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语的运用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精选7篇)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 篇1

主讲人:张彪

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课堂没有评价语,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即使老师的个人素养再高,教学设计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需要我们及时肯定,他们会因此对上课更添一份兴趣和信心;学生理解问题出现偏差,需要我们及时引导,扭转过来,甚至是巧妙利用错误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引得教学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没有评价语的课堂,如同没有流水声的山谷,没有花草香的森林,是没有温度、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人们常常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的教导,在课堂上,好的评价语确实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小小的心田。

但是,什么样的评价语才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点点春雨入心怀,借此机会,与各位同仁就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运用共同进行探讨。什么是课堂评价语? 课堂评价语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做出瞬间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

体态评价语

体态语言评价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的,在评价时具有独特的魅力。阿伯罗比亚说: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的确,作为老师,多年的课堂实践让我们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学生有了精彩的发言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甚至跟他握握手,一种自豪感会在孩子的心里油然而生。至今我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堂竞赛课上,程海燕校长与一个发言有着独特见解的学生郑重地握手,在孩子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因此,在有些时候,教师的体态语言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锤炼口语评价,同样需要尝试完善体态语评价,将这两种评价语言结合起来,将会产生相得益彰的妙处。口头评价语 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口头评价语,这是我们课堂上用得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对评价语的运用往往走入误区。

误区一:.浮夸失真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找春天》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春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

当下,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气氛煞是活跃。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评价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事实并非如此,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有了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他们能感受到这种评价后面的言不由衷。对这种“大派送”式的评价更是失去了兴趣。

对策:评价语言要实事求是

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的回答的确有精彩表现,就热情表扬,说得不够好时,婉转地指出,真诚地提醒,让学生从中有所获益。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误区

二、语言含糊

案例: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说得真好!”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的确是很好,虽然只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但语言清晰,表达流畅。可是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说得真好”,到底好在哪儿?老师不一定明白,学生更不明白。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可能还是处在原始状态,“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后面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在前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说得真好!”“读得真棒!”“说得还不够清楚!”„„这些评价语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说得好,好在哪里?不清楚,哪个方面还不够清楚?这样的评价非常含糊,让其他的孩子“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知其不好不知其所以不好”,所以也就无从学习其长处,避免出现同样的缺憾。

对策:评价语言应准确、有针对性。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好,好在哪里?错,又错在何处?

在这一方面,黄艳燕校长堪为表率,每当我写了论文或是教案给她审阅时,她总是能给予我非常中肯而热情的评价,“这几个小标题拟得不错!”“这里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让我既深受鼓舞,又明确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看看刚才的例子,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老师应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又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同学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同学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误区三:过早终结

案例:有位教师上古诗《春江晚景》最后一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时,非常有创意,提出了一个问题:河豚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请学生联系全诗思考。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更深入理解全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河豚知道春江水暖、蒌蒿到处都是、芦芽也长出来了,想赶回春江产卵。”老师听了后情不自禁地表扬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刷刷”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

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课堂上,教师过早的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扑灭了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 对策:延时评价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延时性评价,不要对学生的发言很快就下结论,特别是回答得很精彩的答案,要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拔,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其他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像上面的案例,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这是你的答案,不错。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时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也许会说出知道桃花红了、柳树绿了、小草变绿了„„等等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不就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吗?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以下是他上《长相思》时的一个案例: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试问,如果王老师一开始便以“你的回答跟老师想的一样”评价学生的回答,还能让孩子们继续深入地思考下去吗?还能把课堂荡起这美丽的涟漪吗?

误区四:学科特点缺失 平时的公开课、随堂听课等活动中,发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学科特点不明显,比较笼统,评价语可以运用于每一门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对策:评价中凸显“语文味”

平时,数学老师经常会说:“我们数学老师没有语文老师会说话。”其实说的就是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高,有文学色彩。我们身为语文老师,应理直气壮地把这个优点发扬光大,在课堂评价语方面要依托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特点,运用教育机智,凸显语文本色,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1.让评价语与课文形式相得益彰

教材中文章句式精美,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文本的特点,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信息,借鉴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评价,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猫》的第一段,用了三个“说它„„吧,可是„„”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巧妙运用这句式进行评价。一开始,我请一位学生来读,可这位学生思想开小差,竟不知道老师请他干什么,经同学提醒才开始读,读后我随口道:“说你认真吧,看上去坐得确实端端正正的,可是刚才是那么的心不在焉,竟然不知道读哪里了?”这样小小地幽他一默,全班同学忍俊不禁;接下来的一位学生读得较有感情,只是语调太高了些,读后个别同学不由自主地鼓掌。我随之评价:“说你读得好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赢得掌声呢?可是如果语调稍微放低点儿,柔一点儿,就会赢得更多的掌声啦!”。

以上的教学中,教师借鉴课文句式特点设计的评价语很有特色,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由于品读语言比较到位,教师评价时又现场做了该句式的示范造句,所以在让学生模仿“说它„„吧,可是„„”该句式写写猫性格古怪的其他两方面内容时,学生写得有模有样,目标达成度很高。

