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比喻
数学教学的趣味比方
一、引言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是枯燥的,这主要是缘于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有吸引力的,这是因为他们真正弄懂了所学习的内容,抽象也就不再成为枯燥的理由。可见,要想使数学课不枯燥,首先就要设法让学生弄懂他所学的内容。
打比方就是使学生迅速弄懂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
记得小时候看到过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比方:人被狗咬了,不是新闻,但是如果狗被人咬了呢,瞧,这就是新闻!你看,一个多么简单而又神奇的比方,就把新闻的特点讲明白了。
但是在课堂上临时构造一个贴切的比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应该经常收集一些好的比方作为知识储备,更应该考虑学习构造比方的一些技术,善妙喻然后为师。
怎样构造比方?就是寻找类似而且熟悉、形象的东西代替陌生、抽象的东西。
二、实例
1、补集的比方 张
三、李四和王五三个人在一起讨论如何用一段长度一定的篱笆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场地。张三说,围成一个正方形是最好的,因为周长一定时,正方形是所以长方形中面积最大的,这可以证明;李四说,不对,应该围成一个圆形,因 为在周长一定时,圆形才是任何图形中面积最大的,这可以证明;王五说,那么看我的——我随意围出一个封闭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外面就是我所围成的场地,它面积最大,这不必证明。
张
三、李四皆叹服。
这里,王五取胜的法宝就是用到了补集的知识。类似的例子还有——
动物园里,由于管理员的疏忽,一头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游客惊呼着四散逃窜,管理员则急急忙忙去找麻醉枪。这时,只见游客张三不慌不忙地钻进狮笼里,把自己反锁在里面。
这个例子可以用来比方找补集,也可以用来说明什么是逆向思维。
2、等比数列的错位法求和的比方
等比数列的错位法求和的方法,是令人拍案叫绝的。但是如果错位法仅仅限于等比数列的求和,则未免太浪费人类的智慧。下面的例子也使用了错位法,值得欣赏——
某高级会所要高薪招聘一名优秀服务员,经过几轮拼杀,现在有数人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面试。题目是:在圆桌会议开始前,服务员给每个座位上的杯子里沏茶。前面几个应试者都是这样做的:揭开一个杯子的盖子,放进茶叶,倒入开水,盖上这个杯子的盖子,再沏下一杯茶,动作都很娴熟,姿势也很优雅。
最后一名应试者开始了,她是这样做的:揭开一个杯子的盖子,放进茶叶,倒入开水,却盖上下一个杯子的盖子,再沏下一杯茶时,依然如此,直到把最后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一杯茶倒入开水,盖上第一个杯子的盖子。在大家的惊叹声中,她被当场录取了。
事实上,上面的这种错位法叫做轮换错位法,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人成功地运用过,田忌赛马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现在考试中常用的错位监考法也运用了这个原理。
3、逆向思维的比方
逆向思维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懂得它的意义,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巧走迷宫:如下图,你要从起点进入,从A、B、C、D、E中的某一个出口出来,怎样设计路线?如果你真的按照题目的暗示去走,老半天都出不来,但是你从出口进入,哈哈,很快就找到路线了——这就是逆向思维!同样地,跳高跳远运动员也是先从起跳点往回跑,从而简单确定助跑起跑点。
4、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比方
老师将分母比方成妈妈,分子比方成小孩,跟小朋友说妈妈只能有一个,所以是不会变的,所以不能相加,小孩的数量是可以改变,所以要相加,所以:252545,而不是5225410。
5、不等式的传递性的比方
不等式的传递性是:设a,b,c都是实数,如果ab,bc,那么ac。在学习这个性质时,总有学生搞不明白。那么我们不妨朗诵一首诗歌:“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我乡,我乡文章数吾弟,吾弟请我改文章”。你看,到底是谁的文章最好呢?
