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大智慧(通用12篇)
大智慧
《掷一掷》教学案例与反思
保康县实验小学
张红
前言:
筛子是一种常用的游戏和赌博用具,由于骰子的点数有许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而掷骰时人们又无法预测所定的点数,因此骰子从产生之日起,便与 赌博 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骰子中有哪些奥秘?做为三年级的同学,有能力解决骰子中的哪些问题?骰子与数学有什么关系?在这节实践课上,我将引导学生 在游戏中 研究骰子 中的数学。
活动内容:数学实践活动:掷一掷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初步渗透比较,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考等多种数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悟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活动 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骰子,每两人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出问题
师:你以前见过骰子吗?在哪里见过? 生 1:我妈妈打麻将时见过。
生 2:我买牙牙乐牙膏时,送的游戏图里有骰子。
生 3:我们学校门口卖的也有,可以做游戏。
师:但今天我们是上数学课的,怎么把它也带到课堂中来了?(生!:骰子上有数。生 2:骰子可以玩……)师:小朋友真有数学眼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骰子,看看那些同学最聪明,能从小小骰子里玩出大名堂。说起骰子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数学家的故事。
(师深情并茂的讲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家叫卡当,他是一名医生同时又是一位数学家。但他在业余时间还有一个不良的爱好——赌博。赌博可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卡当的这个爱好,却促成了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有一次,一个贵族跟人家打赌掷骰子。(课件出示)赌的规则是:把两颗骰子同时掷下,谁能押中两颗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谁就赢。可是这个贵族一直犹豫,不知道该把钱押在哪个数上最容易赢。他赢钱心切,可一时也有没好办法,就想到了朋友卡当,找他来帮忙。卡当自己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就开始研究起来。他皱着眉头,冥思苦想,两颗骰子摆弄来摆弄去。嘿,还真给他找出了一个规律。他要贵族大多数时候把钱押在一个数上,赢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贵族听了卡当的话,果然赢了很多钱。
小朋友,你知道卡当要贵族押的那个数是几吗?(学生猜)
生 1:1 生 2:2 生 3:6 ¨¨¨ 师:你们猜了许多数,但答案肯定只有一个,那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生 1:我们也来学学卡当,玩一玩。
生 2:就知道玩。
生 3:怎么不行,不玩那知道? 生 2:我不是说不能玩,而是应想清楚了再玩。
师:你准备怎么玩? 生 2:先认真观察骰子,每个骰子有六个面,没个面上分别是 1 个点、2 个点、3 个点、4 个点、5 个点、6 个点。
生 3:我明白了。我们可以用张老师给的记录表,边玩边记录。
师:小朋友真有数学头脑,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自己来研究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到底有怎样规律。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骰子故事,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事中的卡当 开动聪明的大脑,帮了贵族,给学生留下悬念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问题驱动,展开活动
师:我们应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并逐步出示:
问题 1 1 :如果同时掷出两颗骰子,它们出现的点数之和会有哪些? 生 1:1、2、3、4、5、6。
生 2:不对,是两颗骰子之和。
生 3:6、7、8、9、10、11、12、13、14¨¨¨ 生 4:不可能出现 13、14。6+6=12,最大只可能出现 12.生 5:(惊叫)也不可能出现 1.最小的 1+1=2.生 6:我知道了,它们的点数之和只可能出现 2、3、4、5、6、7、8、9、10、11、12,不可能出现 1 和 13 等等。
生 7:不可能出现 1 和比 12 大的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学过可能性,因此,在解决本问题时,学生根本不需要动手,就能根据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明白两颗骰子之和不可能出现 1 和 12 以上的数,只可能出现 2、3、4、5、6、7、8、9、10、11、12。分散难点。
问题 2 2 :同时请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如果把两颗骰子这样同时掷 100 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几会出现的多一些呢?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 1:12,因为 12 最大。
生 2:不一定。
生 3:这个可不好猜。
生 4:我们可以试一试。
生 5:100 下,要好长时间。
生 6:老师我可不可以用 20 下做实验?
师: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遇到问题想办法,当然可以。其他同学也可以自己定次数,做实验。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的提示,给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导向和思维支柱,明确活动研究的主题,利于活动的展开。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游戏,在游戏之前一定有明白游戏的要求。
活动 1 1 :合作玩骰子,感知规律
活动要求:
先由其中一个小朋友同时掷下两颗骰子,算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另一个小朋友则负责把它们的和填在记录表中,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一边说一边拿起表格示范,并强调涂格子时用斜线即可)。哪个数先涂满了,就可以把表格拿上来展示。看看游戏结束以后,我们能发现什么?
