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出行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不仅关乎到城市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关乎到城市的日常运营。安徽安庆市在近些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道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有了下降,在本次调研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庆市的道路规划正在逐渐趋于合理,道路的承受能力与实际不断匹配,这对于规避各类道路安全隐患也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但是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安庆市道路交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在当前制约安庆市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明确这些问题之后,本次调研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为安庆市解决道路问题而提供借鉴。

一、安庆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现状

在近些年来的城市发展中,安庆市越来越关注于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将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为了统筹城乡、扩大开放、惠及民生的重大发展战略。安庆市先后在财政投入以及政策减免上为安庆道路交通事业的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到目前为止,安庆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9128公里,高速公路319km,二级公路1014lm,三级公路1299km,四级公路16456km。公路网密度为124.22km/百平方公里。国家公路和省级公路方面,普通国道现有7条,省道现有21条,其技术等级已达二级公路为主。在安庆市,由于山区较多,因此本市还加强了对于山区道路的完善的建设工作,目前深山区部分路段已为四级公路,其覆盖面比较广泛,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交通运输网络,这对于提高交通运输水平,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显现出了较为深远的意义。

在本次调研中,重点就安庆市近些年来所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之后,发现之所以会在本地区内有交通事故出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本市交通运输现状的影响。在这些年,安庆市的交通运输行业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在很大一种程度上降低了各类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对于维护群众的出行安全也起到了较大的帮助。现在,安庆市也在交通安全方面下足了功夫,信号灯、标识牌等道路指示标志也有了合理化的部署,这对于行人的出行将为带来较大的保障。

二、当前的主要问题所在

1、市区道路狭窄,撞车事故频现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安庆市各类交通事故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车辆碰撞而造成的。而造成车辆碰撞事故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市区的道路比较狭窄,来往车流量较大,道路处于超负荷状态。而且,随着安庆市家庭汽车的不断普及,选择驾车出行也成为了当前很多家庭的首要出行选择,这在很大一种程度上加重了车辆碰撞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对城市主干道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另外,在调研中也发现上下班高峰期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时间段,在此时间段之内车辆运输压力异常之大,加之市区道路狭窄,因此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其他时间段。

2、人员素质较低,争抢事故频发

在对当前事故发生的问题进行调研之后,发现在安庆市各类交通事故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就是出行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在出行中,往往不遵守礼让的出行原则,争抢道路而导致了车辆与车辆,乃至车辆与行人之间交通事故的发生。另外,在此类交通事故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不遵守交通规范,在对事故开展实际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人行道,肆意闯红灯的现象,驾驶摩托车和电动车的群众也没有按照相关道路行驶规范来选择行驶道路,这些问题都产生了较为频发的人行事故,也导致各类非机动车事故频频发生。另外,还有很多非机动车辆在道路上乱停乱放,不按照交通法规来行驶,这些人员的主观意识问题都对交通形势的加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大型货车较多,山区事故多发

在安庆市的交通运输中,大型货车的数量一直高居不下,这些大型运输车辆对于道路行驶的要求较高,对于他们的管理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制约安庆市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型货车在行驶中,由于其载重量较大,因此在拐弯等紧急行驶的过程中,极易与小型车辆发生碰撞。另外,大型车在车辆行驶中,也经常发生由于司机驾驶不当而出现的侧翻事故,这些交通事故也为往来的行人和小型车带来了较大的威胁。而且,在道路运输的高峰阶段,很多时候也可以看到大型车辆的运输身影,这也就加剧了高峰阶段的道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从而使道路安全问题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安庆市的地形特点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当期山区较多,很多深山道路成为了山区向外界实现交通运输的唯一渠道,山区的现状也为安庆市道路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山区道路作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带,在安庆市今后的道路规划和完善中,需要重点考虑本地山区因素的影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从而使山区道路运输设施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当地需求。

4、道路设计滞后,碰撞事故易发

在当前的各类交通事故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交通道路设计存在某些缺陷,导致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经常出现车辆撞到周边道路设施上的事故。在调研中,也认识到,出现这类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车辆行驶的保护因素,导致了在车辆较多的时候,很多车辆无法有效躲避,从而撞上了周边的交通设施。另外,安庆市的停车场数量比较少,缺乏一些公共停车的车位,这也使得来往车辆在停车上造成了不便,这也不利于交通运输的流畅性,同时也导致出现了道路上行车与乱停车之间的刮擦事故。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一些支路的规划也不够合理,道路的毛细血管没有打通,导致了群众在出行的过程中,增加了绕路的概率,这也不利于提升道路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规避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可行性建议

1、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事故预防

针对于当前安庆市当前的道路交通现状,安庆市应该就当前的交通规章制度予以完善,使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来往车辆的行驶行为,从而为交通管制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另外,还应该确保规章制度在规避交通事故之时的可行性,杜绝驾车司机的侥幸心理,使来往车辆自觉按照规章要求来规范自己,从而避免出现违章现象,这也将会大大降低当前的各类交通事故。在健全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安庆市还应该细分当前的制度和规范,使自己当前的制度能够涉及到事故隐患的方方面面之中,从而加强对于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以预防而去规避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例如,安庆市可以出台道路行驶规范,要求当前的道路在规定时间设置单行道出行模式,这样将可以避免车辆的碰撞,有利于降低高峰时间段的事故发生频率。

