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才就业服务中心(精选9篇)
一,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提供:无业证明,户口页 二,到星湖路北二里滨湖社区开证明,须提供以下资料:
1.身份证(附复印件);
2.城镇户籍人员提供户口页(附复印件);
3.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无业证明
4.毕业证书原件(附复印件);
三,到锦春路青秀区办税大厅4层津头街道办填写2份表格,可得到未盖章的《就业失业登记证》。须提供证件:
1.社区开具的证明
2.身份证复印件
3.城镇户籍人员户口页复印件
4.毕业证书复印件
5.近期同底2寸免冠相片3张。
四,拿上述表格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到东葛路68号青秀大厦1206室供审核,盖章。
一、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背景与取向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关键, 也是高校形成自身特色与独特社会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大学要立足于所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 自主协调和规范大学组织的内外部关系, 形成和传承独特的大学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从而使大学能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及科技文化创新的职能。当前建设北部湾经济带和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 应是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社会背景及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围绕这一背景与价值取向展开。面对新的要求与挑战, 广西高校须需不断进行机制创新, 以适应区域社会发展要求。
首先, 自贸区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涉及中国与东盟10国, 一共11个国家。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各异, 历史进程各不相同,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极其多样。因此, 要在这样一个规模庞大, 多样性明显的区域内实现经济的整合与社会共同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非常多样化的。
其次, 现代高校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方式、技术发展更新使得高校知识、技能授受渠道与方式也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在教育中应用的强化, 使得过去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授受渠道被打破, 既知识、技能的授受不再受时间、空间与形式的拘束, 专业界限, 院系划分, 学科分类, 区域隔阂等过去长期以来束缚知识、技能传授的因素都被打破。
再次, 高校服务的师生群体在教学理念与生活理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现代高校的师生, 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 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对教学管理制度管束的忍受程度不断下降, 对传统学科与专业分类, 教学形式日益抵触。这使得学校在管理制度设计, 服务体系建设和教学环节设计等领域都面临新的压力。
二、广西高校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管理体制僵化, 学校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较弱
首先, 在宏观层面, 行政管理机构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对高校日常行政事务乃至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影响过大, 高校与其说是服务社会, 还不如说是服从政府行政管理需要。行政机构对高校的过度干预, 导致高校资源分配不均, 人事任用与高校建设发展趋势脱节, 教学管理与学校行政事务管理脱离师生实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其次, 高校管理与运行过程中行政人员对相关决策影响过大, 科研、教学人员在决策体系中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不足, 致使相关决策常常偏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或者学校的角色定位, 偏离区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迟缓, 课题立项管理和审批机制不利于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和科研经费集约节约利用, 科研课题监督和成果的审批结项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形式主义, 科研工作质量受到影响。最后, 财务管理、人事制度等改革也未能有效跟进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使得高校有限资源未能有效投入到最迫切需要的领域,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进程受阻。在高校发展规划方面, 普遍存在重数量、规模、速度, 轻质量、结构、效益的问题, 各高校在快速扩招过程中, 教学质量普遍出现下滑, 教学与生活服务设施日益紧张, 高校核心价值与独特校园文化流失严重。
(二) 教师队伍结构与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需求脱节
由于区域因素影响, 广西高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优势不足, 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较多问题。自治区教育厅相关研究报告指出, 广西虽然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较少, 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尤其是新兴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难度较大。广西较早就在自治区层面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和广西人才小高地资助计划, “八桂学者”计划。教育厅也从2002年起就实施“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广西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资助计划。虽然计划较多, 投入也相当可观, 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却远不如内地省份。另一方面, 广西本地人才培养与成长政策出台却相对较少, 各方面重视程度有所不足。特别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 具有广西特色, 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现实需要的特殊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 目前还未有专门的计划与政策。在引进东盟国家人才方面, 相关的计划与政策也出台较少, 力度较弱。
(三) 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不足, 难以满足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需求
由于对区域社会发展趋势认知局限, 以及高校办学理念创新局限, 目前广西高校在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方面的进展, 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趋势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法学专业为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 中国—东盟博览会常驻南宁, 使得广西对熟悉国际法、经济法等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 同时对相关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广西部分高校却只看到法学人才需求增长, 急速扩大法学院招生规模, 而没有看到法学人才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方面的变化, 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科研项目跟进,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内容调整等跟进不足, 致使广西出现法学人才紧缺与法学专业毕业生过剩的矛盾局面。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 对语言类、文化类、跨文化社会活动类、跨国经济活动类等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而广西高校在这些领域既缺乏学科发展基础, 也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 更不用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方面的创新。
(四) 专业设置、学校建设特色不明确, 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优势不明显
广西高校目前在专业建设上, 还更多秉持着大而全的思维方式, 在服务区域发展, 突出广西特色方面做得有所不足。例如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 广西有9个重复设点专业, 涉及专业种类为92个, 主要涉及文学、医学和理学等学科。但是广西区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却发展滞后。本科、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 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专业多而全, 但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滞后, 体现广西特色, 直接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需求的专业却发展迟滞。
(五) 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不足, 人才成长空间受多重限制
虽然广西高校经过多年发展, 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在学科设置方面更加全面, 但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与改革进度却相对滞后, 教学管理制度僵化, 缺乏灵活性、人性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 在培养目标未能摆脱精英教育, 不能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 由此进一步造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现实, 课程与教学缺乏吸引力等一系列衍生问题。其次, 教学管理人性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管理制度过于僵硬。特别是学生在怎么学、学什么等方面缺乏选择空间, 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也过于突出计划性,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核要求形式上的管理过度强调, 而对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重视不足。再次, 学校管理服务主体与教学主体关系定位不合理, 管理、服务机构常常凌架于教师、学生之上, 在学校运行乃至教学环节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未受应有尊重。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也较为僵化, 灌输式教学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最后, 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落后, 导致教师在教学创新, 学生在学习创新方面缺乏应有的激励。
三、推动广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设想
(一) 进一步完善高校自治管理体制, 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与创新性