6、解题方法的比方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高一新编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章有一道复习参考题:ax22x10 至少有一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
A.0
7、移项变号的比方
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老是忘记移项变号这个规则,有教师打了个这样的比方—— 把等于号看做两个国家的边境线,那么“跨越国界要叛变”,你试试看,保准再不会有问题了。
8、不等式恒成立的比方
根据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问题,要用到下列命题:若af(x)恒成立,则必须且只需af(x)minaf(x)max;若af(x)恒成立,则必须且只需。
这个命题有点抽象,教师可以打一个“比身高”的比方——我要比你们中的任何人都高的话,我必须且只需比你们中最高的人都高即可。
9、极限概念的比方
“极限”概念真抽象,每次教下来不少学生都如堕五里雾中,有一个教师决定换种讲法试试:“我觉得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画得不太标准(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目光),不过,也不可能画得标准,想想为什么?”(台下活跃),“你想,国徽上不是有个天安门城楼吗?城楼上也有个国徽,但这个国徽上还是有个天安门城楼„„永远也难以穷尽!”
10、数学归纳法的比方
数学归纳法是人类智慧的一个结晶,用这种方法来证明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非常方便。其基本原理是:欲证明某命题f(n)对一切指定的自然数n都成立,我们可以分两步来进行:先验证当nn0(n0是使命题f(n)成立的最小自然数)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N*,kn0时命题成立,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出nk1时仍然命题成立,这样就可以得出这个命题f(n)对一切指定的自然数n都成立。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我们如果构造一个实例比方一下,效果就会好得多,我们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来比方——现在的新教材里面已经是这样处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理的了——
要使多米诺骨牌游戏成功,必须且只需满足两个条件:①第一张骨牌能够顺利倒下;②前一张骨牌倒下都能够导致相邻的下一张骨牌倒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1、负负得正的比方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清为什么负负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住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义去问,还是一样的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学数学兴趣一直不大,成绩不好.”
到底应该怎样让学生理解负负得正?要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来讲,关键是要紧扣“负号”的意义来讲,“负号”的意义就是“相反数”,例如6的意义就是6的相反数,6的意义就是6的相反数,为6,可以这样列式——
231231231666。
还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口语来比方——
好人有好报是好事(正正得正),好人有坏报是坏事(正负得负),坏人有好报是坏事(负正得负),坏人有坏报是好事(负负得正)
12、一个反例即可否定命题的比方
在教学真值表时,有一个故事比方,说明命题A与B中只要一个命题不成立,命题A且B就为假命题。说的是一个功底不够的文学青年,屡次投稿都被退回,他很怀疑是编辑不正派,采稿时开了后门,使他的大作总是不能发表。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再次投稿时,故意把他自己认为稿子中最精彩的部分用浆糊轻轻地粘了起来。不久,他的稿子又退回来了,他一看,他轻轻粘住的部分编辑都没有打开,这回他认为终于抓住了编辑开后门的把柄,写信给编辑部提出质疑,说你们连我的稿子都没有看完就退回来了,我抗议!编辑回信只有一句话:我要证明一只皮蛋是臭的,难道我非得把整个皮蛋都吃完吗?!
13、函数的概念的比方
函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迷糊,通过“新说文解字”可以化解:函字的中间有个“了”字,代表函数值y,四点拼在一起,形似x,代表自变量x,x,y交织在一起装在半包围结构里,这个半包围结构代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你看,一个中文字就把函数概念的内涵全部概括进来了!咱们的祖先仓颉就是伟大!难怪他造字成功以后会惊天地泣鬼神呢!
14、边际成本的比方
边际成本是个极限概念:增加一单位的产量(Output)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TC)的变化量(△TC)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Q),如右式。随着产量(Output)的增加,边际成本会先减少,后增加。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应该说,这个概念是相当抽象的,不要说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理解起来也颇不容易。但是在湖南农村广为流传着的一些俗语却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个概念,例如: “两头牛是看,三头牛也是看”就是讲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一点工作量,并不需要增加多少人手(成本)的意思;又说“添客不杀鸡”,也是一样的意思。
15、概率论的经典比方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库珀教授总是善于给枯燥的数学课加进乐趣。一天下午,库珀教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生日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所有的小纸片都折起来放在讲台上。他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我用5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我赌!”有三个男同学马上举起手来。另外又有七八个同学也掏出5美元扔在桌子上。
有的同学暗想:一年365天,我们班只有50名同学,同一天生日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库珀这不是白送别人钱吗?
