活动。让学生在认知、讨论、体验的基础上写题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得体会。
③定期开展“自信成才”的故事讲座,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大家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告诉同学们:态度决定高度,自信改变人生。
④开展“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的体验成功活动
a班主任结合学生实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岗位”。如让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让学生轮流当班团干部;让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b降低各学科教学及考试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我是优生”、“我能行”的学习感觉。
⑤定期开展各类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正面引导,表彰先进、带动后进。a班主任每周给学生写一两句中肯的表扬的话,并在班上公布。
b学校定期举行评比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带动后进。
6、开展“手拉手”爱心助教活动,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得到大家的帮助。
①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开展“手拉手”爱心捐助活动,筹集资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
②学校成立“阳光工程捐助机构”,组织专门基金,定期向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补助对象同时享受学校的减免政策。
(四)成员分工
组长:程松(书记、校长)负责课题经费的管理、课题制定及组织实施,成员的协调、指导。
副组长:李代洪(副校长)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班班主任的培训管理,系列信心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联系刘忠、张同超、张仕其
副组长:官忠华(副校长)葛方军(副书记)具体负责课题实验班任课教
师的培训和管理,以及相关研究活动的实施。联系陈银宗、宋建熙、幸代坤、周道乾、陈红艳
副组长:李昌健(校长助理)具体负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联系罗乾栋、杨远明
成员:刘忠、张同超、宋建熙、杨远明、罗乾栋、陈银宗、幸代坤、张仕其、周道乾、陈红艳(在各自联系副组长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
(五)课题阶段划分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10月)成立课题组。搜索有关信心教育理论经验,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2、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4月)按计划全面实施,在实践中积累资料,并进行阶段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3、整改、总结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汇总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及评估鉴定。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预期成果:总结信心教育实践方法及成效,从而探索出一套帮助农村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的教育策略。
2、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教师论文和教学故事
③学生心得体会④各种调查、检测分析材料
⑤开展活动的各类资料⑥成功学生典型案例
富顺第三中学校信心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良好的阅读能力受益终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极重要的促进意义。曾经有一家媒体对这方面做过专业的调查,调查对象有优秀的少年,也有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成功人士,最后发现,这些人在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无一不肯定读书在他们成功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由此,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制约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在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和城镇仍有较大的距离,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供孩子上学的费用也拿不出来,更不用说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个因素使得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受到极大的阻碍。
2.学校教育资源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不用说种类齐全的图书馆,基本上连小规模的图书室也不具备,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由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也比城镇差得很远,很少有老师愿意扎根农村任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些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提倡学生“静养式阅读”,使学生爱读书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十分适用。“静养式阅读”应该作为课外阅读最主要的方式。首先,是不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最基本的,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当然也不能忘了最终的目的,在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后,就要开始讲求一些阅读的方法,避免盲目阅读。
第一,穷追猛打法。当老师带领着学生将一篇课文学完后,趁着刚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没有消退,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 这时候就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风格比较接近的文章,然后在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两篇文章之间相同点是什么, 又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 《背影》后,就可以推荐一些同类型的描写亲情的文章,比如高尔基的 《母亲》,或者也可以推荐另外一些朱自清的文章,如《荷塘月色》 《绿》等等。
第二,创新课本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老师照搬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 倦怠的心理,因此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习的课文进行拓展,编写后续小故事等,或者举行一些小比赛,比如朗读比赛等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把阅读变成了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完《石壕吏》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酷吏和老妇之间的对话加以改编,然后选几个同学上讲台给大家分角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第三,适时赞美法。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各自的优点,时常赞美学生,比如一些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语句也很优美,老师应该极力表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兴趣便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想这棵树能够长得更大更好,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换算回来,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养分。
(1)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在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刚开始的时候就以摘抄优美词句作为基础,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摘抄一段时间后就要自己写了,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仿照读的内容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也可以在文章空白处标注一些读书当时内心的感想。总而言之,坚持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至理名言。
(2)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读书方法。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开始读书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培根的《论读书》里面对于此有过详细的讲解, 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参照。
3.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1)讲。老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组织一个每天都要进行的听说训练,可以放在早读或者早上第一节课上课之前,时间不用太长,5—10分钟就够,鼓励学生轮流到讲台上给同学介绍今天都读了什么书,书里面有哪些内容十分打动自己,以及里面写的十分优美的句子,或者说说今天看了什么新闻,新闻里报道了什么重要的大事,甚至讲个故事都行, 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使得读书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既能为一部分喜欢读书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将读书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也能促进另外一部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2)赛。老师可以将课余的各种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举行一些读书知识比赛等小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读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展。1剪贴展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遇到喜欢的内容时将这些材料减下来,制作一个专门收集这些材料的本子,然后按照不用的类型贴在本子上,报纸、杂志都可以,为日后的作文积累写作素材。然后老师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评展活动,把收集材料多的内容好的同学的本子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将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2摘抄展览。不同于剪贴展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美的词汇,有意义的句子,或者名人名言等集中摘抄到一个本子上,然后定期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更加顺利的适应社会是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历练和积累,才能养成一种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教育的力度,并鼓励学生将通过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极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丛文雁.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89-90.
