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初中数学(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章末总结
章末测试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5.1.2垂线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5.2.2平行线的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1)
5.3.1平行线的性质(2)
习题课
15.3.2 命题、定理、证明
5.4平移
习题课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1)
6.1平方根(2)
6.1平方根(3)
6.2 立方根
6.3 实数(1)
6.3 实数(2)
习题课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 有序数对
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
习题课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习题课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习题课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9.1.2 不等式的性质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1)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习题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1)
10.1 统计调查(2)
10.2 直方图
习题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作业1三角形的边
作业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及其稳定性作业3三角形的内角
作业4三角形的外角
作业5三角形习题课
作业6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7全等三角形
作业8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作业9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作业10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作业1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作业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
作业13三角形全等习题课
作业14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作业15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作业16轴对称
作业1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作业18画轴对称图形(一)
作业19画轴对称图形(二)
作业20等腰三角形(一)
作业21等腰三角形(二)
作业22等边三角形(一)
作业等23等边三角形(二)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作业24同底数幂的乘法
作业25幂的乘方
作业26积的乘方
作业27幂的运算习题课
作业28整式的乘法(一)
第十五章 分式
检测卷
答案与点拔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1)
第2课时二次根式(2)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2)阶段测评(一)
奥赛园地
第十六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1)
第2课时勾股定理(2)
第3课时勾股定理(3)
第4课时勾股定理(4)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阶段测评(二)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第3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课时矩形(1)
第2课时矩形(2)
第3课时菱形(1)
第4课时菱形(2)
第5课时正方形(1)
第6课时正方形(2)
阶段测评(三)
奥赛园地
第十八章综合提优测评卷
期中综合测试卷
……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参考答案与思路提示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专题训练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旋转 专题训练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圆 专题训练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概率初步 专题训练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26.1.1 二次函数
26.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26.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 26.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27.3 位似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章末专题总结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一、从教学特点来看
由于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实施灵活,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 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主要特点有:
1、突出“灵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课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 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如低年级可采用游戏的形式, 开展小制作活动;中高年级可开设数学讲座, 微机操作、数学病院, 举办数学学习园地, 数学竞赛等。
2、强调“自主”。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 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 广泛地接触事物, 尽量地感知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3、鼓励“创新”。
数学活动课为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开辟了数学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新天地”。在活动中,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下图是一个长方形, 不用计算, 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阴影部分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4、提倡“愉悦”。
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 课题的引进要有趣, 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活动内容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需求,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 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境, 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
5、保留“异步”。
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一样, 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 最好“优秀”, 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 同一年级同一内容, 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 效果上允许差异, 发展上不受限制,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 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 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
现行课程的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 是依据教学大纲通过精选的学科基础知识, 它以算术知识为主, 代数、几何、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为辅, 选材规范, 并相对稳定, 科学性、系统性较强,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数学理论和数学基础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取, 可说是依于大纲, 源于教材, 但宽于教材。数学活动课在选取和编拟内容时, 除了按其教学目的考虑内容的教育意义、知识的联系和可接受的程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趣味性
一是课题。数学活动课的课题是开展活动的先导, 编拟的课题应依据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编写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题, 起到以题激趣、带趣参与的效果。如《神奇的七巧板》、《击鼓传花》、《扑克牌游戏》、《你会一笔画吗》、《抽屉与苹果》等。
二是内容。内容的新颖性是数学活动课激趣的保证。选取和编拟内容时, 尽量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或没有听到过的内容, 就是较熟悉的内容也要变化形式, 变化问题角度, 尽可能做到新奇, 有趣。
三是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 富于变幻, 使学生感到活泼有趣。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宫、数学实地考察 (收集标本, 收集资料) 等。
2、增强思考性
儿童学习数学,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他们的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 其内容要尽可能地选择、设计出最能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方法, 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的内容。如, 请每个组的同学照老师这样, 画出等距离的16个点。以每4个点为顶点, 你能画出多少个正方形?
