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开花落作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梦里花开花落作文(精选11篇)

梦里花开花落作文 篇1

我吸着烟坐在寒冬的青藏高原上,那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这是一个天气阴沉沉的夜晚,这样的天气似乎要把每个人窒息而死!呼呼的北风吹打在我的脸上,有种用语言不出的寒冷!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天气,我也不知道阴冷为什么会让我感到舒心,也许是因为我心中的那份伤痛和这样的天气比较相符吧!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我独自坐在萧条的高原上,开始回想起自上高中以来所有能想起的点点滴滴想着想着一滴泪毫无理由地滑下,践踏着脸上每一寸肌肤,那种滚烫几乎灼伤了我的脸,而我总是在为堕落而流泪,在忏悔中不能自已!

我掏出她的照片,(她的照片我都是随身携带)手机的背景光照在她的脸上,也反射在我的眼上,刺亮刺亮的,而内心在不停地问自己:她的双睦还会闪出一种让人说不出的明亮吗?那眼神还是那个曾经让我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她的眼神吗?我不自觉的冷笑了一下,哼!真的不可能了吗?是的,真的不可能了!因为我不再会相信爱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它仅仅是一种灵魂期盼的传说而已,仅次而已

在这个半懂不懂的年岁里,我对一切事物都有朦胧的感觉,尤其是情感,是的,谁也无法抗拒,无法躲避,相遇在青春的驿站,没有人会不曾有过这种朦胧的感觉,可是冲动的驱策,情感的纠缠过早的让我陷入空想当中,苦恼,烦闷,甚至是狂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我终于明白了,恋爱就像万花筒变化莫测,而结果又是难以预料的。以前只看到谁与谁在演绎着一段聚聚散散离离分分的剧情,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但现在我开始苦笑周围遭环境的瞬息不变和青春时光的轻瞬即逝!

我拖着下巴痴痴的想青春驿站里纵然会有欢唱,纵然会有一种珍爱穿越浮躁的时空永远地凝固再化为负担,但是,却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里注定会失去很多东西,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而又有多少人在学会宽容与爱情,璀璨与绚烂曾是一时,挥手与诀别又是另外一时,有太多的情感会被滞留在高中的襁褓里,会如流星般流逝,会像手心里的那一滴露珠永远蒸发在无情的强光中,剩下的是什么?时间似乎永远定格冷落的碎片里,记忆也似乎永远停留在寂寞的孤灯下,剩下的是空荡荡的心际阵阵萦绕着干枯的灵魂,是曾经的萌动,曾经的追求,曾经用感情洗后的孤影,从此一切归零,爱情也许就这么飘摇不定,所以永远看不清道不明!以前心中怀揣着的对爱的渴望和对被挂念呵护的向往,使我踏上爱的旅途,义无返顾地选择追求,又在泪水的挥洒中看到了情感的不如意,又在时空的阻隔中做无所谓的挣扎和最终无奈的`回应,甚至是为了一时的气愤而放弃学业,是啊!这一路充满着新,刺激,浪漫的回忆,但一日你去向她告白了,却是无法抹杀的伤心追忆,时光总会悄然改变一些东西,也只有时光会见证一份持久的情感,会见证是否是真心!!!!

用伤心排遣伤心,我得到的是无聊,仿佛架着小船在大海里失去方向,仿佛在黑夜磕磕碰碰地前进看不见一点方向,这种感觉是她所不知道的或者是视而不见的,其实我不能拥有伤心,而是应该像个高四的学生,每一分钟都用来做题,根本没有时间伤心,没有时间空虚,这样才会是一个真正的毕业生!

我看着照片,看着里面神圣的你,但终于不得不疲倦无聊地低下头,我找不到打开通向你世界的钥匙,我所能做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上演的独角戏。想着想着不争气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泪水打湿我的脸,更穿透了我的心!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偷哭,我总是摆出一种无所谓的表情说:呵呵,没什么!其实,我心里在对他说:因为高四,因为真心,因为我所谓的爱!!!

那天晚上刚放学,手机响了,是她来的电话,心里特高兴,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但我在接时看到了一个新的信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是谁发的,可能是她吧!当我接了电话后她说:你一次次的到底想干啥?以后她说的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随后我挂断了,不是我逃避错误而是我怕伤心!其实放学前发的那几条信息纯属玩笑,但是她好象当真了,并且很生气!我们不是说好了吗?做个永远的朋友,就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我都放下了,为什么你就不能放下,忘掉曾经发生的事哪?我天天给你发短信,是我想知道你在干什么?过的开心吗?我时时刻刻都在掂记着你,我们是朋友就不能关心你吗?就不能想你吗?本来我都已下定决心回到了曾经哥们的起点了,我发了一条:放心!我不会吃醋!那只是玩笑,那时我已经下定决心慢慢的把你忘记,忘记你的一切!只剩下的我们的友谊!但是

我挂了电话后,把你的短信(你发的信息,我从来都没有删过),你的号码,你的qq,你的一切都删处了!把关于你的所有一切都丢弃在北风里,让它们随风飘荡,永远找不到复活的驻足点!!!!

月亮从云层钻出来,它似乎对着我笑,我也回尽了一甜蜜的笑容!北风继续吹着,想把青藏高原上的孤寂和我的伤痛都带走,而我的心愈加透明,我只想找回我自己!踏踏实实的作好自己,只求未到的缘分,不求强求的机遇,我悄悄的告诉自己: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就让它好好的去,不该莽草决定的就要选择平静的放弃!因为我相信这才是当前最好的心灵归宿!!!

后记

有人说,写文章是为了渡人,也有人说只能渡自己,我倒认为:有些人可以被人渡,有些人只能自己渡自己,我属于后者,我只能自己渡自己来摆脱高四的真心,来摆脱高四的伤痛,来摆脱高四那所谓的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上课,自习,吃饭,睡觉,活的整天忙忙碌碌的,我用学习来麻痹自己,等待着时间将记忆一点点冲淡,等待着我辉煌的09年6月!!!!!

莲子花开花落 篇2

飞的音容笑貌在莲子的记忆里已渐渐变得模糊。莲子在他意外去世后便封存起他所有的物品,以免睹物思人。而现在也只过了短短的4年,他的容貌便已记不真切起来。莲子自嘲,世间那些亘古不变的爱情,不过是小说家们美丽的杜撰吧!