[2]鲁红亚.浅谈农村初级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
[3]祖正琴.浅议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5(3).
[4]胡丙寅.论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20):29-29.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做具体分析,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领先”、“升学第一”。社会上有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李宁、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以为搞体育“出息不大”。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育特点是 :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要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未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学、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里的学校和乡办联中学,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存在着许多问题。
豫北农村中学生主要分布在县城以下乡村学校 ,目前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短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体育教师少,有不少是兼职和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影响 。体育教师的队伍也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在黄河沿岸乡办中学,一般学生人数在800-2000人之间,小的中学也在八百人左右。一个教师既带早操、课间操、运动队,又上体育课,工作多、任务重,致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另易其辙。有的学校没有器材,篮球场成为虚设。体育课每一节课得不到保障,课程设置成为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育与训练 ,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社会化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2.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校体育具有社会功能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以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作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
3.加强监督职能:
(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 “条列”赏罚分明。
4.体育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比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动员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继续后备力量。
(2) 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待遇一定要优于都市教育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奖励农村体育教师。
(3) 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站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立体结构,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5)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调动体育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1)学校挤点,上级拨点,学生适当筹点,争取社会赞助点。
(2)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体育大纲中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搞好体育教育,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1.优化体育教学
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好效果。首先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开展中学体育选修项目,不但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而且对学生个性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他们会有新的需求和目标。
2.选择教材内容
目前,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所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究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因此,可安排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越野跑、游戏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健身操都是目前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兴趣比较高,教师可用自制教具让学生练习。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3.教学相长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 、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不宜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可以成立评价小组,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数学质量的提高。
4.体育课程标准评价理念
改革农村体育课程标准评价理念,是注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方法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观。
研究报告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中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之滨的万州、忠县、石柱县三区(县)的交界处,是石柱县唯一的长江口岸,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南距重庆市279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4个居委,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城镇化率48.5%,镇内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118米,是石柱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除县城南宾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我校所在的地区辐射万州的武陵镇和忠县的石宝镇等11个乡镇,辐射地区现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含民办)小学25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现有在校生三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镇总人数的32%,约占1.2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据初步估计:留守儿童在义务学生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我校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 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2、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重庆占186万人左右。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殷世东、朱明山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新良,王瑾教授认为: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才能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前,我县也大力推进“4+1”的留守儿童管服模式,但对课堂教育存在淡化倾向是该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在国内,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心理、安全、道德等作为切入点,研究的成果中基本上都包含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和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的生活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对策。
2、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各种品质进行培养,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初步培养教师具奉献精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落实当地教育新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我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探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策略。
3、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假设
研究创新: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
研究假设: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者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2、本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组人员、全校班主任、部分青年教师。
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培训、课题实施、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课题的可行性方案。让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找出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4、访问法:通过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和邻居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群的访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5、比较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以偏概全,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
2、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
3、单向度的教育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于2008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于10月18日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7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谭小林等县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下 隆重举行,标志着本课题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①、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留守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的填写,然后课题组人员将填写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使调查的内容更显得直观可信。表格内容如下: 表一