3、强化实践性
活动课程强调动手动脑, 强调“做”,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中学, 在“玩”中学。数学活动课也不例外, 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拟时要突出实践,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可以安排一些数学学科难以安排的实践应用活动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当反映现实的需要, 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在应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三、从组织形式来看
数学学科课多数属静态学习方式, 它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的。数学活动课多数属动态学习方式, 活动时不一定按上课的形式进行,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同桌, 可分组, 可按班级, 也可按年级, 还可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做,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通过竞赛, 游戏,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增加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玩中学, 学中玩的乐趣。主要做法有:
1、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 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 介绍好的学习经验, 指导学法。如“数字的由来”、“圆周率的产生”、“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常用速算法”、“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和做作业”等。
2、实际操作。
指导学生制作数学教具、模型、活动课简单教具, 进行一些实际测量, 收集数据的活动等。如一年级可安排制作小计数棒、计数器、动物、植物计数小卡片等。学习几何形体时, 可安排制作简单几何形体。也可安排制作钟面、应用题中相遇问题演示器等。
3、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 做数字游戏, 玩数学扑克牌, 游数学王宫等。
4、数学园地。
以校或班办数学园地, 发动学生考察、搜集有关数据、素材, 要求撰写数学园地稿,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摘录数学园地资料,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办数学园地的能力。主要内容有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谜语、数学病院等。
5、微机操作。
具备条件的学校高年级可开设计算机课, 主要讲授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的初步使用,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综上所述, 数学学科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是密切的, 都是传授数学知识, 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课程, 但目的意义、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又有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
摘要: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 难免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 认识不清, 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对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求教于同行。
一、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中心
1.“四基”的落实必须依赖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形成智慧,不可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一定还需要实践及在实践中取得经验。数学思想也不仅在探索推演中形成,还需要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上形成。
2.数学活动经验本身已成为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它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因此也就具有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它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这一实践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原生的或直接感受的、非严格理性的,也是可在学习过程中改变的;即使是外部条件看来相同,但是对同一对象,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包括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直接的活动经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购买物品、校园设计等。而间接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构建的模型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鸡兔同笼、顺水行舟等。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提出数学活动经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因为进行创造,获得新结果的主要途径是作出猜想。数学活动经验并不仅仅是解题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
二、三维课程目标
围绕学习活动这一中心,三维课程目标由内向外扩散。第一层为“四基”,第二层为“四能”,第三层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四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四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十个核心概念
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既是课程内容,又是课程目标。这十个核心概念成点状辐射,与三维课程目标形成经纬交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这些核心概念放在课程内容设计栏目下提出是想表明,这些概念不是设计者超乎于数学课程内容之上外加的,而是实实在在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以“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部分的目标设定来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这些目标表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核心概念。深入地讲,很多核心概念都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比如,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直接关联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就不同程度地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更关注其数学思想本质。从这10个名词的指称来看,它们体现的都是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基础核心内容
将初中数学内容大致按知识体系进行提炼,把知识内容与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简洁有效的知识方法结构,便于提高复习效率。
1.代数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负数:有了负数,数扩充到有理数。负数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明显分界点。
数轴:是一维空间数形表示的工具,实数都在数轴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坐标系:是二维空间数形表示的工具,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凡是坐标系内的点都具有数与形的特点。
(2)基本核心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基础,同除时除数不为0。分式的基本性质:可对分式进行化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注意不等式两边同乘(除)负数要变号。
