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精选8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篇1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篇2

一、说课的技术含量

说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怎样设计教学, 另一个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要通过“说”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而不是写。当然, 在说之前必然有写的过程, 不过, 写出来的说课稿与说出来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不仅在格式上有差别, 在表达上也有很大不同。这大概类似于小说与剧本台词之间的区别, 一些说课稿中有“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等格式和体例, 这种体例在口头上不能照着读出来, 如果被生硬地“说”出来, 就会让听众很不自在, 很刺耳。如果把它转换成口语说出来就比较好。例如, 把“说教材”改成“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把“说教学设计”说成“下面我再说一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等, 既让听众听出清晰的说课层次, 又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 过渡要自然、巧妙。

在说课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怎样设计教学”和“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这两个问题服务的。

教材分析部分要讲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 应该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阐述, 还可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说。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也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 它是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

“教法”与“学法”不适宜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说, 把教法与学法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来说是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脱离, 血与肉分离就不成为生命体, 不能出现前面是一大堆的理论轰炸, 后面是干巴巴的教学过程的罗列。如果一定要把教法与学法单独列出来说, 也只需简要地作个说明, 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部分, 是说课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要说清楚安排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环节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三条线索来阐述效果会比较好, 能让听众清晰地知道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及设计理念的概括说明能引起听众对说课者所说内容的再认识, 有利于提高听众对你的评价。

无论是新版教材还是旧版教材, 都要说出新意。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人会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些“改进”。如果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进, 必须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搞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要明确说出改进的理由及优势, 绝不能任意“改进”教材。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教育家的经典名言一定要用得恰当, 不能出现错误。

二、说课的讲演因素

说课这种形式和上课一样, 同属于舞台艺术, 尤其是说课比赛, 是稍纵即逝、不允许回过头来重新开始的, 所以有人称它一门是遗憾的艺术。说课者要有演讲的风度, 讲究舞台形象, 要抬头挺胸落落大方, 衣着得体不夸张不平俗, 可稍作修饰切忌浓妆艳抹;不能有习惯性的动作和口头禅, 要有意识地借助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要声音响亮, 语言流畅, 富有穿透力。说课时要脱离教材, 能脱离说课稿一气呵成效果最好。有的人先是看着说课稿子说, 后又停下来翻教材看看教材再接着说, 这会让人觉得你很不熟练, 准备匆忙, 底气不足。即使是自己感觉很熟练了也不能把说课稿晾在一边“裸说”, 防止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忘词”, 适宜把说课稿拿在手中脱稿说, 既胸有成竹又能以防万一。

三、说课的礼仪成分

开始时适宜用一些对听众的问候语开场。比如“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或者“各位评委, 辛苦了”“各位评委, 请多指教”等, 问候的同时行弯腰鞠躬礼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要有个收场, 有个交代, 与听众告辞, 适宜说一两句谦虚的话, 体现出自己有虚心学习的诚意, 当然也不能低三下四, 要不卑不亢。比如,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 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完我的说课, 还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批评”等, 切不可“请各位评委高抬贵手”“我很有信心取得好成绩”, 或者表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值得注意的是, 自我介绍时只能说“我叫×××, 是几号选手, 来自哪个单位”。如果是参加说课比赛, 你的单位又不是很出名, 干脆不要说来自哪个单位。切不可以这样:“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 我……”介绍出很多能证明自己业务能力的荣誉和经历。这是说课的大忌, 因为实际说课的情况很可能与你的荣誉有差距,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四、说课的表达技巧

说课比赛不同于一般的说课, 最好是站着说, 不要坐着说;更不能把两手支撑在讲桌上弯着腰低着头看稿子读说课稿, 也不能大范围走动或身体大幅度晃动摇摆;可以把说课稿拿在手中看着稿子说, 但不能读说课稿, 是说不是读;要始终坚持用普通话来说, 不能刚开始时普通话讲得很标准, 后来逐渐回到方言上。说课全过程的语速和声音高低应该有起伏、有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挫, 说课者要有意识地控制好高潮与低谷。

说课时要坚持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话, 不能用“教者”“教师”等来讲述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情况的预设要多用“如果……我就……”的假设句, 不要说“学生肯定会……”。

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说课时手机响了怎么办?有的同志想用手机计时又不能关机, 为了防止在说课时手机突然响起, 还是关掉手机改用手表计时, 实在要用手机计时就必须调至无声状态。说课过程中不能频繁看手表, 最好的效果是不看时间凭感觉一气呵成, 这是功夫。