同桌两人一组活动,并填写记录表。师随机巡视指导,并参与游戏,师选取几张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骰子已完成了使命,请把它们放好)
设计意图:玩是孩子的天性,数学游戏就是一种玩,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让学生明白游戏规则后,以组为单位,紧紧围绕活动要求,采取一人掷,一人记,初步感知规律。两个骰子的和不可能出现 1 和 13,可能出现 2—12.活动 2 2 :分析记录表,发现规律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 1:我了 20 次的实验,和为 5、6、7、8、9 出现的次数多一些。2、3、4、10、11、12、出现的次数少一些。
生 2:我们组做了 30 次的实验,咋和他的一样呢? 生 3:(做不明白状)真稀奇,我的咋也一样呢?(课堂上开始混乱,学生叽叽喳喳)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帮助学生思考:2-12 的个数的组成各有哪些,并板书成下表。)
生做惊奇状。
生 1:我知道卡当选的是哪个数了,是 7.和为 7 的有 6种可能。赢的可能性最大。
生 2:我觉的 6 和 8 也行。
生 3:现在我明白了,要想叫别人一直输,就让他选 1和 13。(全班哄笑)
生 4:我们都知道了,你以为别人是傻瓜!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玩骰子还玩出名堂来了。
4+3
3+3 3+4 4+4
3+2 4+2 5+2 5+3 5+4
2+2 2+3 2+4 2+5 3+5 4+5 5+5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6+5
1+1 1+2 1+3 1+4 1+5 1+6 2+6 3+6 4+6 5+6 6+6
14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与思考,我们发现看似偶然的现象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数学规律。就像前些天,张老师碰到这么一件事。
(情境出示)一天,老师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店的老板在店门口打出这样一个牌子:(课件出示)摸奖游戏:木箱里有 12 个乒乓球,上面分别写着从 1 到 6 六个数,其中每两个球上的数字相同。摸奖每次 1 元,设:
一等奖(3 名)
奖品:漫画书一套
(两球上的数字和是 1)
二等奖(5 名)
奖品:铅笔 1 支
(两球上的数字和是 2 或 12)
三等奖(8 名)
奖品:橡皮 1 颗
(两球上的数字和是 3 或 11)
很多同学都在摸奖,张老师也心动了,第一次…,摸了3 次摸不到,真气人。你有什么要告诉张老师吗?那么两球上的数字和要定多少,张老师摸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呢?是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少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游戏,得到同样的答案,不管实验多少次,5、6、7、8、9、都比 2、3、4、10、11、12 出现的次数多。引发认知冲突,师在难点处,加以指导,分析 2-12各数的组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明白卡当赢的原因,做到首尾照应。
(三)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我们一起玩了骰子,自己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了骰子中的数学。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骰子中的大智慧。完整板书:小游戏
大智慧 2、关于骰子中的数学远不止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再去研究研究,比方说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差有什么规律(出示减法表)说不定你还能发现别人还没发现的规律呢!
-123456123456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反思:
《掷一掷》是一节综合 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及“数学广角”内容之后安排的, ,它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本节课师引导学生 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不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的。
在整个 教学 中,我深刻领悟课标精神,着重培养 学生 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注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反思 整个过程,有以下几点较为欣慰:
1、以游戏为载体,整合学习。
整节课紧紧围绕掷骰子的游戏内容,巧妙的将单元知识穿插在其中。如研究骰子和的组成情况时运用了“组合”知
识;在讨论和的范围时渗透了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知识;而在探索、比较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时,充分复习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相关知识等等,有机的把新旧知识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问题为引子,合作学习。
本课逻辑性较强,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活动开始提出两个问题 1:如果同时掷出两颗骰子,它们出现的点数之和会有哪一些? 问题 2:同时请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如果把两颗骰子这样同时掷 100 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几会出现的多一些呢?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自主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活动为主线,全员学习。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让学生全员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提升。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配角,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凸现了实践活动课的优越性。我很高兴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积极提升思维,获得进步与发展,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觉得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做科学”的过程,即引导学生体验猜想、实验、结论、疑问、再实验、分析、结论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 思维更趋严密。在游戏中,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
这是一次愉快的教学旅程,更是一次深刻的教学历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享受教育、享受数学,使人人都能得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得到愉快的发展!
小学低段儿童活泼好玩, 课间10分钟尽情玩耍, 往往上课了很多孩子还沉浸在课下的愉悦中, 孩子注意力根本不在课堂, 严重影响课堂效率.面对实际情况, 教师往往缺少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照旧按预设展开教学, 教学形式单一无趣, 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效率不高.
二、思考:借用暖身活动
“暖身活动”是心理辅导课的第一部分, 也是关键部分它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节班级气氛, 及打消学生的防卫心理, 其中包括动作类活动和语言类活动.数学课堂采用“暖身活动”一说, 指在课堂前3~5分钟, 开展围绕相关数学知识内容的趣味思维活动.暖身活动可以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 如做游戏、对口令、讲故事、猜谜语等, 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为后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数学课堂暖身活动, 暖身活动追求贴近学生生活, 题材具体生动.暖身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首先,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致和兴趣;其次, 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最后, 学生在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构建数学模式, 培养模式建构的能力, 清晰展现数学化的过程.
三、践行:暖身活动的创设
(一) 创设复习活动, 促使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 知识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合理运用知识迁移规律, 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设计复习活动, 为新知内容及方法的迁移奠定基础.
如教学“连加运算”时, 设计了复习暖身活动.第一环节口算抢答, 41+7、24+20、29+4、37+15.第二环节列竖式计算, 32+14、49+26.第三环节算一算、比一比, 7+5+6、9+9+9.第四环节交流反馈, 教师提问:“将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你会怎么分?”从而引入要学习的连加运算.这里主要设计抢答、必答等形式进行复习, 首先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动机和兴趣;再者复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列竖式计算, 10以内的连加运算等知识, 为100以内连加运算奠定基础;最后将算式进行分类, 进一步感受连加运算形式、得数等方面的特征, 促使知识的迁移.
