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事散文(精选4篇)
“妈妈,你怎么取个这么奇怪的网名?”女儿不可思议的打量着我。看着牛高马大的女儿,我笑了。
二十年前,高考前一天。那个一直坐在我身后的腼腆男孩,很奇怪地看着我,手里紧握着一支笔。笔上还裹着一张字条,用现在的话说,他应该纠结了很久。终于,他走了过来,把笔放在我的桌子上,满脸绯红地逃出了教室。我好奇地拿起笔,打开字条,一行简单的字映入眼帘——“山间小竹子,祝你顺利通过高考。”
那一刻真的好温暖。而今想起来,依然很温暖。亦远,居然二十年过去了,你还好吗?还惦记着我吗?曾经的小竹子,不经意间就变成老竹子了……
那日女儿说“妈妈,我给你申请个QQ号吧!你自己取个网名。”“网名是啥玩意?就用自己名字不就得了?”我不以为然地说。“妈妈,你可真是老土呀!如今谁用真名上网呢?!”“呵呵,是吗?那就随便取个阿猫阿狗的呗。”“哎呀,我的妈呀!网名也要取得有点艺术性呐,不然,谁愿意加你好友?!”女儿无可奈何地瞪着我。“是吗?那还得费点心思了。”
我沉思了一会儿,突然就想起了 二十年前的你,想起了那张纸条,想起那个很美的名字——山间小竹子。亦远,至今我都不明白,你为何叫我山间小竹子呢?因为我来自竹林深处?也许是。
亦远,我还想起毕业前你给我写了一首很美的诗——《邂逅》,可惜,那个纪念册被粗心的我给弄丢了。但我永远记得其中的几句——“我在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和你邂逅,邂逅于秋天云下的小路。我会立即呼出你的名字——雪云。”亦远,二十年过去了,咱们都没有邂逅,茫茫人海中你去了哪里?你还好吗?还记得我的名字吗?
不管你在哪里,我都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很美的网名,给了我一个很美的回忆……
网事
一封家书
哥哥:
茫茫人海认识您已经是两年前了。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喜欢在自己的空间自说自话。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全都“码”在那个安静的角落里——通通风、透透气、晒晒太阳。我,不寻求别人的关注。我,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别人。 我,不封锁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不是张柏芝,没有“此门”,也没有“彼门”。我也不是王菲,就算生一百个孩子也没有人盯着看。所以,我是俗人,我很从容,我很淡定。
第一次看到您来我的“后花园”,我用微笑接待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我好奇了。我偷偷的来到您的后花园。我,惊呆了。真的, 您的诗虽然不多。但,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不懂诗。但,我懂诗里凝结的情。那份情,不是唐诗里摘抄,也不是宋词里揣摩。而是生活的历练,心血的凝结!我,不敢妄自评论,常常偷偷的来,悄悄地走。
在您大约两年前的这个时候,看我的日志《妹妹,你好吗》,留下您的祝福和安慰。我,真的很感动。您到底是年长一些,直呼其名?有点狂。称您老师?有些假。喊声大哥?不习惯。最后,我真心实意的尊您“先生”。不管别人看起来是不是有些酸腐,我是认为您值得小竹这样毕恭毕敬的喊一声——“先生”!