梦凡清瘦黝黑的脸清晰地叠印在飞模糊的面容上,莲子的心不由地颤动了一下。梦凡,这个在酒席上相识的男人,已渐渐占据了莲子的芳心。

莲子没有固定的职业,她当过代课教师,办过假期辅导班,做过市场营销员,现在是一家知名品牌学习机的A市总代理。莲子的精明能干在先生去世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她向公婆一次次证明了她莲子不是个吃闲饭的女子,离开了男人照样生活得充实而富足。

但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是莲子想要的。对于4年前的莲子来说,孩子尚小,那时是迫不得已。而现在,莲子知道她要离开这个家,唯一的出路便是嫁人。

4年间,在亲朋好友的张罗下,莲子相过的男朋友不下一个连。但没人能入莲子的慧眼,直到遇上梦凡。

梦凡三十五六岁,经营着一座不大不小的铝矿。那天在酒席上表哥向莲子介绍他时说,他可是个钻石王老五哟!一句话让莲子闹了个大红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而那个梦凡竟一直用黑幽幽的眸子含笑看着莲子,一副似曾相识的样子。那一刻,莲子知道,她和他之间将有故事发生。

交往就这么自然地开始,莲子叫他老梦,他叫莲子小莲。

梦凡说两年前就认识她,大年初三去城皇庙进香,她就在他前面,抽了个上上签。几句话让莲子对他又生出几分好感。莲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抽得上上签时自己心里许下的愿望,然而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当时身后的他来。几周下来,梦凡带她尝遍了这座城市里的美味佳肴,玩遍了可以玩儿的地方,那些星级酒店,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总会、慢摇吧,那些休闲娱乐园、高尔夫度假村,无一不留下他们的身影。

梦凡一天早、中、晚三通电话向莲子汇报着他的行踪,关心着她的身体和心情,诉说着他的思念和留恋。有时,夜半发短信给莲子,说,我想你了。莲子被梦凡电话加短信的甜蜜骚扰重重包围着,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深深宠爱的感觉。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感觉比被人宠爱更幸福?

许多次,梦凡把莲子堵在门内,想抱她入怀,哪怕只是拉拉她的手,都被莲子巧妙地拒绝了。暗夜里,莲子曾无数次地向往那个怀抱,向往那片刻的温存,但是,莲子知道,不可以。在一个她并不十分了解的男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不啻给对方一个信号——这是个随便的女人。

梦凡对莲子说,我喜欢的就是你这一点,但是,有时太压抑自己也是一种痛苦,

莲子的内心也曾激烈地斗争过。她喜欢这个男人,不单是因为他有钱,她喜欢他的干净,喜欢他的善解人意,喜欢他温柔的眼神,喜欢他桀骜不逊的神气,喜欢他身上那种成熟男人的稳健和企业家的睿智。

莲子望着窗外,暮色四合,雨天的夜似乎也来得早了。

又是一連几天没有梦凡的音信,莲子想他一定是又上矿了。他说过,没有他音信的时候他就在矿上,矿上信号不好。时间并不算晚,莲子来到书店她的专柜察看,手下一名刚来没多久的姑娘一见她便上来吵着要基本工资。莲子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教训了她并顺带把另外几个柜员也教育了一顿。莲子说,第一个月实习期,你不管在哪儿站柜台都没有工资,按你的业绩给你提成。你不想着如何早日向顾客推销出去产品,刷新你的零记录,却吵着要工资。你想想,在哪儿站柜台有在这儿舒服?冬暖夏凉,风吹不着,日晒不着。天天接触的都是些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你才十七八岁,不想着怎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将来也嫁个好人家,却只和别人比吃比穿,有什么出息!我不怕你们拿高薪,你们卖出去的产品越多拿的钱越多,想多赚钱就好好学着如何向顾客推销。不想做你可以走人,我这儿不缺想做的小姑娘。莲子的话音刚落,梦凡的电话便打来了。

莲子的心情立刻阴转晴,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奔出书店,梦凡的车已停在店堂前。斜阳映照下,梦凡一脸的倦容、满眼的血丝。他解释说,早上6点从矿上开车到W省,中午赶回矿上,饭也没顾上吃,快快办完事就跑来看你,连续开了七八个小时的车,很累。莲子说,为何不带司机?梦凡盯着莲子的眼睛说,我不想让别人插在我们中间,我想单独和你在一起。莲子的心顿时盈满柔情。

梦凡带莲子来到他在酒店的包房,叫了几样小菜和一瓶红酒。

梦凡看着莲子的眼睛认真地说:“嫁给我,小莲,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好吗?”

莲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当幸福来得太容易时又总是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莲子是理智的,32岁的莲子已不再年轻。

边聊边喝,不知不觉天已黑尽。

时间对于恋爱中的人们来说总是去得太快。

窗外黑蒙蒙一片,莲子起身说该走了。

梦凡跨前一步挡住了莲子的去路,四目相对的瞬间,莲子已被梦凡拉入怀中,紧紧抱住,生怕她会跑掉似的。

小莲,嫁给我。梦凡把脸紧贴在莲子耳旁喃喃地低语:我爱你,小莲,我爱你。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叫“爱”的气息,身体内涌动着一种叫“情”的东西,伴着酒精的迷醉瞬间暴发出的柔情,让莲子想哭——失去多久了?这样的拥抱?这样的温存?软绵的身子被他有力的双臂紧紧箍着,莲子不由轻轻地呻吟了一下,你勒痛我了。

留下来,梦凡捧着莲子的脸说。

莲子嘟着嘴“不”还未出口,梦凡的唇已紧紧压在她的唇上,堵住了她的口,堵回了那个“不”字。

这一吻仿佛跨越了一个世纪,那么的久远又漫长……

铝产品的价格一路攀升,梦凡更忙了。有时,几天几夜都不出矿,不下山,再回来也很少有时间陪在莲子身旁。

事业才是男人的第一个情人,女人在男人的事业面前永远只能屈居第二。莲子很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不免有些失落。

公婆去了小姑子家,带走了女儿,留下莲子一个人。午后视察完柜员们的成绩,莲子便在暖暖的秋阳下闲逛。红叶飘零的季节正是爱情成熟的时节,一对恋人就在树下旁若无人地亲密着,莲子的心不由荡漾起来——此时此刻,梦凡的身影无孔不入地填满了她的心,好想他,想他……一种脆弱的思恋之情袭遍莲子全身。我为何要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我为何要把女人的幸福拒之门外?莲子的理智在与内心的情感努力较量着。

莲子不顾一切地来到梦凡在酒店的包房,她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她只知道这会儿她想他,她需要他。包房的门虚掩着,只是一闪念间的犹疑,莲子什么也没想也不容她多想,门已被她推开。

正对着门的床边,一个女人就坐在梦凡的怀里。

梦凡再说什么,再解释什么,莲子皆一概不理。

什么逢场做戏?什么情不得已?男人一向从不拒绝投怀送抱的女人,更何况这投怀送抱的女人还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一边说着我爱你,一边却和别的女人搂搂抱抱,这就是男人所谓的爱情?

过往的一切此时在莲子的眼里都成了虚情假意。莲子忘了,男人在说我爱你的时候,只是代表着那一刻他爱你。世上没有永恒的爱也无永远的恨。

责编/紫君

梦里花落作文600字 篇3

我多么像个贪玩的孩子,无意的把所有拥有的东西都毫不留情的丢掉,而之后却带着脏脏兮微笑捡回了时间留给的伤痕,而当我长大了才知道眼泪的珍贵。

我该怎么办?想返回时光的旅程,只能去无数次的轮回那些脑海里残留的记忆。我多想:曾经的蓝天白云风追云动,我多想:曾经的碧草绿水叶落花泣,我多想:曾经的陈年旧事悲欢离合。我多想回到那不曾被忘记的曾经。重新去参与有你们的日子,撒娇,挨打,受训,成长,经历,爱与被爱。

我无法面对。现在的我学会躲藏也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哭泣也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呐喊也学会了沉默,学会了柔弱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徘徊也学会了坚定,学会了-------。