(二) 创设游戏活动, 激活学习愿望
“玩中学, 学中玩”的学习方式特点显著, 效果明显.这种学玩合一的形式利用低段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效果自然好, 也会慢慢喜欢数学.游戏是玩的重要载体, 创设游戏暖身活动, 是利用低段儿童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特征, 进而激活学生学习愿望.
如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时, 设计了计数器的游戏活动.上课一开始,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计数器, 进行“我说你做”的计数器游戏.第一步, 先拨23.第二步, 再拨3个珠子, 可以在十位或个位拨.第三步, 用算式表示.第四步, 交流为什么都拨3个珠子, 结果不同.简单的游戏活动, 一方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区别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初步感受位值制, 为理解算理奠定基础, 激活学生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愿望.
(三) 创设故事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拥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生动趣味的故事对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效果不小, 说到故事时原本叽叽喳喳的教室立即安静下来, 可见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因此, 要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 根据数学内容整理和编写趣味性、关联性和启发性的故事, 创建故事乐园.引导孩子享受故事的快乐, 交流倾听故事的感受, 思考体会故事的启发, 真正发挥故事的辐射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小数点搬家”时, 笔者设计了故事暖身活动“蚂蚁快餐店”.一上课, 老师就和孩子们讲起故事, 话说一只小蚂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蚂蚁快餐店, 快餐一份是0.01元.快餐很便宜, 所以有很多小动物来吃.过了几天, 蚂蚁一算账, 客人是很多不仅没赚钱, 还亏了一点.蚂蚁很犯愁, 这个时候小数点说话了:“没关系, 我搬搬家吧!”小数点搬到哪里了?这个时候变成0.1元, 还是有些小动物来吃, 尽管动物少了一些, 但是蚂蚁一算账, 有利润了.蚂蚁很高兴, 小数点也很高兴, 于是它说了一句话:“太好了, 我再搬一次家吧!”它这一次搬到1元, 于是再也没有小动物来吃了.生动趣味的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让孩子体会小数点变化引起小数变化的知识, 为后面重难点知识奠定基础.
(四) 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 这样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有效接纳知识, 进而提升学习热情.
在教学“我和小树一起长”时, 笔者设计“猜节日”生活情境.第一步, 交流猜一猜节日, 看谁知道得多.第二步, 出示日期, 大声说出.如6月1日儿童节;1月1日元旦;10月1日国庆节;5月1日劳动节;3月12日植树节.第三步, 交流小结, 植树节可以做什么事情, 植树问题里面有很多数学问题等我们去解决.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 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也为后面关于“植树”实践活动埋下伏笔.
(五) 创设问题互动, 引起认知冲突
问题是学生对理解水平进行自我监控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 问题可帮助学生确定已有知识是否支持新知识或已经掌握新知识.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结合知识“生长点”和“延伸点”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引起认知冲突.
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创设了问题互动暖身活动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和数位表, 并提出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4个问题.第一问, 如果卡片1表示100元, 将卡片摆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写?第二问, 卡片1表示10元, 怎么摆?怎么写?第三问, 卡片1表示1元, 怎么摆?怎么写?第四问, 卡片1表示1角, 摆哪里?为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互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同时引导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感受从整数到小数的拓展.
(六) 创设实践活动, 培养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 要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教学中, 设计实践暖身活动, 提供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如教学“认识图形”时, 设计了实践暖身活动.安排“四个一”的实践活动:赏一赏, 欣赏七巧板拼图;想一想, 它们像什么;找一找,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拼一拼, 用神奇七巧板拼图通过“四个一”实践活动, 为认识七巧板奠定基础, 也为用七巧板拼图埋下伏笔.
总之,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的暖身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应遵循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数学知识内容, 目的是提升学生进入课堂的效率.
摘要:小学低段儿童活泼好动, 课前准备不充分, 较难进入课堂状态, 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教师应结合心理辅导知识“暖身活动”理论和经验, 创设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暖身活动.设计复习活动促使知识迁移;游戏活动激活学习愿望;故事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提升学习热情;问题互动引起认知冲突;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进而提升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暖身活动
参考文献
[1]沃建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 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3]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玉龙, 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2) :14.
“实心球!”
“不一定!”
童老师让我们玩一个有趣的投掷游戏,规则是让同一个人来投橡皮和实心球,看看是橡皮投得远还是实心球投得远,同学们在教室里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起来。
到底投哪个能投得更远呢?我可不知道。就让大家来验证一下吧!