中国-东盟自贸区涵盖了十几个国家, 自贸区建设事项庞杂和繁琐。这意味着, 在自贸区建设发展过程中, 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满足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 就必须改变当前政府对高校各项管理事务直接介入、干预的状态, 赋予相关高校以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推动高校走特色化、多样化的办学之路, 维护高校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自主。政府在此过程中, 要更多发挥宏观管理与服务的作用, 通过卓有成效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引领高校发展方向, 为高校多样化办学提供资源供给、信息服务及其他支持, 并对高校依法进行监管。但对于高校招生、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事务, 则应避免过多介入, 充分发挥学术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在相关决策和管理的作用。特别是要让一大批既懂得高校管理事务, 又熟悉东盟国家情况, 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专家, 走上决策岗位, 制定和实施各类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
(二) 依托自贸区建设需求,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首先, 要通过科研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调整, 引导教师队伍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进行学术探索与创新, 强化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要理顺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 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关系, 对那些较好地改进教学或给社会带来极高效益的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其次, 要优化人才任用与培养机制, 通过机制创新和服务质量改进, 吸引并留住熟悉东盟情况, 具有较高学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在高校中培养和强化尊重人才的氛围, 建立既有竞争性又有弹性的聘任机制, 为学术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实现以感情、事业、待遇等留人机制的高度结合。再次, 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特别是要改变人才观念, 打破人才引进的制度瓶颈, 加大从东盟国家和自治区外其他地区引进人才的力度。对熟悉东盟情况并热心于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工作的骨干教师, 要积极满足他们在课程教学、科研项目立项、交流访问等方面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类现实困难。最后, 要拓宽人才任用思路, 创新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共享, 在广西高校各项条件不足以吸引顶尖学术人才来本地服务的背景下, 通过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吸引大量内地优秀人才就地开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研究, 并帮助广西高校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
(三) 结合自贸区发展状况, 调整改革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首先, 要尽快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更多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参与式、对话式教学, 通过教学方式创新,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且提升学生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认知。要更多依托研究专题和案例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情况, 另一方面更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建立更加灵活的班级设置制度和课程开设机制, 并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内容考核制度。特别是对教师教学, 要有更高要求, 引导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积极探索能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再次, 要加快推进教学设备现代化, 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教学过程对现实的模拟能力, 以及学生对教学全过程参与程度, 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营造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
高校高品位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虽然并不一定能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 但是却能让学生的精神受到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 学到知识, 形成个性。广西高校应立足地方特色, 突出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价值导向和学术价值取向, 并基于这些价值培育、充实学校的学术氛围, 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学术、学生活动开展, 学校对外交往等方面, 突出广西区域特征和与东盟国家亲和的色彩, 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中, 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 形成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自觉认知。同时, 要积极引进东盟国家的教师与学生, 与广西高校师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 在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中, 加强教师、学生与东盟国家师生的互动交流与相互了解,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技能特长。
(五) 改革考试测评制度, 使教学评价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广西高校的考试测评方式, 不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特别是过于依赖标准化考试, 计械式阅卷的测评方式, 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式、机械式学习, 既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也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同时, 考试内容过于侧重知识点的考察, 而较少涉及技能应用, 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考察, 与社会现实衔接也远远不够。为此, 应结合教学内容、方式改革, 调整考试测评方式, 以新的测评方式, 激发学生对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习积极主动思考与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所涉及的各类问题, 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学习和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发展所需知识与技能。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等的考试测评, 促进学生学习与未来就业的无缝隙对接。
(六) 推动教学管理刚性制度和弹性做法相结合, 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始终是人社部门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区各级人才工作者以巨大的改革勇气、可贵的创新魄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新的一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明红为本刊亲笔撰文,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各项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从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走向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十一五”期间,广西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接近14%,增幅进入全国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目标。北部湾经济区更是风生水起,其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区2.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达31.8%,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新增长区域之一。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广西要加快发展步伐,最关键的是依靠人才的聚集和人才潜能的发挥。广西的人才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广西发展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对此,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围绕高层次人才匮乏实际,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广西走到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西经济底子薄、发展起步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具有领军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匮乏。据统计,2009年,广西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4.12%,人才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仅分别占全国的0.89%、0.5%。人才短缺之苦,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之难,已成为我们民族地区振兴的瓶颈。如何在人才贫瘠的土地上,开拓创新凝聚一大批能够支撑广西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2004年起,我们开始建设人才小高地。就是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为平台,把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建设人才小高地。在政策上,人才小高地在资金投入、土地、税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有特殊的政策扶持;人才小高地聚集人才的载体和方式,不受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的限制。在管理上,对人才小高地采取目标管理、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式,建设“人才特区”。
创新机制,激活了一池春水。目前,广西已建设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2个,市级人才小高地96个,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2400多名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工作和服务。如今,全区120多个各类人才小高地,由点扩充到线,再由线扩充到面,其集聚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推动产业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2567项,其中国家级274项、省部级1251项、国际合作4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72项次,获批准专利1501个,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集群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广西将发展壮大食品、汽车、石化、有色金属等1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为了适应这些产业发展的需求,去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广西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1+3”人才政策文件(主文件《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配套文件《八桂学者制度试行办法》、《特聘专家制度试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设计了八桂学者、特聘专家两项制度。我们的思路是,第一,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累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吸引培养400-600名科研技术骨干;第二,选聘200名左右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的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第三,培育50个左右人才小高地人才团队,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人才团队;第四,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构建以八桂学者为引领、以特聘专家为骨干、以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为基础、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新格局。