面对就是坚强的表现吗?呐喊就是柔弱的宣言吗?我的心不是磐石,也不是飘絮。岁月留给的伤痕还没有愈合新的伤口又在流血。我不是没有感情的植物,不是不懂的伤心,不是不懂的流泪,不是不懂的感情。

明天还会是艳阳高照吗?明天还会是海阔天空吗?明天还会是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吗?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夜幽梦留下残缺的遗憾,用什么来拼凑那些算乱的记忆。风只在乎远方的旅程,却忘了叶的相随。花瓣只随意凋零却忘记了秋的情愫,夕阳只记得没落却忘记了天空的苦旅。

花开花落作文 篇4

我喜欢樱花。五片似心形的花瓣;十几根纯白的、顶上有着淡黄色花药的雄蕊;一根较粗而带着莹莹翠绿的雌蕊;五片大致呈三角形的花萼托在下方,与花瓣刚好一一照应;形似窄长漏斗状的花托连着同色的花柄……是樱花,也是春天的使者。

樱花开得密,却完全不像盛开的玉兰花那样丰满。樱花的密更显美。紧凑的白色花朵,仿佛一道雪白的纱制帷幔,透过不时摇摇晃晃的树枝,能瞥见一丝丝若隐若现的蓝色天空。

樱花的密,说是完全覆盖在枝丫上一点也不夸张,可以把岑参的名句改为“忽如一夜北风来,千树万树尽落白”来形容,以雪谓花,细细品味,竟然比普通的文字叙述要生动许多。

樱花为什么这么美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樱花属于两性花。每一朵樱花都有当母亲的权利,每一位母亲都是世间最美的女人。花也一样,樱花的美,源自幸福,源自春天!

转念思绪,视线重回窗前,花瓣随风飘落。

也许,只有亲眼见到花叶凋零的场景,才会体会到黛玉葬花的悲凄苍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却无从理解。

花开花落作文 篇5

那一年盛夏,我独自一人来到外婆家,与你初遇。记得那时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子。

一席乌黑光亮的齐肩短发,瓜子脸,映衬着你那纯真的神情。你懒懒地倚在门前,呆呆地望着天空,轻声哼唱着歌。你那洁白的衣裙就如同绽放的栀子花瓣。我伫立在栀子花旁,嗅着那芬芳的香气,你摘下一朵花,插在我的发间,就这样与你相识。

那一天你约我去小树林间玩耍,这一天或许是我们呆在一起时最快乐的一天了。

我们和着蝉的歌声,穿梭在绿意间,老远飘来了栀子花的芳香,我们寻着香气向前走去,一大片一大片的栀子花缀在绿叶间,显得那样优雅迷人却又不失纯真。正当我惊异于这些栀子花时,背后却传来丝丝凉意,一摸,竟然都是水,我过身,愤怒地看着你,你却又大胆地送了我一捧水。我捋了捋满是水珠的头发,挽起裤脚,兴奋地跃入水中,用手舀起一捧水,向你泼去。“哈哈哈……”我们的笑声连同那些被我们溅起的水滴,扰乱了原本平静的河水,水面上漾起了道道涟漪,水中的鱼儿也被我们吓得不见了踪影。

你走向我却不料似乎是踩到太过光滑的石头般,身子向前倾倒了,我下意识地走上前去,你又突然站起来过身客气的将我推入水中,我邪恶地拉住了你的手不肯放。“扑通!扑通!”我们一起跌入了小河的怀抱。溅起的水花滴落到了旁近的栀子花瓣上,花儿微微颤动。

玩累了便瘫倒在草地上,顾不得是否干净,或许这就是乡村孩子的天性吧。你用手微微地托着头,凝视着天空,就如同与你初遇时的情景一般。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仰望天空,是因为天的宽广,天的博大吗?还是因为天的纯净呢?我不知道,我也没有问。只是和你一起,呆呆地凝视着天空……

湛蓝的天空下,洁白的栀子花,浓厚的香气,却少了你的陪伴。有一年多了吧,我仰望天空,就像当初的你。我似乎明白了天的含义,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吗?桌旁的那一束枯萎的栀子花,你送给我的栀子花,似乎还留有淡淡的芳香。

花开花落无奈何 篇6

四年前,我的第一个丈夫因工伤而亡,使我悲痛欲绝。看在我俩的爱情结晶、两岁女儿份上,我坚强地活了下来,但我死了再嫁的心。然而,我一个人抚养孩子,不但经济上、生活上顾此失彼,感情上也饱受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感,经常独自哭泣,怨自己命苦。

两年后,经不住众姐妹的撺掇,我勉强同意与一位中学老师接触,尽管感觉他有点迂腐、木讷,但人很厚道,对我的孩子也不错,连同意了这门婚事。可时间一长,我对他逐渐不满起来,特别是和亡夫比较,全无那种温柔、体贴、使我充满激情的感觉,于是,我常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对亡夫的怀念,俩人的矛盾、摩擦不断升级,甚至连夫,妻性生活也中断了。我父母劝我为家庭、为孩子着想,但不管我作多大努力,他的变化始终难遂我意。在这种氛围下生,活,我感到非常压抑和痛苦。我该怎么办?

上海丁燕云燕云女士:你好!

对你的遭遇和现状深表同情和不安。我感到,你们夫妻还未进入离婚的实质性阶段,故还有和好的可能。如果你们双方都能扬长避短,特别是你注意克服再婚所致的心理障碍的话。

据报道,在各种类型的离婚案中,再婚者由于各种心理障碍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的比例占50%以上。绝大多数再婚者离婚所提的理由是感情不合,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托词,在其背后却是当事人难以启齿或自己并不了解的各种心理障碍。你们夫妻关系之所以发展到现在的危机阶段,除了你丈夫性格上某些难以改变的弱点外,主要是你存在的几种心理障碍引起的。

一是怀旧心理。由于你和前夫心心相印,感情深厚,使你无法忘怀和前夫共同生活的那段经历,忘不了前夫对你的深情厚意。虽然你选择了再婚的道路,重新组成了家庭,可是,你没有及时调整再婚的心理状态,不时流露出对前夫的怀念之情,这自然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进而妨碍你们的感情交流。

二是自卑心理。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再婚,没有权利挑挑拣拣,以致在再婚择偶时,只要对方不嫌弃自己就满足了。婚后发现对方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才感到自己入了俗套,欲离不忍,欲合不能而陷入困惑之中。

三是比较心理。由于再婚前彼此缺乏真正的了解,婚后又不能接受、容忍对方的某些特征和嗜好,自己又不作必要的心理调整;遂常常将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自己原先的配偶作比较,并挑剔新配偶的不足之处。久而久之,对新配偶的失望和对原配偶的怀念之情同步滋长,并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上,这样必然会加深双方的隔阂,进而酿成新的婚姻危机。

四是期待心理。再婚者大多持有这种心理,他们希望新配偶在各方面和原配偶一样,抑或超过原配偶而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婚后发现对方并非自己期待的那样而大感失望,就会试图努力来改变对方。如果对方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也许能维持婚姻,加深夫妻感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初婚者也难以改变对方的特征和习惯。因此期待值越高,失望值也就越大。

通过上述分析,你也许已经明白了产生矛盾的原因和心理基础。既然你不希望迈出离婚这一步,那么从现在起,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克服心理障碍。上述心理障碍是导致你们夫妻感情危机的根源,所以,你必须逐渐加以克服。花开花落无奈何,过去的不必再留恋,现实生活才是重要的。