库珀教授打开第一张纸,读出上面写的日期,马上就有三个同学举起手表示是他们的生日。打赌的同学嘟哝了几句:“怎么会这么巧?”周围的同学都大笑起来。
库珀又一次用他那明晰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了数学王国里: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用反证法,即先证明50个人没有2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非常之小。
“我们可以把365天看作是365个房间,现在要给50个人按照生日安排住房,要保证没有两个人住在同一间房。(也就是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对于第一个人来说,他选择房间的概率是364365365365,也就是1,因为所有的房间都是空的,他都可以入住。第一个人住进去后,第2个人要安排住房,这时他选择的概率就是了,因为已经有一间房住了人,只能住另外364间。接下来的第3个人,363365选择的概率就更小一些,为,因为只剩下363间房可以住。
***36536550136
5“按这种算法,只有当每一人住的房间都不同时,才能满足没有两个人同住一间房的要求。50个人住房的概率依次为,,„„。
“将这些分数相乘,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式子等于0.03,也就是说没有两个人同住一房的概率是3%。在我们这个问题中,表示你们50个人中没有两个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只有3%,那么至少有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是97%,我赢的把握足足有九成以上。”
说完,库珀扔下粉笔,得意洋洋地收缴他的战利品——十几张5美元钞票。
“各位,你们来商学院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赚大钱,数学就是商学院传授给你们的一个制胜法宝。”
这个例子先设机关,引人入彀,然后再揭开谜底,用数学逻辑与运算加以证明。所不同的,是库珀教授用形象化的比方手法,把365天比作365个房间,把要50个人不在同一天生日,比作要50个人不住同一间房,这样一一对应作比,把比较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使同学们容易听清楚他的推导过程,从而完全理解他的讲解。即使是不懂概率论的人,也可以明白他的推理,在大脑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中对概率论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记。这就是库珀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艺术所达到的神奇效果。当然,这个例子用来进行课题的引入,也是非常好的。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打比方的地方很多,例如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1,到底算一个根还是两个根?学生认为既然是相等的,那就只能算一个根,你可以打个比方,反问“双胞胎算几个人?”;运用数型结合的思想解题你可以说成是“看图说话”,等等。
三、结语
当然,比方终究只是比方,它是意义只在于帮助理解,不能代替严密的数学论证,但是,它的重要性确实不可小看。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数学本来是个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她有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统一美、纯净美,等等,但是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只是其本质——定义、定理、公式,而这在学生看来仿佛是透过X光看美女,看到的是令人恐怖的森森白骨,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通过运用打比方等多种方法恢复这个美女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学得愉悦。
作者姓名:湖南宁乡一中 黎国之
然而, 《组织学与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的研究借助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组织器官的微观结构, 是在HE或者其他染色方法下制作的各种切片、涂片及磨片, 观察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的组织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的知识看不到摸不着, 不能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很难被理解。镜下结构, 是在染料的染色下的形态, 与真实状态有区别, 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去联想, 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在显微镜看到的物象都是平面的, 而真实情况是这些组织和器官都是立体的, 让学生从平面状态想象到立体状态, 需要一定的功底。在实际做切片的过程, 只能取某一时间段的组织, 事实是组织器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组织的变化过程, 比较困难。
基于该学科以上的特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比喻法。比喻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使组织结构的形象更加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比喻的对象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便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打比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 而且在课程教学上, 不是简单呆板的面授, 而更加生动直观,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董玲等在心脏泵血教学中, 使用“打气筒”很好地简化心脏泵血的过程, 同时明晰、简化了泵血原则 , “打气筒”既简化了泵血过程而又不失心动周期中心脏泵血的原则[1]。在我们的教学中, 也有类似的经验, 把胶原纤维比喻成饮料的吸管, 一束许多根吸管, 用一到数条橡皮筋束紧, 从而把本来抽象的胶原纤维, 通过形象的比喻, 让学生明白胶原纤维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的。学生把陌生的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的对象作对比, 不仅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 而且学生知道它们的共同点之后, 还会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较大帮助。