“1+3”人才政策,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一个自然科学类的八桂学者及其科研创新团队,在一个5年聘期内,政府资助达到1350万元;对特聘专家一个周期3年内,政府资助达到140万元。同时,在人才流动、经费支配、成果转化、助手选配、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还享受一系列特殊政策。目前,广西已确定首批31个八桂学者、32个特聘专家岗位。这些岗位覆盖了大部分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国家或自治区级重要科研创新平台作为依托,设岗单位都提出了强有力的支持条件。
三、围绕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加大对本土人才培训选拔和引智工作力度
为了破解专业人才紧缺的难题,尽快形成人才优势,我们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加强本土人才选拔培训,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提供资金和平台,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1、通过中长期出国(境)培训项目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近两年,我们组织派遣9批共283人分别赴美国、英国和新加坡进行为期3个月、10个月和1年的培训,内容涉及工商管理、现代物流、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培训回国的学员已逐渐成为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2、通过短期出国(境)培训项目培养外向型本土人才。近年来,我们相继组织派遣本土人才赴美国、欧洲和东盟等,培训了会展现场指挥官、联络官、高级英语翻译、非通用语种翻译和同声传译人员600多名,培训了各级涉外部门的外交外事骨干人才200多人,为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向型人才保障。
3、通过资助和扶持,培养重点行业骨干人才。近年来,为推进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我们实施了“千名专才出国(境)培训工程”。每年审核报送约1000名来自各部门各行业的急需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和进行知识更新,对重点扶持产业的出国(境)培训项目,还给予经费支持。五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审核报批全区出国(境)培训项目221项,派遣出国(境)培训人员4353人,为广西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创造机会和舞台,引进“外脑”服务广西发展
1、举办“国外专家广西行”活动,请国外专家为广西重点产业发展把脉会诊。从2007年起,我们每年根据不同的产业主题,整批引进10-20名同一领域的国外专家团队来广西,帮助重点企业解决重点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合作和进行人员培训等智力服务。至今广西外国专家局已成功举办了5届“国外专家广西行”系列活动,为广西重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2、资助各行业引进国外专家,助推广西产业发展。作为国外智力引进的归口管理部门,我们一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引进国外专家工作。“十一五”期间,共资助全区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71项,引进外国专家637人,培育建成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5个,自治区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15个,评选出自治区政府“金绣球”奖外国专家50名,国家“友谊奖”外国专家5名。
在服務国家战略、服务广西发展中创新人才工作,使人才工作有了载体、有了舞台、有了不竭的动力,这是我们的体会、我们的信念。
《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国家教育部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有别于成教生、自考生,是国家干部身份的象征,两年内有效,过期未办理则失去国家干部身份,无法提干评职称。学校毕业生的报到证由广西省教育厅统一开具,一人一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持有的就业报到凭证。用人单位和高校以《报到证》为依据接转毕业生的档案,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1.报到证分为上下两联,通知书联(白色联)是通知用人单位该生是国家计划招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由辅导员归入学生档案。
2.报到证分为上下两联,报到证联(蓝色联),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发放给本人,离校后交与用人单位、档案托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
3.报到证是毕业生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是人才服务机构存档的证明。持报到证的毕业生符合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生凭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证、档案转递、组织关系转接等手续,请毕业生在有效期内务必到单位、档案托管部门、户口托管部门报道,代办也可以,但务必办理,再忙也要办理。
4.高校毕业生毕业并领取到《报到证》后必须在规定的2个月时间内到指定的地点报到,否则毕业生将失去国家干部资格,无法以此身份计算工龄,评定职称,并影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后若无工作还可向当地人事部门申请相应的社会保障。报到期限
毕业生在领取报到证后,应在规定的报到期限内到用人单位报到。一般为两个月内,即7月1日-8月30日,因故不能按期报到,应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否则,用人单位有权追究其责任。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由学校报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学校将其户档关系转至生源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毕业生调整改派手续
毕业生调整就业去向(改派)手续办理程序
条件要求
1.已办理过报到证;
2.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关系;
3.已落实新的用人单位;
4.毕业当年7月1日以后,两年择业期内,办理程序
1.准备材料
(1)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关系的证明原件(若无就业单位需派回原籍的,此材料可略);
(2)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接收函》(需市县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省直及中央单位人事部门出具);或与户口档案托管部门签订的托管协议;或证明毕业生原籍的有效证件复印件,如身份证、户口本、户口迁移证等;
(3)原《报到证》蓝色联、白色联原件;
2.开介绍信
到育才就业中心给毕业生开具《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办理报到证介绍信》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核发申请表》;
3.赴南宁
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还有一块就是生化药品,这是一个新兴也是尖端的行业,发展前景很好。
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独之秀职业顾问分析: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由于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相应的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从事生产质量保证等工作,对学历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依然是很严格的。比较之下,从事销售工作专业要求要低一些,而更侧重销售能力。
找工作不仅要看专业,还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热门未必适合。不要因为药品研发行业待遇高就以此为就业对象,衡量一下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再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否合适。
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医药英才网张美玲总经理介绍说,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据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达到1∶3~1∶4。目前从教学资源情况看,各学校都没有扩招计划。
据了解,药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知名度、是否能给自己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和薪酬水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普遍不好,他们的就业也日趋理性和务实”。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工作处余永久处长说,学校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的专业和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基本吻合。学生更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能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的工作。
就业选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地域差别上。药学类毕业生主要选择在京、津、沪和浙、苏、粤、鲁的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就业,而一些著名的大型药企由于地域问题,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在岗位方面,毕业生到制药企业从事生产和销售居多,这方面人才也是企业招聘的主体。据介绍,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学生的就业志愿主要是北京三甲医院的药房。但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需求很少。
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科研人员――在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国内外贸易。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有关药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内容。
1.2017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2.2017药学专业就业前景精选
3.动物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4.药学专业就业前景
5.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好吗
6.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7.2017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发展
8.未来药学专业有没有就业前景?