2,心理调整。首先要对再婚的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在此基础上作必要的心理调整,这样才能适应与原有婚姻完全不同的生活。具体的做法是:①正确认识自己;②容忍对方的某些性格特征;③处处为对方着想。

3,加强交流。由于再婚者大多时间较为仓促,彼此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双方应加强思想的交流,熟悉对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现对方的闪光点,从而使夫妻的感情水乳交融,心心相印。

4,相互适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只有相互适应,缩小双方的差距,相互理解和谦让,才能使再婚家庭幸福美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夫妻双方的共识和努力。

5,充实生活。祥宁温馨的家庭生活是每个结婚者所向往的。对于再婚者来说,需要双方一起努力,提高生活的素质,充实生活的内容,丰富生活的质量。具体的做法则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爱好来进行。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早日听到你们生活和睦的消息,这是上策;如果经过努力仍无法互相适应,这样的生活已影响你的心身健康,不妨考虑离婚,乃是下策。

花开花落作文 篇7

她喜欢未开的花苞,甚于盛开的鲜花。她认为,花苞在欲绽放的时候最美,因为它满含着对生的期待。而当它盛开后,迎接它的,就是毁灭与凋零。

但母亲说:“花在绽放时才最美。它在花苞时只是一种酝酿,为花绽开的那一时刻而作出的贡献。”她不信母亲的话。

她几乎从未听过母亲的话。她恨母亲。

因为那年,她为了马路另一边一盆很漂亮的花苞而挣脱母亲的手横冲马路。而当她冲到路中央时母亲突然从后面狠狠推了她一把。她尖叫着摔到地上,额头撞到了石头的棱角,昏了过去。

从此,她的额上就留下了一块难看的疤。

她恨母亲,恨到不能自控。而母亲也从那次以后犯起心绞痛。她时常看到母亲皱着眉头捂住心口的样子。而她,也只是冷眼看着。看着母亲因巨大的痛楚而渗出汗时,她平淡地想:也该是有报应的吧。

一次,母亲兴高采烈地抱回来一盆含苞待放的花儿,很美。而这盆花却一下子刺痛了她的眼。这与那年那盆花竟是一模一样,勾起了她最不愿想起的画面。没等母亲开口,她一把拍掉母亲手中的花,冲母亲大吼:“你想干什么?向我耀武扬威么?”眼泪肆无忌惮地滑落,她拉开门跑了出去。

母亲缓缓蹲下,收拾着花盆的碎片。她小心翼翼地将散落的花移到新花盆内,然后又吃力地将花搬到向阳的地方。但是当她拿了水壶准备来浇水时,她却无力地软了下去。

她是在回家后得到母亲入院的消息。她的心不由自主地一紧,赶忙奔往医院。

母亲见到她,原本因痛苦而皱紧的眉一下舒展开,她吃力地拉起女儿的手,苍白的面庞那么憔悴不堪。母亲断断续续地讲了起来:“女儿,妈妈有……有一件事一直没对你说。其……其实那年,你跑出去的时……时候,一辆出租车正好驶过,差点撞到你。妈……妈妈不得已才推……推开你。妈妈挨了那一撞,活……活不多久了……不……不能照……顾你了……对……对不起……”母亲越说越吃力,而她却呆住了。

她再也听不下去,转身疯跑回家。母亲,母亲……她在心中不住喊着。

终于到家,她一眼就看到了那盆花。花绽放了!在那一刹那,花瓣轻轻颤动着,在太阳下耀眼地现着,将她的心重重敲击了一下。母亲说得对,花绽放的时候才最美。

她抱起花,往医院跑去。她在心里默默祈祷:母亲,再等我一会。一会就好,我要亲口告诉您,我很喜欢这盆花,真的喜欢。

可赶到医院,还是迟了。

看到母亲那永不会再睁开的眼睛,她瘫坐在地上。

母亲的葬礼她参加了,手上抱着那盆依旧鲜艳绽放的花儿。跪在母亲的坟墓前,她呆滞的看着墓碑,没有一点表情。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她心里忍受着多大的痛楚。

姐姐终于不忍看下去,冲上去狠狠甩了她几个耳光,吼道:“你这算什么?你这个不孝的人,连最后一面也不让母亲见到。你再也见不到她了。母亲她走了!走了。”

听着姐姐的怒吼,她终于忍不住伏倒在姐姐怀里号啕大哭,哭出了所有的悲痛和伤心。晶莹的泪一滴滴落到花上,溅出万道光芒。

花开花落两由之 篇8

1935年的毛泽东,刚刚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万里长征来到陕北。当时,毛泽东的身边有两位秘书,一位是妻子兼任生活秘书贺子珍,一位是李一氓。李一氓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短的秘书,仅仅两个月后,就被调到陕甘省委担任宣传部长。贺子珍在长征途中为掩护伤员负过伤,身体一直不大好——后来更是远赴苏联治病。另有一位实际从事机要秘书工作的参谋黄有凤,也很快调往红一方面军当机要科长。

恰好这时,叶子龙自己找上门来了。

不叫赵子龙,叫叶子龙

叶子龙生于1916年12月,是湖南浏阳人。1927年初秋,湖南和江西边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虽然一度受到重挫,不过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改变攻打长沙的原计划,撤到江西井冈山地区。随后几年,革命的火种撒遍三湘大地、湘赣边界和赣南闽西等地。

“到株洲,当红军去。”1930年8月,14岁的叶子龙经本村一位共产党员的介绍,与4位小伙伴一起,到株洲去参加工农红军。走了一程,一位谨慎的伙伴提议,参加革命之前最好把名字改一改,以免给家里人增添麻烦。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叶子龙本来叫叶良和,是祖父给取的。改什么名字好呢?一位伙伴建议他改为“赵子龙”。这个名字很霸气。但是叶子龙觉得不好,认为自己根本不能与赵子龙相比。伙伴就说:那就叫子龙,还姓叶吧。自此,“叶子龙”这个名字就跟了他一辈子。

兢兢业业的机要秘书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正式任命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提名4人,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和田家英,经周恩来提议后又加上江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大秘书”。这五大秘书中,陈伯达和胡乔木是政治秘书,田家英是日常秘书,江青是生活秘书,叶子龙是机要秘书。

机要秘书的职责,主要是拆阅、处理送到毛泽东处的有关文件和重要信件,经过筛选后加上标题送毛泽东批阅。毛泽东传出去的文件和信件,则经由机要秘书送走。这需要机要秘书具备很强的保密意识和保密能力。

晚年毛泽东曾对机要秘书张玉凤说:“做我的秘书难也不难;不难的是,只管收收发发。难的是,要守纪律。你做秘书可以看中央给我的文件,而汪东兴(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张耀祠(中央警卫团团长)他们不能看。包括我的家人江青、李讷、毛远新他们,如果不让看,他们也不能看……”但从叶子龙此前的工作经历看,他似乎并不能胜任这一工作。