义乌市实验小学优秀数学日记 篇3

2010年5月4日 阴 星期二

义乌市实验小学六(8)班刘越

翻开一张封陈已久的试卷——69.5分,三年级数学竞赛。随着上面的题目,我的思绪回到了三年以前的那次考试。

我拿到试卷后,看到第一道全都是巧算题,这个是我的强项,自然不在话下。

过了计算,后面我还做得比较顺,可是,在最后时刻,我碰见了一道让我“死不瞑目”的题:A、B、C三人买5个面包平均分着吃,A拿出3个面包的钱,B拿出2个面包的钱,C没付钱。吃完后一算,C应拿出6元钱,问C应给A和B各多少元?当时我真蒙了,感觉无从下手,其实现在想来这题并不难。

首先,5不能被3除尽,那就假设一共15个,每人吃5个,C应付的钱是6×3=18元,把18元化成180角,吃了5个,就是180÷5=36角,然后根据A、B付的饼的个数算钱,最后将算得的结果除以3。哈哈,不太难吧?

虽然这次考试的成绩不够理想,但我也有收获,至少,让我在回味中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指导老师:梅景怡)

韩信巧点兵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天气:阴

义乌市实验小学六(7)班刘超颖

今天,我遇到了一题叫“韩信巧点兵”的问题:卫兵二千余,队列成五行纵队,余一人;列六行,余五人;列七行,余四人;列十一行,余十人;求兵数。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我们常做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后来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我抓耳挠腮地算了半个多小时,一点思路也没有。后来,我想到了分类计算,我求出6、7、11的最小公倍数462,462除以5余2,那只能把462乘3再除以5就余1了,也就是1386啦。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算出其它每三个数的公倍数,且满足第四个数余数的数。最后将四次算得的数相加等于 6731,然后将其减去5、6、7、11的最小公倍数,直到减得的数是2111,经赤检验,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哈哈,我终于攻克了这道难题。

解出这道题后,我还看关于这道题的介绍,原来,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就有关于这类题的记载,而且这一问题与解法在数学史上十分有名,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是这样呀,合上书后,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不仅解决了一道难题,还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也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数学不仅仅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字,它里面充满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指导老师:梅景怡)

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义乌市实验小学六(7)班李毅凡

学习圆的知识后,我发现生活中许多盖子的形状都是圆的,比如马路上的窨井盖。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等其它形状呢?是出于美观?还是……我决定揭开这个谜。

一连想了好几天,我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后来只能请教我的数学老师。老师听了我的问题后,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他让我自己分别找一个方形和圆形盖子的盒子,动手试试。

回到家后,我找到了两个盒子,一边猜老师的用意,一边玩,过了许久仍不得其解。突然,方形的盖子不小心被我掉到盒子里了,就在这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难道是为了不让它掉下去?于是我又动手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方形盖子比圆形盖子容易掉到盒子里。

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我仍不满足,我还在想,为什么圆形的盖子就比方的不容易掉下去呢?于是我进行比较、画图、计算,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比它的对角线要短,如果它的边长正对着盒口的对角线,盖子自然就掉下去了,而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以它不容易掉下去。

第二天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再次表扬了我。同时告诉我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圆是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以在放盖子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和井口对齐,这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原来,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背后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

(指导老师:梅景怡)

假如……

2010年5月2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义乌市实验小学六(8)班黄志宸

今天老师布置的每日一题是“一件商品,期望得到40%的利润,卖出80%后,剩下的部分打折出售,所获得的利润是期望利润的82.5%”,剩下部分打了几折?

想了好久,似乎找不到可以切入的地方,简直是一道无厘头的题目。

回忆一下数学题的解题思路:画图、列表、猜想、找规律……这题我也画图了,可仍觉得很难,列表、找规律似乎不太合适。那只能用老师经常说的举例子,也就是假设了。

我先设有100件商品,每件成本10元,求出本来应该获利多少,然后再一步步抽丝剥茧,算出后20%原来获利几元,现在获利几元,然后就可以很轻松地解答问题了,这一切都是假设的功劳。

假设法不但在这里有用,在很多问题中——如鸡兔同笼问题、租船……我越来越体会到假设法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有时,一道看似非常复杂的题目,只要你善于运用假设,就能轻而易举将其拿下。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模版精选 篇4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我将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 》是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年级 册第()单元()的第()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或数与计算等内容)的学习中,占据()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老师需要做如下的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教具:

3、学具: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四是小结评价,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导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我分成了()个层次进行教学,逐步递进;首先是()学生活动,目的是:

其次是()学生活动,目的是:

再次是()学生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这()个层次的学习,分散了重难点,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尤其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三个梯度的练习内容,一是判断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再现,需要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三是拓展运用,这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研究,同时也为下节课或()知识作铺垫和准备。