2.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很大程度上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所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理解, 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就相对困难, 久而久之, 学生就是去上课的兴趣。杨晓娟在免疫学的教学中, 把机体比喻成国家, 把抗原性异物比喻成敌人, 国家只有攘外安内, 及时识别和清除敌人, 才能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比喻成站成一列的小朋友, 他们的身高有高有低, 每个人在腰上佩挂一个颜色醒目的腰牌, 以腰牌为参照物, 看上去有许多层次, 但是实际上以小朋友的脚所站的地面为参照物, 所有的小朋友只有一列。这样学生就会对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有较深刻的理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什么不是复层而是单层。
3. 帮助学生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就是以前的学习知识经验对后续的学习的影响。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 帮助学生学习新的课程。倪江涛等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中, 在讲解牙髓炎时, 设置情境, 将它比作铜墙铁壁里的一场战役:拓宽道路 ( 扩张血管 ) , 集结兵力 ( 炎细胞浸润 ) , 歼灭战 ( 吞噬溶菌 ) 和凄凉的战场 ( 脓液积聚 ) 等等。把结局比喻为 : 战后重建 ( 肉芽增生修复痊愈 ) , 持久战 ( 迁延不愈 ) , 残敌死灰复燃 ( 慢性急发 ) 和扩大战役 ( 扩散蔓延 ) 等[3]。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上皮细胞的极性往往难以理解, 我们把上皮细胞比喻成蒙古国, 蒙古国和中国及俄罗斯接壤, 南边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北边的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 从而使学生理解上皮细胞的极性这一特征。这样把《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知识转化为在初中学过的政治和地理知识, 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事实证明比喻法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比喻法帮助教学。但是, 比喻法不是万能的, 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 而且使用不当, 反而会适得其反。首先, 比喻法使用的目的是,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所以教师在使用比喻法的时候, 切记不要使知识点越解释越复杂[4]。其次, 比喻法要有一定的相似性, 教师在打完比方之后, 学生无法找到比喻物和被比喻物之间明显的联系, 那将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最后, 比喻法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比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是教师在使用比喻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董玲, 张鹏, 李嘉等.大学生理学心脏泵血教学中比喻方法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8) :774-775.
[2]杨晓娟.比喻法在中职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法研究, 74-75.
[3]倪江涛, 易永芬, 石海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6) :577-578.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用比喻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还可以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在英语学习中你可能会碰上这样的句子:“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吼道。(不是“你这只鸡”)。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1中的第一单元出现了许多运用比喻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使用一方面使语言产生了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表达出了多于字面意义的内容;同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联想,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喻可以分为许多类型。常见的主要有明喻和暗喻两种。
(一)明喻 (Simile)
明喻 (Simile) 是比喻中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相类似的关系。例如: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y. 我的爱就像那美妙的音乐。明喻通常包含有三个基本的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或连接词。上句中本体是My love,喻体是the melody,而比喻词就是 like。在明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共同的特征或现象。常用的比喻词有:as, as if, as though / if, as ... as, (just) as ... so similar to, like等. 明喻的基本结构通常有以下两种:
(1) 本体+系动词+比喻词+喻体。例如: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
(2) 本体+动词+比喻词+动词+喻体。例如:The first time I read a good book, it is to me just as if I had gained a new friend. 在M11U1的Reading “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中,有两句非常典型的明喻句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加强理解。
1.Similarly, many ordinary jobs may look dull, but they are as essential as water to our society.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许多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普通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作者借明喻的修辞手法,通过as一词把普通的工作比喻成水。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知道的,因此,作者通过明喻这一修辞手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普通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He loved camping, and his job was like a holiday for him.