2、完善交管队伍,夯实安全基础

维护交通安全,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借助于一支高质量的交管团队。由于安庆市的道路车辆越来越多,各类事故发生过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对于交管人员在指挥交通,处理各类事故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庆市应该全面结合自身的交通实际,开展常态化培训和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交管人员的事故敏感性和事故察觉力,可以及时发掘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进行制止,这对于预防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加强交管人员的处事能力的培养,提高交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使交管人员可以及时察觉事故发生的前兆,从而能够做到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手段,确保道路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另外,通过打造优质的交管队伍,还可以要求交管人员积极学习事故处理的案例知识,丰富其处理事故的经验,从而确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更好的效益。

3、提升行人素质,降低事故概率

针对于当前由人们主观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各类交通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要求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宣传手段,加强对于道路安全意识的宣传,促使大家认识到礼让优先在道路出行中的重要意义,避免因为人们主观意识而造成的各类交通事故。在宣传的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来进行警示教育,谴责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加强对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礼让性研究,安庆市相关部门可以要求相关人员采取在自行车钢圈上涂一些发光材料,大型货车,拖挂车,客车后尾部涂一些反光材料等措施来增强机动车与自行车在夜间辨认程度,从而做到相互礼让,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交管部门还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通过开展交通安全走进校园的系列专题活动,来加强对于中小学生的安全教导,最终去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的影响力。

4、完善路口警示,降低隐患范围

在道路交通上事故的规避过程中,安庆市相关部门应该对路口的警示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道路路口需要根据道路要求,安置相关的交通警示标志以及事故预防设施,从而加强来往车辆在路口的行驶安全。对于路口,安庆市还应该充分灌输智慧城市、信息城市的相关要求,大力发展自己的道路信息化设施,运用信息化来做到对事故的预防和警惕,从而及时发掘在路口等事故多发地带的事故隐患,逐渐缩小事故的发生范围,从而保障车辆和行人在路口等关键地带的出行安全。由于安庆市山区地势较为复杂,因此在解决相关事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山区的实际情况,在山区等事故突发地带,设置相关的警示标志,警示来往车辆注意山区道路的危险性,减慢车速,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得到进一步降低。另外,在完善路口警示的过程中,还应该开展实际调研工作,重点掌握事故发生的类型和类别,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警示工作,以确保道路交通警示可以满足于安庆市的实际需要。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2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已发展成为我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越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经济体。其交通运输也得到了巨大发展,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城市人口出行需求量增加和距离的延长,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导致城市交通拥堵、能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国家构建“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前提下,重庆市也一直在为提高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努力。作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创建试点城市之一,在2013年公交出行分担率就已达到57.1%,其中地面常规公交占47.2%,轨道交通占9.9%。在2015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提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要在2017年达到65%。然而,想要达到建成“公交都市”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新加坡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公交出行分担率就已经高达67%。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私人汽车拥有量迅速增长的影响下,公交出行分担率年年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了59%。在一系列政府措施的影响下才在最近一段时间回升到65%。在最新的公交发展纲要中,其计划是在5至10内提高5%公交出行分担率。

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作为公交优先的目标之一,其过程必将是漫长而曲折的。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高不仅事关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交通战略规划,而且关系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规划等多方面。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需要政府和市民到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都为其竭心尽力,才能真正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实现公交优先。

2 何为公交出行分担率

对于公交出行分担率,国内外所采用的口径不尽相同。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全方式公交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出行中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体出行量的比率;另一种是机动化公交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出行中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机动化出行总量的比率。然而不管是何种口径的公交分担率,它都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和交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同时也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3 重庆市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所面临的制约

3.1 地理环境制约

3.1.1 交通建设用地不足、道路拥挤、公交行动缓慢、居民公交出行意愿不高

四山夹两江的重庆城,市内山河相间,将城区肢解为团块状。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保证将来城市其他建设的用地和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主城向外延伸扩展能有充足的土地,在欠发达城区边缘地带所剩无几的预留地中,每一寸土地都会在精打细算下进行分配。除了城市必不可少的交通道路建设外,大面积的交通建设规划用地不可能经常性存在。在发达的中心商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已经完成城市建设规划,商业建筑和交通道路已经成型,不可能对这类地区进行交通道路的重新规划,拓宽交通道路来改变其拥堵状况。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荷量。狭窄的城市道路无法保证众多车辆的顺畅通行。加之城市道路原本没有划分公交专用通道,庞大的公共汽车鹤立于头尾相接的小汽车群里如蜗牛般前行。对于乘客而言,在拥挤的道路中失去优先通行权的公共汽车与私人小汽车出行所费时间大致相同或者费事更多,且乘坐私人汽车更舒服,可直接停靠目的地、无需等车。在此情况下,大多数有车一族更偏向于自己开车出行。

3.1.2 交通建设成本高,交通里程不足,居民出行无公交选择可能性

山水相间的空间布局,城市道路也就多为跨江大桥和穿山隧道。由于地质的复杂程度较平地更高,对于建设跨江大桥,穿山隧道的地质勘探和建造成本更高。在每年有限的财税收入和开支预算的限制下,政府不会投入很大的资金用于道路的建设。同时,主城道路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也很难采取商业融资的形式建设收费道路,即通常所说的‘BOT“模式。由于高成本的建设投入造成了交通里程不足,公共交通无法大面积覆盖,部分居民出行没有选择公共交通的可能性。