有时,我们也可以化用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评价。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不妨活用文中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词来点评:“你只读出庐山云雾的一姿一态”;“你已读出了庐山云雾的百姿百态”;“你的朗读让老师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了!”„„活用文中关键词来点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能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从泛化感知进入精确感知。2.让评价语与语境水乳交融

语文课因其丰富的人文性、综合性,而显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如果教学时能置身文本语言内容,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些理性、机械、程序性,多些感性、灵动、情趣性,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案例1:五下《桥》一文关于描写洪水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的凶猛,来势汹汹),然后针对学生实际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老师感到有十匹马向我们冲过来了!有二十匹马冲过来了!有一群马向我们冲来了!„„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2:二年级课文《清澈的湖水》的片段朗读时,一位学生朗读比较平淡直白,我评价道:“你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湖中美丽的景色若隐若现,我们欣赏还不够尽兴呢?谁带我们来到湖边?”又请一位学生来读,没想到这位同学读得吞吞吐吐,支离破碎,比起刚才那位同学更差。我评价道:“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可你又把我们带远了。谁继续带着我们往湖边走?”一位女生站起来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我评价:“你的朗读,让人尽情欣赏到了湖中优美的景色,谢谢你!”

这一片段教学,把教学评价与指导朗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有效提升了朗读能力。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巧妙置身于文本的语言情境,积极寻求评价语与文本语言内容的融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取得“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效果。

3.让评价语与文体一脉相承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文本的语言风格,把握其语言特色。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教师的评价语与之相符,那么学生将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案例: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1: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非也,远者小近者大。

生1: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错错错,远者小近者大。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笑,掌声)

师:演不上来了,差点没气了。(众笑)这叫什么?

生(齐):辩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其中的评价语明显带有文言文的色彩,还直接用“非也非也”、“非然也”、“此言差矣”来评价,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氛围中。

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可用优美的评价语;科学严谨的说明文,教师的评价语也必须精当严密;而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诗文或接近古诗文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当评价语与文本语言风格相一致时,两者就融为一体,浓厚了文本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兴趣,进而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是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7:还可以钓鱼。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在——(指课件上的诗句)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案例中的老师,各种学过的古诗信手拈来,既与本诗的内容融为一体,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复习积累了古诗,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误区五:呆板单调

其实说到这一点,我也没有底气,上课时总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说来说去老三套。也许这东西要有点天赋吧!但是,“勤能补拙”这句话是没错的,只要我们平时广泛搜集,加强积累,多向名师们学习,就一定能使自己的评价语常用常新,使学生听而不倦、学而不厌。

给大家推荐以下实用的课堂评价语:

关于听的:

1、谢谢你听得这么专心。

2、你们专心听讲的表情,使老师快乐,给我鼓励。

3、我从你们的神情、姿态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4、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听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5、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我下面说的一段话。

6、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班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7、大家对这些内容那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8、××复述故事又具体又生动,可以看出他刚才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是非常认真。关于说的:

1、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得不完整,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里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

5、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6、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很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高 兴。

7、你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小孩于。

8、敢说,就表示战胜自我。

9、你回答问题又完整又好听。

10、他的回答好在哪里?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吗?

11、你真了不起!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吗?

12、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13、××说得还不完整,请哪一位同学再补充。

14、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的时候要想想,别人能听得明白吗?

15、回答问题是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好办法。

16、不要慌,胆子大些,说错了没关系。

17、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你坐下再考虑一下。

18、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教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关于读的:

1、古人说读书时应该“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时候,教室里一片书声朗朗,大家专注的神情真让我感动。

3、请你们读一下,把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4、读得很好,我听得出你是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5、经过你们的朗读,这段文字的意思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6、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7、刚才老师发现一个表演天才,她一边读一边还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

8、你对他的朗读满意了,就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

9、朗读的时候,你认为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10、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能给老师提意见吗?

11、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12、你可以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吗?

13、你读得多神气!

14、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的心。

15、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心中也暗暗赞叹。

16、听了你的朗读,助人为乐的××仿佛来到我们身边。

17、你觉得他的朗读能得多少分?为什么?

18、你的朗读真精彩,把我们带到××的身边。

19、你的表情真丰富,朗读的声音真好听。20、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关于问的:

1、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的时候是用心思考。

3、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重点来提问。

4、我们的同学的思维很活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5、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老师试一试,但不一定准确。

6、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问别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提出的问 题,哪些自己已经想到答案了。

7、你真会提问题,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8、你的好学之心真让老师赞叹。

9、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了。

10、今天大家的提问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11、善于提问题的孩于是最聪明的孩子。

12、看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问题?