游戏开始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得闭上了眼睛。“扑通”两声之后我睁开眼,咦,怎么是实心球投得远呢?你一定没猜到吧!哈哈,大家都猜实心球投得远的同学投实心球的时候很用力,投橡皮却不用力。这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现在童老师来投了,哇,实心球投了6米多,橡皮竟然投了20米!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重量不一样的物体,重量小的投得远。那么,重量一样的物体又会怎样呢?”童老师说。只见童老师拿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我激动地想:一定是揉成团的投得远。但我还是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生怕一眨眼实验就结束了。投掷游戏又开始了,只见老师举起纸团,使劲一扔。哇,纸团被童老师扔了5米多远!接着要扔纸片了,我激动得全身都发抖了,真为童老师捏了一把汗。李洋对童老师说:“要像飞碟一样飞出去。”蒋正浩在下面大叫:“要扔得轻一点!”童老师按照他们的指挥,轻轻一扔,纸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又落在童老师脚边。我们哈哈大笑。童老师不甘心,又重重地一扔。可扔了几次纸片都飘回来了,就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它,我们都为童老师急。
为什么重量一样的物体扔出去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童老师告诉大家,纸片面积大,所受的空气阻力也更大,纸团小,受力面积自然而然也就小了,这就是纸团扔得远而纸片却飘了回来的原因。
通过这个实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感谢童老师!看来,小游戏也有大智慧啊。
我和小楼对决,小楼可聪明啦!我不能用运气赢他,就仔细观察他的手势。我见他举起手,那手势特别松,就觉得他可能会出“布”,我就得出剪刀,没想到一声令下,咱们都出了剪刀,打平了。我后悔死了,真不该被他的手势迷惑,小楼暗暗高兴,他的计划成功了。
第二局,我就将计就计,做好出“拳”的准备,小楼似乎早料到了我不可能出拳头,觉得出剪刀胜的可能大,就抽出剪刀,结果这回轮到小楼后悔了,他被诀窍迷惑,结果输了一回,我将计就计,胜了一回。这叫兵不厌诈。
第三回合,气氛变紧张了。我们都沉着地思考,这回小楼把手放到了背后,根据以前的经验,我发现小楼特别喜欢出“布”,就准备出剪刀,我举起手,石头剪刀布,果然如我所料,他又出了布,我又赢了!小楼垂头丧气地坐回了位置。
你所问的问题是所有那些被训练成自我主义者的问题。很不幸地,整个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现代教育都教导每一个人要成为一个自我主义者,要成为强者,要结晶起来。
那个观念是:教育把你准备好去应付竞争的世界,它是一个经常的战争,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敌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竞争者。除非你有一个非常强的自我,否则你无法成为一个总统,你无法成为一个首相,你无法很成功地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将会保持没没无闻!被留置在路边,而整个竞争者的队伍将会走在你前面,你将会被每一个人压在下面。从最开始,每一个小孩就被灌输这样的恐惧——你必须非常强,否则你将会被压扁。每一个人都试图以某种方式来求得胜利,每一个人都在竞争,想要超越别人,想要变成特别的人。你所问的问题就是来自这种错误的教导,这种完全不合乎人性的教导。你是一个错误世界、错误文明和错误教育系统下的牺牲者。
你问说:“为什么接受失败是那么地困难?”它会伤到自我,否则是没有问题的。你觉得不必要地担心说你无法接受失败。你说:“我宁愿牺牲我的幸福也不愿意承认我失败了。”想要竞争的那个概念就是自我主义的,它是病态的。成为一个失败者并没有什么不对,勇敢地成为一个全然的失败者!做任何你所能够做的事,如果结果还是失败,那么就带着尊严来接受它。一定有人会失败,有人会胜利,有时候换个口味,失败也不错,从失败中可以学习到的跟从胜利中可以学习到的一样多,你可以学习无我,你可以学习谦虚,你可以学习接受一切生命所带给你的,所有这些事情都将会使你成熟,那么谁会去管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
人们会很不必要地顾虑到说整个世界都在看他们,但是事实上没有人有时间,每一个人都对他自己的竞争有兴趣。
在被选为美国总统之后,里根回到了他家乡的小镇,他问一个以前学校时代就在一起的老朋友说:“我想你们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所获得的这项殊荣,是吗?”
“是的。”他的朋友回答。
“他们都怎么说?”里根问。
“他们没有说什么,”那个人回答:“他们只是笑一笑。”
谁会去管你?人们只是笑说这个白痴当了总统。事实上,如果你失败了,别人可能还会同情你,但如果你是一个胜利者,你无法得到别人的同情。
一个人必须把人生看成几乎就像是一个游戏的地方,一个人必须学习游戏风度,一个人必须知道有人会是成功者,有人会是失败者。如果你是一个谦虚的人,你一定会喜欢你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而不要剥夺别人的胜利。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有可能因为你把成功让给别人去享受,因而你能够享受那个失败。他的胜利要依靠你,你本来可以剥夺他的胜利。
一切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很深的觉知去思考和去看说这是仅有的两个可能性。用你所有的能量和强度全力以赴,但是你不必然会成为胜利者。当别人胜利,你也要为他的胜利高兴,那是一个很美的游戏,不要觉得有挫折感,唯有当你没有全力以赴,你的失败才是一项挫折,如果你有全力以赴,你可以使你的失败变得比胜利更有价值。
你似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把生活当成游戏,享受它的每一面:失败、胜利、走入歧途或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夜晚的黑暗或很美的黎明。两面都享受,享受所有的可能性,从每一个经验学习某种能够使你更成熟的部分,学习比较不要那么严肃,而比较有了解性一些,具有一点幽默感。
有三个女人过世而去到天堂的珍珠门,圣彼得在那里接见她们。“你在地球上有避开性吗?”他问第一个女人。
“我完全避开它。”她回答。
“非常好,”圣彼得说:“这里是一支金钥匙,它能够打开天堂之门。”
然后他转向第二个女人,问她说:“你呢?”
“我嘛,”她回答:“一半一半。”
“好,”圣彼得说:“这里有一支银的钥匙,它能够打开炼狱之门。”
然后他问第三个女人说:“你呢?”
“我?”她回答:“我做了一切你想象得到的,同时还做了很多你想象不到的!”