3.1.3 立体的发展模式,长距离绕行浪费时间,居民不愿公交出行

立体的发展模式,城市交通多为高架立交,在重庆十几层的立交、从大楼中部穿过的交通早已不是新闻,立体模式从纵向上延长了两地间的空间距离,多数站点之间步行会比乘坐公共交通花费的时间少。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对时间的合理利用所产生的价值远胜以车代步所换来的短暂休息产生的的价值,出于对价值的权衡,大多数人会以步行代替公交出行。

3.2 公共交通设施配备不足的制约

多数线路运营公交数量不足,长途运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出行居民候车时间长或者后不到车的现象。随同站点配置的“候车亭”多数为无座椅、顶棚窄小,这样的形式无法为候车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能遮风避雨的候车场所。在“候车亭“的幕墙上没有粘贴本站公交信息表,不方便乘客了解公交信息。除此之外,大多数公交车使用年限过长,车身破烂,车内环境糟糕,而且多数为没有空调的老式车,不利于激发乘客的乘车愿望。

3.3 管理的制约

3.3.1 对黑车的管理不善,黑车盛行

所谓黑车,是指未取得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所授权的合法经营资格,非法从事客运且收取运营费用的两轮、三轮摩托车,私家小汽车、小型客运车辆。黑车的盛行早已不是罕见现象,特别是在高校、商场、交通枢纽站等客流量大的地方。由于黑车有其随时出发,无需等待的优势,对于大多数赶时间、不喜欢拥挤的乘客而言,其更愿意付出偏高的价格来换取舒适的乘车环境和快速到达目的的。

3.3.2 运营管理职责不清,运营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际公交都由按照公司法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交通运输企业进行运营,但由于其经营过程属于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具有准公益性,在诸多方面离不开政府参与到交通运输企业的具体管理过程中,所以在实际的运营中常常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由于公益性的存在,缺乏竞争的存在,大多公交公司缺乏绩效考核制度,对公司的运营情况没有合理的考核标准,而是一味以政府补贴来换运营收益。

3.4 意识的制约

3.4.1 出行居民“公交优先”意识低下

大多数出行者对国家和地区所倡导的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畅通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政策解读不到位,没有低碳环保、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的意识。在通常情况下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4.2 交通参与者“公交优先“意识低下

为了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失,在拥堵的道路中还能通行顺畅,抢占公交专用通道似乎成了许多参与者采用最多的办法。在不拥堵或没有专用通道的道路中也经常会有私家车抢超公交车现象发生。这种用全车乘客和候车点候车乘客的时间换取私家车主一人的短暂利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准时到站,损害了社会公众和集体的利益。

4 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的建议

4.1 科学、合理地规划

4.1.1 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用地

在新增城市建设区的规划当中优先考虑交通道路的规划建设。实行以道路为主线,其他建筑物沿道路两侧填充式建设,即把建筑物建设在道路两侧的空白地区。同时仔细测量未来合理时间段内城市交通流量的增加幅度,合理规划拟建设道路的宽度。以此来保证城市道路的宽度和辐射范围,满足未来城市发展,车流量增加后顺畅通行的需要。

4.1.2 划分公交车专用道,确保公交顺畅通行

在拟建设道路建设时要考虑到公交车专用道的因素,提前预留专用车道。对于已建成道路可在足够宽度的路段划分公交专用道。以专用通道缓解公交车被拥堵,保障公交通行顺畅,确保公交准时准点到站。

4.1.3 合理规划公交线路

首先要在分析每条线路客流量的基础上科学的划分公交车通行线路,对于客流量大的线路要增加公交车班次,缩短个班次间停换调度时间,节约候车乘客候车时间。其次还要合理规划每条线路的长度,在繁华地段,大客流片区应当减少起止点相差几个小时车程的线路,换以短线路、多班次,在缓解公交公司因客流少,班次多而损失的同时确保乘客的正当利益。

4.2 增加、更换公交设施

交管部门和公交公司都应该定期统计公交设施的配备情况,尤其是公交公司还要对本公司所运营路段的客流量和设备损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该路段所拥有的公交设备是否能满足当前客流量的需要。对于不能满足需求的的应该适当增加公交设备,缓解公交车拥挤的情况,对于损毁的设备要及时维修。在重庆,多数情况下只存在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作为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夏季四十度左右的高温已成为常态。因此,空调对于重庆人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对此,政府应该给予公交公司相应的优惠政策,帮助公交公司及时更换没有空调的老式公交车,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吸引乘客,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4.3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4.3.1 实行黑车公交化,转黑为白

交管部门对黑车司机进行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颁发运营资格证,转黑车为正当运营的公交车,补充公交线路不灵活的不足。交管部门只需对其超载违规进行查出,保证出行安全。

4.3.2 实现公司独立经营,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公交运输虽具有公益性,但其本质属于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而且公交公司大都构建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理应使其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实行独立经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作为“守夜人”,其本职工作是对市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应对措施。同样,对于公交运输,政府应该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不是充当公交公司内部成分,干涉其制度,重大决策的的制定。同时为了保证公交在实现独立运营的同时也能保证其公益性的继续存续,政府应该强化对公交公司内部收益的核算审查,对其亏损进行财政弥补。