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2008.12班级姓名性别民族父亲父亲母亲姓外出生年月姓名名出打工1991-08-25余兴云石光芳×母亲外出打工×操行监护人称学习情个人素养谓(爷爷况(好等级(具体填写、奶奶、兴趣、爱好、一般(优哪方面的缺、良外公、外、不点)、及婆等)好)格、父亲唱歌;看书爱耍;生气一般良父亲父亲爸爸爸爸爸爸跳舞、看小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一般跳舞 上网画画唱歌爱上网自控力差自控力差爱看小说一般一般一般不好及格良良及格优家庭地址联系电话②、《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高一8初二1初二1初二10初二10初二8初二9余顺利谭天冉埝邱伟谭巧谭海丽王春兰女男男男女女女汉土家土家土家土家汉土家冷水乡八龙村西沱云梯新华街62#万朝万兴复家沿溪陡岩丰华西沱双桥沙湾西沱玉石大祥***1994-11-10谭小平王玉莲×√1994-10-13冉龙才刘艳芳×√1994-7-101995-5-01994-3-11995-3-20邱家伍谭素兰×√谭方平陈立容×√谭宜合谭一芬×√王佰顺王顺芬×√及格西沱云梯万家路115号附15号***73997702******73364784外婆打羽毛球.跑步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般案总表》看不到这些留守学生生活的轨迹,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趋势,也无法弄清楚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的工作就显得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了。《西沱中学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信息袋,每个信息袋共有六张表格,分别是:《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班主任评语》、《干部任职与履行情况》、《荣誉与违纪(法)记录》、《个人鉴定》。
上述所有信息表册每期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工作量很大。
③、上述表格无法囊括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信息。我们觉得,必须要和留守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才能掌握一些文字和数据所无法概括的信息。因此,《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由课题组根据研究要求负责设计,然后,课题研究人员负责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5个月的工作,完成长达50多页的访谈记录。表格样式、内容如下: 表二:
(2)、中期分析研究工作
①、通过对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设施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通过对留守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后续开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③、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探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我校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3)、后期研究总结工作
①、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1)、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研究方法和具有创新教育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形式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接受工作的检验。
(2)、研究成果上报,参与市优秀课题的竞争评比。(3)、总结、评选、表彰在本课题中做出了卓越成效的教师。
(4)、完善、整理、装订实验材料,完成《自查报告》的撰写,准备迎接市县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认识和结果: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有了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正确引导。”据统计表明,我校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竟高达、75.04%,加之现存的隔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况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另外,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没能耐,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恐惧。
2、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监管缺位,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加的混沌,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德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和事实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病态思想。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各自承担起必须应尽的职责,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心理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我校留守儿童长期因亲情缺失,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极,不少人都患有“亲情饥渴症”,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模样都不清晰,更别说几年不见父母一面的了。他们思念父母,渴望亲情的滋润,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在部分贫困学生的眼里,和父母说说话、见见面都成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奢望。
4、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 家庭问题和自身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更遑论理想的丧失、前途的沦丧了。要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业普遍存在不良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将这一方面分为了七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调查目的、调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用得出的百分比来说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对中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不会学习、学用脱节、不知变通,没有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意识。鉴于此,革新教法,推出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即“两抓”: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抓思想转变工作,现做如下的分说:
(1)、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各个年级也不定期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育”信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时,学校还聘请专门人员,充任“知心姐姐”,和留守儿童展开“结对帮扶”活动。
案例一:本校初二年级8班,有一个名叫秦均森的留守学生。该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管的父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应有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走得很近。为了挽救这个留守儿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①、因为孩子不愿意回家,所以,在一些节假日,由指定的代理家长将其带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上对其进行特殊的照顾,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将其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矫正,让他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③、利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专门的“治疗”,促使其正视自己的弱点,改过自新。
在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精心帮扶下,该生在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①、和父亲的关系相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变得爱回家了。②、比以前爱学习了,能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③、很少和社会上的青年来往,有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2)、为了缓解留守学生的“亲情饥渴症”,我校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交流室,并置办了相关的设施设备,设专人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定时开放,让他们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见见面。这极大的满足了这些留守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遗憾,也为这些留守儿童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二:一名叫谭铃川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是年迈的外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情绪变得相当的消极。为了迫使父母回家看自己一眼,她可谓煞费苦心,故意用荒废学业的方式来迫使父母回家。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题组的协助下,班主任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①、到该生家中进行家访,直接向监护人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②、主动和学生远在外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心爱护孩子身上,并讲授了一些关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③、让孩子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定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亲情饥渴症”。
④、班主任定期和该生进行谈话,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谈心,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难,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经过课题组和班主任的不断努力,该生在行为和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①、该生主动找到老师,当场表态:再不用愚蠢的方式和行为来报复父母对自己的所谓“漠视”,要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之情。
②、经过视频通话后,该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③、今年教师节,班主任收到了该生发来的短信,除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外,该生还说道:“尽管母亲依然没能回家来照顾我的生活,但我已经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更好的把握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路。”看到该生的这种转变,我想,有幸福感的不仅是该生的班主任,还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全体老师。
(3)、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题组多次和政教处与团委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六一节“留守儿童”特别节目活动,每年一次“五好公民’演讲比赛,每学期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开展“红色中国·贺卡传箴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温暖家庭”活动,每期一次“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每两周一次“快乐周末”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家乡 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作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慰问老人、关爱老人活动,组织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开展才艺培训,每学期一次“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每期开展一次“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