直到那场灾难来临前的一周,我还在喊您“先生”。那段日子,心情莫名的不好 。您因为担心,而给我留言。茫茫人海中,能有人牵挂,能有人关心,那是何等的幸福和幸运啊!我,第一次给您留下了电话。我说:“先生,如果我很长时间没上网。如果您担心,可以给我打电话。”
我没想到,仅仅一周后是我痛哭流泪给您打了电话。我说:“哥哥,我把家烧了 .......”因为,那一刻,我只记得119和110 。那一刻,我打不通老公的电话。那一刻,我不想任何亲人和朋友知道这件事!那一刻,我需要一份关爱和支撑!所以,那一刻,我不知不觉中把“先生”喊为“哥哥”了。
这场灾难中,我 只在您的面前痛哭过。因为,远在东北的您不认识我,您也想象不到我痛哭流泪的`样子。那种无拘无束,痛快淋漓的发泄,我无需掩饰。更幸运的是,您让我认识了嫂子。嫂子的美,让我知道哥哥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来了。
从此,我和嫂子说话的时间更多。她的美丽和善良在小竹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一周前,她打来电话说你们的女儿来武汉演出。你们的女儿为我这个毫不相识的阿姨,准备了两张难得的票!这件事,半年前你们就说过。我以为,相隔千里万里只是说说而已,不一定能办到。当时,感动得有些懵了。同事孩子住院,这是真的,那几天的班我得顶着。但是,演出在晚上。我五点接了孩子,再打车去见见你们的宝贝女儿,去看看她的演出,去了却一份心愿也是好的。但是,我居然失约了。
这些日子,我一直不敢和你们说话,尤其愧对嫂子和侄女的一片心意。
这些天,我一直很自责。因为,我失约的另一个原因是春季花粉过敏,今年春天尤其严重,满脸疙疙瘩瘩!我怕自己给你们的印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你们的一片真情里,我是不是有些虚伪,有些虚荣了呢?在如今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我却伤害了一份难得的真情。我很难过,很自责。哥哥,我错了。我不想说对不起,那句话太轻。但是,不说更难受。犹豫了很久,我还是要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於先生著述甚丰,题材广泛,不乏佳作华章,而这以无比深情来记述自己家乡的,当属其代表作之一。书稿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朴实无华,随文字而行令人如身临其境,字里行间与真实生活水乳交融,所记山水、人物,甚或一草一木无不令你千回百转,荡气回肠。
家乡之于游子,让人具有难以割舍的情缘,而对于重情者,往往一件极为平淡的事情都能让他勾起深深的怀念。著名作家公刘曾说,一个人,假如没有乡情,那简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
於先生是出了名的孝子,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更是眷恋着生之育之的家乡。他在《后记》里直言道白,那一处处恬淡怡情的自然风光,一段段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一个个令人敬仰的英雄故事,一位位淳朴好客的父老乡亲,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都让他动情。每当接触这片热土,他的心就会怦怦直跳,美的气韵就会自然而然地满溢心间。
一、神来之笔自天成
这方水土忒美,史诗般的童话恒远流长,那东方佳人般的风采俨如天仙下凡。
“我正仰卧着看书,脑海里却不停地闪现着微山湖的事儿。忽然,一个奇特的想像蹦出:微山湖多像一位仙女,一位斜卧在鲁南大地上的仙女啊!”於先生把心驰神往的微山湖当作鲜活的人物来写,绘情态,画身姿,讲述着天工的美妙,也表达着其内心的向往。“她身材苗条,神态沉静,端庄美丽,楚楚动人”。
不同的眼光有着不同的审美。微山湖的美是自然的,美得天生丽质。
黄山归来不看岳,微山归来不赏荷。作者亲临荷花荡,与美荷亲密接触,赏荷、戏荷、采荷、照荷,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荷的千姿百态,展示了微山湖荷之隽秀。
微山湖的形成是复杂的。阅读着书稿的文字,如同聆听娓娓道来的故事。
新生代以来,受大地构造控制,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降过程,形成凹陷。这种凹陷,其实就是等于在中国北方埋下了一口浅底的大“锅”。这口“锅”早在2000万年前就开始制造了。这个当口,开始隆起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只有古猿的存在,人类尚未出现。上苍往大“锅”里“注水”耗费了2000多年。这初次“注水”是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即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传说中的古留城也从此渐渐地隐居湖底。明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年,黄河再次决堤涌注,终于完成了微山湖的诞生过程。这第二次“注水”,从此拉开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向微山湖地区史无前例的移民壮举。
逝着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与历史在微山湖鲜活地流动着。据扒湖者说,有时能挖出城砖琉瓦。事实上,微山湖史上记载的旧地名,许多都在湖下好几公尺。黄河大小的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历史的心音深深埋藏。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启动,北方水柜微山湖将焕发崭新的活力。
二、人之美者钟灵秀
微山湖物华天宝,尤有人文大美。