4.4 加强宣传,提高居民意识

政府及教管部门定期以多种形式开展“公交优先”宣传活动,如重庆市现行的“公交出行周”,政府可以制作“公交出行公益广告”,海报、宣传画、举办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向居民解读政府相关政策等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的宣传活动把“公交出行”“优先保障公交通行”的意识深深根植于广大居民的心底。

5 结语

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现过程必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路漫漫其修远,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居民、到每一个你我他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城市建设之前就以其远见卓识指导尘世建设的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公交运营独立并加强对其监督的力度并向社会宣传“公交优先“政策。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公交优先”中,为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出一份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交优先“,“公交都市”等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的项目在各大城市纷纷提上日程。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作为“公交优先”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重庆市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面临的地理环境制约、公交设备制约、管理制约好公民意识制约等的具体分析,提出要在交通建设规划、设备更换、增加交通设施、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和公民意识方面做出努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实现“公交都市”的目标。

关键词:公交都市,公交优先,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J].城市交通,2007(01).

[2]陈玫,汪光焘,刘小明等.北京市公交客运显性需求预测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06).

[3]蔡新沧.三明市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建筑,2008(08).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3

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

安庆市科协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和会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以攻克生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5612”工程。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金桥工程”91项,开展“厂会协作”项目71项,开展科技咨询3320余项,引进和推广新技术510多项。荣获省级优秀项目等级奖21项。市科协也分别荣获了“安徽省金桥工程优秀组织奖”、“安徽省科协系统百千活动先进集体”、“全省科协系统‘5612工程先进单位”等称号。

在服务“三农”的工作中, 安庆市各级科协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为重要内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认真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加大科技服务“三农”的力度。几年来,扎实开展了以“进百村送科技、入千户解难题”为主题的送科技、卫生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开展活动60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书籍)150余万份(册),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00余期,各种科普讲座1500余场次,受益农民近百万人。与此同时,安庆市科协还成立了“安庆市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和安庆市农技协联合会上门为农民服务。组织农技专家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成果转化、典型示范、信息服务等有效途径,实现科技与农业、农民相结合,目前已有10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农技协联合会,基层农技协达到了382个。

与此同时,安庆市科协还积极培育和申报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从2006年开始,安庆市共有4个农技协和4个科普示范基地、3名带头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称号。

科普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安庆市科协深知科普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示范创建作为牵动全局、带动科普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工作,下大力常抓不懈。几年来,创建了5个国家级的科普示范县, 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6个省级各类科普示范单位,139个市级科普示范单位。2008年在省科协5年一度的评选中,安庆市科协被评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单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普設施和阵地建设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安庆市科协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首先是加强科普“站、栏、员”建设。11个县(市)区已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20个,省级科普图书室16个。各县(市)区均建有标准科普画廊,其中城区科普画廊建设总长度超过720米。其次是加强科技馆的建设,2009年安庆科技馆耗资20万元采购了40件车载科普展品,此外还新建了桐城市、怀宁县两座县级科技馆。为加快安庆市科协组织信息化建设步伐,2004年就开通了《安庆科普网》,在此基础上,10个县(市)、区科协也建立了科普网站。2005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在安庆电视台开播了《科普大蓬车》电视专栏节目,每周一期,一直持续至今。2009年又与安庆广播电视报合作,开辟了《要闻视窗》和《科技博览》两个专栏,每周一期进行科普宣传。这些科普设施和阵地的建设有力改善了安庆市科普展教条件,提高了科普宣传能力,为该市科普工作夯实了基础。不同层次的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巩固了科普示范创建成果,促进了科普工作在城乡的不断深化。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与热爱,培育一代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后继者,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也安庆市科协工作的重点。

几年来,安庆市科协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每年都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青少年科技论坛、青少年航模赛、青少年科幻画大赛、电脑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多种赛事,选拔推荐组织参加全省和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自举办以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累计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级奖121项,全国大赛等级奖31项。为了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在安庆市科协的积极筹划下,安庆市政府还特别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鼓励那些钻研科学取得科技创新成绩的学生。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有13位中小学生获奖。

安庆市科协还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了“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与调动起来,通过引导、培育,学习,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多年来,该市科协举办了1000多场科普展教活动,参观学生达13万多人次。安庆市科协还与市九三学社合作,在农村中小学组织开展了“百名科技专家乡村学堂讲科普活动”,深入十一个县(市)区,5400多名青少年学生受益。

这些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安庆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2009年,安庆市科协被评为“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安庆市科协严格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着重抓好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积极组织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所属团体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影响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科普宣传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各类活动主题,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科普影视、科普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形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营造良好科普氛围;深入开展以“讲科学生活、建设文明社区”为主题的“科教进社区”活动。组织科普志愿者进社区开展科普服务,利用社区广播站、科普网站、科普画廊和科普橱窗、科普学校进行科普宣传;发挥学会人才荟萃的群团优势,扎实开展“村会协作”、“区会协作”等系列活动。2006年,安庆市科协率先在安徽省开展了市级学会与社区结对的“区会协作”活动。各学会按结对单位所需,组织会员义务开展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普宣传、专家义诊等服务。