关于写的: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很整洁。我很感谢大家。

2、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下一点,现在我读给大家听,希望大家喜欢,给我提些意见。

3、××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觉。

4、从你的作文中,看出你非常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真棒。

5、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老师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这些同学作业字迹端正,很少涂改,很少错别字,语句通顺,进步很大。

6、我建议大家互相看作文,看完后,把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鼓励同学,共同进步。

7、××同学作文中的词语很丰富,可以看出他课外阅读了许多书报。

8、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一两遍,注意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 篇2

一、用情感真挚的评价语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

奥苏伯尔曾说过:“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 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 教师的情感力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因此,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饱含情感的评价语言,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

1. 以评激情

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 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理解学生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需求。在口语交际课中, 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 或严肃, 或温和, 或激昂, 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 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并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 不要碍于面子, 吝惜赞扬之词。记得一位名师上口语交际课, 在学生精彩发言后该老师带头鼓掌, 还热情地赞赏道:“说得太精彩了, 如果让我说, 我也说不了这么好!”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 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 大家又纷纷发言, 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赏, 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由此可见, 满含激情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2. 以评促学

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 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因此,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性, 还应该饱含评价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注, 以富有真切情感的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知识、能力、情感的建构。在进行《介绍一种小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有个学生这样介绍他养的小金鱼:“那条叫做‘丹顶红’的小金鱼一会儿在水底打转转, 一会儿又钻进水草躲起了猫猫, 真是个贪玩的小家伙!”学生把小金鱼当做了自己亲密的伙伴, 表达了情感的自我体验, 值得珍惜。我便不失时机地评价:“你说得真精彩, 让我们都感受到了小金鱼的活泼可爱。真想见见这条贪玩的小金鱼!”几句简短的课堂评价语, 让学生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坚定了与小动物交朋友的信心, 激发了他热爱大自然, 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同时也让该生有了进一步交流的欲望, 促进口语交际素养的提升。

二、用充满情趣的评价语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充满情趣的评价语不但在情感上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 而且由于评价语言本身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 具有示范性和艺术性, 因而也就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

1. 随机评价, 导学示范

教师的课堂评价属于口头评价。由于它具有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点, 它对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有效。实践证明, 教师脱口而出的或优美或风趣或哲理的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的确是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源, 它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即兴小演讲时, 一个学生选择了“我的烦恼”这个话题, 说得情真意切, 我评价道:“这个话题选得好, 接近生活,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谁说小小少年没有烦恼, 你听, 这些烦恼还真让人头疼呢。”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的思维发散了, 交际的愿望更强了, 话题也更丰富了, 对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培养口语交际素养和话题选择的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

2. 精准点拨, 确定方向

教师精准恰当的点拨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鼓励他们创新的有效途径。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 教师的评价一定不能笼统模糊。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点一评, 要精准到位, 用自己的示范、提示进行点拨, 着重解决个别和局部的问题。比如在执教《介绍一种小动物》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比较注意遣词用语这方面的指导:“有点味道了, 小狗狗的样子还可以说得更细致些。”“这里说得真妙啊, 把小狗狗的调皮表现出来了。”“这个词用得巧, 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小猫咪的灵活和调皮了!”这些评价不仅总结优缺点,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潜能, 培养创新能力。

3. 适时引导, 提升品质

学生捕捉别人的短处时较为敏感, 如果教师不加以调整, 学生之间的评价就会只停留在给别人提意见上, 这样不但起不到评价的作用, 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执教《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口语交际训练时, 一个学生上讲台演说后, 按惯例进入生生互评的环节。不料, 这个学生听了台下的一些批评后, 竟毫不客气地回敬同学:“我的表演就没有优点吗?你们会欣赏吗?”我当即一愣, 但心里立刻暗暗为他的大胆、率真而喝彩。学生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唰”地把目光投向我。我笑了笑, 走到讲台前, 扶着他的肩膀说:“钟同学的意思是, 他很感谢大家给他提意见, 但也想听听同学们对他的鼓励。钟同学, 是吗?”在我的暗示下, 他点点头, 说:“请同学们多给我鼓励, 谢谢!”这下, 终于有学生发表肯定意见了, 口语交际课继续在民主、平等、互动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不仅要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 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在这节课上, 我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引导学生互评时要多看优点和长处, 激发他们正确评价, 提升交际品质。

三、用富有启迪的评价语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素养

众所周知, 如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错误姑息迁就, 一味肯定, 或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 不敢说否定的话, 那么这样的课堂评价也就只是形式而已。所以要优化课堂评价语言, 教师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 有效引导。

1. 巧借资源, 明理导行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 它必须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课而异, 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勇于创新。例如一位名师在听了学生详略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交流后, 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裁判, 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 而是告诉学生:“简洁是一种美, 具体生动同样也是一种美。”他还分别与两个学生握手, 对说话具体的学生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你的学生的语言一定具体生动。”对另一个学生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你的学生的语言一定简洁凝练。”多么精彩, 多么富有艺术的评价语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思想其实都来源于学生, 是教师巧借学生间认识差异的资源让他们明理———有时候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为他们导行———用悦纳的心态来接受不同意见。

当然, 除了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是一种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具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 不妨借用一些诗句进行评价:“小荷才露尖尖角, 你将来准有出息。”“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你的比喻也是如此, 不着痕迹, 浑然天成。”这样的评价不但给学生一种诗意的熏陶, 而且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有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才能灵活运用。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捕捉、挖掘来自于学生, 来自于生活的各种教学资源, 渐渐发现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评价, 是师生平等对话的推动力;那些鲜活的生活用语是学生思维的润滑剂;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是增添课堂情趣的法宝。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看似即兴而为, 其实内涵丰富, 它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 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 才能提炼出具有艺术性的精彩的评价语言。