在成为毛泽东机要秘书之前,叶子龙曾在红七军团司令部任译电员,主要工作是管理机要文件和翻译电报。有一次,叶子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1934年2月,部队攻占福建沙县县城后,他竟将随身携带的译电密码盘弄丢了。这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密码盘被敌人获得,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红一方面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亲自过问此事,严肃地批评了叶子龙。此事影响之大,甚至惊动了日理万机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好在后来查明,那个丢失的密码盘在销毁文件时烧掉了,并未落到敌人手里。事后,叶子龙被组织上处以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并被调离译电员岗位——经过“密码盘”事件,叶子龙的保密意识增强了很多,也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27年的机要秘书生涯,他见证了毛泽东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经手的绝密文件、信件数不胜数,但从来没有因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而挨领导的批评。

机要秘书工作,单调而重复。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收收发发间,叶子龙居然发明了一种“圈阅”制度,沿用至今。如果你有幸看到一些密级很高的文件,上面往往有各位领导的签名,签名上还画了一个圈——这表示画圈人看过了这份文件。

1948年前后,中共在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很关心土改的进展情况,以及在土改中出现的问题。但那段时期,毛一直在陕北的山沟沟与胡宗南部队周旋,所以只能通过电报了解土改的最新情况。

大約是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向政治秘书胡乔木询问一封中央工委发来、内容为土改工作的电报。胡乔木赶紧找叶子龙要。叶子龙告诉他,所有中央工委发来的电报,都已在第一时间送给毛泽东。胡乔木也表示记得毛泽东曾看过那封电报,也许是他忘了这事。但这只能算秘书们的工作失误。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叶子龙跟胡乔木商量,以后凡是送给毛泽东及各位中央领导的文件、电报,均请领导签名,然后画一个圈,以示看过这份文件、电报。商量好了,两人就去向毛泽东提建议。毛泽东倒是爽快地同意了,立即示范,在一份已看过的文件上签上名字,然后在“毛”上画一个圈,认认真真签了日期。

毛泽东把文件交给叶子龙、胡乔木,表示以后领导审看文件就这么“圈阅”,“画圈为证”,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个环节的责任。

只要看到叶子龙,就能找到毛泽东

在外界看来,机要秘书叶子龙是毛泽东形影不离的随行者。有毛泽东在的地方,叶子龙一定在;只要看到了叶子龙,毛泽东必然就在附近。

在战争年代,秘书的职责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很多时候,叶子龙这位机要秘书,还要承担生活秘书的部分职责。延安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叶子龙经常背着一支气枪出去转悠,有时打得一两只斑鸠,便亲自到厨房烹调,改善一下毛泽东的伙食。

有一次,叶子龙生病发高烧,离开了一段时间。毛泽东身边突然没了人,感到非常不方便,第二天就派人传话过来,说他吃不上饭了,叶子龙便安排管理员给他送去饭菜。一等病好,叶立即回到毛泽东身边。

nlc202309042105

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去苏联治病。1938年夏天,毛泽东与从上海来的演员江青走到了一起。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叶子龙起了“红娘”的作用——江青想请毛泽东看戏,就是通过叶子龙转达。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个人生活在了一起。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同意了毛泽东与江青的婚事,由江青照顾毛泽东的日常生活。

叶子龙不但为毛泽东当“红娘”,还为他们操办婚宴。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肃清王明右倾思潮的影响。会议不但聚集了中共在各地的领导,还召集了大部分八路军将領。会议结束后,11月19日,贺龙与毛泽东谈完工作,临走时突然回头问“主席结婚大喜为什么不请客”。毛泽东马上安排叶子龙请部分中央领导吃饭。

叶子龙带了两元钱,到延安城里采购了一些鸡蛋、猪肉、水果和蔬菜(那时物价便宜),回来当晚办了两桌饭菜。请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王若飞等人来吃饭。席间,王若飞酒喝多了,一直骂“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忙叫叶子龙把王若飞送了回去。

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领导很多,请一批人吃饭显然不够。第二天,叶子龙在毛泽东的吩咐下,又办了一桌饭菜,请张闻天、李富春、罗瑞卿、滕代远等人吃饭。

正因为这种形影不离的关系,叶子龙看到了毛泽东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1949年10月2日,毛泽东收到苏联政府发来的承认外交关系的外交照会,他非常兴奋地拉着叶子龙的手使劲摇着,说:“好么!谢谢你!我们拉拉手!”

毛岸英牺牲于朝鲜战场后,叶子龙目睹了毛泽东以坚强意志忍受噩耗的悲痛场面。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毛泽东到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在返回的路上,毛泽东突然告诉叶子龙,他不想再任国家主席了,想尽早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倡议实行火葬签名册”上签名。毛泽东见叶子龙没有动,就问:“你为什么不签,是不是怕火葬啊?”叶子龙说:“我不怕这个,是怕不够格。”说完走到桌前,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是第72个签名的人……

这些珍贵的细节,已从叶子龙的回忆录里走出来,成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挨了毛主席的批评

毛泽东很少批评人,尤其是身边的工作人员。但他一旦发起火来,也会呛得人吃不消。作为随行者,叶子龙当然少不了挨毛泽东的批评。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往北平进发。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一行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改乘汽车至颐和园休息。颐和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1924年对外开放,接纳游人。毛泽东信步走进颐和园,看到里面静悄悄的,一个游人都没有,就询问原因。叶子龙告诉他,为了首长的安全,当天公园不开放。毛泽东不高兴了,说:“公园不是私园,没有游人像什么样子?”转身离开颐和园。

时至中午,毛泽东说肚子饿了,要吃饭。他们休息的地方没有准备饭菜,也没有工作人员,只有一个房间摆着熄火了很久的煤炉。叶子龙等人找来煤炭,准备烧火做饭。可在这之前,他们一直使用柴灶做饭,从没用过煤炉,因此弄得满屋黑烟,还没生着火。毛泽东很生气,毫不客气地批评叶子龙:“怎么连炉子都生不着?统统撤职。”

叶子龙心里很是委屈,却也无可奈何。怎么办呢?他马上来到街上,买了一堆芝麻烧饼和熟肉。回来时,煤炉已经发着火了,还烧开了一壶水,屋里暖和起来。

毛泽东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吃了烧饼和熟肉后,他兴致勃勃地夸奖起叶子龙来,说他很会采购,“这是京城的名吃呢。我30年前在北京时经常吃的。”

“秘密录音”事件

如果说偶尔挨毛泽东的批评,是秘书工作中难以避免的事情,那么秘密“录音”事件,则是叶子龙终生难以咽下的“苦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对他的一言一行进行记录,显得尤为重要。叶子龙向周恩来、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中央领导进行过汇报,建议采用录音的方式,记录、整理和保留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他们都同意了。

1956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采购了一批录音设备,配置了专门的录音人员。随后,机要室对中央领导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进行了录音。对于机要室的录音,毛泽东是知道的,而且认可录音的做法。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就是毛亲自指示叶子龙录音的。1960年1月,在召开上海会议期间,叶子龙专门就录音事宜向毛泽东汇报,表示这是为了保存珍贵的语音文字资料。毛泽东的回答是“那好嘛”。事实上,毛泽东曾经对叶子龙说:“录音要搞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这也表明,毛泽东明确表示赞成录音,只是要像“圈阅”制度一样,形成明文的程序。