作者把工作比喻成假期,帮助学生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地喜欢他自己的工作,是因为他能在工作中得到很多的快乐,就如同假期带给人的感觉一样。
比喻的其它常见结构为:
1) as / just as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human society.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自然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这个定律。
2) compare + 本体 + to + 喻体
People often compare children to flowers. 人们常把孩子比作花朵。
3) as ... as + 喻体
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他健壮如牛。
4) 本体 + is to + 本体 + what + 喻体 + is to + 喻体
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 阅读对于心灵就如同锻炼对于身体。
5) what + 本体,that + 喻体 (A对于……就像 / 好比B对于……一样)
What salt is to food that wit and humor are to conversation and literature. 盐对于食物, 就好比智慧与幽默对于交谈和文学一样重要。
(二) 暗喻 (Metaphor)
暗喻是一种含蓄的比喻,它具有引申的意义。文字上往往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例如:
1) Let sleeping dogs lie. 不要惹事生非。
2) Never cry fo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暗喻也包含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在形式上是相结合的关系,没有比喻词。通过把一种事物名称直接用在另一种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深刻地说明事物、解释道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3) As a business person, you cannot be a mouse. You have to be a tiger.
在此句中,本体是a business person,喻体是a mouse和a tiger.通过分析、对比老鼠和老虎这两种动物的特点,可以明白作为商人最应具备的素质。作者运用了暗喻,形象生动地帮助读者明白作为一个商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提升了文章的品味。
4) Poor Joe lives in that matchbox of a house. 可怜的乔住在那个狭小的房子中。
在这个句子中,本体是house,喻体是matchbox.通过分析,作者运用了暗喻,形象生动地突出房子的狭小。
在暗喻中,有时句子里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 (例3和例4);有时候句子里仅仅出现喻体,而没有本体 (例1和例2),这种情况下,就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分析了。例如:
5)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t stand.” (Lincoln)
这一句中,林肯把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喻体) 比作南北战争中的美国 (本体)。
暗喻运用广泛,如同是人们手边的一种语言工具,因为它寓意深刻,形象生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弄清楚喻体词的字面意思 (the literal meaning)和隐含意义(connotation),后者更为重要。例如:
You are such a pig.
这一句中 “pig”是喻体,它的字面意思是: a farm animal that is usually pink or black and has short legs, a fat body, and a curved tail. (见《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弄清“pig”一词的引申意义:1) Someone who is unpleasant or offensive. 2) Someone who eats too much or eats more than their share. 这些就是“pig”一词的含蓄之意,因此我们再来看例句,就很容易理解它所含的意义了。
(2) 要有广博的知识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例如:
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 霍华德约翰斯顿家昨天添了一个孩子。(不是“有鹳鸟做客”)
二、习 语
(一)习语的含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
英语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般来说,习语由固定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比如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和俚语等。习语表达言简意赅,但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习语的特点
(1) 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任意拆开。例如:
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between ourselves (秘密地说)”改为“between us”,“be for the birds (毫无价值的;荒唐可笑的)”,不能写成“be for the bird”,也不能写作“be for birds”;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张冠李戴”说成“章冠王戴”。
(2) 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差异。例如:英语习语“get ones goat 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为得到某人的山羊,而是“使人发怒或厌恶”;“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 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我们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有些习语中的元素表现的英、汉含义相近,而有些却截然相反,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习语的理解,发掘习语中折射的语言内涵和文化内涵。M11U2中,出现了很多常见的习语,例如:
1. I thought that the exam would be a piece of cake, but it was much harder than expected.
2. If you follow the advice Ive given you today, landing an interview should be as easy as a pie.
这两句俗语均提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具体而言,蛋糕和派在西方人的生活中都是极其普通的食物,如同小菜对于中国人是一样的。因此,用人们生活中极其普通的食物来形容一件事,说明这件事非常简单、易如反掌。中文常翻译成“小菜一碟”。
3. This allows you to prepare good answers and means you wont have to answer questions off the top of your head during the interview.