9.中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好不好?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过实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建立就业援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截至7月15日,今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7%。今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8%,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对此,《通知》中提出六大措施: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是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五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六是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两人以上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项目,提供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单笔贷款;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今年起,全区将用3年时间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了帮助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广西将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还将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等。
随着国家对茶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 各省市的茶叶产业顺势扩大, 茶业发展也更快, 对茶叶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大。而茶叶专业属于农业, 茶学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目前全国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武夷学院等。一些团体和组织也开办有茶叶技能方面的培训学校。在培养茶叶人才方面, 不但要求茶叶人才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 还必须有实际的操作经验, 需要通过长期的不懈学习努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磨练, 能吃苦耐劳, 坚持刻苦用心钻研茶叶技术才能真正逐渐成长为有一定资质的茶叶专业人士。
1 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1.1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人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具有了大批专业人才, 国家和社会才能够进步, 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要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培养, 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采取多种措施, 运用多种手段, 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对于茶叶产业发展来说, 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培养大批基础知识过硬、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茶叶产业队伍中, 才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
1.2 人才是发展的主体和关键
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人才兴则民族兴, 人才强则国家强。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 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因此,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既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社会实际, 综合考虑, 统筹安排,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1.3 人才培养工作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创造性强
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创造性强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加强茶叶人才自身建设, 拓宽思路, 在牢固掌握茶叶专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勇于大胆创新, 不断把广西区茶业的发展工作推向前进[4,5]。
2 创新型茶叶人才培养
作为从事茶叶行业的人员来说, 拥有茶叶专业人才队伍是行业发展的必需要求, 而拥有创新型茶叶人才更是形势所迫。
2.1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创新型人才适应时代潮流的要求, 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特性、智能, 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所训练的技能, 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推动本单位、本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事业走向新高度。总体来看, 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善于学习, 刻苦努力, 能够在总结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从事创新工作。二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 不迷信已有的权威和经验, 不盲从, 一切从实际出发, 敢于求发展。三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不怕失败, 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2.2 茶叶人才培养的状况
总体来看, 我国人才培养发展良好。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才辈出, 各行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由于事业发展太快, 人才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茶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出现了如缺乏个性、墨守成规、不敢标新立异、人云亦云者多, 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 这就使茶业竞争力、创造力不高, 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2.3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适当的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当前发展的情况下, 茶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为茶叶人才提供向上流动和发展的渠道, 使得优秀的茶叶人才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位。二是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真正能够使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三是动态平衡的系统。人才激励机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外在条件的变化, 及时调整培养方式, 使之更能够契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广西茶叶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推动教育改革
我国历来的教育突出的是升学和考试, 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 偏重于理性知识, 在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方面相当缺乏, 已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没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发挥特长、强化个性、打造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尽管目前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在应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 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教育机制进行改革, 借鉴国外的成功教育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形成具有符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形成卓有成效的办学系统, 让每个人的特长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2 做好用人制度的配套调整
在学校培养和单位用人制度方面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培养目标理念缺失, 完成教学任务后, 却有一些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二是对用人单位来说, 招聘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却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 不能够立即投入到生产中。要解决“找不着”、“用不上”的问题, 必须从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衔接、协调发展上找出路, 要提倡用人单位和相应的学校、培训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主动为学生、受训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过程或阶段性的支持, 要提倡用人单位变传统的、单一的选拔、招聘、使用模式为多方式、多渠道的模式。
3.3 尊重、重用现有茶叶专业人才
随着广西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对专业茶叶人才迫切需要, 我们呼吁培养茶叶人才的同时, 更要对现有资深茶叶专业人才重视和重用, 他们是通过长期茶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茶叶技术经验, 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的茶叶专业人员, 茶叶发展需要他们, 新一代的茶叶人才也需要他们的引领、指导和帮助。因此, 要尊重现有茶叶专业人才, 更新分配观念, 体现知识的价值, 使人才的贡献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 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贡献社会的成就感, 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6,7,8]。
3.4 掌握传统制茶技术, 力求创新
从事茶叶工作的人员要有对茶叶事业执著追求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经受住挫折和失败, 才能在不断地砺练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 使茶叶技能得到传承, 要在熟练掌握基本茶叶技术的同时, 参加对外学习培训和实践操作, 扩增技能和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还要善于发现、发明、创新, 才能真正成为专业的茶叶人才。
4 小结
对茶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茶行业的刚性需求, 是茶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投资。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才才会重视人才, 理解人才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规范制度与流程, 全员参与, 方可起到效果。在技术攻关创新方面, 形成团队优势, 实施重点攻关、重点突破。要把茶叶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和推广。整合茶叶高技能人才资源。广西茶产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转变发展模式, 学习新技术、新经验, 运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和参与行业性、区域性茶叶加工 (手工制茶) 及相关的技术技能交流活动以利于相互提高。相信在未来, 通过对茶叶人才培养、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广西区茶产业将会放开脚步, 大步向前以一种更加欣欣向荣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玉芳, 林朝赐, 陈春芬.广西优势特色产业——茶叶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8) :321-326.