2. 关注生成, 促进提升

所谓生成, 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得到了什么收获。要优化教师的评价语言,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 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有所提高。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根据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进行分层引导:水平比较低的学生, 引导他们把话说得通顺, 说得有条理;中等水平的学生, 引导他们把话说具体;水平比较高的学生, 引导他们精雕细刻, 把话说精彩。这样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努力的方向, 让他们超越了自己, 获得了成功。

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语;肯定激励;引领互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评价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巧妙的评价语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和促进孩子们以饱满的激情深入到知识学习和探索中来。所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使用评价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互动和生成的参与度,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故此,我结合一线课堂教学从几个常见角度分析一下评价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评价语要注重肯定激励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所以我们的评价语要侧重积极有效的肯定式激励,尽量避免生硬的批评。激励性的语言能够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激励的语言是对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鼓励,也是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的关键。另外,简短的激励式评语,胜过多少抽象空洞的说教,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师生之间理解、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老师饱含期待的激励中扬起自信的风帆。试想,当孩子做错了题,我们用“你进步很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别灰心,再来一次好吗?”“你读得真好!” “你口齿清晰读的流利而有感情,你真棒!”“老师觉得你太棒了,非常值得同学学习!”“你真有创意!”“你又教会了我们一种新的方法,很了不起。”或“你很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非常好。”这样的激励式评语,与“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对比孰优孰劣立见分晓。本质上来说激励式评价语提供给学生“再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鼓起勇气思考和学习。

例如:教学《翠鸟》这节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教师听取汇报。

各小组选取人员来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

教师评价:你朗读的真好,老师觉得其他同学就应该模仿你的语言来朗读;

你朗读水平有进步了,在翠鸟模样的朗读过程中还要慢一些,如果那样你就是最棒的了;

你的朗读让人身临其境,老师很喜欢。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各小组有翠鸟的涂色样本)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大家一边分析,一边涂色使得翠鸟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大家完成的可真好。

二、评价语要适时幽默诙谐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听课注意力比较难集中,所以我们在适当的地方可以穿插幽默诙谐的评价,在不伤学生自尊的情况下成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小学语文课堂上采用幽默诙谐的评价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为了搞笑而进行评价,这样学生会被老师逗得哈哈乐,但是忽略了知识的认知和体验,没有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②不要从嘲笑讽刺的角度来幽默评价;③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除了幽默的语言表现外,还可以考虑幽默的肢体语言。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幽默风趣的评价语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采用适当的语调、语气、神情或体态语在幽默中突出评价重点,就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知识互动和生成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评价语要兼具引领互助

“引领互助”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有针对性的评价语,引领同学们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文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单一走向丰富。实际操作中,首先我们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索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互动氛围,使学生认知、体验变得更加敏感丰富。学生参与评价之前要让教师进行评价语的引导。另外,教师要采用导向性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

例如:教学《回乡偶书》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名读文,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刚才同学们读的真好,看来有了充分了理解后,学生的朗读也更上一层楼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将古诗文的内容改写成为现代汉语的语言呢?

学生:积极表示“能”。

教师评价:大家这么踊跃,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在改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展开联想,写出贺知章与小孩子的对话内容哦。

学生创作,教师鼓励性评价。

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不断地鼓励下自然地开展了小组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究,进行了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评价语要与课文相得益彰

开文我们说评价语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定要点在龙眼上,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这就是说评价语一定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们在文本学习中体味语言,生成知识。如果评价语不合实际,那就无法有效启发学生深入探索,还可能将他们的思路引向别处。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只有积极设置有针对性的评价语才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语言优美的课文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要善用排比和比喻的方式,“刚才你对这段的分析冷静中带有智慧,智慧中不乏热情,热情中不乏真诚,大家要向他学习。”“听你的朗读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就像温暖的太阳,就像滋润大地的细雨,总能给同学们带来进一步朗读的力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对于哲理性强的文章要采用简短有力的评价;对于文言文与古诗的内容可以采用文言文的评价方式等。

综上所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文本教学、知识探索等知识生成环节一脉相承,借鉴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评价,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能抓住小学生的认知情感,通过肯定激励来帮他们树立信心,通过幽默诙谐吸引他们的学习 ,然后通过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评价语启发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达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梁生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中),2011(02).

[2]严欣.让课堂评价也有效起来[J].吉林教育,2010(32).

如何掌握好评语的评价艺术大全 篇4

陆颖

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认可、赞赏的渴望。肯定、鼓励和富有创意的作文评语对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简单、空洞、嘲讽的评语,势必会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反感甚至恐惧。传统的习作评语常常围绕字迹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思想是否健康,这样的评语往往面面俱到地指出学生作文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病症,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取向。小学生的作文是他们真实思想的反应,习作评语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写作方法的阵地,更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阵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却是一件难事。在作文讲评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评语,也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好评语的评价艺术,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提升。纵观当今的作文教学,大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评价体系及评语也更趋于人性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