安庆市科协始终坚持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校园科普活动,面向农民开展送科技卫生下乡、科技培训等活动,面向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举办知名专家和院士科普报告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科普活动的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有力地推动了安庆市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安庆市科协也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安庆市科协将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加积极的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努力地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安庆奋力崛起而奋斗!(编辑:陈平平)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4

一、2009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2009年国家和省下达安庆市财政扶贫资金17704.5万元,其中财政发展资金13018.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686万元。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648个。各县(市)根据扶贫开发规划和扶贫工作重点,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12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共投入扶贫资金6240万元,其中财政发展资金564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92万元。重点投向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种养殖业等项目。二是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入。潜山县2009年安排资金400多万元,大力发展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等五大产业。太湖县近三年来共安排资金265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油茶、蚕桑、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通过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优升级,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贫成效显著。三是继续实施雨露计划。2009年共安排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671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13400人。四是开展“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工作。2009年宿松县被列为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县,在五个山区乡镇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2300多万元。五是继续扩大“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范围。五个重点县共成立362个互助组织,有17490户村民入互。安排财政发展资金1754.15万元,入互村民缴纳资金达610.2万元。这些扶贫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

二、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的主要措施

为切实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监管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一是各县根据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分别制订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扶贫开发项目实行县、乡、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建立分级负责的项目管理制度。即群众参与项目选择,专家进行项目论证,扶贫部门负责立项和申报,省扶贫办审查备案。四是实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项目责任追究制。太湖县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通过狠抓各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运行程序,从根本上避免财政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二)规范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运行程序。

在资金管理上,根据《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各县结合实际,相继制订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度管理操作办法》。财政扶贫资金都由各县财政局农业股管理,开设了专户,明确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在项目申报上,各县按照当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将财政扶贫资金分解计划到各主管部门及乡镇,由乡镇提出项目计划报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进入县扶贫办、发改委和财政局设立的项目库。扶贫办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对扶贫项目进行考察、评估,形成初步意见。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报省扶贫办备案。经省扶贫办备案审定后的扶贫开发项目在媒体上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扶贫工作透明度。

在项目实施上,各县严格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认的项目实施。对工程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招投标。对所有项目工程所需的大宗物资,按政府采购办法,公开向社会招标,择优选择供货厂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各县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实施的扶贫项目定期开展检查。扶贫项目实施完工后,扶贫办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并签署“财政扶贫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工程项目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在报账核算程序上,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的《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进行报账。项目报账时,由项目单位据实填写《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项目支出发票、项目实施合同书、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审计报告、招投标书到县财政报账。各县基本做到按照项目计划和项目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按照报账制管理办法进行拨款核算;按规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基本做到报账审批手续完备,报账的凭据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报账资料真实、合法、有效。

(三)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各县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定期组织审计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审计;二是由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开展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考核。对扶贫开发成效显著,项目资金管理好的乡镇,实行多安排扶贫资金的奖励。反之给以扣减扶贫资金指标的惩罚。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基层努力做好扶贫工作,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积极性。

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十分重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不断规范,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各地的情况还有差距,在实地调研和座谈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重点不突出。部分县在财政扶贫资金安排上,未能按照省扶贫办规定的70%的资金比例。个别县用于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安排到村的资金不足20万元,致使整村推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宿松县凉亭镇枫驿村调查中发现,2009年安排到该村的整村推进资金24万元全部用于村村通道路建设配套上,由于道路建设资金不足,致使村在完成道路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也背上数目不小的债务,下一轮再扶持,也只能偿还村级债务,村级经济难以得到发展,农户的收入难以得到提高。

2、项目库建设不规范。有的县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项目库,项目申报随意性较大。不仅加大了项目申报的复杂性,而且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容易造成一个项目多部门申报,出现重复安排资金的现象。同时也容易产生优亲厚友安排项目的腐败现象。

3、项目的竣工验收环节亟待加强。扶贫项目小而散,有的只是补贴性投入,项目无从验收;有的扶贫项目与其它资金配套投入,仅凭一个部门验收,使项目实施缺乏真实性;扶贫项目仅凭扶贫、财政等业务部门验收,缺乏技术、审计等部门的参与,很难达到项目验收的目的。

4、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扶贫资金报账人基本上是县直项目单位和乡镇财政所。乡镇财政所报账后的资金监管有待加强,尤其是村财乡管后,乡镇农经站的项目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难到位。现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地方各级财政要安排配套资金。在实施扶贫项目时,多数项目也要求安排地方配套资金,但实际工作中各级财政根本

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配套。由于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从而降低项目实施标准,难以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6、少数乡镇存在前重后轻现象。重前期项目资金争取,轻工程结束后资金账目管理;重前期工程实施,轻工程后期管理,不能持续地发挥项目的扶贫效益。

四、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的建议和意见

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使其真正发挥扶贫效益,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

1、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性质和扶贫开发任务安排使用资金,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资金运行程序。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强化各级扶贫责任管理。在目前我省实施“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下,市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按有关职能,相应做好其监管工作。

2、科学制定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要立足于各贫困村实际,围绕着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以突出农民增收,解决和巩固贫困户温饱,改善贫困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要内容,确立扶贫开发项目。要让群众充分参与村级扶贫项目规划,由群众根据本村实际充分讨论上什么项目,让群众真正在项目中受益。