留守儿童谭曼,因为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很好的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计划。仅仅一个假期,其上网费用就高达千余元,还不算用于女孩子的其它方面的花销。由于父母隔得很远,鞭长莫及,而外婆因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她越来越觉得读书没意思,只有金钱才能带来一切。在弄清楚了这个状况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教育: ①、及时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就孩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对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切断其大手大脚的毛病。
②、找该生进行了诚恳的交流,通过道理让她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奋斗目标,矫正她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让她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和“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等则必须参加,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跟踪调查、反馈,该生和一年前相比有了如下的改善: ①、在用钱方面学会了节俭,不再大手大脚的进行花费。
②、由于兴趣的转移,该生不仅在用钱方面学会了合理地制定计划,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③、在对待同学方面开朗了许多。据反映,和她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2、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即:“三查”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三查即问卷调查、反思自查、个别督查。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所有情况
问卷调查是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课题组定期对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作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和资料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即时掌握最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 18次,发放问卷1495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2926份。在这些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涵盖了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交友等等方面,堪称我校留守学生数据库大全。
(2)、运用反思自查,让留守儿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这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无计划、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加之这些孩子缺乏理财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失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 等恶习。根据课题组得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纪律观念差、自控力不强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77%,成绩低劣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19%。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利用学校的“一日反思”常规教育,独出心裁地给部分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以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大致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然后将他们分门别类,利用反思的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布置相关的反思内容,让他们自查自纠,深刻反思,并且让他们形成书面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72%以上留守儿童逐步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的习气,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课题组给这些留守孩子布置的反思话题涉及到“感恩”、“亲情”、“爱国”、“尊重”等20余个,其效果之显著,大大超乎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想象,现举一例加以佐证。
案例四:留守儿童黄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两个孙子的生活,致使该生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所以,非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表现也让人很不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多次找他谈话,先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这些办法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在每天晚自习反思的时间内加以落实执行。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反思自查,他基本上克服了上述毛病,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自觉了,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但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3)、班主任对照检查,利用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高达75.04%,而所谓的后 进生所占比例竟然有20.98%。学校对这些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定期召开了班主任会,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为了让上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这些措施最大的作用,学校将全体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与转换纳入了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如此一来,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同时,班主任也明确了自己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据政教处反馈的统计数字表明,将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之后,我校留守儿童在违反校纪班规方面的数量比之前同期下降了至少32个百分点。
(4)、座位混编,共同促进。
我校班级座位以6人编排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其中至少有2个人是留守儿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三查两抓一促进”模式中,“三查”着眼于全面与个别的统一,“两抓”旨在突出重点,“一促进”为根本目的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导入激趣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状态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失衡”。创设情境可用联系实际、典型实验、历史故事、学科横向联系等各种方法。当然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教学的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原则。
②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口头说明,或多媒体、书面展示,或学生自己领悟等。但一定要做到准确具体,简明清楚,好听好记,强化 注意,切忌一带而过。③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先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可教师口述、黑板展示、多媒体出示等;突出重点,机智处理难点。但是,要注意如下事项:自学指导要明确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④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小组或全班同学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从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获得认识的丰富、深化。汇报交流时原则上先找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再找中等生和优等生。但不管怎样,要确保参与广泛、过程有序、研讨深入。⑤质疑释疑
——“兵教兵”,“官教兵”
其做法是先组内再全班。学生实在没问题,教师也要再设疑,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设疑,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先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实在解答不全,老师再解答再补充,只要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这一步能很好的完成。⑥尝试应用
——检测学生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解题等实践能力的训练
该步骤的着眼点是及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其要点是题目紧扣知识点,少而精,有层次;定时独立完成,可安排中差学生板演。教师以中差生为重点,全面巡视;学生交流,纠错;集中性的困惑点和易错点要查漏补缺。
⑥成果展示 ——展现自我
学生解答过程中的多种思维和方法转瞬即逝,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或展台展示解答方法),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只不过老师要把握好学生水平和点评尺度,要用欣赏的眼光及时鼓励。⑦强化训练
——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和一定综合性训练检测
其做法是围绕当堂所学知识点,出示综合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有重点地进行交流,纠错,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及时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准确反馈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堂堂清”,减轻课外负担。
⑧小结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带着问题走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学习方法上、认识体验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感知出本节课“未尽兴”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训练出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出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定向●探究●延伸”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留守儿童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理解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意图或意义,抓住模式的精随。模式是形,思想是魂。其次,可以根据学科,年段、课型,灵活运用模式。作为教学,不能没有模式,也不能唯模式论,僵化模式。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如此辉煌的成绩,便是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直接结果。