“太棒了!”圣彼得说:“这是我房间的钥匙,我等一下就来。”
高云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了24个动手游戏,以力学内容为主.这些游戏均在全国不同的中学或大学中开展过比赛,并已在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中播出过.每个游戏包括3部分模块:(1)游戏的内容和要求、工具和材料、比赛规则,难易程度;(2)游戏涉及的原理和概念、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如何从身边简单的现象中获得启发,并从中引伸出很多相的关话题;(3)学生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小花絮、特别的技巧和成败的关键等.
书中的重点是以游戏的原理和概念为线索,介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或专门设计的图片来说明道理,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如何快速分析问题、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利用人们在厚薄不同的冰层上的行为,说明扎气球破而不爆的道理;从平时走路鞋带可能会自己松开的现象,说明惯性力和摩擦力在里面所起的作用.另外作者还从游戏所涉及的原理中引伸出很多有关联的现象或典故,例如,从用振动法测大象的质量,引出判别西瓜生熟的方法和古代自鸣罄的故事;从柔绳绕圈的摩擦,引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和国际象棋的故事,等等.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信手拈来,是一本文理交融的科普读物。本书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科普读物和试验指南,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科学课教师的补充教材和案例,还可以作为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参考书.
游戏一:看图像
格格还不会走路,但她“玩”拼图却有段时间了。这不,妈妈又给格格把拼图拿来了,四块的拼图上有着一只漂亮的大蝴蝶,颜色可鲜艳了!格格在妈妈的教导下,已经开始知道红色和绿色了!妈妈有时候会在格格面前把拼图拆开再组装上,每当这个时候,格格都会睁着大大的眼睛,看得可专注了,甚至还会忍不住抢过来自己“研究”一会呢!
宝宝能学会
帮助宝宝发展他的视觉图像认知。观看拼图和玩拼图的过程也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游戏二:拼装玉米
1岁半的强强可喜欢玩过家家游戏了,他最喜欢把过家家玩具中的立体玉米块一块地拆下来,然后再慢慢组装上,一边组装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块玉米是做给妈妈吃的,那块是给爸爸的……”
宝宝能学会
这种简单的拼装立体玩具可以建立宝宝玩拼图的兴趣,为正式玩拼图打下基础。同时锻炼了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宝宝初步了解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锻炼了宝宝的动手能力。
游戏三:认知拼板
妈妈给米奇制作了一个很好的玩具:她在塑料板上画上圆形、三角形、方形三种图形,然后用小刀将图形沿边缘线刻了出来,分别涂上红色、绿色和黄色的鲜亮颜色。用这个玩具,米奇妈妈不仅教会了小米奇认识了红、黄、绿三种颜色,还轻易地让米奇记住了圆形、三角形和方形这三种图形。现在只要妈妈一对米奇说:“米奇,圆宝宝玩累了,快让它进房子休息一下”,米奇就会乐呵呵地拿起圆形的板块放进塑料板上的凹槽里。等米奇熟练了这些图形,妈妈还想给他制作更复杂一些的呢,比如五角形、梯形、心形等。
宝宝能学会
让宝宝认识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帮宝宝初步建立整体和局部的概念;促进宝宝手部肌肉的运动和发展,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形象思维。
游戏四:动植物拼图卡
妈妈为小亮准备了不少的动植物拼图卡,有憨憨的大熊猫,有可爱的猴子,还有漂亮的牵牛花。小亮刚开始删,也是不知道怎样拼才是正确的,妈妈就为小亮准备了一个简单的4块老虎图案的拼图,并和小亮一起来玩,通过问:“小亮,老虎的头是哪块啊?”、“小亮,老虎的尾巴呢?应该放哪?”这样的问题,小亮很快就可以正确拼出老虎来了。现在小亮可以和妈妈一起拼出9块的拼图来了呢!
宝宝能学会
游戏中,通过和妈妈一起进行拼图,锻炼了宝宝与人合作的能力。整个游戏过程需要宝宝进行认真的思考,提高了宝宝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完成一副拼图,也锻炼了宝宝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游戏五:拼图地垫
为了方便欣欣在地板上玩耍,妈妈为欣欣买来了软化地板泡棉地垫,是那种拼装成的,上面印着1-9数字的地垫。谁知这竟成了欣欣喜欢的玩具,她总是把数字轮流抠出来“研究”个不休。妈妈觉得这是个教欣欣玩拼图的好机会,利用欣欣抠出的数字,一边教欣欣数数,一边从旁协助欣欣把抠出的数字放回原来的地方。不久,欣欣就能自如地抠起又放回了。
宝宝能学会
拼装地垫是供宝宝拼拼、玩玩的好玩具。初玩拼图的宝宝,适合数字、水果图形的地垫,大些的宝宝可以玩有交通工具、动物图形的地垫。这个游戏方面可以增长宝宝的见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宝宝的思维能力,强化了宝宝关于整体和局部的认识。
tips:学会拼图有巧招
如果宝宝刚开始接触拼图,妈妈最好先向他演示将4块拼图完整拼好的过程,然后试着移开其中的一块,让宝宝尝试将这块拼图放回原位。等宝宝成功后,再依据宝宝的实际能力,依次拿走2块、3块以及将4块全部打乱,让宝宝学会思考和解决,这样可以很快学会拼图。
另一种让宝宝轻松学会拼图的方法,是妈妈在旁边给宝宝启发式的引导。拼图时,提醒宝宝他所拼的两块颜色是不是一样,线条能不能连在一起,让宝宝在思考中加强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
动动手:自制拼图
对宝宝来说,一个拼图玩会了,就很快会失去兴趣。出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自己动手,为宝宝制作拼图。
图书拼图
好多妈妈都发现,自己给宝宝买的图画书,宝宝似乎更乐于“撕”着读。对于宝宝撕破的图书,我们可以从中选出图案单一、色彩鲜明清晰的图画,最好是只有一个动物、植物或人物的图画,将这些图画贴在硬纸板上,按宝宝的能力剪成等分的4块或6块、8块,拼图就做好了。
挂历拼图
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势均力敌者方能走到最后。
张学良不爱更加美貌端庄的于凤至,偏偏喜欢社交名媛赵四,无非是因为她性格泼辣外向、不拘一格,赵四更符合他的审美。鲁迅那个激进的革命斗士,自然同样无法对小脚女人朱安生出爱慕之意。
曾经爱过陈洁如的蒋委员长,在同宋美龄政治联姻之后,两人抢手走过那么多年,怕是早就被宋美龄的才华和风度倾倒,将陈洁如抛之脑后了。宋美龄毕业于卫斯理学院,她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美国国会上慷慨学说,引发全场掌声,赢得美国的支持。试问这样的夫人,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风风雨雨走过后,年华老去顶着一颗光头的蒋委员长,依然站在优雅动人的宋美龄身边,咧开嘴笑得像个孩子。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怕也就是这样了吧?