总之,本节课总体上是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篇5

本节课采用“实践引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动形象地操作实例,借助于“用12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画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想象,自觉主动地完成动作与思维的建构。同时,让学生用乘法表示出来,为学生脱离操作情境、主动寻求数与数之间的“因倍”关系进行了铺垫。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体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学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五年级数学:找因数。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10到12岁之间。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良好,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不喜欢学习。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氛围比较浓。

这节课以拼图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拼图中探索找因数的方法,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对“因数”这个名词已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2、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渗透迁移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交流探究,体会方法

1.拼长方形

请你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卡片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2.画长方形

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拼好的长方形画在书中相应的位置上。

让学生把刚才拼的方法在教材第8页的方格上画出来,边画边思考:每种拼法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用乘法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长方形。

拼法一: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1×12=12

拼法二: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2×6=12

拼法三: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3×4=12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把自己拼、画的想法与同伴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⑵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即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全班交流汇报。

各组由1人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12的因数有1,12,2,6,3,4。

4、引导思考

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有所发现。

结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对的找。

三、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1、填空

24=1×24=2×=()×()=()×()

24的全部因数:_

2、实践操作

在方格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cm2,边长是整厘米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3、思考

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有几种排法?如果有37名学生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学生自由总结,师适时给与点评。)

五、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是大苹果幼儿园的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选自新教材大班探索求知。

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活动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一、设计思路

我们的《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时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一日生活都要遵循时间的约束,才能有规律。在幼儿园,我们孩子们每天都要遵循各班的《一日活动安排》进行每天的活动。大班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了,在入学前,为孩子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让幼儿了解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认识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 学习认识整点的时间,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进行自主操作,并能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3、 培养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与判断,让幼儿熟练认识整点的时间。

难点:能够按照1:00——12:00的顺序,将表盘依次排序,并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四、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 演示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拨动钟表时针,让幼儿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 提问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求知。

3、 分组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巩固认读整点,并能用相对应的数字表示,也加强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了,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我引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经典游戏,稍加改编,通过游戏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检验。

五、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变”我要学“,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跟随活动进程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在本节活动中,我在基本部分的第一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即为几点。

2、谈话法:谈话不仅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老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掌握情况,进而进行适时教育。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引用谈话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励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4、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种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活动中用游戏调节学习形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认识时钟的基本结构,能辨认时针、分针、秒针。

物质准备:可拨动的钟表、幼儿操作袋(1:00——12:00的表盘各一个,1:00——12:00的数字卡片个一张)每组一袋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篇7

“说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说课”不难, “说好”不易.为了完美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 参赛教师精心筹备、反复修改, 从说课内容的设定到演示文稿的制作, 从设计立意的深挖到说课技巧的演练, 大家做足了功夫、用尽了心思, 力求在比赛中独具特色、一展风采.

参赛教师们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托, 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 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翔实的阐述.教师们或简洁干练富于感染力、或亲和生动有趣味性、或难点突破亮点不断、或立意深挖思想深邃、或匠心独运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把各自的教学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 教师们精心对比了苏教版和人教版、实验教材和修订教材的异同, 深刻解读课程标准, 并通过前测、课前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展示”这一层面上, 教师们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积极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重叠问题》设计了呼啦圈相套环节, 通过参与两种游戏, 形象地诠释了集合问题;《推理问题》通过游戏引入, 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掌握推理的方法, 并在整个练习中贯穿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们说“教学反思”环节中, 我们看到了每个选手所经历的磨课洗礼过程:研读教材, 教学设计, 与团队同伴共同研讨, 教学实施, 课后反思再设计……这些经过沉淀、反思后形成的说课展示, 使我们惊叹他们历经锤炼后破茧成蝶的过程!

说课比赛结束后, 我们通过现场评析和与教师们进行互动交流, 对各位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 并就说课内容的设定、教学过程展示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说课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与剖析, 使与会教师深刻地感受到说课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也能将教师的教学与教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 篇8

【关键词】优秀文化 小学课堂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2-01

教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持之以恒,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创建数形的“传统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还原、再现这一过程,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知识发展的足迹,感受数学和社会的变化。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笔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挖掘数学图案的数学思想,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渗透名人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仍执著追求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若设想他按刘徽“割圆术”的方法去求,就会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以此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绝的劳动;介绍古代和现代数学家成长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开展数学研究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如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而“算盘”作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开展,如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收集图案,并利用电脑设计“对称”图形;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设计主题网站,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案设计下一篇:社工站2006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