3、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要按照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项目库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各级项目库的项目内容和格式要统一。凡是进入项目库的扶贫项目都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价,确保扶贫投入的有效性。项目库项目的报备和变更都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不得随意处置。每年的扶贫项目申报都必须是已经进入项目库的项目。

4、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配套使用,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要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为平台,充分发挥“大扶贫”的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计其功,配套使用”的原则,集中配套投入项目资金。克服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小,投入单一,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投入效益的困境,促进贫困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5、探索建立扶贫项目的工程监理制度。目前扶贫部门、财政部门人力有限,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监督困难很大,建议通过第三方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从实施到验收全程监管。防止扶贫项目以旧顶新,以次顶好,以此顶彼的现象发生。杜绝挪用、骗取财政扶贫资金等违纪情况发生。

6、强化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验收管理。一是对于已竣工的扶贫项目,要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对已验收的项目,由财政部门聘请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三是拼盘投入资金的项目,由相关部门联合组织项目验收,防止出现重复投资,骗取扶贫资金现象。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5

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根据重庆市发改委规划,重庆将从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等6个方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所以我们选择了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外经贸局,美心集团,铜梁县民政局,铜梁县养老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白市驿镇清河示范村,白市驿镇花圃实验基地,南岸区政府,南岸区新合医疗结算中心,社区卫生医院等地方作为调研地点。并通过实地参观,座谈,咨询,与群众交谈,查看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并主要是运用了理论研究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惊喜

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笔者认为重庆至少在以下这几方面做出了较快的发展,有效的改革或是有益的创新。

2.城乡区域功能建设。重庆在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功能和发展方向明确,东部都市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领先发展;西部新城区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加快建设。对城乡一体化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布局,统筹编制杨谢石黄都市区,华岩新城区,九龙园区,西彭园区,白市驿花卉示范区“五大片区”规划。

我们参观了号称“农村建设试点”,“都市后花园”的白市驿镇。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的这个契机使得白市驿镇发展很快,积极搭建着产业发展载体。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进农村工业的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突出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壮大花卉苗木,名优水果等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特色农产品进入商社集团所属超市。白市驿成功审创了一个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示范区,引入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力建设花卉城和农科城,着力搭建现代农业产业载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休闲业,巴渝风情园,陶然居,天赐温泉等一批重点项目。(农家乐)周君记火锅食品工业园被确定为全市首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参观时还不到周末,但是农家乐度假村里的热闹景象以足以证明都市后花园的魅力,显示着这个原本远离城区的地方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度假人群,越来越多的财富也将随着人流的到来而来到这里,都市后花园影响日益扩大。

3.企业参与的公共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提供公共设施服务,那是政府的责任,似乎与企业无关。就算企业建立一些公共设施也只是在自己公司附近,以吸引顾客为目的。重庆出现的美心洋人街似乎打破了这种惯例。美心洋人街面积4万平方米,由美心集团出资6亿人民币打造。集小吃街、酒吧街、游乐园、休闲公园、欧洲风情园等功能为一体。进入美心洋人街好像走进了一座神秘美丽的童话王国,充满着异国情调。还有以清明上河图以题材建成的宋朝小镇。多元文化汇集,让人饱览众相,大开眼界。是一个让市民们休闲娱乐,特别是小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好地方。在洋人街消费很便宜,吃一个小碗凉面才一元钱。不过最重要的是洋人街风景区是完全免门票的!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身无分文的穷人也可以来观光游览,旅游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享受。穷人经济学似乎在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个成功企业回馈社会,造福社会的完好典范。而且企业也更加名声大震,赢得了好声誉,人们心中都记住了这个能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好企业。对于政府,企业和市民来说这是一件共赢的事情,修建公园不再只是政府的负担,企业赢得声誉,市民获得福利,政府赢得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无奈

城乡统筹,做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确实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看到了许多的无奈。

铜梁县民政局局长的无奈:虽然我们尽了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铜梁县财政收入不多,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是不够,离市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南岸区政府的无奈:有很多农民农转非以后,就拿着政府补给的钱开始闲着,游手好闲,不去工作,如何劝说这部分人去工作,是我们的一大难题…

行路难,行路难!城乡二元发展这是一个在世界上延续了多年的难题,中国国情特殊,要实现城乡统筹,改革任务非常艰巨,改革任重道远。重庆亦是如此!诸多的问题摆在重庆政府和重庆市民的面前,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等待着所有人的努力。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我们感慨良深。不过正如《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中所写“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既不能坐等中央优惠政策的照顾,也不能依靠中央部门资金项目的支持,唯有直面挑战,在统筹城乡的体制和制度上攻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庆城市繁华的建设和交通,农村欣欣向荣的生产劳作,医疗保障的进步,产业的飞速发展,市长向全世界公布的纳策邮箱…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重庆的活力和希望。希望重庆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6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7

按照市农业局渝农法[2004]2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在本区中心集镇龙沙镇、移民大镇大周镇、产粮大镇太安镇三个镇共选取30户农户,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情况

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在我区上上下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继1982至1986年中央为农业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的十八年后,今年中央又为农业发出了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区委、区政府对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非常重视,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进行了布署。区委宣传部、区农办、区农业局和区林业局等单位联合组织了“万州区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团”,从2月中旬开始到乡镇对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区委、区政府决定在3月中旬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龙宝、天城、五桥和江南新区四个开发区对贯彻中央1号文件都作出了具体安排,各乡镇、街道都已陆续行动起来。我们调研所到的三个镇都召开了“三干会”,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并通过他们传达到农村的家家户户。