“小”总结!总结也意有大小之分?
总结意为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
而上述“小”并不指总结本身有无的大小,而指它同让它存在的那些工作、思想、学习相比,它仅仅是对它们的一个客观评价而已。
这种“小”已经让人们对总结的看待越来越轻视,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很多时候,领导们只是觉得有必要让员工们写一个总结而已,很多时候,员工们也只是觉得领导们需要他们写一下而已,这件小事,了啦也就了啦。
但是凤凰书城本着将事情“做细、做小、做了”的原则,抓住每一件小事,让小事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让小事充满着许多智慧。
这里的智慧有领导管理的智慧、有让员工积极向上的智慧、有让员工互为楷模互为警示的智慧、有…… 领导管理的智慧
凤凰书城的领导们知道,管理好员工,并不仅仅需要用强制性的条文规定去约束,而是让员工们充分体会到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价值。想要一个人积极地对待一件事情也不是仅仅用公布出来的利益去诱惑他,而是要通过一些道理与例子去引导他。
在这次征收总结之前,领导们显得是一如既往的平淡,没有任何的奖惩预告,这样征收过来的总结文稿差别就很大,在筛选过程中很容易的看出来谁是认真对待,谁是敷衍了事。直到评选出优劣了以后,才正式公布是怎样的看重这次总结事宜。用意就是在于让员工们知道,凡事都应该自觉的认真对待,只要坚持认真负责的习惯,迟早会在某一时间得到你长久以来坚持的回报。反之也提醒了少数员工,如果平时在某些事情上面心存侥幸的话,必将得不偿失。
领导们的用心良苦,运用小结这小小的事情教会了大家很多工作的道理。
让员工积极向上的智慧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平时大家的工作都是分部在不同的楼层,相互交流起来的时间比较少,而征收总结并且精选出员工妙语这一事宜,正好让员工们相互认识,精选出来的员工妙语,让员工之间相互学习,让大家知道好的员工还是不尽其出的,在整个波涛汹涌向前的工作氛围中,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让员工互为楷模互为警示的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评选出优秀的总结,精选出总结中的精华。首先从意义上就是对平时认真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员工的一种肯定,事后再赋予实质性的奖励更是对好员工的一种鼓励,反之也是对部分员工的一种警示。员工妙语经过张贴出来,可以让这部分员工充分感觉到自己平常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员工妙语中更多的是一些员工们对待工作的体会及心态,将良好的工作心态加以传播,使员工工作期间能引以楷模,作以规范,更能体现出小小“总结”中蕴含的无限智慧与能量。小“总结”大“智慧”
什么是科学?