函数图象及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2.几何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三角:补角、余角、对顶角。三垂:垂直、垂线、垂线段。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井”字有八角,防陷阱。三距离:两点距离(线段长)、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距离。三视图:三面观察几何体的正投影。两种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两种变换:平移、旋转。四种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2)基本核心定理
平行线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圆切线判定定理。……
(3)基本核心性质
平行线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圆性质。……
3.统计与概率核心内容和方法
(1)基本核心概念
樣本:数据代表,含有可供推断的信息;众数:爱出风头,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三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趋中统计量;极差:可看数据两极差异;方差:可观察数据波动情况,从而推断总体波动情况;两率:频率、概率。
(2)基本核心技能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画三图:扇形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画树状图。
五、中考数学试题特点把握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分析不难看出:各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的考查;注重初中数学重点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积极发挥考试的正导向作用,防止试题繁难偏旧。试题有以下五个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试题涉及初中阶段课标所要求的核心概念、技能、方法
2.难易适当,逐步递进
3.典型性,选题精炼,具有代表性
4.针对性,基于核心内容要求创设试题,构题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
5.新颖性
即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数学命题走向,体现开放性、探究性、活动性,小题考能力(是“题小能力大”,而不是“题小难度大”),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兴文县太平初级中学校)
茂租镇中学数学学科组(宋先贵)
由于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并在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观摩参观学习中,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对教学做如下分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作现状分析,意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仔细琢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的心态没有调整好,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改变过来。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了,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
2、教师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急功近利,满堂灌,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但学生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记住。
3.题海战术。教师大量布置作业,试卷满天飞。学生做得天昏地暗,漫无目的地做。
4、备课的现状:教师能备课写教案,但总体还存在下列问题:
(1)对写教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教师认为写教案没有很多的 1
实用性。
(2)写教案的质量不够高,抄写教案集的现象很普遍,许多教师没有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备写,也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意图以及思想方法进行备写。
(3)练习课、巩固复习课、教案备写较差,有些教师练习课教案没有备写,试卷讲评课只夹着一张做了答案的试卷。
(4)城区的学校开展集体备课较好,镇中学质量不够高,有的没有开展。
(5)教案的规范程度不够高,有的没有备写时间,有的栏目没有填写,有的没有填写课时和总课时数等。
二、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师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事实证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
态。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3、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无目的自由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甚至认为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我认为教学要师生互动,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应是总时间之比。
4、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教师只有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应走追求高效之路线
如何在40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我认为课堂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事实上,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
对于定义、定理等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几何语言表达的形式等。此外,对于基本定义、定理等还应掌握其逆向应用、建模分析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2.课堂上应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堂上教师惜时如金,尽可能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各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结果样样都想抓,样样都抓不牢。事实上,成功源于细节,要把这些零碎的东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课堂上应少讲精讲,深化重点、化解难点,追踪热点,针对考点,有的放矢。对易错、类同题、易混淆不清的地方应针对性训练。要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错误的思维倾向。形成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4.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代的教育理论教师都懂,但操作起来,总避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习惯性的模式上来,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5.课堂应培养学生的紧迫感
数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体现在作业不完成,等教师讲评抄下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限时审题、限时理解、限时解题、限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研究教学方法,本初中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将首先是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教研活动使我们教师树立以下观点:
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严格按新课程标准上课。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讲师。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作者,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2.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仅关注知识内容的设计,更要注重能力、情感的设计,学生对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要能进行迁移、灵活运用。
3.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学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有些“做一做”、“试一试”的偏难问题,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完成。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009年12月14日----2009年12月25日,河东区教研室组织了成员有13人的视导组,对各街道初级中学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研讨、教学常规材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每校一天,至此已经圆满结束。