二、粮食生产方面的情况

1、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90.31亩,比2002年减少了5.9亩,减6.1%。今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为88.21亩,比2003年又减少了2.1亩,减2.3%,基本与全区农业统计情况一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截止2003年底,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万亩;二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部分耕地改种了柑桔、桃等经济林木;三是三峡水库淹没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征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老人和妇女多数体力较差,无力耕种造成弃耕。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条。

粮食产量总体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的30个农户2003年粮食产量合计为81070斤,比2002年减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04年预计产粮食77730斤,与2003年相比,又将下降4.1%。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2、粮食单产。调查结果,30个农户2003年粮食平均亩产为898斤,比2002年高14斤,2004年预计粮食平均亩产为881斤,比2003又低17斤,可见整体上有增有减。影响粮食单产主要是气候影响,2003年农业自然灾害较2002年轻,粮食单产就高一些;其次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就单个作物看,玉米生产方面,由于近年来临奥一号等高产品种的大量推广,玉米单产提高较快;而水稻生产方面,由于没有显著高于当前推广的D优、岗优系列的高产品种,因而单产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农户存粮情况。调查发现,2003年农户存粮人均只327斤,不够一年的食用。三个镇中,农户存粮情况不均衡,龙沙镇调查的农户存粮不多,大周镇调查的农户均无存粮。只有太安镇调查的农户存粮较多,一般农户存粮均够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了解的情况大致是,20%农户存粮够一年以上食用,50%的农户存粮只够一家人大半年(6—10个月)食用,20%的农户基本无余粮,近10%的农户要买粮食才能满足食用。从增减趋势上看,今年以来多数农户存粮数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粮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国家放开粮食流通渠道后,粮食的加工户和贩运户增多,许多加工户和贩运户主动下村、下社、上门收购粮食,加上去年以来粮价持续攀升至现在稻谷1.20元/kg,一些种粮农户借机纷纷出售存粮;二是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快速发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粮;三是粮食总产逐年下降,存粮来源减少。

此外,农民对贮藏粮食的认识也有变化。调查的三个镇中,龙沙镇农户存粮明显较其他两个镇少,其主要原因是该镇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水田基本能旱涝保收,整体经济水平也好于其他两镇,农民认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粮食防止灾荒。

4、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总的情况是,现金投入逐年增加,种粮劳动力投入减少。调查的30个农户2002、2003年粮食生产投入分别为15520元和16371元,2004年预计要增加到16852元。

现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于肥料、种子等农资产品涨价。调查发现,今年尿素零售价达到1675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元/吨;碳铵零售价达到52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元/吨;优质稻种子价格达到15元/斤,比前两年和目前普通杂交稻种子高一倍,需25斤稻谷才能换1斤,而过去换1斤杂交稻种子只需10斤稻谷。高产玉米种子价格7元/斤,一般杂交玉米种子只2元/斤左右。当前,农资产品的涨价已抵销了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二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田的多数系体力较差的老人和妇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农家肥,耕作也相对粗放;三是抛秧栽培、稻田稻草履盖洋芋等节劳技术的推广面积增加。

5、农民对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看法。接受调查的农民普遍认为,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占农户经营的绝大部分,虽然不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但粮食却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饲料来源,一旦粮食大量减产,势必造成粮价上涨,农民又无能力购买。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存粮不多的现实,我区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对我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增加我区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肯定会有很大帮助。

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扶持,农民们有许多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国家直补政策要尽快到位,补贴金额要大一点,小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目前万州区各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村社、群众无力整修,这对保护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威胁极大。

⑶希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补助到种粮食农户头上的办法,现在国家成百上千万的补助资金投给了农业开发的“业主”,一些业主(龙头)又没有很好起到龙头的作用,老百姓没有真正得到多少实惠。

⑷希望政府对种粮大户要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护价,二要保证收购,三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

⑸国家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保证农技推广经费,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对增产增收效果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可实行良种补贴,解决新品种种子价格高令农民望而生畏的问题,尽快扩大良种推广应用面积。

三、农民收入方面的情况

1、农民收入水平。万州区是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山区,目前尚有20个特困乡、220个特困村,绝对贫困人口达6.97万人。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52.9元(农经统计口径),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个区(县)中排倒数15名。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75.9元,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民收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2002年和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实物比重大,现金收入少。

调查的30个农户2002、2003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762元和2050元,今年预计可达2205元,在本区农村属中等偏上水平。

2、农民收入来源。调查结果,30个调查户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166100元),占总收入的63.8%;其次是种植业收入(51360元),占总收入的19.7%;再次是养殖业收入(29860元),占总收入的11.5%。

从全区统计情况看,种养殖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接近收入总额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外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0%,超过了种植业的收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20%。“种粮饱肚子,喂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是万州区多数农户经营收入来源的形象总结。

3、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的增加来自于多个方面,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外出务工收入。2003年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61744.3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7719.3万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一半。粮食收入的增长是2003年农民增收的第二大项目,由于粮食涨价,全区农民增加收入近5000万元。养殖业也是近年来万州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区畜牧业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7929.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近4000万元。

从30个调查户2003年的收入增长结构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2002年增长34050元,人均增长268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总额的93.1%,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种植业收入,其比2002年增加了2655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7.3%。