辞海中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这句话讲到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点很重要,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一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费恩曼(1918年-1988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科学是智慧的游戏”。
这两种说法当中,辞海讲的是科学的定义,学术气息很重,比较抽象,不大好懂。但是大家也许知道,正是这三大知识体系分别构成了今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一提到它们和它们所包含的知识体系,难免让人感到深不可测、无从接近,甚至望而生畏、不知所措。费恩曼的说法就有些不同了,他从科学的起源和真谛说起,非常孩子气,很容易被接受。比如费恩曼认为,所谓智慧的游戏不光是人类会玩,猫狗一类智慧动物也会玩。而且它们一生下来就开始从亲子嬉戏中学习生活的经验和生存的本领,积累觅食、避敌的经验。然后逐渐发展到愈来愈多地、与同龄和不同龄、同性和异性的伙伴嬉戏,并在嬉戏中彼此模仿以交流经验,从而不断成长以至成熟。
人类是最高级的智慧动物,发明了语言、文字作为学习工具,现在还有电视、广播,均可用于总结、交流、积累和传递彼此之间,甚至于几代人之间的智慧游戏经验。当老的经验出现争议或者遭受挫折时,就会有人产生怀疑,并开始探索新的经验。只是人类探索的手段之多、效率之高,远非一般的智慧动物可比。如此周而复始的旧经验碰壁、产生怀疑、引发探索,到实践中去百般尝试,不断追求更新经验,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费恩曼认为,这就是科学——人类智慧的游戏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可以从小玩到大,不断地升级,一直发展到玩高级的智慧游戏,也就是科学研究。
科学发展三部曲
前面讲了,科学是智慧的游戏,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发展由老的实践经验碰壁而产生怀疑开始,引发探索,进而有所发现或有所发明,更新了老的实践经验,就成为创新。所以有人说: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没有探索就不成其为科学。还有人说科学就像是一本书,是前人在归纳大家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但这本书远远没有回答完全部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所以需要后人继续探索,不断去完善这本书。
试问,如果是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去探索吗?除非你发现书中现有的回答仍失之偏颇,你才会去探索。所以探索都是起于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怀疑,针对的都是前所未知与前所未有。既然是探索未知与未有,探索的结果总会获得新知与新的发明成果,这就是创新。所以科学的灵魂是创新,科学发展的三部曲就是怀疑一探索一创新。
试查牛津英汉双解字典,有两个词:Innovate译为创新,Creat译为创造。看看这两个单词的英文注释:1)make changein old customs,就是把老的东西做一些改变,做一些变革;2)bring in something new,就是在某些事物里头掺进一点新的元素进去,这也是一种变革,二者的含义与中国成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的含意差不多。推陈出新就是说老的东西只是不完善,不必全部舍去,只需增加点新的元素进去就行了。破旧立新呢,就是对旧的东西需要有全新的认识,甚至要有全新的东西去取代,二者讲的都是变革。换句话说就是创新寓于变革之中。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变革,旧的东西维持不变,一切都是老样子,还能侈谈什么创新吗?
现在提倡青少年参加点科学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意识的养成,正如我刚才讲的,就不妨从凡事善于求变和敢于与众不同做起。敢于与众不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因在此前流行过的应试教育提倡标准答案,它让学生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想法去想,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答案去回答,不容许有一点点不同,否则就要扣分。扣分这一招很厉害,尽管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但一想到要扣分也就屈服了。久而久之便养成一种惰性,以书本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以老师的说法为自己的说法,再也不去想有没有其他的说法了。
所以,创新意识的养成要从凡事善于求变和敢于与众不同做起。为此,老师要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创新就是玩变革的游戏
上面讲过,科学的本质在解惑释疑、探索未知,科学的灵魂在获取新知与创新,创新寓于变革之中,变革之道在思维多元化。那么,提倡思维多元化又有什么道理作为依据呢?
依据之一为任何事物皆有多种表征,看事物就不能只持单一视角。比如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线有多种特性,其一是使气体分子电离成带电的离子,其二是有极强的穿透性。居里夫人(1867年~1934年)利用上述第一种特性,发明石英晶体压电秤,用于检测沥青铀矿残渣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发现了比铀辐射强800倍的镭,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1871年~1937年)则利用上述第二种特性,测试铀辐射的穿透力,办法是让铀辐射通过每层厚5μ、层数逐渐递增的铝箔,当铝箔加到4层、铀辐射强度递减了95%时,再增加层数,所余5%的铀辐射强度变化不大。当铝箔加到100层,铀辐射才再降低一半,但仍有2.5%的辐射强度留存。他由此推论:铀辐射包含穿透力从小到大、至少有α与β两种射线成分,并预言可能有第三种γ射线的存在,其穿透力更强。此后,卢氏等人相继证明,α射线是带正电的氦原子核,β射线是带负电的电子,γ射线是不带电的电磁波。可见,没有方法、材料和观点等的变革以及视角的变换,就不会有上述这些发现。而卢瑟福也因此发现获得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依据之二为事物的内涵皆有多个层次,对它们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其表象上。但是事物的表象具体而感性,容易获知:事物的内涵,包括其本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借助想象不能洞察。卢氏揭示了α射线的本质为氦原子核以后,并未就此止步。他接着又用α射线去轰击金箔,发现大部分α粒子均可穿过金箔,但有少数给弹了回来。他由此想象,原子中央有一个很致密的、质量集中并带正电的原子核,α粒子撞上它就会被反弹回来,而原子核周围为带负电的电子环绕,有很多空隙容许。α粒子大量穿过。这一想象已深入到原子内部结构之中。玻尔(1885年~1962年)当时正在卢瑟福那里做访问学者,受此启发,于后致力于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终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依据之三为任何事物的存在皆非静止和孤立的,剖析事物须关注它的变化发展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放射性元素自动放射出α与β粒子的现象,使卢瑟福继续发挥其想象力,推测它们的原子核并不稳定,会逐渐地衰变。他称放射性元素因衰变而使原有原子核数目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以此来