九、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题研究热情高涨,撰写了大量论文,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鲜活材料,同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副产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交流室出台,给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为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逐渐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三查两抓一促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子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摸索出了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课堂上,能较好地契合我校留守儿童基础差、底子薄的通病,具有极强的教学针对性。
(四)本课题实效性研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他们主动进行商讨、合作,拓展了研究范围和深度,也为政府部门解决本地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在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上,陈校长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中提出的观点大放异彩,在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可谓独具特色,该论文荣获一等奖,其他五位老师的文章也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大奖。
胡勤华.《架起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信任与宽容》说道:“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总之,我是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关心与诚挚的爱来换取对我的信任,从而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以此来促进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谭忠生老师在工作总结出指出,班主任工作 “情、爱、理、趣、明、守”的深切感受。
近三年来,全校班主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9人次获得县级政府奖章;8人次参加过县际间的学术交流会;有28人次的班主任管理论文在重庆市获奖;有23人次班主任管理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5人次的老师获得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辅导、指导奖。
马琳琳老师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对课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补充和运用,她的模式具体而又精准,在具体应用中成绩突出,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同时也总结出“分层递进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万英老师在《“定向●探究●延伸” 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的一堂试验课》一文中介绍的课堂设计有独到之处。向桂平老师在《构建“定向●探究●延伸”语文教学模式—基于高二语文《赤壁赋》的实证研究》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因人、因课而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感悟也深刻到位。
此外,谭雪梅的“激趣教学法”和田茂发的“情感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成果,在全校的实验老师中,有15人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不一而足。
在2011年石柱县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我校几位教师的献课引起广泛的注意,研讨时,我们的课堂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讲解,与会的老师和领导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邻近三校新课程推进交流会上,我们的初中教师更是将我们的课堂操作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县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陈凤梅、李大军、马艳丽、刘珂等18位青年老师崭露头角,获得大奖;陈德祥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近三年中,王献忠、黎平等32位老师的课件设计也在石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论文、课件、教玩具评选中获得奖励,我们学校老师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占去石柱县的一半。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
学生获奖情况: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及青少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市级以上奖励68人次;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冉臣等5位同学国家三等奖;陈旺同学获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在08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重庆市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次分获舞蹈、声乐、绘画三等奖;2010年涌现了100名“校园之星”;在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周末活动中绘画、书法、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100余人次获奖。
十、问题与讨论
(一)留守孩子缺失家庭的课业辅导,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这些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学校无能为力,所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不到的改善,影响到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浅,但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能力采取完全配套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条件艰苦,激情缺乏,任务繁重,身心疲惫,也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质量大打折扣,有些班主任对某些留守儿童没有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 为“街角青少年”。
(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浓,功利思想重,但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三年的工作中科研能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强化作用,直接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课题研究深度、广度有限:比如,可操作体系的建构上的科学性及具体操作策略还可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建立教育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问题、政策法律支持体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解决。
十一、结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以后较长时间内的话题。
首先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可以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三是教育制度的完善,逐步取消或改善所谓的“择校费”、“赞助费” 等瓶颈和“户籍”引发的系列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过度到可以随时就地入学的局面。
四是政府大力改善周边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保证学校是育人的一片“净土”。
五是建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之能真正起到“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的作用。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冉俊.《由一个自述者引发的思考——学校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在《才智》2011年16期上发表;王立川.《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在杂志《华章》2010年36期上发表;陈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获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意.《提高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浅见》获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二)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
汪万英.《让母爱伴随学生成长》、王凤鸣.《克服自卑 让心灵不再留守》分别获一等奖;
向华英.《关爱留守儿童走近他们的心灵》、胡勤华.《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策》、谭华燕.《给留守儿童人生航船把好舵》分别获三等奖。
(三)《立项报告书》及《开题报告》各一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西沱中学留守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和《西沱中学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建立报告》各一份;《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管理手册》两本和课题研究活动资料光盘一张;《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三份(第一、二、三阶段)。
(四)提炼出《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及评价》和《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可操作体系。
(五)留守儿童动态名册4份和留守儿童成长动态个人档案1083份;设计出《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问卷》、《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和西沱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问卷调查表》。
(六)《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各一册。
王立川、谭立执笔
陈勇修正
二0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2] 蒋书同、彭凤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3] 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4]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黄应圣 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2009•(43)[6]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07-02
有感农村中学音乐教育09-18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12-01
浅谈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06-11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10-02
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10-05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10-12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11-18
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