一.评语要姓“小”,让学生看得懂。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小语要姓‘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可是,我们有的老师明明知道这一点,却在下评语时忽略了这一点。好像评语写得太通俗、太浅显,就不能显示自己学业精深;就不能显示自己知识渊博;就不能显示自己的为师风范!我曾在三年级一位同学的作文本上,看到一篇作文《难忘的拔河比赛》,老师下的评语是“你的作文主题突出,结构紧凑。”我问该同学,知道什么是“主题”吗?孩子笑了笑;我又问他什么叫“结构”,他还是笑了笑;我又问他:“知道老师评语的意思吗?”这回他说话了:“反正是好话,其他就不知道了。”听了孩子的回答,我苦笑了一下。心想,如果把评语换成“你不仅能围绕‘难忘’这个中心来写,还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生动,真了不起!”──这样的评语学生看得懂,理得清,难道不好吗?所以,评语要浅显易懂,不需要用术语的地方还是不用为好。否则,我们的评语只能是老师写、老师看、老师懂的流于形式的“三老”评语了。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看问题往往很片面,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于使学生钻牛角尖。写评语时,应多用商量的口吻,浅而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教师可利用写作评语,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并受到启迪。如:你秋游时观察得真仔细!你眼中的美景像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你当时看到这一切,心境是怎样的?如果把你当时的愉快心情写上,是不是会更好呢? 当然商讨并不只限于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还可以在学生流露出的不正确的想法时进行商讨和开导。如:有位六年级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恨弟弟,我恨妈妈。弟弟总爱捣乱,在我的作业本乱画,动不动就哭,让人心烦。自从有了小弟弟,妈妈再也不是原来的妈妈了。再也不关心我了,明明是弟弟不对,骂得却是我„„我在评语中这样写:“妈妈真的不关心你了吗?还记得上星期突来冷空气,是谁顶着刺骨寒风给你送来棉衣呢?要知道,妈妈也曾像带弟弟一样把你带大,现在你妈妈对你弟弟做的也全都为你做过。弟弟真有那么坏吗?他也曾为你带来欢笑。你也曾期待弟弟的降临。姐弟之间就要互相礼让,互相关爱。弟弟年纪小,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可以教教他,让你的慧眼去发现,去享受家庭的温暖吧!”

这样的评语让学生看得懂,也感觉不到指责与批评,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能冷静思考,对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大有裨益的。二.评语要含有温情,让学生乐意看。

评语是写给学生看的,他们人小,可是感情丰富而又敏感!夸张一点说,评语中的一句一字有可能让他终生受益,也可能让他一辈子都耿耿于怀、心情不舒畅。所以,评语一定要亲切友好,要充满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渴望得到我们老师的欣赏、赞美和鼓励。小学生的习作大多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虽然语言有些笨拙,甚至于有些词不达意,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好似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在闪烁。让我们看了不禁怦然心动,此时,让我们当一位潜心的读者,提起笔写下读后的感受,给学生以赞赏。如:“文章的开头很有特色,让老师眼前一亮!”“你的观察力真是惊人,你能把美丽的春天描写得这样细致,平常你一定观察了许多景物,更难得的是写得特别有读诗意。语句也非常优美,这都靠你平时的积累。愿你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 „„

记得五年级刚开学时,我班有名的“双差生”王成写的看图作文《节日的早晨》,可以说他的作文除了字比以前写得认真和作文篇幅较长外(他以前的作文只有四五十个字,而且文不对题,所以写长一点,也是他想好的一个表现),没有其他的优点。但是,我知道,这对于他的基础来说,他已经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他想把作文写好,只不过暂时没找到窍门。于是,我“沙里淘金”,充满激情地鼓励他“你写作文的态度多认真呀!字写得也很漂亮!不过,如果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写详细点,那样一定会更好!”,并且,我破天荒地给他的作文打了个表示进步很大的五角星。当我把作文本发下去时,只见他先是眉飞色舞,然后快速地低头修改,并不时地请教他前后左右成绩好的同学,连下课也没离开自己的座位,仍然在那专心致志地修改!大概半小时后,王成就把修改好的作文拿给我看了,这一回的作文我看至少也能得个“良”!当时我感动极了,为王成同学的进步而感动,为自己没有扼杀一个想向上的孩子的心灵而感动!我们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往往寻其习作中的闪光之处,进行鼓励,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但在学生出现严重的错误时,也要及时地指出学生不足之处,给学生点拨,当好一个引路人,让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不会重蹈覆辙。

例如,班里一名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时,语言简洁,可谓高度概括,而且其他学生反映他有抄袭前几个学期的作文的现象。他是这样写的:一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教学楼。教学楼是我们上课的地方,教学楼左边是教师办公室以及各种活动室。走进教学楼,一楼是一年级教室,二楼是二年级教室„„每个教室课桌整整齐齐,有十盏电灯,四盏电风扇„„各层简单介绍完后,结尾写道:我们的校园很美吧!

我看了后写下这样的评语:

老师似乎并没感觉到校园有多么美啊!只看到几座没有生命的建筑物,但好似听见了教学楼前那生机勃勃、争奇斗艳的花草们在叹息,那内涵丰富的走廊文化在哭泣。他们才是校园靓丽的风景呀!可小作者却视而不见,好可惜啊!