早在远古时期,“三皇五帝”就在此留下了活动踪迹,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帝都出生于微山湖周边;被尊称为五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老子、庄子以及大汉开国皇帝刘邦都诞生在这附近;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皆在微山湖地区留有跫音。
微山湖的取名得之于在野的王子殷微子。他的哥哥纣王荒淫无度,微子屡受打压,于是来到这偏远的山野,做了一个清白的仁者,死后埋在山上。于是便有了微山,有了这环山之水——微山湖。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讲得妙极。仁爱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心;智慧者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传说夫子穿越微山湖腹地寻老子阔论上善若水,那仁儒之足迹便永封湖底。
好山好水出贤臣。夏朝君主少康,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哲学家和思想家仲长统,魏晋玄学奠基人王弼,东晋思想家张湛,抗倭英雄戚继光,华东战斗英雄郭继胜均出生在这里。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作者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出生地。“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夏镇早在秦朝之即为广戚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又是其沿途四大古镇之一,沛县曾一度作其县城,乾隆下江南也访问过这里。微山湖和大运河文化滋润了夏镇,夏镇又温情反哺了作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围绕着於先生的堂屋,古薛国、古薛河、古运河、“梁祝”墓等人文景观留给了作者太多的眷恋。游走在美丽的文字深处,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无不令人敬虔,字字句句仿如长长的线儿把读者纸鸢般的心绪放飞在微山湖上空。
三、乡土民情润心灵
记不清谁曾这样描述,说那思乡的情绪,是天,是地,是山,是水,然而又非一般的天、地、山、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历史,和逝去的童年镶嵌在一起。
於先生也有他的童年趣事。他写道,每逢刨芋头季节,小孩子吃芋头多,容易放屁。几个调皮的孩子玩起比赛游戏。看谁的屁长,谁的屁响,谁的屁多。有时还玩花样,放屁前说句:“打倒美国佬”,然后把屁股一撅,屁就放出来了。有次一个小孩为了把屁放得响些,憋足了劲,结果屎随屁出,拉了一裤裆。
扒藕是少年小事,经作者巧笔拾缀,竟变成了人生的财富。我未扒过藕,却摸过鱼,所经历的那份苦累,非一般孩子所能承受。作者写道:该回家了,他扛着小扁担空手而归,村民们见状,纷纷笑话他,父母没有责怪,但他却感到内疚又欣喜。内疚的是空跑了一整天,欣喜的是见到了真正的微山湖,初尝了扒藕的艰辛。
作者的父亲是位木匠,善结人缘。下雪的日子,堂屋里生起了火盆,四处的邻居都喜欢找作者的父母聊天。于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古今轶事便熏陶了於先生幼小的心灵。母亲为前线缝军鞋让作者记忆犹新,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激励着於先生,机智勇敢的四叔成为作者永远的楷模。
我最近得知,於先生又将返乡,除了祭祖还要到湿地进行专访。如此费财、费力,何苦呢?只因他那魂牵梦绕的乡恋情节啊!
其实,他便有一个“知道”的账户达到了16级,而20级就封顶,往往10级就足够叫人钦佩不已了。再翻看他的记录,几乎是天天登陆,从不间断,帮人解惑,不厌其烦,详细极致,也无怪乎他得到系统颁发的成片徽章与明星团员的光荣称号了。
但我却难以理解这份毅力与耐心。就比如说我,刚开始从中的确收获了极大乐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被及时处理后的轻松与豁然,自己给出的答案被评为最佳后的欣喜与自豪。然而渐渐地,随着开始认识更多新颖有趣的应用后,它的略显单调就叫人感到腻烦,常常数月不使用它,我也未曾有所不适,直到有一次将近两年忽视它后,才隐约觉出点茫然若失的味道。
我终于忍不住好奇,询问他原因。只见他狡黠地一笑:“没注意到我专攻的分类是医疗健康,目的在于暗中利用它宣传我的无偿献血事业吗?要知道我们的队伍中就有好几名义工是我通过这条途径发展来的,还有很多人看了我的发言后私底下跟我了解这份不计报酬的职业!现在,我尝到点甜头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两个星期了,依然无信。
一个月……
她就这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抑制不住燥热的心,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写信。
石沉大海般的沉默。
终于,在漫长等待后的一天午夜,我收到了一张早在网站上定下发送日期的淡绿色信笺。上面是那熟悉的地址。
信上是灵儿的《生命是早春的一场风雪》。末尾有几行字:“逍遥,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离开了人世。骨癌,四月里就知道了。我没告诉你,是希望我们都能度过一段温暖的早春时光。你就是我人间的四月天。逍遥,还记得《仙剑》的尾声吗?再见了。
你永远的朋友:灵儿”
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愣愣地看着信。灵儿真的走了,轻轻地走了。我真的无法接受,但又无力挽留。 我惊讶,我疑惑,我感叹。
尽管网络又太多的虚幻,尽管是这样一个凄美的道别,我仍然愿意相信她的真实,正如那首平平淡淡,清清洒洒的《生命是早春的一场风雪》。但我又希望她只是因为什么原因,换了ID,仍在网络的另一端静静地注视着我……
窗外,早已是繁星满天。
夜里,我梦见一颗流星划破长空,投入了那片深绿色律动的海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