作为数学视导人员,我听了20节课,检查了接近30人的常规材料,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纵观这20节课,每一位老师为了这次视导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是教具的准备还是教学设计都经过了仔细斟酌。教师们态度认真,准备充分,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较合理,层次分明,教学目的明确,都展示了自己的最佳水准,涌现了不少好课。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问题的拥有者,亦不是师生活动的主导者,而是一个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教师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解题理由,能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感悟、共同进步。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河东区教研室推行的以“活动教学“促“活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常规准备充分,齐全、量足。
主要优点:
一、备课精细、充分、合理有效
大多数教师采用学案教学,有的教师自己做了课件、或准备了小黑板,还有的教师自己做了大量的几何立体模型、用剪纸让学生拼图等,做到了知识呈现超前,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落实了学生的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也便于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精心准备,思想上很重视,备课本上体现明确,备课师生活动真实有效。
二、教师定位准确
教师在上课时,都做到了激情饱满,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上课时,很投入,精力集中地在与学生点拨、交流,学生展示时,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说错了,也不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定位把握准。
二、教学目标把握准确
多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三维目标,学习数学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题能力等,目标达成度高。
三、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课开始老师通过视频展示或动手操作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能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物为例选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数学学科的特点,绝大多数老师以数学发现的视角处理教学,渗透着数学的图形美、符号美、数学思想等,学生的惊讶表情、成就感、优美的场景、思维的张力以及教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优雅的教学风格,构成了数学文化浓厚的学习氛围,打破了以往课堂仅仅以教材内容为点缀的局限,将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
四、巧妙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俗话说 “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规律、图形的性质有哪些,而是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交流,又是上黑板讲评,俨然像一堂手工课。在学生“玩”“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为主导,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入体会数学知识,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的活动教学,都是以前所不曾见的,这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改作业的能力与反思、归纳总结能力、同伴合作交流及自学能力。
五、学生展示的机会在逐渐增多
本次视导发现:所有的教师增加了学生上黑板去板演的机会,到讲台前讲课、到讲台上批改、写在小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等,灵活多样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通过学生展示的活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也了解学生的困惑,可以有的放矢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让学生展示,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缜密,也训练了学生的规范做题,也避免了其他同学再犯类似的错误。
六、合作小组活动教学已初具模型
很多教师已经按照区教研室潘主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组织合作小组实施活动教学,给小组的各位成员编号,提问时不再喊名字,而直接喊几号,营造课堂激励机制。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给各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他们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实施着活动任务,也达成了目标。
欠缺之处:
1、观念陈旧,害怕学生出错,教师包办现象严重
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出现错误,该让学生探究的,教师包办了,这样课堂倒是不出意外。却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教师不注重关注新课改理念,不想法使用“活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依然故我地在精彩地讲解,还有的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到黑板做题,出现错误了,也不敢让学生说一说理由,生怕学生出错。其实,学生出错是正常现象,出错了教师好对症下药,充分发动学生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显出教师的功底。
2、忽视细节教学
教师在讲课中,都注重了做题规范,有的会忽视细节,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如: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ˊBˊCˊDˊ中
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
AˊBˊ= 70cm
BˊCˊ=47cm
CˊDˊ= 35cm
DˊAˊ=60cm ABAD140120BCDC9060学生这样写:===
≠
≠
4735ABAD7060BCDC学生这样写显然因果关系颠倒,而教师竟然没改出来,打了“√”,不应该。
3、不注重学生反馈
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出错可能多种多样,也可能有创新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不要只站在讲台前,多巡视。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展示,让学生改错,效果好一些,课堂就“活”了。
4、对教材挖掘不深、不会引申
教学时注意以教材为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同步学习与探究等),适当拓宽教学途径和形式,加强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如:在学习《27.1图形的相似》中教师呈现一题:
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ˊBˊCˊDˊ中
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
AˊBˊ= 70cm
BˊCˊ=47cm
CˊDˊ= 35cm
DˊAˊ=60cm 问: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ˊBˊCˊDˊ是否相似?
ABAD140120BCDC9060学生这样写:===
≠
≠
70604735ABADBCDC这样做因果颠倒,学生更正。引申:(1)如果改条件: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ˊBˊCˊDˊ中
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
AˊBˊ= 70cm
BˊCˊ=45cm
CˊDˊ= 30cm
DˊAˊ=60cm 现在这两个四边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相似。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探讨。很快探讨出“不相似”,因为还有“对应角相等”这与四边形中所学的“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就重合了。(2)引申“五边形”、“多边形”呢?