[2]楼策英, 魏瑚, 陈令梅.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J].茶叶, 2006, 31 (4) :254-255.
[3]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8 (8) :68-70.
[4]林朝赐, 张文文, 刘玉芳, 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2) :385-388.
[5]林朝赐, 刘玉芳, 陈春芬.发挥区位优势开拓创新做强做大广西茶产业[J].广西农学报, 2010, 25 (4) :94-97.
[6]田景涛, 罗静.铜仁地区生态茶产业建设人才培养战略初探[J].贵州茶叶, 2009, 37 (3) :20-22.
[7]杨江帆, 管曦.关于茶叶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兼论茶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茶叶, 2005, 27 (3) :20-21.
沈德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方针政策,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2010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10〕672号),并制定《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试点工作部署,中央补助投资每个试点县(市、区)建设1个县(市、区)级服务中心和4个乡镇(街道)级服务中心。文件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协调、多方支持”等原则,由政府投资、分级负担,建设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要求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达到3000㎡左右,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达到300㎡左右。2011年又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试点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11〕761号),调整县级建设标准,明确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分别按2000㎡、3000㎡、4000㎡、5000㎡四个档次进行建设。2010年,包括广西在内的中西部23个省的162个县作为首批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县,得到项目支持。2011年,项目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试点县196个。“十二五”期间,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铺开。
本刊记者: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广西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沈德海:2010—2012年,国家共安排广西28个县(市、区)、112个乡镇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1月21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全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工程项目予以重点实施。经过自治区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各县(市、区)发改、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开展试点的武鸣、融水、藤县、灵山、田林、巴马、平南、富川等8个县已有5个县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开展试点的融安、荔浦、蒙山、浦北、右江、钟山、宜州、天等8个县(市、区)试点项目有6个已经开工建设,其余几个县已经基本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着手开工建设。2012年我们确定在宾阳、隆安、兴安、临桂、苍梧、上思、田东、平果、昭平、合山等12个县(市)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这些民生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改善了试点县、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本刊记者: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请问,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沈德海: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包括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以及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这些公共服务内容随着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拓展而增加。从目前来看,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已经涵盖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就业、失业等)。国家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较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本刊记者:抓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对于扩大就业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有什么规划?
沈德海:近年来,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就业、社保、工资收入分配、劳动监察、仲裁等关系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事务不断攀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尤其是2012年要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对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两个自治区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了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推进建设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区除已开工建设的县(市、区)和乡镇项目外,尚需对90个县(市、区)、1050个乡(镇)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按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测算,尚需建设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面积达283000㎡,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面积达315000㎡,共需投入建设资金8.46亿元。
本刊记者: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下阶段,广西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进这项工作?
2017工作总结汇报
自2016年12月广西科技厅和广西卫计委联合下发批文以来,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大半年,我们在政府及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在毛德文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临床研究中心在这半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2017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2017年建设目标
补充和完善肝衰竭“毒邪-毒浊”新学说,形成有效方药,完成效应机制探索,挖掘壮医药及中医外治方法,构建1个治疗新方案,向全区推广应用,实现研究成果转化。
(二)2017年建设任务
1、完善肝衰竭中医防治理论(重点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形成有效方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分中心牵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分中心、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内科分中心、柳州市中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分中心配合执行,人员调配为:毛德文、唐农、高月求、罗伟生、黄贵华、姚春、余晶、胡振斌、黄古叶、邱华、刘茵、石清兰、龙富立、陈月桥、张荣臻、吕建林、王明刚、王秀峰、姚凡、黄国初)。
2、确定有效方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分中心牵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分中心、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内科分中心配合执行,人员调配为:毛德文、高月求、余晶、姚春、胡振斌、黄古叶、王秀峰、姚凡、龙富立、张荣臻、黄国初、邱华、刘茵、吕建林、王明刚、石清兰、陈月桥)。