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对录音资料的整理和保留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些录音带和根据录音整理的录音稿,都保存在机要室,除非经过杨尚昆批准,原则上不外借。后来,《毛泽东选集》编委会向机要室借阅毛泽东的录音稿,也是严格按照程序履行了报批手续。在录音的范围,机要室也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作出了规定,即四种情况可以录音:一、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央召开的大中型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上的报告、讲话;二、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与地方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三、中央召开的电话会议;四、中央领导指定的需要录音的内容。这些规定,也报送到毛泽东处,取得了他的同意。

诚然,录音是一种先进的记录和保留资料的方式,但大家都忽视了,毛泽东讲话历来都不喜欢人家做记录。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看到杨尚昆和胡乔木在写什么,就把他们的小本子拿过去看,问他们记录这些做什么,叫他们以后不要记录了。1959年,毛泽东外出,杨尚昆、罗瑞卿等人随行。杨尚昆让叶子龙向毛主席请示,能否带一个速记员,毛不同意说:“这是推卸责任,拿我作挡箭牌。”1959年11月,中央杭州会议上,毛泽东讲中苏关系时,特意关照大家不要做记录。胡乔木说还有录音呢。毛泽东生气了,马上说:“是谁让录音的,搞这干什么?”叶子龙立即让录音员停止录音,并在会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nlc202309042105

毫无疑问,这些风暴之前的预兆,被杨尚昆、叶子龙等人忽略了。

根据杨尚昆的回忆,1961年春天,毛泽东乘坐专列到广东、山东一带调查研究。某日,毛泽东和一位服务员在专列办公室谈话。完后,服务员步出,恰遇另一专列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得意地告诉服务员,他知道刚才毛泽东与服务员的谈话内容。服务员问他为何知道,那位工作人员便展示了录音装置及设备。服务员转身便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闻讯后大发雷霆,指示要查清此事,严肃处理。

“秘密录音”事件就此浮出水面,

同年4月,中央书记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严肃地批评了机要室,决定给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副主任康一民以严重警告处分,给机要室副主任吴振英以警告处分。5月17日,中央书记处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录音问题,通过了《关于录音、记录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关于中央和地方党政军群一律不准搞录音等五项规定。

毛泽东指示:“机要室必须把过去历年来的录音带统统销毁。”经过周恩来和彭真的请求,才留下了少量的录音带。

“秘密录音”带来的政治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所谓‘秘密录音’一案中,不仅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干部和机要室的许多同志被迫害,而且还株连了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文革”时期,叶子龙本人因此案被监护审查了七年。毛泽东知道后,亲自过问了此事,说:“叶子龙政治上没有问题,不能用法西斯的手段对待他。”叶子龙方才逃过一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秘密窃听”一案得到彻底平反。

第一个看望出狱的王光美

从性格上说,叶子龙是实诚而重感情的人。否则,他也不会被长期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或许正因为此,在毛泽东五大秘书中,他的结局最好,既不像田家英那样壮年身死,也不像胡乔木那样几度打入“冷宫”,更不像陈伯达、江青那样身败名裂,成为党和国家的罪人。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毛泽东无关。

叶子龙离开中南海后,被安排到地方工作。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心理难免有不平衡之处。实在想不通了,就跟别人发了几句牢骚。不知怎么搞的,这些话被彭真知道了。政治局开会时,彭真在会上顺口说笑了一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主持会议的刘少奇问是谁,彭真回答说是叶子龙。刘少奇勃然大怒,要彭真把叶子龙抓起来,“枪毙”,而且还重复了一遍。在场的人都愣了。后来,彭真赶紧让叶子龙作检讨。刘少奇看了检讨,没说什么,也没做批示。

“文革”开始了,刘少奇以国家主席、党内二号人物之尊,被打倒在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揭批刘少奇的狂潮。按照当时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曾差点被刘少奇“枪毙”的叶子龙,如果站出来“反戈一击”,检举揭发刘少奇的“罪行”,以他掌握的资料,没准能够立功过关呢。但当时因“秘密录音”案件也在接受审查的叶子龙不但没有“反戈一击”,还仗义执言,“打死我也不信刘少奇反对毛主席!”

刘少奇妻子王光美也遭到批斗,被关入秦城监狱。1978年12月22日,在叶剑英、华国锋、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人的关怀下,王光美终于获释。从秦城监狱出来后,第一个去看望她的居然是叶子龙。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叶子龙的这种做法让王光美感动不已。

刘少奇之子刘源回忆,叶子龙走后,王光美号啕大哭。

本文参考了《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叶永烈《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 (湖北人民出版社)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王凡《聆听历史细节》(当代中国出版社)、韦君宜《思痛录》(十月文艺出版社)、蘇维民《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罗平汉《党史细节》(人民出版社 )等书籍。

(作者系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花开花落高中作文 篇9

原本一直认为那个妈妈口中常听到的公园名为清风。直到我真正迈进这公园的大门,才知道,它取名于一种植物,它叫,青枫公园。

今天,是青枫公园的风筝节。

公园内,人朝涌动,纷乱的脚步声夹杂着热闹的欢声笑语,清新的自然气息中弥散着美食的味道;道路边,是一簇簇一株株生机勃勃的植物,引得路上的游人频频抬起相机连按快门,有的宛如闲庭信步,一点也没有工作时的焦急,陪着家人好友漫步赏园,而孩童们则仿佛一只只放出去的野鸭,笑闹着在人群中自由穿梭。

我在人群中寻觅,那美丽的风景在何处?

地面上有点点粉红飘落,我抬头,迎上一大片粉…樱。

碧绿的河水,象两岸间的`一道阻隔,又似一条浑然天成,连接两岸的纽带。棉柔如常云朵,起伏如山峦,灵动如眸光。一支樱就从桥与河的交接处斜伸出来了。

樱花,宛若一位在河边梳妆的羞涩女子,在河中映下自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倩影。随着河水的波动翩翩起舞。岸上的樱花对着水中的樱花,仿佛一对亲密的姐妹,却不多言,只是静静的相互凝视。

樱花在枝头挺立,千姿百态。有的尚未苏醒,那梅红色深得就像它沉沉的昏睡,但它又纤弱如新生的灯芯草,初燃的火苗;有的似一个小筒,仿佛婴儿把自己卷在被单的包裹中,茫然地趴下,眼皮贴合着,不时眯一条小缝儿;有的如一位天真单纯的小姑娘,身着一套莹白透粉的水母花褶泡泡裙,立在枝梢边抬头遮着阳光边睁大了眼环顾四周;有的已完全蓬开,边缘微微翘起,外展,展放于枝梢,宛如花季婆婆少女绽开的笑靥,娇嫩如羊脂玉一般。些时的它,已然成熟,悄悄褪去了青涩与稚嫩,仿佛一位双十年华的女子,一步三摇,婀娜多姿;又似一双眼眸,清爽沁凉而又摄人心魄的梅红色眸子,抹着同色的眼影,晶莹通透,那瞳仁美得就如眼中下了一阵花雨,迷了眼;还像一件高雅的长摆晚裙,丝绸质地,层层叠叠,深浅不一,如同繁乱的影,轻盈而又厚重。