Off the top of ones head是美国人经常用的一个习惯用语。从它的字面意思来讲,就是从头的最顶部。可以想象成,一个人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因此,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是:做事没有或不需要经过仔细考虑或仔细计算。
总之,习语不仅和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还和其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和心灵境界等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习语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学生要正确理解习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语用含义,体会它们的精华所在。如果不熟悉习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定会对习语的内涵感到茫然,不能正确理解语言,导致理解或沟通上的障碍。反之,如果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常见习语的起源及内涵,一定能更广泛地了解英美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巩固练习
一、请用明喻或暗喻的方法译出下列句子
1. Hes as sly as a fox.Hes foxy. Youve got to watch him.
2.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3. His present turned out to be a Pandoras box.
4. He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二、请找出下列习语相对应的中文习语
1. Grasp at a straw.
2. Crocodile tears.
3. 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4. Waste ones breath.
参考答案
一、1.他滑得象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2.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象蜜蜂一样。
3.他的礼物是潘多拉的盒子,只能给人带来祸害。
4. 他是个伪君子。
二、
1.抓救命稻草。
2.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3.大吃一惊。
4.白费唇舌。
(作者:潘井正,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高校名单:“211”工程大学名单(112所)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 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4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河北(1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1所)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浙江大学
安徽(3所) 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1所)南昌大学
山东(3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郑州大学
“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湖北(7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微博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陕西(7所)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2所)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甘肃(1所)兰州大学
海南(1所)海南大学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西藏(1所)西藏大学
贵州(1所)贵州大学云南(1所)云南大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特点,认识比喻句。
2、能够按要求写简单的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主题。
1、孩子们,我们在课文中经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
A、“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B、“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C、“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运用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生接答:比喻句)师板书。
二、教生认识比喻句。
1、师引导:那你们认为什么叫比喻句?
2、指名生答,师相机指导。
3、师小结: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这样就叫比喻。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点相似来进行说明或者描写。
4、师追问:那同学们是否了解,通常一个比喻句应由哪几个方面组成?
5、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后推荐生回答。
6、师小结:一般说来,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例如:“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
本体:尾巴; 喻体:大扇子; 比喻词:像。
7、练习:仿照例句,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A、弯弯的月亮 好像
一条小船。
()()()B、美丽的彩虹 像 一座弯弯的长桥。
()()()C、黄澄澄的柿子 像 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
()
8、指名生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三、了解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区别。
1、师引导: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要牢记不能将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
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
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2、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3、练习: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1)一片片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好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2)王宁长得很像他的爸爸。()(3)太阳像个忠实的向导,在空中给你指点方向。()(4)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5)小草在大雨中剧烈地摇晃着,好像要折断腰似的。()
4、指名生反馈,并说出原因。
5、师总结:看到同学们能正确地把握比喻句,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希望以后的生活中不仅能辨别比喻句,还能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令人赏心悦目。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比喻句的学习。
三、练习。