衡量不同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继而他又想知道铀放射出α与β粒子后,会变成什么东西呢?于是指导他的学生索迪(1877年~1956年)相继开展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研究,此一设想打破了原子亘古不变的旧观念。索迪发现放射性钍衰变之后竟变成重铅(Db214),比原子序数同为82的普通铅(pb206)重,从而创立了同位素理论,获得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
依据之四为同一新事物的妙用可能变化无穷。前面讲过,阴极射线、X射线与放射线皆有使空气电离成带电离子的共同特征,而这一特征至少已有三种妙用。
上面讲的一些高级智慧游戏,着重强调的是,从多元化思维中如何产生创意,并未涉及创意实现过程中,人们面临的种种艰难曲折,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劳、健康甚至生命代价。同时,诺贝尔科学奖也远非轻而易举与唾手可得,否则就会误导大家了。
现在要问,多元化思维的创意何由而生?例如伦琴发现×射线后,有记者采访,追问伦琴怎么想到用黑纸包裹放电管,伦琴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做所产生的结果。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试验,怎么想起去检测有没有α粒子被反弹回来,现在也找不到答案。也许摩尔根(1866年~1945年)早年的蚯蚓再生试验,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点启示。
摩尔根年轻时曾变着法子做了大量的蚯蚓再生实验,最匪夷所思的是将两条蚯蚓从中间切断,头与头对接,但未存活。尾与尾对接者存活5例,此5例无论从哪一端切去一小截,都只再生出尾端,而生不出头端。他并未就此得出很重要的结论,不过就是一个再生试验的游戏而已。摩尔根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是一个实验狂,想尽一切怪招来做蚯蚓再生试验,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重要发现。以后,他换了一个题目继续玩下去,终于发现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开创了细胞遗传学,1933年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报载温家宝总理有一次去探视钱学森先生,钱先生谈及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因为这将有助于他开拓科学创新思维。其实,文化艺术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没有丰富的多元化思维和异想天开的想象能力,同样创造不出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反之,多接受一些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熏陶,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金庸先生为例,曾有记者问及他写的小说故事,为何总是那么曲折离奇,令读者欲罢不能。金庸先生回答说,他写故事通常会根据人物的发展,写下至少10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如果都是常人可能想到的,他会全部舍弃,直到写下常人一般想不到的第11个故事内容,他才认可。所谓“语不惊人誓不休”,这便是他成功的诀窍。
所以结论是,科学技术上要创新,一定要学会玩变革的游戏,在思维多元化上下功夫。
思维多元化的基础是广博的学识及对所研究事物全方位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变革与发展空间的丰富想象。深入理解要求学习一定得钻进去,将来自前人相关的杂乱信息条理化,方有助于从中发现诠释尚不够完满的问题。想象则要求思考一定要跳出来,不能拘泥于前人认识事物的条条框框以及前人研究事物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思维多元化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提倡“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发展多元化思维,找到前人尚未涉足过的探索空间,为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那天去六 (1) 班教室监考, 刚走进教室, 一幅温馨的画面就映入眼帘:一盆盆花有序地摆放在各个角落, 使得整个教室充满了勃勃生机;一张张方形的、心形的、苹果形的、装饰各异的小卡片整齐地张贴在课桌的左上角和右上角。一时间, 一种温暖, 一种好奇油然而生。监考之余, 我走过去仔细阅读了一些卡片上的文字, 上面写着:“想哭了, 就哭一场吧!”“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和自我鼓励的一些言语。此时此刻, 我似乎离孩子们的心更近了。因为每天上太多班级的课, 就像打仗一样, 总是来去匆匆, 没有用心地欣赏过这些漂亮的盆景, 也没有留意到六 (1) 班的教室里除了盆景外, 还“藏着如此多孩子的秘密”。
我有些后悔自己没能早些停下匆忙的脚步, 差点错过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也不禁感慨, 六 (1) 班的班主任颜老师真是个有心人, 难怪他们班的班风一直很好, 我作为一名科任教师, 上起课来总是很愉快, 孩子们配合很默契, 教学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是啊, 教育包括方方面面, 琐碎而繁杂, 孩子们听多了老师平日的絮絮叨叨, 适时穿插一些类似于写小卡片的无声教育, 效果肯定不同凡响。同时, 一张小小的卡片, 教会了孩子如何倾诉、自我鼓励, 无形中也架起了一座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有声的教育, 还是无声的语言, 只要运用巧妙, 用对时机, 都会或多或少对我们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甚至会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泛起阵阵涟漪。
上周星期六,我坐着小椅子,戴着眼镜在姥姥家晒着太阳,我不经意地低头时,却发现了一个移动的黄色物体,赶紧摘下眼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蚂蚁在搬一条大青虫。我看挺有意思的,就观察了起来。那只青虫,可是蚂蚁的好几倍,他能搬动吗?没多久,那只蚂蚁灰溜溜地离开了,我发现没戏看啦,正准备回去吃水果。一扭头,居然发现了一大群蚂蚁!哇!这小家伙是搬救兵去了。
我又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心想:本来还以为他放弃了呢?这小家伙还挺执着,成百上千的蚂蚁来到大青虫旁边。有的站在两旁扶着,有的蚂蚁钻到下边抬着,还有的在指挥着其他小蚂蚁。只见他们边抬着青虫边向前爬着。咦,为什么他们要向前走呢?难道蚁巢就在附近,我心想。于是我便四处寻找,原来不远处有一个蚂蚁洞,原来他们真要把食物运到洞穴去。
不一会儿,小蚂蚁们遇到麻烦啦,只见这边有一个小土坡,爬上去很费力,我看他们挺辛苦,同情心爆发了,就想帮助他们一把。于是,我拿起大青虫,放到了洞口,帮助了他们。可他们却以为是食物不翼而飞了,四处乱窜,经过一阵混乱后,终于有只蚂蚁循着味道回到了蚁巢,紧接着,他们都回到洞里。
【小游戏,大智慧】推荐阅读:
人生大智慧12-21
大智慧使用心得10-28
智慧公安情报大数据09-11
小故事大智慧读后感09-08
翟鸿燊《大智慧》观后感11-15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12-25
小班游戏小手本领大教案11-20
智慧德育管理06-05
智慧广场范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