这样,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就掌握透彻了。
4、临沂市所发《同步学习与探究》应用不同步
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到处找材料,埋怨学校订阅资料太少,教师上课资料找不到。其实,临沂市所发《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题目很合适,有自主学习、自主尝试、开放性作业、拓展性学习,题目精选,层层提高,既能让学生预习,有能巩固知识,还能开发智力。可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知道应用,只是想把它作为课下练习使用,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努力方向:
一、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教师在课堂中,以饱满的、投入的激情,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加上教师热情的鼓励刺激,学生一定可以“动”起来,“活”起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平常,没有温度、没有激情,课堂显得过于冷清,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教学效果也不好。真正的好课,应是能深入学生心灵的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做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
二、适当拓宽教材
有些教师依据教材,看看哪儿都是重点,哪儿都需要强调,结果哪儿都上不好,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在课堂上,轻则不敢发言,不敢对学生的表现及课堂的生成作出任何评价,重则表现出老师自身的稀里糊涂.一个例题稀里糊涂地处理完,究竟应该注意什么细节问题,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题目的引申、拓展点在哪,怎样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并不清楚。
所以,教师应加强教学业务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到准确熟悉把握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课上得生动、启智。
三、能力贯穿到学生中
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人,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体,这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实施教学行为的重点。但是我们在上课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教学情境的引入、教材的内容的完成,教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很少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的安排、能力的贯穿、学生的差异等,缺乏一些感性的、能深入到学生心灵的东西,所以,课堂成了教师表演,学生却不一定能参与,关键学生未被吸引进来,还远离于课堂之外。有的课堂上,学生乱叫乱嚷,倒是学生看似“活”了,实际是“乱”了,老师还高兴地、自顾自地上课,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也是低效的。真正的精彩源于学生,课堂的生命力也来自学生。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鼓励,适时的评价”,摸清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主动生成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心中没有学生的课堂,不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心理需求的教师,不会上出好课来.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
本次视导,不少教师的课堂上得很顺,有的就是上完后又重上的课,学生做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学生身上什么错误也不出,课堂的每一步应干什么学生心里都很明白,整个课堂平淡无奇,当然也毫无生命力。有的教师害怕学生出错,不敢让学生上黑板板演,不敢让出错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可是你想一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无论学习什么新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障碍、一些错误,学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如果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还用老师教吗?其实,错误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只有让学生暴露出错误,我们设立个案,学生才能才能顺藤摸瓜,才能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发现、纠正,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主要困惑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写、板演、展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有些课虽然有一些缺憾,但能看到教师已经开始使用小组活动教学了,教师已经开始不自觉的使用“活而有效”的策略了,已经开始转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了,已经开始让学生走向讲台展示,学生也不再守旧,大胆展示自己的思路,自己的创新,自己的想法。虽然我们的学生还有很多的缺憾,但缺憾正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完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
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
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
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现状 由于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教学研究正在尝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教师的困惑 目前我们几位教师商量后,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③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为有效呢?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呢?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一(分组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分组时有时为了方便,考虑了“就近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①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合作时比较热列,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地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了更有效地分组,于是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
初中生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 ①优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
①听老师讲解 ②自己独立思考 ③与同学讨论
3、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5、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①经常 ②有时有 ③几乎没有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何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为一些优秀学生控制,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如下现象: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有效性,更倡导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于分组的观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发现学生几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
问题情景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对回答为什么时遇到了困难。
问题情景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发现大都数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问题情景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和几条棱?五棱柱呢?六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在问题情景二中,这道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回答。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
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问题情景一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问题情景三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强探索性。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展开于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⑵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开展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方式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得特点?
我们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
⑴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⑵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很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展开。
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下现象: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重组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吗?在合作学习中其它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是否需要限制呢?
情景分析:我们认为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自发重组进行活动,是符合学生研究问题的特点的: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协调地开展活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不立即开展讨论,这是因为还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们需要先独立思考。
行动策略: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它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总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 分组合作 群体交流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2、自主探索 群体交流 个人总结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行动策略的检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水位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 的其它数据可以记作什么?(图略,最高水位:35.3 警戒水位:33.4平均水位:22.6 最低水位:11.5)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0 +0.81-0.35 +0.03 +0.28-0.36-0.01
⑴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⑵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的要求,并且高度概括了这种开发与利用的特点应是“灵活的”、“创造性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呈现出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1)狭隘的开发观:认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仅是指向文本等静态资源,忽视了对“人”这一动态“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简单的整合观:认为“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对所有收集资料的拼凑叠加,忽视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所收集资料的甄别、筛选、重组等.以上两种偏差导致的结果,常常使教师陷入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的新教条主义框框中,成为教学资源的奴隶,这样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等.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靠我们用心去发现、挖掘与利用.没有发现的意识,课程资源在我们身边被埋没;不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从我们身边会逃走;不会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我们身边闲置而浪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积累,勇于探索,抓住契机,课程资源随手可得.