1、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2)花叶上的水滴,在阳光映照下,好像晶莹的珍珠在闪闪发光。()()()(3)火红的枫叶如同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4)叶子密密麻麻的,仿佛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5)白浪翻滚,好像一道高大的城墙。()()()
2、用下面的词语写出四个比喻句。(1)„„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好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1)秋天到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2)下雪了,田野上铺了一层层厚的雪。(3)小猫在白纸上踩下几个脚印。(4)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5)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
4、指名生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四、总结。
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练习:仿照例句,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A、弯弯的月亮 好像
一条小船。
()()()B、美丽的彩虹 像 一座弯弯的长桥。
()()()C、黄澄澄的柿子 像 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
()
二、练习: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1)一片片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好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2)王宁长得很像他的爸爸。()(3)太阳像个忠实的向导,在空中给你指点方向。()(4)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5)小草在大雨中剧烈地摇晃着,好像要折断腰似的。()
三、练习。
1、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2)花叶上的水滴,在阳光映照下,好像晶莹的珍珠在闪闪发光。()()()(3)火红的枫叶如同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4)叶子密密麻麻的,仿佛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5)白浪翻滚,好像一道高大的城墙。()()()
2、用下面的词语写出四个比喻句。(1)„„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好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1)秋天到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2)下雪了,田野上铺了一层层厚的雪。
(3)小猫在白纸上踩下几个脚印。
(4)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一、谜语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手法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更能让我们鱼跃联想的大海里,感受想象给我们带来的惬意。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女娲娘娘洒下的五彩花瓣......瞧,你现在是不是正想象被绚丽闪耀的霓虹灯照耀下的城市街角有多美?瞧,这就是比喻句的大功劳呢,我们可得好好学一学“比喻句”。
二、认识比喻句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请看句子: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本体:湖面,比喻词:犹如,喻体:银镜。
再如:月亮默默地从树梢上升起来,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本体:月亮。比喻词:好像。喻体:银盘。
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我们可以根据三看一比法来判断: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喻词”,常见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如同、仿佛、成了、变为……三看有没有“喻词”。
一比:比本体和喻体的本质,如果本质相同,那就不是比喻句,反之,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就是比喻句.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判断这些句子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呢?为什么?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
2、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闪亮的宝石。√
3、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老师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
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与红灯笼,星星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比喻句.第三句中,有本体”天”,比喻词”好像”,但是没有喻体,所以它就不是比喻句了.第四句,一看,有本体”老师”,喻体”妈妈”,但老师和妈妈却都是人,本质相同,所以不存在比喻关系了.三、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1)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四、比喻句大练兵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再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一. 提出问题:梳理关于比喻句的课堂实录,孩子们是如何表述的。从孩子的表述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问题 二. 分析问题:
1.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设置过高?或者目标设置时考虑到了关于“比喻”的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文中这些形象的比喻的感受?课标是如何要求的?通过想象来体验比喻,是一种理想的表征方式。——一般性教学知识的角度
2.比喻的理性知识:理性比喻和描写性比喻的补充——学科知识的角度
三. 总结问题,得出结论:二年级的比喻句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更有效?为什么这么说?改进以后的课堂实录作为实证来支持。
四. 关于行文的建议:用生动的小标题来统摄每个部分要论述的内容。
五. 题目要有点睛作用。
低年级的比喻句教学
郭佳梦
2012.6 在整校推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二年级组打算研磨北师大版第四册中的《瀑布》一课,并由我承担第一轮试讲。在备课过程中我了解到《瀑布》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首诗歌,文中由远及近地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在语言表达上与一年级教材中的《小小的船》一课有明显差异,其语言优美,更有多处比喻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意安排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句的环节。