3、整合形成肝衰竭治疗新方案,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新方案疗效验证(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分中心牵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分中心、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内科分中心、柳州市中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分中心配合执行,人员调配为:唐农、毛德文、高月求、庞宇舟、覃裕旺、罗伟生、黄贵华、余晶、黄古叶、王秀峰、姚凡、姚春、龙富立、张荣臻、黄国初、邱华、刘茵、吕建林、王明刚、胡振斌、石清兰、陈月桥、牙廷艺、韦礼贵、税典奎、赵晓芳、周晓玲、陈
峭、赵正孝)。
4、探索壮医院及中医外治法运用于肝衰竭,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案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中医/壮医诊疗新方案。
(三)2017年研究中心工作开展情况
本研究中心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和柳州市中医院这三所实力雄厚的的综合性医院合作,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内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治疗基地,国家中医肝病药物临床药理研究基地。现拥有一支知识结构较合理的人才队伍,由多名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广西知名西医专家、2名中西医结合博士和多名硕士人员组成。专科拥有“八桂名师”、“八桂学者”各1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注重壮医、中医特色治疗,壮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柳州市中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是我国首批脾胃病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专科现有近80位医护人员,其中博士4人,硕士25人,高级职称10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地区基金各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市局级科技项目6项。并成立了“柳州市脾胃病研究所”,成为桂中地区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肝胆疾病的一面旗帜。
在有如此的工作基础与条件下,2017的任务与这三所医院合作,紧跟着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至今有序的进行,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科研成果
(1)科研成果1——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干预后Toll样受体的表达研究,登记号:201699168,主要完成人员:陈月桥、石清兰、龙富立、张荣臻、王秀峰、韦义展、王明刚、袁果、唐冬梅、陈小明。
(2)科研成果2——解毒化瘀II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ALR表达的影响,成果登记号:201710120,主要完成人员:石清兰、胡振斌、韦新、邱华、刘茵、陈月桥、龙富立、张荣臻、李慧贞。
(3)科研成果3——“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对慢性乙型肝炎DC-CTL免疫应答调控机制研究”已结题,登记号:201710121。完成人员:邱华、余晶、黄古叶、刘茵、石清兰、陈月桥、龙富立、张荣臻、吕建林、王秀峰。
2、获奖情况(1)科研奖励——“肝衰竭毒邪-毒浊学说及临床应用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6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4月,获奖人员:唐农、毛德文、韦艾凌、姚春、邱华、龙富立、梁健、张荣臻、王娜、黄雪霞、石清兰、陈月桥。
(2)教学成果奖——“三优一化两协同”中医学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唐农、唐梅文、黄贵华、钟远鸣、区锏、史伟、韦维、黄鸿娜、毛德文、莫雪妮、刘武、杜娟娇、龙富立、罗婕、刘光贤、谢春。
(3)教学成果奖——“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文件号:桂中医大教师〔2017〕1 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九届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人员:唐农、唐梅文、黄贵华、钟远鸣、区锏、史伟、黄鸿娜、毛德文、韦维、莫雪妮、刘武、杜娟娇、龙富立、罗婕、刘光贤、谢春。2017年01月04。
(4)教学成果奖——“规范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件号:桂中医大教师〔2017〕1 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九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人员:毛德文、王娜、邱华、龙富立、王振常、张荣臻、王秀峰、王明刚、黄鸿娜、吕建林、莫春梅、黄晶晶、曹音、余晶、黄古叶、韦新、石清兰、陈月桥。2017年01月04。
3、立项课题:
(1)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解毒化瘀颗粒通过miRNAs/NF-κB/ROS调控NLRP3炎症体活化拮抗肝衰竭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74236),研究经费:57万元,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课题组负责人:毛德文。
(2)2017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批准号:桂科AD17129001),研究时间:2017.02.01-2020.12.31,研究经费:300万元,课题负责人:毛德文。
(3)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民族医优势病种推广项目:肝癖(脂肪肝)中医诊疗方案【项目批准号:桂卫中医发[2017]2号(GZZX15-09)】,研究经费:5万元,研究时间:2017.07.01-2018.06.30,课题组负责人:毛德文。
(4)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基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代谢调控探索六味醒神颗粒改善MHE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04021),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20万元,课题负责人:王明刚。
(5)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基于Kupffer细胞Exosome传输miRNA探索ACLF发病机制及解毒化瘀颗粒的调控研究(项目批准号: 81760844),研究时间:2018.01-2021.12,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组负责人:龙富立。
(6)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APE1/Ref-1对ACLF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解毒化瘀Ⅱ方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849),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5万元,课题负责人:石清兰。
(7)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乏氧微环境下探讨癌痛消方干预肝癌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851),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负责人:韦艾凌。
(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鳖甲煎丸通过调控miRNA-140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肝癌干细胞治疗肝癌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845),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负责人:黄晶晶。
(9)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敷和备化方对肝癌干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850),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负责人:莫春梅。
(10)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乙肝疫苗长期免疫后NK细胞免疫记忆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604),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5万元,课题负责人:李海。
(11)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三叶香茶菜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项目批准号:81760751),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负责人:周至品。
(12)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白花丹醌调控HIF-1α/EMT抑制肝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757),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4万元,课题负责人:韦燕飞。(13)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课题:补肾生髓法”基于SDF-1/CXCR4轴及PI3K/Akt-Jak1/STAT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760855),研究时间:2018.01.01-2021.12.31,研究经费:36万元,课题负责人:周晓玲。