这位学生看了后进行了修改:一进校园,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活泼清新跳动的一眼小喷泉,一年四季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塔松„„走进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

我又写下这样一段话:旧文新写有新意,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水平。三.评语要拨开云雾,使学生会去写。

一次,看到四年级一位成绩中等学生的作文。老师给他的第六单元想象作文《笨笨熊脱险记》下了这样的评语:“语句通顺连贯,但结构不完整,希修改!”我看了后,心里就犯嘀咕,这篇作文“结构不完整”,到底是“缺头”?“少尾”?还是“没身子”呢?我问孩子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作文究竟哪里不好,他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不过没关系,我只要稍微改几个字,老师就认为我已经修改了,不会批评我的!”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下去,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好处!老师下的评语太空洞、太大了!我仔细看了一下作文,发现他只写了笨笨熊历险的情况,没写如何脱险,也就是说文章没有结尾,于是,我帮他指出失误,他十分高兴:“噢,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谢谢老师!”说完,就拿起笔改了起来。所以,我觉得要在评语中具体地说出作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样学生在修改时就能“对症下药”、“有则改之”,才能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在赞赏的同时,也要循循善诱,用启发性的语句调动学生自己去思索,让学生自己感悟,有所收获。如,我教三年级时,带学生去春游后,让学生写了一篇描绘春天的习作。一位学生是这样描写的:春姑娘悄悄走来了。她降落到田野,油菜花悄然绽放;她降落到小溪里,小鱼游上游下的好快乐;„„她降落到果园里,棵棵杏树桃树鼓起了花苞„„

春天在小作者的眼中那么充满生趣,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生机盎然,读了作品,禁不住提笔写下:看了你的作文,让我更加觉得春天的美丽,从绿油油的田野、欢快的小溪到空中的云儿、鸟儿,再到含苞待放的花朵,„„处处生机盎然,老师不禁陶醉其中了。只不过老师不明白:杏树与桃树会同时开花吗?有点不信,要不然你再仔细观察一番!

教师的语言充满赞赏,再以委婉的口吻同学生进行交流,那充满文学气息富有示范性的语言,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又让他们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下,就很容易接受教师的点拨。这名学生第二天,便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老师,真的像您说的,昨天下午放学后我又去看了,并且上网查阅了资料,原来杏树大多是四月中旬开花,而桃树一般是在五月份。当时我也没具体观察,只是,看到很多花,也不知是什么花,就凭感觉来写了。

学生的修改,虽然只寥寥几笔,但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自觉观察的习惯的逐步养成,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进步。四.评语要异彩纷呈,让学生写不厌。

医生给病人治病要“对症下药”,老师为学生指点要“因材施教”。给学生写评语时,也要“因文施评”。每篇作文后的评语应有所不同,做到“异彩纷呈”,尽量避免千篇一律。习作评价应写后即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习作评价应改革时空割裂的不足,倡导写后即评,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灵活机动。一般说来,教师可将4个课时分为写作和评价两部分。上学期,我临时代了五年级一个班两周的语文课,发现有位同学写了八篇作文,其中三篇作文《节日的早晨》《秋天的田野》《令我敬佩的叔叔》后面,老师写的评语都是“内容具体、充实,语句通顺连贯”。当时我就忍不住地问了这个同学。我说:“这三篇作文的评语都是一样的,你看了后有什么想法吗?”孩子直言不讳:“我不喜欢这样的评语,没劲儿!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时不要‘炒冷饭’,每次都要有新东西,可她自己呢?她写评语还不是‘炒冷饭’吗?这样的评语真没意思!”很明显,孩子很不开心!我听了后,受到了很大震动。没想到,小小的评语在孩子心目中竟然这么重要!是呀,“不炒冷饭”这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可我们在写作文评语时何尝这样要求过自己呢?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课后,我拿起这位同学的作文本,审视再三,慎重地给他的《节日的早晨》后补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得多形象、逼真呀!希望再加把劲!”在《秋天的田野》后补写了“你写得太好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笔下辽阔、清新、到处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野了!”;在《令我敬佩的叔叔》后补写了“人物外貌写得很有特色,事例新颖、生动!你真行!”这位学生看了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一种真正的云开雾散的灿烂的笑容!许多学生往往在作文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他们会在作文里倾诉甚至发泄。作为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每到这时候,我们就不能把作文技巧之类的指导作为重点,更应在评语中当一位良师,给学生劝勉。

教师以说心里话的方式触摸学生的心灵,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充满信任,让心灵对话如甘霖悄无声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确立起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 篇5

摘要: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调动,从而间接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有关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语也要求人性化、合理化,对学生进行一定鼓励。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与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现状调查

一、前言。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对象是处于低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课堂的评价语的对象也是儿童,故而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多多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的评价虽然不是蜜,却可以牢牢的粘住儿童的心,虽然不是磁铁,但可以吸引学生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在教师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使用课堂这一动态生成的资源——课堂评价语。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情绪以及学习态度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现状。

1.师生的关系走向平等。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老师的地位处于一种权威的状态,拥有对学生管理和领导的权力。一些老师的强势行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对老师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之情。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对同学做到一视同仁,对学习优秀的同学青眼有加,而言辞方面会无形中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压力,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但目前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平等,老师不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区分对待不同的同学,做到了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学生不再担心因为成绩和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受到老师的打击。