课上,我问学生:“在描写瀑布声音的段落中,你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叠叠’这个词,因为这个词说明瀑布的声音像海浪一样是哗啦啦响个不停的。”还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松林’这个词,因为松树林很绿很茂盛。”这个答案显然谬之千里了,但是该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孩子理解瀑布震耳欲聋的声音如松涛阵阵呢,我一时间无措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带着学生去体会了另外两个比喻句,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在图片的辅助作用下,学生基本理解了这两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的相似之处和比喻的作用是为了表现瀑布的壮观和美丽。但“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个比喻句的教学出现了困难,一个学生质疑道:“瀑布溅起的小水珠像雾,是因为它们都是水状的,可为什么说如尘呢?水不可能像土呀!”可见学生并没有理解瀑布从高处飞落,在风中那弥漫的样子。
在接下来的评课改进过程中,我们组的几位老师及课题组指导老师就本课的教学难点,即比喻句教学进行了研讨。吕老师指出这节课中学生之所以对比喻句的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偏离,是由于我的教学目标制定有误造成的。她告诉我们:“比喻句教学首先得注意年级特点。
在讲解金属防护时, 教材中介绍了三种主要方法:一是改变金属内部结构, 增强自身抗腐蚀能力, 如不锈钢就是在其内部加了Mn、Gr等金属, 不易被腐蚀;二是在金属表面加上保护层, 如钝化·涂油漆等, 把金属与水和空气隔开;三是牺牲阳极的阴极防护法, 在要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联结一种更容易失去电子的金属或合金, 如Zn等。当发生电化腐蚀时, 被腐蚀的是活泼金属 (Zn等) , 钢铁设备就得到保护。如在轮船的尾部和船壳的水线下部, 装一定数量的锌, 就可以防止船壳的腐蚀。讲完这部分内容之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重要人物需要保护, 你有哪些办法?学生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最后, 我概括说:“同学们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类:一是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练就一副钢筋铁骨, 百病不侵, 最好是刀枪不入, 这就相当于金属防护的第一种方法, 改变金属内部结构;二是穿防弹衣, 坐防弹车, 有了铠甲的保护, 自然安全多了, 相当于金属防护的第二种方法, 在金属表面涂上保护层;三是配备警卫人员, 一旦有危险, 警卫员舍命相救, 这正是金属防护的牺牲阳极的阴极防护法。”三个比喻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学生不仅听得懂, 还记得牢。
再说一个不恰当的例子, 讲化学平衡时, 有的老师画了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的意思是形象地表明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进水管和出水管流量相等, 水槽中水量不变。但是它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化学平衡的封闭性, 二是化学平衡的自发性。化学平衡只有在封闭系统才能达成, 这张图表达的却是一个开放系统, 在开放系统所达到的平衡属于收支平衡, 它是不遵循勒沙特列原理的;化学平衡有自发趋向, 无需外力帮助, 假如图中入水管的流量减小, 该系统应该会自发地减小出水管的流量来维持收支平衡, 事实上不会。除非你在出水管上装个可调节的阀门, 用手 (即外力) 旋转阀门, 把出水管的流量减小来维持收支平衡。这个例子容易使学生以为, 化学平衡和如图这种“收支”平衡没有差别, 其实, 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的教师用进出教室的人数相等来比喻化学平衡状态, 跟这张图的寓意是相同的, 这种比喻的不恰当之处不指明, 肯定会导致误解。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既相似而又相异,且看下面两例:
(1)大家都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太阳本身也有黑点,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定它的光辉灿烂呢?没有。我想,我们的党,我们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如此。(《太阳的光辉》陶铸)
(2)画家画花,独画一枝,总需要留有余地,让欣赏者去遐想;演员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并不要什么都搬上舞台;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已尽意无穷”;一堂好课,应采用画画,作诗,演戏等技巧,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余地。(《课堂教学艺术》符震策)
上述两例:(1)是比喻论证,(2)是类比论证,其结构形式都是主、客体构成的,从主、客体的联系看,都形成“比”的关系,这就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但是孰为比喻,孰为类比,令人如坠云雾,模糊朦胧,如果进一步分析,认真探究,便可以找到区分的办法。
例如(1),以太阳设喻,太阳尽管有黑点,却无人怀疑人类对它的需要,无人否定他的光辉灿烂,形象说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难免有缺点,甚至有错误,但他的伟大是根本的,是不能否定的,这里用作喻体的太阳属于自然范畴,用作本体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属于社会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又有相似的特点,即“瑕不掩玉”。这样的议论始终伴随着一个鲜明可感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知力。例(2)中谈到作画、作诗、演戏均留有艺术空白,给人予无限遐想的天地和回味无穷的韵味,用上课的言简意赅相类比,说明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从而做到“言已尽意无穷”。画家作画,诗人作诗,演员演戏都是以一当十,同理,教师上课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以此类推,显得具体生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例(1)不同的是:这段议论的主、客体属于同质同类事物,均是社会范畴中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的确,从广义上讲画家、诗人、演员、教师都是艺术家,那么作画、作诗、演戏、授课都是艺术创作活动,两类相比,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例(1)与例(2)结构相似,都是有主体与客体两部分构成,但“比”的方法不同,例(1)中用作喻体的太阳和用作本体的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二者有一定的相似点,从而构成比喻关系,所以是比喻论证。例(2)中用作本体的教师授课和用作客体的画家作画,诗人作诗,演员演戏都是本质完全相同的一类事物,借助共同点进行类推,因而形成类比关系,所以是类比论证。
【数学教学与比喻】推荐阅读:
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10-2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06-12
《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09-18
微课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10-23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11-05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07-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评价10-26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06-24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问题与创新09-25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