(14)2017年广西教育厅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IL-21对乙肝肝硬化患者NK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编号:2017KY0309),研究时间:2017.01.01-2019.12.31,研究经费:2.5万元,课题负责人:李媛。
(15)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表达的影响(编号:2017KY0299),研究经费:2.5万元,研究时间:2017.01.01-2019.12.31,课题负责人:吕建林。
(16)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温阳化瘀退黄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编号:2017KY0314),研究经费:2.5万元,研究时间:2017.01.01-2019.12.31,课题负责人:王秀峰。
(17)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养血柔肝法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编号:2017KY0303),研究经费:2.5万元,研究时间:2017.01.01-2019.12.31,课题负责人:刘茵。
4、论文发表情况
[1]J Lv,M Wang,M Xia*.Nav1.7 and Nav1.8: Diabetes-induced Changes in Primary Sensory Neurons in Rats.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2016, 22(4):707.(SCI收录,影响因子2.46)
[2]M Wang,J Lv,M Xia*.The Evidence of DA-9701 on Bowel Motility.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2017,23(2):316-317.(SCI收录,影响因子2.46)[3]L Liu,B Wu,J
Lv*.Gallbladder
Volume
Indicated
for
Gallbladder Dysmoility.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2017, 23(3):479-480.(SCI收录,影响因子:2.46)
[4]龙富立,王娜,毛德文,王秀峰,谢丽,王明刚,张荣臻,邱华,曹音*.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概述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98-99.[5]龙富立,徐刚*,王娜,王沙,谢丽,王明刚,张荣臻,毛德文.不同证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27(1):11-12,30.[6]唐农,罗伟生,唐梅文,韦维.中医学专业“三课堂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04):91-92.[2017-09-07].[7]唐农,罗伟生,唐梅文,韦维.中医学专业“三课堂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04):91-92.[8]唐农,胡跃强,黎军宏*,翟阳,刘禹舟,莫雪妮.扶阳法辨证-治疗次第化量表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7):2898-2901.[9]唐农.论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J].广西中医药,2017,40(2):1-4.[10]梁健,高山,李永仁,郭永军,黄亚东,邢克智.方斑东风螺肿吻病致病菌分离及中草药对其的预防效果[J/OL].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1):267-269.[11]林辰.急诊内科昏迷患者11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04):44-45+48.[12]邓鑫.温阳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大鼠模型FGF-2及VEGF表达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16,46(11):4-7.[13]周晓玲,余静芳,刘莹,覃凤传,陈峭,韦金秀,李灿,李泽鹏.从太阴病论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2330-2332.[14]邱华,孙学华,周振华,李曼,张鑫,高月求*.肝细胞内源性microRNA与HBV交互作用影响HBV转录的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11):2186-2190.[15]邱华,高月求*,毛德文,周振华,龙富立,王明刚.HBV全基因组1.3倍体HepG2细胞模型的构建与表达[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04):668-673.[16]罗伟生,王仕衍*,黄瑞,唐宏亮,康毅,张扬武,谭全肖,禤传凤,张夏.中药复方制剂联合HAART对HIV/AIDS病人免疫重建的系统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23(01):28-32.[17]庞宇舟,黄安.壮医特色外治竹罐疗法[J].中医健康养生,2017,(03):72-73.[18]庞宇舟.壮族医药文化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04):57-59.[19]谢胜,刘园园.四象脾土四时六气和五脏的理论渊源及其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的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2785-2790.[20]谢胜,刘园园.中医运气学“五行十态”体质特征[J].中医学报,2016,31(10):1518-1521.[21]谢胜,侯秋科*,周晓玲,朱良初,赵正孝.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评分及基础代谢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07):485-489.[22]谢胜,侯秋科*,周晓玲,朱初良,张志杰,赵正孝,晁梁,杨得志,蒋应玲,郭庆,韦金秀.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Ghrelin、GHS-R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9):1750-1756.[23]谢胜,刘园园.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5):626-627+633.[24]赵铁建,林江*,伍冠一,韦燕飞,蒋筱,谢海源,陈永欣.基于信息技术的生理学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04):97-98.[25]胡振斌,尤雪姣,余娜,王凯萌.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症候和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5):47-48.[26]龙富立,陈小明,王娜,王沙,王明刚,谢丽,张荣臻,王秀峰,邱华,毛德文*.基于IL-17在CD_4~+T细胞表达比例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干预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04):796-798.[27]龙富立,王娜,王沙,谢丽,王明刚,张荣臻,石清兰,王秀峰,毛德文*.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差异性代谢物的代谢组学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01):12-15.[28]张荣臻,毛德文,王璐,孙克伟.不同剂量大黄、赤芍对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7):1518-1519.[29]张荣臻,毛德文,宁碧泉.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大众科技,2017,19(06):82-84.[30]张荣臻,钟璐*,毛德文,王娜.PBL教学模式在肝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7,19(05):110-112.[31]刘旭东,梁真,赵晓芳,童汪霞,唐艳芳.大黄蛰虫丸对肝星状细胞p38MAPK通路活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6,26(06):351-353.[32]刘旭东,吕萍,赵壮志,徐新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全身多系统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1):951-957.[33]张亚萍,唐振宇,李永亮*.叶天士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460-1461+1571.[34]赵晓芳,梁健,朱朝阳,梁杏秋,文彬,邓鑫*.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2):5-9.[35]赵晓芳,梁杏秋,朱朝阳,梁健,付蕾,邓鑫*.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研究[J].内科,2016,11(06):819-822.[36]陈峭*,周娅妮,周晓玲.周道红双手诊脉法与《伤寒论》“平脉辨证”少阴病脉象[J/OL].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05):16-19.[37]税典奎,陈云,陈峭,周晓玲,蒋应玲.穴位埋线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08):1468-1471.[38]陈月桥,王挺帅,吕建林,张荣臻,石清兰,胡振斌.胡振斌教授治疗肝衰竭经验总结[J].四川中医,2017,35(05):6-7.[39]刘茵,龙富立,张荣臻,吕建林,宁碧泉,裴燕燕,周玲瑶,蒋琴,易鑫宇.厚半甘姜汤合五苓散配合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80例[J].广西中医药,2017,40(02):15-17.