2.课堂评价内容趋于科学化。

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的鼓励,挖掘学生的优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研究表明,课堂上的口头表扬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表扬的形式简洁又可以达到一定的鼓励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如果学生在课堂提问环节出现回答错误时,本身就会感到一定的尴尬和害怕的情绪,如果老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不置可否,无疑会加深学生受到的伤害。同时造成其他同学对于回答问题的畏难情绪。现在,老师对待回答错误的同学会说“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先坐下思考一下”,就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理,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课堂评价语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课堂上老师应摒弃单一的评价语,和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互动。同时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有一次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位同学在朗读完课堂的内容后,老师首先要求其他同学对其朗读的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他的声音富有美感,有的同学指出在朗读中形成的错别字。这种鼓励学生互评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使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对症下药,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老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语,巧妙的控制课堂的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科学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策略。

1.在评价语里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大量的教学实践经历告诉我们,尊重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积极性有较大影响。受到尊重的学生的学习劲头更加强劲,学习积极性的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在语言的使用上要给予学生褒扬的词汇,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正能量,从而树立起自尊自信的人格。对待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老师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对待,而是应该因势利导,转变思路,鼓励学生创新,化腐朽为神奇。鼓励是使学生提高自信的良好方法,但也要注意分寸。虚假的表扬廉价的鼓励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导致孩子在人格的塑造中拒绝真实。

2.评价中多注意发扬学生的长处。

教育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创新,鼓舞学生的心灵。因此许多老师都使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提升,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在教学的实际案例中,一些老师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天性,和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和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也使老师的教学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

3.对待错误要懂得宽容学生。

小学的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敏感阶段,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乃至性格。一些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无意中以批评或有失冷静的方式来对待,从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长处,又要求老师正确对待学生不足。使学生在成长中吸取教训,全面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实践表明,对于学生自尊心的挫伤,无益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更不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果。

4.评价语中重视感情的表达。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避免机械、程式化的评价语,而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机械、呆板、敷衍的评价语最终流于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以实现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

四、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用语的合理性,充分发挥评价用语的积极作用,使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学效果发挥正面的影响。

[1]李云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6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的研究 篇6

一、当前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状况

回顾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形, 仍然有很多种值得怀念的记忆, 在课堂上获得老师的评价语也特别多, 当然这些评价不是只有赞赏, 还有一些特别打击自信的话。这也是现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给出的评价不切合实际, 甚至还有不指出学生错误, 只是一味地表扬等一系列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过于浅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有些老师的评价太简单了, 评价过于浅显。对于学生的表现不会指出根本的问题, 也不说对错, 只是说“你的表现太好了, 你好棒”等夸奖性的评价。小学生处于是非观念建立的初级阶段, 给予学生信心固然重要, 但是信心不是建立在把错误遮盖起来的基础上, 小学生如果想进步就应该明白错误并改进。如果每一整节课都处在被夸奖的环境中,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如何获得表扬, 而不是怎么认真思考问题。这种浅显的评价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作用, 反而会使学生对夸奖过于期待, 一旦得到批评就会受挫。

(二)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处于主宰地位

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 很多评价语都是由语文教师发出的, 教师近乎处于主宰地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评价语过于简单, 大多是以“夸奖学生, 表扬学生”等鼓励性的话为主题, 还有同学们也是附和教师, 用鼓掌的方式对同学评价。很少有教师采用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给老师评价等方式, 课堂评价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三)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给出的评价语空洞无深意

不知是出于对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鼓励, 还是为了表示教师的温柔, 每次当学生回答过问题, 教师们都会充分表现出赏识教育的魅力, 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赞赏性的评价, 并不是及时准确指出不足的地方。学生是需要鼓励, 但是一味的鼓励会造成反作用, 有时候一些准确可能会犀利的语言也许比“你好棒”之类的评价更有效果, 更可以激励学生前进, 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乐趣。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应该做到的内容

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 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导致了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化, 而学生往往处于被评价的尴尬情况, 对于教师的评价学生往往不能做出解释, 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激情。所以, 我觉得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仅要给出准确的评价, 还应该注重评价的主体变换、评价语言的灵活多变、内容丰富以及引导作用。

(一) 评价应该准确深刻

我觉得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给予学生鼓励是必要的, 但是并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 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应该根据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对学生的表现一方面要肯定, 一方面又要准确而及时地指出不对的地方。当然在指出学生错误时不是以批评或者责备的语气, 而是应该融入自身的感情,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错误的, 改正应该用引领的方法, 比如慢慢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后再进行改正, 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对学生有耐心和信心。在课堂上的评价语不能仅仅是肯定性的, 有时候适度的否认也许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索正确答案的好奇心。总之, 评价语应该是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与缺点, 完完全全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是不正确的, 适度的鼓励是可行的, 评价语言做到准确深刻, 使学生获得自信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期待表扬, 做到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 主体变换

教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表述出同一问题, 同样的也就说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评价, 比如说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给教师评价, 这就可以使评价的主体进行变换。而评价的形式也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 可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个大拇指, 这都是对学生的激励, 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 不仿可以让教师先将课文阐述一遍, 然后故意说这篇文章只是教育学生们在外出时应该穿着衣服, 不能骗自己, 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一遍课文, 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引学生们得到敢于说真话、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这一结论, 从而推翻了教师的错误结论,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乐趣, 使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评价, 做到评价主体的变换。