其实,想真正教好数学课,教师同样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只要多留意、多用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认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积极利用课本———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维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弄清新教材的特点、编排结构,以准确理解新教材为基础,对新教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必须因人而异,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因为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以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些素材在教学时可能会受到局限.如我在教“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教材上呈现的情境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也没有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以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玩什么玩具?为筹备运动会,刘老师要批发气球,单价是0.06元,批发的总价是6.48元,猜一猜,老板会收刘老师多少钱呢?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回答“6元5角”,这样适时地引出了近似数.这样的情境既适应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关注教学的生成资源.比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出现了用不是相对应的底和高来求面积的错误.我马上抓住这一问题,请学生自己来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求面积时必须使用对应的“底和高”.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好比是亟待开发的宝藏,教师要用“点石成金”的慧眼去发现学生错误的闪光点,去挖掘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的价值,巧妙利用,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二、注重课本外的课程———创造性地开发课外资源
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多方面地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资源,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首先,要重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周围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比如在讲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利用学生和座位来构建并开展;在讲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借助教室的框架;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可以借助学生的身高与地势.这样,效果比较明显,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春暖花开,中午有很长的自由活动时间,多数学生都到室外进行跳绳、打沙包等游戏.借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分小组活动,记录小组成员一分钟能跳绳多少个,计算一下照这样的速度3分钟能跳多少个,5分钟呢?并制定表格,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进而明确跳绳总数在速度不变的条件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样让学生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学会了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次,重视社区与家庭环境的教育资源.家庭与社区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城市的社区环境、民风民俗、科学设施、科学博物馆以及社会中众多的人力资源,还有家庭生活的环境等,这些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又对之有较直接的心理体验.鉴于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种资源和家庭资源,把视野扩大到校外,延伸到家庭、社区,并适时地开展一些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如:“制定我家置办年货的计划”,“快乐的假日活动安排”,“调查每个节日的时间和意义”,在春节期间和假日许多商店打折的情况下,让学生调查买同样物品到哪家商店购买最便宜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是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所在.这样的活动不仅深受学生们欢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宽带和卫星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教学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以及网络提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使它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并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与学,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计算机上做数学题,解答历年中考试题等.
教师在利用媒体资源时,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还要学会裁剪,恰到好处的使用,要关注对其教学效果的优化,不要一味地照抄照搬.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可使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使教与学收到实效.
总之,要随时留心身边的事物,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巧妙地运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充实教师的数学教学,才能使教与学互利双赢.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缺损、家长的情感、情绪以及感情上失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失落和创伤,导致对学习的不上心;二是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放任自流或溺爱迁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学习产生困难,成为学困生。
2.数学基础太差
我们小学主要学习对数的认识和运算,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太欠缺,一上初中学习代数以后就更搞不清楚,导致数学越学越差。大部分学困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定理、公式、基本概念都模糊不清,不了解它们是如何得出的,对数学语言理解不够透彻,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能熟记并正确的叙述概念和规律性内容,弄不清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方法不够恰当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数学本身是枯燥的,这就使学困生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方法上的不当,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成绩越差越没有信心,产生恶性循环。
4.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困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知道预习,上课不会听讲,抓不住重点,课后也不知道巩固小结,无法使数学中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
一、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制定了以下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数学知识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这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然后再用各种方法展开,如果不动手、只想象,大部分学生都是无法理解的。我们要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用直观教学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教师要关爱学生,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用我们的爱心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困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歧视和冷嘲热讽。同时,我们要利用班级和同学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包括教师鼓励优秀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帮助学困生进步,并不断地加强班级凝聚力,利用集体给予他们以鼓励,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数学成绩的落后会给班级拖后腿,为了班级荣誉致使他们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学习数学的方法,首先要学会预习的方法,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掌握结构化的预习方法,并严格执行“查画写记练思”这六步,在预习中突破,数学预习时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采取措施及时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其次,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能身在教室心在外,对于一些重点的问题一定要做好笔记,以便复习巩固。通过课堂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要向课堂要效率,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大部分原因是没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没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不积极思考。
(2)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的迁移,全面地了解数学概念,不能以偏概全。要教会学困生将各章节中的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互相类比,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更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给他们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学科初中数学】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12-01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纲要05-27
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0-06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06-14
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10-07
初中英语学科教师培训12-20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计划01-11
初中学科教学心得体会06-14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组工作总结01-04
初中物理学科全息教学的运用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