总结各调查户生产经营计划,预期2004年农民收入比2003年增长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2003年又多3人,外出务工收入预计可达185800元,比2003年增长近12%;二是从目前农产品的行情看,我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品——粮食和毛猪的价格依然走高,同时优质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农民从种养殖业中将会增加一部分收入。

4、农民增收的困难。座谈中,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纷纷反映,目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一是外出务工找工作难,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更难;二是分户经营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差,信息不灵、销售价格偏低、销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农户,难以形成种植规模,阻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新的生产项目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保证。

5、解决增收难,农民有四盼

一盼国家要给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让外出务工农民同样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贫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处,农村的生产公益设施建设同样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国家在农民转岗就业培训、种养殖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

三盼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农民权益保障力度,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恶劣行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农民撑腰,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万州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去年八月,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重庆市万州区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万州府发[2003]74号),对今后5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规划,对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清理和规范相关的办证收费行为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区里还组建了培训职能机构,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实行组织、发动、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开展服装艺术、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保安等8个岗位1790多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在调查的3个乡镇中,大周、龙沙两个乡镇已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做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务工手续随到随办、帮助务工人员催要工资、开展务工前培训等方面服务。龙沙镇举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班。

2、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的30个农户中,2003年外出务工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6%;2004年外出务工39人,比2003年多3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4%,平均1户有1个多劳动力在外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头带领和务工者相互邀约、串联而外出,靠政府部门和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大约占22%,盲目外出占8%。

外出务工人员中,89%以上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有11%的无固定工作,收入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中能顺利取得工资占80%,大约20%的务工人员遭遇过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

外出务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驾驶、厨师、缝纫、砖瓦工、木工、电工、焊接等,主要学习渠道是民办培训学校和跟师学艺。

3、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愿望、要求。

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信息不灵,民工外出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适应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难以提高务工收入水平,难以保证务工收入的长期稳定;三是部分民工务工期间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权益保护的知识和司法帮助。

关于安徽安庆市道路交通的调研报告 篇8

工工资发放管理的通知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2012年02月21日

各区县(自治县)交通局(委),市公路局、委质监站、高速集团,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民工工资发放管理,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落实清欠责任

(一)高度重视解决拖欠问题。各地各单位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拖欠问题。

(二)落实解决拖欠的责任。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落实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责任,明确举报投诉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民工的投诉。

二、规范管理,健全长效机制

(三)严格执行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按渝劳社发〔2006〕51号有关规定,国家或市政府投资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收取的履约保证金或保留金中单列出工程合同金额的2%作为工资保障金,由建设单位设立专户储存或进行单独财务核算;其余各区县交通建设项目,按照规定缴纳工资保障金。凡未建立或未缴纳工资保障金的建设项目,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该项目的有关行政许可,并责令改正。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在提前告知民工的工地现场和网站进行不少于10日的公告,对在规定时限内未接到拖欠投诉或有投诉已及时足额支付的,可将工资保障金本息退回缴款单位。

(四)建立健全民工用工管理制度。用工单位应依法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包括工资支付项目、标准、形式、周期和日期等内容。分包单位的用工劳动合同应报工程承包单位备案。建设单位和工程承包单位应负责督促用工单位建立民工上班登记和工资发放台帐,完善领款签字制度,确保将工资直接发放至民工手中。

(五)认真落实民工工资支付公示制度。各施工现场应当设立民工权益及工资支付公示牌,公示牌的内容包括国家有关民工的合法权益规定、工期安排、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数额、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防止拖欠的责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保障金退还公告地点等。建设单位在支付前,应核实公示情况和上期民工工资发放台帐。

(六)严格执行承包单位负总责制度。凡工程承包单位因转包、违法分包等原因造成拖欠民工工资的,由工程承包单位承担全部责任。凡出现拖欠民工工资举报投诉的,一律由承包单位负责举证核实,若在未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核实举证材料,无充分证据证明民工已足额得到工资的,由建设单位直接动用设立的工资保障金先行垫付,并在下期支付中扣回补足工资保障金。

(七)完善拖欠民工工资处理应急预案。为弥补排查疏漏,防止拖欠民工工资的上访和集访事件发生,各地各单位要在快速处理拖欠民工工资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处理方式、处理程序、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一旦发生拖欠民工工资和上访情况,各地各单位要快速反应,有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妥善处理,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检查,严肃责任追究

(八)加强用工管理的监督检查。各建设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工资支付台帐,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用工行为。对曾有拖欠克扣工资行为或存在欠薪苗头的单位,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不定期组织抽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实行挂牌督办制度,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到位。

(九)加强工资支付的过程检查。各地各单位要结合日常的质量安全检查、项目督查等检查,加大对民工工资支付的检查力度,特别在岁末年初、重大节假日等拖欠问题集中高发期和爆发期,要组织专门力量提前排查,做到专人负责、处理及时,确保稳定。

(十)加大拖欠行为的处理力度。对于未落实本通知要求、不依法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民工工资的单位,要立即责令整改,并作为不良记录纳入从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评价管理。对措施不落实、执行规定不力、责任心不强、处理不妥当,致使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全市通报。

二○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 交通 公路 民工工资 管理 通知

上一篇:医院设备科发展规划下一篇:网络舆情与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