陶醉在樱花树下,我闭目静听,似乎听到了花儿的轻吟浅唱,如珠落玉盘,杂佩声珊珊……

风乍起。

樱花树上,花瓣纷纷扬扬地洒落,却不见哪朵花缺了一瓣,少了一片,难道真的是花精撒下的么?那落花是那么纤弱娇柔,是这花树思念的泪滴么,染上了眼眸的色彩?还是仙女飞下的吻,清凉、青涩,表达着无声的爱恋?抑或是天空凝视大地的眸光,淡淡地一笑,便染上了人间的色彩,印上了大地的脸颊。

花的一生不能说有多长久,多则几周,少则几天,而如昙花,只有“一现”的机会,花的一生不能说有多可贵,花开,供人欣赏;花败,拔除,叶落无根归。

可是,花的一生也并不短暂,它几乎法定浓缩了我们人的一生,从新生到幼年,再由少年变为青年,过了中年就是老年,之后,归于尘土;花的一生也并不低廉,花盛放之际,带给人们的不是美丽与快乐么?就算昙花只有“一现”,可它带来的美丽与快乐不也是极致的么?最后枯败之时也有着“残缺”之美。

花开花落作文800字 篇10

有这样一个童话: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它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候,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是啊,也许正是失去,才令我们完整。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也讲述了这个道理:塞翁的马跑了,可他一点都不难过,反而说:“我的马走失了,但说不定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这匹马带着一匹骏马跑了回来,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塞翁却皱起眉头说:“白白得来这匹骏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喔!”塞翁喜欢骑马的儿子骑着这匹外来的骏马摔断了腿,塞翁淡淡地对大家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说不定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认为塞翁伤心过头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调去当兵,很多男子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这时邻居们才体悟到,塞翁所说的那些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

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 篇11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人眼中,“教育”更多地被理解成了“教”,而抽掉了“育”。“育”是什么?孕育、哺育、涵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把“育”当成“教育”的重心,我们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不指向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如同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时,若只把重心放在前一个字,那是注重结果的教育;事实上,教育不只是朝着结果,而是永远面向未来。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期当中,这次转型将以什么方式展开,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一个国家的教育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个国家的文明就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或者说,普通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学、小学是什么样的水准,这个国家就是什么样的水准。19世纪时德国打败了法国,有人说過这么一句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一百多年后,有中国学者来到德国的一个边陲小镇,看到19世纪的德国教学挂图是一幅世界地图——当时的德国小学生就已知道万里长城什么样,知道世界七大洲与基本的科学常识。此外,当时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实验室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都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当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回望民国教育,我们常常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这些顶尖的大学,我们会特别向往、羡慕那些学术大师们,向往那个时代学术自由的空气。我刚开始关注民国历史时,同样把目光集中在大学,因为我认为,只有大学才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比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学,比中学更重要的是小学。我想起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当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时,和教育次长范源濂的一番争论。范源濂说,小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蔡元培的意见恰好相反,认为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从哪里来?因此要先办好大学。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的问题,但若以今日的眼光看,“小学比大学更重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但几乎所有人都要接受小学教育。我曾说过一句话:小学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什么是“底线”?如果说我们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那么在“底线”的意义上,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

在中国,从孔夫子以降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较为单一的,这种经典教育只提供一个维度的教育。不是说这种教育不好,它也有其优越性,也包含了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四书五经、经典阅读,加上诗词歌赋等,让人从小就受到伦理的、审美的熏陶。但直到 1905年废除科举制前,几千年来中国只是在原地踏步,这种教育模式已跟不上世界的步伐。当时整个世界的教育潮流,正是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欧美教育,这套方法是从古希腊发源的,它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但也不排斥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同时还加上公民教育。所以,我理解的现代教育实际上由三大板块组成: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

但在我们的当代教育中,其实只剩下了单一的科学教育,既没有古老的——有2000年传统的人文教育,也没有曾在民国有过几十年历史的——公民教育。我们只有从西方传过来,又根据自己意识形态需要改造过的科学教育,所以我们常会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快”,因为“科学”是讲究效率的,人文教育是“慢”的,是讲“生命”的。

这就回到教育的核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我粗浅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提供的应该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学校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文学家、艺术家的责任。弗洛依德、爱因斯坦、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天赋异能,天才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会给他提供一些契机。爱因斯坦也需要读大学,但他直到大学毕业,物理学成绩并不特别出色,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学校要让一个普通人成为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中的正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尤其是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提供的应是一条“中间线”的教育,它不是按照高智商的人的标准设立的,而是按照普通人的智商设立的,所以“快乐”应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但今天恰恰相反,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过去关于教育主体的讨论有很多分歧,我认为其实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如果老师不快乐,教育过程的展开就会带上很多阴影。所以我想到一个词:尊严。何为师道尊严?如果一个时代的老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不能受到社会充分的尊重,这个时代的教育,哪怕它出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也是失败的。

教育的独立性与“人的教育”

回顾民国教育,我们知道那时有战乱,有动荡,但它的教育是相对成功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教师和学校均得到了尊重。那时的大部分学校(不能说全部)都是由教育家来办的,而不是由行政人员来办的。北大校长和教育部长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蒋梦麟当过教育部长,也多次当过北大校长,但他不认为当了部长再当校长有什么不好;蔡元培也当过教育总长,然后再去当北大校长。他们并不觉得从部长到校长有巨大的落差,反而觉得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可能更体面。北大校长一职,在他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行政职务,更是一位教育家所担负的岗位。

张伯苓,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的校长,但我更愿意说他是南开中学的校长。事实上,张伯苓办得最成功的学校可能不是天津的南开学校,而是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南开中学。林砺儒,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后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1949年以后成为教育部副部长。我倒觉得他不应该去做副部长,最适合他的岗位是校长。经亨颐,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创办过春晖中学,还有赵君达、高凤山、周厚枢……后面这几个人现在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了,但在学生眼中他们都曾是耀眼的明星,正是在他们手里,天津耀华中学、北京汇文中学、扬州中学,都成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学。民国时,这样的人物几乎遍及各地,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教育家们办出了一批极具魅力、很有影响的中小学,这批中小学恰恰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

nlc202309011718

挖掘民国教育的史料时,我特别想到几点。第一,那时,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自成脉络的,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小学就是小学,中学就是中学。一个人可以终身做小学老师来作为理想追求,并尽最大可能把这一角色扮演得尽善尽美;一个人也可以把中学作为终身事业来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看的。但在今天,中小学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地位并不高,今天教育体系的设置是按照升学的体制来的——小学是为了升初中而存在的,初中是为了升高中而存在的,高中是为了升大学而存在的。中小学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它只是这个升学流水线上的环节。决定一位老师、一位校长、一所学校地位的是看你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民国时代也有高考,或是一所大学单独招生,或是联合招生,但并不影响小学、初中、高中自成体系。如果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独立性不解决,每個人都会“累死”在这条跑道上。从小学一直“跑”到高中,所有的目标都特别明确,每个老师和学生都为此而着急,这样就把教育过程中的乐趣,那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消解掉了。要还原教育本身,其实就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最大快乐,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慢”,“慢”下来才能享受这个过程。