(三) 评价语言灵活多变, 内容丰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 课堂上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 但是这不代表就只能用赞赏的语言, 应该注意评价语言的灵活生动、内容丰富, 不能只是说学生很好、太棒了, 或者不及时给出评价。这样会造成学生过于期待奖励, 或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危害。评价是具有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前进的作用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最终使全班齐头并进。我记得在我读小学的一次公开课时, 我的语文老师那次讲的是《最后一课》, 老师请班里的一位同学读了一遍课文, 那位同学在读课文时特别投入, 将教师和学生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法国人民必胜的感情一一表达出来, 甚至情到深处还可以看到同学眼里的泪花, 当同学读完了, 老师给出的评价是“原来在我们班还有一位朗诵大师, 一直被埋没了”, 听到了这些评价后同学很高兴地坐下了, 在之后的学习中那位同学的朗诵能力一直在上升。这就是评价语的作用, 灵活多变、准确丰富的评价语使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四) 评价语言应该具有引导作用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确实是这样的, 在课堂上, 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与老师想要的答案不相同,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种时候, 教师可以马上就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否定的评价, 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也会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用指导性的语言, 发挥教师“指路明灯”的作用, 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用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到自己的答案是不正确的, 最后渐渐地接近标准答案。这样引导性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还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 学生也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

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和对话的地方, 这也就决定了教学评价不是在课堂上说出学生的表达正确与否, 应该是在课堂上从教师内心发出的, 对学生的发展有作用的, 体现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语言。在课堂上,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可以参考的一面镜子, 从教师的评价语中, 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看到前进的方向, 看到老师对自己的希望, 进而学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会对学习报以更大的期待, 更加积极地在课堂回答问题, 从而调动起课堂的气氛, 使每位学生都能进步。

参考文献

[1]宋祥, 孙明学, 尹学林.小学语文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黄静忠.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7) .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教师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22-1

一、心尖儿上的呵护——源自明察秋毫、适时有度的评价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赏识教育的兴起,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只要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完成一个学习活动,教师就会说:“很好!”“不错!”一节课中,诸如此类的表演不绝于耳。不可否认,赏识教育在一定条件下是成立的,适当体验未尝不可,但凡事“过犹不及”,应该“适时有度”。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对正确的行为每次均加以褒奖,只能导致强化的效果越来越差。不加思考的表扬,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课例一:薛法根老师的《九色鹿》。

在苏州叶圣陶小学的江苏省名师名校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点就近的一个小男孩读乌鸦的话——“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小男孩的脾气实在是慢,一个字一个字的哼出来,对是对了,从头至尾都是有气无力的唱腔。薛老师提示他这样喊九色鹿根本醒不了,要大声喊,小男孩再读,分贝提高了,拖腔依旧。薛老师说:“哎呀,国王的军队是捉你来了,不是看你来了。”听课老师笑声一片。那孩子倒很从容,再读,还是不慌不忙的那个调。怎一个“急”字得了!无奈之下,薛老师只好另点一个学生读书,让该小男孩评价,同时也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个小男孩和以前比是否有了进步。

此情此境,如何在济济一堂的听课老师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的眼皮下引导孩子读得更好,绝不是按部就班、一味表扬就可以做到。我们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通过适时有度的评价语言去点拨和启发学生。

课例二:低年级组词。

在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有个学生给“停”组词时说:“亭台”的“亭”。学生哗然。可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亭台的‘亭……”学生在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亭台的‘亭加上一个单人旁,就是‘停车的‘停了。”

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避免了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因此,我们反对教师评价语中的粗暴冷漠和急功近利,比如“答错了”“你真笨”“这个想法简直荒唐透顶”之类,因为那些语言会实在地伤害学生,消减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同时我们也拒绝形式单一、语言单薄的评价语,因为评价语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它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对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可以使一节语文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二、舌尖儿上的艺术——源自正确引领、点石有道的评价语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但是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即丰富的知识蕴涵量。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所以,评价语切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在课堂上遇到超越知识范围或不敢肯定的问题,我们有义务用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等我课后去查阅资料,你们也去向别人请教,咱们下节课再讨论可以吗?”这样,在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每个人都是处于学习之中的,只不过水平和程度不同而已。

课例三:《苹果里的五角星》。

该位老师讲的是《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末提问:“你还能从哪些水果里发现五角星?”学生回答:“我横切了梨子,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香蕉,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橘子,发现了五角星。”“我横切了石榴,发现了五角星。”……老师又说:“石榴里大概不是五角星。”

课末的这一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学生的回答更糟,可见学生事前并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只是任凭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上乱扑腾而已。本来是提倡创造力的文本,却被“举一反三”演绎成了无效教学。而老师随后那句“石榴里大概不是五角星”,不但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正确的引领,反而还点头表示默认和赞同。

就本课例来说,切开其他水果,里面究竟是什么,老师需事前亲自尝试。假如暂时无法验证,那不妨留个尾巴,把问题抛给学生:“香蕉、橘子横切开真的是五角星吗?事实胜于雄辩,咱们还是回去亲自试一把再做结论。”教师的评价语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要正确引领,点石有道。

课例四:《海底世界》。

一位老师执教《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上一篇:考研就业博弈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