[40]石清兰,王明刚,毛德文*,龙富立,邱华,张荣臻.解毒化瘀颗粒影响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周期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7):1511-1513.[41]韦燕飞,赵铁建,伍冠一,刘雪梅,钟静,陈永欣,原鲜玲.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建设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02):113-114.[42]王娜,付秀梅,戴桂林,李于森,林春宇,郝二伟,杜正彩,邓家刚.广西海洋生物药业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7,36(03):60-66.[43]莫春梅,陈羽娜,荣震*,史伟,黄雪霞.C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黄疸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06):123-125.[44]莫春梅,陈羽娜,荣震*.C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02):476-477.[45]黄晶晶*,张前团,黄鸿娜,史伟.史伟“顾脾胃、重疏肝、善活血”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失眠[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7):9-10.[46]黄晶晶,梁增文,王振常,张莹莹,张渐轩,韦毅*.免疫抑制剂干预对食蟹猴感染HBV的血清学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8.[47]方刚,杨美春*,刘姣,黎敏,杨健,班胜.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壮药助卵汤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7,(4):68-71.[48]王秀峰,钟云青,毛德文*.祛瘀化浊汤配合西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7,(4):4-6.[49]吕建林,毛德文*,胡振斌,宁碧泉,王挺帅,蒋琴.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阳黄证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3):134-136.[50]吕建林,毛德文*,胡振斌,张荣臻,邱华,石清兰,陈月桥,龙富立,王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7,19(6):73-75.[51]吕建林,张荣臻,王挺帅,宁碧泉,毛德文*.解毒化瘀颗粒对乙型肝炎重症化阻断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2):75-76+100.[52]王明刚,毛德文*,张荣臻,龙富立,王秀峰.MCM2-7复合体参与DNA复制机制及调控特点[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7):809-811.[53]王明刚,王娜,毛德文,李明芬,唐爱存,王秀峰*.轻微型肝性脑病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现代中医药,2017,37(2):55-57.[54]王明刚,毛德文.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语录》治肝法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2):81-83.[55]王明刚,王娜,毛德文,李明芬,唐爱存,王秀峰*.六味醒神颗粒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临床研究[J/OL].河南中医,2016,36(12):2112-2114.[56]黄国初,黄古叶*,顾桥,龙亿芳,潘攀.健肝颗粒Ⅱ方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8):10-13.5、出版专著/教材情况
黄象安主编,李秀惠,高月求,扈晓宇,施卫兵,叶卫江副主编,王晓忠,毛德文,卢秉久,刘丽娜,刘晓彦,孙利红,孙建光,何浩,宋炜熙,宋春荣,张玉果,张红珍,罗威,项凤梅,贾建伟,蒋宁,鲁玉辉编委.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传染病学 [M].新世纪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7.(ISBN978-7-5132-4267-7)
6、举办学术会议情况
2017年07月28-30日,由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我院肝病学科承办的国家级中医药项目(项目编号:T20172002003)“中医(壮医)药防治肝衰竭的应用学习提高班” 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年会,在玉林市玉林宾馆隆重召开,会上成立了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联盟委员会,毛德文教授当选主任委员,张荣臻当选为秘书长。
7、参加学术会议情况(1)2017年05月12-14日,派送毛德文、邱华、张荣臻等3人参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华北饭店举办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主办、杭州市西溪医院承办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加急性肝哀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课题总结会议。
(2)2017年06月01-03日,派送毛德文、黄雪霞、龙富立、王明刚等4人参加了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办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承办的 2017 年肝胆病学术年会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第七届肝病学术会议、第二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第十八次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3)2017 年06月08-10日,派胡振斌、黄古叶主任医师参加了在杭州世外桃源君澜假日酒店召开的学术会议,此次大会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杭州市西溪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首届杭州西溪感染·胃肠肝病高峰论坛”。
(4)2017年07月28-30日,派毛德文、胡振斌、黄古叶、王振常、黄雪霞、张荣臻、王明刚、何发娟等人参加了在玉林市玉林宾馆举办的、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项目(项目编号:T20172002003)“中医(壮医)药防治肝衰竭的应用学习提高班”
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年会,会上毛德文教授做了“未来十年中医肝病的出路及对策”,胡振斌教授做了“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重要性与治疗演变概况”,黄古叶教授做了“经方在肝脏肿瘤临床的应用”,王振常教授做了“中国丙肝治疗-任重道远”,以及张荣臻博士等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5)2017年6月30日-7月01日,毛德文受桂林市医学会的邀请,参加了在桂林市螺丝山路1号的桂湖饭店召开的传染病暨肝病临床诊疗新进展培训班,会上毛德文教授做了“肝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今昔”的专题报告。
(5)2017年08月17-20日,派毛德文、龙富立、石清兰等3人参加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滨中路11号邛海宾馆举办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是由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主办、重庆市中医医院肝病科、四川省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共同承办的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2017年中医、民族医论治慢性肝病学术交流会,会上毛德文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并做了“肝衰竭中医药治疗古今”的专题报告。
(6)2017年08月24-29日,派送龙富立参加了在青海省西宁市福茵长乐国际大酒店召开的培训会议,此次培训会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17年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全科住院医师规范胡培训内容。
(四)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需要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及临床方案制订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的,并且要求课题组成员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组织管理模式先进、高效,研究技术成熟,这些问题都有待更好的解决。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广西人才就业服务中心】推荐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12-13
广西化工研究院市场营销中心营销策划07-24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09-19
人才测评提高服务01-29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总结11-26
人才广告服务代理合同06-30
上海市人才发展中心10-31
厦门人才中心调档函01-30
广西百色文化05-28
广西民族研究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