我们今天看民国教育,会有很多“看点”。刚才讲的是其中一个:教育的独立性,另一个是:它是人的教育。金岳霖的弟子殷海光,是一位在台湾影响非常大的知识分子,我到台湾参观他的故居,进去看到第一条他手写的格言是:“自由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我想把这句话借用过来:教育的伦理基础是什么?就是“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不是说我们的教育现在不把人当人,而是说我们更多的把人当成了工具——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整个教育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2006年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作了一项调查,接受调查的1300多人中,竟有70%以上的人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什么?因为在整个学生时代,他们一直在不断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点,终于可以歇下来了,于是这个点就成了他的终极目的。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前所述,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朝向未来,它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更没有终点。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人类高科技带来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自己正越来越往下“沉沦”。教育从诞生之日起——西方的(古)希腊时代,我国的诸子百家、孔夫子时代,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人类。教育是与本能为敌的,教育是要把人变成一个有能力驾驭自己本能、超越自己本能的高级族类。但现在你到街上一看,满大街的广告及各种娱乐活动等,都是把人放回本能的状态,它们基本是迎合人的本能需要产生的,而不是让你高于自己的本能,这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孔夫子以来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人类一代一代积累的最好的文明成果告诉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加靠近文明,但今天看来,我们未必是在往这个方向走。

经济学喜欢讲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教育也要讲“路径依赖”。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地强调外面的资源、横向的资源,而往往会忽略本土的资源、纵向的资源——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们有两大传统,一是孔夫子以来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来的新式教育传统。从“路径依赖”来说,我们在借鉴外在资源时,不容易很快转化成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往往只有本土资源更有可能转化成内在的动力——当我们回望民国时,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曾经的中国船王,他说他自己是教育家更多于实业家。他曾办过学校,做过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更重要的是他在重庆的北碚搞乡村建设,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当地作出了很大成绩。北碚的墙上刷着标语:“忠实的做事,诚恳的对人。”这十个字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恰恰包含了教育的真谛。那时很多中小学的校训中都会看见这两个字,一是“诚”,一是“实”,我们最缺的可能也正是这两个字,而浮躁、华丽的东西却太多了。

民国教育的几组关键词

我给那个时代的教育总结出几组关键词,首先是:视野、知识、方法。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给新生上第一堂课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应是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知识和方法。

如今的人们喜欢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因为在网上一搜索关键词,会出现一大串答案。但那只是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判断”的能力。如今获得知识的途径已非常丰富,“获取”已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你怎么去看待、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让人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只有这样,个体才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才会觉得自己是活得有自信、有尊严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民国时代的学校基本上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有大量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自己去读书、去领悟和思考问题,学校里有各种社团,有很多让学生去从事文化或其他活动的空间。如果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上把老师和学生占得太满,留下给他们真正装备自己、提升自己的余地就所剩无几了。

下一组关键词是:兴趣、健康、能力。

如果一所学校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兴趣所在,也让老师有机会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动力,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变得丰富、健康,也才能把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挖掘出来。在某些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后来在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及在某个阶段遇到的某位老师,这位老师激发了他某个方面的潜能,让他奠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是中国冰川学的开创者,他的启蒙是在初中完成的,他当时就决定要报考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后来考取了浙大。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还在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发现自己在植物学方面的天分,继而不断在这条道路上有所追求。科学史家、《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许良英,后来之所以会去研究爱因斯坦,也起源于少年时代的一个偶然机会。他读到爱因斯坦的著作《我的世界观》, 一心想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nlc202309011718

大家都很熟悉的金庸,香港《明报》创始人,当然也是武侠小说的一代大家。他人生的根基不是由大学决定的,而更多地取决于小学和中学。他在小学时代遇到一位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叫陈未冬,那位老师发现他的作文特别好,五年级时班级创办了一本班刊《喔喔啼》。金庸从中学时代就给报纸投稿,并发表了三篇作文,这三篇作文我都在档案馆里找出来了,写得相当好。如果我们将他后来的武侠小说和他中小学时的作文联系到一起,也许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在他的少年时代已经奠定了——少年时代的那条线索是直接指向一个人的未来的。我常常想到,人在成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并非课堂里面学到的东西的竞争,不是在作业里、考试里的竞争,最多的竞争是在原先“无用”的地方、“无意”的地方。但我们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追求“有用”,也太过追求“有意”“刻意”。我们把这些看得太重了——而对“无用”非常排斥,对“无意”“不经意”看得很轻。

著名律师张思之,他为什么能成为律师界的泰山北斗?专业好,有道义,有勇气,这些都对,但法律学得好、辩护辩得好的大有人在,有勇气的人也不是只有他。我破译他的精神密码,之所以区别于同时代甚至比他晚一辈的律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身上有一些别人不具备的东西——人文性。专业性、公共性是共通的,人文性别人可能也有,但绝没有他这么强烈。他是1927年出生的人,我在编《过去的中学》时请他写过一篇回忆文章,给他印象最深的竟是一堂课,这让我大为惊讶。张老回忆在抗战中的重庆读高中,有一位老师姓傅,本是东北大学的教授,因为战争的缘故流亡到那里做了中学老师。他记得那是一堂讲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课,老师仅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就讲足了一节课!少年的他没想到汉语竟有这样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堂高一的国文课印刻在他心中一辈子。他的专业和古典文学没有关系,但2005年夏我去北京看他时,他在一家酒店的大堂等我,当时他带了一本书在看,我突然明白了他一生区别于其他同行的奥秘——那本书是《元曲选》。我明白了高中那堂课给了他一辈子——不是专业,而是精神上的滋养。所以,他一方面可以站在法庭上辩论,另一方面他在辩词中追求汉语的美感。你可以说一位律师与元曲、宋词有什么关系,但正是这些才是留在他生命里最深层的东西,一辈子都抹不掉。

一个人在成长阶段,这种美育的东西,更容易成为他生命内在的东西,從中可能转化出一生的资源。你不知道李白、曹雪芹,不知道屈原、杜甫,不知道鲁迅、胡适,你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在文化上变成一个中国人——你只能是物质上的中国人。如同我们到了美国,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美国人,因为我们不是在惠特曼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哺育下成长的。我曾经想,一个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生活,在精神上需要两个证件,一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证——这是指你身上中国文化的元素,另一个就是全球普世文化的护照,有了这两个证件你才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现代人,大致上可以跟这个时代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你虽然活在这个时代,但实际上离这个时代还是很远的。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诸子百家没有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民国,是中国的乱世,但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将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本土化,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同时享受来自全球的优质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最后一组关键词是:个性、气质、精神。

这些词,看上去都是虚词,但恰恰是这些词才是“把人当人”的根基。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展开,在教育中没能塑造人的个性,也不能让人的气质得到展现,更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这种教育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今天,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有可能做得更好,中学可能难度更大。毕竟小学还能给小学生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的体验,我觉得在我成人后,学生时代所学过的东西基本上都用不着,可以说90%没有用上。但自小学以来,我读的那些课外书基本上都有用。这个“有用”不是说直接拿来的那个“用”,而是它总在你写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时,那条神秘的线索会被激活;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一种物质的、可以量化的方式去表达。

《圣经》里有一句话:“你必点燃我的灯。”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那盏灯。做了几十年的教师,哪怕有一个学生的灯被你点燃,也是足以骄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其实就是“燃灯者”,他的伟大工作就是擦亮火柴。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四有教师演讲稿:校衰我耻,校兴我荣下一篇:2024年国考面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